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伏邪理论从“寒热-痰瘀-虚劳”角度分期辨治肺痿
1
作者 陶旺 王培屹 +3 位作者 孙杰 张冰冰 张晓虹 张诗晓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29-1133,共5页
肺痿是以肺叶痿弱为特征的慢性肺脏虚损性疾病,以咳唾涎沫、气短为主症,与现代医学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相类似。临床以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喘促胸闷为主要表现,甚则呼吸衰竭危及生命。肺痿属于古代疑难杂症,现代医学治疗亦十分棘手... 肺痿是以肺叶痿弱为特征的慢性肺脏虚损性疾病,以咳唾涎沫、气短为主症,与现代医学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相类似。临床以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喘促胸闷为主要表现,甚则呼吸衰竭危及生命。肺痿属于古代疑难杂症,现代医学治疗亦十分棘手。汉代张机从“寒热-痰瘀-虚劳”的角度阐述了肺痿的主要病机,开创了治疗肺痿之先河。肺痿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病情迁延难愈,与伏邪理论“伏而不发”的特点不谋而合。因此,基于伏邪理论,结合中西医病机特点,进一步探讨肺痿早期、进展期、终末期3个阶段的分期论治思路,以期为肺痿不同阶段论治提供新的辨证论治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邪 肺痿 特发性肺纤维化 《金匮要略》 分期辨治 病因病机 寒热伏肺 痰瘀互结
下载PDF
寒饮蕴肺证家兔病理模型初步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孙广仁 陈德溯 +2 位作者 张庆祥 孙明江 张哲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年第2期143-146,共4页
根据肺行水与呼吸相关的理论 ,以现代实验技术和方法 ,模拟寒饮蕴肺证的形成原因和病理改变 ,建立该证的家兔病理模型 ,并以小青龙汤的模拟治疗效应进行印证 ,从动脉血气分析、肺组织 c AMP/c GMP。
关键词 寒饮蕴肺正 病理模型 小青龙汤
下载PDF
李仝教授基于伏寒理论治疗肺癌的经验 被引量:1
3
作者 孙立巧 刘凤智 李仝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20期2945-2949,共5页
肺癌在中国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早期常常通过影像学发现并确诊,其隐匿性较强,若早期无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状,常常不能引起重视,导致部分患者确诊时病情往往处于中晚期,失去了早期治疗的良机。因此,探索肺癌早期的相关病因,对预防... 肺癌在中国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早期常常通过影像学发现并确诊,其隐匿性较强,若早期无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状,常常不能引起重视,导致部分患者确诊时病情往往处于中晚期,失去了早期治疗的良机。因此,探索肺癌早期的相关病因,对预防和治疗肺癌具有重要意义。李仝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伏寒”是肺癌的重要发病因素,先、后天之寒邪伏于人体肺脏,在肺阳不足之时于人体中潜藏下来,等待时机而发病,其积聚性、隐匿性、多变性、伤阳性的特点与该病关系密切。李仝教授在治疗上提出“未病先防、调理体质”“既病防变、祛邪攻毒”“久病补虚、扶正固本”3个原则,及时针对病情的不同阶段采取有效的干预。对未病者调理体质以减少肺癌的潜在发病因素,对早期既病者及时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中后期扶正固本,固护胃气,临床取得了一定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伏寒理论 积聚性 隐匿性 多变性 易伤阳气 辨证论治 名医经验
下载PDF
“五针法”与常规针刺对寒饮伏肺型哮病单项症状体征改善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君 邵素菊 +5 位作者 任重 王培育 华金双 秦小永 王庆波 邵素霞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1,共5页
目的:观察"五针法"与常规取穴针刺治疗寒饮伏肺型哮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2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5例,其中观察组脱落7例,对照组脱落6例。观察组主穴取肺俞、大椎、风门;对照组主穴取肺俞、中府、天突、... 目的:观察"五针法"与常规取穴针刺治疗寒饮伏肺型哮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2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5例,其中观察组脱落7例,对照组脱落6例。观察组主穴取肺俞、大椎、风门;对照组主穴取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孔最、定喘、丰隆、风门、太渊。两组均每次留针30 min,每日针刺1次,连续治疗12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3、6、9、12天的单项症状体征(喘息、咳嗽、咯痰、胸膈满闷、哮鸣音、气短)积分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差异。结果:(1)单项症状体征:治疗第3、6、9、12天,两组患者的6项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除外对照组患者治疗第3天哮鸣音积分虽低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6、9、12天,观察组患者喘息、哮鸣音和咳嗽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除外第3天观察组哮鸣音积分虽然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6、9、12天,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咯痰、胸膈满闷和气短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除外第12 d,观察组胸膈满闷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疗效:观察组临床治愈46例,显效39例,有效10例,无效3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临床治愈23例,显效43例,有效24例,无效9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0.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针法"针刺治疗寒饮伏肺型哮病疗效显著,优于常规取穴针刺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病 寒饮伏肺 五针法 单项症状体征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