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6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cute effect of foot strike patterns on in vivo tibiotalar and subtalar joint kinematics during barefoot running
1
作者 Dongqiang Ye Lu Li +4 位作者 Shen Zhang Songlin Xiao Xiaole Sun Shaobai Wang Weijie Fu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108-117,共10页
Background:Foot kinematics,such as excessive eversion and malalignment of the hindfoot,are believ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running-related injuries.The maj ority of studies to date show that different foot strike patte... Background:Foot kinematics,such as excessive eversion and malalignment of the hindfoot,are believ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running-related injuries.The maj ority of studies to date show that different foot strike patterns influence these specific foot and ankle kinematics.However,technical deficiencies in traditional motion capture approaches limit knowledge of in vivo joint kinematics with respect to rearfoot and forefoot strike patterns(RFS and FFS,respectively).This study uses a high-speed dual fluoroscopic imaging system(DFIS)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oot strike patterns on 3D in vivo tibiotalar and subtalar joints kinematics.Methods:Fifteen healthy male recreational runners underwent foot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n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3-dimensional models.A high-speed DFIS(100 Hz)was used to collect 6 degrees of freedom kinematics for participants’tibiotalar and subtalar joints when they adopted RFS and FFS in barefoot condition.Results:Compared with RFS,FFS exhibited greater internal rotation at 0%-20%of the stance phase in the tibiotalar joint.The peak internal rotation angle of the tibiotalar joint under FFS was greater than under RFS(p<0.001,Cohen’s d=0.92).RFS showed more dorsiflexion at 0%-20%of the stance phase in the tibiotalar joint than FFS.RFS also presented a larger anterior translation(p<0.001,Cohen’s d=1.28)in the subtalar joint at i nitial contact than FFS.Conclusion:Running with acute barefoot FFS increases the internal rotation of the tibiotalar joint in the early stance.The use of high-speed DFIS to quantify the movement of the tibiotalar and subtalar joint was critical to revealing the effects of RF S and FFS during run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ot strike patterns High-speed dual fluoroscopic imaging system In vivo kinematics Running
下载PDF
3D Kinematics of Classical Cepheids According to Gaia EDR3 Catalog
2
作者 V.V.Bobylev A.T.Bajkova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4期1-14,共14页
The kinematics of about 2000 classical Cepheids of the Milky Way with data from Gaia EDR3 catalog has been studied.For some of these stars,there are line-of-sight velocities.On the basis of the nonlinear rotation mode... The kinematics of about 2000 classical Cepheids of the Milky Way with data from Gaia EDR3 catalog has been studied.For some of these stars,there are line-of-sight velocities.On the basis of the nonlinear rotation model,the parameters of the rotation curve of the Galaxy were determined.The circular linear rotation velocity of the near-solar neighborhood around the Galaxy center was V0=236±3 km s^(−1) for the assumed Sun's galactocentric distance R0=8.1±0.1 kpc.Analysis of residual velocities of Cepheids based on the linear Ogorodnikov–Milne model showed the presence of the following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zero gradients:∂U/∂x,∂U/∂z,∂V/∂x,∂V/∂z and∂W/∂x,which behave differently depending on the selection radius.The most interesting is the gradient∂W/∂x∼−0.5±0.1 km s^(−1) kpc^(−1)(positive rotation of this star system around the Galactic axis y,Ωy)since the velocities W are free of Galactic rotation.Here we have an indirect influence of various effects leading to a perturbation of the vertical velocities of the Galactic disk stars.Based on a simpler model,a more accurate estimate of this rotation is obtained,Ωy=0.51±0.07 km s^(−1) kpc^(−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RS distances-Galaxy kinematics and dynamics-stars VARIABLES CEPHEIDS
下载PDF
Velocity Dispersion σ_(aper)Aperture Corrections as a Function of Galaxy Properties from Integral-field Stellar Kinematics of 10,000 MaNGA Galaxies
3
作者 Kai Zhu Ran Li +3 位作者 Xiaoyue Cao Shengdong Lu Michele Cappellari Shude Mao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8期53-64,共12页
The second moment of the stellar velocity within the effective radius,denoted by σ^(2)_(e),is a crucial quantity in galaxy studies,as it provides insight into galaxy properties and their mass distributions.However,la... The second moment of the stellar velocity within the effective radius,denoted by σ^(2)_(e),is a crucial quantity in galaxy studies,as it provides insight into galaxy properties and their mass distributions.However,large spectroscopic surveys typically do not measure σ_(e) directly,instead providing σ_(aper),the second moment of the stellar velocity within a fixed fiber aperture.In this paper,we derive an empirical aperture correction formula,given byσ_(aper)/σ_(e)=(R_(aper)/R_(e))^(α),using spatially resolved stellar kinematics extracted from approximately 10,000 Sloan Digital Sky Survey-Mapping Nearby Galaxies at Apache Point Observatory integral field unit observations.Our analysis reveals a strong dependence ofαon the r-band absolute magnitude M_(r),g-i color,and Sérsic index nSer,whereαvalues are lower for brighter,redder galaxies with higher Sérsic indices.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aperture correction derived from previous literature on early-type galaxies cannot be applied to predict the aperture corrections for galaxies with intermediate Sérsic indices.We provide a lookup table ofαvalues for different galaxy types,with parameters in the ranges of-18>M_(r)>-24,0.4<g-i<1.6,and 0<n_(Ser)<8.A Python script is provided to obtain the correction factors from the lookup t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LAXIES evolution-galaxies formation-galaxies kinematics and dynamics-galaxies structure
下载PDF
Machine-learning-based head impact subtyping based on the spectral densities of the measurable head kinematics
4
作者 Xianghao Zhan Yiheng Li +11 位作者 Yuzhe Liu Nicholas J.Cecchi Samuel J.Raymond Zhou Zhou Hossein Vahid Alizadeh Jesse Ruan Saeed Barbat Stephen Tiernan Olivier Gevaert Michael M.Zeineh Gerald A.Grant David B.Camarillo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5期619-629,F0003,共12页
Background:Traumatic brain injury can be caused by head impacts,but many brain injury risk estimation models are not equally accurate across the variety of impacts that patients may undergo,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 Background:Traumatic brain injury can be caused by head impacts,but many brain injury risk estimation models are not equally accurate across the variety of impacts that patients may undergo,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ypes of impacts are not well studied.We investigated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head impact types with kinematics classification.Methods:Data were analyzed from 3262 head impacts from lab reconstruction,American football,mixed martial arts,and publicly available car crash data.A random forest classifier with spectral densities of linear acceleration and angular velocity was built to classify head impact types(e.g.,football,car crash,mixed martial arts).To test the classifier robustness,another 271 lab-reconstructed impacts were obtained from 5 other instrumented mouthguards.Finally,with the classifier,type-specific,nearest-neighbor regression models were built for brain strain.Results:The classifier reached a median accuracy of 96% over 1000 random partitions of training and test sets.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in the classification included both low-and high-frequency features,both linear acceleration features and angular velocity features.Different head impact types had different distributions of spectral densities in low-and high-frequency ranges(e.g.,the spectral densities of mixed martial arts impacts were higher in the high-frequency range than in the low-frequency range).The type-specific regression showed a generally higher R2value than baseline models without classification.Conclusion:The machine-learning-based classifier enabl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act kinematics spectral density in different sports,and it can be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impact-simulation systems and on-field data augmen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ssification Contact sports Head impacts Impact kinematics Traumatic brain injuryTagedAPTARAEnd
下载PDF
曲轴连杆颈圆度在线测量机构设计与运动分析
5
作者 周怡君 胡慧远 费嘉铖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0,共6页
曲轴随动磨削时,连杆颈的偏心旋转运动导致其中心位置不断变化,使得常规方法无法直接用于目标连杆颈圆度测量。为解决这一难题,文中提出了一种采用机械臂与V形测量机构相结合的设计方案,将V形块作为机械臂末端执行器,通过控制机械臂改... 曲轴随动磨削时,连杆颈的偏心旋转运动导致其中心位置不断变化,使得常规方法无法直接用于目标连杆颈圆度测量。为解决这一难题,文中提出了一种采用机械臂与V形测量机构相结合的设计方案,将V形块作为机械臂末端执行器,通过控制机械臂改变测量机构位置,抵消因连杆颈偏心转动导致的位置变化,实现连杆颈的圆度在线测量。基于D-H法,对所设计的曲轴连杆颈圆度在线测量机构的正逆运动方程进行了推导与分析,并通过Simulink软件验证推导运动方程的正确性。最后,采用图形法分析了机构工作空间,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机构完全满足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学 圆度测量 SIMULINK 工作空间
下载PDF
一种5R+异形3RPS的混联上肢康复机构研究
6
作者 梁辉 王辉 +1 位作者 高云涛 汪传生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6-290,共5页
为解决现有上肢康复外骨骼结构复杂以及腕部康复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5R+异形3-RPS的混联上肢康复外骨骼机构,可以实现7个自由度的上肢康复训练。建立康复外骨骼的整体运动学模型,将串联部分与并联部分结合,计算串联部分的位姿转... 为解决现有上肢康复外骨骼结构复杂以及腕部康复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5R+异形3-RPS的混联上肢康复外骨骼机构,可以实现7个自由度的上肢康复训练。建立康复外骨骼的整体运动学模型,将串联部分与并联部分结合,计算串联部分的位姿转换、腕部并联机构的位姿变换矩阵及整体机构的运动学反解。使用ADAMS软件对该康复机构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通过末端质心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曲线的分析,证明了机构可以按照康复轨迹正确进行并且过渡安全稳定。通过10次重复实物模型试验,验证腕部所能达到的角度范围及运行的平稳性。腕部装置实际的活动角度范围可达到理想状态的(73~82)%,运行符合预期运动轨迹,验证了理论推导和结构设计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康复 运动学 仿真 腕部装置
下载PDF
正解符号化且运动解耦的2T1R并联机构拓扑设计与分析
7
作者 沈惠平 孔祥超 +1 位作者 李菊 叶鹏达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9-458,共10页
基于方位特征(POC)方程的并联机构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了一种全部由低副组成、具有位置正解符号化且部分运动解耦的两平移一转动(2T1R)并联机构,并对机构的主要拓扑特征(POC、自由度、耦合度、运动解耦性)进行分析与计算;基于拓扑特征... 基于方位特征(POC)方程的并联机构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了一种全部由低副组成、具有位置正解符号化且部分运动解耦的两平移一转动(2T1R)并联机构,并对机构的主要拓扑特征(POC、自由度、耦合度、运动解耦性)进行分析与计算;基于拓扑特征运动学建模原理,导出机构符号式位置正解和反解;同时,由位置反解分析了机构奇异性,基于符号式位置正解求解了机构工作空间;根据基于虚功原理的序单开链法,对该机构动力学性能进行分析,计算得施加在3个驱动副上的驱动力;最后,对该机构应用于无人机操作及其安全着陆的动作原理进行了概念设计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构 拓扑分析 运动学 工作空间 奇异性 逆动力学
下载PDF
微创手术机器人主操作手设计与优化
8
作者 刘芬 宋立强 +2 位作者 黄芳 韩瑞 桑宏强 《机械传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61,74,共9页
主操作手作为机器人辅助微创外科手术中人机交互的唯一接口,提高其灵活性和紧凑性,对手术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设计了一款8自由度(Degree Of Freedom,DOF)串联型主操作手,其能够实现位置、姿态和开合力矩输出。采用改进的D-H参数法和解析... 主操作手作为机器人辅助微创外科手术中人机交互的唯一接口,提高其灵活性和紧凑性,对手术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设计了一款8自由度(Degree Of Freedom,DOF)串联型主操作手,其能够实现位置、姿态和开合力矩输出。采用改进的D-H参数法和解析法,分别建立了主操作手正运动学和逆运动学模型,并通过蒙特卡洛法分析了主操作手工作空间,验证了其设计要求;求解了主操作手雅可比矩阵,基于全局灵巧度指标和工作空间利用率指标,定义了主操作手的综合性能指标;利用遗传算法对主操作手的关键连杆尺度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主操作手的综合性能指标相对于优化前提高了18.41%;主操作手在满足工作空间设计要求的基础上,机构更加紧凑且具备了良好的运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操作手 运动学 综合性能指标 参数优化
下载PDF
多体位智能轮椅床椅转换装置的运动学仿真分析
9
作者 张爽 李建永 +2 位作者 李作家 罗春阳 孙永强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47,79,共6页
介绍了多体位智能轮椅的坐、躺、立、蹲、行5种姿态的转换功能,对床椅转换装置进行简化处理,建立背板机构的运动学模型,利用MATLAB对模型进行计算,得到背板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时间的运动曲线。利用ADAMS对优化后的装置模型进行运动学分... 介绍了多体位智能轮椅的坐、躺、立、蹲、行5种姿态的转换功能,对床椅转换装置进行简化处理,建立背板机构的运动学模型,利用MATLAB对模型进行计算,得到背板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时间的运动曲线。利用ADAMS对优化后的装置模型进行运动学分析,得到改进后床椅转换装置的运动曲线。结果表明:该装置具有较好的运动学性能,在床椅转换过程中背板的最大角加速度达到了16°/s^(2),小于人体所能承受的最大角加速度50°/s^(2)。改进后,床椅平稳转换的时间有所延长,转换过程耗时7.5 s,在0.7~6.9 s内,背板运动趋于加速度接近0的平稳运动,表明推杆速度设计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能老人 多体位变换 模块化设计 床椅转换 运动学分析
下载PDF
基于旋量理论的镜像加工运动学建模及轨迹自动修调研究
10
作者 刘海波 王鹏飞 +4 位作者 李文杰 丁悦 薄其乐 肖世宏 王永青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34,共7页
针对镜像加工过程中结构变形致使加工精度难以控制的问题,建立了基于旋量理论的镜像加工剩余壁厚运动学模型,综合考虑零件加工要求及镜像约束关系,提出了镜像加工“支撑-铣削”轨迹生成方法,建立了针对工件变形补偿的镜像支撑轨迹修调模... 针对镜像加工过程中结构变形致使加工精度难以控制的问题,建立了基于旋量理论的镜像加工剩余壁厚运动学模型,综合考虑零件加工要求及镜像约束关系,提出了镜像加工“支撑-铣削”轨迹生成方法,建立了针对工件变形补偿的镜像支撑轨迹修调模型,实现了镜像加工“支撑-铣削”轨迹自动修调。栅格壁板镜像加工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镜像加工“支撑-铣削”轨迹生成和自动修调方法可以满足镜像加工剩余壁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加工 运动学建模 轨迹修调 薄壁件 测量-加工一体化
下载PDF
复合加工机床空间误差补偿和精度提升
11
作者 吴迎春 白永明 沈建新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112,共9页
对特殊结构的复合加工机床采用D-H和H-M方法结合的系统主法进行了运动学建模,使激光跟踪仪测量的机床空间误差便于模型参数辨识,并列出了机床理论模型的正解和机床误差模型的识别参数。在机床运动学误差模型中,以验证点的理论空间位姿... 对特殊结构的复合加工机床采用D-H和H-M方法结合的系统主法进行了运动学建模,使激光跟踪仪测量的机床空间误差便于模型参数辨识,并列出了机床理论模型的正解和机床误差模型的识别参数。在机床运动学误差模型中,以验证点的理论空间位姿为基准,根据刀具点空间位姿相对于机床坐标轴的雅克比矩阵,使用分块矩阵结合L-M算法,计算得到了验证点的坐标轴补偿值,算法收敛速度快,相对于雅克比矩阵迭代法提高了计算效率,经过坐标轴补偿后机床的空间位置误差和姿态误差平均值分别为0.00422 mm和9.99×10-4 rad,比补偿前误差分别降低了82.5%和16.1%,表明复合加工机床的空间位姿精度得到大幅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加工机床 运动学模型 空间误差 补偿 L-M算法
下载PDF
具有变泊松运动特性的剪叉式折展机构运动学分析
12
作者 畅博彦 闫圣杰 +2 位作者 梁栋 关鑫 韩芳孝 《工程设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0,共11页
为提高折展机构的折展率和支撑性能,提出了一种具有变泊松运动特性的剪叉式折展机构并对其进行运动学分析。首先,提出了一种单闭环厚板支撑单元并将其应用于三明治结构,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分析不同形状夹芯层对三明治结构支撑刚度... 为提高折展机构的折展率和支撑性能,提出了一种具有变泊松运动特性的剪叉式折展机构并对其进行运动学分析。首先,提出了一种单闭环厚板支撑单元并将其应用于三明治结构,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分析不同形状夹芯层对三明治结构支撑刚度的影响,发现采用厚板支撑单元的三明治结构具有更好的支撑效果和更小的质量,且可通过改变结构设计参数来实现正负泊松比的切换。然后,根据泊松比的定义,设计了一种具有变泊松运动特性的正n边形剪叉式折展机构;基于螺旋理论,通过绘制闭环折展机构的旋量约束拓扑图分析得到其自由度为1,将折展机构分为3种模块并阐述了模块化纵向扩展的原理和过程。最后,建立了m层正n边形剪叉式折展机构的运动学模型并搭建了正四边形剪叉式折展支撑结构实物样机,进一步验证了机构的变泊松运动特性,这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明治结构 剪叉式折展机构 螺旋理论 运动学分析
下载PDF
人体穿戴髋关节助力外骨骼的行走运动学分析
13
作者 刘玉 黄岩 周志浩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2-430,共9页
针对现有下肢助力外骨骼研究中缺少对关节层面的运动学分析以及缺少对髋关节外骨骼助力机制的研究这一现状,对一款髋关节助力外骨骼在多种助力模式下的运动进行采集和分析,得到被试在不穿戴外骨骼、外骨骼零助力、外骨骼低助力、外骨骼... 针对现有下肢助力外骨骼研究中缺少对关节层面的运动学分析以及缺少对髋关节外骨骼助力机制的研究这一现状,对一款髋关节助力外骨骼在多种助力模式下的运动进行采集和分析,得到被试在不穿戴外骨骼、外骨骼零助力、外骨骼低助力、外骨骼中助力、外骨骼高助力和外骨骼阻力共6种模式下的运动数据,并通过逆运动学计算和数据分析,得到关节角度曲线和步态特征。实验结果在关节层面明确了髋关节外骨骼的助力机制,可为助力外骨骼的设计和运动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助力外骨骼 运动学分析 人体行走运动 步态特征
下载PDF
白龙江流域大型高位滑坡成灾动力过程模拟研究
14
作者 冯振 游杨 +1 位作者 陈亮 王立朝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0,共6页
白龙江流域山高坡陡,分布大量高位滑坡,是我国高位地质灾害风险极高的地区。舟曲县立节镇北山古滑坡位于白龙江左岸,滑坡剪出口与江面高差约700 m,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变形破坏。通过资料搜集、遥感调查与解译、现场调查等手段,查明了立... 白龙江流域山高坡陡,分布大量高位滑坡,是我国高位地质灾害风险极高的地区。舟曲县立节镇北山古滑坡位于白龙江左岸,滑坡剪出口与江面高差约700 m,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变形破坏。通过资料搜集、遥感调查与解译、现场调查等手段,查明了立节北山滑坡的地质环境与变形破坏特征,基于光滑质点流体动力学与等效流体模型,开展滑坡后破坏运动过程模拟,对远程致灾危险进行预测分析。模拟分析表明,立节北山滑坡若发生失稳剧滑,将形成高位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灾害,滑动距离达1 600 m,最大运动速度45.7 m/s,沿途铲刮方量77.7万m~3,滑体扩容系数1.32。滑体约200 s后完全停止运动并堆积,堆积区面积2.2×10~5 m~2,覆盖坡脚立节镇一半的范围,最大堆积厚度17.8 m,最大冲击速度30 m/s。研究结果为立节北山滑坡开展风险评价与分区提供定量化数据,为白龙江流域大型高位滑坡精细调查与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滑坡 变形破坏特征 高速远程 运动过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基于CODESYS平台的移动机械臂运动控制系统设计
15
作者 徐建明 陈显汉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7-247,共11页
针对传统六关节机械臂操作空间有限的问题,以移动底盘和Elfin05机械臂为控制对象,采用ARM+CODESYS架构和PLCopen规范设计了一款移动机械臂运动控制器。首先根据MD-H参数与坐标变换思想建立移动机械臂正运动学模型,基于关节角参数化解析... 针对传统六关节机械臂操作空间有限的问题,以移动底盘和Elfin05机械臂为控制对象,采用ARM+CODESYS架构和PLCopen规范设计了一款移动机械臂运动控制器。首先根据MD-H参数与坐标变换思想建立移动机械臂正运动学模型,基于关节角参数化解析法简化移动机械臂的冗余度进行逆运动学求解,并设计相应运动学功能块;其次采用分布式控制思想设计控制模块,以SM3_CNC库为基础设计了机械臂的点到点运动控制功能块,基于Backstepping法设计了移动底盘的跟踪控制功能块;再次以Visualization模块为基础设计人机交互界面;最后以该机器人为实验对象进行实验,实现了移动底盘与机械臂的协同运动,增加了传统六关节机械臂可操作空间,并验证了该运动控制器设计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DESYS 移动机械臂 运动控制器 运动学
下载PDF
激光视觉引导下的工业机器人步态运动学参数辨识
16
作者 李红岩 魏洪玲 赵龙 《激光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1-195,共5页
工业机器人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而离线编程则成为其重要的发展方向。由于离线编程对机器人自身的绝对定位精度有较高要求,为提升绝对定位精度,设计一种激光视觉引导下的工业机器人步态运动学参数辨识方法。基于线结构激光测量技术,... 工业机器人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而离线编程则成为其重要的发展方向。由于离线编程对机器人自身的绝对定位精度有较高要求,为提升绝对定位精度,设计一种激光视觉引导下的工业机器人步态运动学参数辨识方法。基于线结构激光测量技术,设计由工业智能相机、感光元件、滤光片、线激光器构成的激光视觉传感器,使用该传感器测量工业机器人,以获取其三维信息。通过粗引导与精引导两个步骤对激光视觉传感器实施激光视觉引导,以提高效率,降低瞄准误差。工业机器人步态运动学参数误差的辨识模型,通过最小二乘法对模型实施迭代求解,以获取精确的方程组解,从而完成步态运动学参数辨识。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步态运动学参数辨识误差低于0.02 mm,在30次迭代次数以内即可完成求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视觉 线激光器 工业机器人 步态运动学 参数辨识
下载PDF
芒果采收车机械臂运动特性分析及试验
17
作者 刘世豪 王菲 +2 位作者 林茂 刘俊孝 姚克恒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7,共10页
为提高芒果采收车机械化采摘的适应性,该研究采用多体动力学理论方法对其机械臂的运动特性进行分析。首先,结合芒果生长和农艺特征及采摘机械臂几何构型与向量特性,运用D-H法建立了机械臂运动学模型以探索其运动特性,并进行末端执行器... 为提高芒果采收车机械化采摘的适应性,该研究采用多体动力学理论方法对其机械臂的运动特性进行分析。首先,结合芒果生长和农艺特征及采摘机械臂几何构型与向量特性,运用D-H法建立了机械臂运动学模型以探索其运动特性,并进行末端执行器运动轨迹规划。轨迹规划结果表明末端执行器运动平稳,满足芒果采摘运动要求。进一步地,利用拉格朗日法构建了机械臂的动力学模型,对其进行了正逆动力学仿真验证,以深入了解机械臂的关节运动特性。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在恒力矩工况下,伸缩装置和摆动装置的运动呈现一定的周期性,摆动装置、旋转装置角加速度和伸缩装置加速度均约在1.25、2.30、4.15 s达到阶段峰值;在仅做摆动周期运动的情况下,旋转装置、摆动装置所受驱动力矩均近似呈周期性变化,峰值分别为72.5与52 N·mm,且在一个运动周期内,均有两个极大值点。对机械臂结构进行仿真模态计算和模态试验,结果表明前六阶固有频率误差在5%以内,验证了芒果采收车机械臂多体动力学仿真建模的准确性。研究结果可为保证有效实现机械臂的采摘效果及提高其可靠性与稳定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模型 芒果采收 采摘 机械臂 动力学建模 运动学特性
下载PDF
高速-重载全地形车仿生悬架系统运动学分析
18
作者 李占龙 万世永 +3 位作者 张正 任志曌 高山铁 刘志奇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8,共6页
全球自然灾害形势复杂,极端灾害事件呈频发、高发、突发态势。某型高速-重载全地形车作业过程中会产生剧烈振动,传统减振方案存在诸多影响减振效能的潜在因素。从仿生学原理和生物力学机理入手,探究自然界犀牛、袋鼠的生物缓冲特性与全... 全球自然灾害形势复杂,极端灾害事件呈频发、高发、突发态势。某型高速-重载全地形车作业过程中会产生剧烈振动,传统减振方案存在诸多影响减振效能的潜在因素。从仿生学原理和生物力学机理入手,探究自然界犀牛、袋鼠的生物缓冲特性与全地形车速度快、承载重、冲击强等应用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机械原理,研究一套结构紧凑、抗冲击能力强的仿生悬架系统,响应高速-重载全地形车在复杂地形下应急保障工作的需求。结合几何原理建立仿生悬架系统运动学数学模型,求得各输入、输出角位置参数数值算例,并对三维模型展开位置仿真分析,验证数值算例的正确性。在验证其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相符的基础上,对相应角速度及角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运动轨迹进行运动学分析,验证该机构在运动过程中的平稳性,表明结构设计符合减小冲击和振荡的实际运行需求。运动学数学模型可为后续结构参数优化、确定减振单元性能、进一步实行控制和试验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和理论支撑,有助于提高减振系统研究与设计的效率,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究成本,同时为其他减振系统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重载 应急保障工作 仿生学 悬架系统 运动学分析
下载PDF
六自由度上肢康复机器人机构设计及轨迹规划
19
作者 张邦成 兰旭腾 +1 位作者 刘帅 庞在祥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4年第2期115-120,共6页
本研究设计一款六自由度上肢康复机器人,机器人采用绳索驱动、串并联相结合的关节结构形式,能够牵引偏瘫患者的上肢实现多个关节且活动范围较大的康复运动训练。针对上肢康复机器人机构适用性问题,基于运动学理论和D-H坐标系法建立上肢... 本研究设计一款六自由度上肢康复机器人,机器人采用绳索驱动、串并联相结合的关节结构形式,能够牵引偏瘫患者的上肢实现多个关节且活动范围较大的康复运动训练。针对上肢康复机器人机构适用性问题,基于运动学理论和D-H坐标系法建立上肢康复机器人本体D-H参数模型,根据空间坐标向量之间的平移、旋转关系,对运动序列建模分析,求解正运动学,通过封闭解法求解逆运动学。基于运动学分析结果,提出五次多项式函数关节空间轨迹规划方法,对上肢提拉抬肘运动进行轨迹规划仿真,验证了康复运动过程中的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肢康复机器人 运动学分析 轨迹规划
下载PDF
双圆弧齿廓椭圆齿轮建模与运动学仿真
20
作者 袁新梅 杨立昭 +1 位作者 黄天成 唐伟 《机械传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0-95,共6页
为了满足齿轮变传动比运动、提高轮齿承载能力,结合齿轮啮合理论和双圆弧齿廓曲线结构参数特征,提出了一种新型双圆弧齿廓椭圆齿轮。阐述了其节曲线的设计方法,利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了双圆弧齿廓椭圆齿轮三维模型;使用Adams软件对双... 为了满足齿轮变传动比运动、提高轮齿承载能力,结合齿轮啮合理论和双圆弧齿廓曲线结构参数特征,提出了一种新型双圆弧齿廓椭圆齿轮。阐述了其节曲线的设计方法,利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了双圆弧齿廓椭圆齿轮三维模型;使用Adams软件对双圆弧齿廓椭圆齿轮副模型进行了运动学仿真,分析了不同偏心率对双圆弧椭圆齿轮副传动比变化规律的影响,并对比理论传动比曲线,分析了仿真传动比曲线存在波动误差的影响因素;为了减小齿轮副振动脉冲,给出了偏心率适当的取值范围。本文的设计方法和分析结果对双圆弧齿廓非圆齿轮的参数化设计有理论参考价值,可为双圆弧齿廓椭圆齿轮副数控加工制造及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圆弧齿廓 椭圆齿轮 运动学仿真 变传动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