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7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完全劳动关系法律属性及制度构建探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聂婴智 罗玉杭 张义豪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7-94,共8页
梳理学界及相关政策文件对不完全劳动关系的定义与解释,将劳动从属性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特征以及外包用工模式相结合,总结出不完全劳动关系的本质是新就业形态下特有的具备弱人格从属性、经济从属性、组织从属性的新型用工关系。当前,... 梳理学界及相关政策文件对不完全劳动关系的定义与解释,将劳动从属性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特征以及外包用工模式相结合,总结出不完全劳动关系的本质是新就业形态下特有的具备弱人格从属性、经济从属性、组织从属性的新型用工关系。当前,该领域研究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不完全劳动关系的法律属性及地位不清晰;二是不完全劳动关系的制度构建方案不明确。参考“类雇员”制度及多要素权衡规则,在劳动三分体系基础之上提出三项建议:一是将不完全劳动关系纳入未来《劳动法典》中专门规制;二是引入考察要素制定不完全劳动关系认定标准;三是将不完全劳动关系劳动者权利划分为基础权利和特有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劳动关系 劳动从属性 新就业形态
下载PDF
劳动法适用新就业形态多阶证成之反思
2
作者 闫冬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44,共14页
多阶递进式的三段论证成是解答新就业形态的劳动法适用问题的主要方式:首先需要结合新就业形态在从属性方面的特征论证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如果存在劳动关系,随后论证劳动法具体制度整体适用于新就业形态;最后再论证劳动法具体制度适用于... 多阶递进式的三段论证成是解答新就业形态的劳动法适用问题的主要方式:首先需要结合新就业形态在从属性方面的特征论证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如果存在劳动关系,随后论证劳动法具体制度整体适用于新就业形态;最后再论证劳动法具体制度适用于新就业形态的具体场景。然而,在看似严密的论证逻辑中,多阶论证逐步打磨掉了具体新就业形态与具体劳动法制度各自的特征性棱角,凭借对抽象概念进行比对得出理论上的适用关系,却无法提升二者之间适用的耦合度。为了更恰当地保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应减少劳动保护规则适用的论证层次,将劳动法具体制度的法益特点与新就业形态在具体场景下的从属性特征进行直接呼应,通过单阶证成解决具体制度对具体场景的适用妥当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法 新就业形态 三段论 多阶论证
下载PDF
国内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研究脉络与热点追踪--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周爱军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1-75,共15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围绕这一主题,借助CiteSpace等文献分析工具,聚焦发文量、文献被引频次、期刊影响因子、核心作者群、关键词聚类等指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围绕这一主题,借助CiteSpace等文献分析工具,聚焦发文量、文献被引频次、期刊影响因子、核心作者群、关键词聚类等指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主题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系统梳理其研究脉络,得出了如下结论和研究展望:近十年来,国内外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研究逐步深入,但文献总量较少,核心作者群相对分散,业内学术影响力不高,未来研究方向将集中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新型雇佣关系认定和劳动权益保障两个方面,并致力于在工会职能创新、立法创新、社会保险政策实践创新3个方面作出实质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 平台从业者 劳动关系 劳动权益
下载PDF
劳动关系从属性理论的历史演进与现实反思--兼论“不完全劳动关系”
4
作者 娄宇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9,共18页
从属性是解读劳动关系的一把钥匙,在各类劳动关系认定理论中获得了最广泛的认可。从历史的角度考证,源于启蒙时代个人主义思潮的从属性催生了劳动法,使之从行会规则中独立出来,进入国家干预的领域,同时赋予了劳动法“人法”的属性,从而... 从属性是解读劳动关系的一把钥匙,在各类劳动关系认定理论中获得了最广泛的认可。从历史的角度考证,源于启蒙时代个人主义思潮的从属性催生了劳动法,使之从行会规则中独立出来,进入国家干预的领域,同时赋予了劳动法“人法”的属性,从而脱离民法交换给付的维度,形成了一个以关注主体特征和组织特征为视角的全新的法律领域;从现实的角度观察,我国劳动法学界在全面接受了劳动关系从属性理论之后,正在有意识地构建中国自主的劳动法知识体系。在法律规范的层面上,我国目前虽然没有明确从属性的类型、权重和要素等相关内容,但是在法律实践的层面上,已经确定了“从属性+要素”的劳动关系认定思路,并开始反哺劳动法教义学体系的构建。“不完全劳动关系”系我国为应对平台用工进行的一项政策性司法创设,劳动关系从属性提供了充分且必要的理论支撑。从逻辑上推理,不完全劳动关系与劳动关系、民事劳务关系遵循一致的从属性考量标准,因此能够构成一类独立的法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关系从属性 劳动法 不完全劳动关系 新就业形态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就业规模测度研究——基于某市住户端调查及平台端大数据的综合分析
5
作者 张成刚 王含 《人口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8,共14页
新就业形态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已成为社会共识,但其就业规模和占就业人口比例一直未得到系统回答,导致相关政策出台缺乏依据。本研究构建了依托住户端调查数据和平台端大数据两个数据维度的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就业规模测度方法。在此基础... 新就业形态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已成为社会共识,但其就业规模和占就业人口比例一直未得到系统回答,导致相关政策出台缺乏依据。本研究构建了依托住户端调查数据和平台端大数据两个数据维度的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就业规模测度方法。在此基础上,以W市劳动力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职业伤害保障制度数据,对该市新就业形态从业者比例和就业规模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显示,在未修正前,2023年上半年新就业形态从业者规模达61.42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口比例为4.97%;使用职业伤害保障等数据修正后,该市新就业形态从业者规模为100.38万人,占全市就业人口比例为8.13%。2019—2023年上半年,W市新就业形态从业者比例不断波动。2020年初,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新就业形态就业比例出现快速下降。2023年开始,新就业形态就业比例又重新开始上升。具体类别中,用车服务、物流服务、生活服务、网络直播、中介服务等新就业形态就业比例上升;而金融服务,商品交易,承接生产订单,知识、技能、娱乐、广告等线上服务新就业形态类别比例下降。本研究构建的依托住户端调查数据和平台端大数据相结合的测度方法避免了新就业形态就业规模的低估和高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 劳动力调查制度 就业规模
下载PDF
我国劳动教育独特意涵与实践形态创新研究
6
作者 张玉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7-90,共4页
劳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也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步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劳动教育在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地位日益突显。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还要重视受教... 劳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也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步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劳动教育在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地位日益突显。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还要重视受教育者智力因素的发育,并且将两者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教育 独特意涵 实践形态 价值 德育
下载PDF
基于OBE理念的专业课程信息化建设与实践
7
作者 李振红 王安哲 +2 位作者 查光成 赵伟 谢斌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24年第9期94-97,共4页
在现有企业现场实践的基础上,对工程类专业课程开展信息化建设,利用企业生产视频进行教学,弥补现场实习实践时间紧张、难以反复学习、部分实践内容不够深入等问题,促进学生对生产实际的了解,同时进行劳动教育,传授劳动知识,培养劳动意... 在现有企业现场实践的基础上,对工程类专业课程开展信息化建设,利用企业生产视频进行教学,弥补现场实习实践时间紧张、难以反复学习、部分实践内容不够深入等问题,促进学生对生产实际的了解,同时进行劳动教育,传授劳动知识,培养劳动意识。通过在线课程平台,关注学习效果的形成性评价,秉持OBE理念,真正做到成果导向教育,促进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以及相关能力的有效获得,为同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实际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形成性评价 OBE理念 劳动教育 企业生产视频
下载PDF
“劳动解放妇女”:妇女劳动的新道德、新情感与新形式--以《红色中华》(1931—1934)为中心的考察
8
作者 朱昱洁 熊国荣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3-20,共8页
中央苏区时期留守在后方的农村妇女在党的带领下广泛投入农业劳动生产战线,苏维埃模式的劳动实践以及“劳动解放妇女”的观念进入妇女日常生活。选择《红色中华》妇女参与农业生产相关文本,考察苏区时期“劳动解放妇女”的话语实践过程... 中央苏区时期留守在后方的农村妇女在党的带领下广泛投入农业劳动生产战线,苏维埃模式的劳动实践以及“劳动解放妇女”的观念进入妇女日常生活。选择《红色中华》妇女参与农业生产相关文本,考察苏区时期“劳动解放妇女”的话语实践过程。革命话语对传统劳动观念进行改造,赋予劳动以政治道德,苏区妇女的劳动实践同时也是国家主人翁的生成实践,妇女成为政治与经济意义上的主体;在光荣与愉悦的劳动情感中,苏区妇女重建长期被剥夺的作为人的尊严,作为情感主体而存在;在组织起来的、阶级互助的劳动活动中,妇女学习技术、互帮互助,成长为自觉的且具有阶级意识的劳动主体。多维度的主体地位赋予劳动以解放性内涵,激发妇女自觉投入苏维埃广阔的劳动实践,释放“半边天”的重要作用,妇女解放与苏维埃建设在劳动实践中形成了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区妇女 劳动 政治道德 情感价值 劳动形式
下载PDF
数字经济背景下广东农村劳动力参与新就业形态的现实困境与政策建议
9
作者 刘辛夷 李建春 +1 位作者 刘春朝 苑毅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95,共10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新就业形态”以其容量大、灵活性强等特点,越来越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在当前我国就业市场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发挥着就业“缓冲带”以及“减压阀”的重要作用,然而新就业形态下就业...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新就业形态”以其容量大、灵活性强等特点,越来越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在当前我国就业市场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发挥着就业“缓冲带”以及“减压阀”的重要作用,然而新就业形态下就业质量仍面临诸多“短板”,如职业保障不足、就业脆弱性突出、社会认同缺失等问题。因此,要充分发挥新就业形态在乡村振兴中吸纳就业的作用,需要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加快大湾区产业有序转移,培育县域发展新动能,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构建政校企社新就业形态技能培训共同体,创新农村劳动力新就业形态技能培训方式和内容,开展数字化职业培训精准帮扶行动,营造更加优良的新就业形态发展的职业环境等,促进新形态就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新就业形态 农村劳动力 乡村振兴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马克思“抽象劳动”批判的三个向度及其伦理意蕴
10
作者 寇东亮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107,共7页
“抽象劳动”批判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内容之一。从马克思学说的整体性特质来说,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内核的“抽象劳动”批判,本质上也是一种价值哲学批判。《巴黎手稿》承接黑格尔“抽象劳动”的“人伦—精神”意象,依据费尔... “抽象劳动”批判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内容之一。从马克思学说的整体性特质来说,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内核的“抽象劳动”批判,本质上也是一种价值哲学批判。《巴黎手稿》承接黑格尔“抽象劳动”的“人伦—精神”意象,依据费尔巴哈“人本学”原则,开启了“抽象劳动”的哲学—经济学批判,呈现了马克思“抽象劳动”批判原初的“分离—颠倒”意涵及其“类活动”伦理指向。《资本论》及其手稿从“劳动力商品”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科学诠释“抽象劳动”的内涵,揭示“抽象劳动”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中的枢纽地位和支点意义,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与价值哲学批判的统一中,通过对工人劳动时间结构的分析和“三位一体”公式的解构,彰显“抽象劳动”批判的生命时间伦理和劳动正义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 抽象劳动 劳动力 价值形式 价值哲学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构建研究——基于13个典型案例的分析
11
作者 刘叶 李猛 王腾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1-46,共6页
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构建有利于社会保障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对人社部和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布的13个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取职业类型、法律依据、维权方式和调解结果四个维度的特征信息... 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构建有利于社会保障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对人社部和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发布的13个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取职业类型、法律依据、维权方式和调解结果四个维度的特征信息,发现调解制度建设需求聚焦于劳动关系、劳动合同和加班薪酬三个层面。基于此,建议完善法律政策以明确劳动关系认定标准,落实劳动合同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兼顾理论和实践的复合思路助力加班事实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 劳动争议 调解制度
下载PDF
劳动形态的数字化变革及教劳结合的再认识
12
作者 类成阳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82,共11页
随着劳动教育进入党的教育方针并取得与德智体美“四育”同等的地位,教劳结合这一带有鲜亮中国底色的教育原则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迎来了助推新变革的契机。劳动形态的数字化变革使劳动泛化,非物质和非生产劳动逐渐凸显;使劳动融合化,... 随着劳动教育进入党的教育方针并取得与德智体美“四育”同等的地位,教劳结合这一带有鲜亮中国底色的教育原则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迎来了助推新变革的契机。劳动形态的数字化变革使劳动泛化,非物质和非生产劳动逐渐凸显;使劳动融合化,数字劳动这类复合型劳动日益普遍;使劳动模糊化,劳动和非劳动的界限愈发游移。为此,教劳结合应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立场,在数字时代谋求提升与非物质和非生产劳动的关联度、注重科技教育以涵盖数字劳动等新劳动形态、着力建构数字时代的技术观以巩固人的主体性,适应劳动形态的数字化变革。最终,以数字技术为中介,推动人转向以知识生产为中心的间接劳动并助力学习型社会在数字时代的建构,实现劳动形态数字化变革下的教劳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形态 数字化变革 教劳结合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视域下劳务端就业现状调查
13
作者 牛莹芳 朱玉玺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59-65,共7页
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成为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国务院及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推动灵活用工行业的发展。基于认知理论,通过访谈、问卷分析等方式随机抽样调研深圳和东莞一线灵活用工劳务端的认知、就业意愿和就业现状。研究选取了... 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成为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国务院及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推动灵活用工行业的发展。基于认知理论,通过访谈、问卷分析等方式随机抽样调研深圳和东莞一线灵活用工劳务端的认知、就业意愿和就业现状。研究选取了年龄作为解释变量,阐释年龄影响灵活就业的态度;根据有灵活就业经历参与者的反馈分析了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就业期待和影响因素;分析了就业者对于灵活就业工作形式的优点、挑战、信息和资源渠道的了解程度等。通过对劳务端就业现状的调查,提出劳务端输出企业和个人未来发展建议,为新就业形态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也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充分了解劳务端的就业期待和就业权益保障提供参考,为企业输出劳务端、个人充分释放潜能提供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 劳务端 灵活就业 就业认知 就业意愿
下载PDF
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本义探析及中国样态
14
作者 陈福蓉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2-17,共6页
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是指导当代人类争取解放的思想标尺和行动路标。“劳动解放人”和“解放人的劳动”是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本义,其中“劳动解放人”是对“积极的劳动”的肯定,是历史唯物主义建构的根本观点;“解放人的劳动”是对“... 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是指导当代人类争取解放的思想标尺和行动路标。“劳动解放人”和“解放人的劳动”是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本义,其中“劳动解放人”是对“积极的劳动”的肯定,是历史唯物主义建构的根本观点;“解放人的劳动”是对“消极的劳动”的否定,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最终目的。劳动解放的实现过程实质上是在消除对抗性社会关系对劳动的束缚的基础上,使劳动社会关系回归人本身的过程。劳动幸福论、美好生活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中国样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语境中以独具中国特色的理论与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凸显了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异化劳动 劳动解放 中国样态
下载PDF
劳动新形态下学校劳动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举措
15
作者 任明勇 王金玉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97,共8页
近年来,我国在宏观政策层面多次强调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着重指出学校劳动教育须紧密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等因素开展教育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劳动形态呈现持续迭代、多元并存、形式多样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在宏观政策层面多次强调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着重指出学校劳动教育须紧密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等因素开展教育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劳动形态呈现持续迭代、多元并存、形式多样的特点。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等要素也发生了诸多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劳动用工日益灵活、劳动形式日趋多样、劳动时间更加自由、劳动协作更加紧密等。显然,劳动形态的变革将深刻影响学校劳动教育的方式、课程设置及评价机制等各个方面。因此,学校劳动教育亟待与社会劳动形态的发展同步,通过实施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师资培养、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等应对措施,以提升学校劳动教育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新形态 劳动教育 学校教育
下载PDF
“五育融合”视野下的中小学集体劳动:价值、困境与路径
16
作者 陈祖鹏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4年第7期18-31,共14页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中小学实施“五育融合”的重要着力点。作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集体劳动是落实“五育融合”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整个学生集体的智力发展,推动学生集体的个性成长,培育学生...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是中小学实施“五育融合”的重要着力点。作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集体劳动是落实“五育融合”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整个学生集体的智力发展,推动学生集体的个性成长,培育学生集体的公民精神,提升学生集体的道德水平,发展学生集体的情感素养。然而,当前中小学校的集体劳动呈现空心化、形式化、私人化和去交往化的现实困境,集体劳动落实“五育融合”、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功能被遮蔽。为此,中小学集体劳动活动应以“五育融合”作为指导理念,在集体劳动的目标、方法和评价方面融入集体精神,走出娱乐化、体力化的思维误区,彰显劳动教育全面的育人价值;开发饱含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集体劳动任务,展现学生在集体劳动中的智慧,构建具有丰富精神生活的劳动集体,实现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的育人功能;构建兼顾集体利益和个人责任的集体劳动机制,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参与集体劳动中发展道德素质、增进知识智慧、涵育情感价值观;充分发挥集体舆论和集体评价在集体劳动中的育人价值,改变个别学生不良的劳动素质,培育学生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每个学生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利益的道德品质和情感品质,有效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身心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教育 集体劳动 “五育融合” 苏霍姆林斯基 集体精神 集体评价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叙事
17
作者 王贺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2期122-132,共11页
西方式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其根本缺陷是无限度的追求资本的增殖和扩张导致人的贬值和片面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以劳动引领资本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西方式现代化是资本垄断化主导的现代... 西方式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其根本缺陷是无限度的追求资本的增殖和扩张导致人的贬值和片面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以劳动引领资本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西方式现代化是资本垄断化主导的现代化,是坚持少数人立场,为少数人谋利益的现代化,是单向度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劳动主体的本体定位,是坚持劳动社会化主导的现代化,是坚持多数人立场,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现代化,是“五位一体”统筹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践行初心、牢记使命,致力于解决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劳动主体 以人民为中心 文明新形态
下载PDF
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与就业形态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程承坪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26-35,85,共11页
人工智能正从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转变,具备无监督学习能力和一定程度的通用性,并在脑机接口、自动驾驶、生物医疗和科学研究等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具有交叉关系,人工智能在许多需要程序性、重复性... 人工智能正从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转变,具备无监督学习能力和一定程度的通用性,并在脑机接口、自动驾驶、生物医疗和科学研究等越来越广泛的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具有交叉关系,人工智能在许多需要程序性、重复性工作的行业中会对劳动力形成深度替代,但难以替代具备程序性认知技能、非程序性认知技能以及非程序性非认知技能的劳动力。人机合作可以形成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互补,具有广泛的就业前景。当前基于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平台,出现了大量新就业形态,新就业形态具有劳动关系灵活化、就业无界化、工作安排去组织化等显著特征,它与由雇主组织生产、有较为固定的工作时间与工作场所的传统就业形态有较大的区别。人工智能为人类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但也给包括就业在内的诸多领域带来了新的挑战。未来,需积极采取措施,应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背景下就业形态变化带来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新就业形态 劳动关系
下载PDF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研究
19
作者 曹洋 李晓婷 +1 位作者 靳晓曼 郑春贤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7-33,共7页
当前我国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疫情潜在影响加深,“稳就业”“保就业”成为我国劳动者、企业和政府的共识。多种因素促使企业生产组织模式从传统的福特制向温特制转型,劳动者从追求职业稳定性向追求个性与自由转变... 当前我国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疫情潜在影响加深,“稳就业”“保就业”成为我国劳动者、企业和政府的共识。多种因素促使企业生产组织模式从传统的福特制向温特制转型,劳动者从追求职业稳定性向追求个性与自由转变,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网红”经济等新就业形态应运而生。通过梳理新就业形态的基本情况,科学界定劳动权益保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策略,对推动高质量就业和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就业形态 劳动约定 权益保护
下载PDF
数字时代的工作形态变革与社会保险制度创新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帅 谢予昭 《行政管理改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1-79,共9页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传统工作形态将被灵活就业、合作式工作、组合式工作等取代,劳动关系将呈现非标准化、非从属性和多元化等特点。在对工作形态和劳动关系变化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后,梳理出新工作形态的发展对传统社会保险制度提出的...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传统工作形态将被灵活就业、合作式工作、组合式工作等取代,劳动关系将呈现非标准化、非从属性和多元化等特点。在对工作形态和劳动关系变化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后,梳理出新工作形态的发展对传统社会保险制度提出的一系列挑战,包括社会保险关系界定、保费征缴、社保经办管理以及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风险认定与取证等。为适应新工作形态下劳动关系变革的形势需要,社会保险制度创新需要着重关注以下方面:一是加快明晰新工作形态劳动者与用工方的社保缴费责任;二是加快放开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户籍限制;三是加快探索社会保险计费和缴费方式创新;四是加快推进社保经办和管理的数字化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新工作形态 多元劳动关系 社会保险制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