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苜蓿褐斑病在新疆的发生 被引量:16
1
作者 苏生昌 王雪薇 +1 位作者 王纯利 赵震宇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1-33,共3页
采用重点调查和定点定期系统调查的方法对新疆苜蓿褐斑病的发生及危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苜蓿褐斑病在北疆严重发生或中度发生,在南疆地区轻度发生。春季返青和各茬苜蓿刈割后17~22d,田间陆续开始发病。夏、秋季发病较重,... 采用重点调查和定点定期系统调查的方法对新疆苜蓿褐斑病的发生及危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苜蓿褐斑病在北疆严重发生或中度发生,在南疆地区轻度发生。春季返青和各茬苜蓿刈割后17~22d,田间陆续开始发病。夏、秋季发病较重,发病盛期从7月中旬到9月下旬。重病田提前刈割可有效地延缓病情的发展,降低产量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褐斑病 发生 调查 防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抗灰斑病鉴定初报 被引量:10
2
作者 丁俊杰 文景芝 +4 位作者 胡国华 陈庆山 刘春艳 顾鑫 郑天琪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87-790,共4页
2006年采用人工喷雾接种鉴定方法,对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进行抗大豆灰斑病鉴定筛研究,鉴定出2份高抗大豆灰斑病的新品种,它们是:东农03-8784、绥00-1053,占供试材料的2.78%。;鉴定出8份抗病大豆新品系,它们是:哈交20-5489、黑河00-1368、... 2006年采用人工喷雾接种鉴定方法,对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系进行抗大豆灰斑病鉴定筛研究,鉴定出2份高抗大豆灰斑病的新品种,它们是:东农03-8784、绥00-1053,占供试材料的2.78%。;鉴定出8份抗病大豆新品系,它们是:哈交20-5489、黑河00-1368、垦01-3273、农大05089、农大25146、农大25299、农大25710、绥99-3213,占供试材料的11.11%;45份中抗灰斑病的大豆新品系,占供试材料的62.50%;其它是感病或高感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灰斑病 鉴定
下载PDF
间套作对辣椒炭疽病、花生叶斑病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席亚东 向运佳 +4 位作者 吴婕 彭化贤 李洪浩 刘波微 陈国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0-154,共5页
本文选用2种当地常用辣椒品种二金条和川藤六号与花生间套作,调查辣椒花生行比不同的间套作、不同间距、密度对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间套作对2种病害均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不同行比的辣椒花生间套作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控效果为29.7... 本文选用2种当地常用辣椒品种二金条和川藤六号与花生间套作,调查辣椒花生行比不同的间套作、不同间距、密度对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间套作对2种病害均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不同行比的辣椒花生间套作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控效果为29.71%~93.75%,防控效果最好的是2行川藤六号辣椒品种与1行花生间套作,防控效果达到93.75%;辣椒与花生行间距为10 cm时的辣椒炭疽病病情指数显著(P〈0.05)低于间距为30 cm时的病情指数,表明2种不同间套作植株在一定距离间距越小防控效果越明显;辣椒与花生间套作对花生叶斑病的防控效果为37.68%~82.80%,最佳防控行比为2行二金条辣椒品种与1行花生间套作,防控效果为82.80%;基于对2种病害控制的角度考虑,2行辣椒与1行花生间套作的种植比例达最佳控病效果;花生窝间距为30 cm时的花生叶斑病病情指数显著(P〈0.05)低于10 cm时的病情指数,表明花生种植密度越小花生叶斑病发生越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炭疽病 花生叶斑病 间套作 病害防控 病害调查
下载PDF
苜蓿对褐斑病抗性筛选研究 被引量:30
4
作者 袁庆华 张文淑 《草业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52-58,共7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 ,就国内外收集的 2 50份苜蓿种质材料幼苗对褐斑病的抗性进行了筛选和评价。结果表明 ,苜蓿种质材料的抗病性存在很大差异 ,幼苗发病率为 11.1%~ 10 0 % ,病情指数为 4 .1~ 73%。有 4 5份 (占总数 18% )的病指数低于 2... 在实验室条件下 ,就国内外收集的 2 50份苜蓿种质材料幼苗对褐斑病的抗性进行了筛选和评价。结果表明 ,苜蓿种质材料的抗病性存在很大差异 ,幼苗发病率为 11.1%~ 10 0 % ,病情指数为 4 .1~ 73%。有 4 5份 (占总数 18% )的病指数低于 2 0 % ,且全部为国外品种。大部分材料( 78% )的病指数为 :2 0 %~ 60 %。病指数大于 60 %的 10份最敏感的材料中有 6份来自国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褐斑病 种质资源 抗性筛选 抗病育种 牧草
下载PDF
苜蓿叶斑病产量损失预测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曾亮 袁庆华 姚拓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0-44,共5页
通过对7种不同抗病性苜蓿品种田间叶部病害病情指数的调查及其产量损失的测定,研究了病情指数(X)与产量损失率(Y)之间的关系。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苜蓿易感病品种、一般感病品种及较耐病品种三种不同抗性品种产量损... 通过对7种不同抗病性苜蓿品种田间叶部病害病情指数的调查及其产量损失的测定,研究了病情指数(X)与产量损失率(Y)之间的关系。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苜蓿易感病品种、一般感病品种及较耐病品种三种不同抗性品种产量损失预测方程分别为:易感病品种Y=6.145+1.263X;一般感病品种Y=3.429+1.550X;较耐病品种Y=1.780X-0.9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叶斑病 病情指数 产量损失 预测
下载PDF
花生晚斑病抗性与产量性状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夏友霖 赖明芳 +1 位作者 曾彦 漆燕 《花生学报》 2004年第1期28-31,共4页
采用43份材料研究了花生晚斑病抗性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抗病性呈二次抛物线关系,抗病性对丰产性的制约程度接近20%;出仁率与抗病性近于呈负的直线关系;单株饱果数、百果重与抗病性之间表现曲线相关趋势,但相关系数远... 采用43份材料研究了花生晚斑病抗性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抗病性呈二次抛物线关系,抗病性对丰产性的制约程度接近20%;出仁率与抗病性近于呈负的直线关系;单株饱果数、百果重与抗病性之间表现曲线相关趋势,但相关系数远不显著。从研究结果预测,通过对抗病性、单株饱果数、百果重的选择,可选育出抗病高产品系;通过对早熟-丰产性的选择,可选育出耐病高产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晚斑病 抗性 产量性状 丰产性 出仁率 单株产量 相关系数
下载PDF
花生叶斑病抗性与产量性状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夏友霖 赖明芳 +1 位作者 曾彦 漆燕 《花生学报》 2003年第B11期133-137,共5页
用43份材料研究了花生叶斑病抗性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抗病性呈二次抛物线关系,抗病性对丰产性的制约程度接近20%;出仁率与抗病性近于呈负的直线关系;单株饱果数、百果重与抗病性之间表现曲线相关趋势,但相关系数远不... 用43份材料研究了花生叶斑病抗性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抗病性呈二次抛物线关系,抗病性对丰产性的制约程度接近20%;出仁率与抗病性近于呈负的直线关系;单株饱果数、百果重与抗病性之间表现曲线相关趋势,但相关系数远不显著。从研究结果预测:通过对抗病性、单株饱果数、百果重的选择,可选育出抗病高产品系;通过对早熟-丰产性的选择,可选育出耐病高产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叶斑病 抗性 产量性状 相关分析 抗病指数 百果重 出仁率
下载PDF
气象因子对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姜翠兰 胡国华 +3 位作者 丁俊杰 陈庆山 刘春艳 文景芝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78-280,共3页
以合丰50为试材对黑龙江省田间大豆灰斑病发生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采集田间发病的大豆叶片,通过调查极端高温和低温条件及不同大豆叶部温度、冠层湿度下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的产孢情况,初步探索了大豆灰斑病在... 以合丰50为试材对黑龙江省田间大豆灰斑病发生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采集田间发病的大豆叶片,通过调查极端高温和低温条件及不同大豆叶部温度、冠层湿度下大豆灰斑病菌(Cercospora sojina)的产孢情况,初步探索了大豆灰斑病在田间的发生规律,即叶面温度18℃时病斑产孢最多,平均产孢量为5.6个.mm-2;冠层湿度80%时病斑产孢最多,平均产孢量为10.0个.mm-2;叶面温度在-30℃~30℃范围内孢子均能正常萌发。2006年和2007年田间气象因子和当年大豆灰斑病病情指数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豆灰斑病发生严重程度与6、7、8月份平均湿度和降水总量成正相关,与平均气温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灰斑病 气象因子 黑龙江省 发生规律
下载PDF
不同品种甜菜褐斑病抗性分析及早期鉴定方法 被引量:7
9
作者 高卫时 张立明 +3 位作者 刘华君 董心久 李翠芳 王燕飞 《中国糖料》 2011年第4期25-27,30,共4页
采用人工病圃和自然病田同步进行抗褐斑病性鉴定筛选,初步试验结果表明,甜菜品种的含糖率随着抗病性的增强而明显提高,凡抗褐斑病品系材料,综合性状表现也较好。通过3期播种试验,植株生长至2~4对真叶期接种鉴定抗褐斑病性与田间成株鉴... 采用人工病圃和自然病田同步进行抗褐斑病性鉴定筛选,初步试验结果表明,甜菜品种的含糖率随着抗病性的增强而明显提高,凡抗褐斑病品系材料,综合性状表现也较好。通过3期播种试验,植株生长至2~4对真叶期接种鉴定抗褐斑病性与田间成株鉴定结果相同,可以作为田间鉴定育种新材料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玛纳斯人工接种的最佳时间7月中下旬接种效果较理想,这为解决干旱地区抗病品种筛选鉴定提供了一条途径。利用甜菜褐斑病尾孢毒素粗提液对甜菜种子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鉴定不同品种的抗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各品种抗性结果与人工接种及自然病田抗性鉴定结果有一致性。试验表明采用早期鉴定方法,方法准确,可行性高,可以提高育种效率,有效缩短抗褐斑病育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 褐斑病 尾孢毒素 抗病性鉴定
下载PDF
抗甜菜褐斑病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马龙彪 张悦琴 吴则东 《中国糖料》 2001年第1期1-5,共5页
本试验将甜菜褐斑病菌毒素作为选择压力,对毒素毒性活力进行生物学测定后,设置不同的浓度梯度,诱导未授粉胚珠的抗性愈伤组织,进而诱导再生植株。对再生植株进行抗病性鉴定,采用分生孢子定量接种、抑制胚根生长及田间试验,确定经... 本试验将甜菜褐斑病菌毒素作为选择压力,对毒素毒性活力进行生物学测定后,设置不同的浓度梯度,诱导未授粉胚珠的抗性愈伤组织,进而诱导再生植株。对再生植株进行抗病性鉴定,采用分生孢子定量接种、抑制胚根生长及田间试验,确定经过毒素处理的再生植株对甜菜褐斑病的抗性水平;对甜菜褐斑病病原菌毒素粗提液的合适使用量进行了初探,对经该病原菌培养滤液处理后得到的再生植株,采用一步或分步淘汰法,提高了再生植株的抗病水平。确定了利用甜菜褐斑病菌毒素作为选择压力的抗甜菜褐斑病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操作流程,即利用未授粉胚珠培养诱导抗性愈伤组织,在选择培养基上诱导再生植株,经筛选淘汰后,壮苗并生根,进行移栽加倍,获得纯合株系,经抗病性鉴定后,从中选育抗病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 体细胞无怀系 褐斑病 突变体筛选 抗病育种
下载PDF
豆薯细菌性角斑病的病原鉴定 被引量:2
11
作者 许志刚 姬广海 魏亚东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54-359,共6页
在安徽滁州的豆薯叶片上发现一种由细菌侵染引起角斑症状的病害,从角斑上分离到具有致病性的非荧光的杆状细菌,菌株的表型特征、细菌学特征、LOPAT 试验和生理生化试验表明该细菌与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 onas syringae van Hall)相似,BI... 在安徽滁州的豆薯叶片上发现一种由细菌侵染引起角斑症状的病害,从角斑上分离到具有致病性的非荧光的杆状细菌,菌株的表型特征、细菌学特征、LOPAT 试验和生理生化试验表明该细菌与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 onas syringae van Hall)相似,BIOLOG 系统鉴定结果与丁香假单胞菌豌豆致病变种(P.syringae pv. pisi)相近,接种试验表明豆薯菌株能侵染大豆、菜豆和眉豆,但对豌豆的致病性差;在豇豆、绿豆和蚕豆上不表现症状。结果表明豆薯细菌性角斑病是一种新病害,病原菌属于丁香假单胞菌群的一个新的致病变种,命名为 P.syringae pv. pachyrhiz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薯 细菌性角斑病 丁香假单胞菌群 变种
下载PDF
D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developing peanut (<i>Arachis hypogaea</i>) seeds 被引量:4
12
作者 Haiyan Yan Jiaquan Huang +3 位作者 Boshou Liao Xianqing Lan Qiuting Luo Junlong Tang 《American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2012年第1期60-71,共12页
DNA binding with one finger (D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storage material accumulation and morphogenesis of developing seeds. Oil and protein contents varied in different cultivars in important ... DNA binding with one finger (D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storage material accumulation and morphogenesis of developing seeds. Oil and protein contents varied in different cultivars in important oil crop peanut. DOF proteins have not been studied in this crop.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d all the DOF genes expressed in developing seeds from a cDNA library with 20,000 transcripts, cloned and compared similar genes of GW391729 from eight peanut cultivars, and analyzed similar genes expressed in root and leave with control and inoculated with Ralstonia solanacearum.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otal eight types of DOF genes were expressed in developing seeds of cultivar 063103. Most of D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expressed involved in developmental process in a complicated way. Among them, GW391729 is possible related to the seed number in fruit, and also is possible related to leafspot resistance. Detailed function of these DOF proteins need to be further stud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F leafspot PEANUT SEED Development SEED Number
下载PDF
甜叶菊斑枯病药剂防治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光华 辛惠普 《中国糖料》 1997年第3期13-16,共4页
甜叶葡斑枯病是甜叶菊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室内药剂筛选表明,75%百菌清WP和50%复方甲基托布津WP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最高。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以50%复方甲基托布津WP和50%苯来特WP效果最好。... 甜叶葡斑枯病是甜叶菊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室内药剂筛选表明,75%百菌清WP和50%复方甲基托布津WP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率最高。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以50%复方甲基托布津WP和50%苯来特WP效果最好。田间防效试验以50%复方甲基托布津和75%百菌清效果最好,在1000倍液时对斑枯病的校正防效分别达到93.6%和8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叶菊 斑枯病 药剂防治
下载PDF
浅议甜菜品种抗褐斑病研究进展及随想 被引量:8
14
作者 倪洪涛 《中国糖料》 2002年第3期30-34,共5页
甜菜褐斑病(CercosporabeticolaSacc.)是甜菜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甜菜的产量和含糖率。本文从甜菜褐斑病菌的致病力、甜菜褐斑病抗性资源、抗性机理、鉴定指标与技术及甜菜抗褐斑病品种的选育出发,对我国甜菜品种抗褐斑病的研究... 甜菜褐斑病(CercosporabeticolaSacc.)是甜菜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甜菜的产量和含糖率。本文从甜菜褐斑病菌的致病力、甜菜褐斑病抗性资源、抗性机理、鉴定指标与技术及甜菜抗褐斑病品种的选育出发,对我国甜菜品种抗褐斑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概述了未来甜菜抗褐斑病育种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 品种 抗褐斑病 研究进展
下载PDF
Opus Top防治甜菜褐斑病效果分析
15
作者 李彦丽 柏章才 +1 位作者 杨明珠 郑洪 《中国糖料》 2001年第3期22-23,共2页
OpusTop是一种高效、广谱型杀菌剂。田间试验结果表明:OpusTop乳油每次用量800mL/hm2,稀释1000倍使用,喷施2次,可以有效防治甜菜褐斑病,与对照相比,褐斑病发病程度降低1.0级,根产量、含糖率、产糖量分别提高了25.59%、1.62度、40.0%。... OpusTop是一种高效、广谱型杀菌剂。田间试验结果表明:OpusTop乳油每次用量800mL/hm2,稀释1000倍使用,喷施2次,可以有效防治甜菜褐斑病,与对照相比,褐斑病发病程度降低1.0级,根产量、含糖率、产糖量分别提高了25.59%、1.62度、40.0%。对于易感褐斑病的甜菜品种,其作用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 褐斑病 OpusTop 防治效果
下载PDF
First Report of Curvularia pseudobrachyspora Causing Leaf Spots Disease on Coconut (Cocos nucifera L.) Seedlings in Ghana
16
作者 Emmanuellah Lekete Enoch A. Osekre Emmanuel Andoh-Mensah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CAS 2022年第7期972-983,共12页
Coconut (Cocos nucifera L.) is an important oilseed and a multipurpose perennial plantation crop. It is mostly grown in humid and coastal areas of Ghana. In June 2019, leaf spot disease was observed on coconut seedlin... Coconut (Cocos nucifera L.) is an important oilseed and a multipurpose perennial plantation crop. It is mostly grown in humid and coastal areas of Ghana. In June 2019, leaf spot disease was observed on coconut seedlings in 10 coconut growing Districts in Ghana. The Initial symptoms appeared as elliptical, brown-dark-red lesions, 4 - 6 mm on affected leaves. Lesions reached 2.0 cm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spindly, dark brown spots with a light tan centre. A study including survey and laboratory work was carried out to assess disease prevalence and to identify the causal agent of the disease on coconut seedlings, in order to formulate effective management strategies against it. A total of 250 symptomatic leaves were picked from ten selected Districts for laboratory analysis. Additionally, the ribosomal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region and 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APDH) of the isolated pathogen were amplified using ITS1 and ITS4, gpd1 and gpd2 primers respectively. The disease incidence peaked at 95%. Fungal colonies on PDA grew to 50 - 70 mm in diameter in one week at a temperature of 28&deg;C ± 1&deg;C with an even to undulating, immersed striated, mycelium;aerial mycelium being dark velvety green and sometime woolly-cottony. Acervuli formed on the aerial mycelium and contained black powderish conidial masses. Hyphae characteristics were similar to that of Curvularia pseudobrachyspora. Pathogenicity tests were done following Koch’s postulate. For molecular confirmation, the combined ITS (MT075719) and GAPDH (MT075720) sequences were compared with published sequences of 52 Curvularia isolates and eight Bipolaris isolates using phylogenetic analysis.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C. pseudobrachyspora as a causal agent of leaf spot on coconut seedlings in Ghana and possibly Africa but the pathogen has been reported on other crops in China, Florida and Ind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fspots Curvularia sp. PATHOGEN Phylogenetic Analysis
下载PDF
苹果潜隐病毒快速检测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传贵 田砚亭 罗晓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87-91,共5页
该文以优系短枝富士为主要试材,采用木本指示植物和间接酶联免疫(PAS-ELISA)两种方法,对苹果褪绿叶斑病毒(CLSV)、苹果茎沟病毒(SGV)和苹果茎痘病毒(SPV)进行了检测.试验表明,俄罗斯苹果R12740-... 该文以优系短枝富士为主要试材,采用木本指示植物和间接酶联免疫(PAS-ELISA)两种方法,对苹果褪绿叶斑病毒(CLSV)、苹果茎沟病毒(SGV)和苹果茎痘病毒(SPV)进行了检测.试验表明,俄罗斯苹果R12740-7A、司派227和弗吉尼亚小苹果3种指示植物可作为上述3种潜在病毒的鉴定植物.植物生长状况对鉴定结果有重大影响.间接酶联免疫检测速度快,准确度高.该试验所用最佳抗体工作浓度CLSV:第一抗体1/6000,第二抗体1/2000;SGV:第一抗体1/5000,第二抗体1/3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树 潜隐病毒 检测 间接酶联免疫
下载PDF
禾本卡克防治甜菜褐斑病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菅晨光 白素英 +2 位作者 崔憨厚 马东彪 年玉宝 《中国糖料》 2004年第4期32-35,共4页
甜菜生育期褐斑病罹病率达5%~10%时,喷洒1次含三苯基醋酸锡20%的禾本卡克15kg/hm^2兑水600kg/hm^2,比对照(喷洒清水)提高块根产量25.0%,提高含糖率1.5度,增加产糖量39.8%;经济效益显著,投入产出比达1∶28。
关键词 甜菜 褐斑病 禾本卡克
下载PDF
花生叶斑病流行预测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绍伟 陈国达 +2 位作者 王玉霞 李国恒 孙秀荣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52-54,共3页
作者经1985—1992年的调查研究,确认河南省花生叶斑病主要有两种,即褐斑病和黑斑病。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年度流行程度取决于花生苗期的平均湿度、总降雨量及初始孢子量,初步确定了四者与病情指数之间的直线相关关系。
关键词 叶斑病 流行 花生 预测
下载PDF
几种杀菌剂防治甜菜褐斑病效果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君诚 李玉海 季烁东 《中国糖料》 1999年第3期25-26,共2页
1998 年在内蒙古林西进行了3 种杀菌剂防治甜菜褐斑病药效比较试验, 结果表明: 以三苯基醋酸锡效果为最好,褐斑病罹病率较对照低28 个百分点, 甜菜根产量、含糖率、产糖量分别比对照提高22 .3% 、1.1 度、22 .6... 1998 年在内蒙古林西进行了3 种杀菌剂防治甜菜褐斑病药效比较试验, 结果表明: 以三苯基醋酸锡效果为最好,褐斑病罹病率较对照低28 个百分点, 甜菜根产量、含糖率、产糖量分别比对照提高22 .3% 、1.1 度、22 .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 褐斑病 杀菌剂 防治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