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aploids can be induced in knockout mutants of OsPLA1,but not OsDMP3 or OsDMP6,in rice
1
作者 Zongkai Liu Yu Zhong +8 位作者 Xiaolong Qi Tai An Shuwei Guo Dong Wang Yuwen Wang Bin Feng Zuofeng Zhu Shaojiang Chen Chenxu Liu 《The Crop Journal》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213-221,共9页
Doubled haploid(DH)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tool in crop breeding because it can significantly accelerate the breeding process.ZmPLA1/MATL/NLD and ZmDMP are two key genes controlling haploid induction(HI)in maize,ex... Doubled haploid(DH)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tool in crop breeding because it can significantly accelerate the breeding process.ZmPLA1/MATL/NLD and ZmDMP are two key genes controlling haploid induction(HI)in maize,exhibiting a synergistic effect.However,it is unknown whether knock out of ZmDMP orthologs can stimulate HI in rice.In this study,a ZmPLA1 ortholog(OsPLA1)and two ZmDMP orthologs(OsDMP3 and OsDMP6)were identified in rice.All three genes encode plasma membrane-localized proteins and were highly expressed in mature anthers.Knockout of OsPLA1 in both Minghui 63 and Nipponbare resulted in reduced seed setting rate(SSR)and caused HI.The osdmp3,osdmp6 and the double mutant failed to trigger HI independently,nor increased the haploid induction rate(HIR)when combined with ospla1.Repeated pollinations operations of QX654A with the ospla1 mutant significantly improve SSR,while reducing HIR.RNA-seq profiling of mature ospla1 mutant anthers indicated that a large number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were enriched in redox homeostasis and lipid metabolic GO terms,plant hormone signal transduction,and MAPK signaling pathways.These findings provide important insights towards construction of an efficient DH breeding technology and study of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HI in r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d haploid breeding Haploid induction mutation anlaysis rice
下载PDF
A Comparative Study on Mutagenic Effects of Space Flight and Irradiation of γ-rays on Rice 被引量:10
2
作者 WEI Li-jun XU Jian-long +5 位作者 WANG Jun-min YANG Qian LUO Rong-ting ZHANG Ming-xian BAO Gen- liang SUN Ye-q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812-819,共8页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mutagenic effects of space environment on seedling growth in M1 generation and plant height and heading date in M2 generation in rice. Two types of lines of growth promotion ...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mutagenic effects of space environment on seedling growth in M1 generation and plant height and heading date in M2 generation in rice. Two types of lines of growth promotion (GP) and growth suppression (G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 derived from a cross between a sensitive japonica Lemont and a nonsensitive indica Teqing to compare the mutation frequency and mutagenic efficiency for plant height and heading date in the M2 generation. Space environment resulted in 34.9% higher seedling height (SH) in the GP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and 39.1% lower in the GS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and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seed fertility (SF)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M2, mutants of plant height and heading date can be induced by space treatment in both the two groups with lower mutation frequency and mutagenic efficiency in the GP group than in the GS group.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hysiological damages in M1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γ-rays irradiation treatment. Mutation frequency and mutagenic efficiency of heading date in M2 were higher in the GS group than in the GP group, and the opposite was true for mutagenic efficiency of plant height although the mutation frequency vari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mutation frequencies of plant height and heading date induced by space environment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by γ-rays irradiation, but the mutagenic efficiency was the opposite for most of the traits. For the GP and GS of seedlings induced by space environment, the GS had higher mutation frequency and mutagenic efficiency for plant height and heading date than the GP in 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space environment-induced mutation mutagenic effect physiological damage mutation breeding
下载PDF
冬小麦突变新品系‘白鹿181’的遗传构成、品质分析及栽培技术
3
作者 陈怡平 陈东 +12 位作者 刘强 毋俊华 郭家宏 张静 闽东红 张安静 李瑞国 郑颖娟 赵燕 马吉福 苏翠翠 江瑶 魏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79-1688,共10页
为了选育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本研究以‘小偃22’为试验材料,采用CO_(2)激光致死剂量辐射小麦品种‘小偃22’的种子,筛选突变株,检验其稳定性,分析其产量和品质,并探讨突变株‘白鹿181’新品系的栽培技术。结果表明:1... 为了选育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本研究以‘小偃22’为试验材料,采用CO_(2)激光致死剂量辐射小麦品种‘小偃22’的种子,筛选突变株,检验其稳定性,分析其产量和品质,并探讨突变株‘白鹿181’新品系的栽培技术。结果表明:1)通过小麦660K芯片对‘小偃22’的突变株‘白鹿181’新品系进行遗传构成鉴定,共检测出63051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其中有1个不确定SNP位点,无差异SNPs位点442859个(占70.24%),差异SNPs位点187657个(占29.76%)。以‘小偃22’为模板,发现缺失和变异主要集中在AA、AC、AG、AT、CC、CG、GG、TC、TG和TT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上,其中AA、CC、GG和TT分别占19.23%、23.50%、23.40%和19.46%。2)与‘小偃22’相比,激光诱变产生的突变株‘白鹿181’的千粒重和产量3年平均增幅分别为9.31%和5.10%。3)‘白鹿181’的17种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小偃22’,籽粒容重增加7.3%,湿面筋指数增加15.4%,稳定时间延长11.0%,最大拉伸阻力增加34.8%。4)不同施肥量和播种量对‘白鹿181’产量和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产量和千粒重综合考虑,在施750 kg·hm^(-2)氮肥条件下,每公顷播种180 kg种子的效益可实现最大化。研究结果表明,‘白鹿181’较适宜于关中平原等黄河中游地区种植,‘白鹿181’新品系的培育,为丰富我国小麦种质资源以及选育优质高产新品种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小偃22’ ‘白鹿181’ 激光诱变育种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水稻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学智 韩云哲 +3 位作者 朴雪梅 徐伟豪 白学峰 柳洪良 《北方水稻》 CAS 2024年第3期41-50,共10页
诱变育种是一种高效的育种技术,可为水稻新品种选育提供帮助。对水稻诱变育种进行系统性论述,概述了化学诱变、物理诱变、太空诱变、多倍体诱变、诱变剂组合诱导随机突变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汇总了诱变株的筛选鉴定方法,分析了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是一种高效的育种技术,可为水稻新品种选育提供帮助。对水稻诱变育种进行系统性论述,概述了化学诱变、物理诱变、太空诱变、多倍体诱变、诱变剂组合诱导随机突变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汇总了诱变株的筛选鉴定方法,分析了诱变育种的优缺点,对今后的水稻诱变育种工作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诱变育种 育种方法 筛选方法
下载PDF
我国水稻辐射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丁佳宁 周利斌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17,共17页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品种改良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辐射诱变技术为改良高产、优质、抗逆的水稻品种提供了有效途径,为种业自主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综述了近二十余年来水稻辐射诱变各...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品种改良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辐射诱变技术为改良高产、优质、抗逆的水稻品种提供了有效途径,为种业自主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综述了近二十余年来水稻辐射诱变各类辐射源的应用,选育方法体系,辐射诱发突变的分子机理,水稻产量、抗性、品质等各类表型及相关基因突变体和获得的新品种等领域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使用辐射诱变技术为我国培育产量更高、适应性更强、品质更优的水稻新品种与创制更多用于基因功能研究的新种质等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辐射 诱变育种 γ 射线 重离子束
下载PDF
江苏太湖地区粳稻稻瘟病抗性基因(Pi2、Pita、Pib)的分布及抗病效应
6
作者 于雅洁 曹鹏辉 +6 位作者 宋云生 陈飞 乔中英 董明辉 朱勇良 谢裕林 袁彩勇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9-776,共8页
为分析稻瘟病抗性基因Pi2、Pita、Pib在江苏太湖地区粳稻稻瘟病抗性育种中的作用,利用五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ARMS)检测技术,检测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Pi2、Pita、Pib在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筛选培育的799份高世代稳定试验材料中... 为分析稻瘟病抗性基因Pi2、Pita、Pib在江苏太湖地区粳稻稻瘟病抗性育种中的作用,利用五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PARMS)检测技术,检测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Pi2、Pita、Pib在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筛选培育的799份高世代稳定试验材料中的分布情况,并结合穗颈瘟人工接种鉴定结果分析基因型与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799份供试水稻品种中,以抗性基因Pib的分布频率最高,抗性基因Pita的分布频率也相对较高,抗性基因Pi2分布频率较低,多数材料携带2个抗性基因;在抗性基因组合中,Pita+Pib组合检出率较高,为44.81%(358/799)。田间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当供试材料中只存在单一抗病基因时,中抗级别以上材料占比为33.60%(86/256),当供试材料中存在复合基因型时,中抗级别以上材料占比为61.02%(299/490),表明抗性基因共存可以有效增强植株对稻瘟病的抗性。本研究结果为江苏太湖地区粳稻稻瘟病抗性基因聚合育种的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 PARMS技术 抗性基因 抗病育种
下载PDF
航天诱变与辐射诱变相结合选育水稻新品种 被引量:34
7
作者 庞伯良 彭选明 +3 位作者 朱校奇 邓钢桥 庞爱军 柳庆云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84-285,共2页
利用航天诱变与辐射诱变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水稻新种质、新品种的选育 ,显著地提高了其突变频率和突变类型 ,提高了诱变育种的选择效果 ,育成了 1个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及一批优质水稻新种质和新品系 (组合 )。
关键词 航天诱变 辐射诱变 选育 水稻
下载PDF
水稻高无机磷突变体的筛选和培育技术研究 被引量:21
8
作者 王玉华 任学良 +4 位作者 刘庆龙 陈文岳 沈圣泉 吴殿星 舒庆尧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7-51,共5页
以3份水稻诱变群体为材料,详细研究了M2~M5代高无机磷(high inorganic phosphorus,HIP)种子出现的频率和传递特征.这些材料来自含水量约13.5%的水稻干种子用300 Gy 60Co伽玛射线(剂量率0.8 Gy/min)处理,或经250Gy处理后再对其萌动种子... 以3份水稻诱变群体为材料,详细研究了M2~M5代高无机磷(high inorganic phosphorus,HIP)种子出现的频率和传递特征.这些材料来自含水量约13.5%的水稻干种子用300 Gy 60Co伽玛射线(剂量率0.8 Gy/min)处理,或经250Gy处理后再对其萌动种子用1×10-3 mol/L的NaN3溶液常温下处理2 h所得M1的后代.在96孔V型酶标板上,设置5个用KH2PO4配制的标准P溶液,浓度相当于种子磷含量0.00、0.15、0.46、0.93和1.39 mg/g.分析时每个单株分析8粒种子,无机P(iP)高于0.46 mg/g的籽粒称为高无机磷(HIP)种子,出现至少1粒HIP M3种子的M2单株称为HIP M2单株,M3及高代由此类推.研究发现,从HIP M2单株衍生的M3株系中,HIP株系数要少于HIP M2单株数.但是多数M3 HIP株系后代都获得了更高代的HIP株系.根据M3和M4HIP株系数推算,水稻HIP突变的实际频率可达0.1%左右.已从籼稻协青早B和粳稻秀水110中各选得一个HIP纯合突变系HIPi1和HIPj1.对HIPi1糙米中各种磷素定量分析表明,突变体中植酸磷含量较对照下降约35%,无机磷含量上升约3.5倍,而总磷基本不变.最后提出了水稻HIP突变体诱发、筛选和选择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高无机磷突变体 诱变技术 筛选技术 培育技术 植酸
下载PDF
航天诱变选育高产高蛋白质水稻新品种 被引量:29
9
作者 方金梁 邹定斌 +1 位作者 周永胜 宁娇丽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80-283,共4页
水稻纯系干种子搭载返回式卫星诱变 ,于F1代得到变异表达 ,F3 稳定遗传。变异系与同一穗系留地面未经搭载诱变的种子比较 ,每穗实粒数增加 ,结实率提高 ,有效穗和千粒重增加 ,籽粒长宽比与剑叶增长 ,米质变优 ,蛋白质含量提高 ,生育期... 水稻纯系干种子搭载返回式卫星诱变 ,于F1代得到变异表达 ,F3 稳定遗传。变异系与同一穗系留地面未经搭载诱变的种子比较 ,每穗实粒数增加 ,结实率提高 ,有效穗和千粒重增加 ,籽粒长宽比与剑叶增长 ,米质变优 ,蛋白质含量提高 ,生育期则向感温性强与感光性强两极分化。经 5代系谱选育 ,育成两个不同生态型的高产、高蛋白质水稻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天诱变 选育 高蛋白质水稻 返回式卫星
下载PDF
籼稻巨胚不育系龙特浦geA的选育 被引量:25
10
作者 章清杞 杨艳荔 +2 位作者 李毓 梁康迳 杨仁催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45-248,共4页
通过辐射诱变获得籼稻保持系龙特浦B巨胚隐性单基因突变体 (龙特浦geB) ,为龙特浦B的巨胚同型系 ,主要农艺性状无明显差异 ,但绝对胚重和相对胚重分别由原龙特浦B的 0 63mg和 2 78%提高到 1 1 5mg和 6 0 7% ,从而糙米粗脂肪含量由 2 ... 通过辐射诱变获得籼稻保持系龙特浦B巨胚隐性单基因突变体 (龙特浦geB) ,为龙特浦B的巨胚同型系 ,主要农艺性状无明显差异 ,但绝对胚重和相对胚重分别由原龙特浦B的 0 63mg和 2 78%提高到 1 1 5mg和 6 0 7% ,从而糙米粗脂肪含量由 2 50 %提高到 5 0 6% ,蛋白质由 9 0 0 %提高到 9 60 % ,各种氨基酸含量的相对值也相应提高 5 45%~ 3 0 3 6% ;用龙特浦geB回交龙特浦A育成巨胚不育系龙特浦geA ,其与龙特浦A的主要农艺性状、雄性育性特征及构成产量配合力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巨胚不育系 龙特浦geA 选育 辐射诱变 农艺性状 育性特征 配合力
下载PDF
水稻航天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4
11
作者 陈志强 郭涛 +1 位作者 刘永柱 王慧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共5页
概述了20年来我国水稻航天育种研究的概况,对水稻空间诱变性状的变异特点、诱变作用机理和新品种选育研究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目前水稻航天育种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水稻航天育种研究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水稻 航天育种 研究进展 前景展望
下载PDF
水稻空间诱变育种的研究 被引量:32
12
作者 徐建龙 林贻滋 +2 位作者 奚永安 蒋兴村 李金国 《核农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1期9-14,共6页
水稻空间诱变育种的研究徐建龙林贻滋奚永安(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杭州310021)蒋兴村李金国(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北京100101)利用高空气球和返回式卫生搭载ZR9水稻干种子,进行空间诱变处理,研究空间环境对水稻的诱变... 水稻空间诱变育种的研究徐建龙林贻滋奚永安(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杭州310021)蒋兴村李金国(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北京100101)利用高空气球和返回式卫生搭载ZR9水稻干种子,进行空间诱变处理,研究空间环境对水稻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高空气球搭载种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环境 诱变效应 水稻 诱变育种
下载PDF
空间诱变水稻广谱恢复系航恢七号的选育及利用 被引量:22
13
作者 刘永柱 陈志强 +3 位作者 张建国 王慧 郭涛 林轩东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9-442,518,共5页
航恢七号是利用航天育种技术,将特籼占13纯系干种子经返回式卫星搭载15d后,从地面种植的空间诱变处理后代群体中选育出的优良恢复系。它具有农艺经济性状好、恢复力强、恢复谱广、配合力好、花粉量大、制种产量高等特点。航恢七号与两... 航恢七号是利用航天育种技术,将特籼占13纯系干种子经返回式卫星搭载15d后,从地面种植的空间诱变处理后代群体中选育出的优良恢复系。它具有农艺经济性状好、恢复力强、恢复谱广、配合力好、花粉量大、制种产量高等特点。航恢七号与两系光温敏核不育系及三系胞质雄性不育系组配的一系列杂交水稻新组合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其杂种培杂航七已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空间诱变 恢复系 航恢七号 选育
下载PDF
籼型巨胚稻的发现及其遗传育种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李毓 章清杞 +2 位作者 杨艳荔 黄荣华 杨仁崔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2-125,共4页
以若干籼稻品种为材料 ,通过核辐射诱变于M3代获得巨胚品系。对巨胚性状作了遗传育种分析。结果表明 ,巨胚属隐性单基因遗传 ,种胚的大小直接由合子基因型决定 ,而与为胚发育提供营养的母株基因型、胚乳基因型及细胞质均无关系。因此 ,... 以若干籼稻品种为材料 ,通过核辐射诱变于M3代获得巨胚品系。对巨胚性状作了遗传育种分析。结果表明 ,巨胚属隐性单基因遗传 ,种胚的大小直接由合子基因型决定 ,而与为胚发育提供营养的母株基因型、胚乳基因型及细胞质均无关系。因此 ,可在诱变的M2 世代或杂交F2 世代的种子上直接进行巨胚性状选择。巨胚稻糙米胚重比原来品种大 1倍左右 ,但千粒重与单株产量略有下降。本文还就巨胚稻的育种技术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型巨胚稻 遗传育种 诱变育种 隐性单基因
下载PDF
空间诱变育成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水稻突变体浙101 被引量:16
15
作者 严文潮 孙国昌 +3 位作者 徐建龙 俞法明 毛雪琴 金庆生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15-419,共5页
早籼浙 92 4 8经卫星搭载诱变处理 ,种子的发芽率及当代植株的性状均没有明显的变化 ,但对秧苗的生长表现出一定的刺激作用 ;SP2 在株高、生育期、穗长、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及抗病性等性状上出现了较大的分离。经病区多代筛选培... 早籼浙 92 4 8经卫星搭载诱变处理 ,种子的发芽率及当代植株的性状均没有明显的变化 ,但对秧苗的生长表现出一定的刺激作用 ;SP2 在株高、生育期、穗长、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及抗病性等性状上出现了较大的分离。经病区多代筛选培育成的突变体浙 10 1,在熟期、抗病性和产量等性状上比原亲本有明显改良 ,2 0 0 1~2 0 0 2年经浙江省多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联合鉴定 ,叶瘟平均级分别为 1.4和 1.7级 ,最高级为 5 .0级 ;穗瘟平均级分别为 1.6和 1.3级 ,最高级为 3.0级 ;抗谱频率分别为 70 %和 6 0 % ;对白叶枯病抗性平均级为 1.4级 ,最高级为 5 .0级。抗病性比原亲本和对照有显著提高。试验表明 ,浙 10 1是一个高抗稻瘟病兼抗白叶枯病的水稻突变体 ,可作为水稻品种改良的新抗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诱变育种 稻瘟病 白叶枯病 抗病育种 水稻 突变体 浙101品种
下载PDF
空间条件诱发水稻突变体 被引量:21
16
作者 徐建龙 林贻滋 +2 位作者 奚永安 杜保兴 陈受宜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63-66,共4页
为探索空间条件对水稻干种子的诱变作用,对晚香糯ZR9纯系的单株种子经高空气球和返回式卫星搭载处理后在地面种植,对筛选出已稳定遗传的矮秆、早熟糯稻突变系航育1号和矮秆、中熟粳稻突变系香粳10号进行了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分... 为探索空间条件对水稻干种子的诱变作用,对晚香糯ZR9纯系的单株种子经高空气球和返回式卫星搭载处理后在地面种植,对筛选出已稳定遗传的矮秆、早熟糯稻突变系航育1号和矮秆、中熟粳稻突变系香粳10号进行了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个突变系的矮生性均受1对sd1基因控制。运用50个随机引物对原种ZR9和2个突变系进行多态性研究,ZR9与航育1号之间的多态性为6.46%,与香粳10号为4.05%。研究还显示,空间诱发变异是一种DNA多位点的突变,而非点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条件 空间诱变 诱变育种 水稻 突变体
下载PDF
水稻空间搭载与地面γ辐照诱变效应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魏力军 王俊敏 +5 位作者 杨谦 骆荣挺 张铭铣 鲍根良 徐建龙 孙野青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306-1312,共7页
【目的】了解空间环境诱变对水稻当代生长促进和生长抑制及M2代株高和抽穗期的诱变效应。【方法】从辐射敏感的粳稻品种Lemont与钝感的籼稻品种特青的重组自交系后代选择空间搭载处理当代效应不同的两组株系,比较其后代株高和抽穗期的... 【目的】了解空间环境诱变对水稻当代生长促进和生长抑制及M2代株高和抽穗期的诱变效应。【方法】从辐射敏感的粳稻品种Lemont与钝感的籼稻品种特青的重组自交系后代选择空间搭载处理当代效应不同的两组株系,比较其后代株高和抽穗期的突变频率和诱变效率。【结果】空间搭载导致“促进组”苗高平均比对照增高34.9%,“抑制组”比对照降低39.1%,两组的结实率与对照没有明显差异。两组株系M2代均出现株高和抽穗期突变,但“促进组”出现高秆、矮秆、早熟和迟熟的平均突变频率和诱变效率都显著低于“抑制组”。地面γ辐照诱发两组材料的当代平均生理损伤无显著差异,诱发M2代抽穗期的突变频率与诱变效率是“抑制组”高于“促进组”,诱发高、矮秆的突变频率在两组间各有高低,但高、矮秆的诱变效率则是“促进组”高于“抑制组”。空间搭载诱发株高和抽穗期的突变频率均明显低于地面γ辐照处理,但多数性状的诱变效率则高于γ辐照。【结论】空间环境诱发水稻当代出现幼苗生长促进和抑制两种效应,M2代抑制组的株高和抽穗期的突变频率和诱变效率均明显高于促进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空间环境诱变 诱变效应 生理损伤 诱变育种
下载PDF
高空气球飞行对水稻、青椒的诱变效应(英文) 被引量:24
18
作者 李金国 王培生 +3 位作者 韩东 陈芳远 邓力平 郭亚华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CAS CSCD 1997年第2期79-83,共5页
利用高空气球搭载水稻、青椒干种子。将其置于海拔30~40km高空。飞行8h后,回收并地面种植,观察其后代的生长、发育、结实、抗病性及品质等性状。水稻出现变异,与籼稻不育系杂交的粳稻恢复株,并且有良好杂种优势、结实率、... 利用高空气球搭载水稻、青椒干种子。将其置于海拔30~40km高空。飞行8h后,回收并地面种植,观察其后代的生长、发育、结实、抗病性及品质等性状。水稻出现变异,与籼稻不育系杂交的粳稻恢复株,并且有良好杂种优势、结实率、种子的饱满度。青椒后代中选育了高产、抗病、果大、Vc含量高的品系。以上结果表明经高空气球搭载的绝大多数植物种子的后代是可以遗传的,且产生多种变异。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诱变育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种 高空气球 诱变育种 遗传性 水稻 青椒
下载PDF
植物诱变新技术及其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 被引量:20
19
作者 游晴如 黄庭旭 +2 位作者 张水金 杨东 马宏敏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43-47,共5页
简要综述了石蜡油-EMS花粉诱变、离子束注入、花粉辐照和空间诱变新技术的诱变机理、生物学效应及其在水稻育种上的应用。
关键词 植物诱变技术 水稻 育种 应用 石蜡油-EMS花粉诱变 离子束注入 花粉辐照 空间诱变 生物学效应 诱变机理
下载PDF
空间诱变选育抗稻瘟病水稻品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6
20
作者 孙大元 张景欣 +4 位作者 陈冠州 王慧 朱小源 陈志强 杨祁云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1-279,共9页
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挖掘新的抗病资源、鉴定和利用抗病基因是防治稻瘟病最为经济有效的策略。因此,挖掘新的抗病资源以改良水稻品种的抗病持久性,是当前稻瘟病抗病育种的当务之急。空间诱变育种在创造优异新种质、诱导新的基因资源和培... 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挖掘新的抗病资源、鉴定和利用抗病基因是防治稻瘟病最为经济有效的策略。因此,挖掘新的抗病资源以改良水稻品种的抗病持久性,是当前稻瘟病抗病育种的当务之急。空间诱变育种在创造优异新种质、诱导新的基因资源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上已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是农作物遗传改良的新途径,是未来作物育种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空间诱变手段可对水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进行有效改良,且已育成多个抗稻瘟病优良品种。本文对近20多年来水稻空间诱变抗稻瘟病育种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如空间诱变水稻稻瘟病抗性变异特点、空间诱变抗稻瘟病育种成果以及空间诱变稻瘟病抗性变异机理等,以期为进一步揭示空间诱变变异机理和开展水稻空间诱变抗病育种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空间诱变 稻瘟病抗病育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