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rgical management of polycystic liver disease 被引量:20
1
作者 Robert T Russell C Wright Pinso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38期5052-5059,共8页
Adult polycystic liver disease (PCLD) is an autosomal dominant condition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ADPKD). However in the last decade, it has been recognized that there is ... Adult polycystic liver disease (PCLD) is an autosomal dominant condition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ADPKD). However in the last decade, it has been recognized that there is a distinct form of autosomal dominant PCLD that arises without concomitant ADPKD. Early knowledge of the pathogenesis was gained from the study of hepatic cysts in patients with ADPKD. Bile duct overgrowth after embryogenesis results in cystic hepatic dilatations that are known as biliary microhamartomas or von Meyenburg complexes. Further dilatation arises from cellular proliferation and fluid secretion into these cysts. There is a variable, broad spectrum of manifestations of PCLD. Although PCLD is most often asymptomatic, massive hepatomegaly can lead to disabling symptoms of abdominal pain, early satiety, persistent nausea, dyspnea, ascites, biliary obstruction, and lower body edema. Complications of PCLD include cyst rupture and cyst infection. Also, there are associated medical problems, especially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nd valvular heart disease, which clinicians need to be aware of and evaluate in patients with PCLD. In asymptomatic patients, no treatment is indicated for PCLD. In the symptomatic patient, surgical therapy is the mainstay of treatment tailored to the extent of disease for each patient. Management options include cyst aspiration and sclerosis, open or laparoscopic fenestration, liver resection with fenestration, and liver transplantation. The surgical literature discussing treatment of PCLD, including techniques, outcomes, and complication rates, are summarized in this revie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cystic liver disease FENESTRATION laparoscopy liver resection liver transplantation
下载PDF
腹腔镜肝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及发展现状 被引量:8
2
作者 郭成 姚英民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43-846,852,共5页
自1991年国际首次报道腹腔镜肝切除以来,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腹腔镜肝切除技术日渐成熟,应用指征越来越广泛,安全性得到了较为一致的认可。本文就腹腔镜肝切除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做一些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 腹腔镜 肝切除 肝脏疾病 微创外科
下载PDF
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肝胆结石性疾病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洪辉 王笃杰 《医学综述》 2015年第13期2476-2478,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肝胆结石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滨州市中心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27例肝胆结石性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47例患者行腹腔镜联合胆管镜外科保胆取石术(LACC)为L...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肝胆结石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滨州市中心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27例肝胆结石性疾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47例患者行腹腔镜联合胆管镜外科保胆取石术(LACC)为LACC组,40例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为LC组,40例患者行胆管镜外科保胆取石术(CC)为CC组;记录3组患者的住院和手术状况,并术后随访,记录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住院费用LACC组最高(9247±339)元、LC组次之(8614±322)元、CC组最低(8130±407)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组的平均手术时间(88±28)min最短,但出血量(112±22)m L和血红蛋白损失量(17.4±2.1)g/L最高;LACC组的手术时间最长,(117±32)min,但出血量(87±18)m L和血红蛋白损失量(7.4±2.1)g/L,均最低;CC组手术时间(96±31)min、出血量(105±23)m L及血红蛋白损失量(13.5±1.9)g/L,均位于中间水平;各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LC组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2.5%,显著高于LACC组的2.3%和CC组的17.5%(P<0.05);且LACC组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CC组(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肝胆结石性疾病,取石彻底、损伤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胆疾病 结石 腹腔镜 内镜 联合治疗
下载PDF
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术的手术配合 被引量:1
4
作者 高玲 王俭 胡平 《临床护理杂志》 2008年第1期54-55,共2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肝囊肿开窗引流术的手术配合特点与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接受腹腔镜开窗引流治疗的36例单纯性肝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了在常规腔镜手术配合的基础上,针对肝囊肿病理特点和开窗引流术的特殊需要而调整或加强的配合...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肝囊肿开窗引流术的手术配合特点与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接受腹腔镜开窗引流治疗的36例单纯性肝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了在常规腔镜手术配合的基础上,针对肝囊肿病理特点和开窗引流术的特殊需要而调整或加强的配合措施。结果本组均在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近期引流效果良好。结论腹腔镜下肝囊肿开窗引流术良好的手术配合,可为手术顺利完成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检查/护理 肝疾病 囊肿/外科学 引流术
下载PDF
腹腔镜在肝脏外科的应用
5
作者 邹衍泰 李朝龙 +1 位作者 于小园 李春芳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168-169,共2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治疗肝脏疾病的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治疗56例肝脏疾病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肝癌切除2例成功,存活20月。肝血管瘤切除2例成功,存活。不能切除的晚期原发性肝癌,行腹腔镜肝癌微波固化5例,顺利...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治疗肝脏疾病的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治疗56例肝脏疾病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肝癌切除2例成功,存活20月。肝血管瘤切除2例成功,存活。不能切除的晚期原发性肝癌,行腹腔镜肝癌微波固化5例,顺利恢复,存活6-16月;行腹腔镜门静脉插管5例,肝动脉结扎+腹腔镜门静脉插管34例。肝动脉插管+腹腔镜门静脉插管4例,术后无并发症,早期经门静脉、肝动脉插管化疗,存活3-12月。腹腔镜肝脓肿置管引流2例,无并发症,痊愈。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2例,无并发症,痊愈。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术难度高,需探索。腹腔镜肝癌微波固化、肝动脉结扎木或肝动脉插管(化疗)术/或门静脉插管(化疗)术,可作为晚期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姑息治疗。腹腔镜肝脓肿置管引流术是取代剖腹肝脓肿引流术的有效方法。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应作为肝囊肿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技术 肝脏疾病 肝脏肿瘤
下载PDF
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 被引量:2
6
作者 赵宏志 秦明放 《中国医疗前沿(学术版)》 2008年第5期1-2,共2页
目的探讨肝内外胆管结石的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的方法。方法选择自2002年10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46例肝内、外胆管结石病人,先采用十二指肠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再联合应用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对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分析... 目的探讨肝内外胆管结石的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的方法。方法选择自2002年10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46例肝内、外胆管结石病人,先采用十二指肠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再联合应用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对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应用腹腔镜联合内镜方法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病人46例,中转开腹2例,术后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腹腔联合内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病人创伤,充分体现了内镜、腹腔镜联合治疗的优越性。该方法对于内镜、腹腔镜技术较高的医疗单位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内镜 肝切除术 肝内外胆管结石
下载PDF
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宏志 秦明放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12期133-135,共3页
目的探讨肝内外胆管结石的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的方法。方法选择自2002年10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46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先采用十二指肠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再联合应用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对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分析... 目的探讨肝内外胆管结石的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的方法。方法选择自2002年10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46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先采用十二指肠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再联合应用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对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应用腹腔镜联合内镜方法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46例,中转开腹2例,术后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患者的创伤,充分体现了内镜、腹腔镜联合治疗的优越性。该方法对于内镜、腹腔镜技术较高的医疗单位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内镜 肝切除术 肝内外胆管结石
下载PDF
腹腔镜在消化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浅析
8
作者 范宗江 张树荣 田学明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8年第S2期407-407,共1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检查在腹部疑难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临床诊断困难的腹水、腹部包块患者18例,应用45°斜视式腹腔镜进行检查,同时进行直视下活检,其中腹水13例,腹部包块5例,男11例,女7例,年龄19岁~62岁,检查结束后比较直... 目的探讨腹腔镜检查在腹部疑难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临床诊断困难的腹水、腹部包块患者18例,应用45°斜视式腹腔镜进行检查,同时进行直视下活检,其中腹水13例,腹部包块5例,男11例,女7例,年龄19岁~62岁,检查结束后比较直视与病理诊断符合情况.结果18例患者均检查成功,其中17例明确诊断,确诊率94.4%,直视与病理检查符合率88.8%,诊断为结核6例、肝硬变5例、肝癌3例、恶性间皮瘤2例、结肠癌腹膜转移回例.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快.结论腹腔镜检查准确、安全、损伤小、恢复快、经济,对腹部疑难病的诊断有独到之处,可替代不必要的剖腹探查,同时还可进行适当的治疗,因此有着极高的临床适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诊断 肝硬化/诊断 消化系统疾病/诊断 腹腔镜检查
下载PDF
腹腔镜肝脏切除术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谢明 邹浩 李越华 《医学综述》 2013年第13期2412-2415,共4页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治。由于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而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因肝脏特殊的生理功能和解剖结构,所以损伤后果严重。目前,腹腔镜肝切除术在微创外科中的应用也日渐成熟...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治。由于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而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因肝脏特殊的生理功能和解剖结构,所以损伤后果严重。目前,腹腔镜肝切除术在微创外科中的应用也日渐成熟,其安全性也越来越得到肯定。腹腔镜肝切除术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有其自身的特点,该文就腹腔镜在肝脏外科疾病的治疗、手术方式和技术应用等方面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肝脏疾病 肝切除术 外科手术
下载PDF
腹腔镜在肝脏疾病中的诊治体会 被引量:6
10
作者 陆光生 薛冰川 +1 位作者 景晔 刁春红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138-139,141,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肝脏良恶性疾病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分析47例经腹腔镜下诊断及治疗的肝脏疾病的临床效果. 结果 2例肝外伤探查后中转开腹,45例在腹腔镜下完成,其中小肝癌局部切除术1例;肝癌微波固化处理2例;肝癌切检1例;肝脏纤维增生切...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肝脏良恶性疾病中的应用. 方法回顾分析47例经腹腔镜下诊断及治疗的肝脏疾病的临床效果. 结果 2例肝外伤探查后中转开腹,45例在腹腔镜下完成,其中小肝癌局部切除术1例;肝癌微波固化处理2例;肝癌切检1例;肝脏纤维增生切检2例;肝硬化切检3例;6例肝癌剖腹探查术前行腹腔镜检查,其中2例明确不能切除而避免开腹手术;肝脓肿2例;肝囊肿19例,其中1例术后囊肿反复积液,经多次穿刺抽吸26天后治愈,术后随访2~8年,无复发;肝外伤11例中术后胆漏1例,17天后引流治愈. 结论腹腔镜下进行肝脏疾病的诊断及手术,视野清晰,创伤小,但在止血方面尚缺乏合适的设备及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肝脏疾病 诊治
下载PDF
腹腔镜肝切除术难度评分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史志龙 徐浩 +2 位作者 柴长鹏 杨思捷 周文策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888-1893,共6页
目的探讨3种腹腔镜肝切除术难度评分系统(DSS)评估手术难度和预测短期术后结果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20年5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的患者142例,收集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资料,用DSS-B评分、Ha... 目的探讨3种腹腔镜肝切除术难度评分系统(DSS)评估手术难度和预测短期术后结果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20年5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的患者142例,收集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资料,用DSS-B评分、Hasegawa评分和Halls评分3种DSS对每个患者手术的难度进行评分并分为低、中、高难度3组,比较各组间术中资料的差异,以验证3种DSS的准确性;用术后资料评估DSS对短期术后结果的预测能力。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及进一步两两比较均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两两比较的P值用Bonferroni法校正。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DSS对术后并发症的预测效能。结果 142例患者中,DSS-B评分低、中、高难度组分别有37、56、49例;Hasegawa评分低、中、高难度组分别有70、47、25例;Halls评分低、中、高难度组分别有46、62、34例。DSS-B评分、Hasegawa评分和Halls评分在低、中、高难度组之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肝门阻断率均随难度评分的升高而增高(P值均<0.001);术中输血率方面,DSS-B评分仅在中难度与高难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7),Halls评分在低难度与高难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7),而Hasegawa评分低难度与中难度、高难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7);中转开腹率方面,DSS-B评分中难度与高难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7),Hasegawa评分、Halls评分可区分低难度与高难度组间差异(P值均<0.017)。术后住院时间方面DSS-B评分和Halls评分均只能区分低难度与高难度组间差异(P值均<0.05),Hasegawa评分则可区分低难度与中难度、高难度的组间差异(P值均<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仅Hasegawa评分可有效区分高难度与低难度、中难度的组间差异(P值均<0.017)。DSS-B评分、Halls评分和Hasegawa评分预测术后并发症的AUC分别为0.636(95%CI:0.515~0758)、0.557(95%CI:0.442~0.673)、0.760(95%CI:0.654~0.866),其中Hasegawa评分的预测效能最大。结论 DSS-B评分和Hasegawa评分可较好地评估腹腔镜肝切除术难度,Hasegawa评分在预测短期术后结果方面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腹腔镜检查 肝切除术 难度评分系统
下载PDF
Glissonian approach combined with major hepatic vein first for laparoscopic anatomic hepatectomy 被引量:14
12
作者 De-Cai Yu Xing-Yu Wu +1 位作者 Xi-Tai Sun Yi-Tao Ding 《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4期316-322,共7页
Background: Laparoscopic anatomic hepatectomy remains challenging because of the complex interior structures of the liver. Our novel strategy includes the Glissonian approach and the major hepatic vein first, which se... Background: Laparoscopic anatomic hepatectomy remains challenging because of the complex interior structures of the liver. Our novel strategy includes the Glissonian approach and the major hepatic vein first, which serves to define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landmarks for laparoscopic anatomic hepatectomy.Methods: Eleven cases underwent laparoscopic anatomic hepatectomy, including three right hepatectomies, three left hepatectomies, three right posterior hepatectomies, and two mesohepatectomies. The Glissonian approach was used to transect the hepatic pedicles as external demarcation. The major hepatic vein near the hepatic portal was exposed and served as the internal landmark for parenchymal transection. The liver parenchyma below and above the major hepatic vein was transected along the major hepatic vein. Fifty-nine subjects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major hepatic vein and secondary Glisson pedicles among different liver diseases.Results: The average operative time was 327 min with an estimated blood loss of 554.55 m L. Only two patients received three units of packed red blood cells. The others recovered normally and were discharged on postoperative day 7. The distance between right posterior Glissonian pedicle and right hepatic vein was shorter in the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than that without cirrhosis, and this distance was even shorter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Conclusion: The Glissonian approach with the major hepatic vein first is easy and feasible for laparoscopic anatomic hepatectomy, especially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cirrh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ECTOMY laparoscopy liver diseases Surgical procedures Major hepatic vein
下载PDF
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天锡 方登华 +2 位作者 关斌颖 李滢旭 熊见武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2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为38例肝疾病患者施行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手术均获成功,其中左肝内胆管结石21例,肝癌15例,肝血管瘤1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例。20例单纯行腹腔...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为38例肝疾病患者施行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手术均获成功,其中左肝内胆管结石21例,肝癌15例,肝血管瘤1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1例。20例单纯行腹腔镜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6例联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9例联合行胆总管切开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3例联合行LC+LCBDE。解剖性肝切除术包括左外叶切除(Ⅱ+Ⅲ段)23例,左内叶切除(Ⅳ段)2例(左外叶已切除),左半肝切除(Ⅱ+Ⅲ+Ⅳ段)9例,Ⅴ段切除3例,Ⅵ段切除1例。单纯解剖性肝切除术手术时间平均(170±20)min,联合LC时平均(190±27)min,联合LCBDE平均(220±45)min,联合LC+LCBDE平均(240±23)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50±86)ml。术后无胆漏、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3 d肛门排气,5~11 d痊愈出院。随访36例6~24个月,除1例于术后1年因肿瘤复发转移死亡外,余者健在,无复发、转移,结石患者无再发。结论: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较好地解决了腹腔镜下肝段以上肝切除术的出血、气栓等问题,可安全用于肝段及半肝切除术,可在很大程度上取代开腹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疾病 肝切除术 肝解剖 腹腔镜检查
下载PDF
腹腔镜肝切除术的手术体会 被引量:8
14
作者 霍天宇 甘莉 +2 位作者 朱洪银 崔王平 魏志刚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8年第12期885-890,共6页
目的:总结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脏良恶性疾病的手术经验,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的技术要点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6月为62例肝脏肿瘤患者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的病例资料。结果:62例患者中59例成功施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3... 目的:总结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脏良恶性疾病的手术经验,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的技术要点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6月为62例肝脏肿瘤患者行腹腔镜肝切除术的病例资料。结果:62例患者中59例成功施行全腹腔镜肝切除术,3例中转开腹。28例行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术,34例行非解剖性肝切除术。手术时间平均(164.1±67.9) min,术中出血量150(100,200) mL。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平均住院(6.5±2.1) d,术后病理诊断为肝细胞性肝癌15例,肝海绵状血管瘤33例,结肠癌肝转移1例,肝细胞腺瘤1例,肝内多发结石12例;术中冰冻回报切缘均为阴性。复发3例,死亡2例,复发者均为行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的患者。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脏良恶性疾病是安全、可靠的,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等优势,关键在于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有效预防、控制术中肝出血,合理选择肝实质离断平面,妥善安全地处理肝断面。腹腔镜肝切除术的普及、推广需要依靠具有丰富经验的培训体系与团队,腹腔镜肝切除术会更加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肝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下载PDF
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丹松 齐峰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第2期35-37,共3页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之间在吉林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100例胆囊良性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依据不同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50例,传统腹腔镜治疗)和试验组(50例,单孔腹腔镜...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之间在吉林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100例胆囊良性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依据不同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50例,传统腹腔镜治疗)和试验组(50例,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肝肾功能和电解质指标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消化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AST和ALT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其K^+和Na^+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胆囊良性疾病患者接受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更加安全有效,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 胆囊良性疾病 传统腹腔镜 肝肾功能 电解质 出血量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聚桂醇硬化治疗与腹腔镜下治疗肝囊肿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黄小平 李开林 +3 位作者 陈展辉 丁苇 卢婉玲 吴向东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7年第5期426-428,共3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聚桂醇硬化治疗与腹腔镜下治疗肝囊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5年12月78例肝囊肿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35例肝囊肿,超声介入组43例肝囊肿,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复发率、并发...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聚桂醇硬化治疗与腹腔镜下治疗肝囊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5年12月78例肝囊肿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组35例肝囊肿,超声介入组43例肝囊肿,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聚桂醇硬化治疗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恢复快、费用低及可重复操作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肿 肝疾病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腹腔镜检查
下载PDF
腹腔镜切除或开窗治疗单纯性肝囊肿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平瑜 白雪峰 +2 位作者 牛嫣阳 张俊杰 张俊涛 《实用医药杂志》 2009年第8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治疗单纯性肝囊肿的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2-06~2008-10经电视腹腔镜治疗巨大(>10cm)肝囊肿(切除与开窗术)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6例手术皆获成功,其中,7例为交通性,确定交通孔后予以缝合+网膜固定...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治疗单纯性肝囊肿的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2-06~2008-10经电视腹腔镜治疗巨大(>10cm)肝囊肿(切除与开窗术)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6例手术皆获成功,其中,7例为交通性,确定交通孔后予以缝合+网膜固定,无中转开腹;同时施行胆囊切除19例、肝缘血管瘤切除6例、肠粘连松解手术15例。手术时间11~59min(平均26min);术后3~8d出院。术后1个月B超检查:囊肿开窗后消失89例(76.7%),囊肿<3cm者21例(18.1%),囊肿3~5cm者6例(5.2%),无>5cm者。术后3个月B超复查:囊肿<3cm者16例(13.8%),囊肿3~5cm者3例(2.6%),仍无>5cm者。无胆瘘、出血等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B超复查59例囊肿无复发。结论采用微创的手术方式治疗单纯性肝囊肿,创伤小、操作简便、手术视野清晰、疗效肯定、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 肝疾病/外科学 囊肿/外科学
下载PDF
肝棘球蚴病的微创外科治疗现状
18
作者 盖俊杰 王恒 孟庆东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0-613,共4页
肝棘球蚴病是一种长久存在的人畜共患病,在古埃及的木乃伊中,就有发现这种疾病的迹象,但直到19世纪末,人们才开始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其治疗方法已经从传统的开放手术逐步过渡到多种微创外科治疗技术,本文系统性地回顾和分析了一系列... 肝棘球蚴病是一种长久存在的人畜共患病,在古埃及的木乃伊中,就有发现这种疾病的迹象,但直到19世纪末,人们才开始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其治疗方法已经从传统的开放手术逐步过渡到多种微创外科治疗技术,本文系统性地回顾和分析了一系列相关文献,深入探讨了腹腔镜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微波射频消融以及经皮穿刺引流等微创技术在肝棘球蚴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效果,为临床医生在实际操作中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棘球蚴病 微创治疗 腹腔镜 射频消融 综述
原文传递
第4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腹腔镜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的临床疗效
19
作者 张杰 宋巍 +6 位作者 李智德 马超 李玉鹏 田广磊 王锦国 孟塬 陈雄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6-551,共6页
目的:探讨第4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腹腔镜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例行第4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腹腔镜肝包虫外囊完整... 目的:探讨第4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腹腔镜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7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例行第4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腹腔镜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例,女4例;年龄为(43±12)岁。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2)并发症情况。(3)随访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情况。7例患者均成功施行第4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腹腔镜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无中转开腹及行腹腔镜手术患者。7例患者术中无输血。7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25±45)min,术中出血量为100(50~200)mL,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1.9±0.7)d,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为(4.2±1.2)d,术后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为(7±4)d,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为(2.9±0.8)d,术后住院时间为(7±4)d。(2)并发症情况。7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胆漏、腹腔出血、切口感染、包虫残腔感染、二次手术、肠梗阻、肺部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3)随访情况。7例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期间为7(3~12)个月,所有患者未见包虫病复发、腹腔种植及切口种植。7例患者均生存。结论:第4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腹腔镜肝包虫外囊完整剥除术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肝包虫 达芬奇机器人 微创手术 腹腔镜检查
原文传递
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手术操作流程及技术标准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被引量:8
20
作者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6 位作者 董家鸿 郑树国 王小军 曹君 黄纪伟 梁霄 尹大龙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10-823,共14页
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经历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精准的探索、发展和优化过程,跨越技术和理念双重障碍后,其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整体发展和推广仍面临较大困难和挑战。为规范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手术方式的基本... 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经历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精准的探索、发展和优化过程,跨越技术和理念双重障碍后,其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整体发展和推广仍面临较大困难和挑战。为规范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手术方式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保证其发展和推广过程中需要达到的安全性、同质化,以及可能超越开腹手术方式的精准化,并在规避腹腔镜手术固有局限性的同时充分发挥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的特殊优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我国肝脏外科领域专家展开深入讨论,在总结临床实践经验和相关文献基础上,制订《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手术操作流程及技术标准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旨在促进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的规范化开展,提高其在肝脏外科中的应用水平,并为进一步获取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临床应用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疾病 外科手术 微创性 解剖性肝切除术 腹腔镜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