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油气超晚期成藏与油气运移滞后效应
被引量:
7
1
作者
牛成民
杨海风
+2 位作者
赵弟江
张参
彭靖淞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64-478,共15页
油气运移滞后效应是指油气从烃源岩中生成并排出的时间早,而聚集成藏的时间晚,油气经历了长时间长距离运移,已聚集成藏的油气相态与成熟度低于现今烃源岩成熟演化的现象.这种油气运移滞后效应在东部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中普遍存在,在斜...
油气运移滞后效应是指油气从烃源岩中生成并排出的时间早,而聚集成藏的时间晚,油气经历了长时间长距离运移,已聚集成藏的油气相态与成熟度低于现今烃源岩成熟演化的现象.这种油气运移滞后效应在东部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中普遍存在,在斜坡带表现最为明显.通过利用地球化学分析,平衡剖面技术、盆地模拟、包裹体分析等手段,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各成藏要素的时空耦合关系进行研究,认为研究区存在明显的油气运移滞后效应及超晚期成藏,主要表现在:莱州湾凹陷沙四段烃源岩在东营组中晚期已进入排烃期,而浅层圈闭形成于新构造运动时期,油气主要充注期则在2 Ma至今;且油气成藏呈现出靠近北洼的构造成藏时间早,远离北洼的构造成藏时间晚,深部层系成藏时间早,浅部层系成藏时间晚的规律.此外,还对油气运移滞后效应的成因进行探讨,认为构造运动对烃源岩生排烃进程与油气垂向运移控制作用、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控制油气充注次序以及烃源岩层段发育的超压阻滞流体的运移是油气运移滞后效应产生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凹陷
斜坡带
油气运移滞后效应
油气成藏
超晚期充注
油气地质
原文传递
题名
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油气超晚期成藏与油气运移滞后效应
被引量:
7
1
作者
牛成民
杨海风
赵弟江
张参
彭靖淞
机构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天津分公司
出处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64-478,共15页
基金
“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渤海海域勘探新领域及关键技术研究”(No.2016ZX05024-003)。
文摘
油气运移滞后效应是指油气从烃源岩中生成并排出的时间早,而聚集成藏的时间晚,油气经历了长时间长距离运移,已聚集成藏的油气相态与成熟度低于现今烃源岩成熟演化的现象.这种油气运移滞后效应在东部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中普遍存在,在斜坡带表现最为明显.通过利用地球化学分析,平衡剖面技术、盆地模拟、包裹体分析等手段,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各成藏要素的时空耦合关系进行研究,认为研究区存在明显的油气运移滞后效应及超晚期成藏,主要表现在:莱州湾凹陷沙四段烃源岩在东营组中晚期已进入排烃期,而浅层圈闭形成于新构造运动时期,油气主要充注期则在2 Ma至今;且油气成藏呈现出靠近北洼的构造成藏时间早,远离北洼的构造成藏时间晚,深部层系成藏时间早,浅部层系成藏时间晚的规律.此外,还对油气运移滞后效应的成因进行探讨,认为构造运动对烃源岩生排烃进程与油气垂向运移控制作用、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控制油气充注次序以及烃源岩层段发育的超压阻滞流体的运移是油气运移滞后效应产生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莱州湾凹陷
斜坡带
油气运移滞后效应
油气成藏
超晚期充注
油气地质
Keywords
Laizhouwan Sag
slope belt
lagging effect of oil and gas migrati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ultra-late filling
petroleum geology
分类号
P618.130.2 [天文地球—矿床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油气超晚期成藏与油气运移滞后效应
牛成民
杨海风
赵弟江
张参
彭靖淞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7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