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省三门县古树资源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1
作者 朱弘 洪凌涛 +3 位作者 任典挺 李贺鹏 岳春雷 舒红锁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4期27-34,共8页
为进一步掌握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古树资源现状构成特征,探索其空间分布格局,基于2019年三门县古树普查基础数据,分析了全县古树的优势树种、物种多样性和结构特征,并结合ArcGIS的空间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全县古树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 为进一步掌握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古树资源现状构成特征,探索其空间分布格局,基于2019年三门县古树普查基础数据,分析了全县古树的优势树种、物种多样性和结构特征,并结合ArcGIS的空间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全县古树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三门县共有古树681株,隶属24科30属35种,其中针叶树种7种,阔叶树种28种,常绿15种,落叶20种;优势种包括樟Camphora offici-narum、枫香树Liquidambar formosana、糙叶树Aphananthe aspera、朴树Celtis sinensis等9种,占总株数的85.46%,构成古树资源的主体;一级、二级和三级古树分别占比12%、21%和67%。(2)物种多样性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显示:海游街道的物种多样性综合排序最高(H′=2.265,D=0.854,J=0.507,关联度=0.978),而蛇蟠乡的排序最低。(3)结构特征方面,古树的树龄集中在100~150 a、胸径集中在110~160 cm、树高集中在15~20 m、冠幅集中在15~20 m;胸径和冠幅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拟合方程为y=0.61437x-0.375(R2=0.455,P<0.01)。(4)空间分布方面,各乡镇(街道)古树的核密度分布差异显著,高密集区主要位于西北部(海游街道、海润街道和健跳镇)和中部(横渡镇);最近邻分析显示,古树整体(NNI=2.968,Z=42.929,P<0.000)和二级古树(NNI=2.968,Z=42.916,P<0.000)呈显著的离散分布,而一级、三级古树及主要单一树种则呈显著的聚集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县 古树 空间分布格局 最近邻分析 核密度分析
下载PDF
基于CNKI数据库与VOSviewer的中国古树研究分析
2
作者 谢春平 罗文 +1 位作者 宫春亭 周文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3期67-74,89,共9页
目的:古树是一种特殊的生物资源,兼具自然与人文属性,对科研、教育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可视化方法分析梳理新世纪以来国内古树领域的研究进展、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限中文核心和/或CSCD期刊)收录的古树相... 目的:古树是一种特殊的生物资源,兼具自然与人文属性,对科研、教育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可视化方法分析梳理新世纪以来国内古树领域的研究进展、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限中文核心和/或CSCD期刊)收录的古树相关文献,应用VOSviewer对文献来源分布情况、发文作者与研究机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中国古树研究的发文量呈现“起步—兴盛—回落”3个阶段,其中发文量在2013年达到高峰。《安徽农业科学》《福建林业科技》和《浙江农林大学学报》发文量较大。高被引用论文显示,与古树资源调查相关的论文占较大的比例。中国古树研究的学者关系呈现出团队少、人数少、关系松散的格局。结论:当前国内古树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提升,加强机构与人员之间的合作。衰老机理、遗传多样性、环境相关性、大尺度空间格局等研究可能会成为未来古树研究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学 古树 VOSviewer 热点
下载PDF
西南地区古杨树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纵丹 周安佩 +3 位作者 张垚 李旦 段丽华 何承忠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39-849,共11页
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集于中国西南地区的7种15个群体共226株杨树古树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以揭示杨树古树的遗传变异水平及其遗传关系,为该区域杨树古树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7对SSR引物组合共扩增出80个多... 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集于中国西南地区的7种15个群体共226株杨树古树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以揭示杨树古树的遗传变异水平及其遗传关系,为该区域杨树古树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7对SSR引物组合共扩增出80个多态性位点;以有效等位基因数为标准,7种杨树之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依次为:西南杨>昌都杨>康定杨>藏川杨>乡城杨>川杨>德钦杨;杨树种内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依次表现为:乡城杨的稻城群体>乡城群体>雅江群体,西南杨的理塘群体>乡城群体>稻城群体,德钦杨的香格里拉群体>德钦群体,昌都杨的芒康群体>贡觉群体>昌都群体,藏川杨的德钦群体>芒康群体。(2)乡城杨和西南杨群体内近交系数(F_(is))分别为-0.024 6和-0.253 5,藏川杨、德钦杨和昌都杨的Fis分别为0.205 4、0.240 1和0.029 2;乡城杨、西南杨、藏川杨、德钦杨和昌都杨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_(st))分别为0.156 1、0.253 5、0.128 8、0.182 0和0.177 3;除西南杨群体间基因流N_m小于1外,乡城杨、藏川杨、德钦杨和昌都杨群体间的基因流N_m均大于1。(3)7种杨树古树的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089 0~0.691 0,平均为0.402 0;UPGMA及Bayesian聚类结果均显示,7个树种可以分为3个大组,即川杨与康定杨聚为一组,乡城杨与西南杨聚为一组,藏川杨、德钦杨和昌都杨聚为第3组;5种杨树古树的群体UPGMA聚类结果显示,除西南杨的理塘群体与乡城杨聚为一组外,各杨树古树种与群体间的聚类关系较为紧密。研究表明,西南地区杨树古树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其遗传变异主要均存在于群体内不同个体之间,任何个体的丧失均会导致杨树古树遗传多样性的降低或丧失,故需要加强对该区域现存古树资源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杨树古树 遗传多样性 SSR标记
下载PDF
人类聚居地的古树:分布格局、驱动因素与保护实践 被引量:7
4
作者 黄力 靳程 +4 位作者 周礼华 胡四维 田丽娟 李崇清 杨永川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665-1673,共9页
古树是人类聚居地最具标志性的生物体,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文化和生态价值。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古树正面临衰退。如何保护人类聚居地的古树及其社会文化和生态价值是科学家和林业管理者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尽管... 古树是人类聚居地最具标志性的生物体,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文化和生态价值。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古树正面临衰退。如何保护人类聚居地的古树及其社会文化和生态价值是科学家和林业管理者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尽管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数量的古树研究论文发表,但仍然缺乏对人类聚居地古树研究现状和观点的总结。我们从古树的社会文化和生态价值、分布格局和驱动因素、保护的文化根源和保护实践,以及古树保护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对目前人类聚居地古树的研究现状和观点进行了综述。希望能够对未来古树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考和启发,并为古树的可持续保护提供建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树 文化与生态价值 分布格局 文化根源 保护实践
下载PDF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 被引量:1
5
作者 侯伯鑫 唐快强 +2 位作者 侯碧清 张南 鄢然 《中国城市林业》 2006年第5期40-42,共3页
岳麓山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4A级全国文明旅游风景示范区,总面积36km2,主要由麓山景区和橘子洲景区组成。俗称:山水洲城绿色明珠,景区森林茂密,古树名木翠拥,沉积了森林、历史、教育、宗教等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 岳麓山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4A级全国文明旅游风景示范区,总面积36km2,主要由麓山景区和橘子洲景区组成。俗称:山水洲城绿色明珠,景区森林茂密,古树名木翠拥,沉积了森林、历史、教育、宗教等丰富的文化底蕴,成为古城长沙山水洲城的绿色明珠、森林旅游的胜地、湖湘文化的展示窗口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名胜区 岳麓山 森林旅游 教育基地 国家重点 古树名木 文化底蕴 湖湘文化
下载PDF
丽水南城古树资源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晓东 王春来 +1 位作者 黄永宾 骆争荣 《丽水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80-86,共7页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树,发挥其价值,对丽水南城的古树进行了调查,并且分析了古树的种类组成、植物区系、多样性、分布区域及生长状况。结果表明:丽水南城古树共计62株,隶属于10科12属12种。一级保护古树有2株,树龄最长的是榉树,约为810年;...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树,发挥其价值,对丽水南城的古树进行了调查,并且分析了古树的种类组成、植物区系、多样性、分布区域及生长状况。结果表明:丽水南城古树共计62株,隶属于10科12属12种。一级保护古树有2株,树龄最长的是榉树,约为810年;二级保护古树有2株。从种的分布区类型看,温带分布的类型占较大优势;古树密度为0.57株/k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古树种类的75%分布在大梁山地区;绝大部分古树长势良好。同时,针对南城古树的分布特点、生长现状,提出了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水南城 古树 区系 多样性 保护措施
下载PDF
Towards more-than-human heritage:arboreal habitats as a challenge for heritage preservation
7
作者 Stanislav Roudavski Julian Rutten 《Built Heritage》 CSCD 2020年第1期20-36,共17页
Trees belong to humanity’s heritage,but they are more than that.Their loss,through catastrophic fires or under business-as-usual,is devastating to many forms of life.Moved by this fact,we begin with an assertion that... Trees belong to humanity’s heritage,but they are more than that.Their loss,through catastrophic fires or under business-as-usual,is devastating to many forms of life.Moved by this fact,we begin with an assertion that heritage can have an active role in the design of future places.Written from with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this article focuses on structures that house life.Habitat features of trees and artificial replacement habitats for arboreal wildlife serve as concrete examples.Designs of such habitats need to reflect behaviours,traditions and cultures of birds,bats,and other animals.Our narrative highlights the nonhuman aspect of heritage,seeking to understand how nonhuman stakeholders can act as users and consumers of heritage and not only as its constituents.Our working definition states that more-than-human heritage encompasses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outcomes of historical processes that are of value to human as well as nonhuman stakeholders.From this basis,the article asks how the established notions of heritage can extend to include nonhuman concerns,artefacts,behaviours and cultures.As a possibl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the hypothesis tested here is that digital information can(1)contribute to the preservation of more-than-human heritage;and(2)illuminate its characteristics for future study and use.This article assesses the potential of three imaging technologies and considers the resulting data within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more-than-human heritage,illuminating some of its concrete aspects and challen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gital heritage Cultural heritage Natural heritage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More-than-human heritage More-than-human design large old trees Arboreal habita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