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伏气温病理论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诊疗思路
1
作者 何志晨 徐浩田 +2 位作者 李睿 杨天舒 张永生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82-287,共6页
[目的]基于伏气温病理论,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的病因病机和诊治思路。[方法]基于古代医籍对伏气温病理论的阐述和HNL的现代研究,分析该病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及传变规律,总结其治... [目的]基于伏气温病理论,探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的病因病机和诊治思路。[方法]基于古代医籍对伏气温病理论的阐述和HNL的现代研究,分析该病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及传变规律,总结其治疗原则,并报道医案一则予以佐证。[结果]HNL的病机以正虚邪伏为主,表现为在正虚基础上,外感邪气伏于膜原,阳郁化热,外发少阳三焦,内生痰瘀浊毒为病。治疗以扶正祛邪为法,重在祛邪,针对伏邪、郁热和病理产物内生三个病机环节,制定疏利透达、祛邪清热和清理夹邪、解毒散结的治疗原则;扶正重在顾护气阴和愈后调养,预防余邪复遗。所举医案为应用伏气温病理论治疗HNL一例,证属湿热毒蕴、痰瘀互结,先后方选升降散合三仁汤、甘露消毒丹治疗,随证加减,效果显著。[结论]从伏气温病理论探讨HNL的诊治思路具有临床实用意义,可为诊治HNL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菊池病 伏气温病 伏邪 少阳三焦 膜原 祛邪扶正
下载PDF
浅析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认识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大鹏 傅雷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7期534-536,共3页
[目的]提炼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相关论述,总结其学术观点,为深入研究杨栗山学术思想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以"伏邪"、"杂气"为关键词检索《伤寒温疫条辨》相关内容,汇总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主要观点。[结果... [目的]提炼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相关论述,总结其学术观点,为深入研究杨栗山学术思想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以"伏邪"、"杂气"为关键词检索《伤寒温疫条辨》相关内容,汇总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主要观点。[结果]杨栗山彻底否定了伏寒化温说,认为温疫伏邪病因是杂气,将温病与伤寒从病因上区分开来。其对温疫伏邪的病因、病性、传入途径、邪伏部位、外出途径、治法、方药、后期调理做了详尽的论述,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升降散为代表的方药,对以物治气、专病专药的思想做出了积极的尝试。[结论]杨栗山让疠气致病说具备了实际的指导价值,他的温疫伏邪说对温疫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及预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栗山 伏邪 杂气 伏寒化温 温疫 伤寒温疫条辨 吴又可
下载PDF
从伏邪理论探讨顽固性肛门瘙痒症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伟林 廖颖婴 +2 位作者 林鸿成 李华娟 魏志军 《中医药导报》 2020年第16期182-184,共3页
从伏邪理论探讨顽固性肛门瘙痒症的病因病机及治法,认为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皆可为伏邪,感而不发、反复发作、伏邪易转出少阳、易从火化是本病重要特征,治疗上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形气同调,病证结合,六经分治。
关键词 伏邪 顽固性肛门瘙痒症 寒温并用 攻补兼施
下载PDF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属外内合邪致病(下)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宇铭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4年第11期2307-2309,共3页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出自《黄帝内经》,对于其中温病的发病机理众说纷纭,多认为是伏邪所致。透过《内经》四时疾病发病规律的考证,可知温病的发生属于"外内合邪",是在冬季受寒以后邪气留连,正气受伤,到春季时再感...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出自《黄帝内经》,对于其中温病的发病机理众说纷纭,多认为是伏邪所致。透过《内经》四时疾病发病规律的考证,可知温病的发生属于"外内合邪",是在冬季受寒以后邪气留连,正气受伤,到春季时再感受邪气而发病,其发病必须符合3个条件。实际上,《内经》的温病并非必须发于春季,冬伤于寒未必春成温病,温病亦不一定是伤于寒所致,"外内合邪"理论与后世多种温病学说有所不同。明确温病发生的源头理论,对于温病学理论与临床发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 黄帝内经 伏邪 新感 外内合邪 伤寒
下载PDF
寒邪何以化温外发——春温病因追踪之二 被引量:3
5
作者 苏云放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4-6,共3页
伏邪致病说在非典、乙肝、艾滋病、免疫系统等疑难病领域具有重要的治疗价值。伏气温病说的争议必有个前提 ,就是不能脱离临床证候学。伏邪的病位与现代医学人体形态结构、病理定位完全不同 ,它是机体受病后 ,表现于临床证候学主客交浑... 伏邪致病说在非典、乙肝、艾滋病、免疫系统等疑难病领域具有重要的治疗价值。伏气温病说的争议必有个前提 ,就是不能脱离临床证候学。伏邪的病位与现代医学人体形态结构、病理定位完全不同 ,它是机体受病后 ,表现于临床证候学主客交浑状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邪 蛰伏郁 化温 春温 伏气学说
下载PDF
从“冬伤于寒”与“冬不藏精”再论春温之病因病机 被引量:3
6
作者 许光 王加锋 +4 位作者 黄德彬 孙源梓 李少波 王彬 展照双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313-316,共4页
春温,被普遍认为是伏邪温病的一种,因“伏寒化温”待春病发。笔者从《黄帝内经》理论出发,结合前贤经验与临床实际,重新解读“冬伤于寒”和“冬不藏精”之意,认为“冬伤于寒”乃是“冬不藏精”之变文,非伤于寒邪;“伏寒化温”的说法似欠... 春温,被普遍认为是伏邪温病的一种,因“伏寒化温”待春病发。笔者从《黄帝内经》理论出发,结合前贤经验与临床实际,重新解读“冬伤于寒”和“冬不藏精”之意,认为“冬伤于寒”乃是“冬不藏精”之变文,非伤于寒邪;“伏寒化温”的说法似欠妥,实则是伤寒水蜇藏之令气而形成“热邪内伏”的体质。并从“两感于寒”与“不两感于寒”的角度,探讨春温之病机,以期对温病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温 伏气温病 伏寒化温 冬伤于寒 冬不藏精 两感于寒 不两感于寒 《黄帝内经》
下载PDF
温肾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扬 扈晓宇 杨芳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75-1978,共4页
目的:观察温肾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4月至2017年2月就诊的84例病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将入组病例按1∶1比例随机分组。治疗组... 目的:观察温肾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4月至2017年2月就诊的84例病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将入组病例按1∶1比例随机分组。治疗组予温肾方+替比夫定;对照组予安慰剂+替比夫定。疗程为24周。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测血HBV DNA、HBV标志物、肝功能、血脂、空腹血糖及胰岛素;采用超声、Fibro Scan受控衰减参数(CAP)值判断脂肪肝的严重程度;采用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评价胰岛素抵抗(IR)程度。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血HBV DNA阴转率和HBe Ag阴转率方面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超声疗效和Fibro Scan CAP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ALT复常率高于对照组,而HOMA-IR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肾方可提高肾阳虚型CHB合并NASH患者的抗病毒疗效,其机制可能是减轻肝脏的炎性反应、缓解胰岛素抵抗而改善肝脂肪变性和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伏寒 温肾 炎性反应 胰岛素抵抗
原文传递
温肾方对高ALT水平慢性乙型肝炎肾阳虚证患者TLR4/IL-6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扬 扈晓宇 杨芳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0-155,共6页
目的:研究中药温肾方对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慢性乙型肝炎肾阳虚证患者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成都中医药大学... 目的:研究中药温肾方对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慢性乙型肝炎肾阳虚证患者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68例高ALT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前瞻性、平行对照方法设计,将入组病例按1∶1比例随机分组,各34例。治疗组给予温肾方+替比夫定;对照组予安慰剂+替比夫定。疗程均为24周。分别在0,12,24周检测外周血乙型肝炎病毒(HBV)DNA,HBV标志物,IL-6;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 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s 17,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结果: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随着治疗时间延长,两组外周血HBV DNA阴转率,HBe Ag阴转率及血清转换率均依次递增。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在外周血HBV DNA阴转率,HBe Ag阴转率及血清转换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外周血IL-6水平,TLR4 mRNA水平及Th17/Treg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12周达到顶点,明显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12,24周后,治疗组外周血IL-6,TLR4 mRNA水平及Th17/Treg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肾方可提高肾阳虚型高ALT水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疗效,其机制可能是提高TLR4活性,促进IL-6/STAT3信号转导通路表达而调控Th17/Treg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伏寒 温肾 TOLL样受体4 白细胞介素-6 Th17/Treg平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