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年山西兴县碧村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40
1
作者 王晓毅 海金乐 +7 位作者 张光辉 白勇 张银才 贾文涛 安根 孙先徒 梁孝 高振华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5-33,87,共10页
碧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兴县高家村镇碧村北,201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该遗址发掘了525平方米,发现了大型石砌房址、护坡墙,还获得了城墙的相关线索。这是山西黄河沿岸地区首个确认的龙山时代大型遗址,对于揭示该区域文化面貌,了解其社会进... 碧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兴县高家村镇碧村北,201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该遗址发掘了525平方米,发现了大型石砌房址、护坡墙,还获得了城墙的相关线索。这是山西黄河沿岸地区首个确认的龙山时代大型遗址,对于揭示该区域文化面貌,了解其社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县 碧村遗址 龙山末期 石城
下载PDF
榆林火石梁遗址动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41
2
作者 胡松梅 张鹏程 袁明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2-248,共17页
本文对榆林新机场火石梁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研究。动物骨骼属哺乳动物18种,鸟类1种;其中以羊骨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60%,不同于任何一个关中新石器遗址。根据对出土的动物骨骼和文化层堆积分析结果表明:遗址周围的自... 本文对榆林新机场火石梁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研究。动物骨骼属哺乳动物18种,鸟类1种;其中以羊骨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60%,不同于任何一个关中新石器遗址。根据对出土的动物骨骼和文化层堆积分析结果表明:遗址周围的自然景观以草原为主,草原上有各种羊、牛、马、兔等食草动物,不远处有一定面积的森林、疏林、灌丛及沙漠,其间有虎、猫等食肉动物和各种鹿类动物及羚羊的出没。动物中虎、梅花鹿、马鹿、狍、羚羊、岩羊现已在此绝迹,其余为现仍生活在该地区的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 火石梁遗址 龙山晚期到夏代早期 动物遗存
下载PDF
中国龙山时代(5.0~4.0kaBP)气候变化 被引量:9
3
作者 吴文祥 房茜 葛全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9-137,共9页
龙山时代(5.0~4.okaBP)是全新世气候演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演进的重要时期,然而有关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情况仍不太清楚;传统观点将整个龙山时代看作是一显著暖期,但近年来高分辨率的古气候纪录对这种认识提出了... 龙山时代(5.0~4.okaBP)是全新世气候演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演进的重要时期,然而有关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情况仍不太清楚;传统观点将整个龙山时代看作是一显著暖期,但近年来高分辨率的古气候纪录对这种认识提出了挑战。该文主要基于历史文献、考古证据以及近几十年来高分辨率的自然气候记录,运用IGBP强调古气候重建需要集成的方法,恢复了龙山时代气候变化;结果表明:龙山时代气候并非一直温暖,而是经历了龙山早期暖期(5.0~4.5kaBP)、龙山中晚期冷期(4.5~4.0kaBP)以及龙山未期降温事件(4.2~4.0kaBP)等3个气候阶段和气候事件;将其与世界其他地区古气候记录对比显示,这些特征气候阶段和气候事件影响范围较广,具有北半球性分布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山时代(5 0~4 0 kaBP) 气候重建 龙山中晚期冷期 集成分析方法
下载PDF
新石器晚期颍河上游旱作农业的多元化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李中轩 吴国玺 +2 位作者 郑敬刚 郭志永 李开封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5-152,共8页
用王城岗遗址地层中炭化作物种子、植物花粉的分选鉴定结果,讨论了颍河上游地区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岗文化时期(约4.2~3.3kaBP)的气候背景、作物类型和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粟、黍种子数目一直占绝对优势,小麦种子在二里... 用王城岗遗址地层中炭化作物种子、植物花粉的分选鉴定结果,讨论了颍河上游地区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岗文化时期(约4.2~3.3kaBP)的气候背景、作物类型和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粟、黍种子数目一直占绝对优势,小麦种子在二里岗时期出现并逐渐走强;由于土地承载力和气候条件限制,王城岗地区的早期农业自龙山晚期后加速了多元化的进程,逐渐形成了以粟、黍、麦、豆为主,水稻、高粱、荞麦、稗子为辅,兼有果实采集的多样化农业生产。小麦的引入表明,本区早期农业与西部地区文化交流是主体,同时促进了颍河上游早期农业的多元化,巩固了史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文化 旱作农业 植物遗存 颍河上游
下载PDF
甘肃灵台桥村遗址Ⅰ区发掘简报 被引量:4
5
作者 赵建龙 周静 +3 位作者 李文 张海 景小庆(绘图) 郑玲霞(绘图)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25,共12页
桥村遗址位于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西屯镇北庄村桥村社。2018~202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对该遗址进行了连续性发掘,发现了方坑、灰坑、房址、墓葬和沟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大量龙山时代晚期陶瓦标本。这是继197... 桥村遗址位于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西屯镇北庄村桥村社。2018~202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对该遗址进行了连续性发掘,发现了方坑、灰坑、房址、墓葬和沟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大量龙山时代晚期陶瓦标本。这是继1978年桥村遗址首次试掘之后的又一次重要收获,对研究陇东地区龙山时代晚期聚落形态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台县 桥村遗址 龙山时代晚期 聚落
下载PDF
从人地关系的视角看“五帝时代”的历史真实性及其年代 被引量:3
6
作者 吴文祥 葛全胜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5-284,共10页
“五帝时代”是中国史前社会演进的一个重要阶段,然而其历史真实性却一直被质疑,其具体年代也存在较大争议。作者从人地关系视角出发,对这一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首先介绍了历史文献记录“五帝时代”和龙山中晚期考古证据... “五帝时代”是中国史前社会演进的一个重要阶段,然而其历史真实性却一直被质疑,其具体年代也存在较大争议。作者从人地关系视角出发,对这一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首先介绍了历史文献记录“五帝时代”和龙山中晚期考古证据所揭示出类似的“万邦”林立、相互竞争的政治景观及其社会含义,分析了“五帝时代”的可能年代,认为二者在地望、政治景观以及年代等方面都可能存在一致性。基于竞争和冲突与气候变化之间可能存在的成因联系,重建了“五帝时代”的气候背景,发现4.5—4.0kaBP阶段,即龙山中晚时期为一明显的降温期,且此降温阶段可以与世界其他地区古气候记录对比,进一步证明了该降温期的存在及其广域性分布特征。最后从人地关系的视角,论证了该降温阶段气候变化与“万邦”(酋邦社会)形成之间的成因联系,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五帝时代”存在的历史真实性,同时进一步表明“五帝时代”的年代极有可能相当于龙山时代的中晚期,具体年代为4.5~4.0ka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帝时代 龙山时代中晚期 4.5—4.0 KA BP气候事件 中原地区 人地关系
下载PDF
偃师二里头遗址第一期文化应比新砦期二里头文化为晚 被引量:4
7
作者 方酉生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0-54,共5页
本文认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为夏代早期文化,二里头文化第一期为后羿、寒浞代夏以后的物质文化,新砦期二里头文化的发现既填补了两者之间的空隙,也证实二里头文化第一期非为夏代文化的初始。
关键词 河南龙山文化晚期 新砦期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第一期
下载PDF
瓦店遗址地层记录的龙山晚期古环境与人类活动
8
作者 李中轩 吴国玺 +2 位作者 孙艳丽 张曼 谷蕾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80-186,共7页
龙山晚期是中华文明酝酿形成的关键时期,位于颍河上游的瓦店遗址文化层较完整地记录了这一时期的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文章测定了瓦店遗址龙山文化晚期遗址地层沉积物的粒度、常量元素、磁化率和木炭屑密度等环境指标;结果表明,龙山晚... 龙山晚期是中华文明酝酿形成的关键时期,位于颍河上游的瓦店遗址文化层较完整地记录了这一时期的环境特征和人类活动。文章测定了瓦店遗址龙山文化晚期遗址地层沉积物的粒度、常量元素、磁化率和木炭屑密度等环境指标;结果表明,龙山晚期的下段地层(约4.2~4.1kaBP)的炭屑密度指标(M/F比值)处于高值区间、Cr/Cu值较低,Pb、Cu元素含量较高、粒度频率分布的细尾端为单峰曲线,表明该时期气候干旱但农业活动相对活跃,但地层沉积动力主要为洪积作用。龙山晚期的上段(约4.1~3.9kaBP)Cr/Cu值较高,Pb、Cu含量下降,炭屑的M/F值走低,沉积物频率曲线的细粒端出现双峰现象,表明地层形成时期为湿润气候,沉积动力多元化,遗址地貌发生了变迁,人类活动的强度较早期有明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店遗址 新石器晚期 古环境 龙山文化
下载PDF
4.2~3.5 ka B.P.嵩山南麓的史前社会对逆向环境的适应 被引量:2
9
作者 李中轩 吴国玺 +2 位作者 孙艳丽 焦士兴 朱诚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33-843,共11页
聚落和生业是史前社会对逆向环境适应研究的重要内容。嵩山南麓地区在龙山晚期聚落众多、邦国林立,是开展史前聚落研究的理想区域。基于考古文献和Arc GIS工具,文章分析了龙山晚期和二里头时期聚落的时空变迁、生业结构和史前社会的地... 聚落和生业是史前社会对逆向环境适应研究的重要内容。嵩山南麓地区在龙山晚期聚落众多、邦国林立,是开展史前聚落研究的理想区域。基于考古文献和Arc GIS工具,文章分析了龙山晚期和二里头时期聚落的时空变迁、生业结构和史前社会的地缘格局,认为:(1)新砦期(约3. 9~3. 8 ka B. P.)气候趋于冷干且洪水灾害频繁,加之部族冲突致使本区聚落的重心在二里头时期(约3. 8~3. 5 ka B. P.)从颍河上游地区转移到双洎河中游一带;(2)颍河上游在龙山文化晚期的作物组合是粟、黍、大豆、稻谷,驯养动物组合是猪、狗、黄牛;二里头时期的生业经济结构则得到优化:种植业引进了小麦、养殖业引进了绵羊,生产工具出现了耒、耜,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3)龙山晚期的颍河上游地区的城邑聚落众多,华夏、东夷、苗蛮三大集团之间既有合作也有冲突,酋邦内部推行"能人治理"机制,而且不同集团间的文化融合亦促进了史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早期国家的出现奠定了经济基础和政治架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山晚期 二里头时期 生业经济 史前聚落 环境变迁
下载PDF
榆林地区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先民的作物选择初探 被引量:5
10
作者 生膨菲 尚雪 张鹏程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4-121,共8页
已有的考古研究显示,榆林地区在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址数量激增,聚落等级差异显著,社会复杂化程度加深。但其文明化过程中,不同等级聚落的先民对作物的选择情况如何,作物选择与社会发展程度之间的关系如何仍不明确。本文公布了榆林新... 已有的考古研究显示,榆林地区在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址数量激增,聚落等级差异显著,社会复杂化程度加深。但其文明化过程中,不同等级聚落的先民对作物的选择情况如何,作物选择与社会发展程度之间的关系如何仍不明确。本文公布了榆林新机场火石梁遗址的植物浮选结果,搜集该地区已有的大植物遗存资料,根据古人农作物计量的习惯,优化分析植物遗存所代表的作物产量信息,揭示不同聚落规模下先民对作物的选择利用情况。研究结果揭示,榆林地区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小型聚落居民延续以黍为主的旱作农业,但大型聚落—石峁遗址的先民则有了更多的选择,如强化对粟的开发,其作物选择的多样化可能与资源调动能力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地区 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 聚落等级 作物选择 旱作农业
下载PDF
2012~2013年度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55
11
作者 胡松梅 杨苗苗 +1 位作者 孙周勇 邵晶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9-121,共13页
本文对2012~2013年陕北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遗存,按照考古遗迹单位进行了收集、分类、测量和鉴定。通过系统的分类和研究表明该遗址最少有15个属种,包括扬子鳄、环颈雉、褐家鼠、中华鼢鼠、草原鼢鼠、草兔、狗、马、家猪、山... 本文对2012~2013年陕北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遗存,按照考古遗迹单位进行了收集、分类、测量和鉴定。通过系统的分类和研究表明该遗址最少有15个属种,包括扬子鳄、环颈雉、褐家鼠、中华鼢鼠、草原鼢鼠、草兔、狗、马、家猪、山羊、绵羊和黄牛。根据对出土动物骨骼的分析结果表明:当时遗址周围是一个以草原为主,不远处有小片树林,草原和树林间有一定的水域,周围有沙漠的环境。经济类型是半农半牧形式,家养动物是石峁人的主要肉食来源,野生动物仅起着补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木 石峁遗址 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 动物遗存
下载PDF
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韩家圪旦地点发掘简报 被引量:27
12
作者 孙周勇 邵晶 +10 位作者 邵安定 赵向辉 杨国旗 康宁武 周健 李建军 屈凤鸣 刘小明 卫雪 徐舸 高升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24,共11页
韩家圪旦地点位于陕西神木石峁城址内城中部偏东的一处东西向"舌形"山峁,与皇城台隔沟相望,是一处重要的居址与墓葬交错分布区域。2014年陕西省考古院等对其进行发掘,资料表明,韩家圪旦地点先后承担过居址和墓地两种聚落功能... 韩家圪旦地点位于陕西神木石峁城址内城中部偏东的一处东西向"舌形"山峁,与皇城台隔沟相望,是一处重要的居址与墓葬交错分布区域。2014年陕西省考古院等对其进行发掘,资料表明,韩家圪旦地点先后承担过居址和墓地两种聚落功能。该地点早期为居址,房屋以高低错落的窑洞为主要建筑形式;晚期成为墓地,墓葬形制包括竖穴土坑墓、石棺墓和偏洞室墓,尤以竖穴土坑墓居多。个别墓葬规模较大。虽多遭盗掘,但劫后余留有零星重要随葬品。结合与石峁城址的核心区域——皇城台隔沟相望的特殊地理位置,这些现象暗示着韩家圪旦地点是一处重要的贵族墓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木 石峁遗址 韩家圪旦地点 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早期
下载PDF
陕西神木县木柱柱梁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20
13
作者 王炸林 郭小宁 +3 位作者 康宁武 刘小明 胡珂 陈靓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11,43,F0002,F0003,共12页
2011年开始对木柱柱梁遗址多次勘探和发掘,发现了陕北地区龙山晚期最完整的环壕聚落,在环壕内发现了大量房址、灰坑及少量墓葬、陶窑、沟等遗迹,并出土了大量遗物。对出土陶器的研究,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龙山晚期器物的变化,对人骨、动... 2011年开始对木柱柱梁遗址多次勘探和发掘,发现了陕北地区龙山晚期最完整的环壕聚落,在环壕内发现了大量房址、灰坑及少量墓葬、陶窑、沟等遗迹,并出土了大量遗物。对出土陶器的研究,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龙山晚期器物的变化,对人骨、动物骨、植物遗存等的研究,为了解当时人们的饮食、环境、生活方式等提供了较可靠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木 木柱柱梁遗址 龙山晚期 环壕
下载PDF
陕西神木县神圪垯梁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14
14
作者 郭小宁 王炜林 +2 位作者 康宁武 屈凤鸣 陈靓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4-44,共11页
2013-2014年的发掘,发现了一批龙山至夏时期的遗存,遗迹有墓葬、灰坑、房址、夯土台等,并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发现的M7,是迄今为止陕北地区龙山晚期唯一一座保存完整、并有完整随葬器物组合的墓葬。
关键词 神木 神圪堪梁遗址 龙山晚期至夏时期 墓葬
下载PDF
陕西神木木柱柱梁遗址动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苗苗 胡松梅 +2 位作者 郭小宁 王炜林 杨曈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4-405,共12页
对2011年陕北神木木柱柱梁龙山晚期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遗存,按照出土单位对所有的动物骨骼进行了分类、测量和鉴定。总共鉴定出脊椎动物27个种属,包括鳖、鸟类、褐家鼠、中华鼢鼠、蒙古兔、狐、貉、狼、狗、虎、黄鼬、狗獾、野猪和家猪... 对2011年陕北神木木柱柱梁龙山晚期遗址出土的大量动物遗存,按照出土单位对所有的动物骨骼进行了分类、测量和鉴定。总共鉴定出脊椎动物27个种属,包括鳖、鸟类、褐家鼠、中华鼢鼠、蒙古兔、狐、貉、狼、狗、虎、黄鼬、狗獾、野猪和家猪、奥氏马、野驴、骆驼、鹿类、黄牛、山羊、绵羊、鹅喉羚。特别是发现了目前时代偏晚偏南的马科动物绝灭种Equus(Sussemionus)ovodovi,根据对出土动物骨骼的分析结果表明:遗址周围的自然景观以草原为主,不远处有一定面积的森林、疏林、灌丛及沙漠的自然景观。从先民对动物资源的利用以羊为主情况可见他们以畜牧业经济为主,同时从事农业和狩猎采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木 木柱柱梁遗址 龙山晚期 动物遗存
下载PDF
陕西靖边五庄果墚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25
16
作者 孙周勇 徐雍初 +1 位作者 李文海 史君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3-63,共11页
五庄果墚遗址位于陕西省靖边县黄蒿界乡小界村西北部,距离县城约30公里,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中心位于五个连绵的山峁上,相传该处曾有五户人家居住,因而得名"五庄果墚"。五庄果墚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以上,
关键词 靖边 五庄果墚 仰韶晚期 龙山早期 文化遗存
下载PDF
宁夏隆德周家嘴头遗址2019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剑 霍耀 王晓阳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27,共12页
位于渝河流域的周家嘴头遗址是一处包含仰韶时期、龙山时期及汉代遗存的重要遗址。仰韶时期遗物和大地湾四期相近,属于仰韶文化晚期,且发现数量较多的陶窑,该遗址在本期应是一处专业烧制陶器的生产中心。除此之外,还发现龙山时期灰坑、... 位于渝河流域的周家嘴头遗址是一处包含仰韶时期、龙山时期及汉代遗存的重要遗址。仰韶时期遗物和大地湾四期相近,属于仰韶文化晚期,且发现数量较多的陶窑,该遗址在本期应是一处专业烧制陶器的生产中心。除此之外,还发现龙山时期灰坑、墓葬等遗存,与沙塘北塬遗址的文化内涵接近。本年度的发掘工作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周家嘴头遗址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隆德县 周家嘴头遗址 仰韶文化晚期 龙山时期
下载PDF
颍河上游龙山晚期遗址资源域调查与分析
18
作者 赵宋园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57,共12页
本文在颍河上游地区30余处龙山文化晚期遗址进行资源域实地调查及分析的基础上,对以禹州瓦店、登封王城岗为中心的两大聚落群做了深入考察,归纳为不同的控制模式,认为应当属于两个独立政体,社会发展阶段大致处于复杂酋邦阶段。结合两大... 本文在颍河上游地区30余处龙山文化晚期遗址进行资源域实地调查及分析的基础上,对以禹州瓦店、登封王城岗为中心的两大聚落群做了深入考察,归纳为不同的控制模式,认为应当属于两个独立政体,社会发展阶段大致处于复杂酋邦阶段。结合两大聚落群的特点,提出“河谷型复杂酋邦”这一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颍河上游 龙山晚期 遗址资源域分析
原文传递
河北邢台市葛家庄遗址1999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10
19
作者 朱永刚 李伊萍 +4 位作者 任亚珊 贾金标 张志强 刘福山 严志斌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27,i002-i003,i006,共28页
1999年对葛家庄遗址的北区进行了较大规模发掘,发现大量灰坑、窑穴、祭祀坑和墓葬等遗迹,出土大批不同质地的遗物。所见文化遗存可以分为四期,分别属于龙山文化晚期、先商文化、中商文化和晚商文化。此次的发掘成果对研究商族起源、夏... 1999年对葛家庄遗址的北区进行了较大规模发掘,发现大量灰坑、窑穴、祭祀坑和墓葬等遗迹,出土大批不同质地的遗物。所见文化遗存可以分为四期,分别属于龙山文化晚期、先商文化、中商文化和晚商文化。此次的发掘成果对研究商族起源、夏商文化分界和商史纪年等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掘 遗址 简报 邢台市 99年
原文传递
安徽蚌埠钓鱼台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娟 杨玉璋 +3 位作者 张义中 程至杰 张钟云 张居中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93-405,共13页
通过对安徽蚌埠钓鱼台遗址2014~2015年度考古发掘采集土样的浮选分析,获取了该遗址龙山时代晚期及西周春秋时期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其中炭化植物种子主要包括水稻(Oryza sativa)、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 通过对安徽蚌埠钓鱼台遗址2014~2015年度考古发掘采集土样的浮选分析,获取了该遗址龙山时代晚期及西周春秋时期丰富的炭化植物遗存,其中炭化植物种子主要包括水稻(Oryza sativa)、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大豆(Glycine max)5种农作物以及其他禾本科(Gramineae)、莎草科(Cyperaceae)、酸模属(Rumex)等植物种子,此外还发现了少量来自栎属(Quercus)、菱属(Trapa)和枣属(Ziziphus)等植物的硬果核壳.实验结果显示,该遗址龙山时代晚期农作物有水稻和粟两种,并可能开始种植大豆.量化统计结果表明,水稻是遗址最主要的农作物,粟的比重相对较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农作物除水稻和粟外,还发现了小麦、大豆和黍,从而形成新的"五谷俱全"的作物结构,其中水稻仍然是最主要的农作物,但小麦异军突起,其地位仅次于水稻,粟类作物和大豆处于从属地位.综合分析本地区同时期其他遗址的植物考古研究结果,可以发现该地区龙山时代晚期和西周春秋时期,淮河干流南北的农业结构有明显差异,淮河以北的黄淮平原上水稻与旱地作物在农业结构中的比例相近,而在淮河以南地区,水稻占据明显的优势.同时,不同纬度位置考古遗址的农作物结构变化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水稻的比重自纬度较高的皖北地区到纬度较低的淮河以南不断上升,而粟、黍和小麦这些作物的比重则逐渐下降,这一现象应与不同纬度地区水热条件不同直接相关.此外,从该地区目前发现的小麦遗存来看,龙山时代晚期,小麦已在鲁南山地以南的山前地带分布,至岳石文化时期,传播至黄淮平原北部,且最迟不晚于西周早中期,小麦的分布已跨过淮河干流,传播至江淮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钓鱼台遗址 龙山时代晚期 西周至春秋时期 炭化植物遗存 稻-旱兼作农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