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疫木采伐迹地不同土壤管理措施的水肥流失阻控效果
1
作者 邹显花 李静凯 +3 位作者 童浩 陈贵斌 姬绍晖 黄荣珍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1-570,共10页
为探究松材线虫灾毁迹地地表快速覆盖和有效控制坡面水肥流失的技术措施,运用径流小区定位观测的方法,分析比较生物膜(SWM)、防草布(FCB)覆盖和施用聚丙烯酰胺(PAM)等土壤管理措施对松材线虫灾毁迹地的径流、泥沙及养分流失量的阻控效... 为探究松材线虫灾毁迹地地表快速覆盖和有效控制坡面水肥流失的技术措施,运用径流小区定位观测的方法,分析比较生物膜(SWM)、防草布(FCB)覆盖和施用聚丙烯酰胺(PAM)等土壤管理措施对松材线虫灾毁迹地的径流、泥沙及养分流失量的阻控效果。结果表明:SWM-95%处理的泥沙流失阻控效果最佳,其养分流失量低于其他处理。SWM-67%处理的泥沙及养分流失量最高。FCB、PAM处理的水肥流失量在处理时间为90、180 d时均低于对照(CK),且PAM处理效果更优,95%-PAM处理的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在处理时间为90、180 d时分别比CK降低了52.1%、75.6%和71.7%、73.0%。PAM处理对氮、钾流失的阻控效果较优,而对泥沙流失中磷养分的阻控效果不佳。PAM处理的水肥流失阻控效果在处理时间为270 d时显著减弱,而FCB处理的阻控效果仍优于其他处理,且表现为95%处理梯度>67%处理梯度。对林地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处理的养分含量总体上均高于CK,其中,SWM-67%处理的全磷、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PAM、FCB处理则对氮、钾的全量与速效养分有较好的保持作用。此外,不同土壤管理措施处理均促进了新造林杉木树高的生长,其中FCB、PAM处理效果更优。综合可见,在松材线虫灾毁迹地,可采用95%-PAM处理,使裸露地表的水土流失短期内得到快速有效控制,对于立地条件要求较高的林地可采取95%-PAM处理与67%-FCB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在节约成本的同时达到最优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 灾毁迹地 地表土壤管理 聚丙烯酰胺 防草布 生物膜 水土流失
下载PD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Xiong’an New Area(city of over 5 million people):Contributions of China’s geologists and urban geology
2
作者 Bo Han Zhen Ma +9 位作者 Liang-jun Lin Hong-wei Liu Yi-hang Gao Yu-bo Xia Hai-tao Li Xu Guo Feng Ma Yu-shan Wang Ya-long Zhou Hong-qiang Li 《China Geology》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82-408,共27页
China established Xiong’an New Area in Hebei Province in 2017,which is planned to accommodate about 5 million people,aiming to relieve Beijing City of the functions non-essential to its role as China’s capital and t... China established Xiong’an New Area in Hebei Province in 2017,which is planned to accommodate about 5 million people,aiming to relieve Beijing City of the functions non-essential to its role as China’s capital and to expedi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From 2017 to 2021,the China Geological Survey(CGS)took the lead in multi-factor urban geological surveys involving space,resources,environments,and disasters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global vision,international standards,distinctive Chinese features,and future-oriented goals”in Xiong’an New Area,identifying the engineering geologic conditions and geologic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of this area.The achievements also include a 3D engineering geological structure model for the whole area,along with“one city proper and five clusters”,insights into the ecology and the background endow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like land,geothermal resources,groundwater,and wetland of the area befor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a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network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 in the area,and the“Transparent Xiong’an”geological information platform that is open,shared,dynamically updated,and three-dimensionally visualized.China’s geologists and urban geology hav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Xiong’an New Area,providing whole-process geological solutions for urban planning,construction,operation and management.The future urban construction of Xiong’an New Area will necessitate the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of earth system science(ESS)from various aspects,and the purpose is to enhance the resilience of the new type of city and to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green,low-carbon,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is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 Carbon New City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land Geothermal resources Groundwater Wetland Underground space Geologic disasters Site stability natural resource Ecosystem Geological safety Transparent Xiong’an Resilient city Xiong’an New Area
下载PDF
1985-2020年天水市黄土区滑坡灾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贾静 宿星 +3 位作者 张军 张满银 李霞 魏万鸿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5-204,共10页
为探索甘肃省天水市滑坡土地利用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选取秦州区和麦积区作为典型黄土滑坡区的代表,基于12.5 m分辨率的ALOS DEM数据和1985—2020年全球30 m的精细地表覆盖动态监测产品,利用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净变化量指数、土地利... 为探索甘肃省天水市滑坡土地利用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选取秦州区和麦积区作为典型黄土滑坡区的代表,基于12.5 m分辨率的ALOS DEM数据和1985—2020年全球30 m的精细地表覆盖动态监测产品,利用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净变化量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贡献率,分析滑坡体的特征参数、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土地利用转移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识别出469个滑坡样本,平均高程集中于1200~1400 m,平均坡度10°~15°,平均坡向为西向坡,前后缘相对高差100~150 m,滑坡面积1×10^(4)~10×10^(4) m^(2),滑坡长度200~400 m。(2)1985—2020年滑坡区旱地最多,草原次之;期间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动态变化特征,分为1985—2000年持续变化阶段和2000—2020年微弱调整阶段;其中1995—2000年变化最剧烈,主要表现为旱地向草原和林地转化。(3)35年间旱地面积转化最多,累计8.74 km^(2),贡献给草原6.58 km^(2)、封闭落叶阔叶林1.94 km^(2)、不透水表面0.20 km^(2),其余的土地利用类型占比小,转化微弱;旱地、草原、封闭落叶阔叶林和不透水表面的土地利用净变化量最大。(4)单个滑坡体的利用方式逐年多样化,草原和封闭落叶阔叶林的增加提升区域的植被覆盖度,降低再次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天水市区滑坡土地利用类型和时空变化规律为区域灾损土地的开发再利用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灾损土地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转移矩阵 天水市
下载PDF
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研究
4
作者 李广济 牛振波 赵静 《能源与环保》 2023年第9期76-83,共8页
为了防止或避免地质灾害发生,改善矿区生态环境,保障矿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研究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研究区存在的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是矿山地质灾害及隐患、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破坏。基于此,通过危岩清理... 为了防止或避免地质灾害发生,改善矿区生态环境,保障矿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研究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技术,研究区存在的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是矿山地质灾害及隐患、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破坏。基于此,通过危岩清理设计、挡土墙设计、土石方设计、道路设计、绿化设计、供水养护设计、场地硬化设计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修复地形地貌景观,恢复土地资源生态功能。研究可为其他类似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枯竭型城市 矿山地质环境 矿山地质灾害及隐患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土地资源破坏 挡土墙
下载PDF
灾毁土地复垦的经济效益研究——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 被引量:12
5
作者 罗畅 夏春光 +1 位作者 杨庆媛 邱道持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38-1141,共4页
运用经济效益比较分析、静态经济分析和动态经济分析的方法,对重庆市北碚区灾毁土地成因和特点进行了分析,说明灾毁土地复垦工作从经济效益方面来说具有可行性,并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加快灾毁土地复垦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土地复垦 灾毁土地 经济效益 重庆市 北碚区
下载PDF
美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经验总结及启示——灾害防治的“规划软措施” 被引量:10
6
作者 韦仕川 杨杨 +1 位作者 栾乔林 葛成军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6-161,共6页
美国是国际上开展以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作为防灾减灾手段研究较早的国家之一,美国减灾实践证明土地利用政策的防灾减灾效果十分明显。通过文献梳理、归纳和总结,美国防灾减灾"规划软措施"的经验主要为:①从制度上把防灾... 美国是国际上开展以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作为防灾减灾手段研究较早的国家之一,美国减灾实践证明土地利用政策的防灾减灾效果十分明显。通过文献梳理、归纳和总结,美国防灾减灾"规划软措施"的经验主要为:①从制度上把防灾减灾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日常任务确定下来,并对减灾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②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软措施"在法律法规中得到了确立和强化,重视灾前减灾和防灾规划;③重视地质调查局、规划协会等职能部门的联合防灾机制的建设,确保地质灾害信息有效服务于土地利用防灾政策;④注重GIS、监测、通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构建地质灾害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文中最后提出了对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几点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土地利用政策 土地利用规划 美国 自然灾害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农业自然灾害灾情的影响机理(一)──基于实地调查与统计资料的分析 被引量:28
7
作者 史培军 苏筠 周武光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1-8,共8页
上地利用变化不仅影响区域灾情的结构与类型,还深刻影响其灾情程度.本文以处在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段、深受旱灾影响的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为案例,基于统计资料及野外调查,剖析了在气候干旱化程度加剧、农作物成灾面积在波动中增大的趋势... 上地利用变化不仅影响区域灾情的结构与类型,还深刻影响其灾情程度.本文以处在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段、深受旱灾影响的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为案例,基于统计资料及野外调查,剖析了在气候干旱化程度加剧、农作物成灾面积在波动中增大的趋势下,粮食产量在波动中增长的机理.结果表明,在上地利用中,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及其面积比例的调整,增强了粮食生产系统抵御农业自然灾害的能力。因此,调整上地利用结构是一种有效的减灾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业 自然灾害 内蒙古 干旱 气候灾害
下载PDF
我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灾绿地体系构建 被引量:11
8
作者 曲良艳 弓弼 +2 位作者 金立强 沈兆旭 任胜普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1-127,共7页
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开放空间,在城市抵御、减轻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城市减防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我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区域分布特征,对城市防震避灾绿地体系的空间类型、规模、分布特征、功能要求... 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开放空间,在城市抵御、减轻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城市减防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我国城市主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其区域分布特征,对城市防震避灾绿地体系的空间类型、规模、分布特征、功能要求及要素设计进行探讨,并以此为主,提出城市防洪绿地、防台风绿地、防沙尘暴绿地及防滑坡绿地的规划建设要点。不同区域范围的城市根据其防灾重点,在绿地规划建设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选择,并加以整合优化,构建适合城市自身的防灾绿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自然灾害 防灾绿地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农业自然灾害灾情的影响机理(二)──基于家户调查、实地考察与测量、空间定位系统的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史培军 周武光 +3 位作者 方伟华 韩国义 聂文东 文正安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2-29,共8页
作者在文献[1]中讨论了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对农业自然灾害(主要是旱灾)的影响机理。本文在对湖南省洞庭湖区常德市鼎城区的实地调查基础上,应用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深入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与经济密度)对水灾引起... 作者在文献[1]中讨论了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对农业自然灾害(主要是旱灾)的影响机理。本文在对湖南省洞庭湖区常德市鼎城区的实地调查基础上,应用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深入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与经济密度)对水灾引起的农业灾害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家户年纯收入水平与水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是决定农业水灾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业 自然灾害 水灾 湖南
下载PDF
贵州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龙江 洪明勇 +1 位作者 杨启林 王宇宇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07年第3期88-90,共3页
采用广义C-D生产函数分析贵州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贡献,发现当前贵州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来源主要是资本投入,占57.7%;其次是技术进步,占36.3%;土地投入增长的贡献很小;自然灾害有显著影响;劳动力数量投入的影响不显著。为了促进贵州农业... 采用广义C-D生产函数分析贵州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贡献,发现当前贵州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来源主要是资本投入,占57.7%;其次是技术进步,占36.3%;土地投入增长的贡献很小;自然灾害有显著影响;劳动力数量投入的影响不显著。为了促进贵州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增加农业资金投入,保证耕地数量稳定,大幅提高农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增强农业抗灾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 劳动力 土地 技术进步 自然灾害
下载PDF
初论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与存在问题 被引量:83
11
作者 杨金中 聂洪峰 荆青青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共7页
全国矿山遥感监测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国情调查工作。2014年的遥感调查与监测查明,全国矿山开发占地220.42万hm^2,约占全国陆域面积的0.22%;正在利用的矿山开发占地面积约为113.48万hm^2,废弃的矿山开发占地约为98.25万hm^2,已恢... 全国矿山遥感监测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国情调查工作。2014年的遥感调查与监测查明,全国矿山开发占地220.42万hm^2,约占全国陆域面积的0.22%;正在利用的矿山开发占地面积约为113.48万hm^2,废弃的矿山开发占地约为98.25万hm^2,已恢复治理矿山面积约为8.69万hm^2;除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区外,全国矿山开发损毁、占用土地211.73万hm^2,其中,损毁149.33万hm^2,占用62.40万hm^2;全国圈定矿山地质灾害4 716处,包括采矿塌陷1 887处、滑坡1 296处、崩塌1 093处、泥石流440处。根据上述监测成果,初步分析了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与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并展望了全国矿山遥感监测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地质环境 矿山占地 矿山地质灾害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
下载PDF
玉树地震灾后自然生态系统损失评估与土地利用规划 被引量:6
12
作者 贾克敬 徐小黎 +1 位作者 何春阳 赵媛媛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7-52,共6页
研究目的:评估玉树地震对震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建议。研究方法:卫星遥感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和社会调查。研究结果:灾区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生态功能价值高、结构封闭和不易恢复3个基本特征;此次地震明显影... 研究目的:评估玉树地震对震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灾后重建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建议。研究方法:卫星遥感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和社会调查。研究结果:灾区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生态功能价值高、结构封闭和不易恢复3个基本特征;此次地震明显影响了区域高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其中,草地生态系统损失最为严重。研究结论:灾后玉树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应坚持"生态先行",在充分考虑灾区生态承载力基础上,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并注意与生态移民、特色产业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灾后规划 自然生态系统 损失评估 玉树地震
下载PDF
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华章 谢庆胜 +2 位作者 张来平 刘正芳 潘丹 《灾害学》 CSCD 2001年第4期87-90,共4页
198 0~ 1999年的 2 0年间 ,安徽人口增长了 1313万 ,耕地面积却减少了 2 0万 hm2 ,森林面积略有增加 ,人均耕地和资源面积持续下降 ,这种趋势若得不到控制 ,将影响我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必须依靠农业科学技术 ,提高耕地生产率 ,以及... 198 0~ 1999年的 2 0年间 ,安徽人口增长了 1313万 ,耕地面积却减少了 2 0万 hm2 ,森林面积略有增加 ,人均耕地和资源面积持续下降 ,这种趋势若得不到控制 ,将影响我省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必须依靠农业科学技术 ,提高耕地生产率 ,以及继续控制人口增长 ,来抵消土地利用变化所带来的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自然灾害 安徽 人口 耕地面积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及其格局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模型 被引量:4
14
作者 游珍 蒋庆丰 娄彩荣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3-30,共8页
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是了解区域灾害现状、制定应急预案、规划区域发展的重要环节。以往的自然灾害评价多以灾害危险性和受灾体易损性叠加后的斑块为基本评价单元,理论性强,但实用价值弱,而且忽略了人类活动在灾害中的主导因素。以土地利... 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是了解区域灾害现状、制定应急预案、规划区域发展的重要环节。以往的自然灾害评价多以灾害危险性和受灾体易损性叠加后的斑块为基本评价单元,理论性强,但实用价值弱,而且忽略了人类活动在灾害中的主导因素。以土地利用类型为基本评价单元,从风险源、风险受体和风险效应三个方面建立了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模型。该模型除了考虑原有的灾害危险度、受灾体易损性外,还考虑了灾害应急体系、区域危险源布局、灾后重建难度、受灾体间接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等要素。最后以江苏省启东市为例,绘制了该市的台风灾害风险图,并提出了针对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格局 自然灾害风险 模型 启东
下载PDF
我国土地复垦研究综述 被引量:8
15
作者 梁海超 张定宇 李妍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0期18793-18795,18798,共4页
通过文献查阅,具体分析我国土地破坏的主要形式,阐述了我国土地复垦的主要研究现状,总结我国土地复垦区域研究特点,以及目前我国土地复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 土地复垦 自然灾害 矿产开发
下载PDF
论人地关系对湖北省自然灾害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成武 黄利民 吴斌祥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1期177-181,共5页
自然灾害的发生,并非是一种单纯的自然事件。人口增长及其引发的人地关系失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自秦汉以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人地关系。根据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湖北省人地关系的演变过... 自然灾害的发生,并非是一种单纯的自然事件。人口增长及其引发的人地关系失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自秦汉以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人地关系。根据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湖北省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人地关系演变的结果是"人、土、水"等关系严重恶化,进而引发并加重一系列自然灾害;具体表现在:(1)"人土"关系恶化导致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洪旱灾害加重;(2)"人水"关系恶化引起洪旱灾害频发;(3)70%的崩塌、滑坡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与人类的采矿或其它工程建设活动密切相关;(4)大中型水库诱发性地震明显增加。人地关系恶化总的结果是导致湖北省"灾种增多、频率加快、灾情趋重"。因此,湖北省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不仅要重视水利工程、生态工程等减灾措施的作用,更要重视人地关系变化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从调整人地关系入手,进行生态减压,从而达到从根本上防灾减灾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省 人地关系 自然灾害 影响
下载PDF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土地损毁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倪忠云 何政伟 +3 位作者 赵银兵 王乐 高慧 蔡柯柯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98-200,283,共3页
汶川地震造成灾区土地损毁,土地损毁研究可间接揭示地震破坏模式。结合灾区多源信息,应用遥感(RS)技术获取灾区地震前后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格局,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检测土地损毁类型及其空间特征。研究表明损毁土地沿地震... 汶川地震造成灾区土地损毁,土地损毁研究可间接揭示地震破坏模式。结合灾区多源信息,应用遥感(RS)技术获取灾区地震前后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格局,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检测土地损毁类型及其空间特征。研究表明损毁土地沿地震带大致呈现椭圆分布形态,且与断层分布呈正相关关系;坡度5°~35°的地貌过渡带内集中损毁土地的71.23%;海拔1 000~2 000 m的损毁土地约占总损毁土地面积的31.89%,损毁土地类型多样;海拔2 000~3 000 m的损毁土地约占总数的34.59%,损毁土地类型单一。结果表明损毁土地空间格局与地震地表破坏机制吻合,损毁土地信息可作为地震之后生态环境评价、恢复和重建的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损毁 极重灾区 “3S”技术 汶川地震
下载PDF
自然灾害对重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及对策 被引量:11
18
作者 沈怡 刘秀华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2004年第2期84-87,共4页
重庆作为多种自然灾害主要是气象和山地灾害的多发区,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着许多自然灾害限制因子。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激增与城市化的加速,人类对土地资源的粗放式、掠夺式利用也不断变本加厉,从而诱发和加剧了潜在的自... 重庆作为多种自然灾害主要是气象和山地灾害的多发区,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着许多自然灾害限制因子。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激增与城市化的加速,人类对土地资源的粗放式、掠夺式利用也不断变本加厉,从而诱发和加剧了潜在的自然灾害,而自然灾害的发生又反作用于土地利用,使其现有的生产力下降。文章在分析自然灾害与土地资源利用的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针对重庆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自然灾害特征,提出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土地资源 重庆市
下载PDF
长江上游国土资源、生态环境与灾害防治 被引量:2
19
作者 罗建宁 王小龙 +3 位作者 况勋树 毛昭昕 李明辉 杜谷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8-26,共9页
:长江上游干流流经青、藏、川、滇、鄂、渝 6省市 ,支流涉及甘肃、陕西、贵州 3省 ,流域面积为1 0 5 4× 1 0 4km2 ,人口 1 55亿 ,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1 1 1 %。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人均国民收入低 ,少数民族众多 ,与中... :长江上游干流流经青、藏、川、滇、鄂、渝 6省市 ,支流涉及甘肃、陕西、贵州 3省 ,流域面积为1 0 5 4× 1 0 4km2 ,人口 1 55亿 ,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1 1 1 %。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人均国民收入低 ,少数民族众多 ,与中下游经济发达地区差距很大。但上游地区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开发潜能 ,丰富的水力和矿产等自然资源 ,以及农、林、牧等物产 ,对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支援作用。同时 ,由于自然地理上的相关性 ,又使上游地区的开发治理 ,对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 ,长江上游森林植被大量减少 ,水源涵养能力下降 ,水土流失加剧 :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严重 ,旱、洪灾害频发 ;沿江大量排放废气、废水、污水 ,使大气和水体严重污染。随着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 ,给中下游地区带来严重危害 ,河道、湖泊、水库淤积加速 ,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造成中下游地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 ,必须尽快对长江上游地区进行全面综合治理 ,尽快开展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 ,制定各种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方案 ;控制沿江污染源的排放 ,建立大气和水体污染监测系统 ;运用高新技术 ,建立上游重点地带地壳形变的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 ,防治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国土资源 防灾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什邡市土地损毁变化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常睿春 何政伟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CAS CSCD 2010年第3期316-319,223,共4页
以什邡市为研究区域,借助GIS技术,将空间多源数据集成,反演地震灾区土地灾毁情况,对什邡市2007年~2008年土地利用情况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经研究表明,研究区在未受外力影响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相对稳定;在地震及次生灾害的外力作用下,... 以什邡市为研究区域,借助GIS技术,将空间多源数据集成,反演地震灾区土地灾毁情况,对什邡市2007年~2008年土地利用情况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经研究表明,研究区在未受外力影响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相对稳定;在地震及次生灾害的外力作用下,有林地、疏林地、草地的形变较大,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用地,以及耕地受地震影响也有损毁。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灾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将为灾区生态环境影响的回顾评价提供重要的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 GIS 土地利用 灾毁 什邡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