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omass production,nutrient cycling and distribution in age-sequence Chinese fir(Cunninghamia lanceolate)plantations in subtropical China 被引量:14
1
作者 Lili Zhou Addo-Danso Daniel Shalom +3 位作者 Pengfei Wu Zongming He Chunhua Liu Xiangqing Ma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357-368,共12页
Biomass production and nutrient (N, P, K, Ca and Mg) accum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cycling were quantified in young, mature and over-mature (10-, 22-, and 34-year old)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e (Lamb.... Biomass production and nutrient (N, P, K, Ca and Mg) accum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cycling were quantified in young, mature and over-mature (10-, 22-, and 34-year old)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e (Lamb.) Hook] plantations in southern China. Total stand biomass of young, mature and over-mature stands was 38, 104 and 138 t ha-1 respectively. Biomass produc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age. Stem wood represented the highest percentage of stand biomass, accounting for 41, 55 and 63 % in the young, mature and over-mature plan- tations respectively. Nutrients concentration was highest in live needles and branches, and lowest in stem wood. The plantations accumulated more N, followed by K, Ca, Mg, and P. Nutrient return amount, nutrient utilization effi- ciency, nutrient turnover time, the ratio of nutrient return and uptake increased with stand age, which implies that young Chinese fir deplete soil nutrients to maintain growth, and efficiently utilize nutrients to decrease dependence on soil nutrients as they age. Harvesting young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would therefore lead to high nutrient loss, but prolonging the rotation length could improve soil recovery, and help sustain productivity in the long-term. Improved nutrient return through litterfall as stands get older may also be beneficial to nutrient pool reco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nninghamia lanceolate BIOMASSPRODUCTION Nutrient distribution Nutrient cycling
下载PDF
Estimated biomass carbon in thinned Cunninghamia lanceolate plantations at different stand-ages 被引量:5
2
作者 Xie Zhang Zhenming Wu +3 位作者 Zhongkun Xu Liang Xu Qingqian Xu Jianzhong Li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4期1489-1501,共13页
Chinese fir(Cunninghamia lanceolate[Lamb.]Hook.)is a fast-growing species which is not only important as a timber-supplier,but also as an available sink for carbon(C)storage in biomass.Stand age and density are two cr... Chinese fir(Cunninghamia lanceolate[Lamb.]Hook.)is a fast-growing species which is not only important as a timber-supplier,but also as an available sink for carbon(C)storage in biomass.Stand age and density are two critical factors that can determine tree C sequestration as interrelated drivers through natural self-thinning.C.lanceolate were planted using 1-year-old bare-root seedlings at the initial density of 1800 stems ha^(-1)in a 15-ha montane area of Hunan Province,China in 1987.The plantation was thinned twice 10 and 20 years after planting to leave trees of437.5±26.6,675.0±155.2 and 895.8±60.1 stems ha^(-1)as low,medium,and high densities,respectively.Tree height and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DBH)were measured every2 years beginning from 23 years(2009)to 31 years(2018)after establishment,timber volume(TV)and biomass C were estimated accordingly.We did not find any interactive effect of age and density on any variables except for height.Both TV and biomass C increased with stand age or decreased in higher densities.The allometric heightDBH relationship can be fitted by an exponential risingto-maximum model with higher maximum value over time.The decline of biomass C along density fit with the inverse first-order polynomial model which indicated that at least1300-1500 stems ha^(-1)may be needed to maximize TV and biomass C for a longer term over 20 years.Therefore,to control the density to a reasonable level,over 1300 stems ha^(-1)in a rotation over 20 years old will be practical for tree biomass C in Chinese fir plan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est management Carbon budget Cunninghamia lanceolate Southern China
下载PDF
密度控制和追肥对杉木近熟林改培大径材林的效应分析
3
作者 胡德活 郑会全 +5 位作者 韦如萍 晏姝 王润辉 彭华贵 曾庆团 周志平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4年第3期9-14,32,共7页
为构建南岭山区杉木大径材高效培育技术体系,提高大径材产量与质量,将现有林分改培为大径材林是切实可行的途径。本研究以杉木近熟林为对象,采用正交设计进行疏伐与配方施肥改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杉木树高-胸径生长模型研究中,幂函... 为构建南岭山区杉木大径材高效培育技术体系,提高大径材产量与质量,将现有林分改培为大径材林是切实可行的途径。本研究以杉木近熟林为对象,采用正交设计进行疏伐与配方施肥改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杉木树高-胸径生长模型研究中,幂函数模型有较好的拟合效果,是最理想的树高-胸径生长模型选择;杉木近熟林改培后第3年,处理前、后各材种变化总体呈现出小、中径材逐步减少,大径材逐步增加的趋势,大径材增量最大的是处理2。影响处理前后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增量的因子效应大小依次为追施尿素、追施过磷酸钙、保留密度,影响大径材出材量及出材率增量的试验因子有差异,增加大径材出材量和提高大径材出材率的最优组合一致。试验结果表明,当密度处于中等或中等偏高水平、尿素和过磷酸钙均处于中等水平时,最利于提高大径材出材量和出材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近熟林 大径材培育 密度控制 施肥控制
下载PDF
配方施肥对铁心杉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杨捷 朱宁华 +1 位作者 杨海洋 谢功良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5,共8页
【目的】旨在寻找最适合铁心杉幼苗生长的肥料配比。【方法】采用“3414”试验设计方案,设置14组肥料配比,以每组50盆的1年生铁心杉实生苗为材料,探究不同肥料配比对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与不施肥相比,合理施肥的铁... 【目的】旨在寻找最适合铁心杉幼苗生长的肥料配比。【方法】采用“3414”试验设计方案,设置14组肥料配比,以每组50盆的1年生铁心杉实生苗为材料,探究不同肥料配比对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与不施肥相比,合理施肥的铁心杉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最高提高了42.01%,可溶性糖含量最高提高了11.64%,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提高了13.81%,游离脯氨酸含量最高提高了211.25%;在N_(2)P_(2)K_(1)的肥料配方下,铁心杉幼苗的苗高、根直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及苗木质量指数达到最大值,地径、根表面积和总根长也处于中上水平。【结论】N_(2)P_(2)K_(1)(每盆施1.0 g N、1.0 g P、0.5 g K)是铁心杉幼苗最佳的施肥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心杉 苗木培育 肥料配比 生长指标 生理生化指标 苗木质量
下载PDF
受拉面节子对杉木幼龄材抗弯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孙辉波 李万兆 +2 位作者 张勰 何功秀 石江涛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39,共6页
为厘清节子特征与分布位置对木材抗弯性能的影响,并探究其在树干轴向高度的变化规律,采用三点弯曲法分别检测人工林杉木幼龄材无节、有节试件的弹性模量(MOE)和静曲强度(MOR),统计分析节径比、节面积和节距与试件抗弯性能的关系,记录试... 为厘清节子特征与分布位置对木材抗弯性能的影响,并探究其在树干轴向高度的变化规律,采用三点弯曲法分别检测人工林杉木幼龄材无节、有节试件的弹性模量(MOE)和静曲强度(MOR),统计分析节径比、节面积和节距与试件抗弯性能的关系,记录试件面内应变分布,观测试件破坏区域形貌,最终解释节子对木材抗弯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树干轴向高度增加易使节子尺寸变大;节子对试件MOE影响规律不明显,节子显著降低试件MOR;节径比和节面积与MOR负相关,节距和MOE与MOR正相关,节距和MOE对MOR有极显著影响。节径比、节面积、节距及MOE与MOR的线性拟合决定系数是0.580,当破坏发生在节子处时,以上4个因素与MOR的线性拟合决定系数是0.658;当破坏发生在非节子处时,MOE与MOR的线性拟合决定系数是0.856,节径比、节面积和节距对MOR影响小。无节试件的破坏主要表现为木材纤维撕裂和弧形裂纹,剪切应变沿木材纵向有效扩张;有节试件结构失效发生在节子处时,主要表现为节子断裂或木材沿节子轮廓破坏,节子处易出现剪切应变集中。当破坏发生在节子处,节子特征和MOE能较有效评估MOR;当破坏发生在非节子处时,采用MOE能有效评估M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幼龄材 节子 节径比 节面积 节距 静曲强度 弹性模量
下载PDF
牧马豆中生物碱的提取分离及鉴定 被引量:13
6
作者 赵宝玉 阮娜 +4 位作者 何生虎 董强 李蓉 龚艳 张永康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3年第4期87-89,共3页
采用醇类溶剂提取法和硅胶柱层析对牧马豆生物碱进行了提取、分离 ,得到了 3个单体化合物 (结晶 B、油状物 E、结晶 I)和 A、C、D、F、G、H六段生物碱混合物。结晶 B、油状物 E、结晶 I经红外光谱鉴定分别为黄华碱。
关键词 牧马豆 生物碱 提取分离 鉴定技术 醇类溶剂提取法 硅胶柱层析 黄华碱 臭豆碱 金雀花碱
下载PDF
披针叶黄华总生物碱对小鼠的毒性 被引量:7
7
作者 朱忠珂 赵宝玉 +2 位作者 何生虎 周云风 曹光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5-28,共4页
用醇溶剂法提取了披针叶黄华总生物碱 ,并采用给小鼠口腔灌服的方法对该生物碱进行了毒性试验。结果表明 ,30 0 mg/kg剂量 1次灌服 ,2~ 3.5 min可使受试小鼠全部死亡 ;每日 2 0 0 mg/kg剂量 1次灌服 ,7~ 15d可使受试小鼠全部致死 ;每... 用醇溶剂法提取了披针叶黄华总生物碱 ,并采用给小鼠口腔灌服的方法对该生物碱进行了毒性试验。结果表明 ,30 0 mg/kg剂量 1次灌服 ,2~ 3.5 min可使受试小鼠全部死亡 ;每日 2 0 0 mg/kg剂量 1次灌服 ,7~ 15d可使受试小鼠全部致死 ;每日 1次灌服剂量分别为 5 0 ,75 ,10 0 ,12 5 ,15 0 mg/kg时 ,均在 6 0 d内使受试小鼠全部致死。每日 1次灌服剂量为 5 0 mg/kg的小鼠剖检结果 :以实质器官充血、出血为主 ;组织学变化呈现心脏纤维肿胀 ,肌浆内出现多量红色细小颗粒 ,间质毛细血管充血 ;肝细胞肿大 ,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空泡 ;脾脏白髓的脾小体和中央动脉淋巴套增生 ,淋巴细胞增多 ,红髓的脾窦和髓索轻度充血 ;肺脏血管充血 ;肾小球血管丛轻度充血 ,近曲肾小球上皮细胞肿胀 ,管腔狭窄或空气堵塞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披针叶黄华 总生物碱 提取 毒性试验 剂量 小鼠 中毒
下载PDF
光照、温度、土壤水分和播种深度对披针叶黄华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6
8
作者 王进 张勇 +2 位作者 颜霞 鄂利锋 王桔红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640-1644,共5页
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e)是我国北方草地广泛分布的一种有毒多年生草本植物,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本研究分析了光照、温度、水分和播种深度等环境因子对披针叶黄华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持续光照、持续黑暗和16h/8... 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e)是我国北方草地广泛分布的一种有毒多年生草本植物,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本研究分析了光照、温度、水分和播种深度等环境因子对披针叶黄华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持续光照、持续黑暗和16h/8h光暗交替时披针叶黄华种子萌发最适宜的温度为25℃;16h/8h光暗交替下,25℃/15 ℃日夜变温是披针叶黄华种子萌发最适宜温度;其种子萌发对光照不敏感;种子萌发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7%~12%,最适宜播深为0.5~2.0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披针叶黄华 温度 光照 土壤含水量 播种深度 种子萌发
下载PDF
不同供磷浓度对杉木苗根系和盆栽土壤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韦如萍 胡德活 +2 位作者 晏姝 郑会全 王润辉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7-83,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供磷浓度下盆栽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苗根系形态和生理响应机制及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变化规律。【方法】设置缺磷(P0)、正常供磷(P1)及高浓度供磷(P2)3个处理,测定不同供磷处理盆栽杉木苗根系形态和生理指标及土... 【目的】研究不同供磷浓度下盆栽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苗根系形态和生理响应机制及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变化规律。【方法】设置缺磷(P0)、正常供磷(P1)及高浓度供磷(P2)3个处理,测定不同供磷处理盆栽杉木苗根系形态和生理指标及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的时间动态。【结果】处理第30天时,P0植株地上部和整株干物质累积量最小,而根系干物质累积量和根冠比最大,分别是P1的2.07和5.37倍,差异显著;处理第15天时,P0根系磷吸收率最低而利用率最高,第30天时,其根系磷吸收率为P1的43.18%,而磷利用率为P1的231.59%;根系表面积和根尖数随处理时间增加呈增长趋势,第30天时,P0根系表面积为3.46 cm2,根尖数为56个,显著高于P1、P2处理;磷处理期间,酸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均以P0最高,并与P1、P2差异显著;较之P1、P2处理,P0的土壤碱解氮明显升高,有效磷严重匮乏,p H、速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变化不大,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强,真菌数量则有所降低。【结论】较之正常和高浓度供磷处理,缺磷胁迫导致杉木苗根系干物质累积量增加,根冠比增大,根系表面积和根尖数随胁迫时间延长而增大和增多;缺磷处理根系磷吸收率下降而利用率提高,根系的酸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大,同时盆栽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强,碱解氮含量明显增加,有效磷含量匮乏且真菌数量最少,表明缺磷处理对杉木苗根系生长及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幼苗 根系 低磷胁迫 盆栽 土壤养分
下载PDF
胡杨披针形叶与宽卵形叶的超微结构与光合特性的差异 被引量:46
10
作者 杨树德 郑文菊 +3 位作者 陈国仓 张承烈 陈珈 王学臣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21,共8页
以胡杨的披针形叶和宽卵形叶作为实验材料,对其细胞超微结构、光合酶活性、稳定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叶片都是等面叶,角质层厚,具皮下层和孔下室,含较多的粘液细胞,表现出明显的旱生结构特点;两种叶片均具有不整齐... 以胡杨的披针形叶和宽卵形叶作为实验材料,对其细胞超微结构、光合酶活性、稳定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叶片都是等面叶,角质层厚,具皮下层和孔下室,含较多的粘液细胞,表现出明显的旱生结构特点;两种叶片均具有不整齐的维管束鞘细胞,Rubisco/PEPC值与小麦的接近,δ13C值分别为-27.9‰和-26.7‰,位于C3植物的δ13C值的范围内,表明两种叶片的碳同化途径均为C3途径;然而宽卵形叶较披针形叶的旱生结构更发达,叶肉细胞的线粒体数目及液泡中的泡状物质较多,Rubisco/PEPC值较低而δ13C值较高,表明宽卵形叶比披针形叶具有更强的抵抗逆境的能力.此外,还对两种叶片对胡杨适应其盐碱化生境的能力的贡献作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杨 超微结构 光合特性 碳同位素组成 披针形叶 宽卵形叶
下载PDF
鞍带石斑鱼肌肉营养成分及氨基酸含量分析 被引量:32
11
作者 黎祖福 付倩倩 张以顺 《南方水产》 2008年第5期61-64,共4页
采用常规营养物质测定方法对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肌肉营养成分及氨基酸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开展了相关营养分析。结果表明,鞍带石斑鱼新鲜肌肉中粗蛋白含量19.5%、粗脂肪含量7.69%、水分含量70.5%、粗灰分含量1.01%,氨基酸... 采用常规营养物质测定方法对鞍带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肌肉营养成分及氨基酸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开展了相关营养分析。结果表明,鞍带石斑鱼新鲜肌肉中粗蛋白含量19.5%、粗脂肪含量7.69%、水分含量70.5%、粗灰分含量1.01%,氨基酸种类有18种,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为43.43%。鞍带石斑鱼作为一种高蛋白、氨基酸含量丰富的养殖鱼类,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鞍带石斑鱼 肌肉 营养成分 氨基酸
下载PDF
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基质种类对杉木无性系瓶外生根组培苗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2
作者 韦如萍 胡德活 +3 位作者 晏姝 郑会全 王润辉 曾宏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9-56,共8页
以杉木无性系组培苗为材料,采用正交设计和单形重心混料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基质种类及配比对苗木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对杉木无性系组培继代芽苗瓶外生根率和根数量的影响较大,以100 mg/L IBA溶液浸... 以杉木无性系组培苗为材料,采用正交设计和单形重心混料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基质种类及配比对苗木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对杉木无性系组培继代芽苗瓶外生根率和根数量的影响较大,以100 mg/L IBA溶液浸泡芽苗1 h的组合方式生根效果最佳,平均生根率89.56%。基质种类和配比方式对继代芽苗瓶外生根率和苗木生长均有较大影响,移栽基质的成分应以泥炭土和蛭石为主,珍珠岩和红心土可不加或少量添加。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平均根直径等根系形态参数是评价杉木无性系瓶外生根组培苗质量的重要形态指标。利用隶属函数值对不同基质配方的苗木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兼顾生根率指标,筛选出7号配方为较适宜的移栽基质,该配方由泥炭土和蛭石按照体积比0.6∶0.4混合而成,移栽2个月后苗木生根率为79.91%,移栽12个月后平均苗高为23.80 cm,平均地径为4.09 mm,而且根系发达,苗木综合质量明显优于红心土中的对照苗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无性系 组培 生根 植物生长调节剂 基质 苗木 质量
下载PDF
杉木根尖细胞染色体C带及荧光带型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进 施季森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2007年第4期515-520,共6页
对杉木的根尖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杉木的染色体核型为2n=22=20m(2SAT)+2sm,10对染色体均为中间着丝粒染色体,只有1对(最小一对)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第3对为具随体的染色体,核型不对称性属于1B型。对杉木的GiemsaC-带... 对杉木的根尖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杉木的染色体核型为2n=22=20m(2SAT)+2sm,10对染色体均为中间着丝粒染色体,只有1对(最小一对)为近中着丝粒染色体,第3对为具随体的染色体,核型不对称性属于1B型。对杉木的GiemsaC-带进行研究发现,有8对染色体有C带出现,只有3对染色体无C带,C带纹均出现在染色体的两臂。且利用C带在杉木11对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能够较容易地辨认出11对中的5对染色体。而荧光分带研究的结果则为在杉木根尖细胞的中期分裂相中,只有CMA(色霉素A3)在带有随体的染色体的次缢痕和随体处有专一的荧光带纹,而DAPI无带。CMA带比DAPI带更适宜杉木的分带研究。最后讨论了C带与荧光带的在杉木染色体研究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 染色体 C带型 荧光带型
下载PDF
不同密度杉木林分下套种闽楠的生长分析 被引量:36
14
作者 范辉华 李莹 +2 位作者 汤行昊 姚湘明 张天宇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4-189,共6页
以福建省顺昌县杉木-闽楠复层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保留密度杉木林下套种闽楠的林分生长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杉木保留密度的增加,闽楠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冠幅、枝下高以及最大分枝粗均降低。西坑试验点内,1~6号样地(... 以福建省顺昌县杉木-闽楠复层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保留密度杉木林下套种闽楠的林分生长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杉木保留密度的增加,闽楠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冠幅、枝下高以及最大分枝粗均降低。西坑试验点内,1~6号样地(杉木保留密度为180株·hm^-2)的林下闽楠平均胸径和树高较7~8号样地(杉木保留密度为480株·hm^-2)的分别增加149.01%和88.95%;八一工区试验点内,1~2号样地(杉木保留密度为485株·hm^-2)的林下闽楠平均胸径和树高较3~4号(杉木保留密度为630株·hm^-2)、5~6号样地(杉木保留密度为825株·hm^-2)分别提高了19.75%、7.02%和40.04%、42.46%;西坑试验点内,1~6号样地,胸径超过30 cm的杉木株数占杉木总株数的88.30%,径阶分布更集中,7~8号样地,这一比例则仅为69.40%;八一工区试验地内,1~2号样地,胸径30~40 cm的杉木株数占杉木总株数的比例较3~4号、5~6号样地分别提高了70.89%和221.29%。结果表明,降低杉木保留密度(或增加间伐强度)有利于下层闽楠的生长和上层杉木大径材的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楠 杉木 保留密度 复层林 林木生长
下载PDF
NaN3处理对杉木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胡瑞阳 孙宇涵 +5 位作者 吴博 段红静 林华忠 方禄明 余小龙 李云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11,共6页
为了探讨NaN_3处理对杉木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杉木第3代种子园收集的种子为供试材料,并设置6个NaN_3浓度梯度(0、2、4、6、8、10 mmol·L^(-1))、3个处理时间(4、8、12 h),研究了NaN_3溶液浓度及处理时间对杉木种子发芽率... 为了探讨NaN_3处理对杉木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杉木第3代种子园收集的种子为供试材料,并设置6个NaN_3浓度梯度(0、2、4、6、8、10 mmol·L^(-1))、3个处理时间(4、8、12 h),研究了NaN_3溶液浓度及处理时间对杉木种子发芽率、发芽时间以及诱变苗早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10 mmol·L^(-1)的NaN_3溶液浸泡处理4~12 h会显著延迟杉木种子发芽,浓度越高所需发芽时间越长,10 mmol·L^(-1)诱变处理的种子完成发芽平均需要25.33 d,是对照12.56 d的2.02倍,4~12 h处理中,8 h处理的种子所需发芽时间最长,平均为23.78 d;NaN_3诱变处理显著降低了杉木种子发芽率,浓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发芽率越低,NaN_3溶液浓度由0增加到10 mmol·L^(-1)时,平均发芽率由40.89%降低到12.11%,其中处理时间为12 h时发芽率仅为3%;NaN_3诱变处理显著抑制了诱变苗生长,导致诱变苗群体株高矮化、茎粗变细、侧枝数量及各指标变异幅度发生明显变化;根据种子发芽及诱变苗生长情况,本研究确定NaN_3诱变处理杉木种子的适宜条件为10 mmol·L^(-1)处理4 h或8 mmol·L^(-1)处理12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叠氮化钠 诱变剂处理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下载PDF
杉木落针病及其发生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边银丙 沈宝仙 +3 位作者 赵纯森 周茂繁 王春和 胡青松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44-349,共6页
1992~1994年在湖北省南部杉木人工林中对杉木落针病(LophodermiumuncinatumDarker)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定位研究。病害于4月中旬在2年生针叶上显露症状,6月中旬病斑停止出现,9~11月病斑又... 1992~1994年在湖北省南部杉木人工林中对杉木落针病(LophodermiumuncinatumDarker)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定位研究。病害于4月中旬在2年生针叶上显露症状,6月中旬病斑停止出现,9~11月病斑又略向四周扩展,翌年4月下旬在枯黄的病叶上产生子实体。病原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能或未成熟的子囊盘在杉木的感病针叶上越冬。子囊孢子传播期为3月中旬至6月中旬,4月上、中旬为传播高峰期,孢子散放量与降水量密切相关。从带有子实体的病组织上分离到的菌丝体,人工接种能使健康针叶发病,并能再分离到相同的菌丝体,感病针叶上自然条件下能产生子实体。子囊孢子刺伤接种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无伤接种。分生孢子刺伤接种的发病率极低,自然条件下不是主要侵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落针病 传播 侵染 发生规律
下载PDF
杉木生长与材性联合遗传改良研究 被引量:91
17
作者 施季森 叶志宏 +6 位作者 翁玉榛 余荣卓 李寿茂 陈仁贤 刘大林 张福寿 李玉科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3年第1期1-8,共8页
系列研究结果表明:CSBHTP法是生长与材性联合遗传改良实用材性测定取样技术;比重(SG)直接与杉材强度指标紧密相关,比重(SG)和管胞长度(TL)是材性改良的重要性状;杉木种源生长量与纬度呈负相关,SG与经度呈正相关,分布中心区东部似生长材... 系列研究结果表明:CSBHTP法是生长与材性联合遗传改良实用材性测定取样技术;比重(SG)直接与杉材强度指标紧密相关,比重(SG)和管胞长度(TL)是材性改良的重要性状;杉木种源生长量与纬度呈负相关,SG与经度呈正相关,分布中心区东部似生长材质兼优的基因库;不同交配系统中遗传型间生长和材性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变异,SG的单株遗传力为0.29,家系遗传力为0.50,生长和材性性状主要受母本一般配合力效应和母本效应的控制;生长与材性性状在遗传上似为相互独立;幼龄材-成熟材材性相关密切, 1~15年龄段幼龄材能较好预测成熟材SG和TL;两阶段独立选择是联合改良的有效方法,在最大限度提高生长量的同时,又可使SG保持不变或提高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生长 遗传改良 木材性质
下载PDF
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杨不同叶形水势变化研究 被引量:30
18
作者 付爱红 陈亚宁 李卫红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3-88,共6页
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后胡杨披针形叶和宽卵形叶作为实验材料,对这两种异形叶水势的日、月变化规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异形叶水势的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大体上略呈单峰形,在午后14:00—18:00期间出现全天最低值;胡杨两种... 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后胡杨披针形叶和宽卵形叶作为实验材料,对这两种异形叶水势的日、月变化规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异形叶水势的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大体上略呈单峰形,在午后14:00—18:00期间出现全天最低值;胡杨两种异形叶水势的月变化趋势也大体相同,表现为从5—8月阿拉干断面胡杨两种异形叶水势均呈先降低后增高的趋势;亚合浦马汗断面B1和B2井位处胡杨叶水势呈逐渐增高趋势,B3井位处胡杨披针形叶水势先降低后增高,7月最低。运用国际通用软件SPSS10.0对气温、地下水埋深与胡杨两种异形叶水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该研究对了解不同环境因子对胡杨两种异形叶水势的影响效应以及生态输水对塔里木河下游不同断面局部小气候的调节和改善作用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卵形叶 披针形叶 胡杨 水势
下载PDF
不同管理措施对高寒草甸群落结构和披针叶黄华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韩冰 武瑞鑫 +3 位作者 张慧 董全民 吕进英 邵新庆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83-1089,共7页
本研究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a)为研究对象,比较了放牧(GT)、围封(FT)和“围封+施肥+划破+补播”综合管理(CT)3种管理措施对披针叶黄华空间分布格局和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CT处理的披针叶黄华... 本研究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a)为研究对象,比较了放牧(GT)、围封(FT)和“围封+施肥+划破+补播”综合管理(CT)3种管理措施对披针叶黄华空间分布格局和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CT处理的披针叶黄华重要值低于FT和GT处理;CT处理的香农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FT和GT处理(P<0.05);FT和CT处理的披针叶黄华株数显著少于GT处理(P<0.05);在CT和FT处理中披针叶黄华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聚集分布(0~10 m尺度);而GT处理中披针叶黄华种群表现为聚集分布(0~6.5 m尺度)、随机分布(6.5~7.5 m尺度)和均匀分布(7.5~10 m尺度)。综上所述,在高寒草甸应采取“围封+施肥+划破+补播”综合措施防控披针叶黄华的爆发,促进毒杂草型退化草地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披针叶黄华 管理措施 空间分布格局
下载PDF
杉木、马尾松木粉增强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的老化性能 被引量:9
20
作者 曹岩 徐海龙 +1 位作者 郝建秀 王海刚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8-81,97,共5页
为了有效利用贵州省主要森林采伐和加工树种的木材加工剩余废料和废旧塑料,采用挤出成型法分别制备了杉木和马尾松木粉增强高密度聚乙烯(HDPE)复合材料;经过12个月的室内和户外的自然老化,对比老化前后复合材料的材色、密度、弯曲、拉... 为了有效利用贵州省主要森林采伐和加工树种的木材加工剩余废料和废旧塑料,采用挤出成型法分别制备了杉木和马尾松木粉增强高密度聚乙烯(HDPE)复合材料;经过12个月的室内和户外的自然老化,对比老化前后复合材料的材色、密度、弯曲、拉伸、冲击等物理和力学性能,并分析了动态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室内老化使复合材料的材色变暗且向红色和黄色方向变化,户外老化使复合材料的材色变亮且向绿色和蓝色方向变化。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受老化影响较为显著,户外的环境加快了木塑复合材料的老化降解速率。杉木/HDPE复合材料的耐老化性能均优于马尾松/HDPE复合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马尾松 木塑复合材料 老化 物理性能 力学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