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当山神道上的牛女传说及其“基本隐喻”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娜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5-41,共7页
武当山神道上的“牛女传说”,以“根本隐喻”为主调,以“基本隐喻”为伴音,构成相生位域。后者的关键点位在于“兄弟”和“家族”。“兄弟”型插段,多体现为“对冲意象”和“牺牲意象”;“家族”型插段,又楔入了“周期意象”和“循环意... 武当山神道上的“牛女传说”,以“根本隐喻”为主调,以“基本隐喻”为伴音,构成相生位域。后者的关键点位在于“兄弟”和“家族”。“兄弟”型插段,多体现为“对冲意象”和“牺牲意象”;“家族”型插段,又楔入了“周期意象”和“循环意象”。这些机能型段落,一并推动着故事本体及寓意的流变与移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当山 牛女传说 基本隐喻 兄弟 家族 道德
下载PDF
隋唐及宋元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2
作者 杨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30期80-86,共7页
隋唐及宋元是古代七夕节发展演变的关键时期,对这一阶段中七夕具体境况的考证有助于厘清古代七夕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分析其在不同阶段的历史特征,探明其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隋唐五代七夕节较以前更为宫廷所重视,已成为盛大的皇家节日... 隋唐及宋元是古代七夕节发展演变的关键时期,对这一阶段中七夕具体境况的考证有助于厘清古代七夕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分析其在不同阶段的历史特征,探明其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隋唐五代七夕节较以前更为宫廷所重视,已成为盛大的皇家节日。唐代诗文中有大量七夕书写,加强了七夕与男女情爱和现实政治的联系。与“巧”有关的节俗在唐代迅速发展,乞巧自唐始为占据优势地位的节俗。宋代七夕具有多元性,跨越阶级、性别、民族和地域而存在。在民间,七夕高度大众化、娱乐化、商业化,民众尤其都市市民成为过七夕的主力。在庙堂,七夕正式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完成了正统化、规范化、合法化的历史性转变。自元代始,七夕节走向稳定同一并逐渐衰落,元代七夕在史书、方志和文学戏曲作品中均有记载,尤其元杂剧大量化用牛女传说,虚笔与现实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节 七夕 牛女传说 乞巧 发展演变 特点
下载PDF
七夕文化源流考论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学智 李路兵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7-62,共6页
织女、牵牛两星的称谓,最早见于《诗经》。西汉初的长安,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开始生成,长安斗门今存西汉牛女二石像,这是牛女星宿最早的人形化。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神话的人物和情节已经定型,唐宋以后在民间口传中又进一步演进。七夕... 织女、牵牛两星的称谓,最早见于《诗经》。西汉初的长安,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开始生成,长安斗门今存西汉牛女二石像,这是牛女星宿最早的人形化。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神话的人物和情节已经定型,唐宋以后在民间口传中又进一步演进。七夕节俗也起源于长安。西汉初长安已有七月七日守夜乞愿、穿针乞巧的节俗,六朝时传播到江南,至唐代已风靡全国,尤以长安为盛。长安斗门的石婆庙庙会正是七夕节俗生动的载体,附近的牛女二石像石婆庙,不仅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而且是弘扬七夕文化的宝贵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文化 七夕节俗 牛女神话 牛女石像
下载PDF
汉水、天汉、天水——论织女传说的形成 被引量:33
4
作者 赵逵夫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1-4,共4页
《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故事的孕育阶段,“汉”或曰“天汉”便同“牵牛”、“织女”联系在一起,以后便成为这个传说故事的要素之一。“汉”、“云汉,”实际上是由汉水而来。秦人发祥于汉水上游,《史记.秦本纪》中说:“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 《牛郎织女》的传说在故事的孕育阶段,“汉”或曰“天汉”便同“牵牛”、“织女”联系在一起,以后便成为这个传说故事的要素之一。“汉”、“云汉,”实际上是由汉水而来。秦人发祥于汉水上游,《史记.秦本纪》中说:“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为秦人始祖。据此,同汉水联系的织女,是由以织出名的秦人远祖女修而来。“牵牛”、“织女”由星名转变为传说故事中的人物,也最早见于睡虎地发现的秦简中。《三辅黄图》中载秦始皇并天下之后“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同样反映了秦民族对牵牛织女传说的群体记忆。很早以来西和、礼县、天水一带浓厚的乞巧风俗,正说明了织女传说同秦文化的关系。天水地名的得名也与“汉水”、“天汉”有关。发源于嶓冢山的汉水本一直东流,经略阳、沔县,同发源于陕西宁羌的沔水合流,至湖北入长江。大约在西汉时地理变化,在略阳附近改而南流。今人皆以陕西宁羌的嶓冢山为《尚书.禹贡》中嶓冢山,实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水 天汉 天水 秦文化 织女 乞巧风俗 牛郎织女传说
下载PDF
陇东、陕西的牛文化、乞巧风俗与“牛女”传说 被引量:9
5
作者 赵逵夫 《文化遗产》 2007年第1期95-102,共8页
《牛郎织女》的产生跟周、秦民族的交融密不可分,《史记·秦本纪》、秦简和汉末魏初的《三辅黄图》都说明这一点,现存于西安附近的西汉牵牛织女石像更是证据。庾信《尉迟氏墓志铭》中的织女庙当在西安至陇东、南一带。由于特殊的历... 《牛郎织女》的产生跟周、秦民族的交融密不可分,《史记·秦本纪》、秦简和汉末魏初的《三辅黄图》都说明这一点,现存于西安附近的西汉牵牛织女石像更是证据。庾信《尉迟氏墓志铭》中的织女庙当在西安至陇东、南一带。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牵牛(牛郎)、织女的祠庙、纪念地被遗忘或变为同董永故事相关的祠庙。从陇东的乞巧风俗看,牛女传说和相关风俗在这一带长久流传,陕西很多县的乞巧风俗同陇东的相近。古代陇右、陕西中部一带的诗人也都有大量的咏七夕和牵牛织女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郎织女 周文化 秦文化 乞巧民俗
下载PDF
由牛郎织女传说看七夕节爱情元素的历史传承与当代重建 被引量:3
6
作者 黄涛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9年第3期132-138,共7页
牛郎织女传说是七夕节爱情元素的主要资源与传承载体。该传说在先秦之前已有记载,但直到汉代,它还没有与七夕节发生关联。晋代有了牛郎织女在七月初七相会的故事,该传说才与七夕节相融合,并且使原本以曝晒衣物为主的七夕习俗转为以乞子... 牛郎织女传说是七夕节爱情元素的主要资源与传承载体。该传说在先秦之前已有记载,但直到汉代,它还没有与七夕节发生关联。晋代有了牛郎织女在七月初七相会的故事,该传说才与七夕节相融合,并且使原本以曝晒衣物为主的七夕习俗转为以乞子、乞巧为主,并有隐约而不断的婚恋习俗或爱情元素。由于封建文明的传统文化不宣扬爱情,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不可能形成一个像模像样的情人节,七夕节的爱情色彩在封建社会不断淡化,后世的七夕节以牛郎织女传说、织女崇拜、乞巧、乞子为主要形态。但现代社会具有对情人节的巨大文化消费需求,七夕节借助牛郎织女传说,具有较多爱情元素并且传承不衰,是中国最具有情人节基础的传统节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郎织女传说 七夕节 情人节 爱情元素
下载PDF
“牛郎织女”传说新探 被引量:5
7
作者 蒋明智 《文化遗产》 2007年第1期86-94,共9页
《诗·小雅·大东》是最早记载牛郎织女传说的诗篇,但论者一般不将此诗所记的牛女作配偶看待。笔者认为,在西周时期就已产生了天帝之孙织女与牛郎结为夫妻,因违背天帝意志,被天河阻隔,一年一度才能在鹊桥相会的传说。他们美好... 《诗·小雅·大东》是最早记载牛郎织女传说的诗篇,但论者一般不将此诗所记的牛女作配偶看待。笔者认为,在西周时期就已产生了天帝之孙织女与牛郎结为夫妻,因违背天帝意志,被天河阻隔,一年一度才能在鹊桥相会的传说。他们美好的爱情是与西周社会开始出现的"男耕女织"的经济生活和从群婚的混沌中走出来,有了一夫一妻的专偶婚息息相关。将牛郎织女的配偶关系视为尚处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阿注婚"的观点是站不住的。由于西周时期一夫一妻制已与宗法制联系在一起,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等级制度和财产观念等,开始向爱情生活渗透。这是造成牛郎织女爱情悲剧的根源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郎织女 神话 传说 阴阳观念 祓禊习俗 阿注婚 专偶婚
下载PDF
牛郎织女传说源地探微 被引量:1
8
作者 肖爱玲 《唐都学刊》 2008年第5期114-117,共4页
为探明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地问题,论文通过概要分析我国已有的十余处源地的逻辑论证特征,综合历史文献与牛女传说发展演变过程以及西汉武帝修筑昆明池和牛郎织女石像的历史背景,指出西安市长安区斗门才是牛郎织女传说的真正发源地。
关键词 牛郎织女 传说 起源地 长安
下载PDF
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演变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晓红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79-81,共3页
牛郎织女神话萌芽于西周 ,形成于汉代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较大发展 ,同时神话也开始向传说转化 ;魏晋南北朝以后 ,经过长期广泛流传 ,故事逐渐定型 ,神话演变为传说。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是中国农耕文明和星辰信仰相结合的产物 ,体现了... 牛郎织女神话萌芽于西周 ,形成于汉代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较大发展 ,同时神话也开始向传说转化 ;魏晋南北朝以后 ,经过长期广泛流传 ,故事逐渐定型 ,神话演变为传说。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是中国农耕文明和星辰信仰相结合的产物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郎织女 神话 传说 演变 文化意蕴
下载PDF
读杜甫的《天河》、《牵牛织女》等诗
10
作者 赵逵夫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5-7,共3页
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于乾元二年(759年)秋天辞职携眷西行,到了秦州。在秦州他写下了五律组诗名篇《秦州杂诗二十首》、《天河》等诗,其中多称说"天河"、"河汉"、"牵牛"等,同天水得名之义完全相合,而... 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于乾元二年(759年)秋天辞职携眷西行,到了秦州。在秦州他写下了五律组诗名篇《秦州杂诗二十首》、《天河》等诗,其中多称说"天河"、"河汉"、"牵牛"等,同天水得名之义完全相合,而且从大体的地域方位上说,也是正确的,可见杜公对牛郎织女传说中"天河"在现实社会中所对应之水,对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地都有所认识。他后来在夔州时作了五古《牵牛织女》,在"托意君子进身之道,故感牛女故事而赋之"之外,诗中也反映了杜甫在青年男女关系问题上的一些看法。由此,我们也可略窥牛郎织女传说在唐代以后小说、戏曲中沉寂的一个重要原因,即被更具教化意义的董永的故事所覆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天河》 《牵牛织女》 牛郎织女传说
下载PDF
浅谈“七夕”传说与诗词
11
作者 薛以伟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40-43,共4页
《牛郎织女》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 ,流传广泛而又久远 ,以此为题材的诗词更是不胜枚举 ,本文试从古代典籍中关于牵牛、织女的记载以及文人的“七夕”诗词 。
关键词 牵牛织女 神话传说 “七夕”诗词
下载PDF
中国邮票中牛郎织女的纺织服饰信息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琴 王燕 李建强 《服饰导刊》 2021年第1期8-13,共6页
[研究意义]关于牛郎织女故事的邮票,历史上曾发行过三套,包括中国邮政发行的《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中国台湾地区发行的《牛郎织女》、中国澳门地区发行的《牛郎织女》,但三套邮票在牛耕、织机、服饰的设计上存在着一些问题。[研究... [研究意义]关于牛郎织女故事的邮票,历史上曾发行过三套,包括中国邮政发行的《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中国台湾地区发行的《牛郎织女》、中国澳门地区发行的《牛郎织女》,但三套邮票在牛耕、织机、服饰的设计上存在着一些问题。[研究方法]文章首先对牛郎织女故事的发生年代进行再确定,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图像分析,[研究结果与结论]认为:第一,先秦时期没有牛郎织女的故事,牛郎与织女的“人神之恋”故事情节的出现在宋代。第二,三套邮票的设计应该采用水牛、单动式双综双蹑织机、一人一牛的形式。第三,三套邮票中织女和牛郎的发型及服饰在细节的处理上与宋代时代特征不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郎织女 服饰 织机 牛耕
下载PDF
牵牛、织女星神话与《纬书集成》 被引量:2
13
作者 柳倩月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9年第2期36-42,共7页
以日本学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整理的《纬书集成》为据,对其中与牵牛星、织女星及相关星宿和星群有关的二十七条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纬书中关于牛女星辰的神格化表述,是在古老的占星学与汉代纬学合流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牛郎织... 以日本学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整理的《纬书集成》为据,对其中与牵牛星、织女星及相关星宿和星群有关的二十七条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纬书中关于牛女星辰的神格化表述,是在古老的占星学与汉代纬学合流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牛郎织女传说在汉代纬书中呈现为牛女星辰神话要素的形态,是牛郎织女传说演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牛女星辰信仰中,不仅包含着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耕""织"二元结构,也潜在地包含着对织女星的生殖崇拜意蕴,这些社会文化意蕴深深地渗透到了不断发展演变的牛郎织女传说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纬书集成》 牛女星辰信仰 牛郎织女传说
下载PDF
《牛郎织女传说》的叙事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斌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70-72,共3页
《牛郎织女传说》作为一种口头叙事行为,遵循着叙事的一般规律,其隐含的多种叙事信息在同类传说中具有鲜明的典型性。传说的人物有行动元和角色的交叉互构,情节有紧凑的矛盾冲突,场景有跳跃性的画面设置,表层结构呈波浪式起伏,深层结构... 《牛郎织女传说》作为一种口头叙事行为,遵循着叙事的一般规律,其隐含的多种叙事信息在同类传说中具有鲜明的典型性。传说的人物有行动元和角色的交叉互构,情节有紧凑的矛盾冲突,场景有跳跃性的画面设置,表层结构呈波浪式起伏,深层结构含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郎织女传说》 叙事 结构
下载PDF
孤独的再叙述——《花千骨》与牛郎织女故事
15
作者 陈光远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5-7,共3页
2015年暑假仙侠剧《花千骨》的热播并非偶然,它在爱情叙述里以中国传统的牛郎织女故事中约束——违禁——惩罚的爱情模式为原型,并在这种模式背后揭示了人们对自由信任的渴望以及对孤独的对抗。《花千骨》是新时代下对孤独母题的再次叙述。
关键词 《花千骨》 牛郎织女 原型 悲剧 孤独
下载PDF
牛郎织女与董永七仙女故事的流变分合探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献忠 《新余高专学报》 2011年第1期34-36,共3页
牛郎织女故事与董永七仙女故事,这两个故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盘根错节地扭结在一起,相互共融。其实两者的起源与主旨并不相同,牛郎织女故事起源于古人对星象的观察,而董永七仙女故事产生于汉代,因汉代推崇孝道教化,在牛郎织女故事的基... 牛郎织女故事与董永七仙女故事,这两个故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盘根错节地扭结在一起,相互共融。其实两者的起源与主旨并不相同,牛郎织女故事起源于古人对星象的观察,而董永七仙女故事产生于汉代,因汉代推崇孝道教化,在牛郎织女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广为流传,但魏晋至隋唐朝时期又被牛郎织女故事影响而受到抑制,直到宋明以后,这两个神话故事才明显区分开来,独立发展成两个不同的多姿多彩的神话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郎织女 董永 七仙女
下载PDF
汉代上林苑昆明池水景空间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郝思嘉 刘晓明 《城市建筑》 2022年第12期97-99,共3页
昆明池是汉代上林苑中最大的池沼,其承载功能众多、园林内涵丰富。首先通过对昆明池的相关史料、考古成果的研究,结合笔者的实地考察,对汉代昆明池的建筑布局、池岸形态等方面进行判断。其次对其水景空间的构成和特色进行初步探析:昆明... 昆明池是汉代上林苑中最大的池沼,其承载功能众多、园林内涵丰富。首先通过对昆明池的相关史料、考古成果的研究,结合笔者的实地考察,对汉代昆明池的建筑布局、池岸形态等方面进行判断。其次对其水景空间的构成和特色进行初步探析:昆明池并不是完全由人工新建的,而是基于自然池沼修建而成;其池旁的牛郎织女石像隔湖相望,石像周围的附属建筑也呈对应之势。最后基于本文所做的研究提出对现西安昆明池保护开发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林苑 汉代 昆明池 牛郎织女雕塑 水景空间
下载PDF
《牛郎织女传说》的叙事分析
18
作者 刘斌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牛郎织女传说》作为一种口头叙事行为,遵循着叙事的一般规律,其隐含的多种叙事信息在同类传说中具有鲜明的典型性。传说的人物有行动元和角色的交叉互构,情节有紧凑的矛盾冲突,场景有跳跃性的画面设置,表层结构呈波浪式起伏,深层结构... 《牛郎织女传说》作为一种口头叙事行为,遵循着叙事的一般规律,其隐含的多种叙事信息在同类传说中具有鲜明的典型性。传说的人物有行动元和角色的交叉互构,情节有紧凑的矛盾冲突,场景有跳跃性的画面设置,表层结构呈波浪式起伏,深层结构含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 《牛郎织女传说》 叙事 结构
下载PDF
网络文化背景下七夕文学的当代书写
19
作者 丁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第17期21-24,共4页
在21世纪网络文化背景下,当代七夕文学的书写足以展现牛郎织女传说经久不衰的魅力:其一,情感狂欢成为当代七夕文学的表达倾向,包括对牛郎织女传说的记忆延续与再度阐释、有关七夕节日的丰富情感内涵及借七夕传统文化表达独特的社会观照... 在21世纪网络文化背景下,当代七夕文学的书写足以展现牛郎织女传说经久不衰的魅力:其一,情感狂欢成为当代七夕文学的表达倾向,包括对牛郎织女传说的记忆延续与再度阐释、有关七夕节日的丰富情感内涵及借七夕传统文化表达独特的社会观照。其二,受网络文化影响,七夕文学书写带有通俗化与口语化特征。牛郎织女传说中其跨越身份、家庭的鸿沟,勇于与命运抗争,大胆追求幸福,对爱情的执着与坚守的精神给予人们现代性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夕文学 牛郎织女传说 网络文化
下载PDF
古典的遗传:日本牛郎织女传说的在地化分析——以大阪交野牛郎织女传说为个案的探讨 被引量:1
20
作者 毕雪飞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2-140,共9页
中国的牛郎织女伴随着纺织、七夕等相关文化信息远播日本,留下了储量丰厚的神话、传说、故事等各类文本。其中,大阪交野地区的牛郎织女传说更是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既遗传了中国古典的文本,同时也被日本人加以细微改造,被自然地嵌入日本元... 中国的牛郎织女伴随着纺织、七夕等相关文化信息远播日本,留下了储量丰厚的神话、传说、故事等各类文本。其中,大阪交野地区的牛郎织女传说更是呈现出独特的风貌,既遗传了中国古典的文本,同时也被日本人加以细微改造,被自然地嵌入日本元素,已然成为经过在地化洗礼的日本版。基于此,我们在保护与传承牛郎织女传说的过程中,应从东亚的文化视阈出发,将其置于跨国的视角下加以理解,如此或许能更有利于这一传说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的遗传 牛郎织女传说 在地化 交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