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罕见异常起源的左回旋支急性闭塞1例
1
作者 李涛 程振业 +3 位作者 李学香 张俊杰 王鑫 张伟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2期112-115,共4页
冠状动脉异常起源是心血管疾病中罕见的临床表现。其中,左回旋支的异常起源占全部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0.022%~0.024%。而左回旋支异常起源合并急性闭塞的病例则更为罕见。术中及时制订有效的寻找异常开口的策略和方法对完成介入治疗非常... 冠状动脉异常起源是心血管疾病中罕见的临床表现。其中,左回旋支的异常起源占全部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0.022%~0.024%。而左回旋支异常起源合并急性闭塞的病例则更为罕见。术中及时制订有效的寻找异常开口的策略和方法对完成介入治疗非常重要。本病例报道1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罕见左回旋支异常起源于无冠窦且左回旋支急性闭塞导致心肌梗死。患者突发胸痛入院,心电图提示下壁、后壁ST段抬高。急行冠状动脉造影示仅见左主干及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血流分级Ⅲ级),而未见左回旋支。左右冠窦内均未发现左回旋支。于升主动脉根部非选择造影,最后于无冠窦内发现开口异常的左回旋支。本病例针对异常起源左回旋支常见部位、寻找异常开口的策略、方法及介入治疗等方面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回旋支异常起源 无冠窦 急性心肌梗死
下载PDF
NSTEMI靶血管为左回旋支与右冠状动脉患者心电图特征的差异及意义
2
作者 韩星 杨亚攀 +1 位作者 申媛媛 范立华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14期2021-2025,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靶血管为左回旋支(LCX)与右冠状动脉(RCA)患者心电图特征的差异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88例靶血管为LCX NSTEMI患者(LCX组)与70例靶血管为RCA... 目的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靶血管为左回旋支(LCX)与右冠状动脉(RCA)患者心电图特征的差异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88例靶血管为LCX NSTEMI患者(LCX组)与70例靶血管为RCA NSTEMI患者(RCA组)纳入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心电图特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心电图特征对靶血管定位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CA组患者STⅠ降低、STⅢ↑>STⅡ↑、(ΣSTV_(1)~V_(3)↓/ΣSTⅡ、Ⅲ、aVF↑)≤1、STV4R升高患者占比分别为80.00%、92.86%、92.86%、45.71%,明显高于LCX组的26.14%、38.64%、51.14%、6.82%,STⅠ等电线、STⅡ↑>STⅢ↑、STV4R降低、V_(7)~V_(9)导联QRS波终末扭曲患者占比分别为20.00%、5.71%、2.86%、5.71%,明显低于LCX组的70.45%、60.23%、31.82%、53.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心电图各特征联合鉴别诊断LCX和RCA靶血管病变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7(95%CI:0.850~0.947),其敏感度为94.25%,特异度为87.14%,优于各特征单独鉴别诊断价值(P<0.05)。结论心电图特征为STⅠ降低、STⅢ↑>STⅡ↑、(ΣSTV_(1)~V_(3)↓/ΣSTⅡ、Ⅲ、aVF↑)≤1、STV4R升高对判断NSTEMI靶血管为RCA具有一定价值,STⅠ等电线、STⅡ↑>STⅢ↑、STV4R降低、V_(7)~V_(9)导联QRS波终末扭曲对判断NSTEMI靶血管为LCX具有一定价值,联合应用可作为临床鉴别诊断LCX与RCA靶血管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靶血管 左回旋支 右冠状动脉 心电图
下载PDF
孤立性回旋支病变的临床特点及介入治疗 被引量:2
3
作者 袁晋青 李卫菊 +10 位作者 张芬芳 高润霖 陈纪林 杨跃进 陈珏 尤士杰 吴元 吴永建 姚民 秦学文 乔树宾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4年第4期265-267,共3页
目的 分析孤立性回旋支病变的临床、介入治疗及预后特点。方法  6 3例确诊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患者为本院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收入院 ,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病例。其中心肌梗死 36例 ,最小年龄 37岁 ,最大年龄 7... 目的 分析孤立性回旋支病变的临床、介入治疗及预后特点。方法  6 3例确诊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患者为本院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收入院 ,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病例。其中心肌梗死 36例 ,最小年龄 37岁 ,最大年龄 74岁 ,平均年龄 (5 7± 11)岁 ,男性 5 5例 ,女性 8例。 5 3例患者完成随访。结果  (1)冠脉及左心室造影 :6 3例患者共有 6 7处明显狭窄病变 ,近段狭窄 14处 ,中段狭窄 36处 ,远段狭窄 7处 ,钝缘支狭窄 10处 ,其中 11处狭窄为完全闭塞 ,15处狭窄为次全闭塞 (95 %~ 99% )。左心室功能正常者 34例 (5 4 % ) ,异常者 2 9例(46 % ) ,但平均EF正常 (71%± 12 % )。 (2 )心电图特征 :在回旋支病变所导致的Q波或非Q波心肌梗死患者中 ,病理性Q波及ST T异常最常出现在下后壁及下壁。在下后壁、前侧壁及高侧壁梗死患者中 ,以回旋支中段狭窄或闭塞最常见。 (3)介入治疗 :6 3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 ,B型病变 (74 % )明显多于A、C型病变。平均支架直径 (3.12±0 .4 2 )mm ,平均支架长度 (15 .8± 4 .14 )mm。住院期间无并发症发生。 (4)随访 :随访时间 12~ 35个月 ,平均随访(2 0 .8± 5 .0 )个月。造影随访 6例均无再狭窄。 1例猝死 (1.9% ) ,2例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 ,3例术后心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窄 患者 介入治疗 病变 心肌梗死 随访 孤立性 后壁 正常 心绞痛
下载PDF
心脏血管三角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饶利兵 田海文 +4 位作者 余清平 王淼 李莉 向长和 谢正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7年第5期721-724,727,共5页
目的:探讨心脏血管三角的形态学特点,为心脏手术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取正常成人心脏60例,10%甲醛溶液固定;取新鲜成人心脏10例,制作出心脏的血管铸型标本。定点解剖显示左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的形态、位置、数目、直径及角度,心大静脉的... 目的:探讨心脏血管三角的形态学特点,为心脏手术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取正常成人心脏60例,10%甲醛溶液固定;取新鲜成人心脏10例,制作出心脏的血管铸型标本。定点解剖显示左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的形态、位置、数目、直径及角度,心大静脉的形态、位置,进行观测。比较前室间支、左旋支与心大静脉围成的三角的特点。结果:左冠状动脉起始处与终末处的外径分别为4.18±1.36mm、4.79±1.53mm,主干长度8.99±1.26mm;左旋支、前室间支起始处的外径分别为3.30±1.02mm、3.31±1.03mm;左冠状动脉分别与前室间支、左旋支形成的夹角为173°±5.3°,117°±4.6°。对角支起于心血管三角的上角,有1-3支不等,其起始处的外径为1.78±0.32mm,长度为20.12±0.42mm。心大静脉与前室间动脉、左旋支呈深、浅相交,静脉行于动脉表面占56%、静脉行于动脉深面占44%。心大静脉、前室间支、左旋支两两相交形成心血管三角的三角与三边,其夹角分别为41.97°±11.9°, 65.05°±14.5°,70.17°±16.5°,前室间支的起始处与心大静脉相交处的距离23.04±5.36mm,旋支的起始处与心大静脉相交处的距离15.24±4.23mm,心大静脉横跨前室间支与左旋支的距离为26.28±6.31mm。结论:前室间支、左旋支与心大静脉在左心室前上部围成一闭合、开放、半闭合半开放、山峰四型血管三角。三血管以不同的角度两两相交,三角形的形状可分为A、B、C类。三角形内有数目不等的对角支及左心室前支,对角支分为Ⅰ、Ⅱ、Ⅲ型。左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应充分考虑心血管三角的形态特点,尽可能避免血管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冠状动脉 前室间支 左旋支 对角支 心大静脉 心血管三角
下载PDF
大鼠冠心病心肌梗死模型制备的新方法 被引量:2
5
作者 张世田 庞路路 +5 位作者 冯悦 宁晚玲 黄岑汉 王露瑶 黄小珊 唐汉庆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179-182,共4页
目的通过结扎大鼠左心室回旋支末梢血管,探索一种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的新方法。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模型组(80只),大鼠经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麻醉后,颈部行气管切开插管术,呼吸机维持呼吸。对照组只开胸不结扎;模... 目的通过结扎大鼠左心室回旋支末梢血管,探索一种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的新方法。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模型组(80只),大鼠经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麻醉后,颈部行气管切开插管术,呼吸机维持呼吸。对照组只开胸不结扎;模型组开胸结扎左心室回旋支末梢血管,术后笼中饲养4周,观察大鼠形态、行为学、呼吸改变,心电图、梗死心肌表现,组织病理学HE切片,并对其成活率进行统计,描述模型制作成功的标准。结果经过上述方法造模后,模型组大鼠形态、行为学、呼吸改变符合冠心病心力衰竭特征,心电图表现符合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动态演变过程,梗死心肌表现符合心肌梗死室壁瘤特征,组织病理HE染色示心肌坏死符合冠心病心肌梗死特征。且术后成活率(即造模成功率)达到83.75%,各项指标符合临床冠心病心肌梗死标准。结论结扎大鼠左心室回旋支末梢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方法简单、稳定快速,造模成功率高、可控性好,与临床冠心病心肌梗死相似度高,是一种理想的造模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心肌梗死 模型 动物 左心室回旋支
下载PDF
左冠状动脉回旋支缺如1例
6
作者 卢洁 李坤成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3期338-338,共1页
关键词 左冠状动脉 回旋支
下载PDF
心脏血管三角的应用解剖学分析
7
作者 李海芳 张艳 张爱娥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3年第24期2635-2637,共3页
目的探讨心脏血管三角的解剖学特点。方法选取经过常规处理的成年尸体心脏标本45具,定点解剖心脏的左右冠状动脉及其起始、分支、走行、数目、血管的直径与角度,对心静脉的位置、形态、走行、汇合方式进行观察。分析前室间支、左旋支与... 目的探讨心脏血管三角的解剖学特点。方法选取经过常规处理的成年尸体心脏标本45具,定点解剖心脏的左右冠状动脉及其起始、分支、走行、数目、血管的直径与角度,对心静脉的位置、形态、走行、汇合方式进行观察。分析前室间支、左旋支与心大静脉围成三角的特点。结果 45具成年尸体心脏标本中,左冠状动脉分叉处外直径与左冠状动脉起始处外直径均显著大于左旋支起始处外直径与前室间支起始处外直径,闭合型发生率显著高于山峰型、开放型、半闭合半开放型(P<0.05)。前室间支与左旋支夹角显著大于心大静脉与左旋支夹角、心大静脉和前室间支夹角(P<0.05),心大静脉与左旋支夹角显著大于心大静脉和前室间支夹角(P<0.05),横跨前室间支与左旋支心大静脉距离、前室间支起始处与心大静脉相交处距离均明显大于左旋支起始处与心大静脉相交处距离(P<0.05)。前室间支静脉在动脉表面通过22具,静脉在动脉的深面经过34具;左旋支静脉在动脉表面通过10具,静脉在动脉的深面经过25具;对角支静脉在动脉表面通过25具,静脉在动脉的深面经过28具;静脉动脉不相交6具。结论三血管以不同的角度两两相交,三角形内有数目不等的对角支及左心室前支,手术时要充分考虑心脏血管三角区的解剖特点,尽量避免对三角内血管和心脏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血管三角 心大静脉 左冠状动脉 前室间支 左角动脉 左右旋支
下载PDF
左回旋支异常起源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郇强 袁明远 +8 位作者 朱珞宁 王培培 王赛华 李炜 王温慧 陈琦 宁忠平 黄健峰 赵志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53-557,共5页
目的:探讨成人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及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的左回旋支异常起源的冠状动脉影像学分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从16852例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及10467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病例中获得的65例左回旋支异常起源病例的影像学和临... 目的:探讨成人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及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的左回旋支异常起源的冠状动脉影像学分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从16852例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及10467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病例中获得的65例左回旋支异常起源病例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分析左回旋支异常起源的解剖学特点及引起的胸痛、心绞痛、心律失常等临床特点。结果:65例左回旋支异常起源病例中男性28例(43.1%),平均年龄(54.35±7.65)岁。左回旋支源于右冠状动脉近端或开口14例(21.54%);左回旋支源于右冠状动脉窦7例(10.77%);左冠状动脉源于右冠状动脉窦或右冠状动脉开口15例(23.08%);左回旋支源于左冠状动脉窦开口12例(18.46%);左回旋支缺如10例(15.39%),其中左回旋支供血区域由巨大右冠状动脉替代9例,巨大左前降支的对角支替代1例;左回旋支和左前降支均源于右冠状动脉窦5例(7.69%);左回旋支源于无冠状动脉窦,左回旋支源于肺动脉各1例;经主肺动脉间走行21例(32.31%)。结论:左回旋支异常起源类型中左回旋支源于右冠状动脉近端(或开口)及右冠状动脉窦最多见,其次为左冠状动脉源于右冠状动脉窦,源于无冠状动脉窦和肺动脉最少见。部分走行跨主肺动脉间隔但无压迫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异常起源 左回旋支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下载PDF
右冠状动脉与左回旋支病变致右室梗死32例临床对比分析
9
作者 王安宁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4年第6期508-510,共3页
目的探讨右冠脉与左回旋支病变致右室梗死冠脉病变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筛选我院2007年10月至2013年11月入院的32例右室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梗死相关动脉分为右冠组(25例)和左回旋支组(7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及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分... 目的探讨右冠脉与左回旋支病变致右室梗死冠脉病变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筛选我院2007年10月至2013年11月入院的32例右室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梗死相关动脉分为右冠组(25例)和左回旋支组(7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及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右冠组多为近段病变,左回旋支组多为中远段病变。右冠病变致右室梗死,其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左回旋支病变(P〈0.05)。结论右室梗死多见于中青年患者,多为右冠脉近端病变所致。右冠脉病变恶性缓慢型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左回旋支病变,且预后差于左回旋支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梗死 右冠状动脉 左回旋支 病变
下载PDF
不同梗死相关动脉引起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心电图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宋锴铖 赵继义 周立君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05-808,共4页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疾病,其住院病死率为2%~9%,通常由右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闭塞引起,少部分可由前降支闭塞引起,其中右冠状动脉与左回旋支的比例在2.2∶1~7.0∶1,平均约3.9∶1。由于右冠状动脉与左回旋支的解剖及分布不...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疾病,其住院病死率为2%~9%,通常由右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闭塞引起,少部分可由前降支闭塞引起,其中右冠状动脉与左回旋支的比例在2.2∶1~7.0∶1,平均约3.9∶1。由于右冠状动脉与左回旋支的解剖及分布不同,故其闭塞导致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心电图改变亦不相同。本文旨在对不同梗死相关动脉引起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心电图改变作一归纳综述,指导临床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右冠状动脉 左回旋支 心电图改变
原文传递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左回旋支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巍 苑文杰 +5 位作者 王效增 荆全民 赵昕 王耿 刘海伟 张磊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586-589,共4页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左回旋支(LCX)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12月就诊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明确LCX-CTO且冠状动脉呈右优势型的32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71例成功开...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左回旋支(LCX)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1-12月就诊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明确LCX-CTO且冠状动脉呈右优势型的32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171例成功开通闭塞血管并行PCI治疗的患者纳入PCI组,将156例给予优化药物治疗(OMT)的患者纳入OM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指标、住院期间与随访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事件)、出血事件、全因死亡、脑卒中等。结果OMT组患者既往心肌梗死病史及PCI病史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PCI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CI组肌钙蛋白T(TNT)峰值高于OMT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的MACE事件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全因死亡发生率及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OMT相比,通过PCI完成冠状动脉右优势型的LCX-CTO血运重建未见明显临床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心血管不良事件 预后 临床疗效 左回旋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