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East Asian land-sea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difference index and its relation to general circulation and summer rainfall over China 被引量:6
1
作者 Zhang Bo Zhou XiuJi +2 位作者 Chen LongXun Zhu YanFeng Zhao B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11期1734-1746,共13页
Using a monthly precipitation dataset of 160 stations over China and a daily and monthly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set from 1961 ... Using a monthly precipitation dataset of 160 stations over China and a daily and monthly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set from 1961 to 2006, we here define an East Asian land-sea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difference index ILSQD and investigate its relationship to summer rainfall in China and East Asian general circ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ILSQD more closely reflects the anomalous variations in summer monsoon phenomena; in the high-index (HI) cases, the strong low-level southerlies over East China and the strong high-level westerlies over middle latitudes indicate an active summer monsoon, and vice versa in the low-index (LI) cases. This index also reflects summer rainfall anomalies over East China; in the HI (LI) cases rainfall increases (decreases) over North China and at the same time decreases (increases) over the mid-lower Yangtze River valley and the southern Yangtze River. Hence, ILSQD can be utilized as a summer monsoon index. There is also remarkable correlation between ILSQD in March and the following summer rainfall over the mid-lower Yangtze River valley. Finally, the Community Atmospheric Model Version 3.1 (CAM3.1) of NCAR is used to run numerical experiments, which verify that the anomalous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simulations is similar to that of diagnosis analysis based on the anomalous summer atmospheric heating forcing. Similarly, the atmospheric heating rate in March can force summer rainfall anomalies in the simulations just as observed in the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ea atmospheric heat source difference index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SUMMER rainfall forecasting meaning
原文传递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Tropical Indian Ocean Region 被引量:2
2
作者 LUO Xiao-qing XU Jian-jun +3 位作者 LIU Chun-lei ZHANG Yu LI Kai WU Lang-qi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21年第1期70-80,共11页
Investigating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the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AHS)over the Tibetan Plateau-Tropical Indian Ocean(TP-TIO)reg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and d... Investigating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the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AHS)over the Tibetan Plateau-Tropical Indian Ocean(TP-TIO)reg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uth Asian summer monsoon(SASM).This study used the Japanese 55-year Reanalysis(JRA-55)data from 1979 to 2016 and adopted statistical methods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HS between the TP and TIO,and theirs link to the SASM on an interannual scale.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onthly variations of the AHS in the two regions were basically anti-phase,and that the summer AHS in the TP was obviously stronger than that in the TIO.There were strong AHS and atmospheric moisture sink(AMS)centers in both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TP in summer.The AHS center in the east was stronger than that in the west,and the AMS centers showed the opposite pattern.In the TIO,a strong AHS center in the northwest-southeast direction was located near 10°S,90°E.Trend analysis showed that summer AHS in the TIO was increasing significantly,especially before 1998,whereas there was a weakening trend in the TP.The difference of the summer AHS between the TP and TIO(hereafter IQ)was used to measure the thermal contrast between the TP and the TIO.The IQ showed an obvious decreasing trend.After 1998,there was a weak thermal contrast between the TP and the TIO,which mainly resulted from the enhanced AHS in the TIO.The land-sea thermal contrast,the TIO Hadley circulation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and the SASM circulation all weakened,resulting in abnormal circulation and abnormal precipitation in the Bay of Bengal(BO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 Tibetan Plateau Tropical Indian Ocean land-sea thermal contrast
下载PDF
大气热源对高原低涡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2013年7月个例分析
3
作者 周庶 孙芳 +2 位作者 王美蓉 周顺武 青逸雨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07-919,共13页
高原低涡是夏季青藏高原(简称高原)及其下游地区的主要降水系统。本文利用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云顶亮温逐小时数据和TRMM 3 h降水资料,对2013年7月19~21日活动于高原的一次低涡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此低涡在高原期间的活动... 高原低涡是夏季青藏高原(简称高原)及其下游地区的主要降水系统。本文利用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云顶亮温逐小时数据和TRMM 3 h降水资料,对2013年7月19~21日活动于高原的一次低涡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此低涡在高原期间的活动时间长达56 h,将其分为初生、发展及移出高原前三个阶段,着重分析了高原大气热源在低涡不同阶段的关键作用和机理。结果表明:此低涡在发展过程中表现为阶段性增强的特征,位势涡度倾向方程诊断发现非绝热加热的垂直梯度是造成低涡发展增强的主要因素,即非绝热加热极值所在高度的下方和上方分别有正的和负的位涡制造,从而加强了低层的气旋和高层的反气旋。进一步分析可知大气热源在低涡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阶段性增强的特征,最大值出现在正午时段,且在低涡移出高原前阶段最强。低涡的生成与地面暖中心有关,这归因于地表感热加热的作用;而低涡的后续发展则主要依赖于凝结潜热加热,加热高度位于对流层中层,这主要是由垂直运动将低层的水汽集中到中层,产生水汽凝结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 不同发展阶段 大气热源 感热 潜热
下载PDF
重庆地区城郊人体舒适度变化特征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郑箐舟 何军 +4 位作者 李深智 邓承之 吴志鹏 黄萧霖 吴瑕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89-1097,共9页
在全球变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热岛/干岛效应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居环境,城区居民面临着健康风险。要制定缓解、控制措施,必须要明确城市化的大气环境效应形成和演化规律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以快速城市化的重庆市为例,基于重庆... 在全球变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热岛/干岛效应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居环境,城区居民面临着健康风险。要制定缓解、控制措施,必须要明确城市化的大气环境效应形成和演化规律对人居环境的影响。以快速城市化的重庆市为例,基于重庆市内15个国家气象站点1980-2020年平均气温、湿度和风速逐日观测资料,采用人体舒适度指数计算公式量化得到了各站点的人体舒适度,并利用ArcGis软件中反距离加权模型(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IDW)进行空间插值,得到每个时间段人体舒适度的空间分布演化情况。另外对比分析了城郊气象站点平均气温、饱和水汽压差和相对湿度的时空变化趋势,并结合城市化进程数据,重点检测了重庆市人居热环境随城市化进程演化的趋势,评估了城市化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温度、饱和水汽压差的高值区与相对湿度的低值区发展方向与建成区扩张方向基本一致,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高温组团;(2)城市与郊区站点平均气温和饱和水汽压差均呈上升趋势,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但城区站点变“干”变“热”趋势更加明显,热岛/干岛效应显著;(3)城区站点热不舒适日数和冷不舒适日数分别以3.5 d·(10a)^(-1)、-3.6d·(10a)^(-1)的速率呈现出显著性趋势(P<0.05),而郊区站点年际变化较为稳定,城市化使得人体舒适度往炎热不舒适的方向发展;(4)相较于城市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城郊站点年热不舒适度日数之间的差异进一步增大,最大差距一年能达到30 d左右。整体上,重庆市城市发展方向与人居热环境空间演化格局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该研究旨在探明重庆市城市化引起的人体舒适度的演化规律,为缓解城市热岛/干岛效应提供直接的科学参考,力求为城市总体规划、改善城市热环境、打造“宜居宜游城市”提供定量化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舒适度指数 城市热岛 城市干岛 大气环境效应 城郊差异
下载PDF
青藏高原春季土壤湿度与我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联系及其可能机理 被引量:19
5
作者 王静 祁莉 +1 位作者 何金海 吴志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985-3995,共11页
土壤湿度作为陆面过程的重要因子,对局地及邻近地区的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青藏高原的土壤湿度观测站点稀少,时间较短,鉴于此,本文使用经过部分观测站点检验的卫星反演数据,研究了春季高原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与后期夏季我国东... 土壤湿度作为陆面过程的重要因子,对局地及邻近地区的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青藏高原的土壤湿度观测站点稀少,时间较短,鉴于此,本文使用经过部分观测站点检验的卫星反演数据,研究了春季高原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与后期夏季我国东部降水的联系和可能机理.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原土壤湿度总体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去除该线性趋势后,我们定义了一个高原土壤湿度指数TPSMI来定量表征高原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特征,发现表层、中层、深层的土壤湿度年际变率趋于一致,且春季土壤湿度与夏季土壤湿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可达0.56).当TPSMI偏大时,即高原东部土壤湿度偏大,而西部偏小时,夏季在高原东部(西部)存在一个潜热(感热)热源,二者共同作用下,在对流层中高层从高原西部经我国大陆直至东北地区激发出一个气旋—反气旋—气旋波列,该波列呈相当正压结构,有利于东北冷涡的加强及冷空气向南爆发;与此同时,南亚高压加强东伸,西太副高西伸加强,低空南方暖湿气流与北方干冷气流在长江流域汇合,伴随着上升运动加强,从而有利于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增多;反之,当TPSMI偏小时,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资料 高原土壤湿度指数(TPSMI) 长江流域夏季降水 大气热源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梅雨与北太平洋大气热源诊断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毛文书 巩远发 +1 位作者 彭骏 李国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0-246,共7页
利用长江中下游1954—2001年梅雨量资料和NCEP/NCAR 1954—2001年逐日高度场、风场、比湿场和地面气压场资料,采用EOF分解、合成分析、SVD分解等方法,详细讨论了北太平洋大气热源与长江中下游梅雨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大气热源... 利用长江中下游1954—2001年梅雨量资料和NCEP/NCAR 1954—2001年逐日高度场、风场、比湿场和地面气压场资料,采用EOF分解、合成分析、SVD分解等方法,详细讨论了北太平洋大气热源与长江中下游梅雨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大气热源与长江中下游梅雨量存在显著负相关,东太平洋大气热源与长江中下游梅雨量存在显著正相关,通过信度为95%的Monte-Carlo检验,具体表现为当菲律宾群岛附近洋面、西太平洋暖池区及西北太平洋西风飘流区大气热源异常增加(减少)时,赤道中东太平洋大气热源异常偏低(偏高),会造成长江中下游梅雨异常偏少(偏多),反之亦然,合成分析、点相关分析和SVD的分析结果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 大气热源 Z指数 EOF SVD
下载PDF
中国中东部地区不同气候背景下城市乡村气温差异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赵雪婷 朱彬 潘晨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69-577,共9页
本文利用中国中东部424个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与再分析气象资料,研究了1981—2014年中国中东部地区(京津冀、黄淮和长三角)不同气候背景下城市和乡村的气温差异(ΔT城乡)。研究发现,中国中东部ΔT城乡昼夜基本皆为正,北部的京津冀和南部... 本文利用中国中东部424个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与再分析气象资料,研究了1981—2014年中国中东部地区(京津冀、黄淮和长三角)不同气候背景下城市和乡村的气温差异(ΔT城乡)。研究发现,中国中东部ΔT城乡昼夜基本皆为正,北部的京津冀和南部的长三角地区ΔT城乡存在显著昼夜差异:白天长三角地区ΔT城乡大于京津冀地区;夜间则反之,京津冀地区ΔT城乡大于长三角地区;黄淮地区昼夜ΔT城乡特征介于前两个区域之间。分析发现,各地区昼夜ΔT城乡与城市和乡村的地表温差(ΔT d城乡)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城市规模不是造成南北方昼夜ΔT城乡差异的原因。结合大气热源(汇)Q 1和水汽汇Q 2等要素进一步分析其物理机制发现,大气热源(汇)Q 1是表征南北方ΔT城乡昼夜差异的较好物理指标:(1)白天,南方乡村和城市比北方乡村和城市Q 1皆较大,但南北方城市下垫面类型类似导致其Q 2基本相同,而南方乡村地表蒸散发强烈、地表大气升温较慢,使得南方地区ΔT城乡大于北方地区ΔT城乡;(2)夜间,北方乡村地区Q 1负值绝对值高于南方乡村、也高于北方城市,即北方乡村感热降温显著强于南方乡村和北方城市,而南北方城市Q 1值基本相同,使得北方地区ΔT城乡大于南方地区ΔT城乡。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高温湿润地区白天城乡温差更大,而低温干燥地区夜间城乡温差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温差 大气热源(汇) 水汽汇 物理机制 中国中东部
下载PDF
超细粉尘的扬尘机理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许秦坤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49-151,共3页
目前对一般尘源控制研究较少,系统的粉尘扬尘(尘化)机理的研究更少,为此,作为首要问题提出弄清尘化机理,从源头上控制治理粉尘。对粉尘颗粒所受作用力进行分析,特别就超细粉尘的扬尘机理提出相应的物理模型。初步研究表明,1~10... 目前对一般尘源控制研究较少,系统的粉尘扬尘(尘化)机理的研究更少,为此,作为首要问题提出弄清尘化机理,从源头上控制治理粉尘。对粉尘颗粒所受作用力进行分析,特别就超细粉尘的扬尘机理提出相应的物理模型。初步研究表明,1~10μm的粉尘关键是受机械力、升力和粘滞动力的影响;几微米的粉尘颗粒从静止到与主流速度一致,在瞬间即可完成;微细粉尘扬尘过程是极其复杂多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尘机理 尘源控制 大气颗粒物(PM) 监测指标 空气附面层 压差 物理模型
下载PDF
用大气热源表征的东亚夏季风指数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陈中钰 巩远发 赵蕾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275-280,共6页
利用1965-2007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同期的中国160站降水资料,在讨论大气热源的气候特征基础上,用整层积分的大气热源定义了一个东亚夏季风指数,并用该指数研究了东亚夏季风和中国气候的关系。研究表明:定义的大气热源季风指数能反... 利用1965-2007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同期的中国160站降水资料,在讨论大气热源的气候特征基础上,用整层积分的大气热源定义了一个东亚夏季风指数,并用该指数研究了东亚夏季风和中国气候的关系。研究表明:定义的大气热源季风指数能反映夏季风的异常变化,高(低)指数年对应的东亚夏季风偏强(弱);该指数与长江中下游降水存在高度的同期负相关,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有较强的分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东亚夏季风 大气热源 季风指数 长江中下游 降水 季风槽
下载PDF
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热力差异对东亚季风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许田田 范广洲 +2 位作者 张永莉 赖欣 王炳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43-1654,共12页
利用1951-2014年NCEP/NCAR逐月、逐日再分析资料,1979-2014年CMAP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夏季各关键区大气热源及大气热源差值的变化特征,利用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关键区热力转换早晚对东亚副热带季风建立的影响,以及关键区热力差异大小对... 利用1951-2014年NCEP/NCAR逐月、逐日再分析资料,1979-2014年CMAP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夏季各关键区大气热源及大气热源差值的变化特征,利用合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关键区热力转换早晚对东亚副热带季风建立的影响,以及关键区热力差异大小对季风强弱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与西太平洋热力转换早(晚)时,副热带季风建立时间早(晚),撤退时间晚(早),副热带季风持续时间长(短),热带夏季风爆发时间偏晚(早)。副热带季风建立的早晚与东亚和西太平洋热力转换的早晚在时间上较为一致。热带夏季风的爆发对副热带夏季风强度的增加有促进作用。高原的热力作用对东亚副热带季风的影响大于对热带季风的影响。海陆热力差值大(小)时,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较常年偏南(北),东亚副热带地区表现为偏南(北)风距平,在低纬南海地区为偏西(东)风距平,高原及东亚大陆地区的上升运动较平均状态偏强(弱),西太平洋大部分地区的上升运动较平均状态偏弱(强)。且热力差值大时,南下的西北风与来自西太平洋的偏南风在30°N左右的副热带地区相汇,有利于此地区的降水的形成。包含高原的东亚与西太平洋热力差值大小比不包含高原的东亚与西太平洋热力差值大小对高度场、风场、垂直速度场的影响均更大。夏季热力差值大小对我国温度与降水的分布均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东亚 西太平洋 大气热源 热力差 东亚副热带季风
下载PDF
东亚季风强弱年高原、东亚及太平洋热力对比 被引量:1
11
作者 许田田 范广洲 +1 位作者 赖欣 张永莉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6年第6期599-606,共8页
为对东亚夏季风强弱年青藏高原、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热力作用以及不同区域热力差进行对比研究,对进一步研究关键区热力差异对东亚季风的影响提供一些参考,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偏强时,孟加拉湾、华南、... 为对东亚夏季风强弱年青藏高原、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热力作用以及不同区域热力差进行对比研究,对进一步研究关键区热力差异对东亚季风的影响提供一些参考,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风偏强时,孟加拉湾、华南、南海及热带西太平洋大气热源异常偏强,印度东部、青藏高原、中南半岛及中纬度西太平洋地区大气热源异常偏弱;且高原东部与东亚关键区热力差偏大,垂直方向上热力差在600 h Pa达到最大,东亚关键区与热带西太平洋热力差偏小,热力差在250 h Pa左右达到最大;高原东部与热带西太平洋热力差为负,热力差在400 h Pa达到最大。反之亦然。东亚夏季风强度变化对高原与热带西太平洋上空高层大气热源影响更大,对东亚关键区上空低层大气热源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气候变化 东亚夏季风 青藏高原 东亚 西太平洋 大气热源 热力差
下载PDF
基于Landsat数据热岛效应与植被的关系研究——以开封市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畅 高荣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5期48-52,共5页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热岛现象日益严重,不仅制约社会经济绿色健康发展,而且危害人体健康。基于Landsat5、Landsat8数据,利用大气校正法对河南省开封市地表温度进行反演,分析开封市热环境空间分布,并对该市植被覆盖度进行空间变...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热岛现象日益严重,不仅制约社会经济绿色健康发展,而且危害人体健康。基于Landsat5、Landsat8数据,利用大气校正法对河南省开封市地表温度进行反演,分析开封市热环境空间分布,并对该市植被覆盖度进行空间变化分析,以期为开封市城市绿色健康规划建设及缓解热岛效应提供借鉴。结果表明,开封市城市热岛效应明显,高温由开封市区向祥符区、尉氏县、通许县、杞县、兰考县扩散;从各区热环境分布看,开封市年平均气温和高温区面积均呈升高趋势,开封市中温区、次高温区面积显著增加,次低温区面积显著减少,城区气温增加速度大于郊区,为热岛的形成提供了热量基础。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呈负相关,因此在开封市经济建设过程中应对城镇土地使用合理规划、加强城镇绿地规划、增加城镇绿地覆盖度、选用透水地面铺装以缓解开封市热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Landsat数据 热岛效应 地表温度 大气校正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