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8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保脾胰体尾切除术Kimura法和Warshaw法围术期临床疗效对比
1
作者 赖全友 高远 +2 位作者 贾鹏 陶开山 王琳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416-421,共6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Kimura法和Warshaw法两种保脾胰体尾切除术的围术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3年8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接受腹腔镜下保脾胰体尾切除术的133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Kimura组(77例)和...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Kimura法和Warshaw法两种保脾胰体尾切除术的围术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3年8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接受腹腔镜下保脾胰体尾切除术的133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Kimura组(77例)和Warshaw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等围术期指标及术后胰瘘发生率、脾梗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Kimura组和Warshaw组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长[(215.8±64.8)min vs(193.5±77.6)min]、术中出血量[(194.2±53.7)mLvs(176.5±69.2)mL]、术后排气及禁食时间[2(1)d vs 3(1)d]、术后住院时间[9(4)d vs 8(3)d]等围术期指标及术后胰瘘(3例vs 4例)、脾梗死(0例vs 3例)、腹腔积液(3例vs 2例)、腹腔感染(2例vs 1例)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Kimura法和Warshaw法两种保脾胰体尾切除术对于胰体尾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均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且围术期疗效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体尾肿瘤 腹腔镜手术 保脾胰体尾切除术 kimura Warshaw法
下载PDF
基于Kimura神经元振荡器的六足仿生机器人步态控制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田健鹏 曹乐 +1 位作者 徐浩洋 张思河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12期1540-1547,共8页
生物中枢模式发生器(CPG)对六足机器人的步态控制具有重大研究意义,为此提出一种基于Kimura神经元振荡器的六足机器人CPG步态控制方法。首先,以蜘蛛为仿生对象设计六足机器人机械结构并对其进行运动学解算;然后,基于Kimura神经元振荡器... 生物中枢模式发生器(CPG)对六足机器人的步态控制具有重大研究意义,为此提出一种基于Kimura神经元振荡器的六足机器人CPG步态控制方法。首先,以蜘蛛为仿生对象设计六足机器人机械结构并对其进行运动学解算;然后,基于Kimura神经元振荡器建立振荡器模型并对其参数整定;其次,针对机器人6条单腿的相位关系设计CPG网络模型;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工具和样机进行联合实验。结果表明,基于Kimura神经元振荡器生成的CPG网络模型输出信号幅值和相位差稳定,能够满足六足机器人步态控制需求,为六足机器人的步态控制提供一种可行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模式发生器 kimura神经元振荡器 六足仿生机器人 步态控制
下载PDF
颈部Kimura病1例
3
作者 刘冠辰 田琳 刘鹏飞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12期2219-2219,2240,共2页
患者男,47岁。因“无明显诱因头晕、全身无力6月余”入院,左眼外伤致盲37年,右眼白内障术后10年,7年前因颈部肿物伴颈部淋巴结肿大行穿刺活检术,结果证实为“淋巴组织增生”,未进行任何处置及治疗。查体:双侧瞳孔不等大,左:右约为0mm:5... 患者男,47岁。因“无明显诱因头晕、全身无力6月余”入院,左眼外伤致盲37年,右眼白内障术后10年,7年前因颈部肿物伴颈部淋巴结肿大行穿刺活检术,结果证实为“淋巴组织增生”,未进行任何处置及治疗。查体:双侧瞳孔不等大,左:右约为0mm:5mm,对光反射消失;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右颈部触及肿块,无触痛,双侧颈部及左侧腹股沟区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部 kimura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Study on Mechanism of 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EIMD)in Rats
4
作者 Peihong CAI Jiangyan XIONG +5 位作者 Zelin ZHAO Sibu MA Yuanyu LONG Danguo WEN Litao XIA Qinmei ZHU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2023年第6期82-87,共6页
[Objectives]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observe the mechanism of 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 on gastrocnemius muscle in rats with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EIMD).[Methods]The micro-injury model of skelet... [Objectives]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observe the mechanism of 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 on gastrocnemius muscle in rats with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EIMD).[Methods]The micro-injury model of skeletal muscle was established by treadmill training.Forty two SD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1,12 and 24 h exercise groups,D.officinale 2 ml+1 h exercise group,D.officinale 2 ml+12 h exercise group,and D.officinale 2 ml+24 h exercise group,with 6 rats in each group.Various D.officinale groups were given the drug once in the morning and once in the evening at a dose of 2 ml/time,a week in advance.Except for the quiet group,th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1,12 and 24 h exercise groups after anesthesia following 1,12 and 24 h of exercise for the last time,respectively,and the D.officinale 2 ml+1 h exercise group,D.officinale 2 ml+12 h exercise group and D.officinale 2 ml+24 h exercise group were also sampled after anesthesia following 1,12 and 24 h of exercise for the last time,respectively.The contents of ATP,CK-MM and CK in rat serum were determin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The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of gastrocnemius muscle were observed by HE staining.PCR and Western-blot detection were carried out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D.officinale on IGF-1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in gastrocnemius muscle.[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quiet group,the ATP contents in the serum of rats in the 1,12 and 24 h exercise group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P<0.01),while the CK and CK-MM content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P<0.01).The expression of IGF-1 mRNA and protein in the gastrocnemius muscle tissu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P<0.01).Compared with the 1 h exercise group,the ATP content and IGF-1 protein expression in the gastrocnemius muscle tissue of the D.officinale liquid+1 h exercise group significantly increased(P<0.05),while the CK and CK-MM content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P<0.01).Compared with the 12 h exercise group,the D.officinale liquid+12 h exercise group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ATP content(P<0.01),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IGF-1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in the gastrocnemius muscle tissue(P<0.01),and significant decreases in CK and CK-MM contents(P<0.01).Compared with the 24 h exercise group,the ATP content and IGF-1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in the gastrocnemius muscle tissue of the D.officinale liquid+24 h exercise group significantly increased(P<0.01),while the CK and CK-MM content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P<0.01).From the pathological tissue morphology of the gastrocnemius muscle in rats with EIMD treated with D.officinale,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the gastrocnemius muscle of each exercis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amaged,and the damage was significantly alleviated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D.officinale liquid.[Conclusions]The effects and mechanism of D.officinale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EIMD in rats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promotion of IGF-1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in injured tissues by reducing ATP energy consumption,CK-MM and CK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 Exercise-induced muscle damage Gastrocnemius muscle IGF-1 mRNA
下载PDF
Kimura Disease: A Rare Case of Parotid Localization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ase Report)
5
作者 Drissia Benfadil Lachakar Azzedine Fahd El Idrissi El Ayoub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 and Head & Neck Surgery》 2023年第4期287-292,共6页
Kimura’s disease is a rare chronic affection of unknown etiology, endemic in the far east with a net male predominance. We present the case of a 37-year-old female patient who developed a tumor process in the left pa... Kimura’s disease is a rare chronic affection of unknown etiology, endemic in the far east with a net male predominance. We present the case of a 37-year-old female patient who developed a tumor process in the left parotid region over a period of 3 years. A total left parotidectomy was performed with simple postoperative course. The anatomopathological study of the surgical specimen was in favor of Kimura’s disease. Through this case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we present the main clinical, anatomopathological, therapeutic and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rare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mura Disease PAROTID RARE
下载PDF
铁皮石斛苗床下立体栽培羊肚菌技术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
作者 田金凤 郑毅 尚远宏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111-114,130,共5页
探讨四川省攀枝花市秋末冬初设施塑料大棚中羊肚菌(Morchella spp.)-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立体栽培的可行性,测定在羊肚菌生长过程中的菌丝生长期(M1)、子实体生长期(M2)和采收期(M3)表层土壤的pH、全氮、铵... 探讨四川省攀枝花市秋末冬初设施塑料大棚中羊肚菌(Morchella spp.)-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立体栽培的可行性,测定在羊肚菌生长过程中的菌丝生长期(M1)、子实体生长期(M2)和采收期(M3)表层土壤的pH、全氮、铵态氮、速效磷、有效钾、有机质、电导率(Electric conductivity,EC)和固体溶解性物质总量(Total dissolved solids,TDS)等。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羊肚菌生长的过程中,试验组不同时期表层土壤的pH和有效钾含量均下降,而速效磷、全氮、铵态氮、EC、TDS和有机质的含量均显著增高,且产量达(1950±18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Morchella spp.) 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 栽培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木村病伴肾病综合征1例
7
作者 张娟 姚亚男 +1 位作者 温魏棋 李文敏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4期773-775,共3页
目的探讨木村病伴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木村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7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木村病伴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影像学、病理检查和骨髓活检结果及诊疗情况并结合最新文献复习,以提高对木村... 目的探讨木村病伴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木村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7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木村病伴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影像学、病理检查和骨髓活检结果及诊疗情况并结合最新文献复习,以提高对木村病的认识。结果男性患者,37岁,既往肾病综合征17年。临床表现为蛋白尿、颈部多发增大淋巴结、皮疹伴瘙痒感。肾穿刺活检符合肾小球微小病变,术后病理结果符合木村病。患者手术切除后口服皮质类固醇结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症状有所改善。结论木村病患者的肾损害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少数可早于木村病前出现,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手术切除联合药物治疗有助于改善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村病 嗜酸性粒细胞 IGE 肾病综合征
下载PDF
中药石斛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8
作者 顺庆生 魏刚 何祥林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7期1111-1118,共8页
中药石斛基原复杂,其主流品种有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 C.Z.Tang et S.J.Cheng、铁皮石斛D.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金钗石斛D.nobile Lindl.,《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05年版石斛项下增加了“及其... 中药石斛基原复杂,其主流品种有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 C.Z.Tang et S.J.Cheng、铁皮石斛D.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金钗石斛D.nobile Lindl.,《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05年版石斛项下增加了“及其近似种”的描述,难以确定具体物种,有必要对其进一步正本清源。对石斛属的起源进行本草考证,对霍山石斛、铁皮石斛、金钗石斛的本草起源进行梳理,为不同石斛属药材的应用提供参考。霍山石斛是最早作为中药石斛应用的品种,高效液相色谱法特征图谱等方法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录霍山石斛提供了技术支撑;铁皮石斛应为石斛药材中应用时间最久、范围最广的品种,其主要为浙江、云南、贵州,以及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地丹霞地貌上生长的种群,应高度重视并对其进行保护;D.nobile在历代文献中的中文名称混乱,应明确将其作为金钗石斛的拉丁学名。枫斗是我国名贵中药和传统保健品,起源于霍山石斛。古代名医对霍山石斛、铁皮石斛、金钗石斛、川石斛的用法各有特色,建议厘清品种来源、功效,加强现代研究,在修订《中国药典》时将其各自单列,充分发挥中药石斛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山石斛 铁皮石斛 金钗石斛 种源 《中国药典》
下载PDF
颌面区Kimura病CT和MR诊断 被引量:26
9
作者 杨智云 赖英荣 +3 位作者 冯崇锦 蒋爱云 刘春玲 李树荣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016-1018,共3页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颌面区Kimura病的诊断价值,旨在提高对Kimura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区Kimura病的临床、CT和MRI表现。结果6例Kimura病病程长(平均5.5年),表现为面部和腮腺区无痛性肿大或肿块(其中...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颌面区Kimura病的诊断价值,旨在提高对Kimura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区Kimura病的临床、CT和MRI表现。结果6例Kimura病病程长(平均5.5年),表现为面部和腮腺区无痛性肿大或肿块(其中1例双侧肿大),皮肤瘙痒。所有患者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均明显增多(平均超出正常值约5~6倍)。CT和MRI表现为:(1)单侧或双侧腮腺浅叶弥漫性增大,常有多个结节;(2)累及并侵犯面部皮下组织,邻近皮肤增厚;(3)腮腺周围、颌下周围和颈深上淋巴结增大,增大的淋巴结密度或信号均匀,边界清楚光滑,无坏死、囊变,几乎不融合。结论Kimura病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特点,结合实验室检查,术前可以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腮腺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kimura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头颈部Kimura病的临床病理特点与诊断 被引量:14
10
作者 姜蕾 姜晓钟 +6 位作者 赵云富 何金 刘渊 吴洋 周洁 黄建涛 王国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1-323,共3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Kimura病(Kimura′sdisease,KD)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0例发生在头颈部的KD病临床资料、发病年龄、病理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KD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颈部无明显压痛的软组织包块。组织学上以小... 目的探讨头颈部Kimura病(Kimura′sdisease,KD)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0例发生在头颈部的KD病临床资料、发病年龄、病理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KD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颈部无明显压痛的软组织包块。组织学上以小血管增生、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淋巴细胞增生及滤泡形成、生发中心扩大、纤维组织增生为基本病变。结论KD是一种具有特殊临床病理表现的炎性增生性病变,应与部分富含淋巴组织的肿瘤相鉴别,组织病理学对于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免疫组化结果显示KD是一种多克隆淋巴结炎性病变,提示细胞异常增殖与凋亡的抑制共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mura 嗜酸细胞肉芽肿 病理学
下载PDF
颌面部木村病超声特征、临床特点分析并文献复习
11
作者 唐瑾 原韶玲 +3 位作者 苗润琴 郭荣荣 连婧 张波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0-162,173,共4页
目的:探讨颌面部木村病(Kimura disease,KD)的超声特征及临床特点,总结诊断经验。方法:对2010年1月—2022年6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6例K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超声特征及临床特点,并总结诊断经验。结果:本... 目的:探讨颌面部木村病(Kimura disease,KD)的超声特征及临床特点,总结诊断经验。方法:对2010年1月—2022年6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6例K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超声特征及临床特点,并总结诊断经验。结果:本研究共入组KD患者26例,男20例,女6例(性别比3.3∶1)。患者年龄中位数为45岁6月。血常规显示所有患者血清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值均增加。超声声像图结果显示26例患者均检出病灶,淋巴瘤可能5例(19.23%),恶性病灶6例(23.08%),多形性腺瘤4例(15.38%),性质待诊建议穿刺活检11例(42.31%)。单纯淋巴结型8例(30.77%),单纯累及腮腺+周围软组织型11例(42.31%),同时累及腮腺+周围软组织+淋巴结型7例(26.92%)。对不同类型KD患者病灶的超声特征进行比较,其在边界、形态、混合回声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可见淋巴滤泡增生,嗜酸性粒细胞发生浸润,部分生发中心坏死或者形成嗜酸性微脓肿。结论:KD以中青年男性居多,病变多累及头颈部,KD的超声及临床表现容易误诊,应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村病 超声检查
下载PDF
Kimura病的肾脏损害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春蓓 胡伟新 +4 位作者 陈惠萍 唐政 曾彩虹 刘志红 黎磊石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524-529,共6页
目的 :分析 6例Kimura病肾损害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 :1998年至 2 0 0 4年经皮淋巴结活检诊断为Kimura病且伴有肾损害 6例 ,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肾活检病理改变及治疗反应。  结果 :① 4例以颈部肿块首发 ,2例以肾病... 目的 :分析 6例Kimura病肾损害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 :1998年至 2 0 0 4年经皮淋巴结活检诊断为Kimura病且伴有肾损害 6例 ,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肾活检病理改变及治疗反应。  结果 :① 4例以颈部肿块首发 ,2例以肾病综合征首发 ,6例均有皮下肿块及淋巴结肿大 ,浅表淋巴结累及一个或多个部位 ,2例伴有深部淋巴结肿大。② 5例血嗜酸细胞升高 (占白细胞比例 10 1%~ 4 4 3% ) ,5例血清IgE升高 (10 7 3~988 7IU/ml)。③ 6例肾脏损害均表现为典型肾病综合征 ,无血尿及高血压 ,肾活检病理 5例表现为肾小球系膜增生性病变 ;余 1例为膜性病变 ,其免疫荧光为少量免疫复合物沉积。 5例间质明显嗜酸细胞浸润。④入院前激素治疗均敏感但反复发病 ,入院后均采用激素诱导治疗 ,3例同时行局部淋巴结切除术 ,均获完全缓解。随访 6~ 36个月期间 ,肾功能正常 ,2例肾病综合征反复发作 (未切除淋巴结 ) ,3例同时切除淋巴结者随访期内未复发。 2例皮下肿块复发。  结论 :①青少年男性肾病患者伴有皮下肿块 ,血嗜酸细胞及IgE升高 ,应排除Kimura病。②肾活检病理肾间质嗜酸细胞浸润是Kimura病肾损害的主要特征。③单纯激素治疗敏感但复发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mura 肾脏损害 肾病综合征 经皮淋巴结活检 诊断
下载PDF
头颈部Kimura病的影像表现与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阿梅 江新青 +2 位作者 莫蕾 吴梅 魏新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2期162-165,共4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Kimura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临床资料完整的Kimura病CT及MR表现。结果:7例患者临床体征均为一侧或两侧颌面部和腮腺区无痛性肿大或肿块,及局部淋巴结肿大,并伴随外周血嗜酸细胞... 目的:探讨头颈部Kimura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临床资料完整的Kimura病CT及MR表现。结果:7例患者临床体征均为一侧或两侧颌面部和腮腺区无痛性肿大或肿块,及局部淋巴结肿大,并伴随外周血嗜酸细胞(33%~72%)及免疫球蛋白E(1 500~6 000U/ml)明显升高。CT及MRI表现为双侧腮腺弥漫性增大,内见多发结节,CT呈等低密度,MR T1W呈低信号,T2W及SPAIR呈高信号,CT及MRI增强扫描呈较明显强化,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周围软组织轻度肿胀。颏下、双侧颌下、颈动脉鞘区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镜下可见大量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有明显的淋巴滤泡形成,并有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形成嗜酸粒细胞性微脓肿。免疫组化示CD20(+)、CD3(+)、CD1(+)、S-100少数细胞散在(+)。结论:头颈部Kimura病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可以提出Kimura病的诊断,但最终诊断须依靠组织病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kimura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Kimura病(附1例报告) 被引量:15
14
作者 肖鑫武 施毅 宋勇 《东南国防医药》 2005年第1期7-11,共5页
目的 探讨木村病 (Kim ura's disease,KD)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 木村病的主要临床特征 :中青年男性多见、长期存在并易于反复的头颈部肿大淋巴结或软组织肿块且唾液腺也多有受累、部... 目的 探讨木村病 (Kim ura's disease,KD)的主要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 木村病的主要临床特征 :中青年男性多见、长期存在并易于反复的头颈部肿大淋巴结或软组织肿块且唾液腺也多有受累、部分患者并发肾病综合征、嗜酸性粒细胞及 Ig E均升高。特征性的淋巴结病理学特征 :发育好的淋巴滤泡、显著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薄壁毛细血管增生及不同程度纤维化。泼尼松及雷公藤治疗伴有肾病综合征表现的 KD病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结论 木村病 (Kimura's dis-ease,KD)是一种流行于东亚地区、罕见的、原因不明的慢性炎性疾病 ,临床医生应有所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村病 KD kimura 肾病综合征 淋巴结 诊断 治疗 原因不明 淋巴滤泡 炎性疾病
下载PDF
头颈部木村病的影像学特征研究
15
作者 罗瑞 杨功鑫 +4 位作者 石慧敏 韩永顺 何一宁 田臻 吴颖为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82-1189,共8页
目的·探究头颈部木村病患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经病理学确诊的头颈部木村... 目的·探究头颈部木村病患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2023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经病理学确诊的头颈部木村病患者64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完成CT和/或MRI增强成像。收集、记录及分析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其中包括年龄,性别,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血清IgE水平,病变位置、形态、大小、CT密度及强化程度、MRI信号及强化程度、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类型、灌注速率及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结果·64例木村病患者平均年龄(40±19)岁,男性占92.2%;73.5%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所有检测血清IgE的患者(10例)IgE水平均升高。CT和MRI共发现结外病变(皮下和腺体病变)82个、淋巴结病变144个;结外病变中,80.5%表现为皮下或腺体内边界不清的斑片状病变,其他为边界清晰的结节状病变。所有病变在CT上均呈等密度影,在MRI上均表现为T1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等信号,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高信号。结外病变增强后多呈不均匀强化,而淋巴结病变增强后多呈均匀强化。结外病变和淋巴结病变的ADC中位数分别为1.04×10^(-3) mm^(2)/s和0.67×10^(-3) 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结外病变的TIC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型,分别占57.5%和42.5%;而淋巴结病变TIC类型主要为Ⅱ型(96.6%)。结外病变和淋巴结病变的TTP和灌注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结论·木村病结外病变及淋巴结病变在CT上呈等密度影,在MRI上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结外病变ADC较高,TIC类型为Ⅰ或Ⅱ型,增强后多呈不均匀强化;淋巴结病变ADC较低,TIC类型多为Ⅱ型,增强后多呈均匀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村病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Kimura病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6
作者 彭浒 廖建春 +4 位作者 赵舒薇 王海青 刘环海 纪振华 刘海斌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80-580,F0003,共2页
1病例资料病例1,男性,23岁,2010年1月10日入院。病史:发现左颌下区肿块2年,逐渐增大,有时伴瘙痒,1年前曾在外院就诊,予"头孢"输液治疗1周,肿块明显消退,停药后再次复发。后自行口服"抗生素"肿块不消退。自觉无痛,无发热。患者平素... 1病例资料病例1,男性,23岁,2010年1月10日入院。病史:发现左颌下区肿块2年,逐渐增大,有时伴瘙痒,1年前曾在外院就诊,予"头孢"输液治疗1周,肿块明显消退,停药后再次复发。后自行口服"抗生素"肿块不消退。自觉无痛,无发热。患者平素体健,无特殊传染病史。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无异常,体型偏瘦。双侧颈部可触及多枚大小不等的肿块,最大者位于左颌下区,约5 cm×3 cm×3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mura 体征和症状 病理学 常规诊断试验 治疗
下载PDF
Kimura病临床表现与病理(附5例报告) 被引量:4
17
作者 曹经一 韦萍 +1 位作者 于鹏 石宝玉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对5例Kimura病(Kimura's disease,KD)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特点进行初步分析,为临床医生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5例均经手术肿块切除后,主要依据KD的组织病理学特点,结合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确诊。结果本文5例均为男性,平均36... 目的对5例Kimura病(Kimura's disease,KD)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特点进行初步分析,为临床医生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方法5例均经手术肿块切除后,主要依据KD的组织病理学特点,结合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确诊。结果本文5例均为男性,平均36岁,出生地多在我国北方地区,主要表现为颌下、腮腺及耳后区的慢性无痛性肿块。5例外周血检查中,4例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占白细胞总数的23%~48%,1例正常。5例病理基本特点:许多淋巴滤泡形成和薄壁血管增生,周围密集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间质有明显纤维化,可见有嗜酸细胞性微脓肿。结论掌握KD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特点,对于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是很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mura 临床表现 病理
下载PDF
Effects of Hormone Factors on the in vitro Culture Flowering Induction of Dendrobium officinate Kimura et Migo 被引量:8
18
作者 岑秀芬 黄春红 韦鹏霄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0年第4期75-79,共5页
[Objective]The aim was to select the suitable hormone factors for flowering induction in vitro culture of Dendrobium officinate Kimura et Migo.[Method]The test-tube plantlets from the stems of Dendrobium officinate Ki... [Objective]The aim was to select the suitable hormone factors for flowering induction in vitro culture of Dendrobium officinate Kimura et Migo.[Method]The test-tube plantlets from the stems of Dendrobium officinate Kimura et Migo were used as the experimental materials and MS medium as the basic medium.Comparative tests have been done between single-factor hormone treatments(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PP333 or TDZ) and multi-factor hormone treatments(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PP333,TDZ,6-BA and NAA) to research the effects of hormone factors on the flowering induction of the plantlets.[Result]Among the single-factor hormone treatments,the suitable concentration and the rate of flower buds formation of PP333 treatment were 0.2 mg/L and 8.5%,the that of TDZ treatment were 0.06 mg/L and 15.5%;the effects of multi-factor hormone treatments on the flowering induction were ordered as follow:(PP333 + 6-BA + NAA + TDZ)〉 (PP333 + 6-BA + NAA)〉 (PP333 + 6-BA) and(PP333 + NAA) ;the most suitable treatment was PP333 0.3 mg/L + 6-BA 0.5 mg/L + NAA 0.5 mg/L + TDZ 0.06 mg/L,the rate of flower bud formation and the rate of the blossomed flower were respectly reached to 80.4% and 90.3%.[Conclusion]PP333 and TDZ showed the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flowering induction in vitro culture of Dendrobium officinate Kimura et Migo.The effect of TDZ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PP333.It is much more conducive to the flower bud formation,when using appropriate concentration of TDZ combined with other hormones proper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drobium officinate kimura et Migo in vitro culture Hormone factor Flowering induction
下载PDF
多发性Kimura病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友元 黄志权 +2 位作者 陈伟良 白植宝 李海刚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392-395,共4页
报道1例12岁男性多发性Kimura病病例,并复习Kimura病的国内外相关文献。Kimura病的发病率低,病因未明,以中青年男性多见,临床上常表现为长期存在并易于反复的头颈部淋巴结肿大或软组织肿块、嗜酸性粒细胞及IgE升高。病理学检查可见炎性... 报道1例12岁男性多发性Kimura病病例,并复习Kimura病的国内外相关文献。Kimura病的发病率低,病因未明,以中青年男性多见,临床上常表现为长期存在并易于反复的头颈部淋巴结肿大或软组织肿块、嗜酸性粒细胞及IgE升高。病理学检查可见炎性细胞增生、浸润,淋巴滤泡形成,不同程度的纤维化、血管增生反应,无特异性的免疫组化标记。手术、放射治疗及皮质激素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预后视有无脏器受累而有所不同,复发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mura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嗜酸性粒细胞 皮下肿物
下载PDF
Kimura病治疗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薛增奇 潘升华 +3 位作者 孙庆丰 潘嘉西 丁继光 徐道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81-482,共2页
Kimura病在1937年由中国学者金显宅等首次报道。1948年Kimura等以日文文献报道后。因日本学者的广泛引用,以后在国际上该疾病便被称之为Kimura病。多见于亚裔中青年男性。本病机制可能为自身免疫反应或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性较大。本病是... Kimura病在1937年由中国学者金显宅等首次报道。1948年Kimura等以日文文献报道后。因日本学者的广泛引用,以后在国际上该疾病便被称之为Kimura病。多见于亚裔中青年男性。本病机制可能为自身免疫反应或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性较大。本病是一种少见的局部慢性免疫炎性疾病,一般为良性经过。临床多表现为无痛性头颈区域皮下深部位的软组织肿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mura 自身免疫反应 治疗 中国学者 炎性疾病 中青年男性 寄生虫感染 软组织肿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