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significant wave height and sea surface wind speed of the China's seas 被引量:5
1
作者 ZHENG Chongwei PAN Jing +3 位作者 TAN Yanke GAO Zhansheng RUI Zhenfeng CHEN Chaohui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9期58-64,共7页
Long-term variations in a sea surface wind speed (WS) and a significant wave height (SWH)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an ocean resource ex... Long-term variations in a sea surface wind speed (WS) and a significant wave height (SWH)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the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an ocean resource exploitation, and other activities. The sea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ng-term trends in China's seas WS and SWH are determined based on 24 a (1988-2011) cross-calibrated, multi-platform (CCMP) wind data and 24 a hindcast wave data obtained with the WAVEWATCH-III (WW3) wave model forced by CCMP wind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 (1) For the past 24 a, the China's WS and SWH exhibit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as a whole, of 3.38 cm/(s.a) in the WS, 1.3 cm/a in the SWH. (2) As a whole,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the China's seas WS and SWH is strongest in March-April-May (MAM) and December-January-February (DJF), followed by June-July-August (JJA), and smallest in September-October-November (SON). (3) The areal extent of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the WS was largest in MAM, while the area decreased in JJA and DJF; the smallest area was apparent in SON. In contrast to the WS, almost all of China's seas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WH in MAM and DJF; the range was slightly smaller in JJA and SON. The WS and SWH in the Bohai Sea, the Yellow Sea, East China Sea, the Tsushima Strait, the Taiwan Strait,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the Beibu Gull and the Gulf of Thailand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all seasons. (4) The variations in China's seas SWH and WS depended on the season. The areas with a strong increase usually appeared in DJ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 surface wind speed significant wave height long-term variation seasonal difference
下载PDF
Effects of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 on surface wind speed in China 被引量:4
2
作者 LI Yupeng CHEN Yaning LI Zh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9年第3期345-356,共12页
The surface wind speed(SWS)is affected by both large-scale circulation and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LUCC).In China,most studies have considered the effect of large-scale circulation rather than LUCC on SWS.In this st... The surface wind speed(SWS)is affected by both large-scale circulation and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LUCC).In China,most studies have considered the effect of large-scale circulation rather than LUCC on SWS.In this study,we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LUCC on the SWS decrease during 1979-2015 over China using the observation minus reanalysis(OMR)method.There were two key findings:(1)Observed wind speed declined significantly at a rate of 0.0112 m/(s·a),whereas ERA-Interim,which can only capture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observed data,indicated a gentle downward trend.The effects of LUCC on SWS were distinct and caused a decrease of 0.0124 m/(s·a)in SWS;(2)Due to variation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types across different regions,the influence of LUCC on SWS also varied.The observed wind speed showed a rapid decline over cultivated land in Northwest China,as well as a decrease in China’s northeastern and eastern plain regions due to the urbanization.However,in the Tibetan Plateau,the impact of LUCC on wind speed was only slight and can thus be igno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wind speed(SWS) 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LUCC) observation minus reanalysis(OMR)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China
下载PDF
Difference in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Spring and Summer Sensible Heat Fluxes over 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9
3
作者 ZHOU Lian-To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09年第2期119-123,共5页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difference in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spring and summer sensible heat fluxes over Northwest China by using station observations from 1960 to 2000. It was found that the sprin...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difference in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spring and summer sensible heat fluxes over Northwest China by using station observations from 1960 to 2000. It was found that the spring sensible heat flux over Northwest China was greater during the period from the late 1970s to the 1990s than during the period from the 1960s to the mid-1970s. The summer sensible heat flux was smaller in the late 1980s through the 1990s than it was in the 1970s through the early 1980s. Both the spring and summer land-air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over Northwest China displayed an obvious interdecadal increase in the late 1970s. Both the spring and summer surface wind speeds experienced an obvious interdecadal weakening in the late 1970s. The change in the surface wind speed played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in sensible heat flux during the summer, whereas the change in the land-air temperature difference was more important for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in sensible heat flux in the spring. This difference was related to seasonal changes in the mean land-air temperature difference and the surface wind speed. Furthe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increase in the spring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in Northwest China was related to an increase in surface net rad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sible heat flux land-air temperature difference surface wind speed surface net radiation
下载PDF
中国地表日平均风与日极大风气候特征的对比
4
作者 南宇琨 刘鹏 +1 位作者 王伟 陈遗志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68-1479,共12页
据多项研究指出,中国地表平均风速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呈现长期下降的趋势。而极大风速与平均风速特征变化是否一致,值得我们关注。通过对比分析国家基本气象站1951—2018年的地表日平均风速和日极大风速数据,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内,日平... 据多项研究指出,中国地表平均风速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呈现长期下降的趋势。而极大风速与平均风速特征变化是否一致,值得我们关注。通过对比分析国家基本气象站1951—2018年的地表日平均风速和日极大风速数据,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内,日平均风速主要集中在2 m·s^(-1)左右,而日极大风速主要集中在8 m·s^(-1)左右,这两种风速在青藏高原地区和内蒙古地区较大。此外,日平均风速出现小风速概率更高,而日极大风速的概率分布更接近于正态分布。从1960—2010年,日平均风速下降了19%,而日极大风速下降更为显著,达到20%。然而,在2010年之后,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二者均略有回升,尤其是日平均风速的回升更为显著。这一结论强调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持续关注和研究风速变化的重要性,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地表风速的变化特征,同时也为风速预报、风能开发等项目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平均风 日极大风 气候特征 风速差异
下载PDF
基于SVM的我国北部沿岸海上风速估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渠鸿宇 胡海川 黄彬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1-233,共13页
沿岸海上观测站点稀少,而沿岸陆地观测站点相对密集,开展海陆分布导致的海陆风速差异特征研究,实现由陆地观测风速估算海上风速,有助于提高海上大风预报服务能力。利用我国北方地区两组浮标及其邻近陆地观测站点的2016—2020年逐小时平... 沿岸海上观测站点稀少,而沿岸陆地观测站点相对密集,开展海陆分布导致的海陆风速差异特征研究,实现由陆地观测风速估算海上风速,有助于提高海上大风预报服务能力。利用我国北方地区两组浮标及其邻近陆地观测站点的2016—2020年逐小时平均风速和阵风风速数据,统计分析海陆风速差异特征及规律,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构建了基于陆地平均风速、陆地阵风风速、海陆站点距离、月份及观测时次的海上风速估算模型。利用另外两组海陆观测站2021年观测数据对估算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对于6级及以上的平均风速和7级及以上的阵风风速,模型具有较高的估算准确率,模型估算的两个检验组的海上站点平均风速(阵风风速)RMSE分别为2.40 m·s^(-1)(3.20 m·s^(-1))和2.35 m·s^(-1)(2.57 m·s^(-1)),较ERA5分别减少了24%(14%)和23%(20%)。在一次温带气旋和冷空气共同影响的大风过程中,模型估算的两个检验组的海上平均风速(阵风风速)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6 m·s^(-1)(2.3 m·s^(-1))和1.1 m·s^(-1)(1.5 m·s^(-1)),在极值时刻的平均风速(阵风风速)误差分别为-1.3 m·s^(-1)(-0.6 m·s^(-1))和-1.2 m·s^(-1)(-3.1 m·s^(-1)),均优于ERA5计算结果。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海上风速估算模型能够利用陆地观测风速估算出较为准确的海上大风,可降低海上观测资料不足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风速差异 海上平均风 海上阵风 支持向量机
下载PDF
超声波风速传感器风场误差的数值模拟
6
作者 顾仁勇 蒋泽 +1 位作者 王璐 郝叶军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6-243,共8页
为了研究矿用超声波时差法风速传感器测量结果受风场误差的影响,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不同结构类型的传感器在不同风向、风速下的流场和声道速度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射式结构的测量风速受风向角的影响明显大于反射式;对射... 为了研究矿用超声波时差法风速传感器测量结果受风场误差的影响,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不同结构类型的传感器在不同风向、风速下的流场和声道速度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射式结构的测量风速受风向角的影响明显大于反射式;对射式结构在45°风向角下经修正后的相对误差最小,且优于反射式;3种反射式结构中,换能器凹陷安装对测量风速的影响最小,凸起安装其次,半凸安装影响最大;换能器凹陷安装受风向角的影响最小,凸起安装和半凸安装影响相当;3种安装方式下,半凸安装在45°风向角下经修正后的测量误差最小;超声波风速传感器选择合适的结构布局,可以提升测量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用风速传感器 风速测量 超声波时差法 数值模拟 测风误差
下载PDF
热式风传感器的仿真优化设计
7
作者 宋高莹 高经武 +1 位作者 杨哲懿 邱永锋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573-582,共10页
本文基于热温差原理,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热式风传感器在恒功率和温度平衡两种控制模式下的工况进行了模拟,分析了芯片结构的不同特征尺寸参数对传感器输出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传感器的输出分别随着芯片边长和厚度、加... 本文基于热温差原理,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热式风传感器在恒功率和温度平衡两种控制模式下的工况进行了模拟,分析了芯片结构的不同特征尺寸参数对传感器输出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传感器的输出分别随着芯片边长和厚度、加热元件长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当加热元件和测温元件之间距离增加时,输出减小。优化结构尺寸后的传感器在恒功率模式下,风向误差小于±2°,风速在0~15 m/s时,误差小于10%;温度平衡模式下,风向误差为±3°,风速有效测量范围可达0~20 m/s,误差小于5%,测量精度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 风向 热温差 恒功率模式 温度平衡模式
下载PDF
Land-sea breeze circulation structure on the west coast of the Yellow Sea,China
8
作者 Yongxiang Ma Jinyuan Xin +8 位作者 Xiaoling Zhang Lindong Dai Klaus Schaefer Shigong Wang Yuesi Wang Zifa Wang Fangkun Wu Xinrui Wu Guangzhou Fan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21年第1期14-21,共8页
Land-sea breeze(LSB)is an atmospheric mesoscale circulation that occurs in the vicinity of the coast and is caused by uneven heating resulting from the difference in specific heat capacity between the sea and land sur... Land-sea breeze(LSB)is an atmospheric mesoscale circulation that occurs in the vicinity of the coast and is caused by uneven heating resulting from the difference in specific heat capacity between the sea and land surfaces.The circulation structure of LSB was quantitatively investigated with a Doppler wind lidar Windcube100s on the west coast of the Yellow Sea for the first time.The time of observation was 31 August to 28 September 2018.It was found that the height of LSB development was 700 m to 1300 m.The duration of conversion of LSB was between 6 h and 8 h.The biggest average horizontal sea-breeze wind speed at 425 m was 5.6 m s^(-1),and at 375 m it was 4.5 m s^(-1).During the conversion process from sea breeze to land breeze,the maximum wind shear exponent was 2.84 at 1300 m altitude.During the conversion process from land breeze to sea breeze,the maximum wind shear exponent was 1.28 at 700 m altitude.The differences in wind shear exponents between sea-breeze and landbreeze systems were between 0.2 and 3.6 at the same altitude.The maximum value of the wind shear exponent can reflect the height of LSB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ea breeze Vertical wind speed CCirculation structure Doppler wind lidar Yellow sea
下载PDF
基于移动平台的三维风速风向动态测量系统
9
作者 崔永俊 杨阳阳 侯钰龙 《电子器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7-442,共6页
由于风速风向对帆船等移动平台的影响,需要实现对风速风向的动态测量,因此设计了一款基于时差法的正四面体非正交结构超声波阵列的动态测量系统。该系统通过测量超声波在顺风和逆风下传播的速度不同,结合测量装置的结构解析,得到风速风... 由于风速风向对帆船等移动平台的影响,需要实现对风速风向的动态测量,因此设计了一款基于时差法的正四面体非正交结构超声波阵列的动态测量系统。该系统通过测量超声波在顺风和逆风下传播的速度不同,结合测量装置的结构解析,得到风速风向和俯仰角,利用磁力计补偿方位信息数据和中值滤波算法,解决了在移动平台上实时动态采集风速风向和俯仰角的问题。经实际测试,系统风速测量误差在±1 m/s以内,风向测量偏差不超过0.8°,俯仰角测量偏差不超过1°,达到预期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风向动态测量 正四面体非正交结构 方位信息补偿 时差法 中值滤波算法
下载PDF
2005-2019年自动站与人工站风资料对比分析
10
作者 于宛男 张俊茹 +1 位作者 孙晓宇 王旭 《河南科技》 2023年第13期110-113,共4页
【:目的】研究自动站与人工站历史风资料的数据质量。【方法】以2005—2019年长春国家基准气候站自动站与人工站风资料为样本,对风向月相符率、风速对比差值、风速月粗差率和风速月相关性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0分钟风向相符率多于2分... 【:目的】研究自动站与人工站历史风资料的数据质量。【方法】以2005—2019年长春国家基准气候站自动站与人工站风资料为样本,对风向月相符率、风速对比差值、风速月粗差率和风速月相关性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0分钟风向相符率多于2分钟,10分钟风向相符率大多集中在40%~60%,平均49%,2分钟风向集中在30%~50%之间,平均39%;自动站风速大于人工站风速,10分钟年平均风速相差最大达0.6 m/s,2分钟年平均风速相差达0.4 m/s;自动站和人工站风速10分钟平均较2分钟平均相关性好。【结论】为今后风要素的数据使用起到良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站 人工站 风向月相符率 风速对比差值 风速月粗差率
下载PDF
自动与人工观测风速和风向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22
11
作者 苑跃 赵晓莉 +1 位作者 王英 刘霄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90-496,共7页
利用四川7个基准气候站2005年自动与人工观测风速和风向资料,就自动与人工观测的风速和风向的差异、引起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风速项目均是自动观测值比人工观测值平均偏高,偏高值在0.06~0.46m·s^(-1)之间,在风速测... 利用四川7个基准气候站2005年自动与人工观测风速和风向资料,就自动与人工观测的风速和风向的差异、引起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风速项目均是自动观测值比人工观测值平均偏高,偏高值在0.06~0.46m·s^(-1)之间,在风速测量准确度的偏差范围内;2分钟风速、10分钟风速、日最大风速的自动与人工对比观测样本差值在风速观测准确度(±0.5m·s^(-1))范围内的分别占37.72%、55.35%、67.75%,风向相符率分别为62.33%、75.84%、43.64%。自动与人工观测风速值的差异随风速的增大而减小,且没有明显的日变化、季节性变化和地域性变化特征。自动与人工两种观测原理、精度要求、统计方法、观测时间和观测方法的不同,都会引起两种风测量值出现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观测 人工观测 风速风向 差异分析
下载PDF
基于支持向量机风速订正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孔令彬 赵艳茹 +3 位作者 王聚杰 仝纪龙 党张利 张文煜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94-200,共7页
风速的人工观测数据和自动观测数据之间存在差异,利用支持向量机建立了一个订正模型,将风速的人工观测数据向自动观测数据订正,并利用榆中站2007年10月1日至12月1日两个观测系统测得的风速数据进行了训练和检验.结果表明:经模型订正后,... 风速的人工观测数据和自动观测数据之间存在差异,利用支持向量机建立了一个订正模型,将风速的人工观测数据向自动观测数据订正,并利用榆中站2007年10月1日至12月1日两个观测系统测得的风速数据进行了训练和检验.结果表明:经模型订正后,每个时刻风速的两个观测数据之间的相对误差都有了明显的减小,两个数据序列之间的平均绝对误差减小了20.23%,均方根误差减小了26.47%,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减小了8.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 双轨观测 差异 支持向量机 订正
下载PDF
线路布置方式对悬垂绝缘子串摇摆角计算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闵绚 邵瑰玮 +3 位作者 刘云正 文志科 陈怡 胡霁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9-74,共6页
在输电线路的风偏计算中,导线的重力荷载和风荷载直接影响着悬垂绝缘子串摇摆角,其大小与线路的布置方式(如相邻导线悬挂点的约束、档距、高差等因素)有关。针对耐张塔-直线塔-耐张塔、直线塔-直线塔-直线塔、耐张塔-直线塔-直线塔这3... 在输电线路的风偏计算中,导线的重力荷载和风荷载直接影响着悬垂绝缘子串摇摆角,其大小与线路的布置方式(如相邻导线悬挂点的约束、档距、高差等因素)有关。针对耐张塔-直线塔-耐张塔、直线塔-直线塔-直线塔、耐张塔-直线塔-直线塔这3种不同的线路布置方式,建立了2档、4档和6档绝缘子串-导线数值模型,通过改变档距、高差和风速等因素,仿真得到了绝缘子串摇摆角的大小和水平位移,并将其与静力学模型得出的摇摆角和水平位移进行比较,分析了不同的线路布置方式对悬垂绝缘子串摇摆角计算结果的影响,并针对不同的线路布置方式提出了相应的摇摆角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 梢距 高羞 摇摆角
下载PDF
冬小麦冠层温度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被引量:21
14
作者 郭家选 梅旭荣 卢志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4-26,共3页
采用涡度相关法测定冬小麦农田潜热通量和显热通量 ,研究农田热量平衡各分量及风速对冠层温度和冠层 大气温差的影响结果表明 ,净辐射通量是影响冠层温度高低的主要能量因子 ,二者呈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 (α =0 .0 1) ,潜热通量、显热通... 采用涡度相关法测定冬小麦农田潜热通量和显热通量 ,研究农田热量平衡各分量及风速对冠层温度和冠层 大气温差的影响结果表明 ,净辐射通量是影响冠层温度高低的主要能量因子 ,二者呈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 (α =0 .0 1) ,潜热通量、显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对冠层温度的影响与天气状况有关 ,风速变化对冠层温度的影响作用不显著 ,而与冠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冠层温度 影响因素 农田潜热通量 显热通量 净辐射通量 能量因子 风速变化
下载PDF
基于ARM+CPLD的高精度超声波风速仪的设计 被引量:8
15
作者 吴宗玲 闫连山 +1 位作者 曾德兵 陈娟子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1-103,107,共4页
分析了运用超声波时差法测量风速风向的基本原理,介绍了风速风向的相关算法,重点给出了基于ARM+CPLD的超声波风速风向仪原型设计。同时提出了一种处理0°(360°)附近平均风向问题的算法,结合实际运用(风力发电)给出了一种运用... 分析了运用超声波时差法测量风速风向的基本原理,介绍了风速风向的相关算法,重点给出了基于ARM+CPLD的超声波风速风向仪原型设计。同时提出了一种处理0°(360°)附近平均风向问题的算法,结合实际运用(风力发电)给出了一种运用气压传感器进行绝对风速测量的理论模型。所设计的超声波风速风向仪对环境监测和风力发电等具有重要的参考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M CPLD 超声波 时差法 绝对风速 平均风向
下载PDF
对流散热对架空导线温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鸣 阮班义 +2 位作者 杨敏 刘刚 刘志陆 《广东电力》 2013年第9期21-25,共5页
为了更准确地计算架空导线的运行电流,掌握高压架空线路的运行状态,有必要研究和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架空导线的对流散热的方法。为此建立架空导线对流散热的数学模型,并根据该模型建立架空导线三维有限元仿真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分析导线... 为了更准确地计算架空导线的运行电流,掌握高压架空线路的运行状态,有必要研究和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架空导线的对流散热的方法。为此建立架空导线对流散热的数学模型,并根据该模型建立架空导线三维有限元仿真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分析导线与环境温差、风速、风向对架空导线温度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风速对导线散热效果最明显,相同风速条件下风向为60°时效果最好,随着导线温度升高导线局部散热效果逐渐变好。最后,设计了架空导线加载恒定电流,垂直导线风速0.8 m/s的室内实验,实验结果与有限元仿真计算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散热 三维模型 有限元仿真 温差 风速 风向
下载PDF
福建沿海大风状态下不同历时风速的关系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滨 游立军 白龙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25-230,共6页
为全面了解福建沿海地区不同地形条件、大风状态下不同历时风速的关系,为结构工程设计风速提供依据,以福建沿海地区107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008-2011年4 a的逐日逐时2 min平均风速、10 min平均风速、最大风速、极大风速为样本,分析了大风... 为全面了解福建沿海地区不同地形条件、大风状态下不同历时风速的关系,为结构工程设计风速提供依据,以福建沿海地区107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008-2011年4 a的逐日逐时2 min平均风速、10 min平均风速、最大风速、极大风速为样本,分析了大风状态下(风速≥17.2 m/s),不同地形条件下(海上、海岛、近海、偏内陆)4种时距风速的关系,并研究了其在热带气旋影响期的关系,最终给出了3种时距风速比值订正系数的建议值,即阵风系数从海上-海岛-近海-偏内陆依次建议取值1.2,1.4,1.5,1.7;极大风速与2 min平均风速比值,由海上至内陆依次为1.4,1.5,1.7,2.0;2 min平均风速与同步的10分钟平均风速比值,从海上至内陆相差不大,比值均在1.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沿海 大风 不同地形 不同历时 风速比值
下载PDF
基于三维超声波阵列的风电场风力瞬变特性测量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周封 李翠 王晨光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127-134,共8页
风能资源评估和风电功率预测等除需要平均风速数据外,还需要对风力的瞬变特性进行准确的测量和分析。分析了风力瞬变特性对风电场的影响,为能够准确测量垂直切变、湍流等风力的瞬变特性,提出利用三对超声波换能器构成三维阵列的风力瞬... 风能资源评估和风电功率预测等除需要平均风速数据外,还需要对风力的瞬变特性进行准确的测量和分析。分析了风力瞬变特性对风电场的影响,为能够准确测量垂直切变、湍流等风力的瞬变特性,提出利用三对超声波换能器构成三维阵列的风力瞬变特性测量方法。采用时差法,通过设计超声波换能器阵型排布及各部分电路,建立风力参数计算模型;在准确测量传统的风速和风向参数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实时的风力瞬变参数特性测量。采用该方法进行了三个测风塔的长期连续风力特性数据采集,据此研究了风切变和湍流对风电场的影响,进而为风电机组选型和风电场选址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风速仪 三维风速风向测量 时差法 风切变 湍流
下载PDF
基于恒温差的热膜风速测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晨 丁喜波 +1 位作者 董珊珊 高双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2015年第2期20-22,27,共4页
风速测量是流体流速测量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及节约能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热扩散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确定了在恒温差状态下风速和加热功率的关系,通过恒温差控制电路改变供电电流补充气... 风速测量是流体流速测量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及节约能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热扩散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确定了在恒温差状态下风速和加热功率的关系,通过恒温差控制电路改变供电电流补充气流带走的热量,该测量方法消除了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实测结果表明:本恒温差风速测量方法有效地增加了测量范围、提高了测量精度,为风速测量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速 热膜 热传导 恒温差
下载PDF
1971—2012年青藏高原春季风速的年际变化及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被引量:31
20
作者 姚慧茹 李栋梁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0-75,共16页
利用青藏高原73个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和日本气象厅JRA-55再分析资料,通过引入年际增量和动能收支方程,分析了1971—2012年高原春季风速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原风速呈减弱的趋势,随着变暖... 利用青藏高原73个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和日本气象厅JRA-55再分析资料,通过引入年际增量和动能收支方程,分析了1971—2012年高原春季风速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原风速呈减弱的趋势,随着变暖趋缓风速的变化也趋于平稳。春季高原风速与气温的线性趋势是相反的,但在年际尺度上二者表现出同位相的变化,当青藏高原、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的地面气温偏高,北亚和东亚地区的地面气温偏低时,有利于高原地面风速增大,反之风速减小。20世纪末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升温速率表现为北快南缓,高原南、北侧气温差异减小,而东、西向的气温差异增大,风速趋于减弱;21世纪初高原中部及其南侧地区以升温为主,高原东北侧和东亚地区以降温为主,南、北向气温差异较小,高原风速的变化也趋于平缓,东、西向气温差异有减小的趋势,对应高原东部风速有所增大。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热力差异及其变化速率的不均衡改变了对流层大气的斜压性,进而通过两种途径影响青藏高原的风速,一方面是近地面层气压梯度力的直接作用,另一方面是高层动能向低层的输送。此外,还指出JRA-55再分析风速资料比ERA-Interim和NCEP/NCAR资料在青藏高原的适用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风速 气候变暖趋缓 年际增量 动能收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