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cial Classe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angzhou Home Gardens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1
作者 ZHANG Lihui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6年第6期102-106,共5页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1870-1930),the social classes in Yangzhou were basically dominated by officials,businessmen,and scholars.In the building number,scale,and func...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1870-1930),the social classes in Yangzhou were basically dominated by officials,businessmen,and scholars.In the building number,scale,and functional evolution of their home gardens,these three classes were different,reflecting abundant connotation of characteristic of the time and regional culture,revealing the inheritance path of Yangzhou culture,as well as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home gardens in Yangzhou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al classes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Yangzhou home gardens Type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connotation
下载PDF
从绿松石器看晚商王朝与李家崖文化的关系
2
作者 张昌平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22,139,共11页
绿松石因其矿源和产品不多,是用来观察商时期不同区域文化交流和社会关系的新视角。晚商王朝的绿松石器种类很多,主要出现在高等级贵族墓葬中,且有不同的质量品级。李家崖文化绿松石器主要发现在以寨沟遗址为代表的地点,其类别和形制都... 绿松石因其矿源和产品不多,是用来观察商时期不同区域文化交流和社会关系的新视角。晚商王朝的绿松石器种类很多,主要出现在高等级贵族墓葬中,且有不同的质量品级。李家崖文化绿松石器主要发现在以寨沟遗址为代表的地点,其类别和形制都与晚商王朝中心区域的同类器物高度一致,多数产品很可能直接从晚商王朝中心地区输入。绿松石器可反映晚商王朝与李家崖遗址等北方地区文化之间的亲密关系,这还可能与欧亚草原车马资源东渐、商王朝都城北移等现象相关。晚商王朝可能通过对绿松石等资源和生产技术的掌控,从周边获取所需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家崖文化 晚商王朝 绿松石器 社会关系
下载PDF
陕西清涧寨沟遗址后刘家塔商代墓葬科技考古鉴定与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楠 左豪瑞 +4 位作者 杨凡 闫欣 杨颖亮 吴小红 孙战伟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52,共13页
通过人及动物骨骼的碳十四年代测定,陕西清涧后刘家塔墓地4座墓葬的日历年代集中在商代晚期,M1年代略早于其他墓葬。墓地出土人骨6例,均为成年个体,男性多于女性。该人群骨骼创伤与病理现象多见,骨膜炎、“跪距面”高发,日常食物以粟、... 通过人及动物骨骼的碳十四年代测定,陕西清涧后刘家塔墓地4座墓葬的日历年代集中在商代晚期,M1年代略早于其他墓葬。墓地出土人骨6例,均为成年个体,男性多于女性。该人群骨骼创伤与病理现象多见,骨膜炎、“跪距面”高发,日常食物以粟、黍等C4类为主并摄入较多动物蛋白。M4所出2例马骨均为青壮年雄性个体,骨骼尺寸大多处于中国商周时期家马范围之内,健康状况整体较好,饮食结构一定程度上受到人类干预。M1和M3棺木用材为冷杉属,M1所出车马器和M3所出铜斧内木材为榆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涧县 寨沟遗址 后刘家塔墓地 商代晚期 科技考古
下载PDF
陕西清涧寨沟遗址后刘家塔商代墓葬发掘简报 被引量:5
4
作者 董红卫(绘图) 刘建峰(照相) +2 位作者 王保平(照相) 孙战伟 于有光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69,F0002,F0003,共28页
2022年9~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对后刘家塔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现4座商代贵族墓葬。墓葬虽均被盗扰,仍然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小件器物,其中以车马器最多,还发现了墓室内葬车遗存。大量随葬品与殷墟高等级贵族墓葬相同,显示出... 2022年9~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对后刘家塔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现4座商代贵族墓葬。墓葬虽均被盗扰,仍然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小件器物,其中以车马器最多,还发现了墓室内葬车遗存。大量随葬品与殷墟高等级贵族墓葬相同,显示出浓厚的殷墟高等级用器色彩,反映了黄土丘陵地区与商王朝之间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商王朝对周边地区的强烈影响。该墓地是目前发掘的黄土高原地区规模最大的商代墓葬,是近年来商代考古的重要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涧县 寨沟遗址 后刘家塔墓地 商代晚期
下载PDF
陕西清涧寨沟遗址鱼塔梁商代墓葬发掘简报 被引量:2
5
作者 申宝发(绘图) 邱学武(照相) +3 位作者 魏小强(照相) 王保平(照相) 孙战伟 于有光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0-79,共10页
2023年4~8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在清涧县寨沟遗址鱼塔梁地点发掘了34座小型商代墓葬,出土了一批极为难得的随葬品,部分随葬品陶、铜器共存。其年代相当于殷墟二期,文化面貌为李家崖文化。其中陶钵是李家崖文化最集中的一次发现,在以往... 2023年4~8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在清涧县寨沟遗址鱼塔梁地点发掘了34座小型商代墓葬,出土了一批极为难得的随葬品,部分随葬品陶、铜器共存。其年代相当于殷墟二期,文化面貌为李家崖文化。其中陶钵是李家崖文化最集中的一次发现,在以往遗址考古中较为少见,为李家崖文化陶器增加了新类型。该墓地的发掘为研究李家崖文化的埋葬制度、丧葬习俗、社会结构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涧县 鱼塔梁墓地 李家崖文化 商代晚期
下载PDF
甘肃张家川马家塬墓地2015年发掘简报
6
作者 谢焱(领队/绘图/照相/执笔) 卢斐斐(绘图) +7 位作者 方志军(绘图) 豆艳霞(绘图) 马艳琴(绘图) 李腾(绘图) 王雪雯(绘图) 冯维伟(绘图/照相/执笔) 刘兵兵(照相/执笔) 王辉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42,F0002,F0003,共23页
马家塬墓地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战国晚期至秦代西戎某支首领和贵族的墓地。2015年,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等对马家塬墓地进行了再次发掘,共发掘墓葬7座,均为土洞墓。墓中发现车2辆,出土了一批金、银、铜、陶器,按功能可... 马家塬墓地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战国晚期至秦代西戎某支首领和贵族的墓地。2015年,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等对马家塬墓地进行了再次发掘,共发掘墓葬7座,均为土洞墓。墓中发现车2辆,出土了一批金、银、铜、陶器,按功能可分为兵器、车器、车饰、马具、马饰和衣服装饰等。墓葬年代为战国晚期至秦,属西戎文化遗存。这批墓葬的发现为进一步探讨西戎文化面貌及其与秦文化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马家塬墓地 战国晚期 土洞墓 西戎
下载PDF
晚明人士撰著《论语》读本探析
7
作者 张文泽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24年第5期89-94,共6页
文章依据《论语文献集成·明代编》,摭取明万历以后问世的八种《论语》读本,依次叙述著者生平、成书缘由,通过梳理和概述其书的内容要旨,探析晚明时期《论语》读本类著述为士子科举制义计的文本特点,以及围绕程朱理学或阳明心学解... 文章依据《论语文献集成·明代编》,摭取明万历以后问世的八种《论语》读本,依次叙述著者生平、成书缘由,通过梳理和概述其书的内容要旨,探析晚明时期《论语》读本类著述为士子科举制义计的文本特点,以及围绕程朱理学或阳明心学解经的诠释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论语文献集成·明代编》 晚明时期科举文化
下载PDF
晚清至五四时期外源性汉语叙事符号的建构
8
作者 杨理沛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6-134,共9页
晚清至五四时期纷繁芜杂的时代影像折射出历史转型中的潜层巨变。该时期知识分子在面对外源文化时,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线性说明,他们因政治规约、传统赓续及家族疏离等三重维度统摄下的身份暗示与体验认同的差异,建构出多元化的外源性... 晚清至五四时期纷繁芜杂的时代影像折射出历史转型中的潜层巨变。该时期知识分子在面对外源文化时,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线性说明,他们因政治规约、传统赓续及家族疏离等三重维度统摄下的身份暗示与体验认同的差异,建构出多元化的外源性汉语叙事符号。这种特殊的文学书写使知识分子的外源性言说原点在异域与本土之间位移,而贯穿其中的主线始终是实现民族复兴及中国式现代化的愿景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五四时期 知识分子 外源文化 叙事符号
下载PDF
郑州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重要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初步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顾万发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4-19,共16页
依据郑州多年来的考古发现尤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工程”的最新发现,结合地理地貌、黄河中游大地湾、南佐和以河洛古国都邑—双槐树遗址为首的系列代表性遗址的文化内涵,对郑州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的整体聚落规划、大河... 依据郑州多年来的考古发现尤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工程”的最新发现,结合地理地貌、黄河中游大地湾、南佐和以河洛古国都邑—双槐树遗址为首的系列代表性遗址的文化内涵,对郑州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的整体聚落规划、大河村文化的内涵以及郑州仰韶文化中晚期与黄帝(时代)的关联等重要学术问题,予以了初步研究。初步认为,郑州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聚落规划严整,在统治空间防御必要性基础上,利用地理地貌形成了以双槐树都邑为中心的多重防御结构;同时,大河村文化早期有仰韶文化中期晚段特征,晚期逐步形成更加明确的自身特征,整体两端都有过渡特征。在时段方面,呼应大汶口文化中期和“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这一文化谱系的早中期,并有诸多文化联系。按照传统上古史文献以及陶寺至夏商考古发现与上古史呼应的现今主流认识,《帝系》中的黄帝距今不足5000年,若视为是氏族多代首领称谓的话,结合仰韶文化考古发现、古代炎黄文献记载和神话传说,中原仰韶文化呼应的应该属于黄帝所在的族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仰韶文化中晚期 聚落规划 大河村文化 黄帝时代
下载PDF
2015年山西兴县碧村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40
10
作者 王晓毅 海金乐 +7 位作者 张光辉 白勇 张银才 贾文涛 安根 孙先徒 梁孝 高振华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5-33,87,共10页
碧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兴县高家村镇碧村北,201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该遗址发掘了525平方米,发现了大型石砌房址、护坡墙,还获得了城墙的相关线索。这是山西黄河沿岸地区首个确认的龙山时代大型遗址,对于揭示该区域文化面貌,了解其社会进... 碧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兴县高家村镇碧村北,2015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该遗址发掘了525平方米,发现了大型石砌房址、护坡墙,还获得了城墙的相关线索。这是山西黄河沿岸地区首个确认的龙山时代大型遗址,对于揭示该区域文化面貌,了解其社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县 碧村遗址 龙山末期 石城
下载PDF
榆林火石梁遗址动物遗存研究 被引量:41
11
作者 胡松梅 张鹏程 袁明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32-248,共17页
本文对榆林新机场火石梁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研究。动物骨骼属哺乳动物18种,鸟类1种;其中以羊骨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60%,不同于任何一个关中新石器遗址。根据对出土的动物骨骼和文化层堆积分析结果表明:遗址周围的自... 本文对榆林新机场火石梁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研究。动物骨骼属哺乳动物18种,鸟类1种;其中以羊骨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60%,不同于任何一个关中新石器遗址。根据对出土的动物骨骼和文化层堆积分析结果表明:遗址周围的自然景观以草原为主,草原上有各种羊、牛、马、兔等食草动物,不远处有一定面积的森林、疏林、灌丛及沙漠,其间有虎、猫等食肉动物和各种鹿类动物及羚羊的出没。动物中虎、梅花鹿、马鹿、狍、羚羊、岩羊现已在此绝迹,其余为现仍生活在该地区的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 火石梁遗址 龙山晚期到夏代早期 动物遗存
下载PDF
中国龙山时代(5.0~4.0kaBP)气候变化 被引量:9
12
作者 吴文祥 房茜 葛全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9-137,共9页
龙山时代(5.0~4.okaBP)是全新世气候演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演进的重要时期,然而有关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情况仍不太清楚;传统观点将整个龙山时代看作是一显著暖期,但近年来高分辨率的古气候纪录对这种认识提出了... 龙山时代(5.0~4.okaBP)是全新世气候演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演进的重要时期,然而有关这一时期的气候变化情况仍不太清楚;传统观点将整个龙山时代看作是一显著暖期,但近年来高分辨率的古气候纪录对这种认识提出了挑战。该文主要基于历史文献、考古证据以及近几十年来高分辨率的自然气候记录,运用IGBP强调古气候重建需要集成的方法,恢复了龙山时代气候变化;结果表明:龙山时代气候并非一直温暖,而是经历了龙山早期暖期(5.0~4.5kaBP)、龙山中晚期冷期(4.5~4.0kaBP)以及龙山未期降温事件(4.2~4.0kaBP)等3个气候阶段和气候事件;将其与世界其他地区古气候记录对比显示,这些特征气候阶段和气候事件影响范围较广,具有北半球性分布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山时代(5 0~4 0 kaBP) 气候重建 龙山中晚期冷期 集成分析方法
下载PDF
新石器晚期颍河上游旱作农业的多元化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中轩 吴国玺 +2 位作者 郑敬刚 郭志永 李开封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5-152,共8页
用王城岗遗址地层中炭化作物种子、植物花粉的分选鉴定结果,讨论了颍河上游地区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岗文化时期(约4.2~3.3kaBP)的气候背景、作物类型和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粟、黍种子数目一直占绝对优势,小麦种子在二里... 用王城岗遗址地层中炭化作物种子、植物花粉的分选鉴定结果,讨论了颍河上游地区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岗文化时期(约4.2~3.3kaBP)的气候背景、作物类型和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粟、黍种子数目一直占绝对优势,小麦种子在二里岗时期出现并逐渐走强;由于土地承载力和气候条件限制,王城岗地区的早期农业自龙山晚期后加速了多元化的进程,逐渐形成了以粟、黍、麦、豆为主,水稻、高粱、荞麦、稗子为辅,兼有果实采集的多样化农业生产。小麦的引入表明,本区早期农业与西部地区文化交流是主体,同时促进了颍河上游早期农业的多元化,巩固了史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文化 旱作农业 植物遗存 颍河上游
下载PDF
甘肃灵台桥村遗址Ⅰ区发掘简报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建龙 周静 +3 位作者 李文 张海 景小庆(绘图) 郑玲霞(绘图)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25,共12页
桥村遗址位于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西屯镇北庄村桥村社。2018~202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对该遗址进行了连续性发掘,发现了方坑、灰坑、房址、墓葬和沟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大量龙山时代晚期陶瓦标本。这是继197... 桥村遗址位于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西屯镇北庄村桥村社。2018~202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对该遗址进行了连续性发掘,发现了方坑、灰坑、房址、墓葬和沟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大量龙山时代晚期陶瓦标本。这是继1978年桥村遗址首次试掘之后的又一次重要收获,对研究陇东地区龙山时代晚期聚落形态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台县 桥村遗址 龙山时代晚期 聚落
下载PDF
虾塘养殖中后期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立通 孙耀 +2 位作者 赵从明 王彦怀 谭孟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046-2052,共7页
2008年8月底到10月初,用现场稀释法对虾塘中≤200、≤100μm和≤20μm 3个粒级的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进行了研究。共进行了3次培养实验,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的生长率为0.0834-0.4498/d,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为0.1212-0.2998... 2008年8月底到10月初,用现场稀释法对虾塘中≤200、≤100μm和≤20μm 3个粒级的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进行了研究。共进行了3次培养实验,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的生长率为0.0834-0.4498/d,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为0.1212-0.2998/d,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对浮游植物生长率比值(g∶k)为0.4271-3.4901,占浮游植物现存量的11.41%-25.90%,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为48.20%-314.69%。≤20μm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对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占微型浮游动物(≤200μm)的相关比例范围为73.85%-97.69%、76.67%-97.91%、78.87%-98.59%。这表明≤20μm微型浮游动物比≥20μm的微型浮游动物在对虾养殖中后期虾塘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方面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 摄食压力 虾塘养殖中后期
下载PDF
浙江瓶窑镇卞家山遗址良渚文化晚期孢粉及植硅体记录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翡 金幸生 赵晔 《农业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7-31,47,共6页
Multi-proxy data from pollen,phytolith and archaeology are combined to discuss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rly agricultural activit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especially water condition)during late Liangzhu peri... Multi-proxy data from pollen,phytolith and archaeology are combined to discuss the pos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rly agricultural activity and natural environment(especially water condition)during late Liangzhu period at Bianjiashan site,Zhejiang Province.Three stages of human impact changes are defined.During the first stage,pollen assemblage indicated a well-diversified broadleaved evergreen and deciduous forest(dominated by evergreen/deciduous Quercus,Altingia,Liquidambar,Tilia,Zelkova,Juglans,etc),which corresponds to a warm and wet condition.Rice pollen and phytolith records show rice agricultural cultivation on the low-lying field area.With the rise of the precipitation(during the second stage),rice glum phytolith decreases,and tree phytolith goes up,which reflects the intense deforestation,corresponding to the excavation of flood control facilities,i.e.the dock.Because of poor pollen preservation at the third stage,phytolith analysis provides an alternate mea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At this stage,wild grasses and reed flourished in the low-lying plain area nearby the site,rice agricultural activity continued.The variation of tree pollen concentration shows the intensification of human impact since late Liangzhu Culture peri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渚文化 孢粉 植硅体 农业生产工具 晚期 遗址 浙江 植物化石
下载PDF
商代晚期中原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 被引量:12
17
作者 朱彦民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4-61,共8页
殷商时期中原地区本来有非常良好的生态环境,雨水充沛,温暖湿润,植被丛生,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不过从考古发现和甲骨文反映的殷墟文化各期生态资料的数量变化,并结合文献记载的“象之南迁”、“洹水一日三绝”、“河竭而商亡”以及“雨... 殷商时期中原地区本来有非常良好的生态环境,雨水充沛,温暖湿润,植被丛生,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不过从考古发现和甲骨文反映的殷墟文化各期生态资料的数量变化,并结合文献记载的“象之南迁”、“洹水一日三绝”、“河竭而商亡”以及“雨土于亳”等材料来看,商代晚期中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曾有一定程度的变化气候开始变冷变干,土壤变质,旱灾频仍,沙尘暴时起,植被减少,野生动物灭绝、迁徙等等。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界西北季风的转向,而人为的破坏作用也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代晚期 中原地区 气候 土壤 森林 野生动物
下载PDF
传教士与清末民初西方体育文化传播 被引量:6
18
作者 万发达 李卫国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3-46,共4页
清末民初,是中国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期,也是西方体育文化在我国的传入和传播时期。传教士对于清末民初西方体育文化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促进了现代西方体育文化,特别是奥林匹克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广泛传播,而且... 清末民初,是中国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期,也是西方体育文化在我国的传入和传播时期。传教士对于清末民初西方体育文化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促进了现代西方体育文化,特别是奥林匹克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广泛传播,而且还引发了中国人体育价值观念的变化,催生了西方体育文化的中国化。清末民初,来华传教士传播西方体育文化的路径主要有:大众传播,通过书籍、报刊等印刷媒介来传播西方体育文化;组织传播,通过教会学校、基督教青年会等社会组织来传播西方体育文化;人际传播,通过体育竞赛这种特有形式来传播西方体育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传教士 清末民初 西方体育文化
下载PDF
从人地关系的视角看“五帝时代”的历史真实性及其年代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文祥 葛全胜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75-284,共10页
“五帝时代”是中国史前社会演进的一个重要阶段,然而其历史真实性却一直被质疑,其具体年代也存在较大争议。作者从人地关系视角出发,对这一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首先介绍了历史文献记录“五帝时代”和龙山中晚期考古证据... “五帝时代”是中国史前社会演进的一个重要阶段,然而其历史真实性却一直被质疑,其具体年代也存在较大争议。作者从人地关系视角出发,对这一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首先介绍了历史文献记录“五帝时代”和龙山中晚期考古证据所揭示出类似的“万邦”林立、相互竞争的政治景观及其社会含义,分析了“五帝时代”的可能年代,认为二者在地望、政治景观以及年代等方面都可能存在一致性。基于竞争和冲突与气候变化之间可能存在的成因联系,重建了“五帝时代”的气候背景,发现4.5—4.0kaBP阶段,即龙山中晚时期为一明显的降温期,且此降温阶段可以与世界其他地区古气候记录对比,进一步证明了该降温期的存在及其广域性分布特征。最后从人地关系的视角,论证了该降温阶段气候变化与“万邦”(酋邦社会)形成之间的成因联系,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五帝时代”存在的历史真实性,同时进一步表明“五帝时代”的年代极有可能相当于龙山时代的中晚期,具体年代为4.5~4.0kaB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帝时代 龙山时代中晚期 4.5—4.0 KA BP气候事件 中原地区 人地关系
下载PDF
偃师二里头遗址第一期文化应比新砦期二里头文化为晚 被引量:4
20
作者 方酉生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0-54,共5页
本文认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为夏代早期文化,二里头文化第一期为后羿、寒浞代夏以后的物质文化,新砦期二里头文化的发现既填补了两者之间的空隙,也证实二里头文化第一期非为夏代文化的初始。
关键词 河南龙山文化晚期 新砦期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第一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