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ccessful Management of Wound Dehiscence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by Topically Using Recombinant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被引量:1
1
作者 Jing Zhang Zhiguo Lin 《Case Reports in Clinical Medicine》 2020年第6期154-157,共4页
Wound complications are estimated to be affected in about 9% of TKA patients, which may increase the risk of deep periprosthetic infection and results in re-operation, joint fusion, or amputation. Here we have reporte... Wound complications are estimated to be affected in about 9% of TKA patients, which may increase the risk of deep periprosthetic infection and results in re-operation, joint fusion, or amputation. Here we have reported a female patient who suffered wound rupture due to early post-operation mobilization and weight-bearing. The wound dehiscence was successfully managed by applying recombinant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 and anti-infective treatment without removing prosthetic joi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und Dehiscence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Recombinant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下载PDF
Role of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in total hip and knee arthroplasty 被引量:5
2
作者 Marcelo BP Siqueira Deepak Ramanathan +2 位作者 Alison K Klika Carlos A Higuera Wael K Barsoum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6年第1期30-37,共8页
Negative-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 has been a successful modality of wound management which is in widespread use in several surgical fields. The main mechanisms of action thought to play a role in enhancing wound h... Negative-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 has been a successful modality of wound management which is in widespread use in several surgical fields. The main mechanisms of action thought to play a role in enhancing wound healing and preventing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are macrodeformation and microdeformation of the wound bed, fluid removal, and stabilization of the wound environment. Due to the devastating consequences of infection in the setting of joint arthroplasty, there has been some interest in the use of NPWT following total hip arthroplasty an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scarcity of data reporting on the use of NPWT within this field and most studies are limited by small sample sizes, high variability of clinical settings and end-points.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use of NPWT as an adjunctive treatment for surgical wound drainage, and for this reason surgical intervention should not be delayed when indicated. The prophylactic use of NPWT after arthroplasty in patients that are at high risk for postoperative wound drainage appears to have the strongest clinical evidence. Several clinical trialsincluding single-use NPWT devices for this purpose are currently in progress and this may soon be incorporated in clinical guidelines as a mean to prevent periprosthetic joint infe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gative-pressure wound therapy Vacuumassisted closure TOTAL knee REPLACEMENT TOTAL hip REPLACEMENT Prosthesis-related INFECTIONS
下载PD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triclosan coated vs uncoated sutures in primary hip and knee arthroplasty 被引量:4
3
作者 Mohamed Sukeik David George +3 位作者 Ayman Gabr Rami Kallala Peter Wilson Fares Sami Haddad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9年第7期268-277,共10页
BACKGROUND Triclosan-coated vicryl plus suture(Ethicon, Inc.) was developed to reduce microbial colonisation during surgical procedures. However, its effect on wound healing and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remain unclear... BACKGROUND Triclosan-coated vicryl plus suture(Ethicon, Inc.) was developed to reduce microbial colonisation during surgical procedures. However, its effect on wound healing and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remain unclear after hip and knee arthroplasty surgery.AIM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triclosan-coated sutures(TCS) vs non-coated sutures on wound healing, following primary hip and knee arthroplasties.METHODS A single-centred, double-blind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RCT) was undertaken. We randomly allocated patients to receive either the triclosan-coated sutures(TCS vicryl plus) or non-coated sutures(NCS vicryl) during the closure of unilateral primary hip and knee arthroplasties. We utilised the ASEPSIS wound scoring system to evaluate wound healing for the first 6 weeks post-operatively.RESULTS One hundred and fifty patients undergoing primary total hip or knee arthroplasty over a one-year period were included. Eighty-one were randomised to the TCS group and 69 to the NCS group. Despit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SEPSIS scores among the study groups(P = 0.75), sensitivity analysis using the Mann Whitney test(P = 0.036) as well as assessment of the wound complications at 6 weeks follow up,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wound complication rates in the TCS group(8 vs 1, P = 0.03).CONCLUSION No clear advantage was demonstrated for using the TCS. However, larger multicentred RCTs are required to validate their use in hip and knee arthroplasty surg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CLOSAN Hip knee Replacement ARTHROPLASTY wound HEALING COMPLICATIONS
下载PDF
CT与MRI在膝关节软骨损伤分级诊断中的效能分析
4
作者 李俊 周静仪 蔡世华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85-588,共4页
目的:探究CT与MRI在膝关节软骨损伤分级诊断中的效能。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CT、MRI和关节镜检查,通过关节镜检查的结果,评估二者的分级诊断效能,并比较CT与MRI... 目的:探究CT与MRI在膝关节软骨损伤分级诊断中的效能。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CT、MRI和关节镜检查,通过关节镜检查的结果,评估二者的分级诊断效能,并比较CT与MRI在膝关节软骨损伤分级诊断中的诊断价值。结果:患者经CT检查诊断的分级结果为Ⅰ级28例,Ⅱ级34例,Ⅲ级及以上18例;经MRI检查诊断的分级结果为Ⅰ级31例,Ⅱ级29例,Ⅲ级及以上20例。与关节镜检查的结果对比,CT的分级诊断准确率为81.25%(65/80),MRI的分级诊断准确率为95.00%(76/80)。MRI检查诊断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的Ⅰ级诊断准确率、总准确率要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MRI均可对膝关节软骨损伤进行分级诊断,但MRI对膝关节软骨损伤分级的诊断准确率高于CT,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创伤和损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定量MRI评估长跑后膝关节微观损伤研究进展
5
作者 赵海峰 杜雯娟 +1 位作者 赵祥博 张皓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08-1111,共4页
跑步过程中产生的机械负荷可对膝关节微观结构造成影响。定量MRI技术可用于观察膝关节微观结构,是评估长跑后膝关节改变的重要影像学技术。本文就定量MRI用于评估长跑后膝关节微观损伤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膝关节 创伤和损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缝合锚钉治疗急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止点损伤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9
6
作者 黄益奖 陈文良 +3 位作者 张雷 彭茂秀 蔡春元 杨国敬 《中国骨伤》 CAS 2014年第2期137-139,共3页
目的:探讨缝合锚钉治疗急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止点损伤(Ⅲ度)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对27例急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患者采用缝合锚钉进行缝合固定,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19-56岁,平均32.6岁;受伤至... 目的:探讨缝合锚钉治疗急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止点损伤(Ⅲ度)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对27例急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患者采用缝合锚钉进行缝合固定,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19-56岁,平均32.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10d,平均6d。观察对比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采用Lysholm评分标准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6~30个月,平均21.6个月。所有患者膝关节稳定性好,术后关节功能明显改善,在伸直0°和屈曲30°时外翻应力试验阴性。全组平均屈膝术前(67.00±5.80)°,术后1年(136.50±6.30)°,术后1年高于术前。根据Lysholm评分标准,术前30-43分,平均36.46±1.48;术后1年87—100分,平均91.50±3.80;术后评分高于术前。本组优20例,良5例,中2例。结论:缝合锚钉治疗急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疗效肯定,具有组织剥离范围小、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并发症少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内侧副韧带 创伤和损伤 外科缝合器
下载PDF
锚钉固定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附着点断裂 被引量:10
7
作者 诸力 杨贺杰 +1 位作者 韩勇 周辉 《中国骨伤》 CAS 2009年第3期178-179,共2页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s,MCL)是膝关节内侧的主要稳定结构,膝关节外侧暴力常常导致其损伤,MCL损伤在膝关节韧带损伤中常见,其中股骨内上髁及胫骨内髁附着点的断裂又占相当比例。自2004年8月至2007年8月用...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s,MCL)是膝关节内侧的主要稳定结构,膝关节外侧暴力常常导致其损伤,MCL损伤在膝关节韧带损伤中常见,其中股骨内上髁及胫骨内髁附着点的断裂又占相当比例。自2004年8月至2007年8月用锚钉治疗膝关节内侧副韧带附着点断裂,取得显著疗效,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副韧带 创伤和损伤 关节镜检查
下载PDF
可吸收性生物敷料在特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膝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8
作者 于攀 汪军 +1 位作者 洪志坚 姜会庆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1926-1929,共4页
目的探讨可吸收性生物敷料在特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膝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8例特大面积烧伤患者,年龄23~45岁,均为90%体表面积以上深度烧伤,自身皮源极为有限。在伤情平稳后,膝部创面削痂,在其上... 目的探讨可吸收性生物敷料在特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膝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8例特大面积烧伤患者,年龄23~45岁,均为90%体表面积以上深度烧伤,自身皮源极为有限。在伤情平稳后,膝部创面削痂,在其上覆盖可吸收性敷料;如果是已有肉芽生长的膝部创面,刮除不洁的肉芽组织,然后再覆盖可吸收性生物敷料。2~3周后,揭除敷料表面的硅胶膜行刃厚头皮移植。结果完全成功修复7例膝部创面,1例因感染导致部分可吸收性敷料脱落,多次换药后行头皮移植封闭。随访3个月至2年,膝部移植区皮肤色泽与正常皮肤接近,弹性可,耐摩擦,瘢痕轻,关节活动自如不受限。结论使用可吸收性生物敷料加头皮移植修复特大面积烧伤后膝部创面能有效保证膝关节外观及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收性生物敷料 膝部创面 特大面积烧伤
下载PDF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何洁 张玉梅 +1 位作者 宋彩萍 朱京慈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24-928,共5页
目的观察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切口愈合情况,探讨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2014年246例初次接受TK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术前情况如基础疾... 目的观察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切口愈合情况,探讨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2014年246例初次接受TK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术前情况如基础疾病、术前总蛋白、术前白蛋白、术前血红蛋白等)及术后指标(术后总蛋白、术后白蛋白、术后血红蛋白等)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生愈合延迟等切口愈合不良情况的患者17例(6.91%),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术前总蛋白及白蛋白、止血带压力、术后第1天总蛋白及白蛋白与切口愈合不良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KA患者术前白蛋白(OR=0.703,95%CI=0.552~0.895,P=0.004)、术后第1天白蛋白(OR=0.762,95%CI=0.623~0.933,P=0.008)为其保护因素,止血带压力(OR=2.695,95%CI=1.971~7.482,P=0.047)为其危险因素。结论影响TKA患者术后切口愈合的因素较多,应密切关注止血带压力和营养学指标(术前及术后白蛋白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术 切口愈合 止血带压力 白蛋白
下载PDF
降低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脱位致残率的分期分型诊治方法和疗效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韬 熊燕 +2 位作者 张钟 唐新 李箭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0年第12期1134-1141,共8页
目的:探讨依据分期分型诊断进行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脱位的个体化修复与重建手术治疗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共收治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脱位患者42例。其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30~63(47.35±11.90)岁;左膝17例,右膝23例... 目的:探讨依据分期分型诊断进行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脱位的个体化修复与重建手术治疗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共收治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脱位患者42例。其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30~63(47.35±11.90)岁;左膝17例,右膝23例,双膝2例。对所有的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脱位患者进行详细的分期分型改良Schenck诊断,其中急性期患者(≤3周)23例,陈旧期(>3周)患者19例,脱位Ⅲ型27例,脱位Ⅳ型9例,脱位Ⅵ型6例,并实施相应闭合手法与切开松解复位、韧带直接缝合、锚钉缝合、穿骨缝合等修复方法和各种韧带常规重建等技术治疗,术后采用相应“循序渐激”康复方案。患者术后2、4、6、8周及3、6、9、12个月完成门诊复诊和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的评估随访,比较术前及术后膝关节稳定性、优良率、致残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同时使用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分级,IKDC主观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按期完成门诊复诊及随访,所有患者术后伤口Ⅰ期甲级愈合,4全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通过术后抗凝治疗并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5例腓总神经损伤通过松解术并进行积极的术后康复神经功能逐渐恢复。术后12个月患肢肌力均达到Ⅴ级,主被动活动度恢复到120°以上;5例前抽屉试验Ⅰ度阳性,2例后抽屉试验Ⅰ度阳性;急性期患者术前IKDC主观评分(20.46±12.61)分,Lysholm(22.58±16.83)分,Tegner(0.71±1.14)分,术后1年IKDC主观评分(69.55±16.57)分,Lysholm(77.73±15.14)分,Tegner(3.14±1.67)分,8例IKDC评级为A级;陈旧期患者,术前IKDC主观评分(39.87±18.52)分,Lysholm(44.22±25.45)分,Tegner(1.87±1.51)分,术后1年IKDC主观评分(67.04±19.07)分,Lysholm(74.87±14.58)分,Tegner(3.06±1.70)分,6例IKDC评级A级。术后1年所有患者膝关功能评分较术前改善(P<0.01)。结论: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脱位依据分期分型采取相对应的手术修复与重建等治疗,术后采取相应的康复方案,术后1年均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患者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创伤和损伤 脱位 修复外科手术
下载PDF
内侧半月板半脱位与膝关节损伤的MRI评价 被引量:27
11
作者 李飞 孟帆 +5 位作者 富聪聪 王子文 夏丽莹 刘强 张军 潘诗农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182-185,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伴有内侧半月板半脱位的膝关节MRI影像学改变,探讨内侧半月板半脱位与膝关节损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内侧半月板半脱位的膝关节MRI表现。结果:①韧带损伤:26例前交叉韧带断裂(4例完全断裂、22例部分断裂),与关节... 目的:通过分析伴有内侧半月板半脱位的膝关节MRI影像学改变,探讨内侧半月板半脱位与膝关节损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内侧半月板半脱位的膝关节MRI表现。结果:①韧带损伤:26例前交叉韧带断裂(4例完全断裂、22例部分断裂),与关节镜诊断完全符合率为88.8%;26例后交叉韧带断裂(3例完全断裂、23例部分断裂),与关节镜诊断完全符合率为95%;17例内侧副韧带损伤(1例Ⅲ级损伤、13例Ⅱ级损伤、3例Ⅰ级损伤);13例外侧副韧带损伤(8例Ⅱ级损伤,5例Ⅰ级损伤);与关节镜诊断完全符合率为90%。②半月板损伤:73例内侧半月板损伤(50例Ⅲ度损伤、13例Ⅱ度损伤、10例Ⅰ度损伤);30例外侧半月板损伤(10例Ⅲ度损伤、8例Ⅱ度损伤、12例Ⅰ度损伤);MRI对半月板诊断结果与关节镜诊断完全符合率为90.5%;46例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损伤,与关节镜诊断完全符合率为92.21%。③软骨损伤:68例软骨损伤(1例4级损伤,21例3级损伤,46例2级损伤);与关节镜诊断完全符合率为73%。④骨质增生:40例骨赘形成。结论:半月板半脱位是膝关节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软骨损伤及骨质增生的重要间接征象。重视MRI内侧半月板半脱位,对于上述膝关节损伤的检出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防止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的发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月板 胫骨 膝关节 脱位 创伤和损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应用微创外科技术早期修复重建膝关节交通伤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予彬 李文锋 +5 位作者 王华东 张伟佳 王惠芳 王兵 刘威 侯树勋 《中国骨伤》 CAS 2002年第6期329-331,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微创外科技术早期修复重建膝关节交通伤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  70例膝关节交通伤采用微创外科技术手术治疗。手术分两类 :①关节镜下修复重建手术。②关节镜辅助修复重建手术。结果 平均随访 16个月。 3例剧烈活动后... 目的 探讨应用微创外科技术早期修复重建膝关节交通伤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  70例膝关节交通伤采用微创外科技术手术治疗。手术分两类 :①关节镜下修复重建手术。②关节镜辅助修复重建手术。结果 平均随访 16个月。 3例剧烈活动后膝部胀痛 ;2例膝屈曲 10 0°,其余病例关节屈曲均在 130°以上 ,无跛行步态 ,全部病例都已恢复原工作和运动。疗效评定 :优 6 7例 ,良 3例。结论 微创外科技术应用于膝关节交通伤的早期修复重建 ,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避免术后并发症和膝关节继发性损伤。这一技术的普及应用有助于减低交通伤患者的伤残率 ,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外科技术 修复 膝关节 创伤 损伤 外科手术 治疗 交通伤
下载PDF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及并发伤的治疗 被引量:5
13
作者 米琨 黄肖华 朱少廷 《中国骨伤》 CAS 2004年第10期623-624,共2页
随着现代交通业的高度发展,车祸致膝关节损伤有所增加,后交叉韧带损伤发生率越来越高,而且大部分有合并伤,近来对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及并发伤的深入研究,对其诊断和治疗方法不断提高,但仍有不尽人意之处.我院自1994-2001年收治后交叉... 随着现代交通业的高度发展,车祸致膝关节损伤有所增加,后交叉韧带损伤发生率越来越高,而且大部分有合并伤,近来对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及并发伤的深入研究,对其诊断和治疗方法不断提高,但仍有不尽人意之处.我院自1994-2001年收治后交叉韧带损伤及并发伤患者31例,分别采用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现将治疗结果分析报告如下,并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损伤 治疗结果 膝关节损伤 并发 合并伤 患者 诊断和治疗 分析报告 增加 发展
下载PDF
半腱肌重建膝关节陈旧性内侧副韧带损伤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平泉 王胜 《中国骨伤》 CAS 2009年第3期183-184,共2页
对于陈旧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手术治疗方式临床报道较多,如陆景华等、“的带骨瓣髌韧带移植修复膝内侧副韧带陈旧性损伤。2003年至2008年共收治因漏诊、误诊或误治的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陈旧性损伤... 对于陈旧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手术治疗方式临床报道较多,如陆景华等、“的带骨瓣髌韧带移植修复膝内侧副韧带陈旧性损伤。2003年至2008年共收治因漏诊、误诊或误治的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陈旧性损伤9例,行半腱肌重建膝关节陈旧性内侧副韧带损伤手术治疗,术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副韧带 创伤和损伤 修复外科手术
下载PDF
创伤性伸直型膝关节挛缩患者动态足底压力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熊斌 周云 +6 位作者 王华 张全兵 刘奕 李凯 郑浩然 王婧 王取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2期4052-4058,共7页
背景创伤性伸直型膝关节挛缩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绝大部分患者存在步态异常。在临床康复中,对于步态的评估多采用量表及平衡仪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作为科学、客观的评估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下肢疾病的评估。但国内外对于动态足底压力测试... 背景创伤性伸直型膝关节挛缩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绝大部分患者存在步态异常。在临床康复中,对于步态的评估多采用量表及平衡仪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作为科学、客观的评估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下肢疾病的评估。但国内外对于动态足底压力测试在创伤性伸直型膝关节挛缩患者中的应用较少。目的探讨创伤性伸直型膝关节挛缩患者动态足底压力的分布规律,为指导康复评估和步态训练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治疗的创伤性伸直型膝关节挛缩患者35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时期志愿参与本研究的步态正常的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ByGait-G6060-5步态分析系统测量仪分别采集两组受试者足底压力参数,对比分析两组受试者步长、步宽、步速、足角、总触地时长、足底各分区〔踇趾(T1区),第二至第五脚趾(T2区),第一跖骨(M1区),第二跖骨(M2区),第三跖骨(M3区),第四跖骨(M4区),第五跖骨(M5区),足底中部(MF区),足后跟内侧(MH区),足后跟外侧(LH区)〕压力占比、足底压力Ad值、足底压力中心在横向(身体左右方向)的最大偏移距离(COP-X偏移)、足底压力中心在纵向(身体前后方向)的最大偏移距离(COP-Y偏移)。结果研究组步长短于对照组,步宽、总触地时长长于对照组,步速慢于对照组,足角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2区、M4区、M5区足底压力占比高于对照组,MH区、LH区足底压力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侧足底压力Ad值占比低于健侧(P<0.01)。对照组左侧与右侧足底压力Ad值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COP-X方向、COP-Y方向的偏移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创伤性伸直型膝关节挛缩患者步长短、步宽大、步速慢、足角大、双足总触地时长长,步行时患侧下肢负重较少,且主要以前足和足外侧缘负重,双足压力中心轨迹在横向和纵向的偏移均增大,步行时晃动大,稳定性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挛缩 创伤和损伤 动态足底压力 步态 负重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分期修复重建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5
16
作者 赖震 刘志祥 +2 位作者 杨俊龙 张兆飞 常毅良 《中国骨伤》 CAS 2016年第5期404-407,共4页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分期治疗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至2012年6月,关节镜下分期治疗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14例(14膝)。男8例,女6例;年龄20~49岁,平均(31.8±8.1)岁。患者均行X线、MR检查,提示10例前交叉...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分期治疗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至2012年6月,关节镜下分期治疗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14例(14膝)。男8例,女6例;年龄20~49岁,平均(31.8±8.1)岁。患者均行X线、MR检查,提示10例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及内侧副韧带损伤,4例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及后外侧角损伤。合并内侧半月板损伤4例,外侧半月板损伤2例。Ⅰ期手术治疗内侧副韧带损伤、后交叉韧带及半月板,术后固定3周后开始主被动功能锻炼,3~6个月后膝关节活动范围正常且存在明显松弛时Ⅱ期重建前交叉韧带和(或)后交叉韧带。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4~80个月,平均48.9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Lysholm评分达87.1±2.8,优于术前19.6±0.9(t=12.3,P〈0.01)。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评级:9例接近正常,5例异常。结论 :关节镜下分期治疗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能有效恢复膝关节稳定性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关节镜 韧带 创伤和损伤
下载PDF
保留残端纤维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黄迅悟 彭伟 +4 位作者 冯会成 孙继桐 董志明 蒋长亮 张瑞斐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5期360-364,共5页
目的:评估"Y"形双束后交叉韧带重建中保留残端纤维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1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单纯后交叉韧带陈旧性损伤患者50例,分为保留残端纤维组(保残组)和切除残端纤维组(不保残组)。保残组26例,男19例... 目的:评估"Y"形双束后交叉韧带重建中保留残端纤维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1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单纯后交叉韧带陈旧性损伤患者50例,分为保留残端纤维组(保残组)和切除残端纤维组(不保残组)。保残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18~55岁,平均(32.250±11.085)岁;术前受伤时间2~66个月,平均(17.481±3.568)个月。不保残组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20~54岁,平均(31.458±9.569)岁;术前受伤时间3~72个月,平均(19.354±3.950)个月。两组患者均有膝关节不稳,后抽屉试验阳性。保残组:术中保留髁间窝残端纤维、瘢痕组织及滑膜,仅切除导致髁间窝呈球状游离韧带组织。不保残组:切除残端纤维、瘢痕组织及其附着部滑膜组织。两组均采用自体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胫骨侧采用可吸收挤压钉与牵引线拴桩固定,股骨侧采用可吸收挤压钉与牵引线悬吊复合固定。术前及术后2年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主观评估(主观性IKDC、Lysholm评分及Cincinnati评分)和客观临床评估(客观IKDC评分、Kneelax3胫骨后移测试)。结果:主观评估结果比较:主观性IKDC评分,保残组92.167±4.177优于不保残组87.542±5.687(P=0.010);Lysholm评分,保残组90.917±4.413优于不保残组87.083±5.149(P=0.027);Cincinnati膝关节评分,保残组92.125±4.003优于不保残组87.791±6.665(P=0.027)。客观评估结果比较:客观IKDC评分,保残组与不保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neelax3检查,在132N力作用下用Kneelax3做胫骨后移测试,保残组与不保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残端纤维与切除残端纤维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比较,保留残端纤维双束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主观功能恢复更好,而术后膝关节机械稳定性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叉韧带 膝关节 创伤和损伤 关节镜 修复外科手术 病例对照研究
下载PDF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对烧伤后膝关节创面愈合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张显文 柳晖 陈武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1年第18期39-45,共2页
目的探讨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rhEGF对烧伤后膝关节的创面愈合和功能影响。方法44例膝关节部位深Ⅱ度烧伤患者分为治疗组22例,27只用rhEGF100IU/m2局部喷洒创面;对照组22例,27只用溶媒喷洒创面。结果治疗组平均创面愈合时间短,膝关节外观... 目的探讨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rhEGF对烧伤后膝关节的创面愈合和功能影响。方法44例膝关节部位深Ⅱ度烧伤患者分为治疗组22例,27只用rhEGF100IU/m2局部喷洒创面;对照组22例,27只用溶媒喷洒创面。结果治疗组平均创面愈合时间短,膝关节外观异常发生率和关节活动度ROM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rhEGF有助于烧伤后膝关节的创面愈合和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膝关节 烧伤 创面愈合 功能
下载PDF
可注射型及柱型藻酸钙载体联合运用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5
19
作者 何志伟 赵建宁 +3 位作者 岳鹏举 何颉 王金良 郭亭 《中国骨伤》 CAS 2008年第12期899-902,共4页
目的:使用软骨细胞、可注射藻酸钙及柱型藻酸钙载体,修复兔股骨髁间非负重区骨软骨缺损,观察同种材料不同形态联合修复的效果。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第1组给予注射藻酸钙凝胶修复,第2组放置单纯柱型藻酸钙载体修复,第3... 目的:使用软骨细胞、可注射藻酸钙及柱型藻酸钙载体,修复兔股骨髁间非负重区骨软骨缺损,观察同种材料不同形态联合修复的效果。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第1组给予注射藻酸钙凝胶修复,第2组放置单纯柱型藻酸钙载体修复,第3组放置柱型藻酸钙载体后于周缘注射凝胶,第4组为空白不用任何支架材料修复。每只动物修复效果以Xij表示,以定量的方法统计出所有动物修复效果,以评分的形式表示,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一共4组数据,统计每组(i)中每只兔(j)膝关节软骨缺损修复效果评分Xij,然后进行组间比较。根据单向方差分析的思想,用SPSS12.0软件计算F=69.0,P<0.05,联合修复组效果好于其他各组。结论:柱型藻酸钙载体具有良好的成型效果且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可注射藻酸钙凝胶具有良好的黏附性,用于人工材料与正常结构的整合具有明显优势,两者联合修复软骨缺损,优势互补,符合软骨组织工程的修复与整合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 膝关节 支架 创伤和损伤
下载PDF
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伤口引流血量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32
20
作者 沈研 张明学 +2 位作者 刘琳 陈奕秀 李慧 《护理学报》 2007年第8期43-44,共2页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时间与引流血量的关系,比较术后不同引流方式对引流血量及异体血输入情况的影响。方法观察120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8 h内引流血量情况,分析其变化趋势;观察术后不同引流方式的引流血量及异体血输入情况...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时间与引流血量的关系,比较术后不同引流方式对引流血量及异体血输入情况的影响。方法观察120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8 h内引流血量情况,分析其变化趋势;观察术后不同引流方式的引流血量及异体血输入情况。结果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8 h内的引流血量占总引流量的90%以上,其中术后最初4 h为出血高峰期。应用普通引流袋和自体血回输装置术后引流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术后异体血输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伤口引流的护理中,需加强术后8 h内尤其是术后最初4 h的监护,防止血压急剧下降甚至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同时应用自体血回输装置进行伤口引流可有效补充自体血,减少异体血输注,防止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伤口 引流血量 自体血回输 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