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β-蒎烯对沙门氏菌的抑菌机制 被引量:9
1
作者 何静如 刘雪 +2 位作者 陈文学 陈卫军 陈海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4-49,共6页
研究(-)-β-蒎烯对沙门氏菌的抑菌机制,为其作为天然食品防腐剂的可能性提供理论参考。采用肉汤稀释法确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MIC),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电导率测定研究其对沙门氏菌细胞形态与结构... 研究(-)-β-蒎烯对沙门氏菌的抑菌机制,为其作为天然食品防腐剂的可能性提供理论参考。采用肉汤稀释法确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MIC),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电导率测定研究其对沙门氏菌细胞形态与结构的影响;通过测定琥珀酸脱氢酶(succinic acid dehydrogenase,SDH)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α-ketoglutarate dehydrogenase,α-KGDH)活力,研究其对沙门氏菌三羧酸循环的影响;通过测定腺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变化趋势,探究其对沙门氏菌能量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β-蒎烯对沙门氏菌的MIC为20 mL/L,并会破坏其细胞形态和结构,导致菌悬液电导率增加,同时会造成菌体SDH和α-KGDH活力增大以及ATP含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蒎烯 沙门氏菌 细胞形态结构 三羧酸循环关键酶 腺苷三磷酸
下载PDF
NAD^+-依赖型异柠檬酸脱氢酶的结构和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陈海浪 陈喜文 陈德富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03年第4期304-307,311,共5页
NAD+-依赖型异柠檬酸脱氢酶是一个核编码线粒体酶,参与三羧酸循环,负责催化异柠檬酸氧化脱羧成α-酮戊二酸,是循环路径中的限速酶。目前在酶学性质、亚基组成、基因克隆、蛋白组装与转运,以及功能等方面开展了许多研究。本文就这些方面... NAD+-依赖型异柠檬酸脱氢酶是一个核编码线粒体酶,参与三羧酸循环,负责催化异柠檬酸氧化脱羧成α-酮戊二酸,是循环路径中的限速酶。目前在酶学性质、亚基组成、基因克隆、蛋白组装与转运,以及功能等方面开展了许多研究。本文就这些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D^+—依赖型异柠檬酸脱氢酶 结构 功能 限速酶 三羧酸循环 异源多聚体 线粒体
下载PDF
朊病毒感染对细胞中三羧酸循环关键催化酶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陈冬冬 高利萍 +4 位作者 刘楚眸 刘欣 肖康 石琦 董小平 《病毒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66-674,共9页
为了研究朊病毒感染对细胞氧化供能的主要途径—三羧酸循环关键催化酶的影响。使用ATP检测试剂盒检测朊病毒感染后细胞的ATP表达情况,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朊病毒感染细胞中三羧酸循环关键催化酶的表达情况;使用细胞免疫荧光对催化... 为了研究朊病毒感染对细胞氧化供能的主要途径—三羧酸循环关键催化酶的影响。使用ATP检测试剂盒检测朊病毒感染后细胞的ATP表达情况,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朊病毒感染细胞中三羧酸循环关键催化酶的表达情况;使用细胞免疫荧光对催化酶进行细胞定位;应用线粒体分离试剂盒分离线粒体,检测线粒体中催化酶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朊病毒感染后的细胞ATP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进一步检测三羧酸循环过程中三个主要的催化酶,发现这三个催化酶在朊病毒感染的细胞中表达量明显降低,免疫荧光实验显示催化酶与线粒体标志蛋白具有空间共定位现象,并发现在朊病毒感染细胞的线粒体中这三个催化酶的表达也显著降低。本研究发现朊病毒感染细胞中三羧酸循环催化酶的表达量明显降低,导致ATP产能下降,影响细胞代谢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朊病毒 三羧酸循环 催化酶 线粒体
原文传递
补肾法通过三羧酸循环酶改善重复控制性卵巢刺激模型小鼠2-细胞胚胎发育潜能
4
作者 刘孟瑞 郝延芝 +6 位作者 左茜茜 陈静 于志芳 段梅 梁潇 宋翠淼 杜惠兰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7-214,共8页
目的 通过观察胚胎合子基因组激活期(ZGA)三羧酸循环(TCA)酶和表观遗传修饰的关系,研究补肾调经方改善重复控制性卵巢刺激(COS)模型小鼠的2-细胞胚胎发育潜能。方法 将动情周期正常的雌性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补肾... 目的 通过观察胚胎合子基因组激活期(ZGA)三羧酸循环(TCA)酶和表观遗传修饰的关系,研究补肾调经方改善重复控制性卵巢刺激(COS)模型小鼠的2-细胞胚胎发育潜能。方法 将动情周期正常的雌性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补肾低剂量组和补肾高剂量组,每组2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建立COS模型。模型组和补肾低、高剂量组每日上午9时分别灌胃蒸馏水、补肾调经方低剂量(25.6 g/kg)和高剂量(51.2 g/kg),连续10 d。于第11天16时腹腔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10 IU/只,第13天16时腹腔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0 IU/只;正常组注射生理盐水0.1 mL。灌胃及腹腔注射连续3个周期,每个周期间隔4 d。各组小鼠第3次腹腔注射后立即与同品系雄性小鼠合笼。次日清晨见栓或阴道涂片见精子的雌鼠记为妊娠。妊娠小鼠于末次腹腔注射hCG后44~46 h处死,在倒置显微镜下取出2-细胞胚胎观察形态并计数。免疫荧光法检测2-细胞胚胎丙酮酸脱氢酶(PDH)、柠檬酸合成酶(CS)、异柠檬酸脱氢酶(IDH3A)、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2(SOX2)、组蛋白3第9位赖氨酸乙酰化修饰(H3K9ac)的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2-细胞胚胎PDH、CS、IDH3A、SOX2的mRNA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2-细胞胚胎数量增加(P<0.05),形态明显破碎,发育较差;PDH、CS、IDH3A、SOX2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H3K9ac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低、高剂量组2-细胞胚胎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发育完整,碎片较少;PDH、CS、IDH3A、SOX2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H3K9ac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 补肾调经方可在ZGA影响重复COS小鼠2-细胞胚胎的表观遗传修饰,改善胚胎发育潜能,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TCA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调经方 2-细胞胚胎 三羧酸循环酶 表观遗传修饰 胚胎发育潜能 小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