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1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tribution and Modern Public Debt:On the Nature of Patriotic Public Deb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1
作者 Chuanrong Huang 《Journal of Sociology Study》 2023年第6期309-314,共6页
There ar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first modern domestic debt in China.The theorists judge whether a certain public debt has modernity according to whether it has modern public debt form,ignoring the inconsistency... There ar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first modern domestic debt in China.The theorists judge whether a certain public debt has modernity according to whether it has modern public debt form,ignoring the inconsistency between form and content,institutional provisions and actual implementation.The modern nature of public debt must have both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modern public deb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ssuing background,system design,collection and repayment of patriotic bond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part of patriotic bonds subscribed by the Qing royal family is still the nature of donation and return,while the part subscribed by ordinary businessmen and people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has a modern nature.The dual nature of patriotic bond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al background when the bonds are issu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nation and return modern nature patriotic bonds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下载PDF
CHINESE LADY'S DAILY WEAR IN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PERIOD
2
作者 包铭新 《Journal of China Textile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1991年第3期9-21,共13页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women’s wea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early Republic Period(late 19th c.—early 20th c.),with an emphasis on the daily informal orsemi-formal wear,though some f...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women’s wea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early Republic Period(late 19th c.—early 20th c.),with an emphasis on the daily informal orsemi-formal wear,though some formal or ceremonial costumes such as wedding dress will also beincluded.This study will use Chinese costumes and textiles from many museums to fill in theblanks left by previous research and to give a more detailed and accurate description.It will alsouse historical documents to find the original names of these items and to illustrate a general conceptof their usage on different occasions.The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women’s wear will be described in the following order:①robes orcoats;②jackets;③waistcoats or vests;④skirts;⑤pants and leggings;⑥shoes and socks;⑦headdresses;and⑧others.Of every category,the textiles,decoration,cut,form,style,colourand motif will be discussed.The way in which these items were combined will also be discussed.The comparison between women’s wear and men’s wear,women’s and children’s informal andformal dress will be given.Here are some tentative conclusions.First,the Manchu and Han style coexisted and mixedwith each other and were worn by both Manchu and Han women.Second,the basic silhouettesand cuts were relatively stable and conventional,while the decorations and details(openings,fasten-ings,pleats,vents,collars and hemlines)were different.The former represented accepted socialstandards while the latter could be a matter of personal taste.Third,women’s wear in that periodwere highly stylized,miscellaneous,elaborate,detailed,multicolored and multi-themat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women’s garments DAILY wear late qing Dynasty early republic period
下载PDF
Functional Features and Layouts of Yangzhou Residential Garden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 Case Study of Residential Gardens of Officials, Merchants and Literati
3
作者 ZHANG Lihui ZHANG Yue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5年第4期39-43,共5页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socio-economic structures, social classes and their relation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is paper took residential gardens of three principal groups(official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socio-economic structures, social classes and their relation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is paper took residential gardens of three principal groups(officials, merchants and literati) for example, analyzed functional features and layouts of the gardens, explore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local residential garden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ies, design and expression of modern urban livable spa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Residential gardens in Yangzhou Functional features LAYOUTS
下载PDF
Social Classe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Yangzhou Home Gardens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4
作者 ZHANG Lihui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6年第6期102-106,共5页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1870-1930),the social classes in Yangzhou were basically dominated by officials,businessmen,and scholars.In the building number,scale,and func...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1870-1930),the social classes in Yangzhou were basically dominated by officials,businessmen,and scholars.In the building number,scale,and functional evolution of their home gardens,these three classes were different,reflecting abundant connotation of characteristic of the time and regional culture,revealing the inheritance path of Yangzhou culture,as well as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home gardens in Yangzhou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al classes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Yangzhou home gardens Type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connotation
下载PDF
The Rise and Fall of Overseas Chinese Problem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5
作者 Huang Haijua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7-292,共6页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 epublic of China,foreign invasion made China suffer from an unprecedented humiliation,and the W estern powers initiated a commercial intrusion by forcing China to sign unequal ...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 epublic of China,foreign invasion made China suffer from an unprecedented humiliation,and the W estern powers initiated a commercial intrusion by forcing China to sign unequal treaties and open treaty ports. From this perspective,a deep exploration is made to study the corresponding influence and its function. The rule shows that the developing route of national politics,economy and culture can determine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Chinese problem; in addition,it objectively reflects that the social nature is vital to overseas Chinese probl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人 民国 早期 中华 发展趋势 中国 商业性 社会性
下载PDF
晚清民国常武地区针灸医家挖掘和整理
6
作者 吴辛甜 李晗 +1 位作者 郑涵 张建明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4期6-8,共3页
晚清至民国时期,在常武地区,以费、马、巢、丁为代表的孟河医派,在中医的发展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四大医家均是以内外科而闻名于世。在同时期,常武地区同样走出了很多著名的针灸医家。文章通过整理和发掘,回溯常武地区走出的针... 晚清至民国时期,在常武地区,以费、马、巢、丁为代表的孟河医派,在中医的发展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四大医家均是以内外科而闻名于世。在同时期,常武地区同样走出了很多著名的针灸医家。文章通过整理和发掘,回溯常武地区走出的针灸医家的故事,研究其对针灸发展的主要贡献,丰富常武地区针灸学术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民国 常武地区 针灸医家
下载PDF
近代变局与庆宽的仕宦人生
7
作者 李文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9,180,共16页
庆宽是晚清民初的“奇人”,以民籍混入内务府旗籍,借助绘画的特长和办皇差的机会,在晚清拥堵的官场上,逐级升迁至候选内务府三院卿,积累了大量财富,也引发了官场侧目,遭到光绪帝下旨抄家的惩罚。戊戌之后,庆宽利用往日的关系网成为访日... 庆宽是晚清民初的“奇人”,以民籍混入内务府旗籍,借助绘画的特长和办皇差的机会,在晚清拥堵的官场上,逐级升迁至候选内务府三院卿,积累了大量财富,也引发了官场侧目,遭到光绪帝下旨抄家的惩罚。戊戌之后,庆宽利用往日的关系网成为访日特使,又因为辛丑议约的劳绩,获得保举,恢复了原有旗籍和职衔。晚清最后十年,庆宽在仕途上做最后一搏,但最终止步于四品道台,遂决心离开官场。在民初的十年,庆宽以平民视角观察政局,时而以旗人身份筹划旗人生计,时而作为普通市民关注城市自治,逐渐淡出了时代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宽 内务府旗人 抄家 清末民初的社会
下载PDF
从儒家经典到课本选文:清末民初读经科向国文科的转化与融入
8
作者 张心科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4-71,共8页
民国初年读经被取消后又被反复提倡,但清末的读经科部分转化、融入了国文科并影响了国文科的发展:国文科课程目标中的“德”由读经科转入,教材中部分课文是对读经科中的整本儒家经典的节选,教学中的诵读法也来自读经科。转化的发生及其... 民国初年读经被取消后又被反复提倡,但清末的读经科部分转化、融入了国文科并影响了国文科的发展:国文科课程目标中的“德”由读经科转入,教材中部分课文是对读经科中的整本儒家经典的节选,教学中的诵读法也来自读经科。转化的发生及其成功,主要原因是:读经科改变了形式,顺应了现代教育(国文)的变化,教育目的由培养臣民转为培养公民,教育形式由私塾中的单个点拨到学堂中的班级授课,国文教材形态由专书变为选文,考试文体由八股变为古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读经科 国文科
下载PDF
慢熟的土地:清末到民国的云南话剧文学(1913—1949年)
9
作者 吴戈 《民族艺术研究》 2024年第2期87-101,共15页
云南话剧文学的发展起步很早,经历了从萌芽到潮起、寂寞呐喊和学步模仿再到激情怒火中的爆发几个阶段,有学生的集体创作,也有个人的苦闷绝叫,还有时代催生的民族激情,更有民主大潮中的社会呐喊。云南话剧文学创作演出的构成分为本土剧... 云南话剧文学的发展起步很早,经历了从萌芽到潮起、寂寞呐喊和学步模仿再到激情怒火中的爆发几个阶段,有学生的集体创作,也有个人的苦闷绝叫,还有时代催生的民族激情,更有民主大潮中的社会呐喊。云南话剧文学创作演出的构成分为本土剧作家的本土创作演出和外来剧作家在云南的“在地”创作演出。在这一时期里,云南现代话剧文学创作蹒跚地走向初步成型,耕耘中,远远守望着姗姗来迟的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话剧文学 民国时期 时代催生 早成慢熟
下载PDF
清末民初讽喻联的“言文合一”趋向及意义
10
作者 肖百容 秦红玉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4-112,共9页
清末民初的讽喻性楹联在中国古代讽喻传统的基础上,与白话运动相结合,在音韵、句式、技巧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新变。平仄规则的自由化、句式词汇的白话化、修辞技巧的谐趣化,使得清末民初讽喻联在“形”与“神”双重层面契合了“言文... 清末民初的讽喻性楹联在中国古代讽喻传统的基础上,与白话运动相结合,在音韵、句式、技巧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新变。平仄规则的自由化、句式词汇的白话化、修辞技巧的谐趣化,使得清末民初讽喻联在“形”与“神”双重层面契合了“言文合一”理念,成为“我手写我口”的实践性文体。清末民初讽喻联最直接且最真实地反应了民众的心声,作为强有力的“战斗武器”,于嬉笑怒骂之中,剖析黑暗惨痛之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楹联 讽喻 “言文合一”
下载PDF
舆论下的规制:清末民初法学教育的“跃进”式发展(1905—1927)
11
作者 吕强 《法学教育研究》 2024年第1期96-117,共22页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下,清末民初,社会舆论推动了西式法学教育的出现与发展,但受传统谋官心态以及逐利目的的影响,法学教育呈现“跃进”式的发展状况,致使民国初期各类法律学校数量一度激增至67所。面对此种乱象,社会舆论再度...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下,清末民初,社会舆论推动了西式法学教育的出现与发展,但受传统谋官心态以及逐利目的的影响,法学教育呈现“跃进”式的发展状况,致使民国初期各类法律学校数量一度激增至67所。面对此种乱象,社会舆论再度发挥监督作用,以谴责批评的方式助推政府通过教育管控、学校裁撤以及自我整改来规制此种乱象,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回顾清末民初法学教育“跃进”式发展的历史脉络,在看到其发展乱象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其在传播法律知识、培养法治理念和培育政法人才方面对近代中国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论 清末民初 法学教育 跃进式 规制
下载PDF
清末民初本土科学教科书中“文化自信”的特征研究
12
作者 邵平譞 迟少辉 吕芳芳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159,共8页
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在课程与教材体系中贯穿文化自信成为教科书编写的现实需求。清末民初是中国教育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大变革时代,教科书中的文化内容也具备典型的时代特征。以清末民初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两套本土科学教科... 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在课程与教材体系中贯穿文化自信成为教科书编写的现实需求。清末民初是中国教育新旧交替、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大变革时代,教科书中的文化内容也具备典型的时代特征。以清末民初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两套本土科学教科书为研究对象,从内容特征、融入方式两个维度对教科书中“文化自信”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该时期科学教科书具有文化融入类别丰富、实用性特征突出、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等特征。这一时期的科学教科书能够为当代教科书编写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科学教科书 文化自信
下载PDF
清末民初《西游记》英译研究
13
作者 罗炅 高玉海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3-21,共9页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小说域外传播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影响力甚至超过国内推崇的《红楼梦》。从英译动机、译介策略和译文特征方面入手,清末民初《西游记》英译的历史演进轨迹可划分为滥觞期(1884—1895)、开拓期(1896—1911)和发展期(...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小说域外传播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影响力甚至超过国内推崇的《红楼梦》。从英译动机、译介策略和译文特征方面入手,清末民初《西游记》英译的历史演进轨迹可划分为滥觞期(1884—1895)、开拓期(1896—1911)和发展期(1912—1930)三个阶段。译介队伍由初始的传教士拓展为作家、记者和汉学家等多元化译者;英译作品的传播经历了从报刊连载、文学史、作品集到独立发行的过程;取经前的故事内容译介频次高,反映了西方译者的翻译立场和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西游记》 英译动机 译介策略 译文特征
下载PDF
清遗老书史形象演变论析
14
作者 张凯维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46-156,共11页
20世纪的中国书法,同样面临着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然而西方没有对应的参照物,使之并没有像绘画艺术一样成为争论的焦点,但“古今”“中西”的交汇碰撞促成了清遗老书史形象的生成及转变。因此,在百年来书法史的写作中,清遗老书家的形象... 20世纪的中国书法,同样面临着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然而西方没有对应的参照物,使之并没有像绘画艺术一样成为争论的焦点,但“古今”“中西”的交汇碰撞促成了清遗老书史形象的生成及转变。因此,在百年来书法史的写作中,清遗老书家的形象不尽相同,存在由高尚到耻辱、由凸显到遮蔽、由进步到保守的变化,直至今日,学术界对清遗老书史形象的阐述仍有分歧。清遗老书史形象的生成及演变是政治、文化、经济多重领域互动下的产物,也是近代史观变革和发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民国 清遗老书家 书史形象 书法品评观念
下载PDF
清末民初中国国家观的“国-民”关系嬗变
15
作者 陈晓岚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0-54,95,共6页
在古代中国“天下观”解体后,“国”从“天下”中脱嵌,清末思想家以“国家主义”为基础的主权国家观念作为救国的方案,当国家主义方案碰壁后,民初思想家认识到个人权利和个性发展在现代国家构建中的重要作用,遂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 在古代中国“天下观”解体后,“国”从“天下”中脱嵌,清末思想家以“国家主义”为基础的主权国家观念作为救国的方案,当国家主义方案碰壁后,民初思想家认识到个人权利和个性发展在现代国家构建中的重要作用,遂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自由国家观念进行替代。理解嬗变的过程,核心在于理解“国家和国民”关系的处理,研究发现这对关系由依附式转变为“国在民上”关系构建,又转向强调“个人至上”的关系构建,将国民脱嵌于国家和家庭,把人作为现代国家构建的手段转变为其目的,完成了具有内在延续性的现代国家构建启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国家观 国民 关系
下载PDF
《日清字音鑒》音系研究
16
作者 李沫 《文献语言学》 2024年第1期228-239,286,共13页
《日清字音鑒》是1895年出版的供日本人學習北京官話的教材。本文根據教材中羅馬字注音材料歸納整理出《日清字音鑒》的語音系統,着重分析其知莊章組聲母合而爲一、不分尖團、果攝處於分化演變階段等語音特點,並與同時期記音材料比較,... 《日清字音鑒》是1895年出版的供日本人學習北京官話的教材。本文根據教材中羅馬字注音材料歸納整理出《日清字音鑒》的語音系統,着重分析其知莊章組聲母合而爲一、不分尖團、果攝處於分化演變階段等語音特點,並與同時期記音材料比較,初步窺見清末民初北京官話的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日清字音鑒 北京官話 語音系統
下载PDF
清末民初女作家吕韵清小说的自叙色彩、古典风貌与价值认同——以《返生香》为考察中心
17
作者 许文伯 杨萍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0-56,共7页
《返生香》是吕韵清于1929年公开出版的文言长篇小说,是其小说创作生涯的封笔之作。这部小说虽一向被视为通俗的言情故事,但实则蕴含着作者对传统文士家族盛衰的多维度考察。小说融合了她生平经历的自叙书写;践行着与其小说批评观相一致... 《返生香》是吕韵清于1929年公开出版的文言长篇小说,是其小说创作生涯的封笔之作。这部小说虽一向被视为通俗的言情故事,但实则蕴含着作者对传统文士家族盛衰的多维度考察。小说融合了她生平经历的自叙书写;践行着与其小说批评观相一致的,着意于“境”的古典风貌营构;蕴含着其价值观念既恪守与体认传统,又具有省思传统士族文化、怀抱现实社会的现代意识。《返生香》这类有别于新文学价值取向的作品,更值得我们以客观包容地立场,去探寻和重审清末民初女性小说乃至整个近现代文学的多元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韵清 返生香 自叙色彩 古典风貌 清末民初
下载PDF
从乔家大院晋商风貌窥见清末至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革分析
18
作者 杨皓翔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2期6-8,共3页
皇家看故宫,名宅看乔家。晋商作为十大商帮之首,其中山西祁县乔家大院是为晋商之瑰宝,是中国古建大宅院里保存最完整、最经典的一座具有社会性的院落。严谨的家风家规,重义轻利的经商之道,处于时代变革风潮中的乔家大院经历兴衰,是独树... 皇家看故宫,名宅看乔家。晋商作为十大商帮之首,其中山西祁县乔家大院是为晋商之瑰宝,是中国古建大宅院里保存最完整、最经典的一座具有社会性的院落。严谨的家风家规,重义轻利的经商之道,处于时代变革风潮中的乔家大院经历兴衰,是独树一帜的文化代表。该时期晋商女性有其进步性和落后性,本文从三晋服饰文化出发,从政治、思想、地位的转变展开对清末民初女性服装的变革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服饰 清末民初 女性思想改革 乔家大院 服饰阶级
下载PDF
清末民初儿童文学现代演进中的新伦理建构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梅 《齐鲁学刊》 2023年第4期136-148,共13页
查尔斯·泰勒所言的“大脱嵌”革命在清末民初引发了新伦理的建构。基于儿童成长的发展性、可塑性,儿童被视为新兴民族国家的希望,清末民初的先觉者们在救亡图存的时代召唤下,焕发出构建儿童新意义秩序的极大热情。儿童文学的现代... 查尔斯·泰勒所言的“大脱嵌”革命在清末民初引发了新伦理的建构。基于儿童成长的发展性、可塑性,儿童被视为新兴民族国家的希望,清末民初的先觉者们在救亡图存的时代召唤下,焕发出构建儿童新意义秩序的极大热情。儿童文学的现代演进就是伴随着关于儿童的新伦理秩序而生成的,其主要通过三种路径来完成:在新家国伦理建构中“制造”小国民;从德性伦理到规范伦理建构中“制造”小公民;在新身体伦理建构中“制造”“模范儿童”。然而,儿童在“大脱嵌”革命后并没有真正获得自我主体性,而是再次将个人置于新国家共同体框架中,成为负载着人们关于国家、政治和文化想象的隐喻符号。尽管如此,清末民初的文本中总有些儿童拒绝被格式化规训,他们总能冲破现实的困境、观念的囚笼,叫喊出生命的喜悦和自由。这说明儿童文学的现代演进之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真正的童年精神在引领着我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儿童文学 新伦理建构 小国民 小公民 “模范儿童”
下载PDF
清末民初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主题演绎与意义生成:图像学的视角
20
作者 杨伊 王荣生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3-159,共7页
具有现代意义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始于清末,适逢插图发展的繁荣时期。研究清末民初的教科书插图对于释放图像在教科书中的育人价值、提升教材质量意义重大。插图既具备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所负载的文学和美学价值,又具有教化功能。基于美... 具有现代意义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始于清末,适逢插图发展的繁荣时期。研究清末民初的教科书插图对于释放图像在教科书中的育人价值、提升教材质量意义重大。插图既具备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所负载的文学和美学价值,又具有教化功能。基于美术史研究中的图像学理论建立分析框架,并对中国近代教育资源数据库收录的258册清末民初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6760幅插图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清末民初的语文教科书插图在弘扬传统美德、传递民族精神、促进五育融合、呈现社会风貌以及塑造儿童价值观方面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今后的教科书插图设计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小学语文教科书 插图 图像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