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补肾对脑脊髓炎大鼠生长相关蛋白-43及微管相关蛋白-2的影响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蕾 赵晖 +5 位作者 樊永平 龚海洋 叶明 周莉 穆阳 刘妍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6期748-752,共5页
目的观察补肾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大鼠生长相关蛋白-43(GAP-3)及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影响,探讨其对轴突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髓鞘碱性蛋白(MBP)与完全福氏佐剂按1∶1(体积比)制成抗原并注射于大鼠双后足皮下,建立大... 目的观察补肾对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大鼠生长相关蛋白-43(GAP-3)及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影响,探讨其对轴突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髓鞘碱性蛋白(MBP)与完全福氏佐剂按1∶1(体积比)制成抗原并注射于大鼠双后足皮下,建立大鼠EAE模型。以醋酸泼尼松作对照,用苏木素-伊红染色(HE)观察各组大鼠造模后14 d、28 d脑和脊髓的组织病理变化,用轴突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脑和脊髓轴突损伤及再生情况。结果EAE模型组大鼠脑和脊髓组织中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轴突存在明显损伤。脑和脊髓GAP-43及MAP-2表达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分别用补肾方剂(左归丸和右归丸)干预后,大鼠炎症反应及轴突损伤较EAE模型组明显减轻,GAP-43及MAP-2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或0.01),以左归丸更为明显。结论补肾方剂能够上调GAP-43及MAP-2的表达,具有促进和增强轴突再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方剂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轴突损伤
下载PDF
慢性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猴脊髓非病灶部位轴突损伤的机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敦敬 胡学强 陆正齐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49-651,共3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非病灶部位轴突损伤及其机制。【方法】以8只慢性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猴为研究对象,先对其进行磁共振扫描,然后对颈髓3-4节段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炎症细胞浸润、银染色及神经丝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轴突损伤、...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非病灶部位轴突损伤及其机制。【方法】以8只慢性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猴为研究对象,先对其进行磁共振扫描,然后对颈髓3-4节段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炎症细胞浸润、银染色及神经丝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轴突损伤、双重染色标记凋亡的少突胶质细胞,同时观察轴突密度以及少突胶质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在颈髓3-4节段未发现有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病灶、炎症细胞浸润及髓鞘脱失,但是存在轴突损伤以及少突胶质细胞的凋亡,轴突密度波动于1900~3232/单位面积,高倍视野下平均凋亡少突胶质细胞数为1.5~5.167。【结论】造成多发性硬化或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非病灶部位轴突损伤的机制,可能与少突胶质细胞凋亡有关,而炎症细胞可能不参与非病灶部位的轴突损伤,髓鞘脱失并不是轴突损伤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变应性脑脊髓炎 多发性硬化 轴突损伤
下载PDF
Wistar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轴索损害的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圆圆 吕田明 +2 位作者 刘晓加 方敏 梁彦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82-486,共5页
目的在建立Wistar大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动物模型基础上探讨多发性硬化的病理变化,尤其针对轴索损害的特点进行深入探讨。方法对EAE大鼠的脑和脊髓进行HE染色、LFB髓鞘染色和Bielschowsky染色,分别以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双染... 目的在建立Wistar大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动物模型基础上探讨多发性硬化的病理变化,尤其针对轴索损害的特点进行深入探讨。方法对EAE大鼠的脑和脊髓进行HE染色、LFB髓鞘染色和Bielschowsky染色,分别以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双染标记非磷酸化神经丝蛋白(SMI-32)和髓鞘碱性蛋白(MBP)MBP,以及轴索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和MBP。结果脑和脊髓组织内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形成典型的袖套改变,伴有大片状脱髓鞘,轴索结构排列紊乱,呈空泡样缺失。SMI-32染色证明发病14 d脊髓白质内出现大量非磷酸化的神经丝蛋白,可见APP堆积形成轴突卵形体。表明发病早期即出现了明显的轴索损害,且髓鞘脱失和轴索损害的发生不同步。结论 EAE大鼠不同发病阶段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发病高峰期的炎症浸润最明显。EAE的轴索损害开始于疾病的早期阶段,并不断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实验性脑脊髓炎 轴索损害 淀粉样前体蛋白 髓鞘脱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