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dolomite karstic reservoir in the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Sichuan Basin 被引量:6
1
作者 Xiuqin Shan Jing Zhang +4 位作者 Baomin Zhang Jingjiang Liu Hui Zhou Yongjun Wang Zhuowen Fu 《Petroleum Research》 2017年第1期13-24,共12页
The Sinian dolomite reservoir in Dengying Formation was developed extensively in the Sichuan Basin,and typically was the facies-controlled dolomite karstic reservoir.The development of this kind of the reservoir was r... The Sinian dolomite reservoir in Dengying Formation was developed extensively in the Sichuan Basin,and typically was the facies-controlled dolomite karstic reservoir.The development of this kind of the reservoir was related with the special deposits,diagenetic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 multi-phase and multi-type dissolution and fracturing actions.The arid-hot/dry paleo-climate was favourable to develop the large-scale microbial reef-shoal bodies and moundeshoal bodies,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organic framework and the sea floor hardening,thus forming primary matrix pore-type reservoir.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arid-hot/dry paleo-climate,the water-rock interaction was weak,the mineral stabilization process was slowly,and the vadose pisoliths,aragonite and high-magnesium calcite were well preserved,therefore,this diagenetic environment especially was beneficial for pore preservation.Moreover,the syngenetic and penecontemporaneous dissolution,especially three phases of weathered crust karstification due to three episodes of the Tongwan movement,led to further dissolution of spaces and form numerous non-fabric selective dissolution fractures and dissolution caves along faults and fractures.Multi-phase fractures,especially the late Yanshanian-Himalayan tectonic fractures,resulted in connection among pores,vugs and dissolution caves,and improved quality of the reservoir tremend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lomite karstic reservoir reservoir space Diagenetic environment DISSOLUTION Tongwan movement Dengying Formation Sichuan Basin
原文传递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of sinian(Ediacaran)carbonate karstic reservoirs in Dengying Formation in Sichuan Basin,China 被引量:5
2
作者 Lianhua Hou Fan Yang +1 位作者 Chun Yang Jinghong Wang 《Petroleum Research》 2021年第2期144-157,共14页
The Gaoshiti-Moxi Gas Field has been discovered recently in the central part of Sichuan Basin,which might be the biggest gas field in China.In this gas field,a large amount of gas is from Neoproterozoic Sinian(Ediacar... The Gaoshiti-Moxi Gas Field has been discovered recently in the central part of Sichuan Basin,which might be the biggest gas field in China.In this gas field,a large amount of gas is from Neoproterozoic Sinian(Ediacaran)karstic carbonate rocks.The gas was originated from cracking of oil,and the oil source rocks are the Sinian and Cambrian strata.In this study,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carbonate reservoir rocks have been studied based on subsurface data and outcrop observation.The carbonate rocks are at the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and the reservoir properties are controlled by sedimentary facies and diagenesis.The Dengying Formation is composed of algal mounds and grainstone build-ups,which were developed in a restricted platform setting from glacial period to interglacial period.Due to tectonic movement and eustatic cycle in Sichuan Basin during Neoproterozoic Era,five sedimentary cycles of transgression and regression have been developed in the Dengying Formation.According to the sedimentary facies and carbon-oxygen isotope variation,five sedimentary cycles have been recognized.Due to the penecontemporaneous dolomitization,together with hypergene karstification and late burial dissolution,the reservoir properties of the carbonates rocks have been improved grea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ate karstic reservoir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Sichuan basin Sedimentary cycles Dissolution Meteoric water KARSTIFICATION
原文传递
广东龙门地区岩溶热储特征及地热系统成因
3
作者 张敏 魏正安 +4 位作者 黄少鹏 王帅 何沛欣 覃夏南 唐灵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共12页
中国广东省地热资源丰富,岩溶热储分布广泛,极具勘探开发潜力.研究岩溶型地热系统成因对广东省乃至中国南方岩溶型地热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具指导意义.采用地质调查、钻井测量和水文地球化学等方法,多视角系统性地研究广东龙门地区岩溶... 中国广东省地热资源丰富,岩溶热储分布广泛,极具勘探开发潜力.研究岩溶型地热系统成因对广东省乃至中国南方岩溶型地热资源的勘探开发利用具指导意义.采用地质调查、钻井测量和水文地球化学等方法,多视角系统性地研究广东龙门地区岩溶型地热田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龙门地区岩溶热储层主要赋存在龙门和永汉等断拗陷盆地的下石炭统石磴子组(C1sh)和上泥盆统天子岭组(D3t)碳酸盐岩层中,以岩溶溶洞裂隙热水为主,埋藏浅,主热储层埋深0~300 m.地热流体化学类型以HCO_(3)-Ca·Na型和HCO_(3)-Ca型为主,其次为SO_(4)-Ca·Na型和HCO_(3)·SO_(4)-Na型,溶解性总固体85~1 284 mg/L,实测水温为25.4~79.9℃.热水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大气降水为主要的补给来源,补给高程为57~584 m;13C同位素分析表明,地热水中碳的来源具有多重性,未受到碳酸盐变质作用的影响,根据14C方法测定地热水的年龄介于1.62~14.29 ka.二氧化硅(玉髓)温标热储温度为72~120℃,循环深度为1 814~3 504m.热储受断裂带和碳酸盐岩层位控制,总体呈带状兼层状,热源为相对较高的大地热流和花岗岩体的放射性生热.以上认识揭示了广东龙门地区岩溶热储特征及地热系统成因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岩溶热储 控热构造 热储温度 同位素 水文地球化学
下载PDF
岩溶热储古岩溶发育机制与地热水富集模式
4
作者 康凤新 隋海波 +3 位作者 李常锁 魏善明 江露露 崔洋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4,共12页
明晰岩溶储层古岩溶发育机制、形成演化及发育特征对揭示地热资源赋存特征与富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济南北地热田为例,在厘清奥陶纪马家沟群地层层序及沉积相特征基础上,通过地表岩溶、钻孔揭露地下岩溶发育特征及富水性分布规律的分... 明晰岩溶储层古岩溶发育机制、形成演化及发育特征对揭示地热资源赋存特征与富集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济南北地热田为例,在厘清奥陶纪马家沟群地层层序及沉积相特征基础上,通过地表岩溶、钻孔揭露地下岩溶发育特征及富水性分布规律的分析,研究岩溶热储古岩溶作用类型及发育机制,重塑济南北地热田岩溶发育与演化过程并阐明强岩溶发育与地热水富集模式。结果表明:同生岩溶、古风化壳岩溶、埋藏岩溶等三级岩溶发育过程驱动控制区域岩溶的分布层位及发育程度,构造岩溶驱动控制裂隙岩溶发育强度,重力势能驱动控制地热水循环深度和岩溶发育深度;奥陶系顶板以下320 m深度范围内,层间岩溶与构造岩溶复合处、层间岩溶与侵入岩体接触带是强岩溶发育带和地热水富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纪马家沟群 岩溶热储 古风化壳 层间岩溶 构造岩溶 演化过程
下载PDF
南堡凹陷及周边露头下古生界岩溶储集体特征及对比 被引量:3
5
作者 毛毳 张云峰 +8 位作者 袁红旗 孟令箭 王有智 何春波 吴海光 李婷婷 刘兴瑀 邓馨雨 张青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4-34,共11页
南堡凹陷碳酸盐岩潜山是重要的深层油气勘探领域,具有埋藏深、时代老、构造运动复杂、多期岩溶作用的特点。依据唐山周边露头、南堡凹陷钻井、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对比并分析露头和凹陷岩溶储集体特征。结果表明:唐山周边露头和南堡... 南堡凹陷碳酸盐岩潜山是重要的深层油气勘探领域,具有埋藏深、时代老、构造运动复杂、多期岩溶作用的特点。依据唐山周边露头、南堡凹陷钻井、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对比并分析露头和凹陷岩溶储集体特征。结果表明:唐山周边露头和南堡凹陷下古生界构造-岩溶背景基本一致,具有很好对比性,露头典型的断控岩溶储集体和岩溶塌陷体为南堡凹陷岩溶储层提供参考;南堡凹陷岩溶储层具有断控和坍塌双重特点,储层位于高角度张扭断裂上升盘,受联合坍塌作用影响岩溶储层范围可达不整合面之下170 m,储层段没有明显的空洞,具有裂缝密度增大、自然伽马升高、泥质含量增加的特点;缝洞充填物类型多样,垮塌角砾岩、碎屑充填砂泥岩较常见,不同类型的缝洞充填物对储层物性影响较大,其中碎屑充填物性较好;断控岩溶及联合坍塌作用,可形成孔-缝-洞复合的储集空间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凹陷 断控岩溶储层 岩溶塌陷体 缝洞充填物 储集空间
下载PDF
鲁西豫东地区奥陶系岩溶热储形成演化及主控因素分析
6
作者 隋少强 杨志波 +6 位作者 赵雅静 贾艳雨 宿宇驰 王茜 高飞 季汉成 鲍志东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64-1378,共15页
鲁西豫东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中赋存丰富的地热资源,但研究区内的热储特征及其主控因素仍不明确。综合露头、岩心、薄片、测录井等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对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热储特征、演化过程及地热田的形成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 鲁西豫东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中赋存丰富的地热资源,但研究区内的热储特征及其主控因素仍不明确。综合露头、岩心、薄片、测录井等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对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热储特征、演化过程及地热田的形成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奥陶系主要储集岩性为颗粒灰岩、角砾灰岩、灰质白云岩、晶粒白云岩及硅质灰岩。凸起区残厚约500~1000 m,孔隙度均值为2.76%,凹陷区残厚约0~500 m,均值为2.22%,凸起区相较于凹陷区,残厚相对大,孔渗相对较大;受兰聊断裂影响较为明显,“凹凸”呈环状分布;岩溶热储经历了胶结、白云化、压实、压溶、溶蚀、充填、重结晶及构造破裂等成岩作用综合改造;岩溶热储主要经历了早成岩期增孔(早—中奥陶世)、表生成岩期增孔(晚奥陶世—早石炭世)、中—晚埋藏期减孔(晚石炭世—早三叠世)、表生成岩期增孔(中新生代,主要发育于菏泽凸起区)4个阶段。岩性岩相、成岩作用以及构造应力控制着研究区奥陶系岩溶热储的形成演化,综合研究区地热的源—储—盖基础条件分析,明晰了研究区奥陶系岩溶热储流体循环特征,预测了地热资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豫东地区 奥陶系 岩溶热储 地热田
下载PDF
塔中与塔河地区奥陶系岩溶储层形成条件的差异 被引量:73
7
作者 闫相宾 李铁军 +3 位作者 张涛 李国蓉 金晓辉 马晓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2-207,共6页
对比研究表明,塔中、塔河地区奥陶系岩溶型储层存在显著差异,塔中奥陶系白云岩储层以小型岩溶孔洞为特征,而灰岩储层以发育局限的岩溶洞穴型储层为特征;塔河地区岩溶洞穴型储层以大面积、多层系、叠置连片的分布为特征。造成塔中、塔河... 对比研究表明,塔中、塔河地区奥陶系岩溶型储层存在显著差异,塔中奥陶系白云岩储层以小型岩溶孔洞为特征,而灰岩储层以发育局限的岩溶洞穴型储层为特征;塔河地区岩溶洞穴型储层以大面积、多层系、叠置连片的分布为特征。造成塔中、塔河地区奥陶系岩溶型储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构造演化、古地理岩相和可溶岩岩石类型之间的差异。加里东中期塔中地区冲断褶皱强烈发育,可溶的白云岩或灰岩地层呈窄条带状分散出露,岩溶斜坡发育局限;塔河地区构造活动微弱。海西早期塔河地区整体抬升幅度大,地层强烈剥蚀夷平,可溶的灰岩地层大面积平缓出露,岩溶斜坡发育,大气水沿先前的裂隙系统流动并呈管状流溶蚀改造裂隙,形成大型洞穴系统,多套洞穴储层大面积多层系叠置连片分布;塔中地区构造活动却相对平缓。因此,塔中地区以加里东期岩溶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奥陶系 岩溶作用 岩溶储层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层控”与“断控”型油藏特征——以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为例 被引量:64
8
作者 鲁新便 杨敏 +3 位作者 汪彦 鲍典 曹飞 杨德彬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1-469,共9页
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尤其是大量的实钻井资料和生产动态数据,对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藏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塔北地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可划分为以风化壳控制为主的喀斯特油藏和以溶蚀走滑断裂带控制的断溶体油... 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尤其是大量的实钻井资料和生产动态数据,对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藏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对比研究。塔北地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可划分为以风化壳控制为主的喀斯特油藏和以溶蚀走滑断裂带控制的断溶体油藏2大类。前者发育在塔北中—上奥陶统地层剥蚀区,即古潜山风化壳,可进一步细划为"岩溶残丘型油藏"、"岩溶古河道型油藏"2个亚类,油藏宏观上具有"垂向叠合连片、呈准层状分布"的特征,表现为储集空间变化大、孔洞缝共存、油藏单元相对连片、油水关系复杂等特点。后者则位于南部中—上奥陶统地层覆盖区,主要受控于不同级别溶蚀走滑断裂带控制的断溶体油藏,具有"沿断裂带分段成藏、纵向穿层、空间断续分布"的特点。该类油藏是自然界存在的新类型,有其独特的油藏特征,是我国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的新类型、新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油藏 断溶体油藏 油藏特征 碳酸盐岩 塔河油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缝洞型油藏泡沫辅助气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可行性 被引量:8
9
作者 刘中春 汪勇 +4 位作者 侯吉瑞 罗旻 郑泽宇 屈鸣 朱道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3-118,共6页
根据缝洞型油藏特征,建立二维和三维可视化缝洞介质物理模型,研究水驱、气驱、泡沫驱在缝洞介质中的剩余油形成及驱替机制,对比分析泡沫驱在缝洞型介质适应性。利用三维高温高压缝洞模型评价泡沫驱实施效果。结果表明:泡沫辅助气驱能够... 根据缝洞型油藏特征,建立二维和三维可视化缝洞介质物理模型,研究水驱、气驱、泡沫驱在缝洞介质中的剩余油形成及驱替机制,对比分析泡沫驱在缝洞型介质适应性。利用三维高温高压缝洞模型评价泡沫驱实施效果。结果表明:泡沫辅助气驱能够显著改善缝洞型油藏气驱效果,在实验条件下,水驱后N2泡沫驱能够将气驱采收率提高7%,裂缝中泡沫的增黏作用和可变流动阻力效应使得其能够进一步扩大气驱波及体积,有效启动绕流油与封闭孔洞剩余油;泡沫辅助气驱作为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三次采油技术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油藏 泡沫驱 波及效率 裂缝 剩余油
下载PDF
岩溶热储井间连通性的示踪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庞菊梅 庞忠和 +3 位作者 孔彦龙 罗璐 王迎春 王树芳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15-923,共9页
岩溶热储储层的不均匀性强,采灌井之间的连通性不易确定。示踪技术可以将运移参数量化,有效刻画储层流体的特征,研究回灌井和开采井之间的水力联系,包括导水通道,流体流速等信息,对长期回灌可能引起的开采井的冷却进行预测,是岩溶热储... 岩溶热储储层的不均匀性强,采灌井之间的连通性不易确定。示踪技术可以将运移参数量化,有效刻画储层流体的特征,研究回灌井和开采井之间的水力联系,包括导水通道,流体流速等信息,对长期回灌可能引起的开采井的冷却进行预测,是岩溶热储井间连通性研究十分有效的技术。本文以华北牛驼镇地热田雄县地区为例,针对蓟县系雾迷山组岩溶热储,采用荧光素钠示踪剂,进行了1口井注入,10口井观测的群井示踪试验。采用裂隙介质溶质运移模型,对示踪试验数据进行了解释,得到优势通道的长度、渗透流速、纵向弥散度、回收率等储层性质,获得了试验区内采灌井之间的连通特征。对调整采灌井布局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间连通性 岩溶热储 示踪技术 渗透流速 优化开采
下载PDF
缝洞型油藏剩余油的主要存在形式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程倩 李曦鹏 +2 位作者 刘中春 胡向阳 李博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8-24,共7页
将“拟颗粒模拟技术”应用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设计多尺度缝洞网络概念模型,分析模型的水驱过程,揭示:由于溶洞和油井配置关系不理想,溶洞顶部滞留的洞顶剩余油和由于高导流通道而未被水体波及的剩余油是缝洞型油藏剩余油的主要... 将“拟颗粒模拟技术”应用至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设计多尺度缝洞网络概念模型,分析模型的水驱过程,揭示:由于溶洞和油井配置关系不理想,溶洞顶部滞留的洞顶剩余油和由于高导流通道而未被水体波及的剩余油是缝洞型油藏剩余油的主要存在形式。由模型的含水变化特征类比实体油藏单井的见水规律,选塔河4区S48单元TK412井为类比对象,在三维地质模型基础上,从储集体最高点逐级向下切片,按网格积分初步估算TK412井控制溶洞顶部滞留的“洞顶剩余油”110×10^4t。分析表明:油井含水达90%以上,仍然存在大量剩余油,油藏开发潜力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油藏 拟颗粒模拟 剩余油分析 存在形式 地质建模
下载PDF
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岩溶古河道识别及其成藏意义 被引量:8
12
作者 代冬冬 房启飞 +1 位作者 万效国 蔡泉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9-96,共8页
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沉积后发生短暂暴露,形成了古喀斯特地貌,岩溶古河道有利于形成高产油气藏,但其复杂性带来了较高的勘探风险。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优化古河道河床侵蚀深度自动识别、RGB混频三原色、... 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沉积后发生短暂暴露,形成了古喀斯特地貌,岩溶古河道有利于形成高产油气藏,但其复杂性带来了较高的勘探风险。综合利用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优化古河道河床侵蚀深度自动识别、RGB混频三原色、振幅属性提取及地震反射结构分析技术,在该区奥陶系碳酸盐岩中识别出6组明河河道和47条暗河河道。研究认为,储层发育与暗河系统类型关系密切,哈拉哈塘地区发育流入型、流出型和含水层洞穴型等3种类型的暗河系统,以流入型和流出型暗河河道系统为主,该类暗河系统是大规模缝洞体储层形成的主要方式,也是大规模油气富集区形成的基础,该类成因的储层成为勘探开发的重点目标。该套碳酸盐岩岩溶古河道识别方法对喀斯特地区有利储层预测、油气富集区优选及勘探开发均具有示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油气藏 岩溶古河道 奥陶系 哈拉哈塘地区
下载PDF
岩溶盆地中微隆起带的存在及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纪岩溶古地貌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洪军 贾亚妮 +1 位作者 李振宏 郑聪斌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6年第4期490-493,共4页
岩溶地貌可以划分为岩溶高地、岩溶坡地和岩溶盆地3种主要类型,岩溶盆地被认为是主要的混水区,其孔洞充填严重,储集性能较差,但随着勘探的深入,在岩溶盆地的局部地区也相继找到了储集性能较好的储层,这些储层的发育部位正好处于岩溶盆... 岩溶地貌可以划分为岩溶高地、岩溶坡地和岩溶盆地3种主要类型,岩溶盆地被认为是主要的混水区,其孔洞充填严重,储集性能较差,但随着勘探的深入,在岩溶盆地的局部地区也相继找到了储集性能较好的储层,这些储层的发育部位正好处于岩溶盆地中的微隆起带。根据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本溪组厚度图和基底断裂与岩浆岩体分布关系图的分析,指出这种微隆起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基底断裂长期活动的结果;微隆起虽混水但不聚水,受渗流和潜流作用的共同影响,风化壳的发育仍具有一定的深度,由于早期孔洞发育,为后期储层的进一步改造创造了条件。认为岩溶盆地中的微隆起带仍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纪 古地貌 岩溶洼地 微隆起 储层
下载PDF
缝洞型油藏储集空间类型对油井含水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0
14
作者 刘中春 李江龙 +2 位作者 吕成远 谭中良 骆铭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1-274,共4页
根据流体动力学相似理论,建立了不同类型储集空间的室内物理模型,利用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底水锥进的机理及其对油井含水率的影响,探讨了缝洞型油藏残余油存在的主要形式。物理模型包括洞、缝洞及缝3种,其中洞模型是可视化模型,通过记... 根据流体动力学相似理论,建立了不同类型储集空间的室内物理模型,利用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底水锥进的机理及其对油井含水率的影响,探讨了缝洞型油藏残余油存在的主要形式。物理模型包括洞、缝洞及缝3种,其中洞模型是可视化模型,通过记录一定时间间隔的水锥图像,分析水锥产生的机理及发展规律。另外两种为充填式的,通过碳酸盐岩岩屑及不同尺度玻璃管模拟缝洞储集空间。实验过程中,用低压传感器测量模型中流体流动的压力变化,用部分自动收集器计量流体流量及含水率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 储集空间 物理模拟模型 底水水锥机理 油井含水率 实验研究
下载PDF
海子水库岩溶渗漏分析及帷幕灌浆防渗效果评价 被引量:16
15
作者 郭铁柱 谢宝瑜 魏红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3-75,共3页
分析了海子水库岩溶渗漏情况及途径,根据水库渗漏量反算坝基等效渗透系数,对坝基帷幕灌浆效果进行评价,指出现状防渗帷幕存在的问题,为帷幕优化设计提供了地质依据。
关键词 海子水库 岩溶渗漏分析 帷幕灌浆 防渗效果评价 北京
下载PDF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途径 被引量:51
16
作者 刘中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6-68,86,共4页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以大型溶洞、溶蚀孔洞及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其非均质性极强,且多种流动方式共存,勘探开发属于世界级难题。综合分析了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历程,确定油井过早出水、储量动用能力低、天然能量不...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以大型溶洞、溶蚀孔洞及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其非均质性极强,且多种流动方式共存,勘探开发属于世界级难题。综合分析了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历程,确定油井过早出水、储量动用能力低、天然能量不足是天然能量开发阶段采收率低的主要原因;水驱效率低是注水开发阶段采收率低的主要原因。同时分析了目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提高采收率面临的主要问题,初步探索了缝洞型油蔵提高采收率的途径,提出了天然能量开发阶段以"整体控水压锥、提高油井平面和纵向上储量动用能力",补充能量阶段以"优化、改善注水开发为主,注气、稠化水驱等扩大波及体积的方法为辅"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思路,对塔河油田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 提高采收率影响因素 储集空间类型 塔河油田
下载PDF
南堡凹陷奥陶系潜山岩溶塌陷体识别、储层特征及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29
17
作者 王拥军 张宝民 +5 位作者 董月霞 刘国勇 付卓文 单秀琴 张静 刘静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70-580,共11页
渤海湾盆地南堡油田发现井——老堡南1井测试获700 m3/d高产工业油流,标志着南堡凹陷奥陶系潜山勘探获得重大突破,截至2011年底,已累计产油18.62×104 m3、气6 175.35×104 m3。综合研究表明,南堡凹陷奥陶系潜山有利储集体是受... 渤海湾盆地南堡油田发现井——老堡南1井测试获700 m3/d高产工业油流,标志着南堡凹陷奥陶系潜山勘探获得重大突破,截至2011年底,已累计产油18.62×104 m3、气6 175.35×104 m3。综合研究表明,南堡凹陷奥陶系潜山有利储集体是受多期构造-岩溶作用控制形成的岩溶塌陷体,其识别标志主要表现为:①钻井仅有泥浆漏失、钻速加快而无放空;②岩心上表现为与通常的岩溶洞穴相似的地质特征;③常规测井上表现为高伽马-低电阻(砂、泥充填)或高伽马-高电阻(方解石充填),成像测井上以发育各种洞穴角砾岩为主要特征;④地震剖面上无"串珠状"(俗称"羊肉串")反射,表现为同相轴不连续甚至杂乱、弱振幅反射;⑤与通常的洞穴型储层相比,洞穴通道空间消失,但储集体体积增大,有效储集空间主要是由洞穴溶积砂岩基质孔、溶蚀孔洞、洞穴角砾间残存空隙和裂缝、溶缝组成的复合系统。其形成演化经历了晚加里东—早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3期构造-岩溶作用及其叠加。岩溶塌陷体广泛发育于南堡凹陷乃至渤海湾盆地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分布区,油气源充足,具有广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塌陷体 识别标志 储层特征 溶蚀机理 碳酸盐岩 南堡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成藏演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吕海涛 张卫彪 +3 位作者 张达景 林忠民 赵锡奎 李坤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47-551,556,共6页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主产层为中下奥陶统灰岩,储层类型为岩溶缝洞型,岩溶形成期与演化对油气成藏演化起着重要影响。通过奥陶系岩溶储层特征、油气分布特征、油气成藏期等研究,结合构造、圈闭等成果,认为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具有多期...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主产层为中下奥陶统灰岩,储层类型为岩溶缝洞型,岩溶形成期与演化对油气成藏演化起着重要影响。通过奥陶系岩溶储层特征、油气分布特征、油气成藏期等研究,结合构造、圈闭等成果,认为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具有多期充注成藏特征,其演化过程可概括为"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油气聚集与改造—海西晚期油气充注与调整改造—喜马拉雅晚期油气充注及再调整";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大规模油气成藏遭受破坏后残存的古油藏,是现今塔河油田奥陶系稠油藏的基础,经历后期的油气充注与调整改造,造就现今奥陶系油气分布的复杂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储层 油气成藏期 成藏演化过程 奥陶系 塔河油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万家寨水库蓄水后对准格尔矿区岩溶地下水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玉贞 孙占起 袁仕新 《中国煤田地质》 2007年第A02期18-20,27,共4页
准格尔矿区位于蒙、晋、陕交界处,天桥岩溶水系统的西北部,区内煤炭资源丰富,为严重缺水区。在其东缘黄河内建有大(I)型水利枢纽工程万家寨水库。万家寨水库蓄水后,准格尔矿区岩溶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明显改变:一是岩溶地下水位的普... 准格尔矿区位于蒙、晋、陕交界处,天桥岩溶水系统的西北部,区内煤炭资源丰富,为严重缺水区。在其东缘黄河内建有大(I)型水利枢纽工程万家寨水库。万家寨水库蓄水后,准格尔矿区岩溶地下水文地质条件发生了明显改变:一是岩溶地下水位的普遍升高,由黄河岸边至矿区西部升幅逐渐变小;二是岩溶地下水位与黄河水位间具有较大的高差,且近岸入渗区水力坡降变陡;三是岩溶地下水位与库水位具有同步大变幅,且同步升降;四是矿区岩溶地下水接受黄河地表水的侧向渗漏补给比例增大,侧向渗漏补给增量在1.70~13.81m3/s之间,估算矿区岩溶地下水储存资源量增加8.066×107m3,矿区岩溶水的可采资源量增加,有利于矿区岩溶水的开发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质条件 岩溶地下水 渗漏补给 准格尔矿区 万家寨水库
下载PDF
雄安新区蓟县系雾迷山组岩溶热储特征、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 被引量:29
20
作者 鲁锴 鲍志东 +13 位作者 季汉成 刘金侠 王贵玲 马峰 郭瑞婧 曹瑛倬 杨飞 符勇 李潇博 华盈鑫 阙宜娟 李宗峰 许西挺 胡先才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85-900,共16页
雄安新区蓟县系雾迷山组中赋存丰富的地热资源,研究雾迷山组岩溶热储特征及优质储集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是地热资源勘探的基础。综合运用野外剖面、岩心、薄片、钻井、测井、录井等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对雾迷山组岩溶热储特征和演化过程进... 雄安新区蓟县系雾迷山组中赋存丰富的地热资源,研究雾迷山组岩溶热储特征及优质储集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是地热资源勘探的基础。综合运用野外剖面、岩心、薄片、钻井、测井、录井等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对雾迷山组岩溶热储特征和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优质储集层形成的控制因素,预测了有利靶区。结果表明,雾迷山组岩溶热储主要岩性为晶粒白云岩、颗粒白云岩、微生物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和角砾白云岩等,溶蚀孔洞、裂缝及其组合为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雾迷山组热储平均孔隙度为3. 18%,平均渗透率为91. 48×10-3μm^2;其中角砾白云岩物性最好。雾迷山组岩溶热储经历了沉积-准同生期成孔(雾迷山沉积期)、Ⅰ期表生增孔(雾迷山沉积期后至青白口纪前)、Ⅰ期埋藏减孔(青白口纪前至三叠纪)、Ⅱ期表生增孔(三叠纪-古近纪)、Ⅱ期埋藏减孔(新近纪-第四纪) 5个阶段,岩性及岩相、成岩作用和构造应力是雾迷山组有利热储形成的主控因素。藻云坪-云坪相、表生岩溶、埋藏溶蚀、准同生岩溶、岩溶高地-斜坡和地层裂缝段比率大于0. 4的6项叠合区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岩溶热储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热储 成岩演化 主控因素 雾迷山组 雄安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