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d-Sr Isotopic Geochemistry of the Late Archean-Paleoproterozoic Granitoids in the Lüliang-Wutai Terrain,North China Craton,and Implications for Petrogenesis 被引量:4
1
作者 CHEN Bin, LIU Shuwen, WANG Rui, CHEN Zhichao and LIU Chaoqun Key Laboratory of Orogenic Belts and Crustal Evolution, MOE School of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6期834-843,共10页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geochemical and Nd-Sr isotopic data for a late Archean gneissic granitic pluton (Hengling pluton), an early Paleoproterozoic complex (Xipan complex) and a late Paleoproterozoic granitic plu...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geochemical and Nd-Sr isotopic data for a late Archean gneissic granitic pluton (Hengling pluton), an early Paleoproterozoic complex (Xipan complex) and a late Paleoproterozoic granitic pluton (Yunzhongshan granites) from the Liiliang-Wutai terrain, North China, to trace the source of these late Archean-Paleoproterozoic granitoids and, particularly,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and mechanism of continental growth at that time. The Hengling granitic gneisses (ca. 2.51 Ga)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Na2O and LILEs, TTG-like REE patterns (highly depleted HREE and minor Eu anomalies) and moderately depleted Nd-Sr isotopic compositions (εNd(t) =1.2-2.7, ISr=0.7015-0.7019), and were considered as being products of arc magmatism that was developed upo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The Xipan complex (ca. 2.2 Ga) contain gabbroic diorite and monzonite, mostly being Na2O-rich, highly fractionated REE patterns and isotopically enriched (εNd(t) =-1.5 to -4.1, Isr=0.7038-0.706). The gabbroic diorites probably originated from melting of an enriched mantle source, but significantly contaminated by lower crustal material, and the monzonites probably represent a product of a mixture between the gabbroic dioritic magma and granitic melts of crustal origin. The Yunzhongshan post-collisional granitoids (ca. 1.8 Ga)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K affinity and highly-enriched and homogeneous 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εNd(t)=-4.9 to -5.7), although they split into two groups in terms of REE patterns: one group showing elevated HREE (and Sc, Y and Zr) with significant negative Eu anomalies and the other showing highly depleted HREE and, to a lesser extent, mid-REE with negligible Eu anomalies. These granites are genetically related to a process of extensional collapse of a thickened orogen. They formed through magma mixing between mantle-derived basaltic magmas and crust-derived granitic melts, followed by significant fractionation of ferromagnesian phases (like hornblende and Cpx) and feldspar and accessory zircons. Some Yunzhongshan granites show very old Nd model ages (2.9-3.0 Ga), suggesting the existence of continental crust older than 2.7 Ga, which is supported by our zircon Hf isotopic data for these gran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chemistry Nd-Sr isotopes GRANITOIDS late archean-Paleoproterozoic Wutai-Lüliang
下载PDF
Chondritic osmium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late Archean convecting upper mantle: Evidence from Zunhua podiform chromitites, Hebei, North China 被引量:3
2
作者 XIAQiongxia ZHIXiachen +1 位作者 LIJianghai HUANGXiongn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4年第23期2515-2520,共6页
Podiform chromite deposits are a characteristic feature of the mantle sequences of harzburgitic ophiolites. The chromites usually have very low Re and high Os con- tents, which makes it the most resistant phase remain... Podiform chromite deposits are a characteristic feature of the mantle sequences of harzburgitic ophiolites. The chromites usually have very low Re and high Os con- tents, which makes it the most resistant phase remaining from the primary magmatic history of the ultramafic sec- tions of ophiolites. The podiform chromite is one of the ro- bust indicators of initial Os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ophiolites where podiform chromites were derived from, which provides strong evidence for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oceanic lithosphere. The Re and Os contents and the Os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seven podiform chromitites from Zunhua ophiolitic mélange belt, North China are reported in this study. The Re contents range from 0.019 to 0.128 ng/g, Os from 8.828 to 354.0 ng/g, and the 187Os/188Os ratio from 0.11003 to 0.11145. Three massive chromitites among the sample set have very high Os contents (>300 ng/g), and their 187Os/188Os ratios range from 0.11021 to 0.11030, averaging 0.11026 ± 0.00005 (σ ), equivalent to a γOs = ?0.12 ± 0.06 at 2.6 Ga, which means that the Os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con- vecting upper mantle is chondritic in late Archean. It is the Os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podiform chromitites that are derived from the oldest ophiolite in the world till n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 同位素 太古代 化合物 斜方辉橄岩 矿物分析
原文传递
Metamorphism of the northern Liaoning Complex:Implications for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Neoarchean basement of the Eastern Block,North China Craton 被引量:14
3
作者 Kam Kuen Wu Guochun Zhao +3 位作者 Min Sun Changqing Yin Yanhong He Pui Yuk Tam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3期305-320,共16页
As one of the areas where typical late Archean crust is exposed in the Eastern Block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the northern Laioning Complex consists principally of tonalitic-trondhjemitic-granodioritic (TTG) gneis... As one of the areas where typical late Archean crust is exposed in the Eastern Block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the northern Laioning Complex consists principally of tonalitic-trondhjemitic-granodioritic (TTG) gneisses, massive granitoids and supracrustal rocks. The supracrustal rocks, named the Qingyuan Group, consist of interbedded amphibolite, hornblende granulite, biotite granulite and BIF. Petrological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he amphibolites experienced the early prograde (M1), peak (M2) and post-peak (M3) metamorphism. The early prograde assemblage (M1) is preserved as mineral inclusions, represented by actinotite + hornblende - plagioclase + epidote + quartz 4- sphene, within garnet porphyroblasts. The peak assemblage (M2) is indicated by garnet + clinopyroxene + hornblende + plagioclase + quartz + ilmenite, which occur as major mineral phases in the rock. The post-peak assemblage (M3)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garnet 4- quartz symplectite. The P-T pseudosections in the NCFMASHTO system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RMOCALC define the P-T conditions of M1, M2 and M3 at 490-550 C+(4.5 kbar, 780 810 C/7.65- 8.40 kbar and 630-670 +C]8.15-9.40 kbar, respectively. As a result, an anticlockwise P-T path involving isobaric cooling is inferred for the metamorphic evolution of the amphibolites. Such a P-T path suggests that the late Archean metamorphism of the northern Liaoning Complex was related to the intrusion and underplating of mantle-derived magmas. The underplating of voluminous mantle-derived magmas leading to metamorphism with an anticlockwise P-T path involving isobaric cooling may have occurred in continental magmatic arc regions, above hot spots driven by mantle plumes, or in continental rift envi- ronments. A mantle plume model is favored because this model can reasonably interpret many other geological features of late Archean basement rocks from the northern Liaoning Complex in the Eastern Block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s well as their anticlockwise P-T paths involving isobaric coo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hibolites Northern Liaoning complex North China Craton late archean Metamorphic evolution
下载PDF
内蒙古固阳晚太古代赞岐岩(sanukite)——角闪花岗岩的SHRIMP定年及其意义 被引量:71
4
作者 简平 张旗 +3 位作者 刘敦一 金维浚 贾秀勤 钱青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1-157,共7页
内蒙古固阳地区发育高镁闪长岩(赞岐岩,sanukitoids)-角闪花岗岩类。其中高镁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于晚太古代形成于板块消减带之上的地幔楔的sanukite(赞岐岩)。Sanukite以富MgO、Mg#、Cr和Ni为特征,在国外许多太古代地体中均有发... 内蒙古固阳地区发育高镁闪长岩(赞岐岩,sanukitoids)-角闪花岗岩类。其中高镁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于晚太古代形成于板块消减带之上的地幔楔的sanukite(赞岐岩)。Sanukite以富MgO、Mg#、Cr和Ni为特征,在国外许多太古代地体中均有发现。本文报导了固阳地区高镁闪长岩(2556±14Ma)和角闪花岗岩(2520±9Ma)的SHRIMPU-Pb年龄。这一研究表明华北块的消减作用可能始于晚太古代晚期。国外报道的太古代sanukite出现在3.0-25Ga之间,最晚的为印度Dharv(?)ar克拉通的sanukites(2.51-2.55Ga)。因此,华北与印度可能是地球上板块构造发育时间最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固阳 晚太古代 高镁闪长岩 赞岐岩 SHRIMP
下载PDF
华北中北部晚太古代高压麻粒岩的地质产状及其出露的区域构造背景 被引量:33
5
作者 李江海 翟明国 +4 位作者 钱祥麟 郭敬辉 王关玉 阎月华 李永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76-189,共14页
晋北-冀西北高级变质的灰色片麻岩-花岗质片麻岩杂岩基底内广泛发育晚太古代高压麻粒岩构造透镜体或岩片,几个典型地段的构造填图研究表明,高压麻粒岩主要出露于龙泉关-桑干构造带的东北段,即冀北陆缘活动带与恒山-五台绿岩带之... 晋北-冀西北高级变质的灰色片麻岩-花岗质片麻岩杂岩基底内广泛发育晚太古代高压麻粒岩构造透镜体或岩片,几个典型地段的构造填图研究表明,高压麻粒岩主要出露于龙泉关-桑干构造带的东北段,即冀北陆缘活动带与恒山-五台绿岩带之间的高级变质基底内。高压麻粒岩形成与出露的过程中,主要经历4期构造变形:D1低角度逆掩剪切变形;D2NW向伸展作用;D3区域规模的NNE-NE向褶皱;D4大规模右旋走滑剪切变形。以上变形明显受区域构造所控制,先后涉及鄂尔多斯和阜平陆块晚太古代构造拼合,太古代末五台裂谷的张开及闭合,以及早元古代冀北陆缘活动带向南俯冲造成的掀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麻粒岩 晚太古代 区域构造 地质产状 麻粒岩
下载PDF
冀北滦平-承德一带晚太古代高压麻粒岩的发现及其构造地质意义 被引量:42
6
作者 李江海 翟明国 +1 位作者 李永刚 张毅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4-41,共8页
在冀北地区原太古代"单塔子群"内多处发现了高压基性麻粒岩构造岩片或透镜体,围岩为花岗片麻岩类,在区域上呈构造带出现。高压基性麻粒岩早期矿物组合为单斜辉石+石榴石+石英,退变组合为斜方辉石+斜长石+单斜辉石及更晚期的角... 在冀北地区原太古代"单塔子群"内多处发现了高压基性麻粒岩构造岩片或透镜体,围岩为花岗片麻岩类,在区域上呈构造带出现。高压基性麻粒岩早期矿物组合为单斜辉石+石榴石+石英,退变组合为斜方辉石+斜长石+单斜辉石及更晚期的角闪石+斜长石,明显经历了快速的抬升过程。上述高压麻粒岩在区域上可能对应于晋北-冀西北的高压麻粒岩带,代表克拉通基底的重要构造边界,对于认识区域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及深部地质作用过程将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太古代 高压麻粒岩 构造带 麻粒岩 构造地质
下载PDF
吕梁-五台地区晚太古宙—古元古代花岗质岩石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性质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0
7
作者 陈斌 刘树文 +1 位作者 耿元生 刘超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96-304,共9页
报道了五台地区一个晚太古代片麻状富钾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509±7.4Ma。该年龄与前人获得的年代学数据一起,进一步限定了晚太古期间五台-吕梁地区与俯冲有关的弧岩浆活动的年代框架。为了探讨晚太古宙—古元古代不同类型的花... 报道了五台地区一个晚太古代片麻状富钾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509±7.4Ma。该年龄与前人获得的年代学数据一起,进一步限定了晚太古期间五台-吕梁地区与俯冲有关的弧岩浆活动的年代框架。为了探讨晚太古宙—古元古代不同类型的花岗岩的源区性质和演化,特别是当时的陆壳增生机制和古老陆壳性质,本文在锆石U-Pb年代学的基础上对相应的锆石进行了细致的Hf同位素原位测量。结果表明,晚太古代片麻状花岗岩可能代表发育在古老克拉通(东部陆块?)上的弧岩浆作用产物。碰撞后(1.8 Ga)花岗岩的形成与加厚的造山带发生垮塌性伸展有关,后者导致幔源物质底侵,并引起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而形成花岗质岩石。这些壳源花岗质岩浆再以不同比例与幔源岩浆混合而形成吕梁-五台地区成分复杂的碰撞后岩浆岩(花岗质为主)。锆石Hf同位素还表明,吕梁-五台地区可能存在老于2.7Ga的古老克拉通物质(2.9Ga?),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这么老的碎屑锆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锆石HF同位素 花岗岩 晚太古-早元古代 吕梁-五台
下载PDF
华北中北部高级变质岩区的构造区划及其晚太古代构造演化 被引量:23
8
作者 李江海 钱祥麟 +1 位作者 翟明国 郭敬辉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79-192,共14页
通过区域构造编图及重点地段的详细研究,在华北克拉通中北部识别出一条NNE向的构造带——龙泉关-桑干带,它以大规模的韧性剪切带网络、重熔钾质花岗岩带、数量众多的高压麻粒岩构造透镜体或岩片为特征。剪切带以低角度逆冲为主,... 通过区域构造编图及重点地段的详细研究,在华北克拉通中北部识别出一条NNE向的构造带——龙泉关-桑干带,它以大规模的韧性剪切带网络、重熔钾质花岗岩带、数量众多的高压麻粒岩构造透镜体或岩片为特征。剪切带以低角度逆冲为主,矿物拉伸线理指示运动方向为NW-SE向。这些剪切带造成东西两侧基底杂岩与表壳岩系包括孔兹岩系的广泛构造叠置,以及高压麻粒岩的近等温减压上隆。从更大的范围看,龙泉关-桑干带处于鄂尔多斯克拉通和阜平-赞皇克拉通之间,并且被五台-吕梁裂谷型绿岩带截切或不整合覆盖。该带应形成于晚太古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区 构造区划 晚太古代 构造演化 华北地区
下载PDF
北京西山官地杂岩的形成时代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4
9
作者 颜丹平 周美夫 +4 位作者 宋鸿林 刘敦一 王彦斌 汪昌亮 董铁柱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32-337,共6页
出露于北京西山房山岩体南北两侧的官地杂岩,主要由正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组成,局部具混合岩化特征。对官地杂岩的形成时代及出露原因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官地杂岩形成时代为太古宙,出露于中生代早期的区域伸展体制下,另一... 出露于北京西山房山岩体南北两侧的官地杂岩,主要由正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组成,局部具混合岩化特征。对官地杂岩的形成时代及出露原因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官地杂岩形成时代为太古宙,出露于中生代早期的区域伸展体制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官地杂岩是中新元古界或古生界泥质变质岩,在房山岩体侵位过程中发生接触变质作用的产物。研究表明,官地杂岩是一套正片麻岩,其中的锆石核部为岩浆成因,而外部普遍发育较窄的浅色边。SHRIMP II锆石铀铅年龄测定获得锆石的一致曲线与不一致曲线上交点年龄值为(2 521 ±20) Ma,代表了新太古代的岩浆结晶年龄,从而证明官地杂岩原岩形成于新太古代。构造分析表明,官地杂岩与上覆中元古代蓟县系至早古生代地层间为剥离断层接触关系,并为房山岩体侵位和改造,证明是一个形成于房山岩体侵位前的变质核杂岩构造。但房山岩体的侵位并未对锆石的岩浆年龄和变质年龄产生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地杂岩 SHRIMP Ⅱ锆石 U-PB年龄 新太古代 房山变质核杂岩
下载PDF
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Ⅷ):华北克拉通太古宙末期地壳生长方式 被引量:18
10
作者 王伟 刘树文 +1 位作者 白翔 郭荣荣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9-124,共16页
地球早期大陆地壳的生长方式和壳幔动力学机制一直是国际前寒武纪研究的热点问题。尽管太古宙是大陆地壳生长的主要时期已基本获得共识,但是对于太古宙时期地壳生长的具体方式和壳幔动力学过程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部分学者提出地幔柱... 地球早期大陆地壳的生长方式和壳幔动力学机制一直是国际前寒武纪研究的热点问题。尽管太古宙是大陆地壳生长的主要时期已基本获得共识,但是对于太古宙时期地壳生长的具体方式和壳幔动力学过程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部分学者提出地幔柱或者与拆沉相关的垂向构造体制,而其他学者主张与俯冲相关的侧向增生模式或者地幔柱-岛弧的联合作用体制。研究表明,太古宙末期科马提岩明显减少、富钾花岗质岩石普遍发育、地壳再循环速度显著增强,反映地壳演化的壳幔动力学机制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华北克拉通以发育大规模2.5-2.6Ga构造岩浆活动为特征,是探讨太古宙末期地壳生长方式和壳幔动力学机制转变的关键地区。本文系统总结了近些年来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西北缘早前寒武纪研究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对辽西、冀东、辽北和五台地区的新太古代晚期(约2.5-2.6Ga)表壳岩变质火山岩系进行了系统的岩石成因和壳幔作用探讨。研究表明,上述地区的变质铁镁质岩石可以划分为3个岩石成因系列:MORB型、IAT(岛弧拉斑玄武岩)型和CAB(岛弧钙碱性玄武岩)型,它们的原岩分别起源于洋中脊软流圈地幔以及受到不同程度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楔的部分熔融。变质安山质-英安质火山岩分别具有类似高镁安山岩和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它们的原岩形成过程可能与俯冲板片的部分熔融以及板片熔体与地幔楔的相互作用有关。结合整个东部陆块早前寒武纪的研究进展,我们提出华北克拉通在太古宙末期(约2.5和约2.7Ga)经历了强烈的地壳生长过程,其中新太古代早期(约2.7Ga)地壳生长以地幔柱-岛弧联合作用体制为主,而新太古代末期(约2.5-2.6Ga)以洋内俯冲和弧陆增生作用体制占主导地位。新太古代末期与俯冲增生相关的构造岩浆活动在Tarim克拉通、印度南部、南极洲Vestfold Hills地体以及南澳Gawler克拉通被广泛报道,这可能与类似显生宙板块构造体制的启动以及太古宙末期Kenorland超大陆的汇聚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前寒武纪地壳生长 壳幔动力学机制 华北克拉通 表壳岩变质火山岩系 太古宙末期弧陆增生
下载PDF
冀西北晚太古代岩石单元的地质关系:对早期陆壳形成的指示 被引量:8
11
作者 彭澎 李云 +1 位作者 刘富 王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531-3544,共14页
冀西北地区出露晚太古代桑干杂岩和崇礼杂岩构成的灰色片麻岩(TTG片麻岩)-麻粒岩地体和红旗营子群角闪岩相变质火山沉积岩系。本文对尚义地区红旗营子群中变质火山岩中的变玄武安山岩(角闪斜长片麻岩)进行了锆石LA-MC-ICPMS定年,获得207... 冀西北地区出露晚太古代桑干杂岩和崇礼杂岩构成的灰色片麻岩(TTG片麻岩)-麻粒岩地体和红旗营子群角闪岩相变质火山沉积岩系。本文对尚义地区红旗营子群中变质火山岩中的变玄武安山岩(角闪斜长片麻岩)进行了锆石LA-MC-ICPMS定年,获得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2528±12Ma(2σ,MSWD=0.1,n=34),这一年龄代表了该岩石的形成时代。虽然这一年龄非常接近灰色片麻岩的形成时代,野外地质关系指示红旗营子群的形成早于灰色片麻岩及其中的闪长质侵入体。在灰色片麻岩分布区,红旗营子群和一些变质辉长质岩石呈岩片、透镜体或者"岩墙"状分布。变质辉长质透镜体或者"岩墙"状岩片以周边发育串珠状小透镜体,以及不见细粒边部和岩墙"手指"可以与该区分布的早元古代变质基性岩墙相区别。这些变辉长质岩石可能是红旗营子群火山岩系根部或者岩浆房的残留体,也可能部分是更早期地壳的残片。红旗营子群火山岩系的岩石化学特征可以和灰色片麻岩及闪长质片麻岩岩体分别进行对比。地质关系和岩石化学特征表明,这些岩石可能具有相似的成因。根据冀西北地区相关岩石单元的地质关系,火山沉积岩系(红旗营子群)和灰色片麻岩-麻粒岩地体(桑干杂岩和崇礼杂岩)组成了该地区晚太古代大陆二维地壳结构。认识这种地壳结构在空间上的延续性,并识别相关地质单元在时代和物质上的演化关系,可以揭示华北克拉通晚太古代大陆地壳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晚太古代 地壳结构 变质火山沉积岩系 灰色片麻岩(TTG片麻岩) 红旗营子群
下载PDF
坦桑尼亚Nzega绿岩带Golden Pride金矿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12
作者 任军平 王杰 +2 位作者 刘晓阳 贺福清 何胜飞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13年第1期47-53,共7页
本文对Golden Pride金矿床已有研究成果做了初步总结,较系统地整理分析了矿床地质特征,如矿体分布形态、矿石特征、矿物共生组合和蚀变特征,以及与矿床成因有关的流体包裹体特征、硫同位素特征和铅同位素年代学。通过以述分析,作者建立... 本文对Golden Pride金矿床已有研究成果做了初步总结,较系统地整理分析了矿床地质特征,如矿体分布形态、矿石特征、矿物共生组合和蚀变特征,以及与矿床成因有关的流体包裹体特征、硫同位素特征和铅同位素年代学。通过以述分析,作者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型。作者认为诸多的证据支持如下结论:①金矿床可能属于太古宙造山型金矿床;②金矿床构造控矿特征明显,同时可能经历了后期的热液叠加作用;③金矿床的成矿时代大约是2680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LDEN Pride金矿床 Nzega绿岩带 晚太古代 坦桑尼亚
下载PDF
齐大山铁矿黑云变粒岩单锆石年龄及意义 被引量:15
13
作者 王守伦 张瑞华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16-219,共4页
齐大山特大型鞍山式铁矿的成矿时代,以往都是根据铁矿的构造和建造特征,以及与铁矿伴生的花岗岩类岩体的同位素年龄数据间接推断的。本文最近获得了该铁矿的黑云变粒岩中,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2533±53)×... 齐大山特大型鞍山式铁矿的成矿时代,以往都是根据铁矿的构造和建造特征,以及与铁矿伴生的花岗岩类岩体的同位素年龄数据间接推断的。本文最近获得了该铁矿的黑云变粒岩中,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2533±53)×10 ̄6a。这是迄今为止研究该矿床成矿时代较为可靠的直接测年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床 黑云变粒岩 单锆石 年龄
下载PDF
鲁西地区绿岩带型金矿及其矿源层探讨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继广 李静 +2 位作者 李庆平 王巧云 董志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94-1002,共9页
鲁西泰山岩群是我国典型的新太古代绿岩带,发育并保存了良好的科马提岩,对其地质认识已基本趋于一致,但对鲁西地区绿岩带型金矿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和全面。以往仅对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有所了解,对绿岩带层控型金矿很少重视,对矿源层的理解... 鲁西泰山岩群是我国典型的新太古代绿岩带,发育并保存了良好的科马提岩,对其地质认识已基本趋于一致,但对鲁西地区绿岩带型金矿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和全面。以往仅对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有所了解,对绿岩带层控型金矿很少重视,对矿源层的理解也较为模糊,笼统地将泰山岩群作为后期各种金矿成矿的矿源层。本文对鲁西绿岩带韧性剪切带型和层控型金矿做了系统介绍,认为绿岩带层控型金矿具有原生层状特征和矿源层意义,受绿岩带某特定层位控制十分明显,是超基性岩—基性火山岩—碎屑沉积岩建造旋回过程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鲁西地区金矿源层成生发育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绿岩带中金初始沉积矿化层位十分狭窄,厚度一般仅1至十几米,但横向分布较广泛,一般长达5~10km以上,初始沉积金品位一般在10×10-9~0.5×10-6,其金质来源于海底火山喷流(热液和喷气)作用。阐述了金矿源层与条带状硅铁建造(BIF)往往密切伴生的成因联系,并与硅铁矿层一样,也具有多旋回性沉积特点。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受矿源层内在控制,产于矿源层内或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岩带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 绿岩带层控型金矿 金矿源层 鲁西 新太古代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东部中太古代碎屑岩浆锆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锦轶 牛宝贵 +2 位作者 宋彪 徐文喜 张雨红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1995年第3期331-333,共3页
在黑龙江省东部牡丹江市以东八面通杂岩(原黑龙江群)的黑云花岗片麻岩中发现了早期旋回的碎屑岩浆锆石,采用锆石单颗粒双带源逐层蒸发-沉积法,测得该锆石的结晶时代为2871±8Ma,属中太古代晚期。这是迄今发现的该区最... 在黑龙江省东部牡丹江市以东八面通杂岩(原黑龙江群)的黑云花岗片麻岩中发现了早期旋回的碎屑岩浆锆石,采用锆石单颗粒双带源逐层蒸发-沉积法,测得该锆石的结晶时代为2871±8Ma,属中太古代晚期。这是迄今发现的该区最古老地质记录。由此推测,文献中所说的佳木斯地块南部可能曾经发育中太古代结晶基底,黑龙江省东部地壳形成过程中曾经遭受了中太古代晚期构造热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太古代 碎屑岩浆 地质意义 锆石
下载PDF
辽宁清河断裂以北新太古代变质表壳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锦 刘正宏 +4 位作者 赵辰 彭游博 王楚杰 杨仲杰 豆世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97-510,共14页
通过详实的地质填图,在辽宁开原地区清河断裂以北新发现一套变质表壳岩组合,主要岩性为斜长角闪岩、黑云角闪斜长变粒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浅粒岩及角闪石岩的岩石组合,与红透山岩组基本可以对比。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原岩主要... 通过详实的地质填图,在辽宁开原地区清河断裂以北新发现一套变质表壳岩组合,主要岩性为斜长角闪岩、黑云角闪斜长变粒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浅粒岩及角闪石岩的岩石组合,与红透山岩组基本可以对比。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原岩主要为一套中、中基性的火山岩建造,形成于岛弧环境。该套岩石组合普遍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形作用,常见构造样式包括透入性片麻理、石香肠构造、变质分异条带、肠状褶皱等一系列的固态流变构造。对该套变质表壳岩组合中的斜长角闪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其形成于(2 524±18)Ma,变质年龄为(2 477±21)Ma,从形成到发生变质相隔约为47Ma。该套变质表壳岩组合的发现,表明了清河断裂以北也曾存在太古宙结晶基底,清河断裂与寇河断裂之间的区域在构造环境上与清原地区一样,均属于新太古代绿岩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锆石U-PB测年 华北陆块北缘 清河断裂 新太古代表壳岩 红透山岩组 地球化学
下载PDF
内蒙古大青山北前壕石英闪长岩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玉清 刘俊杰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04年第4期22-27,共6页
前壕石英闪长岩侵入到新太古界色尔腾山岩群中,它们与斜长花岗岩等共同构成了新太古代花岗岩—绿岩带,石英闪长岩岩石化学、地球化学显示为I型花岗岩系,与太古宙高铝型TTG花岗岩系特征一致,为不同源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可能有幔源岩浆参与... 前壕石英闪长岩侵入到新太古界色尔腾山岩群中,它们与斜长花岗岩等共同构成了新太古代花岗岩—绿岩带,石英闪长岩岩石化学、地球化学显示为I型花岗岩系,与太古宙高铝型TTG花岗岩系特征一致,为不同源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可能有幔源岩浆参与)。选自石英闪长岩中的锆石具岩浆型锆石的特点,5个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不一致曲线上交点年龄(2535±16)Ma,代表了该岩体的结晶年龄。结合色尔腾山岩群的年龄分析,大青山地区花岗岩-绿岩带形成于2500~2900Ma之间。该年龄的确定为华北陆台(或华北克拉通)的地壳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闪长岩 锆石U—Pb年龄 新太古代 花岗岩一绿岩带 大青山 内蒙
下载PDF
五台山晚太古代碰撞造山带的变质作用演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志宏 王安建 李晓峰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62-170,共9页
五台山晚太古代碰撞造山带由三个构造岩片组成,即南部构造岩片——弧前混杂岩带、中部构造岩片——岛弧系和北部构造岩片——弧后混杂岩带,其间以大型逆冲型韧性剪切带相拼合。对三个构造岩片的矿物共生组合及变质反应研究,确定其具... 五台山晚太古代碰撞造山带由三个构造岩片组成,即南部构造岩片——弧前混杂岩带、中部构造岩片——岛弧系和北部构造岩片——弧后混杂岩带,其间以大型逆冲型韧性剪切带相拼合。对三个构造岩片的矿物共生组合及变质反应研究,确定其具有相似的造山型PTt轨迹。变质早期至峰期明显的升温升压过程与地壳的拼合作用有关,变质峰期至晚期的近等温降压过程与地壳的纵向伸展作用相联系。三个构造岩片变质程度的差异是由于其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不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 变质作用 造山带 晚太古代 五台山
下载PDF
前寒武纪大陆地壳地质构造演化研究进展与问题 被引量:18
19
作者 钱祥麟 李江海 程素华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5-153,共9页
前寒武纪地质构造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最古老的固体地球物质是38亿年前的大陆长英质岩石。以地质构造热事件为标志确认早中太古代已有30亿年年龄值的大陆克拉通化,而新太古代末大陆地壳已出现普遍的克... 前寒武纪地质构造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最古老的固体地球物质是38亿年前的大陆长英质岩石。以地质构造热事件为标志确认早中太古代已有30亿年年龄值的大陆克拉通化,而新太古代末大陆地壳已出现普遍的克拉通化。由深变质作用岩石测得的pt值推断当时地温梯度与现今大陆稳定区相似,大规模的陆壳区断块已具基本刚性特征,使板块构造运动模式基本适用于太古宙地壳演化。古元古代末陆壳普遍隆升和遭剥蚀,陆壳生长作用导致形成大陆区块上的裂谷型坳拉槽系。中元古代起,世界约于18亿年前近乎同时出现不变质的沉积盖层,使前寒武纪明显必需划分为早、晚前寒武纪两大阶段。华北克拉通区是世界大陆克拉通地壳的组成部分,与世界各大陆克拉通演化有很好的可对比性,在前寒武纪超级大陆重建中有一定位置。在现今阶段研究基础上,对华北克拉通区提出了几个前瞻性的基础研究课题,应予深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地质 太古宙克拉通 新太古代 晚前寒武纪 坳拉槽系 华北克拉通 地壳演化
下载PDF
赣东北地区早前寒武纪超基性熔岩—层状侵入岩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根耀 符鹤琴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1995年第4期354-362,共9页
赣东北地区早前寒武纪超基性熔岩—层状侵入岩是扬子克拉通绿岩带的残块。科马提岩为橄榄质;稀土特征表明以Ⅱa型(重稀土亏损型中的轻稀土富集亚类)科马提岩为主,可能有Ⅲ型(重稀土富集型)科马提岩。(La/Sm)_N值>2说明其源区已被富... 赣东北地区早前寒武纪超基性熔岩—层状侵入岩是扬子克拉通绿岩带的残块。科马提岩为橄榄质;稀土特征表明以Ⅱa型(重稀土亏损型中的轻稀土富集亚类)科马提岩为主,可能有Ⅲ型(重稀土富集型)科马提岩。(La/Sm)_N值>2说明其源区已被富轻稀土的液体或岩浆流体交代过。扬子克拉通的花岗—绿岩带地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意味着晚太古代时它与南非克拉通有更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前寒武纪 熔岩 层状侵入岩 超基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