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SEEDING DENSITY AND BASIC MANURE ON THE GROWTH OF DRY NURSERY SEEDLINGS IN LATE DOUBLE CROPPING RICE IN SOUTH CHINA
1
作者 Zhang Xu Kong Qingni Huang Nongrong Lin Daoxuan Liu Yanzhuo(Rice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uangzhou 510640)Cai Hanxiong Liang Quan Liang Youqiang Liang Chengying(Cereal and Oil Crop Production Section, Agricultural Department of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500)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10-15,共6页
During the period of dry nursery seedling raising of late double cropping indica rice in South China, both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farmyard manure did not show obvious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shoot and root in young s... During the period of dry nursery seedling raising of late double cropping indica rice in South China, both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farmyard manure did not show obvious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shoot and root in young seedlings at 4-leaf stage (18-day-old seedling), but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root growth in old seedlings with 6-7 leaves (27-day-old seedling) at suitable seeding densities (65-125g m<sup>-2</sup>). There were s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0.01 or 0.05 levels)between treatments in root number and rooting ability of root-pruned seedl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 cropping late season rice DRY NURSERY seedling SEEDING density Basic MANURE
下载PDF
华南地区早晚兼用型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在早、晚季的差异特征
2
作者 邹积祥 杨陶陶 +2 位作者 伍龙梅 包晓哲 张彬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2期1-8,共8页
为明确华南双季稻区早晚兼用型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在早、晚季的差异特征,以6个早晚兼用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按当地高产栽培条件在早、晚季种植,测定其产量、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等。结果表明,早晚兼用型水稻在早、晚季种... 为明确华南双季稻区早晚兼用型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在早、晚季的差异特征,以6个早晚兼用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按当地高产栽培条件在早、晚季种植,测定其产量、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等。结果表明,早晚兼用型水稻在早、晚季种植时产量分别为6.68~7.91 t/hm^(2)和5.72~6.11 t/hm^(2);早季产量显著高于晚季,平均增幅为1.53 t/hm^(2)。相关分析表明,较高的早季产量与其有效穗数和粒重的提高有关。早、晚季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差异显著;相对于晚季,早季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平均提高25.0%和29.5%。另外,早、晚季产量与其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显著正相关。早晚兼用型水稻在早季种植时具有较高的产量、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能力。研究结果可为华南地区早晚兼用型水稻的丰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晚兼用型水稻 ‘丝苗米’ 产量 干物质积累 氮素吸收
下载PDF
华南籼稻高效育种——从“早晚兼用型”到“常恢兼用型”水稻育种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宏 周少川 +6 位作者 黄道强 王重荣 王志东 陈宜波 赵雷 龚蓉 潘阳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7期1-7,共7页
以华南籼稻育种为主题,综述育种效率高的“早晚兼用型”水稻育种和“常恢兼用型”水稻育种。早晚兼用型水稻育种在品种培育上成效显著,甚至影响了水稻的育种和生产模式;常恢兼用型水稻育种是对早晚兼用型水稻育种的继承和发展,并取得了... 以华南籼稻育种为主题,综述育种效率高的“早晚兼用型”水稻育种和“常恢兼用型”水稻育种。早晚兼用型水稻育种在品种培育上成效显著,甚至影响了水稻的育种和生产模式;常恢兼用型水稻育种是对早晚兼用型水稻育种的继承和发展,并取得了突出成效,育成了极具影响力的品种黄华占、黄莉占、黄广油占、黄粤丝苗、五山油占(华占)、五山丝苗等,在南方稻区的水稻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黄华占通过广东、湖南、湖北等8省审定,是我国年度推广面积最大的籼稻品种;华占共配组142个组合,252次通过各级审定,是配组组合最多的恢复系;五山丝苗通过广东、陕西等4省审定,共配组47个组合,88次通过各级审定。以晶两优534、隆两优华占等两系杂交稻组合为例证,提出并倡导在南方稻区进行杂交稻育种的新策略:在华南培育精品恢复系,在南方不同生态区创制适合所在生态区的不育系,并配组成优势互补的强势组合,形成合作共赢、协同发展和高效互补的整体水稻育种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晚兼用型水稻 常恢兼用型水稻 常规稻 杂交稻 育种策略
下载PDF
绿肥-烟-稻轮作与烟叶产量品质及后茬晚稻产量效应 被引量:14
4
作者 黄平娜 秦道珠 +2 位作者 龙怀玉 刘淑军 黄晶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3-108,共6页
连续3年采用绿肥-烟-稻轮作田间定位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绿肥还田对提高土壤肥力和烟叶产量、品质及后茬作物晚稻产量的作用,取得良好效果。绿肥还田其养分释放可明显提高土壤速效氮磷钾养分含量,促进烤烟植株对土壤养分的... 连续3年采用绿肥-烟-稻轮作田间定位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绿肥还田对提高土壤肥力和烟叶产量、品质及后茬作物晚稻产量的作用,取得良好效果。绿肥还田其养分释放可明显提高土壤速效氮磷钾养分含量,促进烤烟植株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利用,显著提高烟叶产量。且改善烟叶品质,其烟叶外观表现为结构疏松,成熟度好,光泽强,颜色均匀,杂色少。3年结果统计,黑麦草区烟叶平均产量为2644kg/hm2,油菜区烟叶平均产量为2626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14.6%、14.1%。上、中等烟叶比例分别为92.1%、93.6%,烟叶内在化学成分接近或达到优质烟叶标准。后茬作物晚稻分别比对照增产43.2%、2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烟-稻轮作 土壤速效养分 烟叶产量品质 晚稻产量
下载PDF
“123种植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加庆阳 徐润生 +3 位作者 吕业成 蒙辉远 周少川 李康活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6期8-10,共3页
针对近年珠三角地区菜田连作出现的突出问题,采用“123种植模式”(菜-中晚稻-菜”轮作模式)与当地传统的“早稻或晚稻-蔬菜”轮作及蔬菜连作等几种模式进行经济效益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23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最佳,其中“白瓜-中晚稻... 针对近年珠三角地区菜田连作出现的突出问题,采用“123种植模式”(菜-中晚稻-菜”轮作模式)与当地传统的“早稻或晚稻-蔬菜”轮作及蔬菜连作等几种模式进行经济效益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23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最佳,其中“白瓜-中晚稻-番茄”模式每667 m2的年产值和年纯收益分别达到12 377元和10 931元,实现了在最有利于种植高效作物的高效生产时段优先安排种植高效作物,并较好地发挥了作物间对气候、土壤生态条件利用的互补作用,从而达到耕地综合效益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3种植模式 一季中晚稻 稻菜轮作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广东稻田耕作制改革策略与初步成效 被引量:34
6
作者 李康活 周少川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1-14,共4页
分析了目前广东一些耕作制度存在过分强调直接经济效益及对耕地资源从外在数量到内在质量的过度利用,带来粮食安全与稻田效益增长不协调、菜田用地与养地不协调两大突出问题,提出了要突破传统种植制度观念束缚、以“菜稻(一季中晚稻)菜... 分析了目前广东一些耕作制度存在过分强调直接经济效益及对耕地资源从外在数量到内在质量的过度利用,带来粮食安全与稻田效益增长不协调、菜田用地与养地不协调两大突出问题,提出了要突破传统种植制度观念束缚、以“菜稻(一季中晚稻)菜”轮作高效耕作制(123种植模式)为主要内容推动广东稻(菜)田耕作制度改革的策略,阐述了“123种植模式”的科学与技术内涵和创新实质以及实施该耕作模式的初步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制度 菜稻轮作 一季中晚稻 123种植模式
下载PDF
华南一季中晚稻育种战略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7
作者 周少川 李康活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5-17,共3页
华南一季中晚稻育种是广东省正在进行的耕作制度变革的关键。从广东6月至9月中旬的灾害性气候和我国水稻抽穗扬花期的高温热害威胁进行分析,提出了华南一季中晚稻的育种战略,并概述了华南一季中晚稻育种研究进展。
关键词 一季中晚稻 育种
下载PDF
华南籼稻不同处理间早晚造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周少川 李宏 +3 位作者 王家生 黄道强 谢振文 卢德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5-229,共5页
对 9个不同栽培处理、早晚两造种植的华南籼稻品种绿黄占品质性状进行系统研究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除粒型呈显著性差异外 ,9个处理间其他品质性状差异不显著 ;出糙率、整精米率、不完善粒率、食味品质等性状在造别间呈极显著性差异 ,... 对 9个不同栽培处理、早晚两造种植的华南籼稻品种绿黄占品质性状进行系统研究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除粒型呈显著性差异外 ,9个处理间其他品质性状差异不显著 ;出糙率、整精米率、不完善粒率、食味品质等性状在造别间呈极显著性差异 ,粒型造别间呈显著性差异。对温室盆栽的 9个不同中微量元素施肥处理早晚两造的绿黄占品质性状进行系统研究 ,分析结果表明 :所有品质性状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出糙率、整精米率、不完善粒率、垩白粒率、食味品质、直链淀粉含量等品质性状造别间差异极显著 ,胶稠度差异显著。指出华南籼稻品质的提高只有通过品种改良才能根本奏效 ,华南籼稻同一品种早晚不同造别种植晚造稻米食味品质一般优于早造稻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质性状 华南地区 籼稻 变化规律
下载PDF
两系粳杂双晚超稀播壮秧的分蘖穗型质量研究初报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德正 王守海 +2 位作者 罗彦长 吴爽 李成荃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3-16,共4页
播量、穴栽插本数、分蘖发生时期、植伤诸因素均显著影响穗型质量,分蘖发生时期最为突出。一次分蘖节位、二次分蘖见蘖期分别与穗总粒数、穗粒重显著相关,随着分蘖节位每升高1个和见蘖期推迟3d,穗总粒数减少7.66~21.71... 播量、穴栽插本数、分蘖发生时期、植伤诸因素均显著影响穗型质量,分蘖发生时期最为突出。一次分蘖节位、二次分蘖见蘖期分别与穗总粒数、穗粒重显著相关,随着分蘖节位每升高1个和见蘖期推迟3d,穗总粒数减少7.66~21.71粒;穗粒重降低0.15~0.41g。综合粒、重等因素,穗质量为主茎>第1节位分蘖>秧田期一次分蘖>本田一次分蘖>二次分蘖。提高穗质量除稀播培育多蘖壮秧外,要以促进低节位分蘖和同伸的二次分蘖早生快发为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晚粳杂 稀播壮秧 分蘖 穗型质量 两系法
下载PDF
两系法杂交粳稻70优9号主要栽培特性和高产技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克农 李成荃 +2 位作者 王守海 罗彦长 吴剑英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3年第4期289-294,共6页
70优9号(7001S/皖恢9号)系两系法早熟晚粳型杂交组合,全生育期131(双)~161(单)天,与常规晚粳相比,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不高(72.94%),穗大粒多[116.3(双)~139.2(单)粒],结实率较低[73.45(双)%~74.92(单)%],灌浆历期长[46.1(双)~55(单)... 70优9号(7001S/皖恢9号)系两系法早熟晚粳型杂交组合,全生育期131(双)~161(单)天,与常规晚粳相比,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不高(72.94%),穗大粒多[116.3(双)~139.2(单)粒],结实率较低[73.45(双)%~74.92(单)%],灌浆历期长[46.1(双)~55(单)天],需肥量中等偏上,吸肥力较强。高产技术:适时适量播种,单晚4月25日~5月初、双晚6月18~20日播种,亩播种量不超过15公斤,培育带大蘖壮秧;强调施足基肥,基肥总纯氮量7~8公斤,分别占单、双晚总施氮量的55%、75%,适当控制分蘖肥,后期施穗粒肥;适时轻烤田,养好老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粳稻 70优9号 栽培
下载PDF
烟-稻复种制下烟杆还田对晚稻生产的效应 被引量:17
11
作者 肖汉乾 屠乃美 +1 位作者 关广晟 王中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4-158,共5页
为研究在烟-稻复种制下烟杆还田对后作晚稻的效应,设置了分别在全层翻耕和少耕条件下3种烟杆不同还田量处理,考查烟杆还田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土壤养分变化及水稻纹枯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烟杆还田能促进水稻分蘖,提高单位... 为研究在烟-稻复种制下烟杆还田对后作晚稻的效应,设置了分别在全层翻耕和少耕条件下3种烟杆不同还田量处理,考查烟杆还田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土壤养分变化及水稻纹枯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烟杆还田能促进水稻分蘖,提高单位面积茎蘖数和成穗率,以翻耕100%烟杆还田的处理效果最明显,最高茎蘖数和成穗率分别较对照提高6.5%和7.9%;2)促进干物质积累,还田量越高,促进作用越大,在成熟期翻耕100%烟杆还田和少耕100%烟杆还田的处理分别较对照提高12.6%和13.1%;3)有利于提高最大叶面积指数和延缓叶片早衰,翻耕100%烟杆还田和少耕100%烟杆还田的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在孕穗期分别较对照提高10.4%和10.7%,在成熟期分别较对照提高41.6%和30.8%;4)烟杆还田能够同步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有利于提高产量,还田量越高,增产越明显,翻耕100%烟杆还田和少耕100%烟杆还田的处理分别较对照提高14.1%和11.4%;5)烟杆还田提高了土壤肥力和养分供应状况,表现在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比对照高;6)烟杆还田对控制水稻纹枯病具有明显效果,各时期的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稻复种制 烟杆还田 晚稻 效应
下载PDF
连作杂交晚稻精准条播长秧龄机插的生长及产量特性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亚梁 朱德峰 +5 位作者 张玉屏 陈若霞 向镜 陈惠哲 谌江华 汪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5-225,共11页
为明确精准条播(precision drill sowing,PS)在连作晚稻长秧龄机插中的有益效果。本试验以甬优1540为供试品种,设置标准9寸秧盘横向16条(PS-16,45.7 g盘^(-1))和18条(PS-18,60.5 g盘^(-1))精准条播,并以传统撒播(broadcast sowing,BS,60... 为明确精准条播(precision drill sowing,PS)在连作晚稻长秧龄机插中的有益效果。本试验以甬优1540为供试品种,设置标准9寸秧盘横向16条(PS-16,45.7 g盘^(-1))和18条(PS-18,60.5 g盘^(-1))精准条播,并以传统撒播(broadcast sowing,BS,60.5 g盘^(-1))作为对照,同期播种,设置20、25、30和35 d 4个机插秧龄,比较分析各播种方式水稻秧苗素质、机插特性、群体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变化。结果表明:(1)精准条播提高秧苗群体透光性,与撒播相比,精准条播提高了长秧龄秧苗的素质,增加了带分蘖秧苗的比例,其中PS-16秧苗素质最好,带分蘖秧苗的比例最高。(2)与撒播相比,精准条播显著降低机插漏秧率,提高机插取秧2~3株苗比例,PS-16和PS-18间差异不明显。秧龄延长增加机插秧苗伤根程度和伤苗率,降低秧苗存活率,其中PS-16的伤根程度和伤苗率增加幅度最小,机插秧苗存活率最高。(3)机插秧龄延长增加了秧苗缓苗返青天数进而推迟水稻生育期,各机插秧龄下,PS-16的缓苗返青期最短,生育期因秧龄延长而推迟的天数最少。(4)精准条播有效促进分蘖,其中PS-16效果最好,PS-16机插10 d分蘖数平均比PS-18和BS高16.4%和20.8%。机插秧龄延长降低群体分蘖高峰苗数,各秧龄下高峰苗数PS-16>PS-18>BS。成穗率在不同播种方式处理间差异不大。(5)秧龄延长降低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PS-16下降幅度最小。(6)不同机插秧龄下,精准条播通过增加有效穗数进而提高水稻产量,有效降低了机插秧龄延长导致的产量损失,各机插秧龄下产量PS-16>PS-18>BS。试验说明,与传统撒播相比,精准条播增强了秧苗素质,提高了机插质量,缩短了长秧龄下的返青时间,促进了分蘖早发,增加了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进而有效减少了连作杂交晚稻因机插秧龄延长而引起的产量损失,其中精准16条条播效果好于18条条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晚稻 杂交稻 精准条播 长秧龄 机插 产量
下载PDF
江西滨湖平原虾稻连作模式二化螟发生防治现状及防控探究——以江西省恒湖垦殖场为例
13
作者 王修慧 徐荣 +5 位作者 曹闽苏 程飞虎 王颖娴 陈忠平 王英军 赵慧媛 《生物灾害科学》 2022年第1期32-38,共7页
【目的】为江西滨湖平原虾稻连作稻田二化螟绿色防控提供可行性技术指导,稳健推进虾稻连作模式绿色可持续发展。【方法】对鄱阳湖滨湖平原虾稻连作模式区,稻田二化螟生活习性及越冬寄主、发生及防治现状、秋末冬前田间灌水养虾对二化螟... 【目的】为江西滨湖平原虾稻连作稻田二化螟绿色防控提供可行性技术指导,稳健推进虾稻连作模式绿色可持续发展。【方法】对鄱阳湖滨湖平原虾稻连作模式区,稻田二化螟生活习性及越冬寄主、发生及防治现状、秋末冬前田间灌水养虾对二化螟越冬幼虫生活的影响等情况,开展系统调查。【结果】江西滨湖平原虾稻连作模式区二化螟已呈现重发爆发态势,安全、高效、低毒防治药剂种类少,生物农药对其防治效果较低、见效缓慢、及时控害难;秋末田间灌水养虾后,稻桩茎秆内越冬幼虫呈假死状随田水风浪转移到田外杂草间另觅寄主越冬,淹灭死亡效果低。【结论】基本摸清了虾稻连作模式区二化螟特有的生活习性及活动规律,并总结和探讨了江西滨湖平原虾稻连作模式稻田二化螟绿色防控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滨湖平原 虾稻连作 一季晚稻 二化螟 生活习性 绿色防控
下载PDF
“123种植模式”在增城市的示范应用效果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茂禾 陈桂明 +4 位作者 何成敏 吴颜洲 何健灵 周少川 李康活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6期6-7,共2页
2005年在增城市进行了40 hm2“123种植模式”示范栽培试验,结果一季中晚稻平均每667 m2产量397.2kg,后作平均每667 m2产值1 876元,同比提高25.7%,并讨论了“123种植模式”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123种植模式 一季中晚稻 示范效果
下载PDF
东莞市“123种植模式”一季中晚稻试验初报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自辉 黄辉祥 +5 位作者 戴建章 尹前卫 古国强 彭国平 周少川 李康活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6期3-5,共3页
2004~2005年对“123种植模式”中的菜-稻-菜模式、虾-稻-虾模式和草莓-稻-草莓模式进行试验,取得了一季中晚稻平均每677m^2产量400kg、单位面积综合效益显著提高的初步成效,筛选出适合一季中晚稻种植的优质水稻新品种黄华占,并讨论... 2004~2005年对“123种植模式”中的菜-稻-菜模式、虾-稻-虾模式和草莓-稻-草莓模式进行试验,取得了一季中晚稻平均每677m^2产量400kg、单位面积综合效益显著提高的初步成效,筛选出适合一季中晚稻种植的优质水稻新品种黄华占,并讨论了“123种植模式”研究的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3种植模式 一季中晚稻 产量
下载PDF
长江下游地区作物生长季水分资源变化特征及影响分析——以上海地区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史艳姝 李军 +1 位作者 辛跳儿 周坤 《中国农学通报》 2019年第15期40-48,共9页
文章旨在合理利用水稻生长季的农业气候资源,提高农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利用1961—2015年上海地区10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应用降水集中度和降水集中期的概念分析了上海地区单季晚稻生长季水分资源变化规律、特征和分布条件。结果表明:... 文章旨在合理利用水稻生长季的农业气候资源,提高农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利用1961—2015年上海地区10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应用降水集中度和降水集中期的概念分析了上海地区单季晚稻生长季水分资源变化规律、特征和分布条件。结果表明:近55年单季晚稻生长季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线性倾向率是33.6/10 a;大雨和暴雨量级增长趋势明显,平均每10年分别增加33.6 mm和32.0 mm。降水日数变化趋势不明显,与不同降水量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反相关;年降水量与降水日数之间变化特征一致,存在同步性(通过0.01显著性水平检验)。降水量变异系数在1995—1997年、2008—2010年和2011—2013年的年份间数值较小,3年平均降水相对变率呈持续上升趋势。PCD变化趋势不显著,降水分布不均匀,PCP主要集中在6月19日—8月7日,均值在7月14日。研究结果为单季晚稻生长季水分资源利用,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 单季晚稻生长季 水分资源
下载PDF
华南杂交晚籼高产、优质、高效组合选育实践及效果 被引量:5
17
作者 梁敬 张艺强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6-8,共3页
提出华南杂交晚籼选育的8项意见,即优质性、高产性、抗病性、后期耐寒性、熟期适中性、早制晚用性、恢复系苗期耐寒性以及制种父母本播种差期短等。按此育成了博优210等组合,达到了预期的选盲目标。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籼稻 选择育种 组合 制种 博优210
下载PDF
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分析南方水网烟区复种模式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万良 尹光庭 +5 位作者 黄松青 匡勇 张庆富 张浩然 周冀衡 范长东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21期357-359,共3页
介绍了南方水网烟区常见复种模式的特点,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从土地利用与养护、作物生长安全、劳动力投入、收购制度、年综合比较效益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认为绿肥—烤烟—晚稻是该类地区最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复种模式,并指... 介绍了南方水网烟区常见复种模式的特点,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从土地利用与养护、作物生长安全、劳动力投入、收购制度、年综合比较效益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认为绿肥—烤烟—晚稻是该类地区最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复种模式,并指出了此种模式尚需完善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可持续发展 复种模式 烤烟 晚稻 南方水网烟区
下载PDF
适于晚季直播的早晚兼用型水稻品系筛选 被引量:3
19
作者 曾盖 郝明 +3 位作者 范科 安宁 唐伟 肖应辉 《湖南农业科学》 2016年第8期12-15,18,共5页
以湖南农业大学选育的12个早稻品系以及对照品种株两优819、陆两优996、中早35和中早39为材料,采用早季栽插、晚季直播的方式,进行了早晚两季品系比较试验,对参试品种的产量、生育期和主要产量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选育的新品... 以湖南农业大学选育的12个早稻品系以及对照品种株两优819、陆两优996、中早35和中早39为材料,采用早季栽插、晚季直播的方式,进行了早晚两季品系比较试验,对参试品种的产量、生育期和主要产量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选育的新品系早品15早季全生育期与迟熟对照陆两优996相当,晚季全生育期与对照品种中早35一致,且其全年产量1 077.1 kg/667m2,较对照品种中早35增产7.0%,该品系有望作为新种质用于培育早晚兼用型水稻品种或者审定后应用于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早晚兼用 晚季直播 双季稻
下载PDF
杂交稻翻秋带蘖壮秧的增产效果分析
20
作者 陈玉新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1年第3期34-40,共7页
本文结合海南的自然条件和耕作改制的要求以及笔者多年来对杂交水稻翻秋带蘖壮秧试验的体会,分析论证海南省杂交水稻采取带蘖壮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与杂交水稻翻秋高产栽培有关的一些技术措施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翻秋栽培... 本文结合海南的自然条件和耕作改制的要求以及笔者多年来对杂交水稻翻秋带蘖壮秧试验的体会,分析论证海南省杂交水稻采取带蘖壮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与杂交水稻翻秋高产栽培有关的一些技术措施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杂交水稻翻秋栽培,带蘖壮秧能协调每亩总穗数、总粒数和结实率三者关系,是提高产量的关键。疏播匀播和足肥早管是培育带蘖壮秧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翻秋栽培 带蘖壮秧 耕作改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