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versity of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sandbody distribution of sublacustrine fans during forced regression: A case study of Paleogene Middle Sha 3 Member in Dongying Sag, Bohai Bay Basin, East China
1
作者 WU Qianran XIAN Benzhong +5 位作者 GAO Xianzhi TIAN Rongheng ZHANG Haozhe LIU Jianping GAO Yukun WANG Pengyu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4期894-908,共15页
Currently, the differences in gravity flow deposits within different systems tracts in continental lacustrine basins are not clear. Taking the middle submember of the third member of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Sha 3... Currently, the differences in gravity flow deposits within different systems tracts in continental lacustrine basins are not clear. Taking the middle submember of the third member of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Sha 3 Member) in the Shishen 100 area of the Dongying Sag in the Bohai Bay Basin as an example, the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of sublacustrine fans during forced regression and the impact of the fourth-order base-level changes on their growth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cores, well logs and 3D seismic data. Sublacustrine fans were mainly caused by hyperpycnal flow during the fourth-order base-level rise,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slump-induced sublacustrine fans gradually increased during the late fourth-order base-level fall. From rising to falling of the fourth-order base-level, the extension distance of channels inside hyperpycnal-fed sublacustrine fans reduced progressively, resulting in the transformation in their morphology from a significantly channelized fan to a skirt-like fan. Furthermore, the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of distributary channel complexes in sublacustrine fans changed from vertical aggradation to lateral migration, and the lateral size of individual channel steadily decreased. The lobe complex's architectural patterns evolved from compensational stacking of lateral migration to aggradational stacking, and the lateral size of individual lobe steadily grew. This study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depositional features of gravity flow in high-frequency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provides a g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the fine development of sublacustrine fan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hai Bay Basin Dongying Sag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sublacustrine fan hyperpycnal flow gravity flow base-level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下载PDF
Th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sublacustrine fan in the Paleogene Dongying Formation, Bohai Sea,China
2
作者 Xiao-Jun Pang Guan-Min Wang +2 位作者 Meng Zhao Qing-Bin Wang Xue-Fang Zhang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127-148,共22页
Sublacustrine fan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continental lacustrine basins and is significant for reservoir exploration. Oil and gas resource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sublacustrine fan sandstone reservoirs of the Paleo... Sublacustrine fan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continental lacustrine basins and is significant for reservoir exploration. Oil and gas resource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sublacustrine fan sandstone reservoirs of the Paleogene Dongying Formation in the Bohai Sea. In this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lacustrine fan reservoirs and the controlling factors are studied using information from logging, cores, physical properties,casting thin sections, X-ray diffraction of clay minerals, vitrinite reflectance, rock pyrolysis, manometry data,and 3D seismic data. The sublacustrine fans of the Dongying Formation in the LD10, QHD34, and BZ21 structures show high-quality reservoirs with porosity >15 % and permeability >5 m D.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high-quality reservoirs are attributed to the favorable sedimentary facies type and negligible compaction,and cementation, substantial dissolution of K-feldspar, overpress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aults and fractures. A high-quality sublacustrine fan reservoir model has been established to explain how these factors affected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The favorable target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the Dongying Formation of Bohai Sea include undercompacted sandy debris flow reservoirs showing the dissolution of K-feldspar, and the reservoirs which are connected to the source rocks by faults. This study provides insights to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dimentology, diagenesis and reservoir qualit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significant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ublacustrine fan sandstone reservoirs in the Bohai Sea and analogous sandstone reservoirs elsew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lacustrine fan High-quality reservoir DISSOLUTION OVERPRESSURE FAULT Bohai Sea
原文传递
前陆盆地系统中隆后盆地沉积特征——以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三工河组为例
3
作者 李想 丁雅洁 +2 位作者 李俊飞 徐港 敬亚东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53-1264,共12页
前陆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但主要集中在前渊带,随着隆后盆地油气勘探取得突破,该类盆地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准噶尔盆地腹部属于隆后盆地,该区侏罗系三工河组是重要的油气产层,但是目前对于其沉积相的类型存在较大争议。随着勘探的深入推进... 前陆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但主要集中在前渊带,随着隆后盆地油气勘探取得突破,该类盆地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准噶尔盆地腹部属于隆后盆地,该区侏罗系三工河组是重要的油气产层,但是目前对于其沉积相的类型存在较大争议。随着勘探的深入推进和各种地质资料的不断丰富,三工河组的沉积相类型及演化逐渐变得清晰。为明确前陆盆地系统中隆后盆地沉积相类型、分布及与前渊带沉积特征的差异性,在扎实的野外地质剖面、岩心、测井、地震和分析测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详细剖析了三工河组的沉积相类型、展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准噶尔盆地腹部隆后盆地三工河组沉积相类型包括辫状河三角洲相、湖底扇相和湖泊相等。其中,辫状河三角洲相进一步划分为平原和前缘亚相,主要分布在石西和莫北地区;湖底扇相主要分布在盆1井西凹陷中,发育鲍马序列,多见“A”、“B”段,其物源来自研究区东部的辫状河三角洲。三工河组沉积期,研究区存在3个物源,而非前人认为的西北部和东北部2个物源。稳定重矿物等资料分析表明,W36湖底扇受到东北部物源影响,而W46湖底扇受到东南物源影响。前陆盆地前渊带沉积物粒度较粗,沉积相类型简单,且以构造油气藏为主;而隆后盆地沉积物粒度较细,沉积相类型多,且以构造—岩性、岩性油气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底扇 隆后盆地 三工河组 侏罗系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庆城油田延长组页岩层系层序地层与沉积相特征
4
作者 刘明成 吴胜和 +5 位作者 万晓龙 李桢 樊建民 陈朝晖 王梓沣 刘海旭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9-795,共17页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页岩层系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其层序格架及沉积相展布存在较大的争议,从而影响着页岩油气的精细勘探与开发。以庆城油田西233区块为例,应用岩心、测井及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重构了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相分布...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页岩层系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其层序格架及沉积相展布存在较大的争议,从而影响着页岩油气的精细勘探与开发。以庆城油田西233区块为例,应用岩心、测井及最新的三维地震资料重构了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相分布。研究表明,在延长组原长81—长32砂组内,地层向湖盆中心呈进积叠置样式,可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10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在每个中期旋回内,向盆地方向的古地貌依次为浅水带、斜坡带和盆底带。浅水带主要发育三角洲;斜坡带发育重力流水道,顺斜坡呈窄条带状分布;在盆底带近端发育重力流朵叶体沉积,砂体夹于泥页岩中,而盆底带远端主要为深湖页岩夹滑塌体沉积。原长7油层组页岩层系为1套穿时地层,由多个中期旋回的斜坡带下部、盆底带湖底扇砂体和半深湖—深湖泥岩组成。这一研究不仅对鄂尔多斯盆地夹层型页岩油的有效开发(开发区优选及水平井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亦对拗陷湖盆层序与沉积演化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延长组 长7油层组 湖底扇 页岩层系 层序地层格架 沉积相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
5
作者 尹虎 屈红军 +3 位作者 孙晓晗 杨博 张磊岗 朱荣幸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155,共11页
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沉积特征包括相标志、沉积微相类型等进行了研究,并揭示了其沉积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 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沉积特征包括相标志、沉积微相类型等进行了研究,并揭示了其沉积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沉积的相标志包括:岩石中常见水平层理、鲍马序列、槽模沟模、滑动与滑塌构造、撕裂屑、泥包砾等沉积构造,含有深水双壳类和鱼类动物化石,粒度概率曲线中悬浮总体含量大且分选差,测井曲线上可见锯齿状、齿化箱形-钟形-指形、泥岩基线等特征。(2)研究区长7物源主要来自东北和南部2个方向,发育深湖—半深湖、湖底扇、浅湖沉积,湖底扇包括浊流和砂质碎屑流2种重力流类型,可进一步划分为重力流主水道、溢流沉积、重力流分支水道、分支水道间、朵叶体等微相。湖底扇主水道主要为砂质碎屑流沉积,分支水道和朵叶体主要为浊流沉积。(3)研究区长7沉积期,中南部主体发育深湖—半深湖、湖底扇沉积,东北部发育浅湖沉积;其中,东北方向发育4个湖底扇体,南部发育2个湖底扇体,半深湖/浅湖界线呈北西向延伸于延安—甘泉一带。长7^(3)亚段沉积期,深湖—半深湖范围最大,仅局部发育湖底扇;长7^(2)、长7^(1)亚段沉积期,湖底扇逐步增多,深湖—半深湖范围有所缩小,整体呈深湖—半深湖与湖底扇交互沉积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标志 深水沉积 浊流 砂质碎屑流 湖底扇 长7 三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
下载PDF
渤中凹陷南部东二下段湖底扇储层控制因素及孔隙定量演化
6
作者 刘濮毓 龚承林 +4 位作者 彭旸 黄晓波 王启明 李东伟 王海屹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4-178,共15页
渤中凹陷南部渐新统东二下段处于深水湖盆沉积环境,优质湖相烃源岩和大规模湖底扇广泛发育,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基于录测井数据、岩石粒度、显微薄片、扫描电镜、流体包裹体等资料,开展渤中凹陷南部东二下段湖底扇储层特征与储... 渤中凹陷南部渐新统东二下段处于深水湖盆沉积环境,优质湖相烃源岩和大规模湖底扇广泛发育,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基于录测井数据、岩石粒度、显微薄片、扫描电镜、流体包裹体等资料,开展渤中凹陷南部东二下段湖底扇储层特征与储层主控因素研究,建立孔隙定量演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东二下段湖底扇储层岩性以中—细粒岩屑石英长石砂岩为主,孔隙以溶蚀孔为主;湖底扇朵叶复合体内部的朵叶核部、分支水道等有利沉积相带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基础;持续的压实作用和早晚两期胶结作用是导致孔隙不断损失的主因;有机酸溶蚀和异常高压保孔促溶是改善储层质量的关键。在埋藏过程中储层孔隙演化经历了早成岩A期快速压实减孔、早成岩B期快速压实-胶结减孔、中成岩A1期缓慢压实减孔-有机酸溶蚀增孔和中成岩A2期缓慢压实-胶结作用减孔等4个阶段,其中压实减孔总量为13.64%,早期胶结减孔量为8.24%,溶蚀增孔量为9.55%,尤其是发生在中成岩A1期末油气开始充注成藏之后的晚期胶结减孔量为7.12%,造成储层孔隙度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底扇砂岩 成岩作用 储层控制因素 孔隙定量演化 渐新统 渤中凹陷南部
下载PDF
中国湖底扇研究现状与建议
7
作者 谢晓军 刘丽芳 +2 位作者 唐武 沈朴 张锦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83,共13页
湖底扇是中国国内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之一。基于国内外文献分析,了解了中国国内湖底扇的研究历程,梳理了湖底扇概念、成因分类、相带划分等不同观点,总结了湖底扇层序发育位置、主控因素和储层物性等方面的整体认识。综合分析基础上认为... 湖底扇是中国国内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之一。基于国内外文献分析,了解了中国国内湖底扇的研究历程,梳理了湖底扇概念、成因分类、相带划分等不同观点,总结了湖底扇层序发育位置、主控因素和储层物性等方面的整体认识。综合分析基础上认为,湖底扇是指沉积物以重力流方式堆积在湖盆浪基面之下的地质体;可划分为滑动/滑塌型、碎屑流型、浊流型、洪水型(或异重流型)和混合型(重力流-牵引流型)5种成因类型;4个亚相和10种微相的相划分方案相对合理;按断陷、拗陷和前陆三种盆地类型总结了湖底扇发育的主控因素;指出不同地区湖底扇储集物性的影响因素具有较大差异性;并就湖底扇形成机理、有利砂体和有利储层综合预测方面提出了后续研究建议。对未来湖底扇深入研究及指导勘探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底扇 中国国内 研究现状 成因 相带 主控因素 储集性
下载PDF
辽中凹陷西斜坡古近系东三段湖底扇发育模式及大油田发现
8
作者 牛成民 惠冠洲 +4 位作者 杜晓峰 官大勇 王冰洁 王启明 张宏国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42,共10页
通过地层层序研究、古地貌恢复、锆石测年和地震资料分析等,从物源体系、古地貌、坡折体系和湖平面变化等方面探讨了辽中凹陷西斜坡古近系东营组三段(东三段)湖底扇的发育模式,并对油气藏的特征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 通过地层层序研究、古地貌恢复、锆石测年和地震资料分析等,从物源体系、古地貌、坡折体系和湖平面变化等方面探讨了辽中凹陷西斜坡古近系东营组三段(东三段)湖底扇的发育模式,并对油气藏的特征及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辽中凹陷西斜坡东三段湖底扇砂体表现为“物源-坡折带-湖平面”控制的富砂模式;物源主要来自燕山褶皱带,其次为辽西凸起,大规模的物源供给和变质岩的母岩区为湖底扇的形成提供了碎屑物质和优质的储集砂体;沉积坡折带控制湖底扇重力流卸载位置,断裂坡折带形成的微古地貌变化控制局部砂体搬运方向和差异富集程度;湖平面变化与物源体系变化耦合形成的三角洲、湖泊和湖底扇沉积在空间上反复叠置发育,为岩性圈闭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2)旅大10-6油田湖底扇岩性主要为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颗粒粒度较小,以重力流沉积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和溶蚀粒间孔,见少量粒内溶孔,孔隙发育一般,连通性较差;湖底扇发育具有垂向上多期叠置、平面上连片的特征,位于斜坡中部的中扇亚相具有明显的滑塌变形构造,是最有利的勘探相带。(3)旅大10-6油田湖底扇油藏是辽中凹陷西斜坡从构造圈闭勘探转为岩性圈闭勘探的重大发现,实现了渤海油田斜坡带古近系湖底扇型岩性油气藏勘探领域的重大突破,共发育11个油藏和9个气藏,油气藏相互独立、储量规模大、丰度高,探明油当量为3000×10^(4)t,原油物性好、探井测试产能高,为“汇聚脊-通源断层-顺向砂体”三元耦合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底扇 古地貌 坡折体系 沉积模式 油气成藏模式 斜坡带 东营组三段 古近系 辽中凹陷
下载PDF
乌里雅斯太凹陷斜坡带湖底扇相砾岩体沉积特征与隐蔽油藏勘探 被引量:46
9
作者 崔周旗 李文厚 +3 位作者 吴健平 李莉 侯凤梅 王海潮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1-28,共8页
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斜坡带发育一套厚度大、粒级粗和相变快的砾岩体,根据岩心观察、岩电组合特征和地震相分析等手段,结合岩矿等分析化验资料,认为该套砾岩体属具补给水道的湖底扇相沉积。砾岩体夹于较深湖亚相的深灰色泥岩中,发育沉... 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斜坡带发育一套厚度大、粒级粗和相变快的砾岩体,根据岩心观察、岩电组合特征和地震相分析等手段,结合岩矿等分析化验资料,认为该套砾岩体属具补给水道的湖底扇相沉积。砾岩体夹于较深湖亚相的深灰色泥岩中,发育沉积物重力流成因的沉积构造,内扇、中扇和外扇等相带发育齐全,并具有多期发育的特点。物源区具有的线物源或多物源特征,以及极粗的粒级造成补给水道的稳定性较差、规模较小、迁移性较强,沿斜坡带形成了纵向上由南向北依次叠置、横向上叠加连片的多个湖底扇相砾岩体。坡度很陡的斜坡,特别是构造坡折带的存在控制了湖底扇的形成和发育,使湖底扇相砾岩体主要沿构造坡折带下部分布,具有很好的隐蔽油藏成藏条件,以中扇辫状沟道微相区最为有利,已有多口井发现厚油层并获工业油流,实现了隐蔽油藏勘探的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岩体 斜坡带 湖底扇 隐蔽油藏 构造坡折带 沉积特征 勘探 凹陷 厚油层 微相
下载PDF
松辽坳陷盆地水侵期湖底扇沉积特征及地球物理响应 被引量:46
10
作者 王建功 王天琦 +4 位作者 张顺 王占国 刘彩燕 韩小强 吴伟航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1-366,共6页
综合利用井筒资料、分析化验资料、岩心资料和薄片鉴定资料,研究了松辽盆地英台—他拉哈地区青一、二段湖底扇的沉积特征。结果表明,湖底扇由英台扇三角洲前缘相带的砂体整体滑塌并近距离搬运所形成,形成过程具多期次性。湖底扇具有敏... 综合利用井筒资料、分析化验资料、岩心资料和薄片鉴定资料,研究了松辽盆地英台—他拉哈地区青一、二段湖底扇的沉积特征。结果表明,湖底扇由英台扇三角洲前缘相带的砂体整体滑塌并近距离搬运所形成,形成过程具多期次性。湖底扇具有敏感的地震响应。充分利用三维地震资料,通过井震精细标定、地震动力学参数提取、等时切片、储层反演等综合手段,精细刻划了砂体的空间分布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湖底扇在平面上叠加连片,空间上呈透镜体展布;湖底扇具有较大油气勘探潜力,勘探目标以岩性油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青山口组 湖底扇 沉积特征 地球物理响应 岩性油藏
下载PDF
阿克库勒地区三叠系湖底扇沉积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13
11
作者 陆金波 王英民 +3 位作者 张雷 王改云 吴嘉鹏 陈玲玲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19,共8页
综合应用地震、测井、岩心、粒度分析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地区中、上三叠统湖底扇沉积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富砂型、富砾型两类湖底扇,二者在发育背景、沉积特征、控制因素及含油性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综合应用地震、测井、岩心、粒度分析等资料,对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地区中、上三叠统湖底扇沉积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富砂型、富砾型两类湖底扇,二者在发育背景、沉积特征、控制因素及含油性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富砂型湖底扇发育于研究区南部辫状河三角洲前方,物源为远源搬运,供给充足,规模大,分选中等,主要受古地貌控制,发育相对稳定;富砾型湖底扇仅在研究区北部轮台断裂附近发育,属近源搬运,规模小,粒度粗,分选极差,主要受断裂控制,具有阵发性特点;物源条件、古地貌以及触发机制的差异性控制了不同湖底扇的沉积特征;在富砂型湖底扇中发现了大量的油气藏,相对富砾型湖底扇更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库勒凸起 富砂湖底扇 富砾湖底扇 碎屑流 主控因素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南屯组典型砂体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军辉 卢双舫 +3 位作者 蒙启安 刘秋宏 陈学海 胡寿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495-1501,共7页
根据岩芯、电测曲线、录井、分析化验、地震等资料,分析了呼和湖凹陷下白垩统南屯组沉积相类型、沉积特征以及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南屯组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4种沉积相。扇三角洲主要分布在南一段的西北缓坡带和... 根据岩芯、电测曲线、录井、分析化验、地震等资料,分析了呼和湖凹陷下白垩统南屯组沉积相类型、沉积特征以及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南屯组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4种沉积相。扇三角洲主要分布在南一段的西北缓坡带和东南陡坡带,辫状河三角洲主要分布在南二段以及南一段的北部斜坡带,而在深湖-半深湖相中发育湖底扇。指出呼和湖凹陷南部沉积砂体为较有利的勘探区域,其中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带是油气聚集的重要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和湖凹陷 南屯组 扇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 湖底扇
下载PDF
断陷湖盆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及湖底扇的识别特征 被引量:24
13
作者 庞军刚 杨友运 蒲秀刚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8-23,32,共7页
根据大量的岩心、测井及化验分析等资料,对板桥凹陷沙三段的沉积相进行了研究,所指"近岸水下扇"为深湖重力流成因.总结了这几种重要沉积相在岩性、沉积构造、测井曲线、生物化石、沉积序列及沉积组合等几个方面的识别特征,该... 根据大量的岩心、测井及化验分析等资料,对板桥凹陷沙三段的沉积相进行了研究,所指"近岸水下扇"为深湖重力流成因.总结了这几种重要沉积相在岩性、沉积构造、测井曲线、生物化石、沉积序列及沉积组合等几个方面的识别特征,该方法可用于类似断陷型盆地的沉积相研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 近岸水下扇 湖底扇 识别特征 断陷湖盆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长6油层组湖底滑塌浊积扇沉积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111
14
作者 郑荣才 文华国 +3 位作者 韩永林 王海红 郑超 蔡家兰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66-575,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第6段在白豹地区是最重要的勘探目的层之一,其沉积相类型及其对砂体展布和油气储层的控制等开发地质问题倍受重视。作者在岩心描述和测井分析基础上,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重矿物、微量元素和孔渗分析等...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第6段在白豹地区是最重要的勘探目的层之一,其沉积相类型及其对砂体展布和油气储层的控制等开发地质问题倍受重视。作者在岩心描述和测井分析基础上,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重矿物、微量元素和孔渗分析等大量测试资料,对该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深入研究,首次提出白豹地区长6油层组属于湖底滑塌浊积扇沉积体系,岩性以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均偏低的微-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具粒序层理、液化包卷层理、滑动截切和变形构造、小型同生断层、槽模、沟模和重荷模等浊积沉积相标志。在浊积扇岩相组合、沉积序列及平面演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了浊积扇的成因机制,建立了相应的沉积模式,分析了浊积扇在油气开发工程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底滑塌浊积扇 成因机制 石油地质意义 上三叠统长6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白豹地区
下载PDF
车镇凹陷陡坡带古近系湖底扇沉积规律及储层特征 被引量:24
15
作者 周廷全 鲜本忠 +1 位作者 林会喜 范振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27,共5页
车镇凹陷陡坡带及洼陷带中砂砾岩体广泛发育,湖底扇是其重要成因类型之一。该区湖底扇沉积在时间上对应于低位体系域或湖侵体系域早期,在平面上受控于盆缘边界断裂的活动强度、产状及次级断层的发育。单期湖底扇沉积呈向上变细的正旋回... 车镇凹陷陡坡带及洼陷带中砂砾岩体广泛发育,湖底扇是其重要成因类型之一。该区湖底扇沉积在时间上对应于低位体系域或湖侵体系域早期,在平面上受控于盆缘边界断裂的活动强度、产状及次级断层的发育。单期湖底扇沉积呈向上变细的正旋回特征,底部以杂基支撑砾岩相、块状砾质砂岩相为主,为深水重力流沉积;向上递变为块状砾质砂岩相或具变形层理的中细砂岩相,分选较好,正偏态,粒度概率曲线呈两段式,为牵引流沉积。该区湖底扇沉积的砂砾岩体具有埋藏深度大、粒度粗和分选差的特征,为超低孔超低渗透储层,以有机酸溶蚀形成的次生孔隙为主,具有孔隙和微裂缝双重孔隙介质特征。异常高压对砂砾岩储层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底扇 砂砾岩体 断陷湖盆 异常高压 车镇凹陷
下载PDF
车西地区湖底扇沉积特征及储集物性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鹏 罗霞 +2 位作者 苏朝光 张营革 牟敏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7-19,共3页
湖底扇是车西地区北部陡坡带及洼陷带的一种重要的沉积类型,根据其成因机制上的差异,分为滑塌浊积扇和深水浊积扇两种类型,二者在沉积特征及地震反射特征等方面均有所差异。扇体的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为主,微裂缝起到重要的连通作用,属... 湖底扇是车西地区北部陡坡带及洼陷带的一种重要的沉积类型,根据其成因机制上的差异,分为滑塌浊积扇和深水浊积扇两种类型,二者在沉积特征及地震反射特征等方面均有所差异。扇体的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为主,微裂缝起到重要的连通作用,属中低孔、低渗储层。储层物性受岩性组合、溶蚀作用、沉积相带及异常高压的影响,其中溶蚀作用及异常高压有效地改善了储集物性。勘探实践表明,扇体生、储、盖配置好、油气充满度高,具有较大的勘探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底扇 储集性能 异常高压 车西地区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流沙港组湖底扇沉积特征及发育背景 被引量:18
17
作者 刘丽军 佟彦明 +2 位作者 纪云龙 旷宏伟 卢明国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10-115,共6页
福山凹陷流沙港组内发育一套具有一定规模的湖底扇沉积,其中可识别出浊流沉积、水下泥石流沉积和滑塌堆积3种沉积相单元。湖底扇沉积主要发育于低位域及水进早期,地震剖面特征显示为双向下超的丘形反射复合体,测井曲线特征为箱形、钟形... 福山凹陷流沙港组内发育一套具有一定规模的湖底扇沉积,其中可识别出浊流沉积、水下泥石流沉积和滑塌堆积3种沉积相单元。湖底扇沉积主要发育于低位域及水进早期,地震剖面特征显示为双向下超的丘形反射复合体,测井曲线特征为箱形、钟形或漏斗形。湖底扇在平面上由扇根、扇中和扇端沉积所组成。垂向层序上湖底扇下部常见厚度较大的重力流沉积充填的下切水道,中上部发育多个叠置的浊积扇体组成。湖底扇的发育主要受控于盆地东西两侧的断层活动、湖平面变化及物源供给。流二段时期沉积的较大规模的湖底扇与这一时期的构造快速沉降和充足的物源供给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底扇沉积 控制因素 福山凹陷 北部湾盆地
下载PDF
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早白垩世湖底扇 被引量:32
18
作者 蔺连第 朗艳 +3 位作者 金蕙 蔺洁 田建章 王荣珍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32,共6页
湖底扇是深湖区所有重力流沉积的总称。在面积为2500km2的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湖底扇发育面积达800km2,厚1000~2000m,在我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同类沉积中是典型一例,揭示其特征对勘探和丰富深湖沉积学具有意义。以系统的岩心观察... 湖底扇是深湖区所有重力流沉积的总称。在面积为2500km2的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湖底扇发育面积达800km2,厚1000~2000m,在我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同类沉积中是典型一例,揭示其特征对勘探和丰富深湖沉积学具有意义。以系统的岩心观察为基础,根据钻井剖面、测井曲线及地震剖面等,从旋回性、韵律性的视角,探索湖底扇沉积时空演化的规律。湖底扇有缓坡、陡坡和深水平原3种类型,共有6个亚相7种微相和多种岩相,各有特定的规模和分布空间。依据湖底扇发育的时空特征,概括出了湖底扇退积地层模式,即“向上变薄、变细的序列”。发育湖底扇的条件是:不对称汇水盆地的古地理景观;典型的单断箕状凹陷结构;持续强烈差异沉降的古构造背景;温暖潮湿的古气候条件。从储集层角度看,厚层内扇主沟道和中扇辫状沟道应是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连盆地 乌里雅斯太凹陷 腾格尔组 重力流 湖底扇 浊流 地层模式
下载PDF
大型坳陷湖盆异重流成因的水道-湖底扇系统--以松辽盆地白垩系嫩江组一段为例 被引量:38
19
作者 潘树新 刘化清 +4 位作者 ZAVALA Carlos 刘彩燕 梁苏娟 张庆石 白忠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60-870,共11页
以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地区白垩系嫩江组一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地震沉积学、沉积构造和沉积序列等分析,发现异重流成因的大型水道—湖底扇系统,对大型坳陷湖盆深水区分布的异重流及其形成的异重岩进行研究,构建了陆相湖盆异重流成因的水道... 以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地区白垩系嫩江组一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地震沉积学、沉积构造和沉积序列等分析,发现异重流成因的大型水道—湖底扇系统,对大型坳陷湖盆深水区分布的异重流及其形成的异重岩进行研究,构建了陆相湖盆异重流成因的水道—湖底扇沉积模式。研究表明,异重流发源于盆地边缘,经北部三角洲后在深水区形成完整的水道—湖底扇系统。自北向南依次发育顺直水道和弯曲水道,直线延伸距离超过80 km,宽度100~900 m;水道末端发育湖底扇,最大面积可达20 km^2。该系统主要以细粒沉积为主,发育块状砂岩和流水成因的沉积构造,内部发育侵蚀接触面,富含陆源有机质碎屑,具底床载荷和悬浮载荷兼有的形成机制。异重岩沉积序列表现为向上变粗和向上变细的旋回成对出现,反映洪水逐渐增强随后又减弱的动力学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白垩系 嫩江组一段 浊流 浊积岩 异重流 异重岩 沉积特征 水道—湖底扇系统
下载PDF
阿克库勒地区三叠系层序地层学及储集砂体成因类型 被引量:26
20
作者 郭建华 刘辰生 朱锐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9-176,共8页
通过钻测井资料、地震资料的地质综合研究,以及地面露头观察与实验分析,研究区内三叠纪反映湖平面变化的地层旋回性非常清楚。按层序划分的基本原则,在三叠纪地层中可识别出7个Ⅰ型层序边界,相应地划分出6个Ⅰ型层序。总体来说,在层序内... 通过钻测井资料、地震资料的地质综合研究,以及地面露头观察与实验分析,研究区内三叠纪反映湖平面变化的地层旋回性非常清楚。按层序划分的基本原则,在三叠纪地层中可识别出7个Ⅰ型层序边界,相应地划分出6个Ⅰ型层序。总体来说,在层序内部,低位体系域发育,它们构成了区内储集砂体的主体;而高位及湖侵体系域往往被上覆层序侵蚀,甚至剥缺。储集砂体的分布受层序格架的严格控制,主要储集砂体的成因类型包括低位早期的湖底扇沉积、低位晚期侵蚀沟谷的河流充填与滨湖沉积,以及高位期三角洲及滨湖滩、坝沉积。区域盆地格架研究表明,研究区三叠纪时期是位于库车前陆盆地系统的前隆及前隆后缘盆地的边缘,因此,湖平面相对升降变化导致了区内十分明显的地层旋回,这种旋回性直接控制了砂体的成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砂体成因类型 湖底扇 三叠系 阿克库勒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