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rollability, optimal testing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incubation-latent period mismatch as revealed by COVID-19 被引量:1
1
作者 Jeffery Demers William F.Fagan +1 位作者 Sriya Potluri Justin M.Calabrese 《Infectious Disease Modelling》 CSCD 2023年第2期514-538,共25页
The severe shortfall in testing supplies during the initial COVID-19 outbreak and ensuing struggle to manage the pandemic have affirmed 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optimal supplyconstrained resource allocation strategi... The severe shortfall in testing supplies during the initial COVID-19 outbreak and ensuing struggle to manage the pandemic have affirmed 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optimal supplyconstrained resource allocation strategies for controlling novel disease epidemics.To address the challenge of constrained resource optimization for managing diseases with complications like pre-and asymptomatic transmission,we develop an integro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 compartmental disease model which incorporates realistic latent,incubation,and infectious period distributions along with limited testing supplies for identifying and quarantining infected individuals.Our model overcomes the limitations of typical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 compartmental models by decoupling symptom status from model compartments to allow a more realistic representation of symptom onset and presymptomatic transmission.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hese realistic features on disease controllability,we find optimal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total infection sizes that allocate limited testing resources between‘clinical’testing,which targets symptomatic individuals,and‘non-clinical’testing,which targets non-symptomatic individuals.We apply our model not only to the original,delta,and omicron COVID-19 variants,but also to generically parameterized disease systems with varying mismatches between latent and incubation period distributions,which permit varying degrees of presymptomatic transmission or symptom onset before infectiousness.We find that factors that decrease controllability generally call for reduced levels of non-clinical testing in optimal strategies,whi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ubation-latent mismatch,controllability,and optimal strategies is complicated.In particular,though greater degrees of presymptomatic transmission reduce disease controllability,they may increase or decrease the role of nonclinical testing in optimal strategies depending on other disease factors like transmissibility and latent period length.Importantly,our model allows a spectrum of diseases to be compared within a consistent framework such that lessons learned from COVID-19 can be transferred to resource constrained scenarios in future emerging epidemics and analyzed for optim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sting quarantine control Optimal resource allocation Presymptomatic transmission latent period Incubation period Age of infection
原文传递
Global stability of a SEIR epidemic model with infectious force in latent period and infected period under discontinuous treatment strategy
2
作者 Yanjun Zhao Huilai Li +1 位作者 Wenxuan Li Yang W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athematics》 SCIE 2021年第5期221-238,共18页
We consider a SEIR epidemic model with infectious force in latent period and infected period under discontinuous treatment.The treatment rate has at most a finite number of jump discontinuities in every compact interv... We consider a SEIR epidemic model with infectious force in latent period and infected period under discontinuous treatment.The treatment rate has at most a finite number of jump discontinuities in every compact interval.By using Lyapunov theory for discontinuous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nd other techniques on non-smooth analysis,the basic reproductive number Ro is proved to be a sharp threshold value which completely determines the dynamics of the model.If Ro<1,then there exists a disease-free equilibrium which is globally stable.If Ro>1,the disease-free equilibrium becomes unstable and there exists an endemic equilibrium which is globally stable.We discuss that the disease will die out in a finite time which is impossible for the corresponding SEIR model with continuous treatment.Furthermore,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indicate that strengthening treatment measure after infective individuals reach some level is beneficial to disease contr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nt period infected period discontinuous treatment globally stable global convergence in finite time
原文传递
无痛分娩对产程潜伏期延长倾向者母婴结局、产后恢复的影响
3
作者 张洁 洪艳 吕新平 《黑龙江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1033-1036,共4页
目的:探讨无痛分娩在产程潜伏期延长倾向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1月—2024年4月我院收治的产程潜伏期延长倾向产妇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分娩,观察组实施无痛分娩,对比两组产程时间、分娩疼痛感... 目的:探讨无痛分娩在产程潜伏期延长倾向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1月—2024年4月我院收治的产程潜伏期延长倾向产妇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分娩,观察组实施无痛分娩,对比两组产程时间、分娩疼痛感、疼痛应激水平、母婴结局、产后恢复。结果:观察组各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镇痛后分娩疼痛感评分低于对照组,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产后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痛分娩在产程潜伏期延长倾向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利于缩短产程时间、减轻分娩疼痛感与疼痛应激,改善母婴结局,加快产后康复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痛分娩 产程潜伏期延长倾向患者 母婴结局 产后恢复 产程时间 分娩疼痛感
下载PDF
陈健教授从“伏火”论治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经验
4
作者 李芳芳 胡珏 +1 位作者 俞珂频 陈健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78-180,192,共4页
[目的]总结陈健教授从“伏火”论治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门诊跟诊学习、病案收集整理及查阅相关文献,探讨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的病因病机,总结陈教授从“伏火”论治该病的治疗经验,并举验案一则加以验证。[结果... [目的]总结陈健教授从“伏火”论治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门诊跟诊学习、病案收集整理及查阅相关文献,探讨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的病因病机,总结陈教授从“伏火”论治该病的治疗经验,并举验案一则加以验证。[结果]陈教授认为,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的核心病机为“伏火”,“伏火”为发病之本,痰、毒、瘀既是病理产物,也是贯穿病程始终的重要致病因素,郁为存在于发病全过程的病理状态。治疗上以益气除热或养阴清热与调气之法并行,并以自拟方药为治疗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的有效验方。所举验案以周期性发热为主要症状,辨为阴虚发热证,投以养阴清热、行气解郁之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结论]陈教授从“伏火”论治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临床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周期性发热综合征 伏火 辨证论治 益气除热 养阴清热 经验 陈健
下载PDF
定喘颗粒对OVA诱导豚鼠急性哮喘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孙逸凡 倪雯婷 +3 位作者 孙晓萍 王爱云 陆茵 陈文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41-1047,共7页
目的探讨定喘颗粒对于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诱导的豚鼠急性哮喘模型的影响。方法通过腹腔注射OVA溶液并进行行为学评分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硫酸特布他林组、喘嗽宁片组、定喘颗粒低剂量组、定喘颗粒中剂量组、定喘颗粒高剂量组,并从... 目的探讨定喘颗粒对于卵清蛋白(Ovalbumin,OVA)诱导的豚鼠急性哮喘模型的影响。方法通过腹腔注射OVA溶液并进行行为学评分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硫酸特布他林组、喘嗽宁片组、定喘颗粒低剂量组、定喘颗粒中剂量组、定喘颗粒高剂量组,并从未处理豚鼠中随机选取8只作为空白组。在给药2周后通过OVA喷雾进行刺激,检测模型组及各给药组中豚鼠的引喘潜伏期,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豚鼠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水平,并借助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液检测全血和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的数量,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检测豚鼠肺部组织的病理变化情况并评估。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炎症相关指标出现明显异常,指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尤其是硫酸特布他林片组,以及定喘颗粒高剂量组给药均可延长OVA诱发急性支气管哮喘豚鼠的引喘潜伏期,降低血液及BALF中IL-4和IL-10的水平和EOS的数量,并缓解肺部组织的病理变化。结论定喘颗粒可以有效缓解急性哮喘时出现的炎症情况,并减少哮喘相关炎症导致的肺部病理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喘颗粒 OVA诱导 豚鼠急性哮喘 引喘潜伏期 炎症反应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相关影响因素 被引量:2
6
作者 詹勇 《医疗装备》 2023年第24期87-89,93,共4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医院收治的8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PFNA治疗。根据围手术期是...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医院收治的82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PFNA治疗。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发生隐性失血分为发生组(18例)与未发生组(64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82例接受PFNA治疗的患者中,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发生率为21.95%(18/8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手术时间≥60 min、合并基础疾病、术前使用抗凝药物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有关(P<0.05);性别、体质量、是否输血与围手术期隐性失血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手术时间≥60 min、合并基础疾病及术前使用抗凝药物均为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75岁、手术时间≥60 min、合并基础疾病、术前使用抗凝药物是导致围手术期隐性失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予以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内固定 围手术期 隐性失血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间苯三酚注射液对产程潜伏期产程进展及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
7
作者 常丽莉 周娟 《当代医学》 2023年第34期115-117,共3页
目的探究间苯三酚注射液对产程潜伏期产程进展及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90例正常足月妊娠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组规律宫... 目的探究间苯三酚注射液对产程潜伏期产程进展及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就诊的90例正常足月妊娠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组规律宫缩进入潜伏期时,静脉注射间苯三酚80mg,对照组不给予药物,比较两组第一产程(潜伏期及活跃期)、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宫口扩张速度、产后出血量、宫颈水肿发生率、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情况、分娩疼痛程度。结果研究组第一产程潜伏期及活跃期均短于对照组,宫口扩张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两组第二产程、第三产程、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宫颈水肿发生率、剖宫产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分娩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苯三酚注射液用于产妇第一产程潜伏期,可缩短第一产程,加快宫口扩张速度,减轻孕产妇分娩疼痛程度,且能降低宫颈水肿发生率及剖宫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苯三酚 潜伏期 产程进展 分娩疼痛 新生儿Apgar评分
下载PDF
花生品种对疮痂病抗性及其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32
8
作者 方树民 王正荣 +3 位作者 柯玉琴 陈玉森 黄春梅 于建兴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91-297,共7页
【目的】研究花生栽培品种对疮痂病的抗性差异,为品种抗性鉴定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病菌孢子悬液对32份品种作田间接种鉴定,对不同叶位病情做调查;用不同病级叶片作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测定。对8份品种作表皮组织显微计测和病... 【目的】研究花生栽培品种对疮痂病的抗性差异,为品种抗性鉴定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病菌孢子悬液对32份品种作田间接种鉴定,对不同叶位病情做调查;用不同病级叶片作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测定。对8份品种作表皮组织显微计测和病程观察。【结果】粤油5号等11份表现感病;濮花16等10份为中感;淮花8号等8份和徐花8号等3份则为中抗和抗病。抗病型品种(MR-R)顶端嫩叶发病率0~23.8%,Ⅴ、Ⅵ级病叶比率0;感病型品种(MS-S)则分别为84%~100%和10.7%~37.1%。随着叶片病害逐级加重,POD活性和MDA含量相应上升;CAT和SOD活性则呈下降趋势。不同品种皮层结构差异决定对疮痂病抗性,抗病品种具较厚的角质层,叶片气孔较少;且病菌潜育期长,产生病斑少,果荚带菌率低。【结论】主栽泉花10号等感病品种表皮角质层薄,嫩叶气孔多,病菌潜育期短,产生病斑数多,释放孢子量大,这是导致该病流行的首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疮痂病 品种抗性 酶活性 皮层组织结构 潜育期
下载PDF
避雨栽培对葡萄霜霉病发生的影响与葡萄冠层微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0
9
作者 邓维萍 杨敏 +4 位作者 何霞红 李沛 王海宁 朱书生 杜飞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6-82,共7页
系统比较了云南省石林县(‘红地球’)和弥勒县(‘水晶葡萄’)葡萄园采用避雨栽培和露天栽培对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viticola(Berk.&Curtis)Berl.&de Toni.的防治效果,监测了田间葡萄园内避雨栽培和露天栽培处理中葡萄霜霉病的... 系统比较了云南省石林县(‘红地球’)和弥勒县(‘水晶葡萄’)葡萄园采用避雨栽培和露天栽培对葡萄霜霉病Plasmoparaviticola(Berk.&Curtis)Berl.&de Toni.的防治效果,监测了田间葡萄园内避雨栽培和露天栽培处理中葡萄霜霉病的发生流行与植株冠层气象因子的变化情况,并结合适宜葡萄霜霉病病害循环的温度、相对湿度、叶面持露时间及田间葡萄植株冠层微气象因子的变化对避雨栽培有效防治葡萄霜霉病的气象原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避雨处理可有效控制葡萄霜霉病的发生和危害,石林县和弥勒县两地葡萄园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7.84%和66.29%。弥勒县‘水晶葡萄’对霜霉病的抗性较强,霜霉病发生较轻,但在避雨栽培条件下霜霉病的病情指数也显著低于对照。植株冠层微气象因子变化分析表明,避雨栽培可以减少决定霜霉病菌能否成功侵染的叶面水膜持续时间,创造不适宜霜霉病菌萌发和侵入的条件,还可以显著减低棚内植株冠层适宜孢子囊产生的相对湿度的持续时间,减少霜霉病菌的侵染菌量,从而有效地控制了霜霉病的发生和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霜霉病菌 孢子侵染 潜育期 病斑扩展 孢子囊产生 叶面持露时间
下载PDF
直流电压下油纸绝缘局部放电发展过程的潜伏期特征 被引量:13
10
作者 徐征宇 汪可 +2 位作者 孙建涛 赵晓宇 李原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14-619,共6页
研究直流电压下油纸绝缘局部放电发展过程对于准确判断换流变压器的绝缘缺陷十分重要。为此搭建了油纸绝缘直流局部放电试验系统,采用球-板电极模型、阶梯式加压方法试验研究了直流局放发展过程,得到了发展过程存在潜伏期的结论,同时采... 研究直流电压下油纸绝缘局部放电发展过程对于准确判断换流变压器的绝缘缺陷十分重要。为此搭建了油纸绝缘直流局部放电试验系统,采用球-板电极模型、阶梯式加压方法试验研究了直流局放发展过程,得到了发展过程存在潜伏期的结论,同时采用光学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及宽频介电谱仪对直流局放发展过程中的油纸绝缘材料特性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潜伏期内油纸绝缘表面变得光滑,类似"山峰"状的纤维结构基本消失;油纸绝缘粗糙度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油纸绝缘相对介电常数呈下降趋势而电导率呈上升趋势。研究结论可用于进一步分析油纸绝缘直流局部放电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纸绝缘 直流电压 局部放电 潜伏期 表面粗糙度 介电常数 电导率
下载PDF
穴位埋线抗青霉素致痫大鼠癫痫发作的行为学观察 被引量:28
11
作者 刘卫英 邓元江 +1 位作者 彭楚湘 林亚平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法抗实验性癫痫大鼠痫性发作的作用。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埋线组、西药组、针刺组,分组进行预处理后,以腹腔注射青霉素造成大鼠癫痫模型,观察各组造模后70min内痫性发作的潜伏期和痫性发作行为表现。结果埋...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法抗实验性癫痫大鼠痫性发作的作用。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埋线组、西药组、针刺组,分组进行预处理后,以腹腔注射青霉素造成大鼠癫痫模型,观察各组造模后70min内痫性发作的潜伏期和痫性发作行为表现。结果埋线组、西药组、针刺组的痫性发作潜伏期均比模型组延长(P<0.05或P<0.01),其中埋线组最长,但与西药组、针刺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埋线组大鼠出现的痫性行为表现点头/甩尾、须动/头面抽动、前肢/后肢抽动、全身抽动、窜动的次数均比模型组少,整体发作程度比模型组轻,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穴位埋线法可延缓癫痫的发作潜伏期、减少癫痫发作行为、减轻癫痫发作程度,具有显著的抗痫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埋线 癫痫 潜伏期 癫痫发作行为
下载PDF
温度和品种抗性对烟草青枯病潜育期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何永宏 曾乙心 +5 位作者 刘林 赵明丽 刘月静 陈兴全 谢勇 秦西云 《烟草科技》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20,32,共6页
为揭示烟草青枯病的发生流行规律,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确定菌悬液浓度,以K326、红花大金元、云烟85和云烟87为试验材料,利用盆栽试验筛选最佳接种方法,进而确定影响烟草青枯病侵染阈值和潜育期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采用菌悬液蘸根是烟... 为揭示烟草青枯病的发生流行规律,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确定菌悬液浓度,以K326、红花大金元、云烟85和云烟87为试验材料,利用盆栽试验筛选最佳接种方法,进而确定影响烟草青枯病侵染阈值和潜育期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采用菌悬液蘸根是烟草青枯病菌的最佳接种方法,与灌根法比较,蘸根法的发病时间可提早8 d;通过系列浓度梯度的菌悬液接种试验,明确了烟草青枯病的侵染阈值为3×102cfu/mL;人工气候箱盆栽试验结果显示,4个烟草品种表现出相似的发病规律,即烟草青枯病潜育期受温度影响较大,表现出潜育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最适发病期内,因品种抗性的差异,烟草青枯病潜育期为20~28 d,平均24 d,抗病性越高,潜育期越长;反之则越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青枯病菌 潜育期 侵染阈值 温度 品种
下载PDF
基于炮效关系研究白芥子镇咳药效物质基础 被引量:22
13
作者 冯宝民 邱琳 +6 位作者 谌启鹏 王惠国 史丽颖 蒋革 唐玲 王永奇 苑艳霞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73-1176,共4页
目的基于炮制方法与药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白芥子镇咳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HPLC比较炒制前后白芥子中化学成分的变化。以体积比为0.25的浓氨水做引咳实验,以实验动物的咳嗽潜伏期、2min内咳嗽次数为评价指标,比较炒制前后白芥子的镇咳... 目的基于炮制方法与药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白芥子镇咳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采用HPLC比较炒制前后白芥子中化学成分的变化。以体积比为0.25的浓氨水做引咳实验,以实验动物的咳嗽潜伏期、2min内咳嗽次数为评价指标,比较炒制前后白芥子的镇咳作用。分离纯化炒制后含量明显增加的对羟基苯乙腈成分并考察其镇咳作用。结果白芥子炒制后,镇咳作用明显增强,其对羟基苯乙腈含量明显增高。对羟基苯乙腈具有明确镇咳作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中、高剂量对羟基苯乙腈的镇咳作用优于炒白芥子。结论炒制后白芥子镇咳作用增强,炒制法可以增加白芥子中对羟基苯乙腈的含量,对羟基苯乙腈镇咳作用明显,是白芥子镇咳的药效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炮效关系 对羟基苯乙腈 引咳时间 引咳次数 药效物质基础 HPLC
下载PDF
花生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混合侵染对侵染概率和潜育期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周如军 崔建潮 +2 位作者 傅俊范 徐喆 薛彩云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4264-4271,共8页
[目的]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是花生生产上主要病害,两种病害田间混发现象普遍,造成了严重的产量损失。论文旨在研究花生褐斑病菌(Cercospora arachidicola)和网斑病菌(Phoma arachidicola)混合侵染过程中,不同因子对侵染概率和潜育期的影... [目的]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是花生生产上主要病害,两种病害田间混发现象普遍,造成了严重的产量损失。论文旨在研究花生褐斑病菌(Cercospora arachidicola)和网斑病菌(Phoma arachidicola)混合侵染过程中,不同因子对侵染概率和潜育期的影响,探讨病害间的相互关系,为制定多病虫害综合治理体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不同生育期、接种浓度和叶面保湿时间处理下,对白沙1016混合接种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分析不同因子对花生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侵染概率的影响,探索病菌混合侵染与其侵染概率和潜育期的关系。[结果]单独接种2种病菌,其侵染概率均随花生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即始花期<盛花期<开花末期。在同一生育期接种,随着保湿时间延长,接菌量增加,侵染概率逐渐增大。2种病菌混合接种其侵染概率有显著差异,混合接种较单独接种侵染概率均相应降低,并随着接种量的增加、生育期和保湿时间的延长,混合侵染概率较单一接种下降明显。不同生育期单一病菌接种,2种病菌的潜育期存在差异,在始花期和开花末期,褐斑病潜育期均为20 d,而在盛花期为16 d;网斑病在始花期潜育期较长为10 d,而在盛花期和开花末期均为7 d。潜育期的长短可能受叶片龄期和衰老程度的影响,病害潜育期在生育前期较长,后期相对较短,而受冠层温湿度的影响不大。混合侵染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病菌的潜育期。在始花期,混合接种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的潜育期分别较单独接种长2 d和5 d;而在盛花期和开花末期,混合接种褐斑病菌潜育期比单独接种分别延长了4 d和2 d,网斑病潜育期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均为7 d。[结论]单独接种花生褐斑病菌和网斑病菌,侵染概率均随着生育期和保湿时间的延长和接种菌量的增加而增大,混合接种与单一接种相比,混合病菌侵染其侵染概率均较单独侵染有所降低,潜育期延长。花生褐斑病和网斑病潜育期的长短除受病菌与寄主互作影响外,可能受叶片龄期和衰老程度影响,而与冠层温湿度关系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褐斑病菌 花生网斑病菌 侵染概率 潜育期 混合侵染
下载PDF
猕猴桃溃疡病主要发病条件研究 被引量:35
15
作者 王振荣 高同春 +6 位作者 顾江涛 胡宏云 王梅 钱子华 方书苗 蔡云 储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8年第4期347-348,351,共3页
猕猴桃溃疡病病原细菌(PesudomonassyringaePV.actinidiae)在适宜条件下,潜育期最短19d。该病发生早迟和为害程度与极端低温出现的早迟和低温程度关系密切。当极端低温达-12℃以下时5d内发... 猕猴桃溃疡病病原细菌(PesudomonassyringaePV.actinidiae)在适宜条件下,潜育期最短19d。该病发生早迟和为害程度与极端低温出现的早迟和低温程度关系密切。当极端低温达-12℃以下时5d内发病,此年将成重病或严重病年;当旬平均气温达20℃时,病害停止漫延为害。品种的抗性对溃疡病的为害起着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溃疡病 极端低温 潜育期 品种
下载PDF
未足月胎膜早破不同孕周及潜伏期长短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35
16
作者 杜晓红 杜昂鹰 王扬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30-632,共3页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破膜孕周及不同潜伏期长短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48例孕28~36+6周PPROM孕产妇和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孕28~33+6周PPROM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缺血缺氧性脑病和死亡及绒毛膜羊...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破膜孕周及不同潜伏期长短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48例孕28~36+6周PPROM孕产妇和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孕28~33+6周PPROM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缺血缺氧性脑病和死亡及绒毛膜羊膜炎均明显高于孕34~36+6周PPROM组,孕28~33+6周PPROM组潜伏期在48小时以内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缺血缺氧性脑病和死亡均高于潜伏期在48小时以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34~36+6周PPROM组潜伏期在48小时以内者的孕产妇与潜伏期在48小时以后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孕28~33+6周PPROM应采取促胎肺成熟和预防感染等措施,延长孕周,适时终止妊娠;而孕34~36+6周PPROM胎儿肺成熟者应在破膜48小时以内终止妊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膜早破 潜伏期 妊娠结局
下载PDF
138例狂犬病潜伏期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孙立梅 吴文锋 +3 位作者 许桂锋 张松梅 李波 侯春霞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6年第3期563-564,共2页
目的 分析138例狂犬病潜伏期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狂犬病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2-2005年茂名市138份狂犬病个案资料录入EPIDATA数据库,运用SPSS10.0进行单因素行列卡方分析和等级回归分析。结果 茂名地区狂犬病潜伏期中... 目的 分析138例狂犬病潜伏期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狂犬病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2-2005年茂名市138份狂犬病个案资料录入EPIDATA数据库,运用SPSS10.0进行单因素行列卡方分析和等级回归分析。结果 茂名地区狂犬病潜伏期中位数37d,最短潜伏期4d,最长潜伏期2584d(7年29d);病例的咬伤部位及年龄与潜伏期长短密切相关。结论加强农村地区的重点人群(儿童及农民)预防狂犬病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动物致伤暴露后伤口处理率及免疫接种率是当前卫生部门狂犬病防制的主要策略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犬病 潜伏期 伤口处理 狂犬病疫苗 等级回归
下载PDF
爱地那非对阴茎勃起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维亭 赵专友 +3 位作者 何小云 刘厚孝 汤立达 刘宝顺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0-225,共6页
目的 研究开发新型阴茎勃起功能障碍防治药物。方法 采用阿扑吗啡刺激中枢兴奋引起清醒雄性大鼠勃起模型,通过记录海绵体内压,观察爱地那非对勃起潜伏期(TFR )、30min内勃起次数(PP30 )、勃起强度(AUC)、勃起持续时间(D)的影响;采用... 目的 研究开发新型阴茎勃起功能障碍防治药物。方法 采用阿扑吗啡刺激中枢兴奋引起清醒雄性大鼠勃起模型,通过记录海绵体内压,观察爱地那非对勃起潜伏期(TFR )、30min内勃起次数(PP30 )、勃起强度(AUC)、勃起持续时间(D)的影响;采用去势大鼠模型,观察柠檬酸爱地那非灌胃给药对电刺激大鼠阴茎TFR的影响;采用小鼠去势模型,观察小鼠捕捉潜伏期及捕捉次数影响。结果大鼠给予爱地那非1h后,可使阿扑吗啡诱导的TFR缩短,PP30 ,D ,AUC增加,3,10mg·kg- 1爱地那非使TFR分别缩短2 8.1% ,4 3.0 % ;2 4h后爱地那非10mg·kg- 1仍可缩短TFR ,较对照组比较缩短2 7.7%。3,10mg·kg- 1爱地那非使PP30分别增加4 2 .3% ,4 2 .3% ,可使D分别增加89.3% ,91.5 % ,AUC分别增加30 .3% ,74 .9% ,10mg·kg- 1仍可使2 4h后AUC明显延长。爱地那非6 ,2 0mg·kg- 1可使去势大鼠延长的TFR分别缩短4 7.9% ,78.8% ,使延长的TFR缩短一半所需的剂量为6 .4mg·kg- 1;爱地那非4 .5及15mg·kg- 1可使去势小鼠捕捉潜伏期分别缩短12 5 .8% ,15 3.0 % ,其延长的潜伏期恢复到正常所需的剂量为3.3mg·kg- 1。爱地那非1.5 ,4 .5和15mg·kg- 1可使去势小鼠爬背次数分别增加1.7,1.9和3.3倍,其爬背次数恢复到正常所需剂量为11.4mg·kg-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爱地那非 阴茎勃起 潜伏期
下载PDF
实验性眩晕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0
19
作者 傅继华 余书勤 +2 位作者 刘军 李萍萍 张媛媛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18-520,共3页
目的 建立一种操作简单、切实可行的实验性眩晕动物模型 ,以便于抗眩晕药物的研究。方法 选用昆明种小鼠 ,通过训练使其建立起逃避电击反射 ,然后通过旋转使动物产生眩晕 ,以旋转后逃避电击反射完成所需的时间 (潜伏期 )作为衡量眩晕... 目的 建立一种操作简单、切实可行的实验性眩晕动物模型 ,以便于抗眩晕药物的研究。方法 选用昆明种小鼠 ,通过训练使其建立起逃避电击反射 ,然后通过旋转使动物产生眩晕 ,以旋转后逃避电击反射完成所需的时间 (潜伏期 )作为衡量眩晕时间长短的指标。结果 用天麻素、盐酸地芬尼多及对照组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 ,该模型能有效地反映以上抗眩晕药物及对照组的药效作用。结论 该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动物眩晕程度及眩晕时间的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眩晕 动物模型 逃避电击反射 潜伏期 眩晕时间
下载PDF
煤自燃发火潜伏期不同温度下耗氧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李宗翔 刘宇 +1 位作者 张明乾 吴邦大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5-130,共6页
为了探究地层温度的升高对采空区自燃倾向性的影响,对处于自燃潜伏期的煤展开耗氧特性和CO释放特性的研究。通过对长平矿3#煤分别进行20~60℃的封闭耗氧实验,得到了自燃潜伏期不同温度下煤的氧浓度以及CO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对氧浓... 为了探究地层温度的升高对采空区自燃倾向性的影响,对处于自燃潜伏期的煤展开耗氧特性和CO释放特性的研究。通过对长平矿3#煤分别进行20~60℃的封闭耗氧实验,得到了自燃潜伏期不同温度下煤的氧浓度以及CO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对氧浓度变化曲线和CO浓度变化曲线进行拟合分析得到了不同温度下煤的氧气消耗和CO生成速度,同时得到了氧浓度衰减系数和CO浓度增长系数。封闭耗氧实验结果表明:从20~60℃氧气消耗速度逐渐增大并且氧浓度衰减系数呈指数增长,CO浓度增长系数也逐渐增大并且同样呈指数增长,煤的窒熄带氧浓度临界值从20~60℃逐渐由16.8%降低到12.4%。为探究不同温度下采空区煤的自燃发火危险性,将封闭耗氧实验结果的参数应用到采空区CFD数值模拟仿真中,模拟得到随着温度升高采空区窒熄带临界氧浓度位置由200 m增长到380 m。结果表明:常温下不易自燃的煤在较高的环境温度下表现出了较强的氧气消耗和CO释放能力,并且采空区自然氧化带随着温度的升高动态变宽,增大了采空区的自燃发火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温度 采空区 自燃潜伏期 CFD仿真 封闭耗氧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