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落叶松枯梢病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1
作者 钱莹莹 邓勋 +2 位作者 王铮 宋小双 梁军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2-192,共11页
[目的]为获得落叶松枯梢病的生防菌。[方法]通过对峙实验和发酵液复筛,筛选获得对落叶松枯梢病菌(Neofusicoccum laricinum)具有较强抑制效果的菌株,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展开研究。[结果]筛选得到1株对落叶松枯... [目的]为获得落叶松枯梢病的生防菌。[方法]通过对峙实验和发酵液复筛,筛选获得对落叶松枯梢病菌(Neofusicoccum laricinum)具有较强抑制效果的菌株,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展开研究。[结果]筛选得到1株对落叶松枯梢病病原菌有显著拮抗作用的土壤真菌T2,结合形态学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钩状木霉(Trichoderma hamatum)。其平板对峙抑菌率达到74.16%,发酵液的抑菌率达到91.29%。发酵液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松球壳孢菌、金黄壳囊孢菌、杨灰星叶点霉和立枯丝核菌表现出强抑制作用,抑菌率均为92.00%,对拟枝孢镰刀菌和杨生褐盘二孢菌的抑菌效果较好,分别为79.67%和62.67%。T2能利用多种碳氮源、有广泛的酸碱度适应能力及较高的致死温度。[结论]通过筛选得到的钩状木霉T2对落叶松枯梢病病原菌的拮抗作用显著,抑菌谱广,环境适应力强。本研究可为落叶松枯梢病的防治提供理论研究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Neofusicoccum laricinum 生物防治 钩状木霉
下载PDF
落叶松枯梢病在中国的适生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秀芸 伍文慧 梁英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27-3037,共11页
落叶松枯梢病(Neofusicoccum laricinum)是威胁落叶松人工林的检疫性林木病害。明确当前该病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及其在未来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揭示影响该病害发生流行的主导环境变量,对落叶松枯梢病的早期预警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 落叶松枯梢病(Neofusicoccum laricinum)是威胁落叶松人工林的检疫性林木病害。明确当前该病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及其在未来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揭示影响该病害发生流行的主导环境变量,对落叶松枯梢病的早期预警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落叶松枯梢病分布数据和环境数据,利用ENMTools、R和刀切法(Jack knife test)筛选分布点数据和环境因子,通过MaxEnt、ArcGIS、SDMTools等技术预测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落叶松枯梢病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划分病害适生等级并计算各适生等级面积占比,绘制质心转移轨迹。结果表明:(1)建立的落叶松枯梢病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预测模型具有高精确性和可信度(不同年份和不同气候模式下的AUC值均大于0.9);(2)影响落叶松枯梢病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为年平均气温、最暖季度降水量、年降水量和最暖季度平均温度;(3)当前气候模式下落叶松枯梢病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面积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8.02%,中高适生区集中分布在中国辽宁东南部、吉林东部、黑龙江大部分地区、内蒙古东北部;(4)在三种不同气候条件下(ssp126、ssp245、ssp585),未来落叶松枯梢病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面积与现代气候条件相比均有所减少,其质心由东北向华北、西南地区转移。落叶松枯梢病一旦发生将会造成不可逆的生态灾难和经济损失,因此本研究对落叶松枯梢病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和分析,研究结果对合理区划落叶松枯梢病潜在入侵风险地、加强重点地区的检疫监测、及时制定有效的防治手段,以及对于发生区的监测和防治与未发生区的早期预警和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枯梢病 最大熵模型 潜在适生区 气候变化
下载PDF
锈寄生菌抑制落叶松褐锈病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苑健羽 杨志勇 +4 位作者 魏作全 孙宝贵 黄桂菊 尚德段 杨立新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14-119,共6页
调查和镜检验证了落叶松褐锈病菌被寄生菌重寄生的前、中、后期即其衰亡至消逝的过程:并进行了病理解剖和摄像;锈寄生菌纯培养株系对枯草杆菌G(+)(Bacillus subtilis)和玉米小斑病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oes)均有拮抗作用:该菌发... 调查和镜检验证了落叶松褐锈病菌被寄生菌重寄生的前、中、后期即其衰亡至消逝的过程:并进行了病理解剖和摄像;锈寄生菌纯培养株系对枯草杆菌G(+)(Bacillus subtilis)和玉米小斑病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oes)均有拮抗作用:该菌发酵液的培养条件以PDA+大豆煮汁的液体培养基、28℃、暗光下、120转/min的电动摇床上、培养5d时该生产菌的发酵液性能最佳;以原发酵液浓缩至5倍的菌液为样品、不接菌的空白培养液为对照,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25μL分别注入665型、检测器波长为A254nm的液相色谱仪内,样品于5′50″,12′2″,14′45″,显现三个特征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锈寄生菌 落叶松 落叶松 褐锈病
下载PDF
锈寄生菌对落叶松褐锈病抑制作用的观察 被引量:6
4
作者 袁志文 苑健羽 李连芝 《生物防治通报》 CSCD 1991年第2期61-63,共3页
本试验观察看出,被锈寄生菌寄生的落叶松褐锈病菌的冬孢子和夏孢子逐渐裢(?)色,后期孢壁破碎,内含物释出。被寄生的冬孢子萌发率降低50%左右。4年林间调查结果看出,落叶松褐锈病的发生程度随着锈寄生菌寄生率的逐年增加而减轻。锈寄生... 本试验观察看出,被锈寄生菌寄生的落叶松褐锈病菌的冬孢子和夏孢子逐渐裢(?)色,后期孢壁破碎,内含物释出。被寄生的冬孢子萌发率降低50%左右。4年林间调查结果看出,落叶松褐锈病的发生程度随着锈寄生菌寄生率的逐年增加而减轻。锈寄生菌对落叶松褐锈病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褐锈病 锈寄生菌 抑制作用
下载PDF
锈寄生菌对落叶松褐锈病的抑制效应
5
作者 魏作全 孙宝贵 +3 位作者 丁晓伟 杨维宇 苑健羽 贾一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S1期19-22,共4页
目测及镜检结果表明,褐锈菌被锈寄生菌寄生后,夏孢子堆由桔红渐变为灰褐,后期夏孢子失去发芽力,孢子堆原基处只存有寄生菌的分生孢子器.锈寄生菌的发酵液代谢产物含有3种抗性物质.自7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分生孢子的发生量多于... 目测及镜检结果表明,褐锈菌被锈寄生菌寄生后,夏孢子堆由桔红渐变为灰褐,后期夏孢子失去发芽力,孢子堆原基处只存有寄生菌的分生孢子器.锈寄生菌的发酵液代谢产物含有3种抗性物质.自7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分生孢子的发生量多于褐锈菌的孢子量,表明落叶松褐锈病的发生程度随着锈寄生菌寄生率的增加而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锈寄生菌 奇主 落叶松褐锈菌
下载PDF
落叶松附毛孔菌稻草液态发酵产漆酶条件优化 被引量:2
6
作者 薛慧婷 苑红 +2 位作者 扈瑞平 王瑞 李冠华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2019年第2期52-58,共7页
以木质纤维素类物质为主要基质,培养白腐真菌液态发酵产漆酶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筛选到一株漆酶高产菌,鉴定为落叶松附毛孔菌Trichaptumlaricinum,优化培养条件的基础上,考察稻草和硫酸铜对该菌漆酶产量的影响。正交试验获得T.laricinum... 以木质纤维素类物质为主要基质,培养白腐真菌液态发酵产漆酶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筛选到一株漆酶高产菌,鉴定为落叶松附毛孔菌Trichaptumlaricinum,优化培养条件的基础上,考察稻草和硫酸铜对该菌漆酶产量的影响。正交试验获得T.laricinum最适产漆酶条件为:麦芽浸粉为氮源,其浓度为7g/L,硫酸铜浓度为80mg/L,pH值4。液态发酵15d时该菌漆酶产量达到19.2U/mL;稻草作为主要营养基质可以显著提高该菌漆酶产量,稻草添加量为4.5g/L时,漆酶量最大;发酵前期,无Cu^2+的培养环境有利于T.laricinum营养生长,在发酵中后期Cu^2+加入有利于漆酶分泌,第5d加入Cu^2+效果最好,发酵15d时漆酶产量为23.5U/mL。T.laricinum可以利用稻草为主要基质发酵产漆酶,是一株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漆酶工业生产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腐真菌 落叶松附毛孔菌 漆酶 正交试验 稻草
下载PDF
锈寄生菌对落叶松褐锈病的抑制效应 被引量:1
7
作者 康殿仲 韩玉才 +3 位作者 钟传东 何小雨 牛玉良 魏作全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423-425,共3页
目测及镜检表明,褐锈病菌被锈寄生菌寄生后,夏孢子堆由桔红色渐变为灰褐色,后期夏孢子失去发芽力,孢子堆原基处只存有寄生首的分生孢子器。锈寄生菌的发酵液代谢产物中含有3种抗生物质。自7月中、下旬至9月中、下旬,分生孢子的... 目测及镜检表明,褐锈病菌被锈寄生菌寄生后,夏孢子堆由桔红色渐变为灰褐色,后期夏孢子失去发芽力,孢子堆原基处只存有寄生首的分生孢子器。锈寄生菌的发酵液代谢产物中含有3种抗生物质。自7月中、下旬至9月中、下旬,分生孢子的发生量多于褐锈菌的孢子量,表明褐锈病的发生程度随着锈寄生菌寄生率的增加而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锈寄生菌 寄主 落叶松褐锈菌
下载PDF
落叶松褐锈病的流行及重寄生菌的利用技术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华友 贾云 《辽宁林业科技》 1999年第3期20-22,共3页
本文利用连续3年的观测结果并结合主要气候因子,对发生在落叶松属植物上落叶松褐锈病年流行规律进行了综合相关分析,又利用寄生在该病原菌夏孢子堆上的Sphaerelopsisfilum在本溪、宽甸两地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 本文利用连续3年的观测结果并结合主要气候因子,对发生在落叶松属植物上落叶松褐锈病年流行规律进行了综合相关分析,又利用寄生在该病原菌夏孢子堆上的Sphaerelopsisfilum在本溪、宽甸两地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辅以人工方法,可使Sphaerelopsisfilum的寄生率由原来的16%提高至8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褐锈病 重寄生菌 生物防治
下载PDF
三株野生大型真菌对孔雀石绿的脱色作用及其脱色条件 被引量:7
9
作者 韩启灿 霍光华 罗桂祥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05-915,共11页
为了消除或降低孔雀石绿染料的污染,从50余种野生大型真菌中筛选到3种对孔雀石绿染料有较强脱色作用的菌株即落叶松附毛孔菌、粘小奥德蘑和皱盖囊皮菌。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设计试验探索了优选菌株落叶松附毛孔菌的培养基组成和脱色条件。... 为了消除或降低孔雀石绿染料的污染,从50余种野生大型真菌中筛选到3种对孔雀石绿染料有较强脱色作用的菌株即落叶松附毛孔菌、粘小奥德蘑和皱盖囊皮菌。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设计试验探索了优选菌株落叶松附毛孔菌的培养基组成和脱色条件。结果显示其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为马铃薯20%、玉米汁2%、KH2PO4 0.3%、MgSO4?7H2O 0.15%;最佳脱色条件为染料初始浓度100mg/L、发酵液用量6mL、Mg2+浓度6mmol/L、pH6.0、温度50℃、摇床振荡速度150r/min。此条件下对孔雀石绿染料脱色1h,脱色率可达92.6%,其中Fe2+对脱色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发酵液脱色受热、pH和Fe2+影响,推测,落叶松附毛孔菌对孔雀石绿脱色的活性成分可能是漆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雀石绿染料 落叶松附毛孔菌 粘小奥德蘑 皱盖囊皮菌 最佳脱色条件 发酵培养基
原文传递
我国南部地区一些针叶树上的斑痣盘菌 被引量:3
10
作者 林英任 唐燕平 刘和云 《真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93-98,共6页
本文报道从我国南部地区针叶树上采集的斑痣盘菌,共5属9种。其中小双梭孢盘菌属(Bifusella v.Hhn.)是我国新记录属;杉生小双梭孢盘菌Bifusella cunninghamiicolaKorf & Ogimi)和落叶松散斑壳(Lophodermium laricinum Duby)为国内... 本文报道从我国南部地区针叶树上采集的斑痣盘菌,共5属9种。其中小双梭孢盘菌属(Bifusella v.Hhn.)是我国新记录属;杉生小双梭孢盘菌Bifusella cunninghamiicolaKorf & Ogimi)和落叶松散斑壳(Lophodermium laricinum Duby)为国内新记录种。对新记录属、种作了简要记述,记载了已知种的寄主新记录、地理新分布和生态习性,并对一些种的同物异名问题进行了必要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叶树 斑痣盘菌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