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istance Evaluation of Some Hybrid Rice, Conventional Early Indica and Late Japonica Rice to Magnaporthe grisea
1
作者 SHENYing AdreitHenry +3 位作者 ZHUXu-dong MilazzoJoelle CHENHong-qi TharreauDidier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1351-1356,共6页
Thirty isolates of Magnaporthe grisea collected from 18 provinces/cities representing 21 pathotypes and 9 different lineages were inoculated to rice varieties with known resistance genes and some hybrid rices, convent... Thirty isolates of Magnaporthe grisea collected from 18 provinces/cities representing 21 pathotypes and 9 different lineages were inoculated to rice varieties with known resistance genes and some hybrid rices, conventional early indica and late japonica varieties cultivated recently in China. Virulence spectrum of the 30 isolates was very different, showing that they recognize numerous different resistance genes. Varieties also revealed very different resistance patterns showing that they carry different resistance genes or combinations of resistance genes. On the basis of comparisons with international differential varieties with known resistance genes, resistance genes in certain Chinese varieties could be specul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ome of them were resistant to most of the isolates tested and that they could be of interest as resistance sources for hybrid parents or to be planted in the field direc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aporthe grisea Resistance genes Hybrid rice Early indica rice late japonica rice
下载PDF
Effect of Nitrogen and Density Interaction on Yield Formation of Late Japonica Rice Under Different Transplanting Dates
2
作者 Chengfang HE Liquan LI +1 位作者 Renchun ZHENG Hongjie ZHU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21年第4期16-19,共4页
[Objectives]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clarify the appropriate nitrogen fertilizer amount and transplanting density that should be selected for different transplanting dates.[Methods]The effects of nitrogen fertilize... [Objectives]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clarify the appropriate nitrogen fertilizer amount and transplanting density that should be selected for different transplanting dates.[Methods]The effects of nitrogen fertilizer rate and transplanting density on the traits and yield of late japonica rice in the Jianghuai rice-wheat cropping area under different transplanting dates(transplanting at an appropriate time and delayed transplanting)were studied.[Results]The transplanting dat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heading,maturity and whole growth period of rice,and when the transplanting date of early-maturing late japonica rice was delayed by 15 d,the growth period was shortened by about 10 d.Nitrogen and density interaction obviously affected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effective tillers of rice,and the dry matter production and effective tiller number of rice treated with B_(1)N_(2) were greater than other treatments.Under the timely transplanting date,the best nitrogen and density combination was 225-300 kg/hm^(2) and 250500 holes/hm^(2),and the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was ideal.It suggests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ransplanting rice in a timely manner,applying nitrogen fertilizer at an appropriate rate while ensuring a reasonable population density is conducive to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number of stems and tillers,the number of grains per panicle,etc.,thereby ensuring the best formation of yield factors in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s of rice growth.[Conclusions]This study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 and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reasonable nitrogen and density interaction of r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planting date Nitrogen and density interaction late japonica rice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下载PDF
Suitable growing zone and yield potential for late-maturity type of Yongyou japonica/indica hybrid rice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China 被引量:14
3
作者 WEI Huan-h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期50-62,共13页
Late-maturity type of Yongyou japonica/indica hybrids series (LMYS) have shown great yield potential, and are being widely planted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China. Knowledge about suitable growing zone ... Late-maturity type of Yongyou japonica/indica hybrids series (LMYS) have shown great yield potential, and are being widely planted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China. Knowledge about suitable growing zone and evaluation of yield advantage is of practicall importance for LMYS in this region. Fifteen LMYS, two high-yielding inbred japonica check varieties (CK-J) and two high-yielding hybrid indica check varieties (CK-I) were grown at Xinghua (119.57°E, 33.05°N) of Lixiahe region, Yangzhou (119.25°E, 32.30°N)of Yanjiang region, Changshu (120.46°E, 31.41°N)of Taihu Lake region, and Ningbo (121.31°E, 29.45°N) of Ningshao Plain in 2013 and 2014.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aturity dates of the 15 were later than the secure maturity date at Xinghua and 6, 14 and 15 LMYS were mature before the secure maturity date at Yangzhou, Changshu and Ningbo, respectively. One variety was identified as high-yielding variety among LMYS (HYYS) at Yangzhou, 8 HYYS in 201:3 and 9 HYYS in 2014 at Changshu, 9 HYYS at Ningbo. HYYS here referred to the variety among LMYS that was mature before the secure maturity date and had at least 8% higher grain yield than both CK-J and CK-I at each experimental site. Grain yield of HYYS at each experimental site was about 12.0 t ha-1 or higher, an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K varieties. High yield of HYYS was mainly attributed to larger sink size due to more spikelets per panicle. Plant height of HYYS was about 140 cm, an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heck varietie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recorded between duration from heading to maturity stage and grain yield, and also between whole growth periods and grain yield. HYYS had obvious advantage over check varieties in biomass accumulation and leaf area duration from heading to maturity stage.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about safe matudty and yield performance of LMYS at each experimental site, Taihu Lake region (representative site Changshu) and Ningshao Plain (representative site Ningbo) were thought suitable growing zones for LMY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The main factors underlying high yield ofHYYS were larger sink size, higher plant height, longer duration from heading to maturity stage and whole growth periods, and higher biomass accumulation and leaf area duration during grain filling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ponica/indica hybrid rice Yongyou series late-maturity type suitable growing zone yield potential
下载PDF
早熟晚粳糯稻新品种扬粳糯5号的选育与应用
4
作者 朱兆兵 周长海 潘存红 《科学与信息化》 2024年第4期133-135,共3页
扬粳糯5号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高产糯稻品系镇稻622为母本、优质广适糯稻品种镇糯19号为父本进行杂交,结合稻瘟病抗性基因和米香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成的优质高产抗病早熟晚粳糯稻新品种。扬粳糯5号全生育期153.9d... 扬粳糯5号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高产糯稻品系镇稻622为母本、优质广适糯稻品种镇糯19号为父本进行杂交,结合稻瘟病抗性基因和米香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成的优质高产抗病早熟晚粳糯稻新品种。扬粳糯5号全生育期153.9d,株高97.6cm,每亩有效穗21.6万,每穗总粒数120-140粒,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7~28g。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感纹枯病;稻米品质达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一级标准。2021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时通过安徽省和浙江省引种备案,适宜在江苏、安徽、浙江等省沿江及江南地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稻 早熟晚粳 选育 应用
下载PDF
浙江省9个晚粳稻代表品种的农艺性状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郭莹 李志瑛 +4 位作者 翟荣荣 叶靖 王文颇 叶胜海 王健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756-759,共4页
分析浙江省历年审定的9个晚粳稻代表性品种的农艺性状及农艺性状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可以了解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以及探索浙江省晚粳稻品种审定的规律。研究选取9个历年审定晚粳稻品种中表现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品种,采用催芽后撒播移... 分析浙江省历年审定的9个晚粳稻代表性品种的农艺性状及农艺性状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可以了解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以及探索浙江省晚粳稻品种审定的规律。研究选取9个历年审定晚粳稻品种中表现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品种,采用催芽后撒播移栽到大田的方式,测量株高、茎粗、分蘖、剑叶长、剑叶宽、叶绿素含量等农艺性状。剑叶宽和茎粗是各农艺性状中对产量影响最大的2个因素,2010—2019年的3个品种茎粗和剑叶宽为3个时间段中最大的,由此可以看出,茎粗和剑叶宽是农艺性状中对晚粳稻品种产量影响最大的,且浙江省育种研究者也一直在提升晚粳稻的茎粗和剑叶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粳稻 农艺性状 产量
下载PDF
浙江省粳稻品种的演替研究综述 被引量:1
6
作者 郭莹 李志瑛 +4 位作者 翟荣荣 叶靖 王文颇 叶胜海 王健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浙江省作为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较早地开展了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浙江省种植的品种基本涵盖了各种水稻类型,其中粳稻是主要的种植类型,尤其是晚粳稻。虽然自杂交水稻出现后,常规水稻面积占比日益减小,但由于晚粳稻兼顾产量和品质,... 浙江省作为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较早地开展了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浙江省种植的品种基本涵盖了各种水稻类型,其中粳稻是主要的种植类型,尤其是晚粳稻。虽然自杂交水稻出现后,常规水稻面积占比日益减小,但由于晚粳稻兼顾产量和品质,在生产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对晚粳稻产量影响最大的4个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可以通过增加穗粒数和有效穗数以及千粒重来提高产量。除了产量的提高之外,稻米品质也成为了晚粳稻育种的主要目标,因此,现在的育种工作已经将米质作为重要育种目标。本文主要通过对浙江省近20 a通过审定的晚粳稻品种进行生育期、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方面的分析,总结浙江省粳稻品种的性状变化,以期为浙江省的粳稻育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晚粳稻 品种 产量
下载PDF
优质高产晚粳新品种稼粳86的选育与应用
7
作者 程从新 邹禹 +3 位作者 汪峰 王接弟 占新春 张培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5期30-33,共4页
稼粳86系安庆市稼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选育的双季晚粳新品种,具有适应性广、优质、高产的特征,2021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粳稻和双季晚粳稻区示范推广。介绍了稼粳86的亲本来... 稼粳86系安庆市稼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选育的双季晚粳新品种,具有适应性广、优质、高产的特征,2021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安徽省一季粳稻和双季晚粳稻区示范推广。介绍了稼粳86的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总结了其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示范推广提供相应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稼粳86 晚粳 高产 优质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杂交晚粳稻新品种的灰色综合评判筛选
8
作者 张建英 朱国富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525-530,共6页
对30个杂交晚粳稻新品种进行单晚栽培筛选,并用灰色综合评判法对8项性状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甬优1540、甬优12等10个品种的灰色综合评判值(G)>0.65,为优等品种;甬优69、甬优15等11个品种的G介于0.60~0.65,为良等品种;甬优7826、甬... 对30个杂交晚粳稻新品种进行单晚栽培筛选,并用灰色综合评判法对8项性状进行综合评判,结果表明:甬优1540、甬优12等10个品种的灰色综合评判值(G)>0.65,为优等品种;甬优69、甬优15等11个品种的G介于0.60~0.65,为良等品种;甬优7826、甬优1516等9个品种的G<0.60,为差等品种。据此,提出甬优1540、甬优12、甬优7850等10个综合性状优良品种可在浙北嘉兴生产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晚粳稻 新品种 灰色综合评判 筛选
下载PDF
连作晚稻品种生长特性及产量比较
9
作者 王丽丹 包碎云 朱德峰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1期2543-2546,共4页
针对连作晚稻季节紧、产量低的问题,比较6个高产杂交稻品种的生长特性和产量。结果表明,甬优59、华中优9326、嘉丰优2号和甬优31每667 m^(2)产量分别较对照品种甬优1540提高12.0%、14.0%、15.4%和16.4%。嘉丰优2号和华中优9326产量较对... 针对连作晚稻季节紧、产量低的问题,比较6个高产杂交稻品种的生长特性和产量。结果表明,甬优59、华中优9326、嘉丰优2号和甬优31每667 m^(2)产量分别较对照品种甬优1540提高12.0%、14.0%、15.4%和16.4%。嘉丰优2号和华中优9326产量较对照品种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甬优31和甬优59产量较甬优1540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每穗粒数提高。供试品种的生育期较对照品种延长1~6 d。生产上可根据早晚稻品种的生育期进行搭配,选用生长期适宜的杂交稻品种作连作晚稻机插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晚稻 杂交稻 籼粳杂交稻 机插 产量
下载PDF
优质晚粳稻裕粳2号的选育过程及栽培应用
10
作者 吴少祥 王斌 +1 位作者 郭涛 胡宗兵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9期101-103,共3页
阐述了裕粳2号的选育经过,分析了其主要农艺性状、产量表现、稻米品质、综合抗性和推广应用,并提出了其栽培要点,以期为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提供参考。裕粳2号是以嘉花1号为母本、镇稻18号为父本杂交,经数代抗性与食味品质选择,于2017年... 阐述了裕粳2号的选育经过,分析了其主要农艺性状、产量表现、稻米品质、综合抗性和推广应用,并提出了其栽培要点,以期为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提供参考。裕粳2号是以嘉花1号为母本、镇稻18号为父本杂交,经数代抗性与食味品质选择,于2017年育成的品质优、丰产性好的常规晚粳稻品种。其株高90 cm左右,有效穗315万/hm^(2),每穗总粒数151粒,结实率80%以上,千粒重28.6 g,具有熟期早、灌浆快、转色好、茎秆粗、抗逆性强、适应性广、适宜作麦茬稻种植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裕粳2号 晚粳稻 选育 栽培应用
下载PDF
上虞区常规连作晚粳稻品种对比
11
作者 顾淑华 罗高明 朱化虹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795-798,共4页
绍兴市上虞区是浙江省粮食主产区,种植的主要模式为双季稻,常年种植双季晚稻面积大,但目前种植的连作晚稻存在品种单一、主栽品种种植年限长等不足,迫切需要引入熟期适中、优质高产、抗性较强的新品种作为主栽品种,为连作晚稻的稳产高... 绍兴市上虞区是浙江省粮食主产区,种植的主要模式为双季稻,常年种植双季晚稻面积大,但目前种植的连作晚稻存在品种单一、主栽品种种植年限长等不足,迫切需要引入熟期适中、优质高产、抗性较强的新品种作为主栽品种,为连作晚稻的稳产高产奠定基础。为此,2022年该地区引入秀水7204和春江166等4个新品种,进行大区对比。结果表明,参试新品种熟期、产量、抗性等均优于当年的主栽品种,适宜在上虞区作为双季晚稻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粳稻 品种 生育期 穗部性状 产量
下载PDF
适宜江西余江地区的优质晚粳稻新品系筛选
12
作者 宋幼良 张侃 周幸愿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767-770,共4页
为筛选出适宜江西余江地区种植的优质晚粳稻新品种,试验以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提供的15个晚粳稻新品系为材料,在江西省邓家埠水稻原种场余江试验基地开展品比试验。结果表明,越14、越15、越18、越20、越24这5个品系表现较好,尤其是越2... 为筛选出适宜江西余江地区种植的优质晚粳稻新品种,试验以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提供的15个晚粳稻新品系为材料,在江西省邓家埠水稻原种场余江试验基地开展品比试验。结果表明,越14、越15、越18、越20、越24这5个品系表现较好,尤其是越20在丰产性、综合农艺性状、抗性等方面表现突出,具有一定的生产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粳稻 农艺性状 产量
下载PDF
2023年单季晚粳品种筛选
13
作者 徐建庭 方忠坤 徐乐斌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9期11-15,共5页
为鉴定单季晚粳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性、米质及其他重要特征特性表现,进一步筛选适宜当地推广种植的麦茬粳稻品种,满足种植需求,本研究选取10个水稻新品种,以嘉优5号作为对照,开展2023年单季晚粳品种筛选试验。每个品种重... 为鉴定单季晚粳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性、米质及其他重要特征特性表现,进一步筛选适宜当地推广种植的麦茬粳稻品种,满足种植需求,本研究选取10个水稻新品种,以嘉优5号作为对照,开展2023年单季晚粳品种筛选试验。每个品种重复种植3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13.3 m^(2),田间完全随机区组排列,对10个品种及对照的产量、米质、抗病性及其他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适宜在研究区及周边地区种植的高产粳稻新品种有5个,分别是W214176、W217682、W097、W227962和W098;抗性品种3个,分别是申优531、W220096和W220130;优质稻品种1个(W2225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季晚粳 麦茬 粳稻高产 抗病性 粳稻品种
下载PDF
江西省双季稻“早籼晚粳”种植模式产量、资源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研究
14
作者 乐丽红 黄梅梅 +10 位作者 何虎 帅鹏 杨宙 邱在辉 肖宇龙 刘凯丽 蔡辉 杨红兰 何峰 胡雨 平先良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9期201-206,共6页
通过设置“早籼晚粳”、优质稻全程机械化2种常用栽培模式,对比分析了周年产量构成、温光资源利用、氮肥利用、水分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差异,探索了“早籼晚粳”模式高产的形成机理及高经济效益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与晚籼稻相比较,籼粳... 通过设置“早籼晚粳”、优质稻全程机械化2种常用栽培模式,对比分析了周年产量构成、温光资源利用、氮肥利用、水分利用及经济效益的差异,探索了“早籼晚粳”模式高产的形成机理及高经济效益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与晚籼稻相比较,籼粳杂交稻生育期更长,灌浆结实期延长了25 d,可充分利用晚稻后期10月下旬—11月上中旬的温光资源,并且籼粳杂交稻穗大粒多、总颖花量大、库容量大,干物质积累量多,因此能获得更高的产量;与全程机械化模式相比,“早籼晚粳”模式周年产量增幅为17.57%,周年光能利用率增幅为12.68%,周年热能利用率增幅为14.07%,周年氮肥利用率增幅为6.89%,周年水分利用率增幅为11.63%,周年经济效益增加了2770元/hm2。“早籼晚粳”模式可充分利用南方稻区双季稻温光资源,大幅提升产量、水资源、温光资源及经济效益,适合在江西省进行大面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籼晚粳 生育期 温光利用 栽培模式 周年 产量 经济效益
下载PDF
2022年泰兴市早熟晚粳稻品种比较试验
15
作者 梁秀梅 杨卫建 +2 位作者 罗敏 向玲洁 栾书荣 《北方水稻》 CAS 2023年第6期37-40,共4页
为筛选出适宜泰兴市种植的水稻新品种,加速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步伐,通过选用10个早熟晚粳稻品种开展比较试验,对其生育期、丰产性、抗倒性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全面考察。试验结果表明,武香粳168在泰兴地区的种植表现极佳,产量位居第1,具有... 为筛选出适宜泰兴市种植的水稻新品种,加速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步伐,通过选用10个早熟晚粳稻品种开展比较试验,对其生育期、丰产性、抗倒性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全面考察。试验结果表明,武香粳168在泰兴地区的种植表现极佳,产量位居第1,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熟晚粳稻 新品种 产量 农艺性状
下载PDF
施氮量和品种类型对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赵可 许俊伟 +5 位作者 姜元华 韦还和 张洪程 许轲 李超 丁焕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63-67,共5页
以常规晚粳、杂交晚粳、杂交中籼3种类型水稻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0、150、225、300 kg/hm2这4种施氮水平,研究品种类型和施氮量对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米饭的硬度、黏聚性、咀嚼度、回复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 以常规晚粳、杂交晚粳、杂交中籼3种类型水稻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0、150、225、300 kg/hm2这4种施氮水平,研究品种类型和施氮量对食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米饭的硬度、黏聚性、咀嚼度、回复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最大值在225 kg/hm2水平;黏着性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最低值在225 kg/hm2水平;弹性不受氮肥的影响;香气、光泽、味道、口感和食味值呈下降趋势;完整性则一直增加。常规晚粳的米饭各项质构、食味指标均优于杂交晚粳、杂交中籼,杂交晚粳略优于杂交中籼。硬度与黏聚性、咀嚼度、回复性、完整性极显著正相关,与黏着性、香气、光泽、味道、口感、味道、食味值极显著负相关,食味计的各指标间都有显著的相关性,质构指标中除弹性和黏聚性外,其他指标都与食味计指标有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晚粳 杂交晚粳 杂交中籼 氮肥 质构 食味值
下载PDF
太湖地区晚粳地方种稻米RVA谱特征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5
17
作者 沈新平 沈明星 +5 位作者 龚丽萍 季红娟 姚月明 王建平 高飞 顾芹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902-1908,共7页
利用20世纪50年代征集的368份太湖地区晚粳稻地方种资源材料,系统测定与分析了其稻米RVA谱特征并对其多样性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这些种质资源的稻米RVA谱曲线特征分化明显,种质间差异极显著,呈现从籼性到糯性连续变化的特征,形成4种... 利用20世纪50年代征集的368份太湖地区晚粳稻地方种资源材料,系统测定与分析了其稻米RVA谱特征并对其多样性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这些种质资源的稻米RVA谱曲线特征分化明显,种质间差异极显著,呈现从籼性到糯性连续变化的特征,形成4种特征类群。绝大多数种质(约51.9%)RVA谱的消减值在300~1000cP,属于典型的粳稻品种,为A类型;少量种质(如大红稻、早日黄稻、上海青、苏州青、慢红谷等)具有糯性淀粉RVA谱特征,为C类型;一些种质(如金谷黄、慢白稻、粗营洋晚稻、细叠谷、立更青)表现典型的籼稻淀粉RVA谱特征(D类型);部分种质具有优质的RVA谱特征,即消减为负值(如天下第一种、大青种、黄谷大稻头、摇矮子、余山种等),表明种质的淀粉性质存在明显的差异。各特征值的表型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大于1,其中崩解值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达2.04。RVA谱各特征值间显著相关,并可用崩解值、消减值2个指标来简化定量描述稻米RVA谱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地区 地方品种 晚粳稻 RVA谱 多样性
下载PDF
双季晚粳稻氮肥精确运筹研究 被引量:18
18
作者 许轲 张军 +11 位作者 张洪程 花劲 郭保卫 霍中洋 戴其根 魏海燕 高辉 周培建 程飞虎 黄大山 陈忠平 陈国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63-1075,共13页
【目的】我国南方双季稻区晚稻品种以籼稻为主。近年来我国粳米需求量逐渐增大,研究者提出了利用南方双季稻区充足的温光等资源进行晚季稻"籼改粳"以提高粳稻总产量。系统研究双季晚粳稻高产、优质和高效的氮肥运筹方式就显... 【目的】我国南方双季稻区晚稻品种以籼稻为主。近年来我国粳米需求量逐渐增大,研究者提出了利用南方双季稻区充足的温光等资源进行晚季稻"籼改粳"以提高粳稻总产量。系统研究双季晚粳稻高产、优质和高效的氮肥运筹方式就显得十分重要。【方法】2011~2012年,在南方典型双季稻区江西省上高县泗溪镇,以杂交粳稻常优5号和甬优8号为晚稻材料,在总施纯氮量225 kg/hm2条件下,设置10∶0、8∶2、7∶3、6∶4、5∶5、4∶6、3∶7七种基蘖肥与穗肥运筹比例,通过研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双季晚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叶面积指数、茎蘖动态、光合物质生产与积累、氮素吸收利用以及稻米品质等方面的影响,明确了南方稻区双季晚粳稻氮肥精确运筹模式。【结果】随基蘖肥占总施氮量比例的降低,结实率、千粒重和每穗粒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穗数呈减少趋势。氮肥基蘖肥与穗肥比例在6∶4~7∶3范围内,双季晚粳稻群体穗数充足、穗型大、群体颖花量高,且结实率和千粒重较稳定,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最高产量为9985 kg/hm2。拔节前群体茎蘖数增加较慢,但高峰苗数适宜,拔节后群体茎蘖数下降平缓,茎蘖成穗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高于70%;生育中期和后期,群体叶面积指数较高,群体光合势高,光合生产力强,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提高。随基蘖肥占总施氮量比例降低,成熟期氮素积累总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及氮肥偏生产力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百公斤稻谷需氮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6∶4和7∶3处理拔节前氮素积累量较少,拔节至抽穗期氮素积累量和成熟期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6∶4和7∶3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及偏生产力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百公斤稻谷需氮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与基蘖肥比例呈开口向下的二次曲线关系。同时该氮肥运筹模式可改善稻米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和营养品质,但增加了稻米垩白率和垩白度,RVA谱特征值各指标不能同时达到最佳值。【结论】基蘖肥∶穗肥为6∶4~7∶3的氮肥运筹方案,可使双季晚粳稻高产、优质、高效得到较好的协调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粳稻 氮肥运筹 产量形成 氮素吸收利用 稻米品质
下载PDF
利用农垦58衍生系研究浙江省晚粳产量和植株形态的改良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丹英 章秀福 +3 位作者 李华 徐春梅 钱前 廖西元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903-2909,共7页
【目的】阐明晚粳稻产量与植株形态的关系。【方法】以农垦58及其衍生系为材料,通过在同一生态条件下的种植试验,比较不同时期水稻品种的产量、叶部、茎部和穗部性状,分析近几十年浙江省晚粳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及植株形态的演变,并进行... 【目的】阐明晚粳稻产量与植株形态的关系。【方法】以农垦58及其衍生系为材料,通过在同一生态条件下的种植试验,比较不同时期水稻品种的产量、叶部、茎部和穗部性状,分析近几十年浙江省晚粳品种改良过程中产量及植株形态的演变,并进行产量和植株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浙江省晚粳产量增加最快的阶段是60年代,此阶段的水稻品种类型可分为穗粒兼顾型和穗数型;70年代后产量增幅较慢,品种多为穗粒兼顾型。在植株形态中,近代品种(育成年份1985~1995年)的剑叶长度、上3叶的叶基角小于早代品种(1985年以前育成),倒3叶长度、剑叶和倒3叶的宽度大于早代品种;近代品种较矮,各节间长度均小于早代品种,但茎秆密度和单位叶鞘重于早代品种,而着粒密度高于早代品种。植株性状和产量的相关分析表明,剑叶和倒2叶的长度、上3叶的叶基角和叶片曲率、倒1和倒2节节间长度与产量存在显著负相关,结实率与产量显著正相关。【结论】水稻产量的提高和植株形态的改良有很大的关系,提高浙江省晚粳单产的可行途径是在保持高结实率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每穗粒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粳 衍生系 产量 植株形态
下载PDF
中国部分杂交稻和常规早籼、晚粳品种(系)的抗瘟性 被引量:40
20
作者 沈瑛 ADREIT H +3 位作者 朱旭东 MILAZZO J 陈红旗 THARREAU D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62-369,共8页
选用来自中国18个省、市,12个小种分属于9个不同谱系的30个具有广谱毒性的稻瘟病菌株,人工接种于已知抗瘟基因型的品种(系)及中国20世纪90年代新育成的部分杂交稻和常规早籼、晚粳品种上进行水稻抗病性鉴定。通过具有广谱毒性并能识别... 选用来自中国18个省、市,12个小种分属于9个不同谱系的30个具有广谱毒性的稻瘟病菌株,人工接种于已知抗瘟基因型的品种(系)及中国20世纪90年代新育成的部分杂交稻和常规早籼、晚粳品种上进行水稻抗病性鉴定。通过具有广谱毒性并能识别抗病基因的30个菌株,与具有不同抗性类型并携带有不同或与之相连锁的抗性基因的品种及已知抗性基因的国际鉴别品种进行比较,以期推测某些中国品种的抗性基因。结果表明,部分优异抗瘟材料及新育成的杂交稻组合和常规早籼、晚粳稻品种(系)能抗多数近年采集分离的田间致病菌株,是育种和大面积推广种植的良好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早籼稻 晚粳稻 稻瘟病 抗病基因 抗性鉴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