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7篇文章
< 1 2 6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金荞麦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1
作者 卢文洁 尹桂芳 +3 位作者 隆文杰 李程鹏 孙道旺 王莉花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75,共7页
从云南省嵩明县试验基地采集金荞麦叶斑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培养病原菌,根据柯赫氏法则测定病原菌的致病性,观察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并与ITS、TUB2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鉴定病原菌,测定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云南金荞麦叶斑... 从云南省嵩明县试验基地采集金荞麦叶斑病病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培养病原菌,根据柯赫氏法则测定病原菌的致病性,观察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并与ITS、TUB2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鉴定病原菌,测定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云南金荞麦叶斑病病原菌代表菌株GY3的孢子形态与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真菌相似,菌株GY3的rDNA–ITS及TUB2联合序列与小孢拟盘多毛孢(P.microspora)2个菌株(ZK1–1、ZK5–5)的序列聚在同一分支,鉴定认为金荞麦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microspora);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GY3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以PDA培养基培养GY3,菌丝生长最适pH为7,最适温度为25℃,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0℃(水浴10min),连续光照最有利于菌丝生长,菌丝生长的最适的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蛋白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荞麦 叶斑病 病原菌鉴定 小孢拟盘多毛孢 生物学特性 云南
下载PDF
鱼腥草叶斑病及茎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2
作者 张重梅 谢杰 +8 位作者 张蕾 杨潇湘 黄小琴 邓越 胡孜进 余垚颖 鲜赟曦 马凡 刘勇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2期119-125,共7页
为了明确引起四川省广汉市鱼腥草新型叶斑及茎斑类病害的病原菌种类,为该病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采自广汉市的鱼腥草病茎叶通过组织消毒分离、离体接种、形态学观察与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延长因子(tef1)、钙调蛋白(cal)和... 为了明确引起四川省广汉市鱼腥草新型叶斑及茎斑类病害的病原菌种类,为该病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采自广汉市的鱼腥草病茎叶通过组织消毒分离、离体接种、形态学观察与基于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延长因子(tef1)、钙调蛋白(cal)和组蛋白(his3)基因的分子鉴定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病原菌菌丝呈灰白色到浅褐色,其分生孢子器可产生纺锤形到椭圆形的α型分生孢子以及丝状或钩状β型分生孢子。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病原菌在大豆间座壳(Diaporthe sojae)和菜豆间座壳(D.phaseolorum)分枝外单独聚为一枝,并且3枝一起聚为一个大枝,因此建议成立一个新种—鱼腥草间座壳(D.houttuynia)来容纳此类病菌。结合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将引起广汉市鱼腥草新型叶斑及茎斑类病害的病原菌鉴定为鱼腥草间座壳(D.houttuyn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 叶斑病 茎斑病 分离鉴定 鱼腥草间座壳
下载PDF
10份椰子种质资源对灰斑病室内抗性评价
3
作者 余凤玉 刘蕊 +3 位作者 孙程旭 唐庆华 宋薇薇 牛晓庆 《中国热带农业》 2024年第1期46-50,共5页
灰斑病是椰子的常见病害,为了研究椰子种质资源对灰斑病菌(Pestalotiopsis palmarum)的敏感性和抗性分级标准,采用室内离体叶片有伤接种法测定了10份椰子种质资源的发病情况,并根据病斑平均直径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其抗病性进行分级。... 灰斑病是椰子的常见病害,为了研究椰子种质资源对灰斑病菌(Pestalotiopsis palmarum)的敏感性和抗性分级标准,采用室内离体叶片有伤接种法测定了10份椰子种质资源的发病情况,并根据病斑平均直径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其抗病性进行分级。结果表明,10份椰子种质资源中含4份免疫材料、2份抗病材料、3份感病材料和1份高感材料。研究结果为今后抗灰斑病的椰子品种开发利用和灰斑病防控提供了重要资源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子 灰斑病 拟盘多毛孢菌 抗性评价 系统聚类分析
下载PDF
榆林市谷瘟病和谷子叶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4
作者 赵艳群 巩玉峰 +5 位作者 王富刚 赵文忠 霍棠 米海宁 郭艳芳 冯蕾蕾 《陕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90-94,共5页
随着我国西北地区暖湿化进程的发展,陕西省在榆林市降雨明显增加,谷瘟病和谷子叶斑病普遍发生,对谷子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通过系统调查研究,明确了谷瘟病和叶斑病的发生特点、危害情况和发生原因,并提出了培育和引进抗病品种,强化预测... 随着我国西北地区暖湿化进程的发展,陕西省在榆林市降雨明显增加,谷瘟病和谷子叶斑病普遍发生,对谷子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通过系统调查研究,明确了谷瘟病和叶斑病的发生特点、危害情况和发生原因,并提出了培育和引进抗病品种,强化预测预报,开展科学防控,加强宣传培训的综合防治措施,以减少病害损失,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瘟病 谷子叶斑病 发生原因 防治技术
下载PDF
玉米骨干自交系弯孢叶斑病抗性鉴定
5
作者 王平 李政君 《辽宁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9-14,共6页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我国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危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影响产量和质量。对80份玉米骨干自交系进行了抗性鉴定,发现大部分常用的自交系易受病害影响,而一些引进的自交系则表现出较高的抗病性。在沈阳鉴定病...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我国玉米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危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影响产量和质量。对80份玉米骨干自交系进行了抗性鉴定,发现大部分常用的自交系易受病害影响,而一些引进的自交系则表现出较高的抗病性。在沈阳鉴定病圃中,25%的供试材料表现为抗病或高度抗病,而41%的供试材料表现为感病或高度感病。27%的供试材料在阜新鉴定病圃中表现为抗病或高度抗病,而49%的供试材料表现为感病或高度感病。L269在两地均表现出高度抗病性,而C167-1、浚9058、自330、黄早四、郑58和A3则在两个地方都表现出高度的感病性。鉴定结果对进一步发掘抗性种质资源、揭示玉米抗弯孢叶斑病的遗传机制和培育优良抗病自交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骨干自交系 弯孢叶斑病 抗病性鉴定
下载PDF
蒲公英叶斑病病原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6
作者 张自强 李继平 +5 位作者 郑果 许彬彬 翟艳青 惠娜娜 王立 马娅楠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0-1148,共9页
为明确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等地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叶斑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观察病原菌形态特征、柯赫氏法则致病性测定,并基于ITS、TEF1、rpb2基因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 为明确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等地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叶斑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观察病原菌形态特征、柯赫氏法则致病性测定,并基于ITS、TEF1、rpb2基因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引起蒲公英叶斑病的病原真菌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其在PSA培养基上长势最好;最佳生长碳源为葡萄糖,可溶性淀粉最适合产孢;最佳生长氮源为有机氮源蛋白胨;最适生长的pH为8;最适生长温度为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 叶斑病 细极链格孢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甘肃玉米灰斑病病原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7
作者 戴子淙 高建昊 +5 位作者 张小杰 洪流 王春明 周天旺 陈杰新 郭成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2-572,共11页
为掌握甘肃地区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分布、病原种类及遗传多样性,于2021-2022年调查了该病害在甘肃的分布范围,对采集的灰斑病样品进行分离与鉴定,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甘肃玉米灰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在... 为掌握甘肃地区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分布、病原种类及遗传多样性,于2021-2022年调查了该病害在甘肃的分布范围,对采集的灰斑病样品进行分离与鉴定,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甘肃玉米灰斑病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在甘肃陇南和陇东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并已扩展至陇中地区;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甘肃地区玉米灰斑病病原菌为玉米尾孢(Cercospora zeina);16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74条条带,多态性条带73条,比例为98.65%。甘肃省陇南地区种群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且与陕西省的遗传距离最小(0.021 4)、遗传相似度最高(0.978 9),陇东地区次之。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3时,可以将所有菌株分为4个亚群,亚群1中有28个菌株,其中包括16株陇南地区菌株、5株陇东地区菌株和7株来自陕西地区的菌株;亚群2中只有1个陇南地区菌株;亚群3中有10个菌株,包括陇南地区4个、陇东地区1个和5个陕西菌株;亚群4有2个菌株,陇东地区和陕西菌株各1个,4大类群分别包含来自不同地域的菌株。以上结果说明,同陇东地区相比,陇南地区与陕西地区的菌株遗传相似度更高,且亚群内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玉米灰斑病 分布 玉米尾孢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组成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8
作者 高建昊 戴子淙 +4 位作者 张小杰 周天旺 王春明 洪流 郭成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6-743,共8页
为明确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组成及遗传结构,利用交配型鉴定特异引物对采自该省不同地区的玉米大斑病菌进行交配型测定,并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供试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玉米大... 为明确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交配型组成及遗传结构,利用交配型鉴定特异引物对采自该省不同地区的玉米大斑病菌进行交配型测定,并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多态性(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供试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玉米大斑病菌主要包括3种交配型,即A交配型、a交配型和Aa交配型,其比例约为8∶8∶1。24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36条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5.67条,其中多态性条带134条,多态性条带比例为98.53%。利用PopGen 32软件分析发现甘肃3个地区玉米大斑病菌间的亲缘关系更近,遗传距离均小于0.08;陇南地区与陕西省的菌株有更高的遗传相似度,为0.9338;用NTSYS-pc软件对陇东地区的菌株聚类分析,发现ISSR类群的划分与菌株交配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说明玉米大斑病菌遗传类群和交配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但与菌株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交配型 ISSR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不同花生品种对花生镰孢菌根腐病及叶斑病田间抗性评价
9
作者 李莹 于静 +7 位作者 张霞 宋新颖 许曼琳 郭志青 何康 曹铁华 迟玉成 刘敏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76,共8页
为筛选抗花生镰孢菌根腐病兼抗叶斑病的花生品种,采用自然病圃鉴定法,于2021-2023年在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莱西试验基地对50个国内常见花生品种进行抗花生镰孢菌根腐病和叶斑病的抗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种对花生镰孢菌根腐病和... 为筛选抗花生镰孢菌根腐病兼抗叶斑病的花生品种,采用自然病圃鉴定法,于2021-2023年在山东省花生研究所莱西试验基地对50个国内常见花生品种进行抗花生镰孢菌根腐病和叶斑病的抗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花生品种对花生镰孢菌根腐病和叶斑病的抗性不同,经病情指数、相对抗病指数和分层聚类分析,划分为中抗、感病和高感3类,共获得10个中抗镰孢菌根腐病的花生材料,4个中抗叶斑病的花生材料,其中仅豫航花7号表现既中抗镰孢菌根腐病又中抗花生叶斑病。此外,发现小粒花生比大粒花生的中抗材料占比更高,高感材料却占比更少,表明小粒花生在抗镰孢菌根腐病和叶斑病方面更具优势。该研究为花生抗性品种选育、抗性机制的研究和花生病害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品种筛选 镰孢菌根腐病 叶斑病 抗性评价
下载PDF
贝莱斯芽孢杆菌2L-1对两种芝麻病害的生防作用及机理研究
10
作者 刘颖 刘清浩 +4 位作者 赵新贝 刘红彦 赵辉 郭金春 李蒙蒙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522-530,共9页
本文采用含毒介质法测定了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2L-1的发酵上清液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菌株2L-1对芝麻茎点枯病及芝麻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4种作物的促生作用。为明确菌株2L-1的生防作用... 本文采用含毒介质法测定了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2L-1的发酵上清液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通过盆栽试验测定了菌株2L-1对芝麻茎点枯病及芝麻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4种作物的促生作用。为明确菌株2L-1的生防作用及机理,对其拮抗过程中的酶活性及促生相关特性进行了检测,对菌株2L-1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预测。结果表明,在含毒介质法中,发酵上清液的10倍稀释液对芝麻茎点枯病菌和芝麻棒孢叶斑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91.51%和83.78%。该菌株可分泌纤维素酶、蛋白酶和木聚糖酶,具备溶磷和产生铁载体的特性,皿内未检测到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在盆栽试验中,当该菌株先于菜豆壳球孢(Macrophomina phaseolina)接种芝麻幼苗时的防治效果为45.37%,而当菜豆壳球孢先于该菌株接种芝麻幼苗时的防治效果为29.71%;当该菌株先于山扁豆生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接种芝麻幼苗时的防治效果为25.82%,而当山扁豆生棒孢先于该菌株接种芝麻幼苗时的防治效果为33.64%。菌株2L-1的1×10^(8) cfu/mL菌悬液对供试作物的株高、鲜重和干重都有显著的促生作用,其中供试作物的株高增加26.52%~36.26%,地上部分鲜重增加71.43%~113.64%,干重增加50.00%~128.57%。在该菌株基因组中预测到12个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由此可见,菌株2L-1在芝麻防病和促生中具备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茎点枯病 芝麻棒孢叶斑病 贝莱斯芽孢杆菌 生防作用 促生作用
下载PDF
黄芩斑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
11
作者 刘燕敏 王蓉 +1 位作者 丁万隆 李勇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5期823-829,共7页
目的:明确黄芩斑枯病病原菌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生物学特性,筛选高效安全的杀菌剂,科学防治黄芩斑枯病。方法:通过菌落生长速率法评价碳源、氮源、温度、培养基、pH、光照对多主棒孢菌落生长的影响,以及5种杀菌剂对病原菌... 目的:明确黄芩斑枯病病原菌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生物学特性,筛选高效安全的杀菌剂,科学防治黄芩斑枯病。方法:通过菌落生长速率法评价碳源、氮源、温度、培养基、pH、光照对多主棒孢菌落生长的影响,以及5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多主棒孢最适生长条件为胡萝卜培养基外源添加可溶性淀粉和蔗糖作为碳源、蛋白胨作为氮源、pH为6、温度为30℃。菌丝致死条件为51℃处理10 min,孢子致死条件为54℃处理10 min。98%多菌灵对多主棒孢的毒力最强,半数效应浓度(EC50)为0.07 mg·L^(-1);其次是98%咯菌腈、98%咪鲜胺和98%吡唑醚菌酯,EC50分别为0.10、0.18、3.06 mg·L^(-1);98%嘧菌酯对多主棒孢的毒力最弱,EC50为632.39 mg·L^(-1)。结论:黄芩斑枯病病原菌适生范围较广,在多种碳源、氮源、培养基及pH条件下均可生长,在中性偏弱酸、较高温条件下生长速度较快。多菌灵和咯菌腈对多主棒孢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可考虑将其用于黄芩斑枯病的田间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斑枯病 多主棒孢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下载PDF
珍稀濒危植物华顶杜鹃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12
作者 何佳薇 黄乐琴 +4 位作者 卢振宇 方瑾 雷子阳 张慧娟 蒋明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7-845,共9页
华顶杜鹃(Rhododendron huadingense)是浙江省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叶斑病是该植物的重要病害。本研究以华顶杜鹃叶斑病病叶为材料,在病原菌分离纯化、致病性鉴定的基础上,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确定病原菌的种类。结果表明,从病叶... 华顶杜鹃(Rhododendron huadingense)是浙江省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叶斑病是该植物的重要病害。本研究以华顶杜鹃叶斑病病叶为材料,在病原菌分离纯化、致病性鉴定的基础上,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确定病原菌的种类。结果表明,从病叶中分离到1株真菌,命名为HDDJ;柯赫氏法则验证结果表明,该菌能引起叶斑病,病斑特征与野外发病情况一致;HDDJ的菌落起初为白色,后变为灰白色,最后呈黑色,气生菌丝絮状,这些特征与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吻合;利用PCR方法克隆HDDJ肌动蛋白和微管蛋白基因片段,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均与葡萄座腔菌聚为一支。根据形态学与分子鉴定结果,确定引起华顶杜鹃叶斑病的病原菌为葡萄座腔菌。华顶杜鹃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为将来开展该病害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顶杜鹃 叶斑病 葡萄座腔菌 分子鉴定
下载PDF
基于PMMS-Net和叶绿素荧光成像的绿豆叶斑病抗性鉴定方法
13
作者 李洁 高尚兵 +3 位作者 余骥远 陈新 李士丛 袁星星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10-216,共7页
考虑到相近发病指数的绿豆叶片病斑区域特征区分不明显,在检测类似大小的病斑时,使用固定尺度的卷积核检测效果不是很好,故设计一种并行多分支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PMMS-Net)模型。该模型先使用并行多分支多尺度特征融合模块获取丰富的... 考虑到相近发病指数的绿豆叶片病斑区域特征区分不明显,在检测类似大小的病斑时,使用固定尺度的卷积核检测效果不是很好,故设计一种并行多分支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PMMS-Net)模型。该模型先使用并行多分支多尺度特征融合模块获取丰富的病斑特征;然后采用坐标注意力机制,使模型能更好地定位到病变区域,实现对感兴趣区域的选择性强调;最后使用特征充分提取模块,将深度可分离卷积与普通卷积结合,实现对特征的充分提取,进一步优化特征提取效果。试验数据集由绿豆叶斑病的叶绿素荧光图像构成,其中包含五种抗性类型的绿豆叶斑病图像。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在试验数据集上训练迭代1000次,所耗费时间仅比AlexNet多0.8倍,验证准确率却比AlexNet高出18.9%,本模型在该数据集上的验证准确率为87.8%,平均特异度为96.92%,参数内存仅为0.54 MB。本文提出的方法有利于将该模型部署在移动终端等资源受限的嵌入式设备上,为绿豆叶斑病的抗性鉴定提供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叶斑病 抗性鉴定 叶绿素荧光图像 坐标注意力机制 深度可分离卷积
下载PDF
桃树叶部黑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药剂田间防效评价
14
作者 孙新康 刘君盈 +1 位作者 苑士涛 王海燕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77,共6页
桃树叶部黑斑病是河北省桃树主要的叶部病害之一,致病病原菌种类较多,且与桃穿孔病早期症状相似,容易混淆。因此,明确河北省桃树叶部病害的致病病原菌有利于针对性地防治桃树叶部病害。本研究采集河北省桃树主要种植区典型的桃树病叶,... 桃树叶部黑斑病是河北省桃树主要的叶部病害之一,致病病原菌种类较多,且与桃穿孔病早期症状相似,容易混淆。因此,明确河北省桃树叶部病害的致病病原菌有利于针对性地防治桃树叶部病害。本研究采集河北省桃树主要种植区典型的桃树病叶,分离纯化获得致病病原菌,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病原菌的致病性。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结合rDNA-ITS、EF-1α、Alt-al和RPB2多基因联合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病原菌种类,分离获得39株菌株,明确引起河北省桃树叶部黑斑病的致病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然后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桃树叶部黑斑病致病菌的毒力,发现43%戊唑醇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为17.661 mg/L;生物药剂16%多抗霉素、80%乙蒜素,EC50值分别为61.613和87.518 mg/L。基于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对药剂进行了田间防治效果检测,43%戊唑醇对桃黑斑病田间防效为76.86%,生物药剂16%多抗霉素和80%乙蒜素田间防效分别为70.13%和64.93%。本研究筛选出了对防治链格孢菌具有针对性的有效药剂,其中生物药剂具有绿色无污染的特点,指导桃产业生产实践、构建不同商业桃园的绿色防控体系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树 叶部黑斑病 病原鉴定 致病性 生物药剂 田间防效
下载PDF
大豆灰斑病生理小种及抗性遗传研究进展
15
作者 肖国政 方婷 +2 位作者 侯晶晶 王伟东 孙连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0-881,共12页
灰斑病是大豆尾孢菌(Cercospora sojina K. Hara)导致的世界性大豆真菌病害,在大豆主要生产区的流行有增长趋势,给生产带来重大损失。大豆尾孢菌变异迅速,已演化出多个具有致病性差异的生理小种,导致现有品种抗性不能满足生产需求。随... 灰斑病是大豆尾孢菌(Cercospora sojina K. Hara)导致的世界性大豆真菌病害,在大豆主要生产区的流行有增长趋势,给生产带来重大损失。大豆尾孢菌变异迅速,已演化出多个具有致病性差异的生理小种,导致现有品种抗性不能满足生产需求。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了获得具有广谱抗性的种质,近年来研究方向从传统的抗病育种转移到对大豆尾孢菌致病机制解析及大豆抗灰斑病基因精细定位上。本文对大豆尾孢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及其致病性、抗病遗传、抗病育种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并对未来大豆灰斑病的表型精准鉴定、致病机制解析、抗病基因精细定位和抗病育种进行了探讨,为大豆抗灰斑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灰斑病 生理小种 抗性遗传 抗病育种
下载PDF
中国桉树感病叶片球腔菌科和畸腔菌科真菌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16
作者 陈炳银 陈帅飞 《桉树科技》 2024年第1期82-94,共13页
球腔菌科(Mycosphaerellaceae)和畸腔菌科(Teratosphaeriaceae)真菌物种占从桉树感病叶片上分离到的至少382个真菌物种的44%以上。文章介绍了全球桉树感病叶片上球腔菌科和畸腔菌科真菌物种多样性特征;阐明了分子数据对球腔菌科和畸腔... 球腔菌科(Mycosphaerellaceae)和畸腔菌科(Teratosphaeriaceae)真菌物种占从桉树感病叶片上分离到的至少382个真菌物种的44%以上。文章介绍了全球桉树感病叶片上球腔菌科和畸腔菌科真菌物种多样性特征;阐明了分子数据对球腔菌科和畸腔菌科真菌分类的重要性;总结了分离于中国桉树感病叶片上基于分子数据鉴定的球腔菌科和畸腔菌科真菌各个物种的形态特征和分子鉴定等情况;概述了球腔菌科和畸腔菌科真菌物种的鉴定方法和在桉树上的致病力测试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叶斑病 桉树叶枯病 真菌病害 林木病害 病害防控
下载PDF
保护地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和白粉病防治药剂筛选
17
作者 沈晓娟 马永强 《青海农林科技》 2024年第2期99-103,共5页
为筛选出保护地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白粉病的防治药剂,分别选用3种药剂对这两种病害进行试验,测定药效。结果表明:1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和33.5%喹啉铜悬浮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3次施药后防效分别是97.49%和96.16%,且... 为筛选出保护地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白粉病的防治药剂,分别选用3种药剂对这两种病害进行试验,测定药效。结果表明:1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和33.5%喹啉铜悬浮剂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3次施药后防效分别是97.49%和96.16%,且对黄瓜安全无药害,可作为保护地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防治药剂推广使用;三唑酮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可达92.37%,阿米西达次之,防效为83.75%,两种药剂均不产生药害,在实际生产中,三唑酮与阿米西达可交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细菌性角斑病 白粉病 防效
下载PDF
不同抗性大麦品种对叶斑病的生理响应及主成分分析
18
作者 苏日娜 李建波 +3 位作者 刘志萍 巴图 马宇 徐寿军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13,共8页
以4个不同抗性的大麦品种作为材料,研究叶片感染麦根腐平脐蠕孢菌后,叶片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变化和丙二醛(MDA)、脯氨酸(Pro)的含量变化。结果... 以4个不同抗性的大麦品种作为材料,研究叶片感染麦根腐平脐蠕孢菌后,叶片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变化和丙二醛(MDA)、脯氨酸(Pro)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MDA含量变化随接种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2.0和40.0 d时分别出现峰值;而其他测定指标呈升高趋势,在40.0 d达到峰值。抗病品种SOD、POD、CAT、PAL、PPO活性和Pro含量均高于感病品种,而感病品种的MDA含量高于抗病品种。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POD活性和Pro含量变化与接种时间均呈显著相关,其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6.27%,能代表叶斑病菌侵染下各种大麦品种86%的生理信息,可用POD、Pro两个指标作为大麦抗叶斑病酶活变化的测定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叶斑病 抗病性 生理指标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白及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与室内杀菌剂筛选
19
作者 侯秀明 林思雨 +4 位作者 王晗怡 郭静怡 刘泽 廖宏泽 周浩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1-200,共10页
为了鉴定广西南宁种植基地的白及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出高效杀菌剂,采集了典型的叶斑病样品,对这些样品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并根据科赫氏法则验证了分离株的致病性.结合形态特征和多基因序列联合分析,鉴定了病原菌的种类,并利用... 为了鉴定广西南宁种植基地的白及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并筛选出高效杀菌剂,采集了典型的叶斑病样品,对这些样品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并根据科赫氏法则验证了分离株的致病性.结合形态特征和多基因序列联合分析,鉴定了病原菌的种类,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评估了10种杀菌剂对代表菌株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本研究成功分离出了引起白及叶斑病的病原菌,即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将该病原菌接种到健康的白及叶片上可以引起与田间病害相似的症状.在对不同杀菌剂的测定中,肟菌戊唑醇对该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为显著,其EC_(50)值为1.25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及 叶斑病 多基因联合分析 药剂筛选
下载PDF
烟草叶斑病菌Cumuliphoma indica的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
20
作者 安宣鲜 桑维钧 +5 位作者 张得平 李昊熙 杨江敏 雷雪梅 王五权 杨茂发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7-854,共8页
烟草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其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近年来,随着烟草种植面积增加,叶部病害种类呈上升趋势。前期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烟区烟叶病样中分离得到2株烟草叶斑病致病菌,经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为Cumuliphoma indica,是国... 烟草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其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近年来,随着烟草种植面积增加,叶部病害种类呈上升趋势。前期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烟区烟叶病样中分离得到2株烟草叶斑病致病菌,经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为Cumuliphoma indica,是国内关于该病原菌引起烟草叶斑病的首次报道。为明确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并筛选防治药剂,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分离菌株菌丝的致死温度,以及其在不同培养基、温度、pH、碳源、氮源、光照周期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测定病原菌对9种化学药剂的敏感性。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C.indica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广,最适温度为28℃;弱酸性环境更利于菌丝生长,最适pH为5;在玉米粉琼脂培养基(CMA)和察氏培养基(CDA)上生长最快;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菌丝致死温度为49℃,水浴10 min;光照对菌丝生长有显著影响,24 h全光照对其最有利。室内防治药剂筛选结果表明:9种供试杀菌剂对C.indica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50%啶酰菌胺WG抑菌效果最好,EC_(50)为0.025 mg/L;其次分别是50%咯菌腈FS(0.084 mg/L)、500 g/L异菌脲SC(0.217 mg/L)、450 g/L咪鲜胺EW(1.354 mg/L)、80%代森锰锌WP(6.565 mg/L)、10%苯醚甲环唑ME(9.576 mg/L)、25%吡唑醚菌酯(34.237 mg/L)和40%腈菌唑SC(38.804 mg/L);430 g/L戊唑醇SC的抑制作用最弱,EC50为42.574 mg/L。本研究揭示了C.indica的生物学特性,推荐50%啶酰菌胺WG作为防治候选杀菌剂,本结果可为由C.indica引起烟草叶斑病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叶斑病 Cumuliphoma indica 生物学特性 药剂筛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