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 of a new type of foam concrete and its application on stability analysis of large-span soft rock tunnel 被引量:7
1
作者 王辉 陈卫忠 +2 位作者 谭贤君 田洪铭 曹俊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1期3305-3310,共6页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large-span soft rock tunnel is influenced greatly by the creep effect of surrounding rock.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type of foam concrete which has the property of high compressibility and lo...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large-span soft rock tunnel is influenced greatly by the creep effect of surrounding rock.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type of foam concrete which has the property of high compressibility and low ductility was introduced.And it was made as filling material of reserved deformation layer between the first lining and the second lining used in large-span soft rock tunnel.The effect of the new type of foam concrete was simulated as filling material of reserved deformation layer using numerical simulation.Through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common large-span soft rock tunnel,the vault settlement and surrounding convergence are reduced by about 61% and 45%,respectively,after creep of 100 a.And in the second lining,the plastic zone reduces apparently and the maximum equivalent plastic strain decreases relatively.So,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ew type of foam concrete as the filling material of reserved deformation layer can relieve the excessive force in second lining induced by rock creep,reduce its deformation and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tunn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am concrete large-span soft rock tunnel stability analysis numerical simulation
下载PDF
In Situ Experiments on Supporting Load Effect of Large-span Deep Tunnels in Hard Rock 被引量:4
2
作者 HE Ben-guo ZHU Yong-quan +2 位作者 SUN Ming-lei LIU Hong-yan ZHANG Zhi-qia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3年第6期1125-1136,共12页
A section of the Nanliang high speed railway tunnel on Shijiazhuang-Taiyuan high-speed passenger railway line in China was instrumented and studied for its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performances. The cross section for... A section of the Nanliang high speed railway tunnel on Shijiazhuang-Taiyuan high-speed passenger railway line in China was instrumented and studied for its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performances. The cross section for the tunnel was300 m2and is classified as the largest cross section for railway tunnels in China. Through in situ experimental studies, mechanistic properties of the tunnel w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the surrounding rock pressure, convergences along tunnel perimeter and safety of primary support and lining structure.Based on the field measured data, the surrounding rock pressure demand for large-span deep tunnel in hard rock is recommended as double peak type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and fold line type was recommended for horizontal pressure.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Promojiyfakonov's theory was most close to the monitored value.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were also generated for the use of bolts in tunnel structures.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safety of the tunnel and it confirmed that the current design can satisfy the requirement of the current cod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ge-span tunnel Railway tunnel Surrounding rock pressure Load distribution In situ experiment
下载PDF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Control Technology of Large-Span and Small Clear Distance Underpass High-Voltage Line Tunnel
3
作者 Kun Wang Lushi Wang Daoliang Wang 《Journal of World Architecture》 2021年第1期11-16,共6页
Hanping tunnel is a control project of national highway 310 Dahejia to Qingshui highway project.It needs to cross a 330kV high-voltage transmission lin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mall clear distance,which requires high ... Hanping tunnel is a control project of national highway 310 Dahejia to Qingshui highway project.It needs to cross a 330kV high-voltage transmission lin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mall clear distance,which requires high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In view of the difficulties such as shallow buried depth of tunnel and small clear distance between tunnel and tower of high-voltage line,multiple excavation blasting method is adopted,and smooth blasting,charge quantity control and damping hole setting are comprehensively used to reduce the impact on the tower and structure of high-voltage line.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ject,the large-scal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oftware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whole excavation project.The influence of the full-section method and the middle partition wall method(CD method)on the surrounding rock and the high-voltage electric tower is compared.It is found that the CD method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and the tower on it and the uneven settl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ge-span tunnel High-voltage tower Construction control
下载PDF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volution law of excavation damage zone in the large-span transition section of high-speed railway tunnel based on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4
作者 Ao Li Dingli Zhang +2 位作者 Zhenyu Sun Jun Huang Fei Dong 《Railway Sciences》 2022年第1期56-75,共20页
Purpose–The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technique has great advantages on identifying the location,extent and the mechanism of damage process occurring in rock mass.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Purpose–The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technique has great advantages on identifying the location,extent and the mechanism of damage process occurring in rock mass.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volution law of excavation damage zone of surrounding rock based on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data.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In situ test using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technique is carried out in the large-span transition tunnel of Badaling Great Wall Station of Beijing-Zhangjiakou high-speed railway.An intelligent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system is built with symmetry monitoring point layout both on the mountain surface and inside the tunnel to achieve three-dimensional and all-round monitoring results.Findings–Microseismic ev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high density area,medium density area and low density area according to the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microseismic events.The positions where the cumulative distribution frequencies of microseismic events are 60 and 80%are identified as the boundaries between high and medium density areas and between medium and low density areas,respectively.The high density area of microseismic events is regarded as the high excavation damage zone of surrounding rock,which is affected by the grade of surrounding rock and the span of tunnel.The prediction formulas for the depth of high excavation damage zone of surrounding rock at different tunnel positions are given considering these two parameters.The scale of the average moment magnitude parameters of microseismic events is adopted to describe the damage degree of surrounding rock.The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and multistag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depth of excavation damage zone and deformation of surrounding rock are revealed.Based on the depth of high excavation damage zone of surrounding rock,the prestressed anchor cable(rod)is designed,and the safety of anchor cable(rod)design parameters is verified by the deformation results of surrounding rock.Originality/value–The research provides a new method to predict the surrounding rock damage zone of large-span tunnel and also provides a reference basis for design parameters of prestressed anchor cable(r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speed railway large-span tunnel Excavation damage zone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下载PDF
分岔隧道稳定性分析及施工优化研究 被引量:42
5
作者 李术才 王汉鹏 郑学芬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47-457,共11页
建立中墙承载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分别给出连拱和小净距隧道的中墙稳定性判据,据此可得到中墙的合理厚度。以八字岭分岔隧道为例,分别采用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和弹塑性损伤有限元模拟分岔隧道的施工全过程,给出围岩关键点位移和应力随施工过... 建立中墙承载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分别给出连拱和小净距隧道的中墙稳定性判据,据此可得到中墙的合理厚度。以八字岭分岔隧道为例,分别采用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和弹塑性损伤有限元模拟分岔隧道的施工全过程,给出围岩关键点位移和应力随施工过程的变化曲线以及围岩损伤区和塑性区的分布,提出分岔隧道的施工过程的优化措施。研究爆破施工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不同中墙宽度、不同围岩情况下装药量的大小及施工措施。根据上述研究结果,针对原施工设计提出优化建议。对分岔隧道施工进行现场监测,监测数据与试验和计算数据的对比验证了试验和数值计算的正确性。监测结果表明隧道稳定,说明施工优化建议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分岔隧道 稳定性 施工优化 模型试验 数值分析
下载PDF
交错既有隧道次生力学效应三维模型试验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新荣 郭子红 +3 位作者 裴丽 王吉明 林志 王芳其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609-2616,共8页
为分析交错新建隧道施工对既有隧道的影响,采用公路隧道结构与围岩综合试验系统对交错隧道进行三维物理模型试验。测试的内容包括新建隧道开挖引起既有隧道围岩内部压应力、围岩内部位移及支护结构内力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既有隧... 为分析交错新建隧道施工对既有隧道的影响,采用公路隧道结构与围岩综合试验系统对交错隧道进行三维物理模型试验。测试的内容包括新建隧道开挖引起既有隧道围岩内部压应力、围岩内部位移及支护结构内力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既有隧道拱顶径向压应力和拱腰切向压应力具有增加趋势,拱顶切向压应力和拱腰径向压应力具有减小趋势;拱顶围岩内部位移表现为压缩变形,拱腰围岩内部位移为拉伸变形;既有隧道支护结构的轴力和弯矩全为增加,右拱腰的弯矩受到的影响最大;新建隧道施工对既有隧道L8截面的影响较小,对L1和L4截面的影响非常明显,当间距小于L8截面情况时应采取加固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错隧道 次生力学效应 模型试验 既有隧道
下载PDF
浅埋大跨隧道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24
7
作者 李利平 李术才 +1 位作者 张庆松 刘涛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A01期3565-3571,共7页
分岔隧道施工时常遇到浅埋大跨段山体稳定、支护参数优选和地表震害控制等技术难题。结合庙垭分岔隧道,详述其浅埋大跨段支护体系实时监控的内容、方法及监测结果,并基于锚杆应力、衬砌应力、爆破振速等监测数据的系统分析,研究隧道支... 分岔隧道施工时常遇到浅埋大跨段山体稳定、支护参数优选和地表震害控制等技术难题。结合庙垭分岔隧道,详述其浅埋大跨段支护体系实时监控的内容、方法及监测结果,并基于锚杆应力、衬砌应力、爆破振速等监测数据的系统分析,研究隧道支护体系的施工力学状态及浅埋地表震动的爆破动力特性,判定浅埋山体的稳定性及支护参数选取的合理性,可为日后同类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测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分岔隧道 浅埋大跨 支护体系 地表震动 监测
下载PDF
大断面隧道三岔口段施工技术及围岩变形规律 被引量:9
8
作者 焦华喆 董腾飞 +2 位作者 陈新明 陈峰宾 王金星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0-107,共8页
隧道斜井进入主洞三岔口段断面大、受力复杂、施工难度大,是长大隧道施工的关键。三岔口将隧道分为多个施工作业段同时施工,缩短了工程的工期,加快了隧道的整体施工进度。某山岭隧道斜井进入主洞处三岔口采用台阶扩挖法。斜井末端采用... 隧道斜井进入主洞三岔口段断面大、受力复杂、施工难度大,是长大隧道施工的关键。三岔口将隧道分为多个施工作业段同时施工,缩短了工程的工期,加快了隧道的整体施工进度。某山岭隧道斜井进入主洞处三岔口采用台阶扩挖法。斜井末端采用上下台阶,从上台阶向上挑挖4.2m确定导洞高度,继续向前扩挖至对侧主洞边墙轮廓线完成导洞施工。主洞采用三台阶法,按照上台阶5.3m、中台阶3.59m、下台阶3.31m依次向进口和出口方向开挖。三岔口段主洞断面面积92.1m^2,为大断面隧道。大断面隧道的跨高比大,导致围岩和支护的稳定性变差,所以主洞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支护来保持隧道的稳定。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隧道进行了数值分析,并直观地模拟了隧道开挖后围岩的应力分布,为隧道的施工提供合理依据。锚杆、钢筋网、衬砌、格栅和钢架根据不同的围岩等级按相应的要求进行了施工。通过对围岩及支护微小变形的监测,掌控了在开挖过程中围岩的稳定程度和支护结构的力学动态信息。对监控量测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以较好地反映围岩变化规律,并分析各阶段的位移速率,预测最终位移值。监控量测数据表明:拱顶下沉和周边收敛的累计变形范围为8~14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三岔口 台阶扩挖法 导洞 监控量测
下载PDF
BP神经网络在分岔隧道位移反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9
作者 易小明 陈卫忠 +1 位作者 李术才 戴永浩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2期3927-3932,共6页
在西部交通建设过程中,沪蓉西宜昌—恩施段的高速工程穿过的多为崇山峻岭,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遇到很多以前很少甚至从未涉及的难题。在隧道建设方面,为适应多变的地形地质条件,不仅设置连拱隧道、小间距隧道等多种型式,而且还设置分... 在西部交通建设过程中,沪蓉西宜昌—恩施段的高速工程穿过的多为崇山峻岭,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遇到很多以前很少甚至从未涉及的难题。在隧道建设方面,为适应多变的地形地质条件,不仅设置连拱隧道、小间距隧道等多种型式,而且还设置分岔隧道,即一端洞口为连拱隧道甚至四车道大拱,而另一端洞口为上下行分离隧道。利用沪蓉西八字岭分岔隧道现场监控量测数据,结合有限差分程序FLAC3D与BP神经网络模拟技术,对该分岔隧道围岩参数进行位移反演分析,并考虑隧道围岩爆破松动圈的影响。工程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求解这类大规模、复杂非线性隧道工程问题,其稳定性、适用性良好,精度满足工程要求。研究结果将对该隧道和西部山区类似的复杂结构长隧道的勘察、设计、施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分岔隧道 有限差分 BP神经网络 位移反分析
下载PDF
高速公路分岔隧道施工过程稳定性分析与监测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汉鹏 李术才 郑学芬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6-112,共7页
分岔隧道连拱段至小净距段的过渡处,中墙由钢筋混凝土变为原岩,施工过程十分复杂。采用三维数值方法和施工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分岔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数值模拟了无支护开挖和施加锚喷、二次衬砌支护后隧道的受力及稳定性... 分岔隧道连拱段至小净距段的过渡处,中墙由钢筋混凝土变为原岩,施工过程十分复杂。采用三维数值方法和施工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分岔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数值模拟了无支护开挖和施加锚喷、二次衬砌支护后隧道的受力及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支护后稳定性显著增强,与现场监测结果对比一致,隧道整体稳定性较好,但是中墙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靠近连拱段的小净距段稳定性较差;锚喷、衬砌支护对于减缓围岩应力集中程度,减少塑性区、降低位移量有明显效果。最后在保证隧道安全的基础上提出了隧道支护的优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分岔隧道 数值模拟 施工过程稳定性 现场监测
下载PDF
分岔隧道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超载安全度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王汉鹏 李术才 张强勇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521-2526,共6页
超载试验能得到隧道的超载安全度,通过大型地质力学模型对分岔隧道进行了超载试验,模拟了分岔隧道在不同侧压系数下围岩的变形、应力分布和破坏情况。同时,应用三维数值分析软件对模拟区域进行了模拟。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分析表明,... 超载试验能得到隧道的超载安全度,通过大型地质力学模型对分岔隧道进行了超载试验,模拟了分岔隧道在不同侧压系数下围岩的变形、应力分布和破坏情况。同时,应用三维数值分析软件对模拟区域进行了模拟。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分析表明,随着侧压系数K的增加,分岔隧道的侧向位移增加,拱顶位移由向下变为向上;当侧压系数为K=3.5时,应力达到极限;当侧压系数K≥4.0时,位移突变,最终最大位移达到100 mm;塑性区骤增,隧道拱顶围岩开始开裂,且有块体掉落。分岔隧道的拱顶和两帮是最易破坏的区域,隧道超载安全度为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岔隧道 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超载安全度
下载PDF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在分岔隧道模型中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常天英 李东升 +1 位作者 隋青美 贾磊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3-108,共6页
基于光纤光栅测量应变的诸多优势,将自制的光纤光栅传感器模块埋到分岔隧道三维地质力学模型中,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测量各埋入点的应变,将其与埋入相应点的应变片的测量结果以及数值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光纤光栅、应变片测得... 基于光纤光栅测量应变的诸多优势,将自制的光纤光栅传感器模块埋到分岔隧道三维地质力学模型中,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测量各埋入点的应变,将其与埋入相应点的应变片的测量结果以及数值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光纤光栅、应变片测得的结果与数值分析所得的结果趋势基本一致,但光纤光栅实测数据相比应变片测得数据更接近于仿真数据,并且可靠性高,在大型工程的长期监测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岔式隧道 光纤光栅传感器模块 数值分析 应变片
下载PDF
交错新建隧道施工力学特性模型试验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新荣 郭子红 +3 位作者 王吉明 裴丽 林志 王芳其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54-59,共6页
以重庆两江隧道为研究背景,采用公路隧道结构与围岩综合实验系统对交错隧道进行三维物理模型实验,分析新建隧道施工力学特性,并采用数值模拟对模型实验区域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新建隧道左侧周边位移普遍大于右侧周边位移;左侧周边... 以重庆两江隧道为研究背景,采用公路隧道结构与围岩综合实验系统对交错隧道进行三维物理模型实验,分析新建隧道施工力学特性,并采用数值模拟对模型实验区域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新建隧道左侧周边位移普遍大于右侧周边位移;左侧周边位移大于独立隧道单侧周边位移;右侧周边位移小于独立隧道单侧周边位移;得出不同近接间距下周边收敛和拱顶下沉随隧道开挖的发展趋势;模型实验获得的拱顶下沉和周边收敛归一化后得出位移随近接间距的变化规律。数值模拟获得的周边收敛和拱顶沉降与还原后模型实验结果相接近,表明模型实验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错隧道 模型实验 新建隧道 力学特性
下载PDF
偏压分岔隧道施工过程损伤破坏分析与优化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汉鹏 李术才 郑学芬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705-1710,共6页
正在施工的沪蓉西高速公路八字岭分岔隧道属于偏压隧道,而且分岔隧道包括连拱段和小净距段,施工过程转换复杂,因此,采用正确的施工方案对于隧道的稳定性非常重要。为更真实地模拟岩体的力学特性,研究施工过程中岩体的损伤破坏,根据不可... 正在施工的沪蓉西高速公路八字岭分岔隧道属于偏压隧道,而且分岔隧道包括连拱段和小净距段,施工过程转换复杂,因此,采用正确的施工方案对于隧道的稳定性非常重要。为更真实地模拟岩体的力学特性,研究施工过程中岩体的损伤破坏,根据不可逆热力学理论建立了弹塑性损伤耦合模型,并编制了三维弹塑性损伤有限元程序D-FEM。建立了分岔隧道大型三维数值模型,采用弹塑性损伤有限元D-FEM模拟了分岔隧道不同的施工过程,通过分析施工过程中隧道围岩的位移、应力和损伤屈服区,最终确定采用左洞超前右洞32 m,左右洞同步开挖的施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压 分岔隧道 施工过程优化 弹塑性损伤 有限元
下载PDF
大跨分岔式隧道结构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21
15
作者 毕强 吴金刚 《隧道建设》 2011年第6期668-677,共10页
以深圳市东部过境高速公路莲塘隧道为工程背景,对大跨分岔式隧道结构设计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通过有限元计算,对"2+2车道"和"2+3车道"分岔的断面形式,连拱段结构设置的必要性,钢支撑的选型以及系统锚杆的布设方... 以深圳市东部过境高速公路莲塘隧道为工程背景,对大跨分岔式隧道结构设计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通过有限元计算,对"2+2车道"和"2+3车道"分岔的断面形式,连拱段结构设置的必要性,钢支撑的选型以及系统锚杆的布设方案进行分析和对比。主要结论:1)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应尽量选取"2+2车道"的设计形式;2)小净距段隧道受力状态及施工工法前后转换方面均较连拱段有优势,建议取消连拱段;3)大跨分岔式隧道分岔部一般设置在隧道工程地质较好地段,以方便大跨分岔结构的实施,如莲塘隧道将分岔部设置在Ⅲ级围岩段,而对于开挖跨度接近30m的大跨段,初期支护一般应设置钢格栅,此时应优先选用"钢筋格栅+喷锚"的初期支护形式;4)莲塘隧道分岔部位于Ⅲ级围岩段,系统锚杆设计长度以5 m为宜,应于拱部、侧墙均匀布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分岔式隧道 结构设计 连拱隧道 钢支撑 锚杆
下载PDF
五车道大跨分岔隧道小净距段中夹岩柱支护效果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龚彦峰 王智勇 +2 位作者 张俊儒 李树鹏 张航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23-133,共11页
厦门芦澳路与海沧疏港通道交叉处拟建一座地下互通式立交隧道,隧道分岔处由单洞5车道大跨段直接过渡至主洞3车道匝道2车道的小净距段,不设置连拱段,最大开挖跨度30. 46 m,最大开挖面积450. 41 m2。分岔隧道由大跨段直接过渡到小净距段,... 厦门芦澳路与海沧疏港通道交叉处拟建一座地下互通式立交隧道,隧道分岔处由单洞5车道大跨段直接过渡至主洞3车道匝道2车道的小净距段,不设置连拱段,最大开挖跨度30. 46 m,最大开挖面积450. 41 m2。分岔隧道由大跨段直接过渡到小净距段,交界处中夹岩柱最小厚度仅为1. 2 m,中夹岩柱的稳定性是小净距隧道设计与施工的重点与难点。基于以上背景,首先通过三轴压缩试验确定岩石力学指标,并基于Hoek-Brown估算方法得到岩体参数,进一步运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小净距隧道中夹岩柱的支护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花岗岩试样属于弹脆性岩石,其弹性模量与围压呈正相关;②由于围岩强度较高,预应力对拉锚杆相比较于普通锚杆可以缓解中夹岩柱的应力集中,施工中建议采用低预应力对拉锚杆;③主洞隧道初期支护的左、右拱脚的安全系数最小,说明左右拱脚应力集中较为明显,施工时应加强左右拱脚处支护;④岩石的强度和稳定性与围压关系较大,施工时建议采取主动支护的手段,及时地对隧道以及中夹岩柱进行封闭支护,使得围岩尽快的处于3向受力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中夹岩柱加固 三轴试验 大跨分岔隧道 预应力锚杆
下载PDF
地铁盾构分岔式隧道数值模拟及应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黄欣 贾宝新 +2 位作者 李祁 聂颖 罗浩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43-946,共4页
为研究地铁盾构分岔隧道问题,采用FLAC3D三维模拟技术以原始隧道经过简化得到计算分析三维模型,分析了不同分岔角度下的应力、变形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分岔隧道的应力、变形随分岔隧道夹角的增大而减小,应力叠加越来越小,当分叉角度较大... 为研究地铁盾构分岔隧道问题,采用FLAC3D三维模拟技术以原始隧道经过简化得到计算分析三维模型,分析了不同分岔角度下的应力、变形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分岔隧道的应力、变形随分岔隧道夹角的增大而减小,应力叠加越来越小,当分叉角度较大时,应力集中峰值开始分岔变为两个峰值;通过与现场监测结果对比,现场监测值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盾构 分岔隧道 数值模拟 应力集中 三维模型 FLAC3D 应力监测 管片单元
下载PDF
岩溶区分岔隧道底板的安全厚度 被引量:10
18
作者 周栋梁 邹金锋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86-1892,共7页
基于岩石剪切、冲切破坏的Mohr判据和格里菲斯判据,考虑溶洞平面投影边缘处的弯拉破坏和剪切破坏、中隔墙底部岩层的冲切破坏和剪切破坏破坏模式,分别建立这4种破坏模式下岩溶区分岔隧道底板安全厚度预测公式。采用湖南湘西某高速公路... 基于岩石剪切、冲切破坏的Mohr判据和格里菲斯判据,考虑溶洞平面投影边缘处的弯拉破坏和剪切破坏、中隔墙底部岩层的冲切破坏和剪切破坏破坏模式,分别建立这4种破坏模式下岩溶区分岔隧道底板安全厚度预测公式。采用湖南湘西某高速公路岩溶区分岔隧道岩体的物理力学参数、溶洞半径与形状和隧道埋深等9个因素,分析它们对分岔隧道底板安全厚度的敏感性和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由所建立的预测公式所得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一致,且底板安全厚度预测公式简单,便于工程实用;底板安全厚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岩石黏膜聚力、溶洞跨度、岩石内摩擦角和隧道埋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分岔隧道 底板安全厚度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不同开挖方案下浅埋分岔隧道施工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9
作者 凌同华 刘家澍 +2 位作者 邓杰夫 易杨 唐旗 《交通科学与工程》 2015年第3期78-84,共7页
为进一步分析分岔隧道在不同开挖方案下的结构稳定性和优化开挖过程,以某正在施工浅埋分岔隧道工程为背景,采用有限差分法,对分岔隧道中的不同开挖方案施工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了分岔隧道在不同开挖方案施工时的位移、应力及塑性区差异... 为进一步分析分岔隧道在不同开挖方案下的结构稳定性和优化开挖过程,以某正在施工浅埋分岔隧道工程为背景,采用有限差分法,对分岔隧道中的不同开挖方案施工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了分岔隧道在不同开挖方案施工时的位移、应力及塑性区差异,对分岔隧道开挖方案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本工程3种组合开挖方案均能保证分岔隧道的结构稳定,三导洞法中核心土的作用不是特别明显,中导洞法的施工位移和应力比三导洞法的均有所增大,但仍在规范允许范围以内。本工程施工宜采用中导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岔隧道 隧道施工 数值模拟 方案优化 FLAC3D
下载PDF
喇叭口分岔隧道设计方法及其计算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朱道建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49-752,806,共5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交通流量的增加,城市和公路隧道中不可避免地需考虑隧道分岔,而目前国内对该类隧道的设计还处于总结和经验积累阶段。针对"Y"形喇叭口分岔隧道,从隧道平面布置、分岔过渡形式、可行性论证及计算方法等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交通流量的增加,城市和公路隧道中不可避免地需考虑隧道分岔,而目前国内对该类隧道的设计还处于总结和经验积累阶段。针对"Y"形喇叭口分岔隧道,从隧道平面布置、分岔过渡形式、可行性论证及计算方法等几方面进行了设计方法的详细介绍,提出了由大跨隧道过渡至连拱隧道进而转换至小净距隧道的步骤、关键问题及相应的计算原则和方法,为分岔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叭口 分岔隧道 交叉 连拱隧道 小净距隧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