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botic Knee Tracking Control to Mimic the Intact Human Knee Profile Based on Actor-Critic Reinforcement Learning 被引量:2
1
作者 Ruofan Wu Zhikai Yao +1 位作者 Jennie Si He(Helen)Huang 《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 SCIE EI CSCD 2022年第1期19-30,共12页
We address a state-of-the-art reinforcement learning(RL)control approach to automatically configure robotic pros-thesis impedance parameters to enable end-to-end,continuous locomotion intended for transfemoral amputee... We address a state-of-the-art reinforcement learning(RL)control approach to automatically configure robotic pros-thesis impedance parameters to enable end-to-end,continuous locomotion intended for transfemoral amputee subjects.Specifically,our actor-critic based RL provides tracking control of a robotic knee prosthesis to mimic the intact knee profile.This is a significant advance from our previous RL based automatic tuning of prosthesis control parameters which have centered on regulation control with a designer prescribed robotic knee profile as the target.In addition to presenting the tracking control algorithm based on direct heuristic dynamic programming(dHDP),we provide a control performance guarantee including the case of constrained inputs.We show that our proposed tracking control possesses several important properties,such as weight convergence of the learning networks,Bellman(sub)optimality of the cost-to-go value function and control input,and practical stability of the human-robot system.We further provide a systematic simulation of the proposed tracking control using a realistic human-robot system simulator,the OpenSim,to emulate how the dHDP enables level ground walking,walking on different terrains and at different paces.These results show that our proposed dHDP based tracking control is not only theoretically suitable,but also practically usefu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matic tracking of intact knee configuration of robotic knee prosthesis direct heuristic dynamic programming(dHD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control
下载PDF
Development and Proof-of-Concept Study of a Novel Intraoperative Surgical Planning Tool for Robotic Arm-Assiste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2
作者 Daniel Farley Gladius Lewis 《World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20年第3期505-522,共18页
<strong>Background:</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Intraoperative surgical planning tools (ISPTs) used in curren... <strong>Background:</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Intraoperative surgical planning tools (ISPTs) used in current-generation robotic arm-assiste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RTKA) systems (such as Navio</span><sup><span style="font-size:12px;font-family:Verdana;"><span lang="ZH-CN" style="font-size:12pt;font-family:宋体;">&reg;</span></span></sup><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and MAKO</span><sup><span style="font-size:12px;font-family:Verdana;"><span lang="ZH-CN" style="font-size:12pt;font-family:宋体;">&reg;</span></span></sup><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involve employment of postoperative passive joint balancing. This results in improper ligament tension, which may negatively impact joint stability, which, in turn, may adversely affect patient function after TKA. </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Methods:</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A simulation-enhanced ISPT (SEISPT) that provides insights relating to postoperative active joint mechanics was developed. This involved four steps: 1) validation of a multi-body musculoskeletal model;2) optimization of the validated model;3) use of the validated and optimized model to derive knee performance equations (KPEs), which are equations that relate implant component characteristics to implant component biomechanical responses;and 4) optimization of the KPEs with respect to these responses. In a proof-of-concept study, KPEs that involved two</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com</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ponent biomechanical responses that have been shown to strongly correlate with poor proprioception (a common patient complaint post-TKA) were used to calculate optimal positions and orientations of the femoral and tibial components in the TKA design implanted in one subject (as reported in a publicly-available dataset). </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Results:</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alculated implant positions and orientations and the corresponding achieved values for the implant components in the subject were not similar to component position and orientation errors reported in biomechanical literature studies involving Navio</span><sup><span style="font-size:12px;font-family:Verdana;"><span lang="ZH-CN" style="font-size:12pt;font-family:宋体;">&reg;</span></span></sup><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and MAKO</span><sup><span style="font-size:12px;font-family:Verdana;"><span lang="ZH-CN" style="font-size:12pt;font-family:宋体;">&reg;</span></span></sup><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Also, we indicate how SEISPT c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surgical workflow of Navio</span><sup><span style="font-size:12px;font-family:Verdana;"><span lang="ZH-CN" style="font-size:12pt;font-family:宋体;">&reg;</span></span></sup><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with minimal disruption and increase in cost. </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Conclusion:</span></b><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SEISPT is a plausible alternative to current-gen</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eration ISPTs.</sp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botic Arm-Assiste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Multi-Body Musculoskeletal Simulation Model knee Biomechanics Rigid-Body Dynamics
下载PDF
Immediate muscle strengthening by an end-effector type gait robot with reduced real-time use of leg muscles: A case series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 被引量:2
3
作者 Chang Ho Hwang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9年第19期2976-2985,共10页
BACKGROUND De-afferentation or non-weight bearing induces rapid cortical and spinalα-motor neuron excitability.Author supposed that an end-effector type gait robot(EEGR)could provide patients with a training conditio... BACKGROUND De-afferentation or non-weight bearing induces rapid cortical and spinalα-motor neuron excitability.Author supposed that an end-effector type gait robot(EEGR)could provide patients with a training condition that was specific enough to activate rapid cortical/spinal neuroplasticity,leading to immediate muscle strengthening.The electromyographic and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s were conducted.AIM To compare the electromyographic activities of the thigh and shank muscles and isometric peak torque(PT)before and after walking training on a floor or in the end-effector gait robot.METHODS Twelve outpatients without ambulatory dysfunction were recruited.Order of two interventions(5-min training on a floor at a comfortable pace or training in an EEGR with non-weight bearing on their feet and 100%guidance force at 2.1 km/h)were randomly chosen.Isometric PT,maximal ratio of torque development,amplitude of compound motor action potential(CMAP),and area under the curve(AUC)were evaluated before and 10 min after both interventions.RESULTS The degree of PT improvement of the dominant knee flexors was larger in the EEGR than on the floor(9.6±22.4 Nm/BW,P<0.01).The EEGR-trained patients had greater PT improvement of the dominant knee extensors than those who trained on the floor(4.5±28.1 Nm/BW,P<0.01).However,all electromyographic activities of the thigh and shank muscles(peak CMAP,mean and peak AUC)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for the use of the EEGR than walking on the floor.CONCLUSION Immediate strengthening of the knee flexors and extensors was induced after the 5-min EEGR training,despite reduced muscular u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botics Rehabilitation Muscles NEURONAL PLASTICITY GAIT knee
下载PDF
膝踝康复仿生机器人的设计与运动分析
4
作者 王成军 马杰文 程彪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28-37,共10页
目的针对现有踝关节康复机构存在机构康复中心与关节康复中心不重合以及不能满足患者多姿态康复需求的问题,仿生人体下肢运动,设计了一种膝踝康复仿生机器人。方法分析人体下肢运动,基于TRIZ理论的物理矛盾求解,采用空间分离法提出了一... 目的针对现有踝关节康复机构存在机构康复中心与关节康复中心不重合以及不能满足患者多姿态康复需求的问题,仿生人体下肢运动,设计了一种膝踝康复仿生机器人。方法分析人体下肢运动,基于TRIZ理论的物理矛盾求解,采用空间分离法提出了一种膝踝康复机构,利用Kutzbach-Grübler公式计算了康复机构的自由度,建立膝踝康复仿生机器人运动学模型;通过MATLAB分析踝关节生理运动空间和康复机器人工作空间,并将两者进行对比;利用MATLAB和ADAMS分别对康复机器人进行动力学仿真,并对两种结果进行误差分析,验证康复机器人的稳定性。结果设计了一种膝踝康复仿生机器人,该机器人满足踝关节三维康复需求,且机构运动空间与踝关节生理运动空间基本重合;误差分析验证了机器人康复运动的稳定性。结论设计的膝踝康复仿生机器人能够实现踝关节康复;基于仿生结构,解决了机构康复中心与关节康复中心不重合的问题,满足了患者多姿态的康复需要,为踝关节康复运动提供了一种实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踝关节 康复机器人 TRIZ理论 仿生 动力学
下载PDF
两款不同手术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的回顾性研究
5
作者 王洪平 王明友 +2 位作者 唐茁栋 陶崎峰 兰玉平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9期870-877,共8页
目的:比较国产HURWA与进口Brainlab Knee3手术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的早期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采用手术机器人辅助下行TKA的93例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目的:比较国产HURWA与进口Brainlab Knee3手术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的早期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采用手术机器人辅助下行TKA的93例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根据使用机器人系统不同分为BRATKA组和HRATKA组。BRATKA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55~90(64.3±7.0)岁;Kellgren-Lawrence(K-L)分级Ⅲ级27例,Ⅳ级13例;右侧18例,左侧22例;病程1~30(15.3±7.6)年;采用进口Brainlab Knee3手术机器人辅助系统。HRATKA组53例,男18例,女35例;年龄52~81(64.4±8.5)岁;K-L分级Ⅲ级30例,Ⅳ级23例;右侧21例,左侧32例;病程1~32(16.4±7.9)年;采用国产HURWA手术机器人辅助系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手术切口大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 d髋膝踝(hip-knee-ankle angle,HKAA)偏移度,术后1 d矢状面胫骨组件角(later tibal component,LTC)、冠状面股骨组件角(frontal femoral component,FFC)、矢状面股骨组件角(later femoral component,LFC)、冠状面胫骨组件角(frontal tibal component,FTC);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90 d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结果:两组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11~18(14.4±2.1)个月,所有患者伤口愈合良好。BRATKA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分别为(132.1±34.6)min、(12.9±1.9)cm,HRATKA组分别为(94.1±10.8)min、(14.8±2.1)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术前HKAA偏移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BRATKA组HKAA偏移角、FFC角、LFC角分别为(1.90±0.91)°、(87.90±1.51)°、(9.00±3.20)°,HRATKA组分别为(0.93±1.04)°、(89.03±0.96)°、(7.63±0.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TC、L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及术后3、90 d膝关节静息和运动VAS、KSS及膝关节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款机器人系统术后影像学检查方面均显示了良好的下肢力线,国产HRATKA组较进口BRATKA组有更好的LFC、FFC角度及HKAA偏移角度,但在术后膝关节功能及疼痛缓解程度方面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手术机器人 全膝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膝关节置换机器人在初级骨科医师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6
作者 雷雨田 王春生 +2 位作者 王坤正 杨佩 田润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12期126-130,共5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机器人在初级骨科医师膝关节置换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参加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举办的机器人辅助膝关节置换学习班的134名初级骨科医师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传统教学...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机器人在初级骨科医师膝关节置换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参加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举办的机器人辅助膝关节置换学习班的134名初级骨科医师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传统教学组和机器人教学组,每组各67名。传统教学组采用理论教学联合假骨演示方式,机器人教学组采用理论教学联合机器人演示方式。采用统一的膝关节置换理论测评卷对2组医师进行测评,记录并比较2组的测评成绩、答题时间、学习班操作时间、课堂手机亮屏时间、课堂提问及回答问题正确数以及对课程的满意度等。结果机器人教学组的随堂学员提问数[(7.2±2.1)分]、随堂问题回答正确数[(5.2±2.1)分]多于传统教学组[(4.1±1.7)分、(3.9±1.5)分],随堂操作时间[(67.1±10.2)分]长于传统教学组[(43.6±15.1)分],且随堂手机亮屏时间[(19.1±8.7)分]短于传统教学组[(38.9±17.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教学组课后测评完成时间[(34.1±9.7)分]短于传统教学组[(39.4±11.2)分],课后评测总成绩[(89.2±7.6)分]高于传统教学组[(80.1±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机器人教学组的测评错题未掌握分数均低于传统教学组,学员满意度分数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教学组的测评错题纠正分数除TKA围术期管理试题外,其余均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置换机器人可以有效提高学员的参与度和学习效率,同时提高初级骨科医师膝关节置换相关理论的教学效果,有望提供一种创新的骨科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机器人 关节外科 临床教学 教学模式 全膝关节置换 继续教育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早期功能及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7
作者 刘宁宁 王程 +1 位作者 耿霄 田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45-552,共8页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早期疗效及患者满意度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2023年4月93例因膝骨关节炎接受初次单侧TKA资料,其中Mako机器人辅助TKA 46例(机器人组),传统手工TKA 47例...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早期疗效及患者满意度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2023年4月93例因膝骨关节炎接受初次单侧TKA资料,其中Mako机器人辅助TKA 46例(机器人组),传统手工TKA 47例(传统组),2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收集术后随访资料,比较2组手术指标、术后疼痛、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人工关节遗忘评分(Forgotten Joint Score,FJS)等差异。结果机器人组手术时间较传统组长[(105.8±26.7)min vs.(77.0±14.9)min,P<0.001]。2组术后3天总失血量、髋-膝-踝(hip-knee-ankle,HKA)角偏差值及偏移率(HKA角>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较传统组术后3天、2周、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低(P<0.001、P<0.001、P=0.021),术后3天、2周、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好(P<0.001、P=0.011、P<0.001),术后6个月HSS功能评分和FJS评分高(P=0.001,P<0.001)。结论与常规TKA相比,机器人辅助TKA早期疼痛轻,活动度好,总体术后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骨关节炎 机器人辅助手术
下载PDF
机器人与遥感导航系统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对比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唐海 张洪美 +7 位作者 单鹏程 胡佩岩 荆琳 闫奇 李园源 汪欣月 刘思冶 何名江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9期862-869,共8页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robot-assisted,RA)与遥感导航(remote sensing navigation alignment,RSNA)系统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23年3月至2023年6月收治60例因重度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robot-assisted,RA)与遥感导航(remote sensing navigation alignment,RSNA)系统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23年3月至2023年6月收治60例因重度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行初次单侧TKA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RSNA组和RA组,每组30例。RSNA组男5例,女25例;年龄56~81(66.33±7.16)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19.87~38.54(28.40±6.18)kg·m^(-2);病程5~36(18.20±8.98)个月;采用RSNA系统辅助进行定位截骨。RA组男7例,女23例;年龄55~82(67.83±8.61)岁;BMI为19.67~37.25(28.01±4.89)kg·m^(-2);病程3~33(17.93±9.20)个月;采用RA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2周隐性失血量、下肢血栓发生率。测量并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1周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A)、HKAA偏差、股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PTA)、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并于术前及术后3、6个月采用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iarthritis Index,WOMAC)和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进行功能恢复情况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伤口Ⅰ期愈合,随访时间为6个月。RSNA组手术时间、术后2周隐性失血量、切口长度分别为(94.35±5.75)min、(130.54±17.53)ml、(14.73±2.14)cm,RA组分别为(102.57±6.88)min、(146.33±19.47)ml、(16.78±2.32)cm,RSNA组优于RA组(P<0.05)。两组术后2周均未发生深静脉血栓,RSNA组5例发生肌间静脉血栓,RA组8例发生肌间静脉血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NA组术前HKAA、LDFA、MPTA分别为(173.00±5.54)°、(86.96±3.45)°、(82.79±3.35)°,术后1周分别为(178.34±1.85)°、(89.92±0.42)°、(89.84±0.73)°;RA组术前HKAA、LDFA、MPTA分别为(173.31±6.48)°、(87.15±3.40)°、(82.99±3.05)°,术后1周分别为(178.52±1.79)°、(90.03±0.39)°、(90.15±0.47)°;两组术后1周HKAA、LDFA、MPTA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术前及术后1周两组间HKAA、LDFA、MPTA、PT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HKAA偏差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11,P=0.456)。两组术前与术后3、6个月WOMAC、K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6个月WOMAC、KSS较术前改善(P<0.05)。结论:RA与RSNA系统辅助TKA均可获得精准的截骨,RA手术精准性更高,RSNA系统辅助手术创伤较小,操作较简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辅助 遥感导航系统 全膝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解析型内侧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手术流程及早期临床实践
9
作者 邓旺 杨德金 +7 位作者 赵永强 卢佳豪 史洪伟 唐浩 王兆伦 张云峰 邵宏翊 周一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73-782,共10页
目的报道解析型内侧膝关节单髁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手术流程及影像学结果,并以UKA术中关节间隙变化为主要指标,探究解析型UKA对手术规划和假体设计的指导作用。方法研究纳入2022年5月至2024年4月间开展的机器... 目的报道解析型内侧膝关节单髁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手术流程及影像学结果,并以UKA术中关节间隙变化为主要指标,探究解析型UKA对手术规划和假体设计的指导作用。方法研究纳入2022年5月至2024年4月间开展的机器人辅助解析型内侧UKA手术患者,报道解析型UKA手术基本流程及达到动态间隙平衡的患者比例,分类解析动态间隙平衡曲线形态模式,并对比纳入患者术前及术后髋膝踝(hip-knee-ankle,HKA)角,股骨后髁偏心比(posterior condylar offset ratio,PCOR)及胫骨后倾(posterior tibial slope,PTS)。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8例解析型内侧UKA手术患者,9例(50.0%)达到动态间隙平衡。动态间隙曲线主要呈现为U型(44.4%)、倒U型(33.3%)和水平型(11.1%)。其中13例患者获得间隙平衡求解曲线,在股骨髁未截骨状态下,间隙平衡求解曲线显示屈膝10°~50°范围内关节撑开间隙均明显大于屈膝70°~120°。试模植入后,4例(30.8%)间隙平衡求解曲线达到直线型,7例(53.8%)表现为屈膝70°及以上,关节间隙随着屈膝角度增大而增大。本组患者术后HKA角度(178.67°±3.09°)较术前(173.00°±2.88°)明显改善(P<0.001)。术后与术前PCOR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1±0.05 vs 0.52±0.03,P=0.518),但术后PTS值(7.75°±3.28°)显著小于术前PTS(10.66°±3.03°)(P=0.001)。结论解析型内侧UKA通过对术中多重参数的实时量化解析,可指导手术方案决策,术后影像学力线满意,部分患者可实现整个屈伸过程中动态间隙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 解析型手术 机器人辅助手术 间隙平衡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技术的应用与前景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若宇 张志峰 黄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0期4889-4895,共7页
背景:目前用于全膝关节置换的机器人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是将三维手术规划、术中危险区预警、实时数据反馈及机械臂辅助截骨等技术相结合,以实现全膝关节置换的精准化、个性化,这也恰好是它最大优势所在,因此近年来成为关节外科领域热点... 背景:目前用于全膝关节置换的机器人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是将三维手术规划、术中危险区预警、实时数据反馈及机械臂辅助截骨等技术相结合,以实现全膝关节置换的精准化、个性化,这也恰好是它最大优势所在,因此近年来成为关节外科领域热点话题,备受关注。目的:文章将从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在关节外科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其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优劣势对比进行概述,此外,还将对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的相关文章,英文检索词:“robot OR robotic OR robotics OR robotically OR computer,total knee arthroplasty OR total knee replacement,TKA OR TKR”,中文检索词:“机器人辅助,计算机导航,全膝关节置换术”,最终纳入64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①用于辅助全膝关节置换的机器人系统根据其自由度分为主动式、半主动式和被动式。半主动式系统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机器人系统,该系统有效提高了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精准性和个性化程度,但其高昂的使用成本与较长的学习曲线仍是在该领域内推广时需要权衡的主要因素。②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可实现膝关节局部三维空间的精准截骨、正确安置假体,已被广泛证明可以提供更好的假体植入精准度,减少影像学异常值,在术中可获得良好的软组织平衡,最终改善术后膝关节运动及功能状态。③但目前的机器人辅助系统依然存在客观的不足之处,包括不同机器人设备与术者之间的学习曲线问题、额外增加的安装和维护成本以及与机器人手术相关的潜在并发症,所以其能否让医疗系统及患者真正受益仍需要更长期的研究予以证明,机器人辅助系统也仍需进行更多实质性的改进。④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技术在临床上仍然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并没有大范围地应用到临床,更加明确该技术的用法、完善该技术的临床操作规范和安全性成为了未来对该技术的研究侧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关节外科 机器人手术 膝关节 关节置换 下肢力线 术后并发症 精准外科 人工智能 综述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下膝内侧单髁置换术后假体位置分析和早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涛 薛华明 +6 位作者 马童 文涛 薛龙 雷雪枫 冀家中 张文正 涂意辉 《骨科》 CAS 2024年第5期394-401,共8页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robotic-assisted 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RAUKA)与传统膝单髁置换术(UKA)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OA)的术后早期临床疗效和假体位置。方法对2022年6月至2022年10月在我院行UKA治疗...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下膝关节单髁置换术(robotic-assisted 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RAUKA)与传统膝单髁置换术(UKA)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OA)的术后早期临床疗效和假体位置。方法对2022年6月至2022年10月在我院行UKA治疗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RAUKA组32例(32膝),按照年龄、性别及术肢侧别等进行1∶1配对,选择同期行传统UKA术的32例病人(32膝)纳入传统UKA组。RAUKA组男7例,女25例,年龄为(69.2±6.1)岁。传统UKA组男6例,女26例,年龄为(68.9±5.8)岁。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时间及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膝关节遗忘(FJS)评分等,测量并比较两组术后的股骨假体内外翻角(A角)、股骨假体屈伸角(B角)、胫骨假体内外翻角(E角)、胫骨假体后倾角(F角)、假体偏离总体评分及胫股角(FTA)、髋膝踝角(HKA)及下肢机械轴Kennedy区分布等。结果两组病人手术均顺利完成并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3.8±1.3)个月,RAUKA组的手术时间与术中截骨时间长于传统UKA组。两组术后的A角及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UKA组的假体总偏离评分显著优于传统U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E角、F角、FTA、HKA、下肢机械轴Kennedy区分布及KSS、VAS、FJS评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期间均无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RAUKA相较传统UKA具有术后假体位置更精准、术后下肢力线矫正优良率更高的优势,传统UKA在手术时间方面优于RAUKA。RAUKA早期临床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如何有待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 膝单髁置换术 机器人辅助手术 假体位置 下肢力线
下载PDF
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外骨骼人-机并联系统性能优化
12
作者 齐文耀 杨玉维 周祖意 《天津理工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86-93,共8页
在提出一种具有仿生交变穿戴接触刚度的膝关节外骨骼人-机物理交互(穿戴)系统研究原型的基础上,开展穿戴系统参数优化分析,用于实现其穿戴舒适性与承载有效性的提高。首先,基于Ansys软件平台,搭建系统虚拟样机模型;其次,基于仿真分析,... 在提出一种具有仿生交变穿戴接触刚度的膝关节外骨骼人-机物理交互(穿戴)系统研究原型的基础上,开展穿戴系统参数优化分析,用于实现其穿戴舒适性与承载有效性的提高。首先,基于Ansys软件平台,搭建系统虚拟样机模型;其次,基于仿真分析,构造一种计及外骨骼缓冲层结构、材料参数为设计参变量的可穿戴性新型综合评价指标——穿戴舒适度,并获取后续优化初始数据种群;最后,针对穿戴舒适度指标开展多目标遗传优化分析,以寻找外骨骼穿戴系统的设计参数最优值。仿真分析表明,大腿肌群穿戴处最大等效应力(Von-Mises)有效值相对优化前降低44.45%,最大有效变形降低2.86%,有效受力结点数占比提高1.75%。因此,仿真结果可佐证上述人-机并联物理交互系统设计与其性能优化方法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外骨骼机器人 穿戴舒适度 人-机并联 多目标遗传算法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效果研究
13
作者 鲁军伟 韩亮 +1 位作者 韩帅 陈安强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4年第5期783-788,共6页
目的:探究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在膝骨关节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西安市4家医院收治的92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实施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实施传统全膝关节... 目的:探究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在膝骨关节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西安市4家医院收治的92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实施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实施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研究组实施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Hb、Hct、疼痛程度、影像学评价指标、膝关节功能、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手术时间更长。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Hb、Hct均降低,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后8 h相比,术后16 h、24 h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降低,且术后24 h VAS评分更低,术后8 h、16 h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两组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股骨远端外侧角(LDFA)均升高,髋-膝-踝角(HKA)偏移、关节线收敛角(JLCA)均降低,且研究组HKA偏移、JLCA更低。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两组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各项评分均降低,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各项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ROM)均升高,且研究组术后6个月ROM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WOMAC评分、K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骨关节炎具有较好效果,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提高治疗效果,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机器人辅助手术 全膝关节置换术 临床效果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系统性手术室护理配合措施及效果分析
14
作者 杨曼 张微 郑佳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4年第5期825-830,共6页
目的:分析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实施系统性手术室护理配合措施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手术室行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 目的:分析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实施系统性手术室护理配合措施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手术室行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行手术室常规护理)和观察组(n=40,行系统性手术室护理配合)。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应激反应、手术室护理相关不良事件、术中低体温等项目。结果:手术应激反应比较,手术60 min时,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明显升高,而体温下降,观察组应激反应变化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时,观察组患者血压、心率低于对照组,体温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手术室护理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性手术室护理配合应用于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可以有效减轻患者手术应激反应,维持术中体温平稳,降低手术室护理相关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机器人辅助手术 手术室护理 系统性护理配合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创伤效应的利弊
15
作者 杨永泽 程晴灏 +5 位作者 张安任 杨鑫 张壮壮 樊华 张福康 郭洪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413-3417,共5页
背景:应用机器人辅助技术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将机器人辅助技术引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以实现精准截骨和恢复良好的下肢力线。经过几十年的使用,机器人不断更新迭代性能更加优越,但因其增加围... 背景:应用机器人辅助技术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将机器人辅助技术引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以实现精准截骨和恢复良好的下肢力线。经过几十年的使用,机器人不断更新迭代性能更加优越,但因其增加围术期时间和手术创伤而受到批评。目的:总结现今骨科手术机器人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创伤方面的优缺点。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收录的有关分析手术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创伤优势及不足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arthroplasty,replacement,knee,knee replacement arthroplasty,procedure,robotic surgical,total knee arthroplasty,arthroplasty,replacement,knee,robotic-assisted”,中文检索词为“机器人辅助,机械臂,膝骨关节炎,关节炎”。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所有文章进行初筛后,保留质量和相关性较高的62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手术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并未增加患者手术创伤程度,并且表现出比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更低的创伤效应;②手术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具有准确辅助截骨、个体化置入假体、更好地保护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减少镇痛药物使用、降低术后炎症指标变化、缩短住院时间等降低创伤方面的优势,但也存在手术耗时延长、并发症增加、医疗成本提高等不足;③提示初步临床应用研究显示手术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可以降低手术创伤,但需要警惕潜在风险,同时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相比其确切优势尚待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和长期随访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辅助 全膝关节置换 传统术式 膝骨关节炎 创伤 利弊
下载PDF
可穿戴膝关节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的设计与探究
16
作者 刘有昊 韩爱珩 +2 位作者 王方淼 赵鑫鑫 张亚茹 《电子质量》 2024年第3期32-35,共4页
随着我国的医疗设施的逐步完善,膝关节损伤的患者对于康复设施的性能和功能需求也越来越高。本项目设计的可穿戴膝关节康复外骨骼机器人通过转移内骨骼的力以减少关节摩擦来达到缓解疼痛的最终目的,创新性开发出通过钛合金材料做成的外... 随着我国的医疗设施的逐步完善,膝关节损伤的患者对于康复设施的性能和功能需求也越来越高。本项目设计的可穿戴膝关节康复外骨骼机器人通过转移内骨骼的力以减少关节摩擦来达到缓解疼痛的最终目的,创新性开发出通过钛合金材料做成的外骨骼,使得结构紧凑,解决了使用大型机械外骨骼才能达到的展平效果,更在深入探究人体的膝关节运动参数和康复训练各项要求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结构简便、穿戴方便舒适、关节灵活的可穿戴膝关节康复外骨骼机器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康复机器人 穿戴舒适性 结构设计 三维仿真
下载PDF
基于加速康复理论的精细化护理对机器人辅助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应用效果
17
作者 冯倩 李红 +3 位作者 陈艳 罗静 朱艳 蔡盼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4年第5期836-841,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加速康复理论的精细化护理对机器人辅助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7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机器人辅助膝关节置换术的11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常规护理干预)和研究组... 目的:探讨基于加速康复理论的精细化护理对机器人辅助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7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机器人辅助膝关节置换术的11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常规护理干预)和研究组(56例,基于加速康复理论的精细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少,术后8 h、1 d、2 d、3 d VAS评分更低(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HSS评分较术前均升高,且研究组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加速康复理论的精细化护理应用于机器人辅助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减轻术后疼痛,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使患者更快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康复外科 精细化护理 机器人辅助手术 膝关节置换术 围手术期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膝关节单髁置换可以获得良好的术后软组织平衡:一项单间室压力传感器研究
18
作者 南少奎 李铁键 +4 位作者 肖龙涛 曹正 李想 李海峰 柴伟 《骨科》 CAS 2024年第5期388-393,共6页
目的使用一种新型单间室压力传感器测量术中膝关节内侧间室软组织张力,验证机器人软组织动态预平衡功能的有效性,为进一步探索更加智能且精准的手术方式提供临床经验和理论指导。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 目的使用一种新型单间室压力传感器测量术中膝关节内侧间室软组织张力,验证机器人软组织动态预平衡功能的有效性,为进一步探索更加智能且精准的手术方式提供临床经验和理论指导。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医学部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35例(35膝)MAKO机器人辅助内侧单髁置换手术病人,男8例,女27例,年龄为(66.3±7.7)岁,身体质量指数为(24.5±6.3)kg/m^(2)。所有手术均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完成。手术中使用机器人的软组织动态平衡功能对屈伸间隙进行预评估,并对假体的计划进行调整,使伸直和屈曲的软组织张力平衡,截骨完成后使用单髁压力传感器对内侧间室软组织张力评估,记录屈膝10°、45°、90°时内侧间室股骨和胫骨假体之间的压力。比较病人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牛津膝关节评分(Oxford knee score,OKS)、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病人均获得规律随访,随访时间为(31.8±14.2)个月。术中记录压力在屈膝10°时为(47.3±20.8)N,屈膝45°时为(40.1±18.2)N,屈膝90°时为(42.7±19.8)N。病人术后OKS评分、VAS评分及ROM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使用的新型单间室压力传感器对机器人辅助膝关节单髁置换软组织张力有着准确的评估效果。机器人软组织动态预平衡功能可以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截骨前对软组织张力进行准确评估并精准调整假体规划,帮助膝关节获得良好的术后软组织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辅助手术 膝单髁置换术 压力传感器 软组织平衡 临床结果
下载PDF
基于加速康复理论的精细化护理对机器人辅助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患者的影响
19
作者 冯倩 李红 +3 位作者 陈艳 罗静 朱艳 蔡盼 《机器人外科学杂志(中英文)》 2024年第5期813-817,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加速康复理论的精细化护理对机器人辅助膝关节单髁置换术(RUKA)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5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RUKA的患者102例,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1例,常规护理)和研究组(51例,... 目的:探讨基于加速康复理论的精细化护理对机器人辅助膝关节单髁置换术(RUKA)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5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RUKA的患者102例,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1例,常规护理)和研究组(51例,基于加速康复理论的精细化护理),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疼痛、膝关节功能和活动度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中出血量、Hb术后24 h下降值更少,首次下床活动、住院时间更短,研究组术后12 h、24 h、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更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干预1个月、3个月、6个月后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均升高,且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HSS评分、ROM更高。结论:基于加速康复理论的精细化护理应用于RUKA患者可以改善围手术期指标,减轻术后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和活动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更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 机器人辅助手术 精细化护理 加速康复外科
下载PDF
下肢机器人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在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
作者 杨韬 李允堪 高黎明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1期56-59,65,共5页
目的探讨下肢机器人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在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南京脑科医院收治的106例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 目的探讨下肢机器人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在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南京脑科医院收治的106例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实施膝关节控制训练,观察组给予下肢机器人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治疗。治疗3个月后,评估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步态参数、运动耐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Berg平衡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屈髋峰值、屈膝峰值高于治疗前,步幅长于治疗前,步频、步速快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屈髋峰值、屈膝峰值高于对照组,步幅长于对照组,步频、步速快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峰值摄氧量(VO_(2)peak)、无氧阈值(AT)高于治疗前,6分钟步行试验(6 MWT)距离长于治疗前,且观察组VO_(2)peak、AT高于对照组,6 MWT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机器人联合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下肢功能障碍患者效果显著,能提升下肢运动功能,增强运动耐力、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膝关节控制训练 下肢机器人 下肢功能 步态参数 运动耐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