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6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o-Piracy on the High Seas? Benefit Sharing from Marine Genetic Resource Exploitation in Areas beyond National Jurisdiction
1
作者 John Samuel Bird 《Natural Resources》 2018年第12期413-428,共16页
Transnational benefit sharing from the exploitation of Marine Genetic Resources’ (MGR’s) in Areas Beyond National Jurisdiction (ABNJ) presents a unique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law. Proposals to govern MGR’s in ABN... Transnational benefit sharing from the exploitation of Marine Genetic Resources’ (MGR’s) in Areas Beyond National Jurisdiction (ABNJ) presents a unique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law. Proposals to govern MGR’s in ABNJ include leaving them unregulated, governance under the 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ISA) or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 or implementing a new international regime.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a hybrid solution for MGR governance?under the ISA which is modeled on the CBD and The Nagoya Protocol (Nagoya), provides the most adroit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equal benefit and access to MGR’s for all States. This solution ensures adequate conservation of MGR’s, meanwhile fostering sustainable exploitation and maintaining equality in access, biodiversity and the sharing of financial and technological benefits amongst the internationalcommunity. Further, examining benefit sharing from bioprospecting under the CBD and Nagoya provides a foundation for a benefit-sharing regime in ABNJ under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UNCLOS). Examining the CBD, Nagoya and UNCLOS demonstrates how benefits arising from exploitation of MGR’s in the high seas and deep bed should be included as a mandate of the ISA. This methodology is accomplished by focusing on bioprospecting for MGR’s and how the CBD and Nagoya facilitate access to the resource while ensuring that the host State or community benefits from granting access. As the CBD and Nagoya focus on benefit sharing in light of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UNCLOS regulates in areas beyond national jurisdiction, the ISA is perfectly placed to adopt the principles of the CBD and Nagoya and provide a mechanism to ensure that MGR’s in ABNJ are adequately conserved and the benefits arising from their exploitation equitably sha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ine Genetic RESOURCES Natural RESOURCES BIODIVERSITY BIOPROSPECTING 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Nagoya Protocol CONVENTION on BIODIVERSITY law Conservation Benefit Sharing High seaS Deepsea Bed Area
下载PDF
Rethinking 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Jus Publicum Universal: The Formation of China as a "Semi-Civilized" Legal Subject
2
作者 Robert Stern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17年第2期181-261,共81页
Much of the existing scholarship on the universalization of nineteenth-century international law has framed it in terms of the imperial West's domination of non-Western societies. This article complicates and qualifi... Much of the existing scholarship on the universalization of nineteenth-century international law has framed it in terms of the imperial West's domination of non-Western societies. This article complicates and qualifies this conventional state-centric narrative by investigating the juridical, capitalist production of China as a "semi-civilized" international legal subject. It examines the foundational modern Sino-British/Western commercial and extraterritorial treaties, as well as the treatises of a new professional class of British international lawyers--James Lorimer (1818-90), John Westlake (1828-1913), William Edward Hall (1835-94), T. E. Holland (1835-1926), Thomas Lawrence (1849-1920), and Lassa Oppenheim (1849-1920). The juridical production of China as a "semi-civilized" legal subject throws into relief the dual capitalist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universalization of nineteenth-century international law. On the one hand, this "civilized" legal discourse underwrote a novel liberal conception of a universal international law (jus publicum universal) within which China was formally included as a quasi-legal subject.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underwrote a particularistic, Euro-centric international law, which excluded China from its global domain and denied it basic sovereign rights. In this way also, "civilized" international law justified both formal equality in European- non-European treaty relations, as well as the real substantive inequality of these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Building on the critical theoretical work of Evgeny Pashukanis (1891-1937),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a non-orthodox Marxist social theory of legal forms is best suited to explain the abstract, liberal universalism of nineteenth-century "civilized"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contradictory forms of legal and jurisprudential discourse it made available and rendered normatively meaningful to international law practitioners. Through this Marxist theory, moreover, I shall relate said contradictory discourse to modern commodity exchange pract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tional law CIVILIZATION legal subject CAPITALISM liberal abstraction Pashukanis
原文传递
Laser Weapons: Blinding Laser Weaponry and Its Discontents
3
作者 ErkanAkdogan 《Chinese Business Review》 2017年第11期555-570,共16页
In our highly globalized but culturally divided world whereby so-called defense industry is implied as both innovative and progressive, as contemporaneously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doctrine is conceived to be static a... In our highly globalized but culturally divided world whereby so-called defense industry is implied as both innovative and progressive, as contemporaneously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doctrine is conceived to be static and conservative. This doubly bound narrative itself is almost as old as international law wherein the most striking contradictory moments happened in the era of, and between two world wars: In such a way that our thinking of legal and other fields owe much more thereto than we realize today. In this study, it is purported to call attention to some key understandings which may be termed as militarist humanitarianism, humanitarian militarism, or, optimist scientism, and pessimist humanitarianism. As such, it is intended to examine international issues pertaining to humanitarianism and militarism through the lens of different perspectives, doctrine-itself and their history as enshrined in the Protocol IV on Blinding Laser Weapons, issues which are almost totally neglected in the mainstream media and academ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gal theory international law DISARMAMENT arms control Protocol IV on Blinding Laser Weapons
下载PDF
The Future for the Enterprise
4
作者 CHANG Hong 《中国海洋法学评论(中英文版)》 2017年第2期207-226,共20页
The Enterprise regime was intensively negotiated first in the Third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Law of the Sea (UNCLOS III) from 1973 to 1982 and then in the UN Secretary General’s informal consultations from 19... The Enterprise regime was intensively negotiated first in the Third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Law of the Sea (UNCLOS III) from 1973 to 1982 and then in the UN Secretary General’s informal consultations from 1990 to 1994.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hereinafter the “Convention”) is a major achievement of the UNCLOS III and the Agreement Relating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rt XI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of 10 December 1982 (hereinafter the “1994 Agreement”) is an achievement of the informal consultations. The Enterprise regime has been dramatically changed in many ways with the adoption of 1994 Agreement. Envisaged as an operational organ of the 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the outlook of the Enterprise is still unknown. In this connection, this paper highlights a few questions which need to be answered urgently, and proposes the way forward for the operationalization of the Enterprise in terms of legal principles and institutional desi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ENTERPRISE 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1994 AGREEMENT
下载PDF
论涉外法治关系的法理结构及实践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莫纪宏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13,共13页
本文从一个全新的法理视角来阐释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的“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 本文从一个全新的法理视角来阐释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的“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确定的“加强涉外法治工作”政策术语演变背后的法理依据,并对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义之一的“坚持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法理内涵进行了创新意义上的解读,其基本分析方法就是打破了传统法理学使用的法律关系概念的逻辑界限,用法理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的法治关系的概念来分析“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关系中的各种法律问题,主张应当把制定法规则与法律秩序效果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性地判断一个主权国家的法治状态,不能仅仅将研究视野停留在制定法规则占优势的传统法理上。本文在分析法治关系概念的建构功能时指出,在涉外法治关系体系中,法治关系的构成要素至少应当分为九个方面,包括法律规则要素、法律关系主体要素、法律关系客体要素、法律关系内容要素(主要是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时空要素、法律关系手段要素、法律关系目的要素、法律关系效力要素和法律关系秩序要素。上述九个方面的法治关系构成要素只要其中一个类型的要素中包含“涉外”因素,那么,这种法治关系就具有了“涉外法治关系”的特性,就必须从整体上来协调法律关系中的法律规则与法律秩序之间的价值要求,统筹基于传统法律关系理论形成的“国内法治”与根据法治关系理论产生的“涉外法治”,以具有实效性的“法治”价值来保证涉外法律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涉外工作法治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外法律工作 涉外法律关系 涉外法治工作 涉外法治关系 国内法治 涉外法治 国际法治
下载PDF
更高水平开放需适配高端涉外法治研究和运用人才
6
作者 龚柏华 《交大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8,共14页
为了获得更高水平开放,需要对标高水准国际经贸规则,更高水平开放的重要途径是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制度型开放。更高水平开放需适配高端涉外法治研究和运用人才,国际法治人才是适配涉外法治的高端人才。高端涉外法治研究和运用靠高端涉外... 为了获得更高水平开放,需要对标高水准国际经贸规则,更高水平开放的重要途径是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制度型开放。更高水平开放需适配高端涉外法治研究和运用人才,国际法治人才是适配涉外法治的高端人才。高端涉外法治研究和运用靠高端涉外法治人才来实现。我国高端涉外法治研究和运用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学术研究供给与政府运用需求的供求关系有所失衡;学术研究水平与实务运用能力存在一定脱节;学术研究投入与实战效果产出似乎不成比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我国高端涉外法治研究和运用人才能力的培养:定向扶持为政府涉外决策服务的高端涉外法治运用型智库人才;重点扶持为政府提供涉外法律服务的高端涉外法律工作者队伍;设计培养学以致用的涉外法治运用高端人才的课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外法治 国际法 法治人才 课程体系
下载PDF
论无人海洋系统的国际法规制与我国的因应
7
作者 刘丹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80,共12页
无人海洋系统国际规制的难点体现在无人海洋系统自身法律地位界定、主权豁免、航行(或飞越)权等多个领域,而国际海事组织(IMO)无人船国际造法则代表着该领域的规则变革。无人海洋系统国际法规制困境,不仅因为无人海洋系统触及海洋治理... 无人海洋系统国际规制的难点体现在无人海洋系统自身法律地位界定、主权豁免、航行(或飞越)权等多个领域,而国际海事组织(IMO)无人船国际造法则代表着该领域的规则变革。无人海洋系统国际法规制困境,不仅因为无人海洋系统触及海洋治理的多个治理维度,而且因为其规制具有治理主体多元化、规则碎片化和国际话语权不均等特征。我国未来应从加强无人海洋系统完善海洋治理能力、推进国际和国内法治建设三个层面予以因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海洋系统 海洋治理 国际法规制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国际海事组织 中国因应
下载PDF
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变革:历史演进、发展趋势与影响因素
8
作者 杨泽伟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0-65,共16页
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历史演进,可以分为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萌芽时期、近代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现代国际海洋法律秩序和当代国际海洋法律秩序四个阶段。国际海洋法律秩序将呈以下发展趋势:条约法规则占据主导地位,但软法影响力日益扩大;国... 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历史演进,可以分为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的萌芽时期、近代国际海洋法律秩序、现代国际海洋法律秩序和当代国际海洋法律秩序四个阶段。国际海洋法律秩序将呈以下发展趋势:条约法规则占据主导地位,但软法影响力日益扩大;国际司法机构的影响更加凸显;对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域的限制不断增强以及区域主义路径持续强化等。影响国际海洋法律秩序变革的因素主要包括科学技术、国际政治以及国际组织或国家集团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海洋法律秩序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执行协定》 《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
下载PDF
法治规范体系视域下党内法规保留的功能定位与规范建构
9
作者 喻少如 唐成余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1,共10页
党内法规保留是将法律保留相关原理引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中形成的有关党内事务制定权配置的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背景下,党内法规保留应以法治规范体系作为制度建构的基本视角。基于与法律保留的功能比较,党内法规保... 党内法规保留是将法律保留相关原理引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中形成的有关党内事务制定权配置的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背景下,党内法规保留应以法治规范体系作为制度建构的基本视角。基于与法律保留的功能比较,党内法规保留具有统制、区分、整合、保障等功能。在法治规范体系视域下,当前党内法规保留制度存在明显结构缺陷。可以从重塑党内法规保留的结构理念、重新阐释《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第四条第一款的保留对象、建立相对保留制度、单列党章保留事项、对中央党内法规绝对保留事项进行内涵解读等方面进行结构重塑与完善。此外,在党内法规保留的保留标准上,应确立面向从严治党的重要事项保留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内法规保留 法治规范体系 法律保留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与协调 从严治党
下载PDF
国际海峡通行制度综合法理分析
10
作者 李人达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102,共13页
作为全球海洋的关键节点,国际海峡既是我国冲出岛链封锁的必经之地,也是关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畅通与否的重要通道。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规定,第一,针对某些存在长期有效的专门公约的特定海峡,其通行制度予以保留,如土耳其海... 作为全球海洋的关键节点,国际海峡既是我国冲出岛链封锁的必经之地,也是关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畅通与否的重要通道。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规定,第一,针对某些存在长期有效的专门公约的特定海峡,其通行制度予以保留,如土耳其海峡适用1936年《蒙特勒公约》、麦哲伦海峡适用智利与阿根廷1881年《边界条约》、丹麦海峡适用1857年《哥本哈根条约》;第二,在用于国际航行的非领海海峡,他国船舶、飞机有权在其中间的专属经济区或公海海域适用航行飞越自由,如宗谷海峡、津轻海峡、宫古海峡、巴士海峡等咽喉要道;第三,在用于国际航行的领海海峡,他国船舶、飞机有权在其领海海域适用过境通行制度,如吐噶喇海峡、马六甲海峡、曼德海峡、多佛尔海峡等咽喉要道;第四,在摩西拿例外海峡和死巷例外海峡,他国船舶、飞机有权适用不应予以停止的无害通过制度,如摩西拿海峡、卡尔玛海峡、蒂朗海峡、首港航道等咽喉要道。综上,他国船舶、飞机在相关海峡的相关海域的通行权的享有,依靠的是国际法规则,并非海峡沿岸国的恩惠,也非其他海权大国的好意施惠。我国船舶、飞机有权适用国际海峡上述四类通行制度沟通全球。同时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保障国际海峡畅通,促进海运发展,增进人类福祉,共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 航行飞越自由 过境通行 无害通过
下载PDF
“共同刑法学”的实现路径——历史、实力、文化还是沟通共识
11
作者 时延安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24年第4期25-39,共15页
在构建中国自主的刑法学知识体系中,如何看待并处理中国刑法学研究与域外刑法学研究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而促进惩治犯罪的全球性刑事法律制度形成也是中国刑法学研究的应有内容。有关惩治犯罪、可适用于各国和地区的刑法学知识可以概... 在构建中国自主的刑法学知识体系中,如何看待并处理中国刑法学研究与域外刑法学研究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而促进惩治犯罪的全球性刑事法律制度形成也是中国刑法学研究的应有内容。有关惩治犯罪、可适用于各国和地区的刑法学知识可以概称为“共同刑法学”。迄今可以将不同国家推进这一知识类型的路径分为三类:“历史—实力型共同刑法学”、“历史—文化型共同刑法学”和“沟通共识型共同刑法学”。中国刑法学研究在参与并推进“共同刑法学”的历程中,应采取第三条路径,在积极加强比较刑法学的基础上,主动对接国际刑法学的发展方向,进而将中国犯罪治理的基本理念转化并融入应然的“共同刑法学”的知识体系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刑法学 超国界刑法学 国际刑法学 自主知识体系
下载PDF
国际法视角下南海渔业区域合作机制的构建
12
作者 刘洋 杨华清 《黑龙江水产》 2024年第4期377-382,共6页
长期的领土主权和海域界限的纷争、联合国海洋公约制度方面的缺陷、渔业执法合作法律基础薄弱等原因,使南海渔业区域合作机制的构建面临着重重阻碍。目前南海渔业资源正处于衰退期,国内外渔业发展环境不够稳定,构建区域合作机制,对于南... 长期的领土主权和海域界限的纷争、联合国海洋公约制度方面的缺陷、渔业执法合作法律基础薄弱等原因,使南海渔业区域合作机制的构建面临着重重阻碍。目前南海渔业资源正处于衰退期,国内外渔业发展环境不够稳定,构建区域合作机制,对于南海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章主要从国际法视角出发,剖析南海渔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进一步说明南海渔业区域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最后,从构建南海渔业合作机制的思路出发,为南海区域合作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方向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渔业 区域合作机制 国际法视角
下载PDF
涉外法治的系统思维 被引量:3
13
作者 何志鹏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7,共14页
在系统思维的框架下分析和探究涉外法治,需要全局性地把握涉外法治的时空方位,既看清涉外法治的外部环境,也看到涉外法治具体工作内部的框架体系。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回应了我国治国理政的时代要求,有助于协调构建国内法治和涉... 在系统思维的框架下分析和探究涉外法治,需要全局性地把握涉外法治的时空方位,既看清涉外法治的外部环境,也看到涉外法治具体工作内部的框架体系。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回应了我国治国理政的时代要求,有助于协调构建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促进强国建设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且有利于实现世界和平、安全、繁荣、宽容、环保的良好秩序。涉外法治的工作体系主要体现在:第一,国家跨境法律制度的完善,包括国家在跨境立法、执法、司法、促进守法等方面的努力,以及充实法律的工具箱,依法进行国际维权。第二,国际法治合作和制度竞争,国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升其法治化水平和正当性程度。第三,提升国家的法治话语和叙述的水平,通过法治方式改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声誉,展示中国作为法治大国和文明大国的形象,使中国理念与行动受到更加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外法治 系统思维 跨境法律规制 跨境法律服务 国际治理 话语叙事
下载PDF
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视域下“国际私法”课程教学改革
14
作者 宋婷 张祥志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35期57-60,共4页
传统的“国际私法”课程存在内容多、学时不足,教材案例陈旧、不接地气,思政元素不够,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机械单一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学生能力提升不明显。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课堂改革:一是引入教学案例,让晦涩的理论深入浅出;... 传统的“国际私法”课程存在内容多、学时不足,教材案例陈旧、不接地气,思政元素不够,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机械单一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学生能力提升不明显。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课堂改革:一是引入教学案例,让晦涩的理论深入浅出;二是结合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展开教学;三是进行模拟法庭,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法律实务能力;四是加强课程思政,有条件的情况下开展双语教学;五是改变课程考核方式,让学生真正做到掌握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私法”课程 涉外法治人才 案例教学 模拟法庭
下载PDF
特定航线江海直达船海事法律地位之确定——以海事行政法为主要视角
15
作者 周新 《中国海商法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43-56,共14页
特定航线江海直达船运输,自2018年以来已在长江中下游港口与上海港洋山港区、宁波舟山港之间率先运营。“特定航线江海直达船”虽有独立于内河船、海船的建造检验技术规范,但无独立的法律地位,带来海事行政管理、海事海商民事纠纷法律... 特定航线江海直达船运输,自2018年以来已在长江中下游港口与上海港洋山港区、宁波舟山港之间率先运营。“特定航线江海直达船”虽有独立于内河船、海船的建造检验技术规范,但无独立的法律地位,带来海事行政管理、海事海商民事纠纷法律适用上的困难。因此,宜将“特定航线江海直达船”纳入“海船”范围,对应海船相关之海事行政法律规范以及船舶碰撞、海事赔偿责任限制、船舶优先权等海商法律规范,明晰特定航线江海直达船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助力2030年前建成安全、高效、绿色的江海直达运输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定航线江海直达船 海事行政法 法律地位 法律适用
下载PDF
“南海行为准则”与区域海洋治理机制创新 被引量:1
16
作者 葛淼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70-87,156,157,共20页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构建普遍性的全球海洋治理机制,但不是国际海洋法体系的上位法。国际法是多层级的立体系统,全球性海洋公约和区域性海洋法构成国际海洋法的双层次结构。区域性海洋法可能形成新的习惯国际海洋法,为《公约》提供更...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构建普遍性的全球海洋治理机制,但不是国际海洋法体系的上位法。国际法是多层级的立体系统,全球性海洋公约和区域性海洋法构成国际海洋法的双层次结构。区域性海洋法可能形成新的习惯国际海洋法,为《公约》提供更新的动力。“南海行为准则”构建南海的区域海洋治理机制,是对《公约》的扬弃,只要其有利于建立符合各方利益的南海秩序,同时没有违背公认的习惯海洋法原则,可以做出不同于《公约》的规定。“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困局有三个主因:南海的不对称格局、东盟对中国的不信任推定以及第三方国家的干预和介入。通过“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构建区域海洋秩序应以搁置主权争议、规制当事方行为、反对第三方国家干预和介入、避免安全局势升级为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行为准则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国际海洋法 南海秩序 区域治理
下载PDF
论国家对海底电缆和海底管道的投资保障义务与中国因应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子珩 高之国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106,共18页
作为通讯和能源传输领域的基础设施,海底电缆和海底管道的重要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由于私人投资者控制着绝大部分海底电缆和管道,因此国际投资法对海底电缆和管道保障具有无法替代的现实作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亦为投资... 作为通讯和能源传输领域的基础设施,海底电缆和海底管道的重要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由于私人投资者控制着绝大部分海底电缆和管道,因此国际投资法对海底电缆和管道保障具有无法替代的现实作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亦为投资保障的落实提供了部分国际法层面的依据。然而因海底电缆和管道自身的独特跨界属性,以及国际法和各国国内法就海底电缆和管道法律制度供给的短缺,使得海底电缆和管道能否获得国际投资协定(IIAs)的保障,以及东道国对海底电缆和管道肩负哪些具体保障义务,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中国应重视国际投资法与海底电缆和管道保障的其他法律规则之间的联动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在现有国际投资协定、国际法和各国国内法与规则中就海底电缆和管道作出针对性的法律制度设计,以实现对海底电缆和管道的有效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投资协定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海底电缆 海底管道 域外管辖权
下载PDF
跨域法治人才培养视角下“国际经济法”教学模式新探
18
作者 孟国碧 罗惠铭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35期97-100,共4页
在跨域法治人才培养视角下,“国际经济法”教学亟须创新教学模式。国际经济法学具有跨国性、综合性、强理论性和实践性,加上学生跨域法治思维薄弱、跨域法律实务技能欠缺,导致教学存在湾区特色教学内容难融入、学生跨域法治素养难形塑... 在跨域法治人才培养视角下,“国际经济法”教学亟须创新教学模式。国际经济法学具有跨国性、综合性、强理论性和实践性,加上学生跨域法治思维薄弱、跨域法律实务技能欠缺,导致教学存在湾区特色教学内容难融入、学生跨域法治素养难形塑、跨域法治思维难培养、跨域法律实务技能难提升等问题。为此,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跨域法律体系、跨域法治素养、跨域法治思维、跨域法律实践能力四个维度,构建“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即双轮驱动融入跨域法内容打造配套资源,三阶浸入形塑跨域法治素养,四度融通培养跨域法治思维,五环相扣提升跨域法律实务技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域法治人才 国际经济法 教学模式
下载PDF
20世纪70年代以来域外国家介入南海问题研究:发展演变与未来趋势
19
作者 赵卫华 《东南亚纵横》 2024年第2期27-38,共12页
域外各国对当代南海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大致经历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达成前的早期阶段、DOC达成至“南海仲裁案”之间的阶段和中美竞争加剧后的新发展时期这3个阶段。在早期阶段,域外大国学界和智库虽然也... 域外各国对当代南海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大致经历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达成前的早期阶段、DOC达成至“南海仲裁案”之间的阶段和中美竞争加剧后的新发展时期这3个阶段。在早期阶段,域外大国学界和智库虽然也对南海问题有不同的观点,但其立场和态度总体上是对中国有利的。第二阶段后期特别是中美竞争加剧后,其研究成果体现的对待南海问题的立场和态度逐渐多元化,研究方法也日益多元化,研究领域逐渐由传统领域向非传统领域扩展。与此同时,相关研究中对中国不利的结论和声音逐渐增多,这使得中国在国际舆论斗争和南海维权斗争中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上述变化受到各国研究人员代际更替、国际海洋法新发展和国际格局变迁的多重影响,但根本原因则是国际格局变迁及相关国家对本国利益的自我选择。中国应充分认识到国际规则和国际法的工具性作用,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域外各国在南海问题各领域研究取向的变化,坚决反对歪曲或有选择地援引国际法来“抹黑”中国的行为;同时又要保持战略自信和战略耐心,努力加强和深化对国际法、国际政治和历史等不同学科交叉互融的研究,提高阐释运用国际法的能力,援引恰当的条款来维护中国的正当海洋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问题 域外大国 海洋权益 中美竞争 国际海洋法
下载PDF
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缘起之国际政治学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曲升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9-88,共10页
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是20世纪60、70年代世界历史重大转折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其缘起可在国际政治框架内加以解释。大致而言,四个方面的发展推动了这次会议的召开。一是科技进步和人类开发海洋能力的增强,导致出现了世界范围... 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是20世纪60、70年代世界历史重大转折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其缘起可在国际政治框架内加以解释。大致而言,四个方面的发展推动了这次会议的召开。一是科技进步和人类开发海洋能力的增强,导致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的海洋资源和环境污染问题,由此产生了从法律层面抑制单边行动和国家间冲突的需要;二是发展中国家以联合斗争的形式,向以“海洋自由”原则为基础的旧海洋法秩序发起冲击,并提出了一系列扩大国家海洋管辖权的主张,希望重塑整个海洋法秩序以赋予这些主张合法性;三是成长为海洋大国的苏联海洋利益立场发生变化,它主动与美国接触,达成了召开国际会议、确立12海里领海和国际海峡自由过境制度的共识;四是深海采矿需求的出现及其引发的国际海底法律地位问题辩论,成为会议召开的直接动因。以上四个方面在影响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之核心议程的同时,也决定了会议的发展中国家与海洋大国之间博弈的基本格局和利益“交易”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 海洋资源与环境问题 发展中国家 海洋自由 国际海底问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