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泾阳蒋刘遗址2021年发掘简报
1
作者 邵晶 裴学松 +2 位作者 袁媛(照相/执笔) 王学文(绘图) 韩飞(绘图)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2,共10页
蒋刘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蒋刘乡蒋刘村东北侧,为一处仰韶晚期大型环壕聚落。202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大量窖穴、陶窑、瓮棺葬等遗迹,出土了年代集中、数量丰富的仰韶晚期遗物。通过此次发掘,明确了遗址... 蒋刘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蒋刘乡蒋刘村东北侧,为一处仰韶晚期大型环壕聚落。202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大量窖穴、陶窑、瓮棺葬等遗迹,出土了年代集中、数量丰富的仰韶晚期遗物。通过此次发掘,明确了遗址的南部边界,初步确定了遗址的储藏区和陶器生产区,为探讨泾河流域仰韶文化分期、仰韶文化中晚期过渡、聚落布局和形态特征、社会发展进程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刘遗址 仰韶晚期 窖穴 陶窑 瓮棺葬
下载PDF
陕西泾阳蒋刘遗址炭化植物遗存及相关问题分析
2
作者 田多 邵晶 +1 位作者 裴学松 李静波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28,共8页
陕西泾阳蒋刘遗址是一处仰韶晚期聚落遗址。202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出土遗物丰富,遗迹尤以袋状灰坑最为显著。本研究对该遗址植物考古浮选样品进行分类、鉴定和统计,发现炭化农作物主要以粟和黍为主,并有少... 陕西泾阳蒋刘遗址是一处仰韶晚期聚落遗址。202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出土遗物丰富,遗迹尤以袋状灰坑最为显著。本研究对该遗址植物考古浮选样品进行分类、鉴定和统计,发现炭化农作物主要以粟和黍为主,并有少量稻米,同时还有适生于湿地和盐碱地的杂草。本文分析了袋状灰坑的功能和埋藏过程,并通过伴生农田杂草遗存种类、环境状况、历史记载等方面讨论了关中地区史前时期稻米种植的可行性和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刘遗址 植物遗存 仰韶晚期 泾河流域
下载PDF
关中地区仰韶晚期遗存分期再探
3
作者 裴学松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07,共7页
关中地区是仰韶文化分布的核心区域之一,其中仰韶晚期遗址数量多、分布范围广、出土材料丰富,处于仰韶时代向龙山时代转变的关键期。通过梳理关中地区仰韶晚期典型遗存,并结合最新发现的泾阳蒋刘遗址出土材料,将关中地区仰韶晚期遗存分... 关中地区是仰韶文化分布的核心区域之一,其中仰韶晚期遗址数量多、分布范围广、出土材料丰富,处于仰韶时代向龙山时代转变的关键期。通过梳理关中地区仰韶晚期典型遗存,并结合最新发现的泾阳蒋刘遗址出土材料,将关中地区仰韶晚期遗存分为“蒋刘期”“半坡四期”“泉护二期”三个发展阶段。三个阶段前后相继,关系密切,代表了关中地区仰韶晚期早、中、晚三个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仰韶晚期遗存 蒋刘期 半坡四期 泉护二期
下载PDF
郑州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重要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初步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顾万发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4-19,共16页
依据郑州多年来的考古发现尤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工程”的最新发现,结合地理地貌、黄河中游大地湾、南佐和以河洛古国都邑—双槐树遗址为首的系列代表性遗址的文化内涵,对郑州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的整体聚落规划、大河... 依据郑州多年来的考古发现尤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工程”的最新发现,结合地理地貌、黄河中游大地湾、南佐和以河洛古国都邑—双槐树遗址为首的系列代表性遗址的文化内涵,对郑州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的整体聚落规划、大河村文化的内涵以及郑州仰韶文化中晚期与黄帝(时代)的关联等重要学术问题,予以了初步研究。初步认为,郑州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聚落规划严整,在统治空间防御必要性基础上,利用地理地貌形成了以双槐树都邑为中心的多重防御结构;同时,大河村文化早期有仰韶文化中期晚段特征,晚期逐步形成更加明确的自身特征,整体两端都有过渡特征。在时段方面,呼应大汶口文化中期和“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这一文化谱系的早中期,并有诸多文化联系。按照传统上古史文献以及陶寺至夏商考古发现与上古史呼应的现今主流认识,《帝系》中的黄帝距今不足5000年,若视为是氏族多代首领称谓的话,结合仰韶文化考古发现、古代炎黄文献记载和神话传说,中原仰韶文化呼应的应该属于黄帝所在的族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仰韶文化中晚期 聚落规划 大河村文化 黄帝时代
下载PDF
陕北榆林王阳畔遗址的植硅体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夏秀敏 孙周勇 +4 位作者 杨利平 康宁武 陈相龙 王昌燧 吴妍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7-266,共10页
榆林地处农牧交错带,是研究环境演变和人地关系的理想地区。本文基于植硅体分析,探讨了该地区王阳畔遗址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过渡阶段的农业生产情况及农业对环境的适应等。遗址剖面及灰坑样品的植硅体分析表明:仰韶晚期,粟和黍是先民的... 榆林地处农牧交错带,是研究环境演变和人地关系的理想地区。本文基于植硅体分析,探讨了该地区王阳畔遗址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过渡阶段的农业生产情况及农业对环境的适应等。遗址剖面及灰坑样品的植硅体分析表明:仰韶晚期,粟和黍是先民的主要粮食作物,而黍较粟始终保持着种植优势;龙山早期,粟作农业逐渐衰落。植硅体组合图谱显示,先民在此遗址活动期间,气候是略偏凉偏干的,整体上较为稳定,呈现出干凉化的趋势。综合来看,农业活动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响应了环境的变化。需要指出的是,该遗址榆科植硅体的大量发现,不仅补充了史前植物利用史,同时也对丰富植硅体数据库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林 仰韶晚期 王阳畔遗址 植硅体
下载PDF
陕西横山县大古界遗址动物遗存分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胡松梅 杨利平 +2 位作者 康宁武 杨苗苗 李小强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6-112,I0008,F0003,共9页
大古界遗址位于陕西榆林市横山县雷龙湾乡沙峁村张油坊组,2010年发掘时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遗存。按照出土单位对所有的动物骨骼进行了科学的收集以及分类、测量和鉴定。通过系统的分类和研究表明至少代表12个属种,包括蚌类、喜鹊、鹤、草... 大古界遗址位于陕西榆林市横山县雷龙湾乡沙峁村张油坊组,2010年发掘时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遗存。按照出土单位对所有的动物骨骼进行了科学的收集以及分类、测量和鉴定。通过系统的分类和研究表明至少代表12个属种,包括蚌类、喜鹊、鹤、草兔、狗、貉、狗獾、黄鼬、猪、鹿科、狍、绵羊等。根据对出土动物骨骼的分析结果表明:当时遗址周围的环境以草原为主,不远处有一定面积的疏林、灌丛,草原、疏林间分布着一定面积的水域。家养动物猪和狗占的比例较少,主要以捕猎野生动物野兔和狍子为肉食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大古界遗址 仰韶晚期 动物遗存
下载PDF
陕西横山杨界沙遗址植物遗存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生膨菲 尚雪 +4 位作者 杨利平 张鹏程 郝建 王炜林 王昌燧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3-128,共6页
陕西横山杨界沙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晚期的聚落遗址。本文是针对2010年杨界沙遗址浮选出土炭化植物种子的鉴定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仰韶晚期该地先民已经从事旱作农业生产,粟和黍是主要粮食作物;其中黍可能占据主要地位。此次浮选出的... 陕西横山杨界沙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晚期的聚落遗址。本文是针对2010年杨界沙遗址浮选出土炭化植物种子的鉴定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仰韶晚期该地先民已经从事旱作农业生产,粟和黍是主要粮食作物;其中黍可能占据主要地位。此次浮选出的农作物炭化种子占全部发现的70%,指示了当时农业技术水平;另外,遗址C区F7的一个灶坑中出土的炭化猪毛菜种子可能表明先民将其作为燃料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杨界沙遗址 仰韶晚期 旱作农业
下载PDF
陕西靖边五庄果墚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24
8
作者 孙周勇 徐雍初 +1 位作者 李文海 史君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3-63,共11页
五庄果墚遗址位于陕西省靖边县黄蒿界乡小界村西北部,距离县城约30公里,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中心位于五个连绵的山峁上,相传该处曾有五户人家居住,因而得名"五庄果墚"。五庄果墚遗址面积约30万平方米以上,
关键词 靖边 五庄果墚 仰韶晚期 龙山早期 文化遗存
下载PDF
湖北省郧县胡家窝遗址发掘报告 被引量:2
9
作者 李俊 余西云 龚鑫炳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7,共15页
胡家窝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县青山镇胡家窝村一个临汉江的土台上,中心位置为东经110°57′53″,北纬32°46′00″。2006年10月~12月,武汉大学考古与博物馆系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出后冈一期文化、朱家台文化和战国时期... 胡家窝遗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县青山镇胡家窝村一个临汉江的土台上,中心位置为东经110°57′53″,北纬32°46′00″。2006年10月~12月,武汉大学考古与博物馆系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揭露出后冈一期文化、朱家台文化和战国时期遗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家窝 后冈一期文化 仰韶晚期遗存 楚文化遗存
下载PDF
从东石寺遗址看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的动物利用
10
作者 戴玲玲 袁广阔 +2 位作者 韩长松 李晓敏 尤悦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4-240,共7页
进入仰韶文化晚期,中原地区的聚落分化逐渐加强,稻米、大豆数量的增加,为多种农作物种植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以河南省焦作市东石寺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的分析为基础,探讨仰韶文化晚期对动物资源的利用。东石寺遗址出土动物遗... 进入仰韶文化晚期,中原地区的聚落分化逐渐加强,稻米、大豆数量的增加,为多种农作物种植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以河南省焦作市东石寺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的分析为基础,探讨仰韶文化晚期对动物资源的利用。东石寺遗址出土动物遗存378件,以哺乳类动物为主。量化统计显示,鹿科动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最多,其次为猪,牛及其他野生动物的骨骼较少。猪的M3尺寸及死亡年龄分析表明猪群以家猪为主,包含少量野猪。除作为重要的肉食来源外,获取鹿角用于制作骨角器也是人们猎获鹿科动物的重要原因。结合西山等遗址已有研究可知,仰韶文化晚期,中原地区延续并发展了饲养家猪以获取肉食资源的传统,但不同遗址间在家猪的饲养和依赖上存在一定差异,这或许与遗址的规模和性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石寺遗址 仰韶文化晚期 动物考古
原文传递
仰韶文化晚期中原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初探 被引量:5
11
作者 钟华 赵志军 《中国农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2-61,共10页
仰韶时代晚期的中原地区,不同于庙底沟文化时期一统的局面,面临着各区域文化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竞争加剧、外来强势文化影响等诸多挑战。而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和变化、其背后的动因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分析了中原地区仰韶时代晚... 仰韶时代晚期的中原地区,不同于庙底沟文化时期一统的局面,面临着各区域文化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竞争加剧、外来强势文化影响等诸多挑战。而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和变化、其背后的动因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分析了中原地区仰韶时代晚期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粟1426粒、黍305粒、稻米5粒、大豆7粒)和河南洛阳班沟遗址(出土粟637粒、黍16粒、稻米1粒)的植物遗存状况,结合中原地区其他仰韶晚期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的情况,认为庙底沟时期形成的,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生产模式得到了延续,在农业耕种制度方面相对粗放。大豆开始普遍出现,但数量还较少。稻米在仰韶晚期遗址中的数量明显提升(新街遗址出土802粒,庙底沟遗址出土648粒,土门遗址出土738粒,苏羊遗址2589粒,汪沟遗址出土668粒),甚至在新街遗址为代表的遗址中形成了稻旱混作的新兴农业生产模式,其在不同遗址重要性的高低受到了遗址所在区域的位置、饮食传统、聚落等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原地区在这一时期与周边区域的交流大大增多,农作物的传播和人群的迁移频率也空前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地区 仰韶晚期 农业生产模式 植物考古
原文传递
河南渑池笃忠遗址2006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10
12
作者 武志江 杨玉华 +2 位作者 鲁红卫 祝贺 丁新功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8,F0002,I0001-I0005,共22页
为配合郑西客运专线工程建设,2006年6月至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渑池县笃忠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灰坑104个,墓葬2座,灰沟1条。除墓葬和灰沟的年代较晚外,其余104个灰坑皆属新石器时期遗存,是此次发掘的主要收获。
关键词 渑池 笃忠遗址 灰坑 仰韶文化晚期
原文传递
河南渑池县笃忠遗址出土动物遗存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杨苗苗 武志江 侯彦峰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36,共8页
本文对河南渑池县笃忠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了分析。出土的可鉴定动物骨骼包括14种动物,其中猪的骨骼最多。猪和狗为家畜。除了饲养家畜,捕猎野生动物也是当时人们的肉食来源之一。出土物中还有大量骨制狩猎工具和... 本文对河南渑池县笃忠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了分析。出土的可鉴定动物骨骼包括14种动物,其中猪的骨骼最多。猪和狗为家畜。除了饲养家畜,捕猎野生动物也是当时人们的肉食来源之一。出土物中还有大量骨制狩猎工具和生活用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仰韶晚期 龙山早期 笃忠遗址 动物骨骼
原文传递
河南罗山县擂台子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9
14
作者 赵新平 张志清 《华夏考古》 CSSCI 2003年第2期11-27,共17页
擂台子遗址位于河南省罗山县城西偏北16公里处。1991年秋,为探讨淮河流域古代文化面貌及与周邻文化相互关系这一学术课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75平方米。其文化遗存可分三期,年代分别相当于仰韶文化晚期... 擂台子遗址位于河南省罗山县城西偏北16公里处。1991年秋,为探讨淮河流域古代文化面貌及与周邻文化相互关系这一学术课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75平方米。其文化遗存可分三期,年代分别相当于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中晚期、商末周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罗山县 擂台子遗址 文化遗存 遗物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原文传递
四川金川县刘家寨遗址2012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5
15
作者 孙智彬 陈苇 +11 位作者 任瑞波 何强 万娇 张璐 袁荣 何锦沂 李勤学 李俊 赵建(绘图) 曾令玲(绘图) 江聪(拍摄) 罗泽云(拍摄)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21,共19页
刘家寨遗址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二嘎里乡二嘎里村,地处绰斯甲河与支流磨子沟交汇处的二级阶地上,地理坐标为北纬31°47′、东经101°32′,海拔约2630米(图一)。为配合绰斯甲水电站工程建设,2011年9~11月,四川省... 刘家寨遗址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二嘎里乡二嘎里村,地处绰斯甲河与支流磨子沟交汇处的二级阶地上,地理坐标为北纬31°47′、东经101°32′,海拔约2630米(图一)。为配合绰斯甲水电站工程建设,2011年9~1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遗址进行首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仰韶时代晚期遗存,出土遗物极为丰富,为认识川西北高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及该区域与周邻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金川县 刘家寨遗址 仰韶时代晚期遗存 聚落形态 生业模式
原文传递
试论川西北高原仰韶时代晚期遗存 被引量:2
16
作者 任瑞波 陈苇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4-97,共14页
川西北高原位于四川省西北部,主要包括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金川县为中心的大渡河上游地区和以县为中心的大渡河上游地区和以茂县、汶川县为中心的岷江上游地区。历年来在川西北高原发现了多处仰韶时代晚期遗存(图一)。早在1... 川西北高原位于四川省西北部,主要包括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金川县为中心的大渡河上游地区和以县为中心的大渡河上游地区和以茂县、汶川县为中心的岷江上游地区。历年来在川西北高原发现了多处仰韶时代晚期遗存(图一)。早在1920年,澳大利亚传教士叶长青(J.H.Edgar)在汶川县威州姜维城遗址进行调查时就发现过马家窑文化彩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北高原 刘家寨遗址 仰韶时代晚期 姜维城文化
原文传递
宁夏隆德周家嘴头遗址制陶模拟实验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剑 霍耀 郭梦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9-57,共9页
宁夏隆德周家嘴头遗址是一处仰韶时期制陶业特征显著的聚落,经过连续的发掘共清理陶窑42座,其中仰韶晚期陶窑33座,陶窑的数量之多和分布密度之大在其他同时期遗址中较为少见。周家嘴头遗址仰韶晚期遗存最为丰富,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标本,... 宁夏隆德周家嘴头遗址是一处仰韶时期制陶业特征显著的聚落,经过连续的发掘共清理陶窑42座,其中仰韶晚期陶窑33座,陶窑的数量之多和分布密度之大在其他同时期遗址中较为少见。周家嘴头遗址仰韶晚期遗存最为丰富,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标本,这为我们研究当时陶器制作与生产提供了实物证据。我们基于周家嘴头遗址发现的陶窑和出土陶器开展了多次的陶器制作及烧制实验,从而对周家嘴头遗址仰韶晚期整个制陶业的操作链技术及生产方式等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隆德 周家嘴头 仰韶晚期 陶窑
原文传递
河南渑池笃忠遗址仰韶晚期人骨的肢骨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蕾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3-99,共7页
本文对河南渑池笃忠遗址仰韶晚期灰坑出土的人骨肢骨进行了人类学的测量,并对肢骨的各项指数进行比较和分析,认为该组在粗壮程度上,上肢强于西村周组,而在下肢中,股骨比西村周组发育弱,胫骨在形态上比西村周组更宽更长;在对比的各古代组... 本文对河南渑池笃忠遗址仰韶晚期灰坑出土的人骨肢骨进行了人类学的测量,并对肢骨的各项指数进行比较和分析,认为该组在粗壮程度上,上肢强于西村周组,而在下肢中,股骨比西村周组发育弱,胫骨在形态上比西村周组更宽更长;在对比的各古代组中,股骨骨干上部粗壮程度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发育较扁平,而股骨骨干中部则发育较粗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笃忠遗址 仰韶晚期 肢骨
原文传递
聚落与地貌:老牛坡遗址研究的新角度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彦峰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8-106,F0002,共10页
从聚落考古的角度系统梳理了老牛坡遗址从仰韶时期到晚商时期的聚落发展历程。对商时期聚落划分为高等级建筑、贵族墓葬和手工业作坊三个功能区进行初步分析,阐述了老牛坡遗址作为商时期关中地区区域性中心聚落的地位。从地貌的角度出发... 从聚落考古的角度系统梳理了老牛坡遗址从仰韶时期到晚商时期的聚落发展历程。对商时期聚落划分为高等级建筑、贵族墓葬和手工业作坊三个功能区进行初步分析,阐述了老牛坡遗址作为商时期关中地区区域性中心聚落的地位。从地貌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地理区位和地貌因素对聚落选址、发展及内部功能分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老牛坡遗址 仰韶时期至晚商时期 聚落考古 地貌
原文传递
河南淅川金营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发掘简报
20
作者 李占扬 聂凡(摄影) +1 位作者 魏晓通(摄影) 曹艳朋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14,共11页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3年3月—6月对淅川金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遗址地层堆积简单,文化内涵较为丰富,新石器时代遗存属于四个时期,分别为仰韶文化晚期、屈家岭文化早期、石家河文化早中期和王湾三期文化晚期。
关键词 金营遗址 仰韶文化晚期 屈家岭文化早期 石家河文化早中期 王湾三期文化晚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