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1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ossed Intralaminar Screws for Fusion of the Cervicothoracic Junction and the Thoracic Spine: The Experience in an Iberic Service with Case Series and Re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 with Technique Description
1
作者 Marcel Sincari Margarida Conceição 《Surgical Science》 2023年第3期203-220,共18页
The treatment of pathologies in the thoracic spine is a challenge. The periodic failure of pedicle screw insertion and anatomical variations make the search for an alternative to pedicle screws in thoracic spine surge... The treatment of pathologies in the thoracic spine is a challenge. The periodic failure of pedicle screw insertion and anatomical variations make the search for an alternative to pedicle screws in thoracic spine surgery necessary. The interlaminar crossed screws is a well-known and secure method for fusion in cervical spine, and in thoracic spine there used to be insufficient clinical data to support this technique, until now. We demonstrate in an initial series of 10 cases treated with interlaminar fusion in association of other fusion techniques in the thoracic spine with good results. Objective: Intralaminar screws have been shown to be a biomechanical salvage technique in the thoracic spine, especially in long cervicothoracic, thoracic and thoracolumbar fixation. The goals of this article are to demonstrate our initial experience and the range of indications for thoracic crossed intralaminar screws. Methods: In this article we describe our initial series performed at S&#227o Teot&#243nio Hospital in Viseu, Portugal, and our results, and als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 in the use of intralaminar crossed fix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ssed Intralaminar Spinolaminar Angle THORACIC Imaging lamina Screws Spinal Fusion/Instrumentation/Methods Thoracic Vertebrae
下载PDF
Control of micro-wettability of pore-throat on shale oil occurrence:A case study of laminated shale of Permian Lucaogou Formation in Jimusar Sag,Junggar Basin,NW China
2
作者 XI Kelai ZHANG Yuanyuan +3 位作者 CAO Yingchang GONG Jianfei LI Ke LIN Miruo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2期334-345,共12页
The control of micro-wettability of pore-throat on shale oil occurrence in different types of reservoir spaces remains unclear.Take the shale oil reservoir of the Permian Lucaogou Formation in the Jimusar Sag,Junggar ... The control of micro-wettability of pore-throat on shale oil occurrence in different types of reservoir spaces remains unclear.Take the shale oil reservoir of the Permian Lucaogou Formation in the Jimusar Sag,Junggar Basin as an example,the reservoir space in laminated shale and the control of micro-wettability of pore-throat on shale oil occurrence were studied by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multi-stage pyrolysis,quantitative fluorescence,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and other technique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mainly two types of laminated shale in the Lucaogou Formation,namely laminated shale rich in volcanic materials+terrigenous felsic,and laminated shale rich in volcanic materials+carbonate.The former type contains feldspar dissolution pores and intergranular pores,mainly with felsic mineral components around the pore-throats,which are water-wet and control the free shale oil.The latter type contains carbonate intercrystalline pores and organic pores,mainly with oil-wet mineral components around the pore-throats,which control the adsorbed shale oil.The oil-wet mineral components around the pore-throats are conducive to oil accumulation,but reduce the proportion of free oil.In the Lucaogou Formation,free oil,with high maturity and light quality,mainly occurs in the laminated shale rich in volcanic materials+terrigenous fels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lamina pore-throat wettability oil occurrence state shale oil reservoir Permian Lucaogou Formation Ji-musar Sag Junggar Basin
下载PDF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页岩中纹层状亮晶方解石成因与储集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杜玉山 蒋龙 +4 位作者 倪良田 张云蛟 王冠民 任敏华 程紫燕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5,共15页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是胜利油田页岩油的主要分布层位,发育富灰型、混积型、富长英质型3种页岩储层类型,其中富灰型页岩最为发育。富灰型页岩中亮晶方解石纹层发育段具有良好的储集性、含油性、渗透性、... 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段上亚段、沙三段下亚段是胜利油田页岩油的主要分布层位,发育富灰型、混积型、富长英质型3种页岩储层类型,其中富灰型页岩最为发育。富灰型页岩中亮晶方解石纹层发育段具有良好的储集性、含油性、渗透性、可压性特征,在牛庄、民丰、利津等洼陷多口水平井获得峰值日产油超百吨的良好效果。利用普通薄片、阴极发光、包裹体分析、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以及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测试手段,分析了纹层状亮晶方解石的成因机制及其储集意义。结果表明,纹层状亮晶方解石分为重结晶的晶粒方解石纹层和生排烃形成的纹层状亮晶方解石脉。重结晶的晶粒方解石纹层是湖泊自生沉淀的泥晶方解石纹层在早成岩阶段原地重结晶形成的,其形成过程与浅埋藏期硫酸盐细菌还原作用密切相关,方解石晶体呈粒状,形态不规则,纹层厚度稳定,分布连续;纹层状亮晶方解石脉的形成则与有机质热演化成熟时期的生排烃密切相关,有机酸溶解了页岩中的泥晶方解石形成富碳酸盐流体,这些流体在生烃压力的作用下顺纹层间裂缝运移后再次结晶沉淀形成方解石脉体,纹层相对较厚,呈透镜状,平面上断续分布。2种亮晶方解石纹层中广泛发育层间缝(层理缝)、晶间缝和晶间孔、溶蚀孔,宏孔占比高,连通性好。亮晶方解石纹层与富有机质泥质纹层呈“层偶状”频互层,构成富有机质纹层状亮晶泥质灰页岩、富有机质纹层状亮晶灰质泥页岩2种岩相类型,“源储”一体,页岩品质好,是济阳页岩油富灰型页岩中最为有利的岩相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亮晶方解石 纹层 储集空间 东营凹陷
下载PDF
皮肤至椎板距离和皮下脂肪厚度对微创腰椎减压术后的影响
4
作者 孙莹莹 李玉静 孟婧文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4期673-677,共5页
目的探讨皮肤至椎板距离(skr-to-laminal distme,SLD)和皮下脂肪厚度对微创腰椎减压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该院接受微创腰椎减压术的17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SLD距离和皮下脂肪厚度数据,分别根据中位值分... 目的探讨皮肤至椎板距离(skr-to-laminal distme,SLD)和皮下脂肪厚度对微创腰椎减压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该院接受微创腰椎减压术的17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SLD距离和皮下脂肪厚度数据,分别根据中位值分为低值组和高值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前、住院及出院资料差异。结果高SLD距离患者与低SLD距离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肥胖、年龄、ASA分级、高血压、糖尿病、饮酒等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吸烟、手术类型、相邻节段病变、住院时间、即时并发症、住院并发症、出院并发症、总并发症、术前ODI、术后1年ODI、术前腰痛VAS、术后1年腰痛VAS、术前腿痛VAS、术后1年腿痛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皮下脂肪厚度患者和低皮下脂肪厚度患者的BMI、肥胖、年龄、ASA分级、高血压、糖尿病、饮酒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吸烟、手术类型、相邻节段病变、住院时间、即时并发症、住院并发症、出院并发症、总并发症、术前ODI、术后1年ODI、术前腰痛VAS、术后1年腰痛VAS、术前腿痛VAS和术后1年腿痛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LD距离和皮下脂肪厚度与BMI均存在显著相关性(r=0.703、0.712,P<0.05)。结论手术部位局部软组织厚度对腰椎微创减压术的临床结果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腰椎减压术 皮下脂肪厚度 皮肤至椎板距离 并发症
下载PDF
基于伤椎高度、Cobb角评估棘突与椎板外缘定位椎弓根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
5
作者 李忠 尹祖昌 +3 位作者 闫菁辉 王铁铸 孟宪卿 王清河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198-204,共7页
目的通过伤椎高度、Cobb角评估棘突与椎板外缘定位椎弓根技术研究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在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16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55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48.59岁;骨折节段,L... 目的通过伤椎高度、Cobb角评估棘突与椎板外缘定位椎弓根技术研究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在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16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55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48.59岁;骨折节段,L137例,L223例,L1121例,L1235例。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两组患者均行椎弓根技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上关节突外缘垂直线与横突平分线交点(Magerl法)定位椎弓根钉。观察组患者给予棘突与椎板外缘定位椎弓根钉。对比两组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矢状面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骨代谢、骨愈合、炎症反应、肿胀及疼痛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的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伤椎矢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伤椎矢状面Cobb角低于对照组[(9.8±2.9)°vs(13.5±3.0)°。P<0.05]。术前、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高于观察组[(14.2±3.4)%vs(8.6±2.2)%。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及骨钙素(BGP)指标均高于对照组[(219.23±6.34)μg/L vs(182.54±5.17)μg/L、(112.72±2.18)μg/L vs(93.67±2.69)μg/L、(7.52±0.36)μg/L vs(4.21±0.14)μg/L。P<0.05]。观察组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LCAM-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指标均高于对照组[(107.58±4.25)μg/L vs(92.12±4.19)μg/L、(296.57±8.04)μg/L vs(237.28±7.82)μg/L。P<0.05]。观察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IL-1)指标均低于对照组[(1.20±0.27)μg/L vs(1.52±0.51)μg/L、(1.06±0.14)μg/L vs(1.35±0.28)μg/L、(0.98±0.27)μg/L vs(1.19±0.42)μg/L。P<0.05]。第1天、第5天、第10天、第15天、第20天两组患者的肿胀程度及疼痛评分均逐渐降低,除第1天观察组肿胀程度高于对照组外[(3.88±0.54)分vs(3.31±0.43)分。P<0.05],其他不同时间对照组疼痛评分及肿胀程度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棘突与椎板外缘定位椎弓根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降低患者的伤椎高度、Cobb角,提高骨代谢,降低炎症反应、肿胀及疼痛程度,促进骨愈合,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椎高度 骨代谢 COBB角 棘突与椎板外缘定位 椎弓根技术 胸腰椎骨折
下载PDF
胸腰段椎管硬膜外囊肿显微手术中尾端技术应用(附12例分析)
6
作者 王林 彭楠 +2 位作者 曾明慧 梅翠竹 何芳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46-1249,1256,共5页
目的:探究显微镜下胸腰段椎管内硬膜外脊膜囊肿(spinal extradural meningeal cysts,SEMC)瘘口修补结合囊肿尾端技术处理的疗效和临床应用的可推广性。方法:回顾经电生理监测显微手术胸腰段SEMC瘘口修补结合囊肿尾端技术(切除囊肿尾端... 目的:探究显微镜下胸腰段椎管内硬膜外脊膜囊肿(spinal extradural meningeal cysts,SEMC)瘘口修补结合囊肿尾端技术处理的疗效和临床应用的可推广性。方法:回顾经电生理监测显微手术胸腰段SEMC瘘口修补结合囊肿尾端技术(切除囊肿尾端囊袋、囊肿尾端与正常硬脊膜交界处微小切口贯通脑脊液后常规缝合)的12例患者资料,结合文献传统手术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平均随访14个月期间影像学囊肿完全消失9例,大部分消失1例,椎间孔内侧残留囊肿2例,无1例存在硬膜囊受压表现,无复发病例。术前腰背痛和/或下肢痛11例,出院时疼痛缓解或消失,随访3个月后疼痛改变与出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下肢无力及排尿功能障碍逐渐恢复,术后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失。椎板棘突解剖复位良好、无椎管狭窄和畸形病例。结论:电生理监测显微手术胸腰段SEMC瘘口修补结合囊肿尾端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活瓣问题,闭合囊肿,无明显并发症,临床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硬膜囊肿 囊肿尾端技术 椎板棘突复位 显微手术 疗效
下载PDF
湖盆细粒沉积岩纹层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吴科睿 闫百泉 +2 位作者 孙雨 于利民 王鑫锐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64-1184,共21页
【意义】细粒沉积岩纹层是半深湖—深湖盆内地层中可分辨的、最基本的沉积单元结构,单层厚度一般小于10 mm,其物质组分、连续性和几何形态对于恢复古环境变迁和沉积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伴随着非常规油气革命的发展,众多学者发现湖盆纹... 【意义】细粒沉积岩纹层是半深湖—深湖盆内地层中可分辨的、最基本的沉积单元结构,单层厚度一般小于10 mm,其物质组分、连续性和几何形态对于恢复古环境变迁和沉积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伴随着非常规油气革命的发展,众多学者发现湖盆纹层种类丰富、形成机制复杂以及受控因素繁多,且对页岩油气富集、开发生产效果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深化细粒沉积岩纹层结构研究可对非常规油气研究和应用提供指导意义。【进展】前人发现、识别、研究纹层成因的过程中分别厘定了黏土矿物纹层、长英质纹层、钙质纹层以及有机质纹层的成因机制,总结了不同环境条件下与优先发育纹层种类的耦合关系,阐述了单因素对纹层的控制作用,并认为细粒凝絮反应是纹层高水动力成因的解释理论,打破了纹层只能成因于静水条件下的连续悬浮沉降的常规认知。【结论与展望】湖盆纹层沉积过程的影响因素可归类为古气候因素、古地理条件、古地质事件和其他因素共四类,且不同影响因素在纹层沉积过程中可能发生相互促进或相互抑制的现象,不同因素组合主控纹层的物质成分、连续性、几何形体等特征。最后提出包含多因素组合作用下的纹层机理模型建立和利用完善模型对纹层状地层精准反演是未来主要的探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层 细粒沉积岩 非常规储层 絮凝作用
下载PDF
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环境演化及其对页岩发育的控制 被引量:1
8
作者 韩豫 操应长 +5 位作者 梁超 吴伟 朱逸青 武瑾 赵梓龙 唐晴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3,共13页
基于岩心观察、薄片观察、电镜观察、XRF元素扫描以及全岩X-衍射、ICP-MS元素分析、总有机碳含量测试等手段,对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岩相类型及其沉积环境演化进行分析,并探讨沉积环境高频演化对岩相的控制作用。将川南地区五... 基于岩心观察、薄片观察、电镜观察、XRF元素扫描以及全岩X-衍射、ICP-MS元素分析、总有机碳含量测试等手段,对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岩相类型及其沉积环境演化进行分析,并探讨沉积环境高频演化对岩相的控制作用。将川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划分为富有机质层状生物硅质页岩、富有机质纹层状(长英质-钙质)粉砂页岩、富有机质(钙质)粉砂页岩、富有机质纹层状钙质页岩、中有机质纹层状(长英质-钙质)粉砂页岩、中有机质块状黏土质页岩6种岩相类型。在岩相识别基础上借助特征元素比值Sr/Ba、U/Th、V/Cr、V/Ni、Ni/Co、Sr/Cu及Mo、Cu、Sr含量变化进行古沉积环境恢复,划分出7个演化阶段。结果表明:五峰组沉积早期气候温暖潮湿、水体较为氧化、盐度较低;五峰组沉积中期水体还原性增强、古生产力提高;五峰组晚期气候干冷,水体较为氧化,经历了赫南特冰期;龙马溪组自下而上古气候经历了暖湿—相对干热—暖湿—相对干热的演化,同时古水体也经历了还原—相对氧化—还原—相对氧化的演化。沉积环境高频演化对页岩岩相发育以及有机质富集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不同岩相有机质含量与海洋古生产力和水体还原性均呈现良好的正相关性,其中在古生产力较高、水体还原性较强的阶段沉积的富有机质层状生物硅质页岩和富有机质纹层状(长英质-钙质)粉砂页岩有机质最为富集,且石英含量最高,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优势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岩相 纹层 沉积环境演化 有机质富集 五峰组—龙马溪组
下载PDF
核基质蛋白LaminA/C在正常乳腺和乳腺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 被引量:2
9
作者 何谦 张淑群 +2 位作者 赵丽华 王香玲 楚雍烈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495-498,共4页
目的:采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正常乳腺和乳腺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核基质蛋白(nuclear matrix protein,NMP),并在蛋白质水平对差异蛋白LaminA/C进一步地确证。方法:分别提取4例正常乳腺和乳腺癌组织的核基质蛋白,进行双向凝胶电泳。... 目的:采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方法研究正常乳腺和乳腺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核基质蛋白(nuclear matrix protein,NMP),并在蛋白质水平对差异蛋白LaminA/C进一步地确证。方法:分别提取4例正常乳腺和乳腺癌组织的核基质蛋白,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分离出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点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分析,获得肽质量指纹图谱(Peptide Mass Fingerprinting,PMF),应用Mascot搜索引擎在NCBInr数据库中进行检索鉴定。最后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验证差异蛋白LaminA/C在正常乳腺和乳腺癌组织的相对表达量。结果:经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鉴定,正常乳腺组含有(904±58)个蛋白质点,乳腺癌组检测出含有(944±70)个蛋白质点,共发现27个差异表达蛋白,成功鉴定出12种蛋白,其中包括LaminA/C。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LaminA/C在正常乳腺和乳腺癌组织各20例中的表达,结果显示LaminA/C在正常乳腺和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5%(3/20)和40%(8/20),P<0.05。用Western blot方法观察LaminA/C在正常乳腺和乳腺癌组织各10例中的表达,结果显示乳腺癌组中LaminA/C/β-actin灰度值比值为0.40±0.13,是正常乳腺组LaminA/C/β-actin灰度值比值(0.21±0.13)的1.91倍(P<0.05)。结论:LaminA/C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LaminA/C蛋白在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lamina/C 乳腺癌
下载PDF
急性高眼压发作后眼后节的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晏林伟 程静 +3 位作者 王亚峰 韩怡泽 唐稳稳 樊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551-555,共5页
眼压急进性升高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典型表现,也是导致青光眼患者眼部组织损伤,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的重要原因。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短时间内眼压急剧地升高,会对视网膜、脉络膜以及视神经的结构和功能造成特征性的损伤。目前对于青光眼... 眼压急进性升高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典型表现,也是导致青光眼患者眼部组织损伤,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的重要原因。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短时间内眼压急剧地升高,会对视网膜、脉络膜以及视神经的结构和功能造成特征性的损伤。目前对于青光眼的诊断及病程评估,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高眼压的状态,视神经的变化及视野的损伤,但此时青光眼患者的眼底已经发生了不可逆性的损伤。而眼后节的微结构改变,对于高眼压更加敏感,往往出现在视神经和视野损伤之前,可以更早的提示高眼压对眼部的损伤。通过对眼后节影像学特点的评估,可以从中探索出临床上评估影响青光眼预后的形态学特征,对于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急性高眼压 视网膜 神经节细胞 筛板
下载PDF
Effect of forced lamina flow on microsegregation simulated by phase field method quantitatively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军伟 王智平 +3 位作者 路阳 朱昌盛 冯力 肖荣振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2期391-397,共7页
The influence of supercooled melt forced lamina flow on microsegregation was investigated. The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at solid-liquid boundary of binary alloy Ni-Cu was simulated using phase field model coupled wi... The influence of supercooled melt forced lamina flow on microsegregation was investigated. The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at solid-liquid boundary of binary alloy Ni-Cu was simulated using phase field model coupled with flow field. The microsegregation, concentration maximum value, boundary thickness of concentration near upstream dendrite and normal to flow dendrite, and downstream dendrite were studied quantitatively in the case of forced lamia flow.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solute field and flow field interact complexly. Compared with melt without flow, in front of upstream dendrite tip, the concentration boundary thickness is the lowest and the concentration maximum value is the smallest for melt with flow. However, in front of downstream dendrite tip, the results are just the opposite. The zone of poor Cu in upstream dendrite where is the most severely microsegregation and shrinkage cavity is wider and the concentration is lower for melt with flow than that without f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uter simulation phase field method solidification forced lamina flow MICROSEGREGATION solute redistribution shrinkage cavity
下载PDF
钻井液侵入纹层状页岩的模型
12
作者 索彧 李芬芬 +4 位作者 何文渊 付晓飞 潘哲君 冯福平 赵万春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7-555,共9页
井壁失稳一直是钻井工程中的世界性技术难题,纹层状页岩弱面发育以及黏土矿物含量较高,导致井眼坍塌的风险增加,极大地制约了页岩水平井的高效开发.为了研究钻井液在纹层状页岩中的侵入规律,开展了驱替实验和核磁扫描,确定了不同驱替时... 井壁失稳一直是钻井工程中的世界性技术难题,纹层状页岩弱面发育以及黏土矿物含量较高,导致井眼坍塌的风险增加,极大地制约了页岩水平井的高效开发.为了研究钻井液在纹层状页岩中的侵入规律,开展了驱替实验和核磁扫描,确定了不同驱替时间下钻井液侵入纹层状页岩的深度,基于实验结果建立了新的包含纹层侵入的纹层状页岩的流体侵入数学模型,在总吸水量一定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侵入时间求得钻井液在纹层的侵入深度以及侵入量,基于实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采用有限元-离散元法描述钻井液侵入过程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钻井液使用量一定的条件下,钻井液沿纹层状页岩油的侵入深度与侵入时间呈正向对数关系,随着侵入时间、纹层张开度的增大,侵入深度逐渐变大,但后期增长缓慢最终趋于不变;随着纹层数量的增加,侵入深度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纹层状 钻井液 侵入模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平地泉组岩体结构特征与三维模型构建
13
作者 黄北秀 李丽慧 +3 位作者 薛媛 李承隆 高歌 李晓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4-1248,共15页
纹层和天然裂缝制约着页岩储层的压裂改造效果,精细刻画储层岩体结构是实现储层压裂改造体积最大化的首要前提。本文对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平地泉组烃源岩中的纹层和天然裂缝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构建了三维岩体结构模型。首先,通过无人机近... 纹层和天然裂缝制约着页岩储层的压裂改造效果,精细刻画储层岩体结构是实现储层压裂改造体积最大化的首要前提。本文对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平地泉组烃源岩中的纹层和天然裂缝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构建了三维岩体结构模型。首先,通过无人机近景航摄和数码照相,获取了平地泉组烃源岩直立剖面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然后基于影像数据构建了剖面的高精度三维数字模型并对天然裂缝和纹层结构进行了识别和解译。在此基础上,联合人工现场测量的天然裂缝及纹层参数,通过聚类分析确定了剖面主要发育3组高陡倾角裂缝,裂缝迹长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纹层平均厚度为0.57 m,整体纹层厚度服从负指数概率分布。最后,基于天然裂缝和纹层的统计特征,利用蒙特卡罗模拟技术,分别构建了天然裂缝模型和层面模型,通过将二者叠加生成了融合天然裂缝和层面的三维岩体结构模型并得到了实测剖面的验证。该研究通过引入无人机技术获取烃源岩高陡剖面的影像数据,同步解译天然裂缝和纹层结构信息,有效提高了岩体结构表征的精细化水平,可为该盆地平地泉组烃源岩的数值模拟或物理模拟提供更加可靠的三维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平地泉组 天然裂缝 纹层 岩体结构模型
下载PDF
不同醇化时间对片烟原料附生细菌种群多样性及质量的影响
14
作者 崔钰杰 邹克兴 +3 位作者 陈义昌 刘领 王小东 梁伟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7-85,共9页
以广西百色、湖南郴州地区醇化不同时间(0、12、24、36个月)的片烟原料为试验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对片烟进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群落组成、物种差异及功能分析,并通过近红外光谱法检测其化学质量。结果显示,测序片烟附生细菌... 以广西百色、湖南郴州地区醇化不同时间(0、12、24、36个月)的片烟原料为试验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对片烟进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群落组成、物种差异及功能分析,并通过近红外光谱法检测其化学质量。结果显示,测序片烟附生细菌种群丰富,共鉴定出28个门、548个属,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优势菌属为假单孢属、未分类的产菌科属、硫杆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黄色单胞菌属、代尔夫特属、水生微生物属。物种差异化分析显示,鞘氨醇单胞菌属、迪凯亚属、马西利亚属三个菌属在各处理间差异显著,且在醇化0月片烟样本中占比最高。功能分析鉴定出化学异养、好氧化异养、暗氧化硫化合物、暗硫化物氧化、硝酸盐还原功能占主导功能,且两个地区间功能多样性构成类似。化学质量分析显示,随着醇化时间的延长片烟有机成分得到提升,附生微生物加速了烟叶醇化。综上,测序片烟原料附生细菌种群多样性高,醇化0月片烟细菌种群的多样性、群落组成和功能多样性最高,随着醇化时间的延长,微生物与有机成分发生反应加速烟叶的醇化。该结果为进一步复配微生物制剂、探究片烟醇化机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醇化时间 片烟原料 高通量测序 多样性分析 质量分析
下载PDF
小鼠肠道固有层单细胞悬液制备的酶消化法比较研究
15
作者 曾勤 梁莹 +4 位作者 王新慧 闫蕾 王湘鹏 杨嘉仪 余仁欢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99,共8页
目的探究小鼠小肠固有层单细胞悬液制备的最佳酶消化法。方法采集10根长度一致的小鼠小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分别采用以胶原酶A或胶原酶VIII为主的酶消化法制备固有层单细胞悬液,比较这两种酶消化法对单细胞悬液细胞获得率、细胞活性和... 目的探究小鼠小肠固有层单细胞悬液制备的最佳酶消化法。方法采集10根长度一致的小鼠小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分别采用以胶原酶A或胶原酶VIII为主的酶消化法制备固有层单细胞悬液,比较这两种酶消化法对单细胞悬液细胞获得率、细胞活性和细胞表面抗原的影响,然后对较优酶消化法制备的单细胞悬液进行流式检测。结果与以胶原酶VIII为主的酶消化法相比,以胶原酶A为主的酶消化法可以获得更高的细胞产量(9.48±1.10)×10^(9) vs(4.18±1.02)×10^(9)、活细胞比例(86.36±3.32)%vs(61.62±10.93)%以及活性CD45^(+)细胞比例(57.19±5.11)%vs(26.01±11.44)%、活性CD3^(+)细胞比例(8.73±2.89)%vs(4.52±2.49)%、活性CD4^(+)细胞比例(6.19±2.09)%vs(3.22±1.91)%和活性B220^(+)细胞比例(15.06±4.27)%vs(5.07±2.20)%,为后续流式检测提供了高质量细胞。结论以胶原酶A为主的酶消化法更适合于小鼠小肠固有层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固有层 单细胞悬液 酶消化法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SLAMF7在小鼠肠道组织及肠道炎症中的表达及意义
16
作者 杨燕 陆雪珂 +2 位作者 葛秀珍 娄运伟 常廷民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1-838,共8页
目的探讨细胞表面受体信号淋巴细胞激活分子家族成员7(signaling lymphocytic activation molecule family member 7,SLAMF7)在小鼠肠道正常组织和炎症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8~10周龄C57BL/6J野生型(wild-type)雄性小鼠5只,正常... 目的探讨细胞表面受体信号淋巴细胞激活分子家族成员7(signaling lymphocytic activation molecule family member 7,SLAMF7)在小鼠肠道正常组织和炎症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8~10周龄C57BL/6J野生型(wild-type)雄性小鼠5只,正常饮用水喂养,提取其结肠固有层淋巴细胞(lamina propria lymphocytes,LPLs)和肠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IECs),Trizol试剂提取细胞总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细胞中SLAMF7的mRNA表达情况。选择8~10周龄C57BL/6J野生型雄性小鼠1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各5只。对照组用正常饮用水喂养,模型组用含2.5%葡聚糖硫酸酯钠盐(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的饮用水喂养,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于喂养第5天处死两组小鼠,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照组与模型组SLAMF7在免疫细胞亚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相较于结肠IECs,SLAMF7在结肠LPLs中表达显著升高(P=0.017);DSS诱导肠炎后,SLAMF7在中性粒细胞中的表达上调(P=0.001),在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经典树突状细胞(conventional dendritic cells,cDCs)中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均>0.05)。结论SLAMF7可能通过中性粒细胞相关途径在U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固有层淋巴细胞 SLAMF7
下载PDF
古盐度对陆相页岩发育的控制作用:以东营凹陷古近系沙三下页岩为例
17
作者 海晴 梁超 +2 位作者 杨博 韩豫 韩婉璐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0-1151,共12页
陆相优质烃源岩发育大多与湖泊咸化相关,但湖泊咸化对页岩发育的影响仍不清晰。以东营凹陷古近系页岩重点取心井樊42井为例,通过岩石薄片观察、XRD、岩石热解测试、XRF二维元素扫描、微量元素测试等分析,结合有机地球化学测试数据、微... 陆相优质烃源岩发育大多与湖泊咸化相关,但湖泊咸化对页岩发育的影响仍不清晰。以东营凹陷古近系页岩重点取心井樊42井为例,通过岩石薄片观察、XRD、岩石热解测试、XRF二维元素扫描、微量元素测试等分析,结合有机地球化学测试数据、微量元素含量的垂向变化等,分析不同盐度演化阶段页岩成分、纹层结构、有机质丰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段页岩可划分为5种岩相类型。目的层段环境演化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受控于气候、陆源输入等因素。古气候在沙三下亚段沉积时期呈现暖湿—相对湿冷—暖湿—相对干冷—相对暖湿的变化特征。陆源输入量呈多期旋回变化。不同类型岩石的沉积环境特征各异,高盐度的湖泊水体营养盐浓度高,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水体分层强烈,水体循环较弱。氧/盐度跃层位置相对较高,富氧带水深较浅,使得有机质更快脱离氧化环境沉降进入还原性水体,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碳酸盐矿物含量高,且呈纹层状发育于滞水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化湖盆 湖相页岩 纹层发育 有机质富集 古近系沙河街组 东营凹陷
下载PDF
CD48在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免疫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18
作者 陆雪珂 杨燕 +1 位作者 娄运伟 常廷民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674-679,684,共7页
目的探讨信号传导淋巴细胞活化分子家族2(signaltransduction lymphocyte activation molecule family 2,SLAMF2/CD48)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肠道免疫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6~8周龄的C57BL/6J雄性小鼠5只,... 目的探讨信号传导淋巴细胞活化分子家族2(signaltransduction lymphocyte activation molecule family 2,SLAMF2/CD48)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肠道免疫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6~8周龄的C57BL/6J雄性小鼠5只,分离其结肠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IECs)及固有层淋巴细胞(lamina propria lymphocytes,LPLs),提取细胞总RNA,RT-PCR、RT-q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细胞中CD48的表达情况。将10只6~8周龄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UC组,每组5只。UC组小鼠以含2.5%DSS的饮用水喂养5 d诱导急性UC模型,对照组小鼠以正常饮用水喂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结肠上皮细胞中EPCAM^(+)上皮细胞及CD45^(+)免疫细胞中CD48的表达及两组小鼠结肠LPLs中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及CD19^(+)B淋巴细胞和CD11b^(+)Ly6G^(+)中性粒细胞、CD11b^(+)F4/80^(+)巨噬细胞及CD11c^(+)MHCⅡ^(+)树突状细胞中CD48的表达情况。结果CD48在C57BL/6J雄性小鼠结肠LPLs中的表达高于IECs(P<0.001)。在结肠IECs内,CD45^(+)免疫细胞中CD48的表达高于EPCAM^(+)上皮细胞。与对照组相比,UC组CD11b^(+)F4/80^(+)巨噬细胞中CD48的表达降低(P=0.0065)。结论CD48在结肠免疫细胞中的表达高于上皮细胞,说明CD48可能通过免疫细胞而不是上皮细胞参与UC的发生发展过程。进一步研究发现,DSS诱导UC模型后,CD48在巨噬细胞中的表达下降,提示其可能通过巨噬细胞在急性UC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免疫细胞 肠上皮细胞 固有层淋巴细胞 信号传导淋巴细胞活化分子家族2
下载PDF
全内镜下椎板开窗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19
作者 卢正操 蒋强 +2 位作者 付本升 曹蕊 丁宇 《中国内镜杂志》 2024年第4期7-13,共7页
目的观察全内镜下椎板开窗术(Endo-LOVE)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1年12月接受Endo-LOVE的26例单节段CSM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随访时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 目的观察全内镜下椎板开窗术(Endo-LOVE)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1年12月接受Endo-LOVE的26例单节段CSM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随访时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术后1年,根据脊髓功能改善率评价临床疗效,并行颈椎动力位X线检查,评价手术节段的稳定性。结果2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均随访12~18个月,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和ND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行颈椎动力位X线检查,未见手术节段失稳病例,术后1年评价疗效,优16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为88.46%。结论Endo-LOVE治疗单节段CSM安全、有效、微创,短期随访疗效满意,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CSM) 微创手术 全内镜下椎板开窗术(Endo-LOVE) 临床疗效 全脊柱内镜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霖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0月该院收治的90例LDH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观...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0月该院收治的90例LDH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PELD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腰椎功能指标[直腿抬高角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手术前后血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5.56%(43/45),高于对照组的80.00%(3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直腿抬高角度大于对照组,VAS、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 d的血清CRP、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2%(1/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1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LD治疗LDH患者可提高治疗优良率,减轻手术创伤,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术后疼痛程度和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术后腰椎功能,效果优于传统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镜 髓核摘除术 腰椎功能 椎板开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