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20年平潭综合实验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1
作者 杨巧琦 刘玲 +1 位作者 林灼镕 吴小刚 《台湾农业探索》 2023年第1期79-86,共8页
【目的/意义】分析平潭综合实验区20年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以期从景观格局角度为今后实验区的景观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策略依据。【方法/过程】以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的30 m分辨率的全球地表覆盖产品Globe... 【目的/意义】分析平潭综合实验区20年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因素,以期从景观格局角度为今后实验区的景观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策略依据。【方法/过程】以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的30 m分辨率的全球地表覆盖产品GlobeLand30为数据源,将土地覆被类型分为7类,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驱动力因素进行探讨。【结果/结论】结果显示:在2000—2010年间,平潭综合实验区各项景观类型指数差异值相对较小,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的增加,以及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的减少;2010—2020年间,从景观水平看,实验区分维数、蔓延度指数持续下降,香农多样性指数明显增加,景观破碎度态势严重,人为活动干扰对当地景观格局的影响较大;森林景观类型面积在2010—2020年间明显增多,斑块数量大幅下降,斑块凝聚度值升高,森林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降低;湿地与水域的景观类型斑块类型面积在2010—2020年间呈现下降趋势,周长—面积分维数与斑块凝聚度值降低,斑块边界形状趋于简单,内部自然链接程度下降。驱动因素分析表明,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均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平潭综合实验区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潭综合实验区 景观格局 动态变化分析 驱动力分析
下载PDF
1954-2010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驱动力 被引量:134
2
作者 刘吉平 赵丹丹 +2 位作者 田学智 赵亮 刘家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234-3244,共11页
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近60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以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1954—2010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54—2010... 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近60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以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1954—2010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54—2010年三江平原耕地、居住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呈增长趋势,林地、草地和湿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呈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三江平原斑块密度、周长面积比、景观分离度和Simpson's多样性指数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小值出现在2010年,斑块密度和周长面积比的最大值出现在1976年,景观分离度和Simpson's多样性指数的最大值出现在1986年;1954—2010年三江平原斑块密度和周长面积比的高值区由东北向西南转移,低值区由中部向东部转移,景观分离度指数呈现先聚集后分散的趋势,Simpson's多样性指数由中间高四周低格局,逐渐转变为南部高北部低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变化 景观格局 驱动力 三江平原
下载PDF
深圳市1988—2007年间湿地景观动态变化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6
3
作者 曾辉 高启辉 +1 位作者 陈雪 李贵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706-2714,共9页
城市湿地是城市生态安全体系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深圳地区为工作区,利用多时段遥感资料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进行1988—2007年期间工作区内湿地景观动态变化特征分析,探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湿地景观动态变化的成因。结果表明,研究... 城市湿地是城市生态安全体系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深圳地区为工作区,利用多时段遥感资料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进行1988—2007年期间工作区内湿地景观动态变化特征分析,探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湿地景观动态变化的成因。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深圳市湿地总面积损失了35.7%,不同湿地类型及不同行政单元内湿地的动态变化表现出明显差异。建设用地扩张是工作区内湿地损失的主要原因并且其影响表现为一种非均匀过程;功能差异是导致不同湿地类型之间动态变化差异的主要成因;区域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条件差异是导致不同行政单元之间湿地动态变化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景观动态 驱动机制 城市化 深圳市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1990-2014年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 被引量:24
4
作者 刘娟 刘华民 +2 位作者 卓义 刘东伟 王立新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5-263,共9页
土地利用的改变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又会影响景观格局,本研究应用3S技术和景观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毛乌素沙地1990、1995、2002、2008、2014年25年来土地利用动态过程与景观格局变化,并选取自然和人类活动等10个... 土地利用的改变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又会影响景观格局,本研究应用3S技术和景观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毛乌素沙地1990、1995、2002、2008、2014年25年来土地利用动态过程与景观格局变化,并选取自然和人类活动等10个因子分析了其变化驱动力。结果显示,25年来固定沙地面积增加7.5%,半固定沙地增加3.8%,流动沙地减少42.95%,农田面积增加4.6%,低湿地和水体面积基本不变,城建用地面积增加。其中,增加的固定沙地主要由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转变而来;增加的半固定沙地主要由流动沙地和固定沙地转变而来;减少的流动沙地主要转为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景观结构趋于复杂,类型斑块数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小,破碎度上升,呈现破碎化态势。各类型斑块数和分离度变化非常显著。研究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主要是人为活动中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人口、GDP和农林牧总产值因素所致,气候因素贡献不是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景观结构 景观变化 斑块 破碎度 土地利用 驱动力
下载PDF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景观变化特征分析——以河南省济源市为例 被引量:15
5
作者 孟平 贾宝全 +1 位作者 张劲松 高峻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25-830,共6页
以位于太行山南端的河南省济源市为例 ,在对其内部环境进行区划的基础上 ,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对其 1995~ 2 0 0 0年的景观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济源市的景观基质没有变化 ,均是以耕地占绝对优势 ;在景观类型的绝对面积变化中 ... 以位于太行山南端的河南省济源市为例 ,在对其内部环境进行区划的基础上 ,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对其 1995~ 2 0 0 0年的景观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济源市的景观基质没有变化 ,均是以耕地占绝对优势 ;在景观类型的绝对面积变化中 ,以耕地面积的减少最大 ,而草地和林地的面积则呈现出明显的增加。从景观斑块类型的区域相对变化速率来看 ,变化最明显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土丘陵区 ,该区域的变化速率高于全市的平均变化速率。从景观斑块类型的变化速率看 ,黄土丘陵区的水域、居民点和未利用土地的平均变化速率也大于全市同一斑块类型的变化速率。从该市主要景观斑块类型的转化方向来看 ,耕地、林地、草地这三者之间相互转化比较频繁 ,在目前的国家环境政策下 ,这容易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同时也导致了环境稳定性的下降 ,这是极不合理、也是极不经济的。促使上述变化的驱动力主要表现在环境安全驱动上 ,其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为以政府行为所实施的太行山绿化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以及退耕还林工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变化 特征 驱动力 太行山区 济源市
下载PDF
典型岩溶流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以云南小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17
6
作者 蒋勇军 袁道先 +4 位作者 况明生 王建力 张贵 何绕生 章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927-2931,i021,共6页
根据云南小江流域 1982年的航片和 2 0 0 3年的 TM影像及实地调查资料 ,获得流域两期景观类型图 ,利用 GIS、RS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 ,分析了典型岩溶流域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 :流域 6 10 .12 km2的景观类型发... 根据云南小江流域 1982年的航片和 2 0 0 3年的 TM影像及实地调查资料 ,获得流域两期景观类型图 ,利用 GIS、RS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 ,分析了典型岩溶流域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 :流域 6 10 .12 km2的景观类型发生变化 ,占流域景观总面积的 5 9% ;景观类型变化主要由未利用地向耕地和林地以及林地向耕地的转化 ;流域景观变化速度十分迅速 ,综合变化动态度达 2 .95 % ,园地和耕地景观变化动态度达 34.0 9%、10 .5 5 % ;流域景观的斑块数增加 86 .3% ,平均斑块面积减少 4 6 .1% ,流域景观的基本构型由以大斑块为主体 ,中、小型斑块镶嵌其中转变为以中等斑块为主体 ,大、小型斑块镶嵌其中的构型 ;流域景观多样性指数增长 4 .14 % ,破碎度指数增长 84 .6 % ;未利用地、林地的分离度指数分别增加 114 .5 8%和6 9.6 4 % ,而耕地的分离度指数减少 4 5 .86 % ;流域耕地、建设地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 ,而未利用地、林地、重心向南东、南西方向迁移 ;人文因素是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直接驱动力 ,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是流域耕地景观变化进而导致系列景观变化最根本的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岩溶流域 云南小江流域 GIS 景观动态变化 人文驱动力
下载PDF
松嫩平原湿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46
7
作者 郭跃东 何艳芬 《湿地科学》 CSCD 2005年第1期54-59,共6页
利用 1986年和 2 0 0 0年的遥感影像解译得到的土地利用图 ,提取出松嫩平原湿地动态变化信息。根据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模型 ,湿地动态变化主要表现为湖泊、沼泽、河流等天然湿地的减少及人工湿地面积的增加 ,其中天然湿地类型的湖泊和... 利用 1986年和 2 0 0 0年的遥感影像解译得到的土地利用图 ,提取出松嫩平原湿地动态变化信息。根据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模型 ,湿地动态变化主要表现为湖泊、沼泽、河流等天然湿地的减少及人工湿地面积的增加 ,其中天然湿地类型的湖泊和沼泽变化最为显著 ;质心模型分析指出湿地的空间变化趋势主要为质心相对朝东北方向偏移的趋势 ,湖泊和沼泽在西南部的减少是其主要原因 ;湖泊和沼泽的转移变化信息表明 ,湖泊面积的减少主要是退化为盐碱地和沼泽 ,而沼泽主要是转化为农田。松嫩平原湿地动态变化存在显著的自然和人为方面的驱动力因素 ,自然因素为湿地的退化提供了内在动因 ,而人为因素则加速了湿地的退化和转化 ,同时自然和人为因素之间存在着反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变化 松嫩平原 驱动力 遥感影像解译 人为因素 土地利用图 2000年 1986年 变化信息 变化动态 湿地面积 天然湿地 湿地类型 变化趋势 模型分析 湖泊面积 动力因素 自然因素 反馈机制 沼泽 西南部 信息表 盐碱地 退化 质心 转化 农田
下载PDF
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遥感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0
8
作者 刘芳 张增祥 +1 位作者 汪潇 魏显虎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09年第3期88-93,共6页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利用多源遥感数据(陆地卫星MSS、TM或ETM^+影像,“北京一号”小卫星数据)提取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结合DEM数据对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现状及区位意义进行分析,将北京市重新分区。分3个时间段(1978年9月~...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利用多源遥感数据(陆地卫星MSS、TM或ETM^+影像,“北京一号”小卫星数据)提取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结合DEM数据对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现状及区位意义进行分析,将北京市重新分区。分3个时间段(1978年9月~1995年4月、1995年5月~2000年3月、2000年4月-2005年11月)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北京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动态监测。引入多项指标对北京全市及各区、县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时空变化特征与景观特征分析。选取14项社会、经济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影响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力,对于农村的合理规划具有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村居民点用地 动态监测 时空特征 景观特征 驱动力
下载PDF
闽东滨海湿地景观格局演化及其模拟 被引量:7
9
作者 何东进 林立 +3 位作者 游巍斌 王韧 蔡金标 廖小娟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7-105,共9页
运用景观格局指数与马尔科夫模型分析了闽东滨海湿地1993、2001、2010年3个时期景观格局特征及动态变化,并引入分室模型模拟了3种人为干扰强度(干扰强度降低,干扰强度不变,干扰强度增强)下未来30 a景观异质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 a间... 运用景观格局指数与马尔科夫模型分析了闽东滨海湿地1993、2001、2010年3个时期景观格局特征及动态变化,并引入分室模型模拟了3种人为干扰强度(干扰强度降低,干扰强度不变,干扰强度增强)下未来30 a景观异质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 a间闽东滨海湿地的总体景观格局变化微小,仍是以水域为基质,其他景观类型镶嵌其中的景观格局;受人类活动影响,天然湿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工湿地面积不断增加,但1993-2010年湿地总面积减少264.23 hm2,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不断增加。水域、潮间裸滩和其他非湿地等自然景观大量转化为农田、建筑用地和养殖场,其中潮间裸滩面积不断萎缩,斑块数和斑块密度变化明显,斑块形状复杂度、分维数、破碎度和分离度也高于同时期其他景观类型。在3种不同强度的人为干扰下,闽东滨海湿地景观多样性呈现不同变化,高强度人为干扰将导致闽东滨海湿地景观多样性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景观格局 动态 驱动力 分室模型
下载PDF
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10
10
作者 周亮进 由文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7-87,共11页
利用1986年、1996年和2003年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和研究1986-2003年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为活动强度的逐渐增强,自然... 利用1986年、1996年和2003年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和研究1986-2003年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为活动强度的逐渐增强,自然湿地景观的斑块数随时间而增加,而斑块面积减少,人工湿地和非湿地景观的斑块数和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湿地景观向人工景观、非湿地景观转变的趋势明显;各类景观的斑块密度、斑块分维数和形状指数增大,景观形状趋于复杂;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增大,优势度下降,景观破碎程度增强;泥沙运动、城市建设、防洪堤建造和采砂活动等是闽江河口湿地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动态 驱动力 闽江河口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扎龙湿地景观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龚文峰 袁力 范文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7-112,共6页
以RS、GIS技术手段,1995年、2000年和2004年LandsatTM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分析研究区域景观结构、主要景观要素的时空演变、景观组分变化和转移过程,并定性分析景观动态变化特征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呈现以沼泽地景观为基质... 以RS、GIS技术手段,1995年、2000年和2004年LandsatTM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分析研究区域景观结构、主要景观要素的时空演变、景观组分变化和转移过程,并定性分析景观动态变化特征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呈现以沼泽地景观为基质的草地景观、耕地景观等相对为主体的交错湿地景观格局;沼泽湿地景观、水域景观、耕地景观、草地景观等在转移过程中保持较大的保留率;草地→沼泽地和沼泽地→草地是研究区域的主要景观类型的优势转移过程,处于主导地位,草地→盐碱地,自然因素为该景观类型的转变及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盐碱地→草地,反映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驱动机制的复杂性;对土地的利用一般应按照一定的规划原则进行,做到土地的合理利用,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动态 景观组分 驱动机制 时空演变
下载PDF
闽江口琅岐岛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闫淑君 洪伟 吴承祯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10年第8期1409-1415,共7页
以闽江入海口琅岐岛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989、1997和2005年三期遥感图像数据的处理,运用景观格局指标,分析琅岐岛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数据,探讨引起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6a来,琅岐岛... 以闽江入海口琅岐岛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989、1997和2005年三期遥感图像数据的处理,运用景观格局指标,分析琅岐岛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统计数据,探讨引起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6a来,琅岐岛的景观以农业景观为主,耕地斑块逐渐破碎化,形状日趋复杂化;园地斑块小、分布比较集中;林地景观面积增加,其最大斑块指数也明显增加;交通景观要素面积较小,2005年仅有33.12hm2,占全岛面积的0.53%;总体景观多样性指数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景观转移矩阵表明,1989~1997年间,林地景观最稳定,园地景观变化较大,1997~2005年间,景观要素之间转化更为频繁;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素是经济发展、政府政策的影响和人口变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动态 驱动力 闽江口 岛屿
下载PDF
基于RS、GIS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的研究——以扎龙湿地为例 被引量:19
13
作者 袁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5-28,共4页
基于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以1995和2004年两期LandsatTM遥感图像为基础数据源,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并定性、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时空演变,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上探讨扎龙湿... 基于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以1995和2004年两期LandsatTM遥感图像为基础数据源,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生态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并定性、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时空演变,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上探讨扎龙湿地区域的土地利用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呈现以沼泽地景观为基质的草地、耕地和盐碱地景观等相对为主体的交错湿地景观格局;各类生态景观斑块的数量、面积及空间位置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高盖度草地景观和盐碱地景观的景观面积和斑块数变化量远大于其它景观类型;自然环境是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分布的基础条件,土地覆盖格局指导人类对区域土地的利用;人文因素是土地利用变化的诱导因素,直接体现在人口数目的增加和土地利用类型和利用程度的改变;发展经济的同时,按照一定的规划原则对土地进行利用,做到土地的合理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区域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动态分析 土地利用 驱动力
下载PDF
岷江中下游生态景观格局变化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海军 孔祥冬 张勃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7年第3期263-272,共10页
以生态景观理论为基础,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为支撑,对三期遥感影像数据,1990年和2002年TM数据、2014年ETM+数据进行土地覆被变化监测,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面积转移矩阵统计,对9种社会与自然驱动力因素降维转化,分析景观格局变化主要驱... 以生态景观理论为基础,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为支撑,对三期遥感影像数据,1990年和2002年TM数据、2014年ETM+数据进行土地覆被变化监测,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面积转移矩阵统计,对9种社会与自然驱动力因素降维转化,分析景观格局变化主要驱动力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景观类型面积排序:林地>草地>农田>水域>居民地>裸地。1990—2014年期间林地所占比例由78.03%下降到68.97%,农田比例由6.85%上升到10.91%。居民地所占比例升高了4.1%。(2)农田发生变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岷江、大渡河两侧以及西南山地附近。林地减少的区域主要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交汇的西北部。1990—2002年,林地分别向草地和农田转化了14061.0 hm^2和13891.0 hm^2;此外,水域向裸地转化了214.3 hm^2。2002—2014年,林地向草地、农田、居民地分别转化了3932.0 hm^2、3240.0 hm^2、801.0 hm^2;同时草地景观向农田、居民地进行了转化,分别为10164.0 hm^2、826.0 hm^2。(3)PC1和PC2主成分载荷超过0.8的变量中,导致区域景观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是农业耕作面积扩大和城市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中下游 景观格局 动态分析 驱动力机制
下载PDF
讨赖河流域近30年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 被引量:3
15
作者 潘竟虎 刘晓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2-149,185,共9页
以讨赖河流域1976年Landsat MSS、1989年、2000年和2010年的Landsat TM 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动态度、转移矩阵等方法,并结合景观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流域1976)2010年间的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的... 以讨赖河流域1976年Landsat MSS、1989年、2000年和2010年的Landsat TM 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动态度、转移矩阵等方法,并结合景观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流域1976)2010年间的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的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近34年,研究区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分别由4%和0.04%增加到7.4%和0.26%;冰川和永久性积雪、草地面积则分别减少897.98 km2和383.69km2。各土地利用类型中以城乡建设用地的动态度最高,达16.13%,耕地次之。土地利用类型间主要转移方向为:冰川和永久性积雪转化为裸岩石砾地,戈壁转化为耕地,林地与草地间相互转化。整个景观的斑块密度先增大后降低,最大斑块指数先减小后增大,景观趋于更加破碎,景观的多样性先减小,后增加。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因素是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最直接驱动力,同时也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动态变化 驱动力 讨赖河
下载PDF
岷江流域三江交汇区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海军 武克军 +1 位作者 孔祥冬 张勃 《中国环境管理》 2017年第3期95-102,共8页
本文以生态景观理论为基础,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为支撑,对岷江流域三江交汇区三期遥感数据,1990年TM、2002年TM、2014年ETM+数据进行图像分类、景观指数提取、空间分析,同时采用面积转移矩阵统计各景观面积的转移情况,分析景观格局变化... 本文以生态景观理论为基础,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为支撑,对岷江流域三江交汇区三期遥感数据,1990年TM、2002年TM、2014年ETM+数据进行图像分类、景观指数提取、空间分析,同时采用面积转移矩阵统计各景观面积的转移情况,分析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4年三江交汇区景观类型面积排序为:农田>林地>草地>水域>居民地>裸地。优势景观为耕地,所占比例由72.83%下降到63.32%,面积减少了3480hm2。草地所占比例呈现波动变化,总体增加了2.81%。林地比例由15.98%上升到18.79%,增加了700hm2。居民地所占比例升高了4.1%;(2)1990年研究区内草地景观易受到外部干扰,其分布形状复杂。林地景观整体聚合度较高同时具有较低的异质性,分布通透性好、规模连续。农田分布较为分散且斑块较小。2002年农田斑块分布复杂化,同时具有聚集度高的特点。2014年研究区内农田优势地位下降。此时农田分布比较破碎并且呈现集中的态势。草地分布规模性较好、分布较为完整,但是内部存在一定的破碎性;(3)三江交汇区景观类型相互转化的主要原因:一是,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海拔超过500m的丘陵山地区域,建立生态保护区。二是,成绵乐铁路和高速路网的完善,使得三江交汇区的土地类型向建设用地转化加快,主要集中在乐山市中区和周围城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交汇区 景观格局 动态分析 驱动力机制
下载PDF
疏勒河中下游近35年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 被引量:16
17
作者 潘竟虎 胡艳兴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42-748,共7页
以疏勒河流域中下游为研究区域,利用1975年Landsat MSS、2000年和2010年的Landsat TM 3期遥感影像,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动态度、转移矩阵等方法,并结合景观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流域1975—2010年间的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 以疏勒河流域中下游为研究区域,利用1975年Landsat MSS、2000年和2010年的Landsat TM 3期遥感影像,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动态度、转移矩阵等方法,并结合景观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流域1975—2010年间的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的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近35年,研究区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建设用地的动态度最高,达2.11%,耕地次之。土地利用类型间主要转移方向为:戈壁石砾地和草地转化为耕地,戈壁石砾地转为建设用地和草地。整个景观的斑块密度增大,最大斑块指数减小,景观趋于破碎化,景观的多样性增加。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因素是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最直接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动态变化 驱动力 疏勒河流域
下载PDF
景观动态研究概述 被引量:11
18
作者 刘惠明 林伟强 张璐 《广东林业科技》 2004年第1期67-70,共4页
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景观生态学国内外研究进展 ,对景观动态特征进行了分析 ,从景观稳定性、景观动态的驱动因素、景观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景观变化分析方法和动态模拟 5个方面阐述了景观动态变化。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 景观动态 景观稳定性 驱动因素 生态环境
下载PDF
景观动态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荣 冯娴慧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4期62-65,共4页
景观生态学应用领域日益广泛,景观动态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重点内容之一。论文论述了景观动态的稳定性及作用力等基本概念,阐释了景观动态研究的三个主要理论,分析并讨论了景观动态的转移矩阵、模型等基本研究方法。
关键词 景观动态 空间斑块 景观稳定性 景观模型
下载PDF
东北地区沼泽湿地景观动态特征及驱动力分析(英文)
20
作者 陈静 张树文 张养贞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0年第12期41-47,53,共8页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wetland landscapes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1986 to 2000 we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and studied by applying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landscape ecol...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wetland landscapes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1986 to 2000 were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and studied by applying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landscape ecology,Land Change Science,remote sensing and GIS techniques.Through analyzing the dynamic spatial-temporal change degree,direction and pattern of wetland within the study area,as well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 and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this study got the following results:area and patch amount of wetland in northeast China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as a whole in the past 15 years.In terms of dynamic landscape changes,although the annual decrease rate of the last 5 years was 28 times more than that of the first 10 years,the first 10 years was a period with relatively more drastic patch changes of wetland landscapes in northeast China.By reviewing the overall changes of wetland landscapes in northeast China,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were summarized:expanding in certain periods but decreasing in the overall trend,shrinking in parts but expanding from boundaries,showing high fragmentation and so on.Study on its driving forces showed that a unique spatial pattern of wetland landscapes was formed with the dual intervention of natural and artificial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TLAND landscape dynamic spatial-temporal CHANGE PATCH driving force landscape CHANGE Scienc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