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wo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marine ecosystem regime shifts from fish landings data off the West Coast of California (WCC) 被引量:1
1
作者 Jianjun Xu Alfred M. Powell 《Natural Science》 2013年第4期495-500,共6页
This investigation focuses on two mechanisms over the North Pacific connecting decadal regime shifts to regional ecosystem impacts. The physical conditions show the impacts of the atmospheric surface wind stress and t... This investigation focuses on two mechanisms over the North Pacific connecting decadal regime shifts to regional ecosystem impacts. The physical conditions show the impacts of the atmospheric surface wind stress and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physical conditions on the fish landings along the west coast of California (WCC) from 1928-2008. The two mechanisms are identified by the two types of wind stress (e.g. westerly-easterly;or cyclonic-anticyclonic) anomaly over the central North Pacific which results in SST anomalies in the WCC. In both mechanism cases, the local warm (cold) SST anomaly leads to the number of fish species rising (falling) in the WCC region. In addition, the wind stress and SST anomaly pattern over the North Pacific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tensity of the regime shifts as identified in the fish landings off the W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ME shift FISH landING Physical Condition
下载PDF
劳动力流动能够影响农地资源配置效率吗?——来自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的证据
2
作者 张合林 张锟 江求川 《财贸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48,共14页
农地资源配置效率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农业强国目标的实现,劳动力流动在其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基于2009—2015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识别劳动力流动对农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能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 农地资源配置效率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农业强国目标的实现,劳动力流动在其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基于2009—2015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识别劳动力流动对农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能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这主要来源于土地过度配置时农户劳动力流动,而土地配置不足时这一效应消失。机制检验证实,劳动力流动通过土地流转和农业机械化机制,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效率,但未发现资本回流机制发挥作用。因此,应破除劳动力流动的体制障碍,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和加快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以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农村土地资源 配置效率 城镇化 转变-份额工具
下载PDF
耕地布局北移对粮食产能的影响分析
3
作者 穆钰 金云翔 +1 位作者 冯娜娜 张忠明 《农业展望》 2024年第3期60-65,共6页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狠抓耕地要害,粮食单产水平稳步提高,种植结构不断优化,粮食总产量持续稳定在6500亿kg以上。但同时全国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特...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狠抓耕地要害,粮食单产水平稳步提高,种植结构不断优化,粮食总产量持续稳定在6500亿kg以上。但同时全国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耕地布局持续北移,造成一定程度的粮食产能损失。本研究运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方法,选取2000—2020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产量指标,分析产区间差异变化,并对耕地数量、布局、占补平衡等影响因素对粮食产能的损失进行测算。与2009年相比,2019年受耕地数量、布局北移、占补平衡等影响,粮食产能合计损失约1500亿kg。其中,耕地数量减少造成损失约565亿kg;耕地布局北移造成损失约905亿kg,占补平衡造成损失约34亿kg。此外,水田减少影响粮食产能损失约225亿kg。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有关重要论述精神,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守牢耕地红线,切实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谋划实施一揽子耕地质量建设工程,多措并举,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布局北移 粮食产能 产能损失 影响分析
下载PDF
基于长时间序列landsat数据的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演变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邬亚娟 刘廷玺 +3 位作者 童新 罗艳云 段利民 王冠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8672-8682,共11页
以科尔沁沙地沙丘—草甸过渡带区域主要土地覆被类型为研究对象,以1987—2017年多时相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解译分类为基础,参考生态学植被演替研究方法,系统分析研究区30年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动态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决策树法... 以科尔沁沙地沙丘—草甸过渡带区域主要土地覆被类型为研究对象,以1987—2017年多时相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解译分类为基础,参考生态学植被演替研究方法,系统分析研究区30年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动态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决策树法在复杂下垫面不同覆被类型的同步识别效果较好,所有影像分类精度均达到88%以上,分类效果较好,其中2017年分类精度最高为95.24%,达到了分类研究的要求;(2)研究区存在着"半灌丛-草甸地-灌丛"的植被结构特征,且整体表现为"南进北退"的变化趋势。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干涉下,研究区整体上遵循了半干旱区植被条件改善的一般规律,侧面反映该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的持续不稳定性和脆弱性;(3)研究区覆被类型发生变化的总面积达到2623.59 hm^(2),总变化强度为63.76%。其中正向演替的比例为52.61%,以半灌丛面积的持续减小与沙地草甸面积的持续扩张为主要变化特征。但同时,半灌丛转为沙地的面积为184.95 hm^(2),表明以放牧为主的研究区同时发生着局部的逆行演变;(4)质心迁移结果反映了1987—2017年间,除人为影响较大的林地、草地以及耕地向北迁移外,其他植被类型的质心都有很明显的南迁,主要植被类型重心迁移距离依次由大到小为耕地>半灌丛>灌丛>沙地草甸>湿地草甸>林地。研究通过记录科尔沁沙地连续扩展的时空模式,展示了遥感—生态和时间序列影像在30 m分辨率下跟踪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潜力,为提高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利用情况的动态监测效率,开展土地利用/覆被动态演变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策树 土地利用/覆被 landsat TM/OLI 土地利用动态度 质心迁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5
作者 王新宇 滕浩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4年第S01期129-132,139,共5页
利用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地理探测器、重心转移模型等方法,对黑龙江省的土地利用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和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耕地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林地面积呈现先增... 利用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地理探测器、重心转移模型等方法,对黑龙江省的土地利用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和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耕地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林地面积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草地与未利用地的面积逐渐减少;水体与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多。GDP、DEM、人口是影响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各因子的交互作用均表现为非线性增强与双因子增强。2)在各用地类型中,未利用地的重心转移距离最大,向西南方向转移了92 km,耕地重心转移距离最小,向东南方向转移了12.8 km。本研究旨在为黑龙江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地理探测器 重心转移模型 黑龙江省
下载PDF
2000-2021年乌鲁木齐河流域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6
作者 娜扎开提·阿不都米吉提 杨涵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49,共11页
地表温度是影响生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地表温度可间接监测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选取Landsat TM/OIL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使用单窗算法定量反演2000,2005,2010,2015,2021年5期乌鲁木齐河流域地表温度,采用重心转移模型分析地表温度的... 地表温度是影响生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地表温度可间接监测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选取Landsat TM/OIL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使用单窗算法定量反演2000,2005,2010,2015,2021年5期乌鲁木齐河流域地表温度,采用重心转移模型分析地表温度的空间转移特征,并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表温度时空差异.结果表明:(1) 2000-2021年,乌鲁木齐河流域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整体升高显著,22年间LST平均上升速率为0.44℃/a,在空间格局上,整个流域LST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温度主要以极高温、高温为主,其中,2021年高温区面积占流域面积的46%;(2) 2000-2021年各温区重心分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转移,各温区重心迁移轨迹明显向中游靠拢,建筑用地面积的增多是流域地表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3) 2000-2021年研究区地表热环境贡献从大到小依次为:草地、林地、水体、耕地、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只有建设用地为正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反演 贡献度指数 重心转移模型
下载PDF
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制作流程优化设计——基于苍穹国土调查系统平台
7
作者 贾玉安 卢安毅 《城市勘测》 2024年第2期99-101,共3页
苍穹国土调查系统平台软件是第三次国土调查和年度变更调查工作使用的平台软件之一,很多区县的国土调查都使用苍穹国土调查系统平台软件。每年国土变更调查通过国家核查后都要制作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图,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图中调整地类图斑... 苍穹国土调查系统平台软件是第三次国土调查和年度变更调查工作使用的平台软件之一,很多区县的国土调查都使用苍穹国土调查系统平台软件。每年国土变更调查通过国家核查后都要制作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图,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图中调整地类图斑注记的遮盖占整个制作过程的工时的90%以上,本文论述通过地类图斑注记自动位置调整的方式对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图制作过程进行优化,在提高了制图质量的同时,也大幅度提高了制图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穹国土调查系统平台软件 土地利用现状图 地类图斑注记 注记自动移位
下载PDF
2000—2018年长株潭城市群城市扩张及其热岛响应
8
作者 姚灵筠 王力 +2 位作者 牛铮 尹子琪 付雨文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168,共7页
城市热岛效应同城市居民福祉息息相关,特别是近20 a我国的中西部城市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扩张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也随之不断增加。为探究城市及城市群扩张与城市热岛效应变化的关系,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利用... 城市热岛效应同城市居民福祉息息相关,特别是近20 a我国的中西部城市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扩张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也随之不断增加。为探究城市及城市群扩张与城市热岛效应变化的关系,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利用Boyce-Clark形状指数分析城市扩张进程及空间形态变化。首先,利用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的实用单通道算法进行温度反演;然后,使用均值-标准差法划分温度等级区并定义和提取城市热岛范围;最后,提取城市重心和热岛重心,采用重心迁移方法分析城市扩张与热岛效应之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城市热岛变化与城市群城市扩张趋势一致,研究结论如下:①2015年后长株潭城市群进入高速发展关键时期;②城市扩张是热岛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③城市热岛重心与城市重心迁移趋势基本一致,城市热岛范围增加的方向也同城市扩张方向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空间形态 地表温度 Boyce-Clark形状指数 重心迁移
下载PDF
Food Security of Shifting Cultivation Systems: Case Studies from Luang Prabang and Oudomxay Provinces, Lao PDR 被引量:3
9
作者 Linkham Douangsavanh Anan Polthanee Roengsak Katawati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06年第1期48-57,共10页
The Government of the Lao PDR’s policy is to eliminate the cultivation of upland rice by means of ‘slash-and-burn’ cultivation and to replace it with more ecologically stable systems based on sustainable land use a... The Government of the Lao PDR’s policy is to eliminate the cultivation of upland rice by means of ‘slash-and-burn’ cultivation and to replace it with more ecologically stable systems based on sustainable land use at the village and household level. The objectives of this policy are to alleviate poverty and to introduce mor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se objectives, the government has initiated a program of relocation to upland ‘focal areas’ from which marketing, distribution and other services can be supplied, these being essential preconditions for effectiv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se regions. This diagnostic study has examined communal and household strategies for addressing food security issues, and has highlighted the main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ursuit of food security on the local level. The specific objective was to conduct a broadly focused participatory problem diagnosis of the study areas in two districts Phonsay and Namo, in order to understand farmers’ problems, livelihood goals and how their perspectives on food security have changed, and to investigate food security in shifting cultivation systems in Luang Prabang andOudomxay provinces. Within these two provinces Phonsay and Namo district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areas. The two districts are the poorest districts in the Luang Prabang and Oudomxay provinces and two of ten priority poorest districts in the whole country.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for the stud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reviewed against the sustainable land use systems strategy formulated from the Lao PDR policy. The study highlights both the benefits and stresses on household welfare, food insecurity conditions in the study areas, and interrelated problems of insufficient rice for household consumption. Finally based on these results the authors propose recommend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ind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ifting cultivation food security RICE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Lao PDR
下载PDF
Modeling Agricultural Change through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Cellular Automata: A Case Study on Shifting Cultivation
10
作者 Santiago Lopez 《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2014年第3期220-235,共16页
Agricultural expansion is one of the prime driving forces of global land cover change. Despite the increasing attention to the factors that cause it, the patterns and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indigenous cultivation s... Agricultural expansion is one of the prime driving forces of global land cover change. Despite the increasing attention to the factors that cause it, the patterns and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indigenous cultivation system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This study analyzes agricultural change associated with subsistence-based indigenous production systems in the lower Pastaza River Basin in the Ecuadorian Amazon through a spatially explicit dynamic model. The model integrates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cellular automata to simulate agricultural expansion at a resolution consistent with small scale agriculture and deal with inherently spatial processes. Data on land use and cultivation practices were collected through remote sensing and field visits, and processed within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framework.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an area of becoming agriculture increases with population pressure, in the vicinity of existing cultivation plots, and proximity to the center of human settlements. The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proximity to cultivation areas and the probability of the presence of agriculture clearly shows the spillover effect and spatial inertia carried by shifting cultivation practices. The model depicts an ideal shifting cultivation system, with a complete cropping-fallow-cropping cycle that shows how agricultural areas expand and contract across space and over time. The model produced relatively accurate spatial outputs, as shown by the results of a spatial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imulated landscapes and the actual one. The study helped understand local landscape dynamics associated with shifting cultivation system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land manag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GISTIC Cellular AUTOMATA GIS shiftING CULTIVATION land COVER AMAZON
下载PDF
近20年陕西省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阳 《河南科技》 2023年第4期100-104,共5页
【目的】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对于理解区域人地关系演化至关重要。【方法】以陕西省为例,基于2000、201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从数量变化、方向变化、空间变化三个方面分析了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演变特征。【结... 【目的】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对于理解区域人地关系演化至关重要。【方法】以陕西省为例,基于2000、201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从数量变化、方向变化、空间变化三个方面分析了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陕西省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显著,变化总面积达11 815.9 km^(2),占陕西省总面积的5.75%,主要变化地类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整体来看,耕地净面积持续下降,主要流向由草地与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中流向建设用地,新增面积主要来自草地与建设用地面积的减少;林地面积与建设用地持续增长,其中,林地新增面积主要来源耕地和草地,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主要得益于耕地的转入。从地域上看,关中平原快速城镇化侵占大量优质耕地,耕地和建设用地是主导的地类变化类型,陕北地区以耕地与林草地之间的互换为主,未利用地的开垦次之。陕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活跃度较低,总体表现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快速增加的趋势;(2)研究期内,耕地属于高速衰减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属于高速扩张类型。水域与其他用地是研究区域内较为“敏感”的用地类型;(3)2000—2020年,陕西省各类土地的重心不断向北迁移,不同地类的重心表现出不同的迁移特点,其中耕地和建设用地互动较为强烈。【结论】近20年陕西省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耕地、林草地和建设用地变化最为突出,各类土地的重心均表现出向北迁移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省 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演变 重心转移 土地综合变化率
下载PDF
黄河流域耕地压力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12
作者 赵国秀 张全景 +2 位作者 翟腾腾 滕淦 贺飞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76-1583,共8页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必须增强流域内耕地和粮食安全的保护力度。基于标准耕地系数修正的耕地压力指数模型,从黄河流域和地市的两个视角出发探究2005—2021年流域内耕地资源与耕地压力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耕地压力指...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必须增强流域内耕地和粮食安全的保护力度。基于标准耕地系数修正的耕地压力指数模型,从黄河流域和地市的两个视角出发探究2005—2021年流域内耕地资源与耕地压力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耕地压力指数值波动下降,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整体布局稳定、局部变动”基本态势,压力重心呈东西方向振荡变化,整体向西北迁移;(2)地市耕地压力异质性明显、离散程度加大、空间布局极化现象明显,耕地压力时间序列呈倒“N”或“波动”型分布,空间格局表现为中游压力集聚特征;(3)黄河中上游地市耕地压力过重、下游地市压力增长均需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以期通过政策调整、科技投入等措施增加耕地面积与粮食单产,实现高效现代化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压力指数 重心转移 时空格局 黄河流域
下载PDF
河南省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偏移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新萍 杜文涛 +3 位作者 吴煜 蔡铁刚 朱彦彦 赵俊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8-150,共13页
【目的】为了分析河南省土地利用数据,对其结构时空偏移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异特征进行研究,探索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方法】基于1990—202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运用信息熵和偏移份额模型分... 【目的】为了分析河南省土地利用数据,对其结构时空偏移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分异特征进行研究,探索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方法】基于1990—202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数据,运用信息熵和偏移份额模型分析其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研究显示:(1)研究期内河南省整体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均衡度呈“缓慢下降-缓慢上升”趋势,优势度则相反,结构经历了“有序—无序—相对平稳”的演化过程。(2)研究期内建设用地、林地及水域用地为增长性结构,耕地、草地及未利用地为衰退性结构,其中建设用地补给偏移效应显著,耕地挤出偏移效应显著。各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竞争力存在明显空间差异。(3)研究期内河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了56.19亿元;土地利用结构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林地和水域用地为主,占总比重75.65%;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为主,占总比重58%,空间分布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结论】结果表明:建设用地、林地及水域用地是河南省生态系统价值变化的主要因子,前者为负相关,且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长率和土地利用增长性结构的竞争性偏移整体表现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信息熵 偏移份额 河南省
下载PDF
重庆市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探讨 被引量:13
14
作者 邱道持 冯玲玲 +1 位作者 石永明 赵亚萍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65-169,共5页
阐述了重庆市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基本情况,深入分析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当放宽农村土地的农业用途管制、开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建议.
关键词 农村土地流转 特点 制约因素 重庆市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流动沙地土壤湿度变异及其对降水的依赖 被引量:50
15
作者 何志斌 赵文智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9-362,共4页
应用半干旱区科尔沁沙地 1983— 1990年 5~ 10月份土壤湿度定点观测资料 ,对流动沙地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异及其与降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半干旱区科尔沁沙地 ,在 0~ 30 0cm的垂直剖面上 ,以 2 0cm作为一个层次 ,流动沙地土壤湿... 应用半干旱区科尔沁沙地 1983— 1990年 5~ 10月份土壤湿度定点观测资料 ,对流动沙地土壤湿度的时空变异及其与降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半干旱区科尔沁沙地 ,在 0~ 30 0cm的垂直剖面上 ,以 2 0cm作为一个层次 ,流动沙地土壤湿度多年平均值变化于 3 2 5 %~ 3 47% ,层次间无显著差异。在时间序列土壤湿度存在年内和年际变异 ,5月份的土壤湿度与 6~ 10月份存在显著差异 ,但 6~ 10月份之间土壤湿度差异不显著。年际间降水量变化于 2 43 3~ 5 6 7 1mm (变异系数 95 0 5 % )之间 ,流动沙地土壤湿度变化于 3 10 %~ 3 6 9% (变异系数18 6 8% )之间。 0~ 40cm土壤湿度与前月降水量不显著相关 ,但 40~ 30 0cm土壤湿度与前月降水量显著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地区 科尔沁沙地 流动沙丘 土壤湿度 降水量 数据处理
下载PDF
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为什么会发生流转 被引量:28
16
作者 陈利根 卢吉勇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14-19,共6页
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是我国集体土地使用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过程。从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角度剖析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 ,有三个原因 :一是制度创新使潜在收入得以增加 ,二是制度环境变化使潜在收入分割成为可能 ;三是制度安排... 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是我国集体土地使用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过程。从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角度剖析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 ,有三个原因 :一是制度创新使潜在收入得以增加 ,二是制度环境变化使潜在收入分割成为可能 ;三是制度安排成本在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 土地流转 制度变迁 制度创新 土地制度 制度安排成本
下载PDF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面临的挑战与建议——以重庆市忠县为例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艳 邱道持 张怡然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59-363,共5页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实现农村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的重要举措。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不仅是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局面的需要,也是赋予农村建设用地与城市用地"同地、同权、同价"保障...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是实现农村建设用地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的重要举措。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不仅是缓解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局面的需要,也是赋予农村建设用地与城市用地"同地、同权、同价"保障其合法权益的需要。剖析了研究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基本特征,揭示了目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法律法规冲突较大和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困难,并提出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挑战 建议 忠县
下载PDF
基于偏移—份额法的区域建设用地结构变化和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张恒义 刘卫东 石秋义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63-68,共6页
研究目的:利用偏移份额模型研究区域建设用地结构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为区域建设用地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偏移—份额法和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不同类型建设用地的偏移份额比在空间上差异巨大;城镇用地、独立工... 研究目的:利用偏移份额模型研究区域建设用地结构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为区域建设用地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偏移—份额法和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不同类型建设用地的偏移份额比在空间上差异巨大;城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属于增长性结构,农村居民点用地、特殊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属于衰退性结构;各地对不同类型建设用地的竞争优势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研究结论:区域建设用地结构变化及其空间差异性是由区域经济要素、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区域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偏移—份额模型将区域空间和建设用地结构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揭示了一段时期内建设用地结构变化和空间配置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建设用地结构 偏移-份额法 空间配置 金华市
下载PDF
重庆市小城镇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卫欣 邱道持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1-104,共4页
近年来,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和交易行为在重庆市绝大多数小城镇隐形地进行。为推动该市小城镇的健康、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小城镇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多层次、多样化、管理不规范的现状特征,并对小城镇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 近年来,集体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和交易行为在重庆市绝大多数小城镇隐形地进行。为推动该市小城镇的健康、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小城镇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多层次、多样化、管理不规范的现状特征,并对小城镇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影响评价。最后,提出了加强和完善小城镇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管理的政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非农建设用地 流转 小城镇 重庆市
下载PDF
油蒿(Artemisia ordosica)对半干旱区沙地生境的适应及其生态作用 被引量:47
20
作者 杨洪晓 张金屯 +3 位作者 吴波 王妍 李晓松 许彬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84-690,共7页
我国温带半干旱区沙地生境的主要特征是干旱少雨、沙源丰富和大风频繁 ,这种特定条件进化出我国特有的优良固沙植物———油蒿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油蒿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繁殖习性 ,能够很好地适应沙地环境 .油蒿群落... 我国温带半干旱区沙地生境的主要特征是干旱少雨、沙源丰富和大风频繁 ,这种特定条件进化出我国特有的优良固沙植物———油蒿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油蒿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繁殖习性 ,能够很好地适应沙地环境 .油蒿群落不仅能够防风固沙 ,影响沙地生态系统的水分运移与分配 ,还能促进土壤的发育 .因此 ,油蒿在适应沙地生境的同时对沙地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改造作用 .油蒿群落对沙地生境的不断改造 ,推动了植物群落的演替 ,最终使流动沙丘转变为丰茂的植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 油蒿 适应性 生态作用 群落演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