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涨渡湖水系沉积物微塑料分布与赋存特征
1
作者 董纯 时玉龙 +5 位作者 刘宏高 杨志 陈威 周连凤 金瑶 李博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0-177,共8页
探究微塑料在涨渡湖水系的分布和赋存特征,可为湖泊沉积物微塑料老化及生物毒性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在阻隔湖泊涨渡湖、七湖、陶家大湖、邻近长江干支流和连通水道设置11个采样点,通过采集表层沉积物,分析了长江-涨渡湖水系沉积物微... 探究微塑料在涨渡湖水系的分布和赋存特征,可为湖泊沉积物微塑料老化及生物毒性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在阻隔湖泊涨渡湖、七湖、陶家大湖、邻近长江干支流和连通水道设置11个采样点,通过采集表层沉积物,分析了长江-涨渡湖水系沉积物微塑料丰度、尺寸、形状和种类组成。结果显示,长江-涨渡湖水系所有采样点沉积物中均有微塑料存在,其干物质中微塑料平均丰度为2602.25 n/kg,其中涨渡湖的微塑料丰度最高,为5687.69 n/kg。微塑料尺寸主要分布在[20,50]μm,占微塑料总颗粒数的59.04%;尺寸大于100μm时,微塑料丰度随尺寸的增大而减小;薄膜状微塑料最多,占微塑料总颗粒数的56.06%;微塑料种类主要为聚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氟橡胶和氯化聚乙烯。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湖泊微塑料赋存现状及提升水生态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表层沉积物 空间分布 长江-涨渡湖水系
下载PDF
文化景观视角下湖州太湖溇港的遗产价值识别与管理
2
作者 韩锋 程安祺 《园林》 2024年第9期4-9,共6页
位于太湖南岸的湖州太湖溇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水利工程与生态农业实践的杰出案例,孕育了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江南水乡文明,是典型的持续演进的乡村景观。在传统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单一学科的价值解读方法和分类保护制度未能全面认... 位于太湖南岸的湖州太湖溇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水利工程与生态农业实践的杰出案例,孕育了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江南水乡文明,是典型的持续演进的乡村景观。在传统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单一学科的价值解读方法和分类保护制度未能全面认识和可持续管理太湖溇港的多元价值。基于文化景观自然与文化关联互动视角,通过借鉴国际前沿的乡村景观价值认知与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构建乡村景观遗产价值的识别框架与管理方法,识别太湖溇港的多元遗产价值和载体,并提出整体化、动态化和多方协同的可持续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景观 乡村景观 湖州太湖溇港 遗产 价值 保护
下载PDF
太湖沿岸浅水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勇 李灿 +6 位作者 张华林 詹宇 王慧 肖逸凡 杨丽丽 刘佳奇 蒯正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8,共12页
为评估生态修复过程中太湖沿岸浅水湖泊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于2022年对金墅港圩地水体进行了调查.构建了水生态健康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构成.其中,准则层由功能性、完整性、稳定性3项组成,指标层由综合水质、营... 为评估生态修复过程中太湖沿岸浅水湖泊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于2022年对金墅港圩地水体进行了调查.构建了水生态健康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构成.其中,准则层由功能性、完整性、稳定性3项组成,指标层由综合水质、营养状态等14个大项参数和pH值、温度、溶解氧等28个小项参数构成,采用层次分析法分别确定了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权重系数,再使用比值法统一量纲.结果表明,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功能评价指数在秋季达到最高,完整性评价指数在秋、冬两季优于春、夏两季,稳定性评价指数在夏季最高,有70%的点位处于“健康”水平,水生态健康综合评价指数持续上升.说明生态修复工程有效地促进了水生态系统的重建与恢复,这不仅对后续的修复和管理有重要意义,而且能为其他湖泊的水生态修复和评价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生态修复 水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体系
下载PDF
巢湖流域“河流-湖泊”系统沉积物中氮、磷赋存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鸿志 朱超 +1 位作者 崔康平 陈奕涵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4,63,共6页
巢湖流域作为一个拥有众多支流的大型流域,形成了典型的“河流-湖泊”系统。采集了巢湖流域中入湖河流及湖泊中表层沉积物,测定了各形态氮、磷含量。结果表明:巢湖流域沉积物中各形态氮依次为有机物与硫化物结合态氮(321.2 mg/kg)>... 巢湖流域作为一个拥有众多支流的大型流域,形成了典型的“河流-湖泊”系统。采集了巢湖流域中入湖河流及湖泊中表层沉积物,测定了各形态氮、磷含量。结果表明:巢湖流域沉积物中各形态氮依次为有机物与硫化物结合态氮(321.2 mg/kg)>离子交换态氮(191.2 mg/kg)>铁锰氧化态氮(79.6 mg/kg)>碳酸盐结合态氮(43.3 mg/kg),其中季节性变化对离子交换态氮的影响最大;各形态磷依次为铁铝结合态磷(331.3 mg/kg)>钙结合态磷(220.7 mg/kg)>有机磷(186.5 mg/kg),其中季节性变化对铁铝结合态磷的影响最大。综合污染指数评价表明,巢湖流域沉积物中总氮、总磷污染水平分别为轻度、中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湖泊”系统 巢湖流域 氮形态 磷形态 释放风险
下载PDF
对滇池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思考
5
作者 吴雪 邓义祥 +3 位作者 何佳 郝晨林 谢坤 付立苹 《中国环境管理》 CSSCI 2024年第3期66-74,共9页
滇池是“九五”时期以来我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经过30年治理,水质明显改善,水生态系统演变趋势向好。然而目前,滇池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格局还未完全形成,流域生态系统韧性不足,水环境质量正处于进一步改善的瓶颈期... 滇池是“九五”时期以来我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经过30年治理,水质明显改善,水生态系统演变趋势向好。然而目前,滇池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格局还未完全形成,流域生态系统韧性不足,水环境质量正处于进一步改善的瓶颈期。为探索滇池治理的未来发展路径,本文系统总结了前期滇池治理历程与成效,诊断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滇池流域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特征,提出了滇池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思路、目标、空间布局和重点任务,以期为新时期滇池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指导,也为其他城市型重污染湖泊流域从水污染防治向水生态保护的转变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流域 山水林田湖草 策略
下载PDF
高原湖泊流域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研究实践——以云南洱海流域为例
6
作者 李正 郭春颖 +2 位作者 王文明 孙祥余 赵林 《上海国土资源》 2024年第2期31-35,52,共6页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是支撑保障云贵高原湖泊流域生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云贵高原湖泊流域呈典型山地—坝区—湖泊耦合生态系统(MDLS)生态本底,运用定性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云南洱海流域为...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是支撑保障云贵高原湖泊流域生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云贵高原湖泊流域呈典型山地—坝区—湖泊耦合生态系统(MDLS)生态本底,运用定性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云南洱海流域为例进行实践,对其生态本底进行分析并识别诊断关键生态问题,探讨MDLS系统治理思路,提出适用于高原湖泊流域MDLS的“四个一”理念模式和“六大”工程体系,以期为云贵高原湖泊流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提供重要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 流域生态 生态保护 系统治理
下载PDF
太湖流域防洪治理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克强 何爽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7,共9页
太湖流域是典型低洼感潮平原河网地区,一直受洪涝灾害威胁。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年建设,太湖流域初步建立了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成功应对了多场次洪水。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太湖流域防洪治理历程和方略,可分为“分散治水、一轮治太、二轮... 太湖流域是典型低洼感潮平原河网地区,一直受洪涝灾害威胁。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年建设,太湖流域初步建立了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成功应对了多场次洪水。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太湖流域防洪治理历程和方略,可分为“分散治水、一轮治太、二轮治太”3个阶段,总结了3个阶段的人水关系,以及历经实践形成的“蓄泄兼筹、洪涝兼治,高低分开、分层设防,引排结合、综合治理”防洪治理方略。同时,采用水文统计及数学模型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当前流域高度城镇化和气候变化背景下面临的防洪新形势,剖析了流域防洪面临的人水地矛盾突出、防洪焦点由太湖转化为河网、区域短历时降雨影响加剧和周边潮位呈波动上升趋势等新问题,探讨了新时期太湖流域韧性防洪减灾体系的设想,包括深化人水和谐理念、强化“四个转变”治理思路、采用“蓄泄兼筹、洪涝并治,分区扩排、两网统筹,多措协同、智慧管控”治理策略等。研究成果可为新时期太湖流域防洪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洪治理 洪涝灾害 防洪减灾体系 太湖流域
下载PDF
长江流域全面强化河湖长制的推进与探索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徐杨 王宇翔 +1 位作者 汪维维 兰峰 《水利发展研究》 2024年第4期43-50,共8页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的重大制度创新,是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举措。自长江流域全面推进河湖长制以来,不断完善河湖长制组织体系,推动其落地见效。文章通过梳理长江流域河湖长制的推进举措,以长江一级支流汉江和长江上...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的重大制度创新,是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举措。自长江流域全面推进河湖长制以来,不断完善河湖长制组织体系,推动其落地见效。文章通过梳理长江流域河湖长制的推进举措,以长江一级支流汉江和长江上游湖库汉丰湖为典型案例,剖析河湖长制推行实践中的关键问题、治理措施以及成效启示,提出长江流域继续全面强化河湖长制的切实建议,以期为流域河湖生态管理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湖长制 长江流域 汉江 汉丰湖 全面强化
下载PDF
滇池环湖截污体系优选截留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9
作者 曾祥平 刘杰 +3 位作者 丁文川 曾晓岚 张玉 罗万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57-1768,共12页
农村农业非点源污染是滇池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之一,环湖截污治污体系对农村农业污水的截留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对该体系的自动化控制,有效支撑智能化控制平台的高效运行,本研究在前期通过对比分析,确定截污治污体系截流井采用基于总磷(... 农村农业非点源污染是滇池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之一,环湖截污治污体系对农村农业污水的截留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对该体系的自动化控制,有效支撑智能化控制平台的高效运行,本研究在前期通过对比分析,确定截污治污体系截流井采用基于总磷(TP)浓度阈值控制模式对农村农业非点源污染物负荷截留效果最好的基础上,针对环湖截污治污体系现状条件下,采用TP浓度阈值控制模式对应的优选截留率进行研究,探讨了重现期和雨峰系数的影响,并就选择性截留后枯、平和丰水年农业农村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入湖系数进行计算。结果表明,(1)当干渠发生溢流时,存在优选TP浓度阈值,当截留TP浓度大于等于该阈值的径流时,可以使溢流进入滇池的污染物负荷最小,此时截留径流量与总径流量的比值即为优选截留率。(2)随重现期的增大,TP浓度阈值的设定值整体呈减小趋势,所截留的污染物平均浓度减小,优选截留率减小。(3)随雨峰系数增大,TP浓度阈值的设定值增大,优选截留率变化不大。(4)考虑基于TP浓度阈值控制模式的环湖截污系统截留作用后,滇池农业农村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入湖系数:枯、平、丰水年COD分别为0.09、0.14、0.23;总氮分别为0.10、0.22、0.31;TP分别为0.07、0.12、0.19,均较不考虑环湖截污系统截留作用时显著降低。(5)采用TP浓度阈值控制模式,在枯、平及丰水年均可有效提升截污干渠末端水质净化厂的进水浓度,增强处理工艺的运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选截留率 TP浓度阈值控制模式 农村农业污水 截污体系 滇池流域 重现期 雨峰系数 入湖系数
下载PDF
洱海流域生态文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10
作者 李艳丽 潘娇 杜发春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04-110,共7页
洱海流域生态类型丰富多样,民族、生态和信仰多元共生,呈现出苍洱生态系统与本土文化耦合的生态文化内涵。当前洱海流域生态保护任务艰巨,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也面临冲击。为给洱海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本研究构建乡镇... 洱海流域生态类型丰富多样,民族、生态和信仰多元共生,呈现出苍洱生态系统与本土文化耦合的生态文化内涵。当前洱海流域生态保护任务艰巨,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也面临冲击。为给洱海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本研究构建乡镇尺度生态与文化并重的生态文化评价体系。结果表明:洱海流域喜洲镇、凤羽镇、挖色镇的生态文化综合指数D值均在0.5以上,是流域内生态文化综合发展最好的区域。邓川镇的生态文化综合指数D值较低,为0.26。文化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发展较好区域相交于洱海,最终形成了以凤羽镇—喜洲镇—挖色镇为核心轴,辐射洱海流域的生态文化发展空间格局。流域内各乡镇生态与文化子系统耦合协调情况均在中度失调和轻度失调水平。据此将洱海流域划分成四大发展类型区:生态文化协同保护区、生态文化协同发展区、生态保护优先区、文化发展优先区,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生态文化 评价体系 空间格局 耦合协调
下载PDF
强化流域治理管理 打造幸福河湖“淮河样板”——淮河流域幸福河湖建设实践与展望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锋 《水利发展研究》 2024年第1期41-45,共5页
近年来,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依托流域多样化的河湖自然禀赋、通江达海的优越区位条件、底蕴丰厚的文化内涵,以强化河湖长制为主线,狠抓河湖“四乱”清理整治,持续复苏流域河湖生态环境,积极开展幸福河湖建设,推动建成5个国家级示范河湖... 近年来,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依托流域多样化的河湖自然禀赋、通江达海的优越区位条件、底蕴丰厚的文化内涵,以强化河湖长制为主线,狠抓河湖“四乱”清理整治,持续复苏流域河湖生态环境,积极开展幸福河湖建设,推动建成5个国家级示范河湖、70余个流域级和1 000余个省、市级幸福河湖,形成了一批治水效果明显、管护机制完善、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创造了幸福河湖建设的“淮河样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幸福河湖 河湖长制 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太湖流域生态健康评价及主要影响因素
12
作者 董稳静 陶艳茹 +2 位作者 庞燕 许秋瑾 余小梅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6-855,共10页
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能反映社会经济状况对湖泊水体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基于PSR模型,构建包含人口密度、流域植被指数、换水周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等18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太湖流域生态健康状况。选取1999年、2007年作... 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能反映社会经济状况对湖泊水体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基于PSR模型,构建包含人口密度、流域植被指数、换水周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等18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太湖流域生态健康状况。选取1999年、2007年作为历史对照年份,将2011—2020年流域健康状况与对照年份进行比较,分析太湖流域生态健康状况变化。结果显示:1)所构建的指标体系状态层、压力层、响应层权重分别为0.418、0.291、0.291,对太湖流域生态健康产生较大影响的指标主要为大型水生植被覆盖度、湖泊总磷达标率、环保投资占GDP比例、湖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SI)、水资源利用开发率及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其总贡献率为51.74%。2)1999年、2007年太湖流域生态健康评价结果为不健康,2011—2020年处于一般健康至健康状态,其中2015年、2017年生态健康评价指数降低,但总体上2011—2020年流域健康状况呈好转趋势。2011年之后太湖流域健康状况好转主要得益于近十几年中央与地方合力进行流域治理、生态修复和综合管理。2015年、2017年流域生态健康指数波动主要归因于不利的气象因素。3)大型水生植被覆盖度、湖泊总磷达标率、湖泊TSI、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这4项指标的变化与太湖流域生态健康评价指数的变化及健康水平相关性较高,近20年来环保投资占GDP比例的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这4项指标下降对太湖流域生态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流域 PSR模型 层次分析法(AHP) 生态健康 指标体系
下载PDF
国际典型跨界河湖联防联控经验与启示
13
作者 李晓萌 韩忠赢 +2 位作者 梁梦思 唐见 罗平安 《长江技术经济》 2024年第3期118-126,132,共10页
针对我国河湖长制下跨省界河湖联防联控工作的薄弱环节,以跨界河湖协同管理较为成功的欧洲、北美洲、澳洲、亚洲的典型流域为例,对各发达国家典型跨界流域协作管理模式和实践做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系统总结了各发达国家在立法保障、流域... 针对我国河湖长制下跨省界河湖联防联控工作的薄弱环节,以跨界河湖协同管理较为成功的欧洲、北美洲、澳洲、亚洲的典型流域为例,对各发达国家典型跨界流域协作管理模式和实践做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系统总结了各发达国家在立法保障、流域管理组织体系、议事协调机制建设、联合监测与信息共享、市场化流域管理、公众参与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和完善建议。研究成果可为国内跨省流域整体性管理保护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流域 流域协同管理 协作机制 河湖长制
下载PDF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抚仙湖流域生态敏感性分析
14
作者 刘路阳 王珺 刘阳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24年第8期175-179,共5页
抚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流域生态资源丰富,但存在潜在环境风险。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常用于分析流域生态敏感性。为了保护抚仙湖,有必要建立评价因子指标体系,采用ArcGIS软件分析... 抚仙湖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流域生态资源丰富,但存在潜在环境风险。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常用于分析流域生态敏感性。为了保护抚仙湖,有必要建立评价因子指标体系,采用ArcGIS软件分析抚仙湖流域生态敏感性,得到生态敏感性分区的面积比例,确定抚仙湖流域的生态保护区域。分析结果显示,极敏感区占流域面积的26.79%,属于重点保护区;高敏感区占比仅为2.01%,应限制人类活动对该区域的干扰;中敏感区占比为13.26%,开发前应专门进行可行性论证;低敏感区占比为27.48%,可进行适度开发;不敏感区占比为30.46%,可进行多用途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仙湖 流域 生态敏感性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GIS)
下载PDF
河湖长制视角下流域综合治理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徐恩奎 孔双健 杨光胜 《水电与新能源》 2024年第2期72-75,共4页
湖北随州的中小流域治理任重道远。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水污染得到一定程度遏制、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水生态环境很大改善,但问题并未根本性解决。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将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有机结合,以流域为单元落实底线管... 湖北随州的中小流域治理任重道远。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水污染得到一定程度遏制、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水生态环境很大改善,但问题并未根本性解决。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将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有机结合,以流域为单元落实底线管控,河湖长制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随州为例,分析流域综合治理中的顽疾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治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湖长制 流域综合治理 流域顽疾问题 治理方案
下载PDF
洱海流域截污治污体系污染负荷分析——以洱源县为例
16
作者 王智敏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年第19期92-94,97,共4页
洱源县坚持环保优先的方针,把截污治污体系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及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改善洱海源头水环境的一个重要载体。目前,洱源县洱海流域建成并运行城镇污水处理厂7座,村落污水处理厂站96座,设计处理总规模为3.34万m3/d,配套建设污水... 洱源县坚持环保优先的方针,把截污治污体系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及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改善洱海源头水环境的一个重要载体。目前,洱源县洱海流域建成并运行城镇污水处理厂7座,村落污水处理厂站96座,设计处理总规模为3.34万m3/d,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1 121公里,初步构建了“农户化粪池→管网→污水处理厂(站)→尾水湿地”的洱海流域截污治污体系。通过对2021-2023年洱源县入洱海4条河流水量、水质的分析,可以看到截污治污体系在洱海保护治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年可有效削减生活污水中88.12%的COD、96.94%的NH3-N、75.42%的TN、92.63%的TP,同时将向河道贡献的COD污染负荷从34.17%降低至3.96%,NH3-N污染负荷从1 692.07%降低至51.38%,TP污染负荷从195.59%降低至14.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截污治污体系 污染负荷
下载PDF
高频层序划分揭示断陷深湖层系源储共生发育规律——以北部湾盆地海中凹陷始新统流沙港组二段为例
17
作者 江东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7-540,共14页
以北部湾盆地海中凹陷始新统流沙港组二段断陷湖盆深湖沉积体系为例,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利用最大熵谱分析与小波变换分析技术对流二段进行高频层序划分,在对沉积体系发育规律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流二段各五级层序深湖相烃源... 以北部湾盆地海中凹陷始新统流沙港组二段断陷湖盆深湖沉积体系为例,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利用最大熵谱分析与小波变换分析技术对流二段进行高频层序划分,在对沉积体系发育规律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流二段各五级层序深湖相烃源岩及湖底扇重力流相砂岩发育规律的分析,探讨断陷湖盆深湖层系源储共生的发育规律。研究认为:INPEFA频谱分析与小波变换分析技术可有效地运用于断陷湖盆深湖层系高频层序划分;北部湾盆地海中凹陷深湖层系流沙港组二段可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2个四级层序、5个五级层序,其中2个四级层序以最大湖泛面为界分为湖泊扩张体系域(TST)与湖泊收缩体系域(HST);断陷湖盆优质厚层烃源岩往往发育于湖泊扩张体系域四级层序下部初始湖泛面(Ts)的五级层序内,虽然湖泊扩张体系域四级层序顶部最大湖泛面(Mfs)上下紧邻的五级层序发育的烃源岩面积大,但厚度小,为次要烃源岩及良好的盖层;湖泊扩张体系域四级层序中部的五级层序往往发育湖底扇重力流相储层,其夹持发育于初始湖泛面及最大湖泛面附近的两套烃源岩之间,可共同组成良好的“三明治”式生储盖组合,该套“三明治”式生储盖组合应是下一步非常规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层序 深湖层系 源储共生规律 北部湾盆地 海中凹陷 流沙港组二段
下载PDF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社会制度手段的防洪综合效益——以鄱阳湖流域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萌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8-191,共14页
全球正在致力于探索有效的方法来减缓水风险,以提高气候适应能力。防洪问题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需要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社会制度手段进行结合,采取更为系统的战略实现对自然生态与社会生产的双重管理。运用参与式系统动力模... 全球正在致力于探索有效的方法来减缓水风险,以提高气候适应能力。防洪问题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需要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社会制度手段进行结合,采取更为系统的战略实现对自然生态与社会生产的双重管理。运用参与式系统动力模型以及情景分析法,选取鄱阳湖为案例,综合考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社会制度手段在降低洪水风险上的潜力,以及衍生的社会、经济、生态的多种收益。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社会制度通过不断反馈与循环的作用机理逐渐调节影响洪灾规模的关键要素,来达成防洪及减轻洪涝灾害的目的。(2)在防洪效益的基础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和社会制度手段还衍生出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效益,但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效用发挥呈现出更明显的时滞性。(3)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社会制度手段两种策略相辅相成,要发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长期效用,在社会制度手段上需提升社会层面对防洪的安全意识、资金支持、机构合作、能力建设等;要保持社会制度手段的长期效用,也必须有一定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作为基础。研究认为因地制宜地选择两类管理手段相应措施的优化组合,更有利洪水风险的管理和产生更好的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社会制度手段 参与式系统动力模型 鄱阳湖流域防洪
下载PDF
灰色系统理论在旱涝灾害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邓丽仙 杨帆 赵兰兰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3年第4期66-70,共5页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和建模原理,选取滇池流域1955—2020年降水资料为原始数据,建立旱灾灰色预测GM(1,1)模型;采用牛栏江流域1954—2020年最大流量资料,建立洪灾预测模型;将两个模型的预测值分别与实际旱灾和洪灾发生时间进行对比分析,探...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和建模原理,选取滇池流域1955—2020年降水资料为原始数据,建立旱灾灰色预测GM(1,1)模型;采用牛栏江流域1954—2020年最大流量资料,建立洪灾预测模型;将两个模型的预测值分别与实际旱灾和洪灾发生时间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在水文长期预报中灰色灾变理论的应用。利用模型对流域未来旱涝灾害出现时间进行预测,未来10年内,滇池流域在2026—2027年、2031—2032年存在旱灾风险;牛栏江流域则在2025—2026年、2031—2032年发生洪灾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系统理论 旱涝灾害预测 滇池流域 牛栏江流域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堡寨淖湖盆系统生态环境变化的驱动力
20
作者 卢艳莹 王文科 +3 位作者 赵明 马稚桐 闫姿呈 井江楠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2-280,共9页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湖盆生态系统是流域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生态格局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湖盆生态环境逐渐退化,其变化过程伴随着复杂的动力学机制。为探究湖盆生态环境空间变异及其驱动力,以鄂尔多斯盆地毛...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湖盆生态系统是流域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生态格局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湖盆生态环境逐渐退化,其变化过程伴随着复杂的动力学机制。为探究湖盆生态环境空间变异及其驱动力,以鄂尔多斯盆地毛乌素沙地堡寨淖为研究区,采用原位动态监测、样方调查、统计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堡寨淖湖盆地区典型植被的分布特征,揭示了地下水文过程与湖岸生态系统的互馈机制。结果表明,堡寨淖湖盆生态系统由4种分带类型组成,分别是湖泊带、湖泊近岸波动带、湖岸滩地带和湖岸风沙滩地带,地下水位埋深从湖泊带至湖岸风沙滩地带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植被类型由喜水耐盐植物过渡到耐旱植被,证实湖岸植被的存在显著地影响地下水流系统的循环模式,湖泊与地下水转化主要发生在局部水流系统,造成地下水对湖泊补给量明显减小。研究结果可以为旱区湖泊波动带-风沙滩地带植被物种多样性以及植被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湖盆系统 生态环境变化 驱动力 互馈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