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stinal disease of scattered mirror carp Cyprinus carpio caused by Thelohanellus kitauei and notes on the morphology and phylogeny of the myxosporean from Sichuan Province,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4
1
作者 叶灵通 卢明淼 +5 位作者 权可艳 李文祥 邹红 吴山功 王江勇 王桂堂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3期587-596,共10页
The mass mortality of pond-reared scattered mirror carp, Cyprinus carpio, caused by Thelohanellus kitauei, occurred at fish farms in Sichuan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analyses were supplem... The mass mortality of pond-reared scattered mirror carp, Cyprinus carpio, caused by Thelohanellus kitauei, occurred at fish farms in Sichuan Province, southwest China.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analyses were supplemented with histological evaluation of infected tissue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route of infection and the pathological effects of 1". kitauei on the fish host. The intestine of the diseased host was full of large cysts of the myxosporean. The cysts range from 2 cm to 3.6 cm in diameter. Histopathology indicated that T. kitauei first invaded the submucosa of the host intestine and then moved into the mucosa laye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spores, finally entering into the enteric cavity of the hosts after the disruption of mucosa layers. The pyriform spores of T. kitauei were surrounded by the transparent spore sheath, measuring 25.98/μm±0.95 μm in body length, 8.72 μm±0.51μm body width, and 7.86 μm±0.26 μm in body thickness. The single polar capsule was pyriform, measuring 14.73 μm±0.92μm in length and 6.82 μm±0.45μm in width, with eight to 10 turns of filament coils winding inside. Phylogenetic analysis based on the 18S small-subunit ribosomal DNA sequences indicated that minimal genetic differences were present between T. kitauei samples from South Korea and from China. Close affinity was found between the genus Thelohanellus and Myxobolus. Additionally, two polar capsule nuclei were found at the anterior end of the single polar capsule in spores of T. kitauei stained with hematoxylin and eosin, which suggested the separation of the genus Thelohanellus from Myxobol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stinal disease scattered mirror carp Thelohanellus kitauei host-specific tropism MORPHOLOGY PHYLOGENY
下载PDF
鲤吉陶单极虫(Thelohanellus Kitauei Egusa 1981)病发病机制及血液学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玉佩 李军 +3 位作者 王蓉 许杰 邓威 朱彤玲 《天津水产》 2005年第4期24-27,共4页
通过对鲤吉陶单极虫(Thelohanellus Kitauei Egusa 1981)病临床组织病理及血液学的观察分析表明,该病是以病原体在肠组织定植发育形成包囊导致肠道严重损伤,吸收障碍,营养不良,造成严重贫血为主要病理特征;并呈现出渐进性的病理学改变... 通过对鲤吉陶单极虫(Thelohanellus Kitauei Egusa 1981)病临床组织病理及血液学的观察分析表明,该病是以病原体在肠组织定植发育形成包囊导致肠道严重损伤,吸收障碍,营养不良,造成严重贫血为主要病理特征;并呈现出渐进性的病理学改变过程。揭示了该病发病死亡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陶单极虫 鲤鱼 组织病理
原文传递
基因探针和PCR对鲤吉陶单极虫的检测 被引量:6
3
作者 陶增思 黎诚耀 +4 位作者 卢强 王振英 张西臣 汪建国 李德昌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6期580-584,共5页
采用液氮冷冻研磨法破碎吉陶单极虫(Thelohaneluskitauei)孢子,按常规法提取其基因组DNA。取DNAEcoRI消化产物,采用低熔点琼脂糖回收法制备大(3.0~15.0kb)、小(0.5~3.0kb)片... 采用液氮冷冻研磨法破碎吉陶单极虫(Thelohaneluskitauei)孢子,按常规法提取其基因组DNA。取DNAEcoRI消化产物,采用低熔点琼脂糖回收法制备大(3.0~15.0kb)、小(0.5~3.0kb)片段,将其克隆于pBluescriptksEcoRI位点,经α-互补现象、酶切鉴定和虫体DNA生物素标记探针筛选,构建了含23个克隆的基因文库,克隆片段介于0.9~6.8kb之间;经阳性克隆标记筛选及特性分析,制备了长度为0.9kb(19号质粒克隆片段)的探针,该探针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该探针两端DNA序列进行分析,设计出1对引物。上游引物序列为:5′TTTCGAACCCGCACAACAAG3′,下游引物序列为:5′TGAGTGGATAG-TATCGCTGC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陶单极虫 基因文库构建 基因探针 PCR
下载PDF
鲤吉陶单极虫体被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3
4
作者 周玉 杨振国 +2 位作者 李岩松 尹继刚 徐广宏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5年第3期90-91,共2页
应用扫描电镜,对鲤鱼肠道内的吉陶单极虫体被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吉陶单极虫的孢子呈瓜子形,后端钝圆,向前一端逐渐尖细。从孢子的后端向前端方向常常包裹着一个无色透明的薄膜。孢子可分为背面和腹面,背面光滑无皱褶,并可见一长卵圆形... 应用扫描电镜,对鲤鱼肠道内的吉陶单极虫体被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吉陶单极虫的孢子呈瓜子形,后端钝圆,向前一端逐渐尖细。从孢子的后端向前端方向常常包裹着一个无色透明的薄膜。孢子可分为背面和腹面,背面光滑无皱褶,并可见一长卵圆形的极囊,极囊一般较大,约为孢子长度的一半。孢子的腹面褶皱不平,形成形态各异、大小和数量不等的迷宫状沟回,沟回主要分布在孢子的中后端。偶见放出极丝的孢子,极丝较长,常为孢子长度的1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陶单极虫 结构 电镜扫描 鲤鱼
下载PDF
鲤吉陶单极虫病血液学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周玉 杨振国 +1 位作者 张凯 徐广宏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2-74,共3页
对患吉陶单极虫病鲤鱼的血液学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病鱼的白细胞数量增多 ;红细胞数量减少 ,体积变小 ,平均血红蛋白含量降低 ,幼稚的和破碎变形的红细胞增多 ;分叶的嗜中性粒细胞增多 ,体积变大 ;大淋巴细胞增多 ,血栓细胞减少... 对患吉陶单极虫病鲤鱼的血液学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病鱼的白细胞数量增多 ;红细胞数量减少 ,体积变小 ,平均血红蛋白含量降低 ,幼稚的和破碎变形的红细胞增多 ;分叶的嗜中性粒细胞增多 ,体积变大 ;大淋巴细胞增多 ,血栓细胞减少。在病鱼外周血中未见“未明血液生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鲤鱼 吉陶单极虫 血液病理 未明血液生物体
下载PDF
建鲤吉陶单极虫病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周丽 宫庆礼 +1 位作者 俞开康 孟庆显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8年第1期59-62,共4页
报导了从潍坊峡山水库网箱养殖建鲤(Cyprinuscarpiovar.jian)的成鱼肠管内分离的粘孢子纲、单极囊目粘孢子虫一种,隶属于单极科(Thelohnelidae)单极虫属(Thelohanelus)一种,初... 报导了从潍坊峡山水库网箱养殖建鲤(Cyprinuscarpiovar.jian)的成鱼肠管内分离的粘孢子纲、单极囊目粘孢子虫一种,隶属于单极科(Thelohnelidae)单极虫属(Thelohanelus)一种,初步鉴定为吉陶单极虫(ThelohaneluskitaueiEgusa1981).本工作对该种单极虫做了肖氏液固定、水化、4%铁明矾媒染、海氏苏木精染色,以显示其极囊、极丝及胚核。文中对该种的形态学作了描述,以确定种的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箱养殖 建鲤 吉陶单极虫病 肠管 鲤鱼
下载PDF
PCR技术检测鲤鱼组织吉陶单极虫DNA 被引量:1
7
作者 冯现维 杨振国 +4 位作者 闫广谋 周玉 穆占昆 徐广宏 张鹏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2年第5期62-63,共2页
采用 PCR方法对鲤鱼的鳃、口腔黏膜、肌肉、心、肝、脾、肾、肠等组织进行了吉陶单极虫 DNA的检测。从患病及健康鲤鱼的上述组织提取模板 DNA,用吉陶单极虫的特异引物进行 PCR扩增。结果 :在发病池 3条患病鲤鱼肠道均扩增出一条长度为 5... 采用 PCR方法对鲤鱼的鳃、口腔黏膜、肌肉、心、肝、脾、肾、肠等组织进行了吉陶单极虫 DNA的检测。从患病及健康鲤鱼的上述组织提取模板 DNA,用吉陶单极虫的特异引物进行 PCR扩增。结果 :在发病池 3条患病鲤鱼肠道均扩增出一条长度为 560 bp左右的特异片断 ,而其他组织及其他鲤鱼各组织均未检测到吉陶单极虫 DNA。初步认为吉陶单极虫在鲤鱼体内仅寄生在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技术 检测 鲤鱼组织 吉陶单极虫DNA
下载PDF
框镜鲤肠管单极虫病的组织病理学分析及分子鉴定 被引量:2
8
作者 叶彩燕 汪开毓 +7 位作者 何琦瑶 杨倩 刘韬 余泽辉 谢恒 何晟毓 何洁 赵武义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54-1161,共8页
2017年6月,四川德阳某养殖场的框镜鲤患病且大量死亡。主要症状为腹部膨大,肠管有大小不等的肿物。为明确其死亡病因,进行了细菌学、寄生虫形态学观察,组织病理学和PCR检测。细菌学检查为阴性;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肠道的损伤最为严重,表... 2017年6月,四川德阳某养殖场的框镜鲤患病且大量死亡。主要症状为腹部膨大,肠管有大小不等的肿物。为明确其死亡病因,进行了细菌学、寄生虫形态学观察,组织病理学和PCR检测。细菌学检查为阴性;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肠道的损伤最为严重,表现为有大量寄生虫样孢囊突出于肠管。寄生虫形态学观察可见孢子长约23~30μm,宽10~15μm,极囊长11~15μm,呈长卵圆形,约占孢子长的1/3~1/2,孢子外面被有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前端孢子质中有一个大核和两个小核,与单极虫形态一致;针对吉陶单极虫的18S SSUrRNA基因进行巢式PCR检测,扩增出大小为716 bp的目的片段(命名为TKF-1),目的条带的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为吉陶单极虫。根据组织病理特点及PCR检测结果确认框镜鲤的死亡是感染吉陶单极虫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镜鲤 吉陶单极虫 组织病理 PCR检测
下载PDF
吉陶单极虫的研究
9
作者 陈鸿真 《生物化工》 2019年第6期142-143,146,共3页
吉陶单极虫是鲤重要的病原黏孢子虫,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吉陶单极虫这一重要病原寄生虫的生物学特征,本文对吉陶单极虫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鲤吉陶单极虫病的防治积累基础资料。
关键词 黏孢子 吉陶单极虫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