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utralization versus Compression Plate on Lateral Malleolus Fracture:Is Lag Screw Necessary? 被引量:1
1
作者 Ahmet Oztermeli Sinan Karaca +1 位作者 Firat Fidan Ozgun Karakus 《Open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9年第4期81-88,共8页
Introduction: Our aim was to compare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results of lateral malleolus fracture treated with neutralization and compression plate. Material and Methods: 54 patients with isolated lateral malleolus... Introduction: Our aim was to compare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results of lateral malleolus fracture treated with neutralization and compression plate. Material and Methods: 54 patients with isolated lateral malleolus fractures treated between March 2012 and April 2015 at Fatih Sultan Mehmet Training and Research Hospital were evaluated with the Ankle-Hindfoot Scale of the 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 score (excellent, ≥90;good, 75 - 89;acceptable, 50 - 74;poor,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AOFAS, VAS, PSS and the union rates between two plating techniques. Conclusion: Similar results have shown both of two plating techniques were successful treating isolated lateral malleolus frac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ral Malleol FRACTURE Ankle Fracture lag screw Plate Fixation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lag screws and double Y-shaped miniplates in the fixation of anterior mandibular fractures
2
作者 Lydia Melek 《World Journal of Methodology》 2021年第3期88-94,共7页
BACKGROUNDMandibular fractures constitute about 80.79% of maxillofacial injuries inAlexandria University, either as isolated mandibular fractures or as a part ofpanfacial fractures. The combination of symphyseal and p... BACKGROUNDMandibular fractures constitute about 80.79% of maxillofacial injuries inAlexandria University, either as isolated mandibular fractures or as a part ofpanfacial fractures. The combination of symphyseal and parasymphyseal fracturesrepresent 47.09% of the total mandibular fractures.AIMTo compare the effectiveness of lag screws vs double Y-shaped miniplates in thefixation of anterior mandibular fractures.METHODSThis study i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performed onsixteen patients with anterior mandibular fractures. Patients were divided equallyinto two groups, each consisting of eight patients. Group 1: Underwent open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using two lag screws. Group 2: Underwent open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using double Y-shaped plates. The followingparameters were assessed: operating time in minutes, pain using a visual analogscale, edema, surgical wound healing for signs and symptoms of infection,occlusion status and stability, maximal mouth opening, and sensory nervefunction.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was performed at 3 and 6 mo tomeasure bone density and assess the progression of fracture healing.RESULTSThe study included 13 males (81.3%) and 3 females (18.8%) aged 26 to 45 years(mean age was 35.69 ± 6.01 years). The cause of trauma was road traffic accidentsin 10 patients (62.5%), interpersonal violence in 3 patients (18.8%) and othercauses in 3 patients (18.8%). The fractures comprised 10 parasymphyseal fractures(62.5%) and 6 symphyseal fractures (37.5%). The values of all parameters were comparable in both groups with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cept forthe mean bone density at 3 mo postoperatively which was 946.38 ± 66.29 in group 1 and 830.36 ± 95.53 in group 2 (P = 0.015).CONCLUSIONBoth lag screws and double Y-shaped miniplates provide favorable means offixation for mandibular fractures in the anterior region. Fractures fixed with lagscrews show greater mean bone density at 3 mo post-operation, indicative ofhigher primary stability and faster early bone healing. Further studies with largersample sizes are required to verify these conclu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erior mandibular fractures Symphyseal fracture Parasymphyseal fracture MINIPLATES lag screws Double Y-shaped plates
下载PDF
TREATMENT OF DISLOCATION OF THE FRESH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USING INTERNAL FIXATION OF CLOSED REDUCTION AND CANNULATED LAG SCREW
3
作者 董宇启 张钟元 刘中远 《Medical Bulletin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CAS 1999年第2期134-135,140,共3页
Objective Introduce a new method to treat fresh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dtslocations-close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internal lixatlon using guide cannulated lag screw. Methods 12 cases of acute acromioclavicular joi... Objective Introduce a new method to treat fresh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dtslocations-close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internal lixatlon using guide cannulated lag screw. Methods 12 cases of acute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dislocations were treated and followed. Results 11 cases succeeded and one failed with technical mistakes. Conclusion Because no important nerve or vessel passing between coracoid process and clavicle, close reduction and percutaneous coracoclavicular cannulated lag screw fixation treatment is safe, effective and affords early rehabil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romiociavicular JOINT DISLOCATION cannulated lag screw FIXATION
下载PDF
后路C_(2-3)固定结合顶棒置入与单纯后路C_(2-3)固定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比较
4
作者 张浩 王清 +2 位作者 张建 李广州 王高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48-1854,共7页
背景:Hangman骨折中Ⅱ、ⅡA、Ⅲ型常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选择存在较大争议,目前均存在术后复位不全及畸形愈合等不足;前期作者团队使用C_(2-3)拉力螺钉结合经口顶棒技术间歇性推顶C2椎体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但... 背景:Hangman骨折中Ⅱ、ⅡA、Ⅲ型常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选择存在较大争议,目前均存在术后复位不全及畸形愈合等不足;前期作者团队使用C_(2-3)拉力螺钉结合经口顶棒技术间歇性推顶C2椎体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期研究样本少,且缺少对照组比较。目的:比较后路C_(2-3)固定结合经口顶棒技术和单纯后路C_(2-3)固定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行后路C_(2-3)固定手术治疗的55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手术方案分为2组,其中23例患者接受后路C_(2-3)固定结合经口顶棒技术治疗(A组),32例接受单纯后路C_(2-3)固定术(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脊髓损伤分级和患者满意度(Odom’s分级);另外对比各观察时间点C_(2-3)移位和成角及其他影像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末次随访颈痛目测类比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较术前获得显著改善(P<0.05),Odom’s分级显示A组优良21例(91%);B组优良29例(91%);两组各项临床疗效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③两组术前C_(2-3)成角和位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C_(2-3)成角和位移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和末次随访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A组C_(2-3)位移和成角较B组明显减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末次随访时,A组患者均未发生残余畸形,B组发生残余畸形4例(13%,4/32);⑤因此,后路C_(2-3)固定结合经口顶棒技术可能有利于枢椎体复位和稳定,减少畸形愈合,获得更好的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NGMAN骨折 顶棒技术 后路拉力螺钉 骨折复位 内固定
下载PDF
两种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比较
5
作者 杜江 王浩然 +1 位作者 朱齐飞 胡兆兴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4期575-579,共5页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联合空心拉力螺钉与非锁定钢板联合普通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将7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锁定钢板联合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35例)和对照组(采用非锁定钢板联合普通螺钉内...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联合空心拉力螺钉与非锁定钢板联合普通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将7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采用锁定钢板联合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35例)和对照组(采用非锁定钢板联合普通螺钉内固定治疗,35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骨折愈合情况、踝关节活动度、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6个月随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观察组均短(少)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质量评分系统(RUS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踝关节跖屈、背伸、内翻、外翻活动度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足部力线、地面步行、疼痛、最大步行距离评分:两组术后6个月均较术后3个月提高(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非锁定钢板联合普通螺钉相比,锁定钢板联合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较短,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锁定钢板 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 非锁定钢板
下载PDF
横向松质骨拉力螺钉在中青年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6
作者 温莹莹 张富运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4年第5期382-385,395,共5页
目的分析横向松质骨拉力螺钉在中青年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中青年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将其分为拉力螺钉组(35例)... 目的分析横向松质骨拉力螺钉在中青年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中青年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将其分为拉力螺钉组(35例)和空心螺钉组(37例),拉力螺钉组患者行闭合复位横向松质骨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空心螺钉组患者行闭合复位普通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骨折愈合时间、疼痛程度、髋关节功能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拉力螺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空心螺钉组无明显差异(t=0.954、0.471、0.836,P=0.343、0.639、0.406),而术后开始负重时间明显长于空心螺钉组(t=3.568,P<0.001)、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空心螺钉组(t=4.804,P<0.001)。术后3、6个月,拉力螺钉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明显低于空心螺钉组(t=3.052、5.832,P=0.003、P<0.001)、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空心螺钉组(t=5.280、5.185,P均<0.001)。拉力螺钉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6%,与空心螺钉组患者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10.81%无明显差异(χ^(2)=1.761,P=0.185)。结论与普通空心螺钉内固定相比,横向松质骨拉力螺钉内固定更能明显缩短中青年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松质骨拉力螺钉 空心螺钉 中青年 股骨颈骨折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前向后与后向前螺钉固定治疗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的比较
7
作者 刘天一 侯国进 +5 位作者 周方 姬洪全 张志山 郭琰 吕扬 田耘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5-421,共7页
目的比较三踝骨折手术时后踝骨折前向后与后向前螺钉固定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2年10月因后踝骨折行拉力螺钉固定治疗并随访12个月以上共376例资料。按骨折块厚度分为2个亚组,小骨折亚组为骨折块厚度<17 mm(螺钉螺纹长... 目的比较三踝骨折手术时后踝骨折前向后与后向前螺钉固定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2年10月因后踝骨折行拉力螺钉固定治疗并随访12个月以上共376例资料。按骨折块厚度分为2个亚组,小骨折亚组为骨折块厚度<17 mm(螺钉螺纹长度)共167例,大骨折亚组为骨折块厚度≥17 mm共209例。每个亚组根据后踝骨折螺钉内固定方向不同分为前向后组与后向前组,小骨折亚组前向后74例,后向前93例;大骨折亚组前向后88例,后向前121例。对比末次随访美国足踝矫形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测量术后第1天以及末次随访X线片骨折块在骨折线方向上的位移(Dn)和垂直于骨折线方向上的位移(Dt),计算术后骨折块移位,即末次随访Dn+Dt与术后第1天Dn+Dt之差。结果术后第1天X线显示,小骨折和大骨折亚组前向后组对比后向前组Dn和Dt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全组随访12~85个月,平均19.3月。在小骨折亚组,术后骨折块移位后向前组[(0.11±0.19)mm]优于前向后组[(0.19±0.21)mm](P=0.011),AOFAS评分也优于前向后组[(80.2±8.4)分vs.(76.2±8.6)分,P=0.003];在大骨折亚组,术后骨折块移位后向前组[(0.11±0.18)mm]与前向后组[(0.12±0.19)mm]无统计学差异(P=0.630),AOFAS评分也无统计学差异[(84.1±7.8)分vs.(82.8±7.6)分,P=0.246]。结论后踝骨折前向后与后向前拉力螺钉内固定在复位效果上无明显区别。对于骨折块厚度<17 mm者,后向前固定疗效优于前向后固定;对于骨折块厚度≥17 mm者,前向后固定与后向前固定在疗效上无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骨折 拉力螺钉 内固定 前向后 后向前
下载PDF
胫骨髓内钉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合并后踝骨折
8
作者 田超 蒋亮东 +3 位作者 陈天华 邓件良 李亮 冯淯超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5期729-732,共4页
目的 探讨胫骨髓内钉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胫骨髓内钉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16例胫骨干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记录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价... 目的 探讨胫骨髓内钉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胫骨髓内钉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16例胫骨干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患者。记录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53(30.20±11.94)个月。术后胫骨干及后踝骨折均对位对线良好;胫骨干骨折愈合时间2~3(2.45±0.36)个月;后踝骨折愈合时间1~2(1.49±0.36)个月。术后内固定稳定,无骨折块进一步移位、螺钉松动、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采用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优8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15/16。结论 胫骨髓内钉联合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合并后踝骨折临床疗效确切,术前应常规行CT或MRI检查以降低漏诊率,术中应尽量避免空心钉进入下胫腓联合而影响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干骨折 后踝骨折 胫骨髓内钉 空心拉力螺钉 下胫腓联合
下载PDF
新型骶髂拉力钉力学性能评价
9
作者 梁成 卓川川 +5 位作者 王冠 李文 段可 李忠 鲁晓波 卓乃强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5-271,共7页
目的研究一种具有螺旋刀片结构新型骶髂拉力钉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用临床中常用的骶髂经皮拉力钉作为对照。使用聚氨酯材料模拟松质骨,利用Instron力学试验机测试对比抗拔出性能。然后使用骨盆标本,以正常骨盆、单侧骶髂关节损伤骨盆... 目的研究一种具有螺旋刀片结构新型骶髂拉力钉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用临床中常用的骶髂经皮拉力钉作为对照。使用聚氨酯材料模拟松质骨,利用Instron力学试验机测试对比抗拔出性能。然后使用骨盆标本,以正常骨盆、单侧骶髂关节损伤骨盆、骶髂经皮拉力钉-单钉修复、骶髂经皮拉力钉-双钉修复骶髂关节损伤为对照,分析新型骶髂拉力钉修复正常站立姿态骶髂关节损伤的静态刚度和动态稳定性。结果新型骶髂拉力钉组拉力钉拔出后的聚氨酯材料破坏更小。新型骶髂拉力钉抗拔出的有效把持位移显著大于骶髂经皮拉力钉(P<0.05)。但骶髂经皮拉力的最大抗拔出力显著大于新型骶髂拉力钉(P<0.05)。骶髂关节损伤修复后,采用1枚骶髂新型骶髂拉力钉刚度显著高于骶髂经皮拉力钉-双钉修复组(P<0.05)。骶髂关节损伤组的位移振幅最大,其次为正常组;其余组别的位移振幅较为接近,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骶髂拉力钉修复的动态稳定性最优,略优于骶髂经皮拉力钉-双钉修复组,骶髂关节损伤组的稳定性最差。新型骶髂拉力钉能有效修复骶髂关节损伤。结论骶髂新型骶髂拉力钉能更有效地把持松质骨,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经皮拉力钉 松质骨 骶髂关节损伤
下载PDF
锁定钢板联合拉力螺钉内固定术与非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对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患者预后的影响
10
作者 沙川 马超 那键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511-515,共5页
目的:探究锁定钢板结合拉力螺钉内固定术对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176例患者按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74)与观察组(n=102),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 目的:探究锁定钢板结合拉力螺钉内固定术对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76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176例患者按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74)与观察组(n=102),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炎症因子水平、骨代谢情况、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住院及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及1周,观察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去甲肾上腺素、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患者骨碱性磷酸酶、血清骨钙素均高于对照组(P<0.05),β-胶原降解产物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关节功能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踝关节骨折并伴有下胫腓分离患者而言,锁定钢板与拉力螺钉内固定术结合使用,更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增强骨代谢能力,提升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有利于促进恢复和改善预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定钢板联合拉力螺钉内固定术 非锁定钢板内固定术 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 预后
下载PDF
倒三角空心螺钉辅助横形拉力螺钉与股骨颈系统固定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
11
作者 沈师 许玉林 +4 位作者 李宇洁 徐学鹏 向飞帆 叶俊武 卓乃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3期5351-5356,共6页
背景: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具有较高的垂直剪切力、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特征,是一种典型的不稳定骨折。目前治疗PauwelsⅢ型骨折固定方式较多,何种内固定为青壮年PauwelsⅢ股骨颈骨折的最佳固定方式,尚无明确结论。目的:比较3枚倒三... 背景: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具有较高的垂直剪切力、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等特征,是一种典型的不稳定骨折。目前治疗PauwelsⅢ型骨折固定方式较多,何种内固定为青壮年PauwelsⅢ股骨颈骨折的最佳固定方式,尚无明确结论。目的:比较3枚倒三角空心螺钉辅助横形拉力螺钉、股骨颈系统固定PauwelsⅢ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采用3枚倒三角空心螺钉辅助横形拉力螺钉与股骨颈系统治疗的PauwelsⅢ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21例,其中9例采用3枚倒三角形空心螺钉+1枚垂直骨折线的横行拉力螺钉治疗(3+1空心螺钉组),12例患者采用股骨颈系统固定治疗(股骨颈系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切口总长度、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肢体功能等方面对两种固定方式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3+1空心螺钉组患者随访时间10-25个月,平均(17.44±4.30)个月;股骨颈系统组患者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5.58±4.68)个月。②在术中透视次数、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方面,股骨颈系统组优于3+1枚空心螺钉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1枚空心螺钉组的术中失血量、切口总长度、股骨颈短缩距离优于股骨颈系统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Harris评分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提示3枚倒三角空心螺钉辅助横形拉力螺钉与股骨颈系统治疗青壮年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股骨颈系统术中透视次数更少、早期整体稳定性更好,而3+1枚空心螺钉固定更微创、操作更便捷。两种固定方式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可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PauwelsⅢ型 股骨颈系统 倒三角空心螺钉 横形拉力螺钉
下载PDF
纵行与斜行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近节指骨横行骨折的疗效分析
12
作者 袁明阳 赵庆国 殷钰涵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10期1074-1077,共4页
目的探讨纵行与斜行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对近节指骨横行骨折病人指间、掌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21年6月~2022年2月收治的近节指骨横行骨折病人102例,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纵行组与斜行组,纵行组给予纵行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 目的探讨纵行与斜行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对近节指骨横行骨折病人指间、掌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21年6月~2022年2月收治的近节指骨横行骨折病人102例,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纵行组与斜行组,纵行组给予纵行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斜行组给予斜行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将纳入研究对象基线资料根据倾向性匹配评分法(卡钳值为0.02)排除混杂因素影响,两组各获得51例(纵行组51根、斜行组51根)基线资料可比的病人。比较两组病人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8个月后指间与掌关节活动度、手关节功能优良率(TAM)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均获得至少18个月随访数据,两组病人手术时间、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斜行组骨折愈合时间为(6.57±1.22)周,纵行组为(7.82±1.54)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斜行组指间活动度为(82.62±3.41)°,纵行组为(77.45±7.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掌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斜行组病人手功能优良率(94.12%)显著高于纵行组(80.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节指骨横行骨折病人行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采用纵行与斜行置钉法均有较好效果,但斜行置钉法更利于病人手功能恢复,可根据病人实际情况适当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 近节指骨横行骨折 关节活动度
下载PDF
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26
13
作者 王庆贤 张英泽 +3 位作者 潘进社 李亚洲 刘向东 薛静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96-598,共3页
目的:为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30个,采用截面法将一斯氏针由髋臼后柱最小截面的圆心打入,该斯氏针在髂翼内侧穿出点(即拉力螺钉的人钉点)为P。测量其在髋臼后柱骨皮质内的长度。作一参考线AB,其中A... 目的:为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30个,采用截面法将一斯氏针由髋臼后柱最小截面的圆心打入,该斯氏针在髂翼内侧穿出点(即拉力螺钉的人钉点)为P。测量其在髋臼后柱骨皮质内的长度。作一参考线AB,其中A为骶髂关节最前缘,B为髂前下棘的基底,并经过P点作AB的垂线PC。将髂前上下棘间切迹命名为D点,作直线PD,并测量其距离。斯氏针与PD的夹角为α,斯氏钊与髂翼内侧的夹角为β。结果:PC为AB的中垂线,P点距AB的距离PC为(6.1±1.9)mm,PD平行于AB,PD距离为(2.5±2.6)mm,斯氏针与PD或AB的夹角仅为89.5°±3.2°,斯氏针与髂翼内侧的夹角β为24.1°±1.7°,髋臼后柱骨皮质内斯氏针长度(即拉力螺钉的长度)为(131.2±8.9)mm。最小截面位于髋臼切迹上方15.0mm处,位于髋臼中部,该截面平均直径(即拉力螺钉最大直径)为(12.8±2.1)mm。结论: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后柱 拉力螺钉 内固定 解剖学
下载PDF
逆行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庆贤 张英泽 +8 位作者 潘进社 彭阿钦 吴希瑞 王鹏程 李衡 张世强 李亚洲 刘向东 赵立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3期1798-1800,共3页
[目的]为逆行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20个,自髋臼切迹至髋臼上缘每隔5.0 mm作系列截骨面,找到最小截骨面,用圆盘法确定其圆心及直径,用斯氏针由该截面的圆心逆行打入,在髂骨后外侧穿出。将该截... [目的]为逆行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20个,自髋臼切迹至髋臼上缘每隔5.0 mm作系列截骨面,找到最小截骨面,用圆盘法确定其圆心及直径,用斯氏针由该截面的圆心逆行打入,在髂骨后外侧穿出。将该截面下方的系列截面解剖复位,再将斯氏针顺行打入前柱,由耻骨上支前外侧穿出,该穿出点为P,P即为逆行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入钉点。测量其在髋臼前柱骨皮质内的长度,将耻骨结节命名为A,将髂耻隆起命名为B,测量AB及PA的距离,并观察该斯氏针的方向。[结果]最小截骨面位于髋臼切迹上方15.0 mm处,该截面平均直径为(4.9±1.7)mm,髋臼前柱骨皮质内斯氏针长度为(86.8±7.2)mm,P位于耻骨上支前缘闭孔嵴上,P距耻骨结节(A)的距离PA为(2.3±0.4)mm,耻骨结节(A)距髂耻隆起(B)的距离AB为(4.7±0.3)mm,P约为AB的中点,该斯氏针与弓状线平行。[结论]逆行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入钉点P位于耻骨上支耻骨结节与髂耻隆起中点处的闭孔嵴上,P距耻骨结节(2.3±0.4)mm,该螺钉最大直径为(4.9±1.7)mm,最大长度为(86.8±7.2)mm,该螺钉与弓状线平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前柱 逆行拉力螺钉 内固定 应用解剖学
下载PDF
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的定量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王庆贤 张英泽 +2 位作者 潘进社 李亚洲 刘向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3-135,共3页
目的 :为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取半骨盆标本 3 0个 ,自髋臼切迹至髋臼上缘作系列截骨面 ,用一斯氏针由最小截面的圆心逆行打入 ,在髂骨后外侧穿出点为P。将该截面下方的系列截面解剖复位 ,再将斯氏针顺行打出 ... 目的 :为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取半骨盆标本 3 0个 ,自髋臼切迹至髋臼上缘作系列截骨面 ,用一斯氏针由最小截面的圆心逆行打入 ,在髂骨后外侧穿出点为P。将该截面下方的系列截面解剖复位 ,再将斯氏针顺行打出 ,测量其在髋臼前柱骨皮质内的长度。作一参考线AB ,其中A为髂前上、下棘间的切迹 ,B为坐骨大切迹 ,并作AB的中垂线CD。结果 :P位于AB的中垂线上 ,P点距AB的距离为 (15 .3± 4.7)mm ,斯氏针与AB的夹角为 (90 .1± 4.7)° ,与CD的夹角为 (2 5 .3± 3 .9)° ,髋臼前柱骨皮质内斯氏针长度为 (82 .0± 7.9)mm。最小截面位于髋臼切迹上方 15 .0mm处 ,该截面平均直径为 :(5 .2± 1.9)mm。结论 :髋臼前柱拉力螺钉的入钉点在髂前上下棘之间切迹与坐骨大切迹连线中点上方 (15 .3± 4.7)mm处 ,其进针方向与该线呈 (90 .1± 4.7)° ,与该线中垂线呈 (2 5 .3± 3 .9)° ,该拉力螺钉直径为 (5 .2± 1.9)mm ,长度为 (82 .0± 7.9)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前柱 拉力螺钉 内固定 解剖学
下载PDF
耻骨上支逆行拉力螺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庆贤 张英泽 +7 位作者 潘进社 彭阿钦 吴希瑞 王鹏程 李衡 张世强 刘向东 赵立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17-619,622,共4页
目的:为耻骨上支逆行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30个,选取耻骨上支有代表性的两个截面,第1截面距髂耻隆起1.5cm,第2截面位于耻骨上支远端,采用圆盘法确定截面的圆心及直径,将一斯氏针经2截面的圆心顺行穿出耻骨上... 目的:为耻骨上支逆行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30个,选取耻骨上支有代表性的两个截面,第1截面距髂耻隆起1.5cm,第2截面位于耻骨上支远端,采用圆盘法确定截面的圆心及直径,将一斯氏针经2截面的圆心顺行穿出耻骨上支,其出针点P1即为逆行拉力螺钉的入针点。两截面的最小直径即为逆行拉力螺钉的最大直径。将两截面解剖复位,将斯氏针逆行打入,其在耻骨上支内的长度即为逆行拉力螺钉的最大长度,该斯氏针即为耻骨上支的轴心。结果:第1截面呈棱形,直径为(6.8±0.9)mm,第2截面呈扁平状,直径为(5.3±0.3)mm,斯氏针于耻骨上支前端的出针点P1位于耻骨嵴中点下方(7.5±0.5)mm处,斯氏针平行于耻骨梳,斯氏针在耻骨上支内的最大长度为(61.1±9.7)mm。结论:耻骨上支逆行拉力螺钉入钉点位于耻骨嵴中点下方(7.5±0.5)mm,其方向平行于耻骨梳,最大直径为(5.3±0.3)mm,最大长度为(61.1±9.7)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耻骨上支 拉力螺钉 逆行 内固定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前柱钢板联合后柱拉力螺钉固定复杂髋臼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曹烈虎 周启荣 +8 位作者 翁蔚宗 李笛 魏强 陈晓 崔进 张军 汪琳 纪方 苏佳灿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97-1402,共6页
目的比较分析前柱钢板联合后柱拉力螺钉和双柱钢板两种内固定方式固定复杂髋臼骨折的力学稳定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6具成年男性防腐保湿处理的骨盆标本,保留韧带和髋关节囊,制作髋臼T型骨折模型,形成3条骨折线,分别位于前柱、后柱、方... 目的比较分析前柱钢板联合后柱拉力螺钉和双柱钢板两种内固定方式固定复杂髋臼骨折的力学稳定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6具成年男性防腐保湿处理的骨盆标本,保留韧带和髋关节囊,制作髋臼T型骨折模型,形成3条骨折线,分别位于前柱、后柱、方形区。将右侧髋臼骨折模型设为实验组,左侧髋臼骨折模型设为对照组。实验组行前柱钢板联合后柱拉力螺钉固定,对照组行双柱钢板固定。在前柱、方形区、后柱骨折线两侧分别设立2对标记点,共6对标记点,按前柱、方形区、后柱的顺序分别记为1和2、3和4、5和6,两侧对称标记。将标本固定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进行轴向加压,垂直加载压力从0N到1 500N,循环6次,记录300、600、900、1 200、1 500N时各对标记点的纵向移位。计算并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6具标本上述6对标记点6次循环加载时得到的平均纵向移位(每1对标记点的纵向移位为该对标记点两点间垂直距离在载荷前后的差值)和剪切刚度。结果在6次实验加载过程中均未发生骨折或内固定断裂,两组各对标记点的纵向移位随载荷的增加逐渐增大,但最大纵向移位均未超过1mm,且不同载荷下两组各对标记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内固定的剪切刚度分别为(1 428±57)和(1 621±62)N/mm,实验组剪切刚度小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载荷300、600、900、1 200、1 500N情况下,前柱钢板联合后柱拉力螺钉和双柱钢板均可稳定、有效地固定T型骨折,满足骨折固定的要求。前柱钢板联合后柱拉力螺钉治疗复杂髋臼骨折力学性能可靠,稳定性与传统双柱钢板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骨折 生物力学 内固定术 钢板 拉力螺钉
下载PDF
髋臼后柱经皮逆行拉力螺钉固定可行性的数字模型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张大保 王钢 +1 位作者 孟祥翔 王飞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8-291,298,共5页
目的:为导向器引导经皮逆行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可行性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收集29例正常成人骨盆的螺旋CT扫描数据,重建骨盆三维模型。找出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的骨性最突出点,分别为(A)和(B),经AB的中点(M)做一垂直于AB的... 目的:为导向器引导经皮逆行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可行性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收集29例正常成人骨盆的螺旋CT扫描数据,重建骨盆三维模型。找出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的骨性最突出点,分别为(A)和(B),经AB的中点(M)做一垂直于AB的平面(α)。在髋臼后柱的α截面上置入虚拟三维圆柱体。测量其最大直径(d),以及置入点(C)到坐骨结节远端(D)的距离CD。比较d、CD在男女之间及左右两侧间的差异。结果:共获得58个半骨盆,男26个,女32个。虚拟三维圆柱体置入成功率为87.9%,其中男性为96.2%,女性为81.3%。虚拟三维圆柱体的平均最大直径为(11.44±3.20)mm,且男女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5,P<0.001)。CD为(19.10±5.10)mm。结论:沿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最突点连线的中垂线置入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柱是可行的,该方法更适用于男性,可作为研发导向器的应用解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拉力螺钉 内固定术 应用解剖
下载PDF
三维重建模型模拟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范永盛 尹维刚 +2 位作者 史增元 林荣 吴发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1-245,共5页
目的为经坐骨小切迹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髋臼后柱骨折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用60例正常成人骨盆CT数据(男30例,女30例),导入Mimics14.1行三维重建,观测骨盆三维模型髋臼后柱的纵轴走向,模拟置钉并确立螺钉穿出点。测量髋臼后柱纵轴的... 目的为经坐骨小切迹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髋臼后柱骨折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用60例正常成人骨盆CT数据(男30例,女30例),导入Mimics14.1行三维重建,观测骨盆三维模型髋臼后柱的纵轴走向,模拟置钉并确立螺钉穿出点。测量髋臼后柱纵轴的长度、后柱纵轴与冠状面夹角α和矢状面的夹角β,测量进针点及后柱盆腔侧、髋臼侧骨皮质厚度。结果髋臼后柱轴线向下穿出点位于坐骨小切迹中点,向上穿出点位于弓状线后端与髂前上棘连线中点。髋臼后柱纵轴的长度男性(105.04±4.29)mm、女性(101.80±3.20)mm,α角男(33.41±2.18)°、女(31.56±2.71)°,β角男(21.74±1.19)°、女(19.15±1.24)°。进钉点骨皮质厚度为(5.54±0.46)mm,盆腔侧和髋臼侧分别为(1.45±0.13)mm、(1.04±0.10)mm。结论三维重建模拟经坐骨小切迹中点行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可快捷、准确测量钉道参数并进行术前评估,用该方法置入拉力螺钉固定后柱安全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后柱骨折 拉力螺钉 内固定
下载PDF
地震伤C1型骨盆骨折的微创治疗 被引量:8
20
作者 邓少林 权毅 +5 位作者 屈波 马泽辉 关静 潘显明 蒋凯 梁锋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1227-1229,共3页
[目的]探讨地震伤C1型骨盆骨折经皮微创技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13例Tile分类C1型骨盆骨折患者采取前环骨盆外固定架结合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微创技术置入拉力螺钉复位固定骶髂关节。[结果]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置入空心拉力螺钉成... [目的]探讨地震伤C1型骨盆骨折经皮微创技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13例Tile分类C1型骨盆骨折患者采取前环骨盆外固定架结合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微创技术置入拉力螺钉复位固定骶髂关节。[结果]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置入空心拉力螺钉成功,外固定架固定骨盆前环复位良好,术后复查X线片复位满意。[结论]外固定架结合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置入空心拉力螺钉是治疗骨盆C1型骨折的最好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微创 拉力螺钉 外固定架 地震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