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Embryonic Development, Larva,Juvenile and Young Fish of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被引量:5
1
作者 白丽蓉 赵志英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6年第6期1305-1314,1354,共11页
This study aimed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at the embryo, larval, juvenile and young fish stages, thereby improving the breeding efficiency of E. fuscoguttatus. [Method] The... This study aimed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at the embryo, larval, juvenile and young fish stages, thereby improving the breeding efficiency of E. fuscoguttatus. [Method]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mbryonic and post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E. fuscoguttatus, including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nervous system, digestive system and circulatory system,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using eggs self-fertilized with artificially induced spawning in the breeding base of Hainan Province. [Result] The fertilized egg of E. fuscoguttatus is spherical, colorless transparent with single oil ball, and its diameter ranges from 0.83 to 0.94 mm.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E. fuscoguttatus was divided into six stages, namely fertilized egg stage, cleavage stage, blastula stage, gastrula stage, idiosome formation stage and hatching stage. The entire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E. fuscoguttatus required 20 h 47 min in the sea water with temperature of 28.4-31.9℃ salinity of 31-32 and pH of 8.4, and the total cumulative temperature was 455.361 ℃·h. The post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E. fuscoguttatus was divided into larval stage, juvenile stage and young fish stage based on the features of the yolk-sac, second dorsal fin spine, pelvic fin spine, and body color. Accordingly, the larval stage was further classified into pre-larva and post-larva, with or without yolk-sac, respectively. The extension and shrinkage of the first pelvic fin spine and the second dorsal fin spine as well as the spinules on aforementioned spines were the most significant changes during the post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E. fuscoguttatus. [Conclusion]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some basic data for industrial breeding of E. fuscoguttat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Embryonic development Larva juvenile young fish
下载PDF
禁捕首年长江安庆段仔稚鱼群聚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黄中家 田佳丽 +2 位作者 王银平 黎加胜 刘凯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7-545,共9页
为掌握禁捕首年长江安庆段仔稚鱼群落特征及其变化,于2021年4月18日至8月14日开展长江安庆段仔稚鱼逐日采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共采集鉴定仔稚鱼338922尾,鉴定出鱼类39种,隶属于6目9科31属,鲤科鱼类的物种数和数量占据优势,占比分别为7... 为掌握禁捕首年长江安庆段仔稚鱼群落特征及其变化,于2021年4月18日至8月14日开展长江安庆段仔稚鱼逐日采样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共采集鉴定仔稚鱼338922尾,鉴定出鱼类39种,隶属于6目9科31属,鲤科鱼类的物种数和数量占据优势,占比分别为79.48%和96.59%。在生态类型上,淡水定居性鱼类占绝对优势,数量和物种数占比分别为92.27%和48.71%。在产卵类型上,产漂流性卵鱼类占绝对优势,物种数和数量占比分别为46.15%和92.27%。在群落结构上,贝氏䱗(Hemiculter bleekeri)为第一优势种,数量占比44.53%,䱗(Hemiculter leucisculus)和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为主要优势种。在资源丰度时间分布上,5—7月仔稚鱼丰度最高,均值为1093 ind./100 m^(3),峰值出现在7月6日,为4097 ind./100 m^(3)。同往年的调查结果相比,物种数方面,2016—2020年的物种数变幅为37至49种,2021年为39种;仔稚鱼丰度方面,2016—2020年的平均丰度变幅为355—1185 ind./100 m^(3),2021年为916 ind./100 m^(3);2016—2020年的丰度峰值变幅为823—8081 ind./100 m^(3),2021年为4097 ind./100 m^(3)。冗余分析(RDA)表明,仔稚鱼丰度与调查期间的流量、水位、水温和浊度呈正相关(P<0.05)。研究探明了禁捕初期长江安庆段仔稚鱼的资源现状,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长江十年禁渔效果评估过程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禁捕首年 长江安庆段 仔稚鱼 物种组成 丰度变化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喷点雪印小丑鱼的胚胎及仔、稚、幼鱼形态发育观察
3
作者 谭泽宇 李涛 +2 位作者 姜敬哲 黄小林 杨育凯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82,共10页
为建立喷点雪印小丑鱼(Amphiprion sp.)人工繁育技术,在人工模拟自然条件下对其繁殖习性、胚胎发育及胚后发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喷点雪印小丑鱼受精卵长径为1.9~2.1 mm,短径为0.93~0.95 mm;胚胎发育主要经历受精卵期→胚盘期→卵裂期... 为建立喷点雪印小丑鱼(Amphiprion sp.)人工繁育技术,在人工模拟自然条件下对其繁殖习性、胚胎发育及胚后发育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喷点雪印小丑鱼受精卵长径为1.9~2.1 mm,短径为0.93~0.95 mm;胚胎发育主要经历受精卵期→胚盘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孵化期等;在水温为(27±0.5)℃时,受精卵约需197 h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全长(4.415±0.412)mm,身体透明,鳍膜明显,卵黄囊仅剩小部分残留,并已开口摄食。9日龄全长(6.813±0.835)mm,鳍膜消失,各鳍基本形成,头部开始出现纹带,进入稚鱼期。21日龄全长(10.581±2.659)mm,身体被鳞,体色、纹路开始分化。35日龄全长(15.512±4.927)mm,形成4种不同体色、纹路的幼鱼。作为人工选育的品系,喷点雪印小丑鱼胚后发育过程中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幼鱼期体色、纹路等形态特征的形成与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点雪印小丑鱼 胚胎发育 胚后发育 仔、稚鱼 纹带
下载PDF
鸭绿江茴鱼全人工繁殖及稚幼鱼培育技术
4
作者 王秀兰 肖志国 +4 位作者 韩叶 陈伟强 刘慧吉 韩晴 陈婵娟 《水产科技情报》 2023年第6期353-356,共4页
为实现鸭绿江茴鱼全人工繁育,选择人工繁殖的3龄鸭绿江茴鱼进行了繁育试验。在水泥池中,投喂鲑鳟鱼配合饲料进行亲鱼培育。当亲鱼达性成熟后,采用激素诱导、等渗液洗卵以及浸卵授精等方法获得受精卵;之后将受精卵放在玻璃钢平列槽中进... 为实现鸭绿江茴鱼全人工繁育,选择人工繁殖的3龄鸭绿江茴鱼进行了繁育试验。在水泥池中,投喂鲑鳟鱼配合饲料进行亲鱼培育。当亲鱼达性成熟后,采用激素诱导、等渗液洗卵以及浸卵授精等方法获得受精卵;之后将受精卵放在玻璃钢平列槽中进行孵化;在玻璃钢槽中进行稚鱼培育,其间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在室外水泥池进行幼鱼培育,其间投喂海溞和配合饲料。试验结果:亲鱼培育成活率为95.0%;共采卵3711万粒,采卵率为96.7%;共获得受精卵3210万粒,受精率为86.5%;发眼积温为110~121℃·d,发眼率为93.0%;出苗积温为175~221℃·d,孵化率为90.6%;仔鱼上浮积温为235~242℃·d,共获得上浮仔鱼2623万尾。经过101 d的培育,共获得体质量0.5 g的稚鱼2544万尾,稚鱼培育成活率为97.0%;经158 d培育,共获得体质量3.0 g的幼鱼2379万尾,幼鱼培育成活率为9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绿江茴鱼 全人工繁殖 稚鱼培育 幼鱼培育
下载PDF
浙江舟山近海仔稚鱼时空动态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
5
作者 严峻 徐志进 +3 位作者 李铁军 王慧君 张冰妍 钱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99-810,共12页
为探明舟山近海海域仔稚鱼丰度的分布、出现概率及与环境因素的综合关系,进一步研究该海域渔业资源的补充机制,根据2019年3、4、7、11月在舟山近海海域开展的4个航次仔稚鱼生态调查资料,研究了舟山近海仔稚鱼的出现概率、群落结构(种类... 为探明舟山近海海域仔稚鱼丰度的分布、出现概率及与环境因素的综合关系,进一步研究该海域渔业资源的补充机制,根据2019年3、4、7、11月在舟山近海海域开展的4个航次仔稚鱼生态调查资料,研究了舟山近海仔稚鱼的出现概率、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及优势种数量)的动态变化,探讨仔稚鱼群落的季节变化和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以及环境变化对仔稚鱼补充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空间上,调查海区水深范围5~50 m,仔稚鱼集中分布于水深10~20m的近岸河口岛礁区;时间上的季节变化比较大,春夏季丰度高,冬季少。GLM模型结果显示:近岸河口型仔稚鱼在近岸出现的概率为0.65~0.95,在近海出现的概率为0.26~0.60;近海型仔稚鱼在近岸出现的概率为0.12~0.34,在近海出现的概率为0.32~0.54。仔稚鱼优势种春夏季各出现1种,秋冬季各出现2种,全年仔稚鱼优势种有4种。数量分布为:仔稚鱼种类数春季(19种)、夏季(16种)、秋季(10种)、冬季(5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按种类适温属性划分,调查海区仅出现暖温性和暖水性两种,其中暖温性15种(占已知适温类型种类的60%),暖水性10种(占40%);按生态类型划分,主要包括河口型(9种,36%)、沿岸型(9种,36%)、近海型(7种,28%)。研究结果揭示了仔稚鱼丰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舟山近海产卵场保护区、资源量化管理等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舟山近海 仔稚鱼 生态类群 动态变化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光唇鱼仔稚幼鱼肠道菌群与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的相关性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珊珊 张伟佳 +2 位作者 高阳 储张杰 李海东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13-1322,共10页
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系统研究了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仔鱼、稚鱼和幼鱼肠道菌群组成及与同时期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光唇鱼仔鱼、稚鱼和幼鱼的肠道菌群中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没有显著变化(P>... 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系统研究了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仔鱼、稚鱼和幼鱼肠道菌群组成及与同时期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光唇鱼仔鱼、稚鱼和幼鱼的肠道菌群中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没有显著变化(P>0.05);而随着光唇鱼幼体的发育,养殖水体中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呈现显著下降趋势(P<0.05)。光唇鱼仔鱼和稚鱼肠道菌群中的优势菌门由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组成,而同时期养殖水体中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光唇鱼幼鱼肠道菌群中的优势菌门为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和变形菌门,同时期养殖水体中优势菌门由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梭杆菌门组成。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光唇鱼幼体发育,在光唇鱼肠道菌群中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梭杆菌门相对丰度的时序变化趋势与其在养殖水体中相同。在属水平上,光唇鱼仔鱼、稚鱼肠道菌群中优势菌属均为醋酸杆菌属(Acetobacter),而幼鱼肠道菌群中优势菌属为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稀有菌群和条件稀有菌群是光唇鱼肠道菌群和养殖水体细菌群落中的主要细菌分类类群。相关性分析表明,光唇鱼肠道菌群与养殖水体细菌群落组成相关性不显著(P>0.05)。研究揭示了光唇鱼仔鱼、稚鱼、幼鱼肠道菌群及养殖水体中细菌群落的组成、结构及演替变化,为深入研究光唇鱼仔稚幼鱼肠道菌群及健康养殖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养殖水体 细菌群落 光唇鱼 仔稚幼鱼
下载PDF
花鲈仔、稚、幼鱼摄食习性与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57
7
作者 张雅芝 郑金宝 +1 位作者 谢仰杰 郑斯电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10-119,共10页
分析了花鲈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结果表明,在水温为15.5~16.5℃时,花妒仔鱼孵出约140h左右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小型臂尾轮虫.全长10mm左右的仔鱼可摄食卤虫幼体,全长11mm左右的个体可摄食枝角类.对431尾仔、稚、幼... 分析了花鲈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结果表明,在水温为15.5~16.5℃时,花妒仔鱼孵出约140h左右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小型臂尾轮虫.全长10mm左右的仔鱼可摄食卤虫幼体,全长11mm左右的个体可摄食枝角类.对431尾仔、稚、幼鱼观察结果,在实验条件下其摄食率高达99.1%,胃饱满系数波动于2.38%~16.48%之间,日摄食指数在45%~60%.其摄食强度具明显的昼夜节律,以16:00~20:00胃饱满度最高.仔、稚鱼夜间基本不摄食,部分幼鱼个体少量摄食.仔、稚、幼鱼个体间生长速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体重与摄食量的关系符合直线方程y=0.1018+8.3261×10-2x;全长与体重的相关关系可用ω=1.6473×10-3L3.4743表示,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t=5.5242e1.9681×10-2D;体重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ω=0.5836e6.9208×10-2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幼鱼 摄食习性 生长特性
下载PDF
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特性 被引量:23
8
作者 陆丽君 陈超 +3 位作者 马爱军 翟介明 王新安 李伟业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22-829,共8页
采用随机取样实验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云纹石斑鱼的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及摄食变化状况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结果表明,云纹石斑鱼仔、稚鱼生长期间,分别以牡蛎幼体、轮虫、卤虫为饵料,幼鱼摄食配合饲料。形态学数据测量... 采用随机取样实验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云纹石斑鱼的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及摄食变化状况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结果表明,云纹石斑鱼仔、稚鱼生长期间,分别以牡蛎幼体、轮虫、卤虫为饵料,幼鱼摄食配合饲料。形态学数据测量结果表明,云纹石斑鱼仔、稚、幼鱼的全长、体重和日龄三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2.8058e0.0287D;体重与日龄的关系式为W=0.0004e0.0825D;全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0.001e0.103L,相关系数分别为0.8954、0.9054、0.7982。云纹石斑鱼摄食状况测量结果表明,在人工投喂条件下,5日龄仔鱼的摄食率为90%,18日龄仔鱼饱食率为100%。实验结果还表明,在全天光照条件下,仔鱼16:00—18:00达摄食高峰;自然昼夜条件下,仔鱼14:00达摄食高峰;在全天黑暗条件下,仔鱼没有明显的摄食高峰。说明仔鱼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均表现为白天摄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纹石斑鱼 仔稚幼鱼 生长特性 摄食
下载PDF
菊黄东方鲀胚胎及仔稚幼鱼的发育 被引量:15
9
作者 郑惠东 钟建兴 +2 位作者 蔡良侯 许鼎盛 杨火盛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8-114,共7页
本文报道了菊黄东方鲀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情况.其结果表明:在水温20-21℃、盐度20-30、pH值8.0-8.3的条件下,受精卵受精后2h为2细胞期、15h为囊胚期、30h为原肠期、55h为胚体期、152h孵出仔鱼;孵出仔鱼在水温19-28℃、盐度20-30、pH8.0-... 本文报道了菊黄东方鲀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情况.其结果表明:在水温20-21℃、盐度20-30、pH值8.0-8.3的条件下,受精卵受精后2h为2细胞期、15h为囊胚期、30h为原肠期、55h为胚体期、152h孵出仔鱼;孵出仔鱼在水温19-28℃、盐度20-30、pH8.0-8.3条件下,孵化后5d开口、18d进入稚鱼期、40d进入幼鱼期.此外,对胚胎及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进行较详细描述、测量并给出示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黄东方纯 胚胎发育 仔鱼 稚鱼 幼鱼
下载PDF
人工养殖银鲳子代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观察 被引量:26
10
作者 施兆鸿 彭士明 +2 位作者 王建钢 孙鹏 尹飞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7-274,共8页
采用人工培育的子代银鲳(Pampus argentus)为亲本,对银鲳的胚胎及胚后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测量,以期为今后苗种培育和繁殖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银鲳成熟卵子为端黄卵,单个油球,卵径(1.417±0.063)mm,油球径(0.575±... 采用人工培育的子代银鲳(Pampus argentus)为亲本,对银鲳的胚胎及胚后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测量,以期为今后苗种培育和繁殖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资料。银鲳成熟卵子为端黄卵,单个油球,卵径(1.417±0.063)mm,油球径(0.575±0.031)mm。在水温(20.0±0.5)℃、盐度24±1、pH8.0~8.5条件下,受精卵经36h孵化出膜。初孵仔鱼在水温19.0~24.0℃、盐度23±1、pH8.0~8.5、光照2000~3000lx条件下,经60d培育成幼鱼。银鲳早期发育分前期仔鱼、后期仔鱼、稚鱼和幼鱼,前期仔鱼以卵黄囊吸收消化为主要形态特征;后期仔鱼分化出侧囊、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肝脏等消化器官,外形特征是鱼体腹两侧星状黑色素及金黄色斑点明显,背鳍和臀鳍鳍条原基出现,13日龄仔鱼全长(5.586±0.479)mm,体高(1.068±0.087)mm;稚鱼期消化器官进一步完善,脊索末端向上曲屈,随后尾下骨出现并且尾下骨末端与体轴倾斜,至35日龄尾下骨与体轴垂直,45日龄体高明显增高,全长(25.560±3.870)mm,体高(11.157±1.266)mm。幼鱼期胸鳍前端呈尖形,尾鳍上下两侧生长加快形成深叉状,鳞片完全长成,60d时全长为(41.000±3.300)mm,体高达(19.750±1.620)mm,此时体形与成鱼已无差别。此外,本研究还对仔稚幼鱼的划分、鲳属鱼类中主要品种胚胎与仔稚鱼发育的异同点以及育苗中容易出现死亡的关键时期进行了分析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鲳 胚胎 仔稚鱼 幼鱼 形态特征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胚胎及仔稚幼鱼形态发育 被引量:54
11
作者 张海发 刘晓春 +6 位作者 刘付永忠 王云新 林蠡 黄国光 舒琥 罗国武 林浩然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89-699,共11页
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的胚胎及仔稚幼鱼形态发育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详细描述从受精卵到初孵仔鱼的28个具体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根据研究观察结果,将斜带石斑鱼胚胎发育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 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的胚胎及仔稚幼鱼形态发育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详细描述从受精卵到初孵仔鱼的28个具体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根据研究观察结果,将斜带石斑鱼胚胎发育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水温(25±0.5)℃、盐度31.0、pH7.8的海水中,斜带石斑鱼胚胎历时28 h 30 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孵化出膜。胚后发育主要根据卵黄囊、腹鳍棘及第二背鳍棘、鳞片、体色的变化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仔鱼期根据卵黄囊的有无又分为早期仔鱼和晚期仔鱼。在水温24.5~29.2℃,盐度28.8~33.5,pH7.5~8.5的海水中,培育至36d,发育最快的斜带石斑鱼结束仔鱼期进入稚鱼期;培育至42d,发育最快的稚鱼完成变态,成为幼鱼。斜带石斑鱼胚后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腹鳍棘与第二背鳍棘以及鳍棘上小刺的长出与收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胚胎发育 仔鱼 稚鱼 幼鱼 形态发育
下载PDF
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发育早期的脂肪酸组成变化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徐善良 王亚军 +1 位作者 王丹丽 严小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38-444,共7页
采用GC/MS法分析了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的未受精卵、胚胎、仔鱼、稚鱼及幼鱼各阶段的脂肪酸组成特点及含量变动,旨在研究条石鲷发育早期脂肪酸的组成和变化规律。共检测到28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13种,单不饱和脂肪酸(... 采用GC/MS法分析了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的未受精卵、胚胎、仔鱼、稚鱼及幼鱼各阶段的脂肪酸组成特点及含量变动,旨在研究条石鲷发育早期脂肪酸的组成和变化规律。共检测到28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13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7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8种。结果表明:(1)鱼卵中主要脂肪酸依次为C16:0、C22:6(n-3)(DHA)、C20:5(n-3)(EPA)和C18:1(n-9)(油酸);(2)胚胎及内源性营养阶段,主要利用C16:0、C18:0以及C18:1作为能量来源,EPA和DHA被优先保存下来;(3)摄食轮虫和桡足类AA、EPA、DHA含量显著提高,摄食卤虫则C18:1(n-9)、C18:2(n-6)及C18:3(n-3)含量迅速增加;(4)在稚鱼期必需脂肪酸AA、DHA含量不足,而EPA过高,可能引起细胞膜磷脂中DHA与EPA比例失衡,出现稚鱼"死亡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鲷 胚胎 仔鱼 稚鱼 幼鱼 脂肪酸
下载PDF
鲻早期发育阶段鳃的超微结构及其呼吸表面积的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区又君 李加儿 +2 位作者 谢菁 马之明 陈怡飚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2-57,共6页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人工繁育鲻(Mugil cephalus)早期发育阶段10、15、23、36、40和44日龄的仔、稚、幼鱼鳃结构作了观察,同时计测其呼吸表面积,探讨幼体体质量、体长与呼吸表面积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随着日龄增长,仔、稚、幼鱼的...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人工繁育鲻(Mugil cephalus)早期发育阶段10、15、23、36、40和44日龄的仔、稚、幼鱼鳃结构作了观察,同时计测其呼吸表面积,探讨幼体体质量、体长与呼吸表面积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随着日龄增长,仔、稚、幼鱼的鳃结构和功能逐渐完善,鳃丝总数随仔、稚、幼鱼全长和体质量的增加分别呈幂指数式和对数式增加;单位长度鳃小片数与体质量之比值随体质量的增长呈幂指数式增加;体质量与总呼吸面积之间的变化关系以及体质量与单个鳃小片面积之间的变化关系可分别用二次项关系式表达。研究结果表明,鲻鳃的发育和分化是与仔、稚、幼鱼的生长、形态发育及生理功能的完善同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仔、稚、幼鱼 超微结构 呼吸表面积
下载PDF
黄姑鱼(Nibea albiflora Richardson)早期生长发育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耿智 徐冬冬 +3 位作者 史会来 楼宝 毛国民 李三磊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7-86,共10页
为研究黄姑鱼胚胎发育特征和胚后发育的仔、稚、幼鱼发育阶段的形态学,2010-06-08在实验室利用显微镜和显微镜数码摄像显示系统对黄姑鱼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连续观察拍摄,描述并记录其发育过程和时间。结果表明,黄姑鱼卵为圆球形的端黄卵,... 为研究黄姑鱼胚胎发育特征和胚后发育的仔、稚、幼鱼发育阶段的形态学,2010-06-08在实验室利用显微镜和显微镜数码摄像显示系统对黄姑鱼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连续观察拍摄,描述并记录其发育过程和时间。结果表明,黄姑鱼卵为圆球形的端黄卵,盘状分裂,中央有一个油球,卵径为(0.89±0.028)mm,油球直径为0.25mm;在水温为24℃、S为27条件下经22.5h完成孵化,胚胎发育可分为24期。胚后发育阶段,1~3日龄为卵黄囊期仔鱼;4日龄仔鱼开口,卵黄囊完全消失,此时仔鱼处于混合营养阶段,进入前弯曲期;6日龄仔鱼油球完全消失,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16日龄仔鱼尾鳍担鳍骨形成,脊椎末端上曲,进入弯曲期;21日龄仔鱼尾下骨后缘与尾索垂直,鳍条数不断增加,同时背鳍、臀鳍和腹鳍原基出现,进入后弯曲期;26日龄鱼苗全身被菊花状黑色素细胞,尾柄处开始被鳞,进入稚鱼期;31日龄以后,鱼苗全身被鳞,进入幼鱼期。在水温为25~27℃,S为26~28的条件下,仔、稚、幼鱼全长与日龄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研究表明,黄姑鱼进入稚鱼期之后,其生长速率明显增大,为减少自残,应及时分池和投足饵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姑鱼 胚胎 仔稚幼鱼 生长发育
下载PDF
鮸状黄姑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特性 被引量:44
15
作者 张雅芝 郑斯电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7-126,共10页
1997年4-5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海水育苗试验场,采用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状黄姑鱼仔、稚、幼鱼的援食和生长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工培育条件下,仔、稚、幼鱼的摄食率达97.9%,摄食量占体重的1.4%-23.4%,日摄食... 1997年4-5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海水育苗试验场,采用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状黄姑鱼仔、稚、幼鱼的援食和生长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工培育条件下,仔、稚、幼鱼的摄食率达97.9%,摄食量占体重的1.4%-23.4%,日摄食量占体重的36.47%-6519%;摄食具明显的昼夜节律,黄昏和早晨为摄食高峰;对较大个体的饵料生物有明显的选择性;饵料密度对摄食量有一定影响。摄食量与体重的关系式为y=0.1327x+0.5613,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T=2.5799eg.g516D,体重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W=0.0537e‘.1786D,全长与体重的回归方程为W=0.0042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冕状黄姑鱼 黄姑幼鱼 摄食习性 育苗
下载PDF
斜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研究 被引量:22
16
作者 刘冬娥 张雅芝 +2 位作者 方琼珊 王涵生 关灼鹏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0-189,共10页
2005年10-12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水产试验场,对人工培育的斜带石斑鱼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根据卵黄囊、鳍膜、鳞片以及背鳍长棘和腹鳍长棘的变化,将斜带石斑鱼的胚后发育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 2005年10-12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水产试验场,对人工培育的斜带石斑鱼仔、稚、幼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根据卵黄囊、鳍膜、鳞片以及背鳍长棘和腹鳍长棘的变化,将斜带石斑鱼的胚后发育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3个时期.初孵仔鱼平均全长1.6mm(1.60-1.78mm).在培育水温为21.0—28.5℃,盐度为24.8—28.3条件下,初孵仔鱼至孵化后5日龄为前期仔鱼,3日龄仔鱼开口;孵化后6日龄至31日龄为后期仔鱼;孵化后32日龄至68日龄为稚鱼期;孵化后69日龄进入幼鱼期.背鳍第二鳍棘和腹鳍鳍棘的长出与收缩是斜带石斑鱼前期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此外,本文探讨了斜带石斑鱼与青石斑鱼、点带石斑鱼和赤点石斑鱼仔、稚、幼鱼期发育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带石斑鱼 形态发育 仔鱼 稚鱼 幼鱼
下载PDF
双棘黄姑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特性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雅芝 胡石柳 +2 位作者 李丽 谢仰杰 胡家财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9-15,共7页
2002年5-6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水产试验场,采用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双棘黄姑鱼(Nibea diacanthus(Lacpde))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工培育条件下,双刺黄姑鱼仔、稚、幼鱼的摄食率达93.1... 2002年5-6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水产试验场,采用生态学方法对人工培育的双棘黄姑鱼(Nibea diacanthus(Lacpde))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工培育条件下,双刺黄姑鱼仔、稚、幼鱼的摄食率达93.1%,摄食量占体质量的4.09%~21.07%,日摄食量占体质量的23.67%~57.24%;摄食具明显的昼夜节律,黄昏为摄食高峰。摄食量与体质量的关系式为y=0.1267x^0.7878,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1.8603e^0.0723D体质量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M=0.0203e^0.2484D.全长与体质量的回归方程为M=0.0024L^3.46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棘黄姑鱼(Nibea diacanthus(Lacpde)) 幼鱼 摄食习性 生长特性
下载PDF
黄颡鱼仔、稚、幼鱼耗氧率及氨氮排泄率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7
18
作者 廖志洪 林小涛 +1 位作者 王春 邱炜韬 《生态科学》 CSCD 2004年第3期223-226,共4页
本文测定了不同温度(20、24、28、32℃)下黄颡鱼仔、稚、幼鱼的耗氧率和氨氮排泄率。结果表明,黄颡鱼的耗氧率、氨氮排泄率随体质量增大而降低,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体质量、温度与耗氧率和氨氮排泄率的关系可用RO=0.0224T0.6428積0.1284W... 本文测定了不同温度(20、24、28、32℃)下黄颡鱼仔、稚、幼鱼的耗氧率和氨氮排泄率。结果表明,黄颡鱼的耗氧率、氨氮排泄率随体质量增大而降低,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体质量、温度与耗氧率和氨氮排泄率的关系可用RO=0.0224T0.6428積0.1284W、RN=0.2654T0.4326積0.1417W表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 稚和幼鱼 耗氧率 氨氮排泄率
下载PDF
点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的生长与发育 被引量:42
19
作者 邹记兴 向文洲 +2 位作者 胡超群 林坚士 章之蓉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3年第4期77-84,共8页
报道了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 Bloch & Schneider)仔、稚、幼鱼生长与发育的研究结果:(1)根据卵黄囊、鳍棘、鳞片的变化,点带石斑鱼的胚后发育可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仔鱼期根据卵黄囊的有无,可分为卵黄囊仔鱼... 报道了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 Bloch & Schneider)仔、稚、幼鱼生长与发育的研究结果:(1)根据卵黄囊、鳍棘、鳞片的变化,点带石斑鱼的胚后发育可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仔鱼期根据卵黄囊的有无,可分为卵黄囊仔鱼和后期仔鱼。(2)点带石斑鱼胚后发育经历了4次重要的生长变化,分别是:8d前全长缓慢增加,体重负增长;仔鱼期第15~18d快速生长;仔鱼后期至稚鱼前期的第25~34d高速生长;幼鱼期平稳生长。(3)点带石斑鱼生长发育过程最明显的变化是腹鳍第一鳍棘与背鳍第二鳍棘的长出与收回。(4)点带石斑鱼仔、稚、幼鱼生长发育与食性转换过程要经历4个危险期。提出了采取相应预防措施降低死亡率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带石斑鱼 仔鱼 稚鱼 幼鱼 生长 发育
下载PDF
花尾胡椒鲷仔稚鱼期消化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13
20
作者 蔡克瑕 王重刚 +1 位作者 陈品健 谢仰杰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0年第2期201-204,共4页
本文研究了花尾胡椒鲷仔、稚鱼发育时期不同日龄的三种消化酶活性的变化。早期仔鱼已具有一定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 ,蛋白酶比活力在仔稚鱼转变期和稚鱼向幼鱼转变时明显下降 ,淀粉酶活性随日龄增加呈下降趋势 ,内源营养向外源... 本文研究了花尾胡椒鲷仔、稚鱼发育时期不同日龄的三种消化酶活性的变化。早期仔鱼已具有一定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 ,蛋白酶比活力在仔稚鱼转变期和稚鱼向幼鱼转变时明显下降 ,淀粉酶活性随日龄增加呈下降趋势 ,内源营养向外源营养转换过程中 ,脂肪酶活性先升后降 ,进入稚鱼期后比活力迅速再次提升。结果表明 ,消化酶活性的变化与仔、稚鱼发育过程中形态变化具相关性。混合营养期结束后 ,1 3日龄仔鱼的三种酶活性均下降 ,且比活力很低 ,以及稚、幼鱼转变期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也出现较大幅度降低 ,说明消化酶活性在仔、稚鱼发育关键时期处在较低水平 ,可能是此期间高死亡率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尾胡椒鲷 仔鱼 稚鱼 消化酶 活性 鲷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