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Strategies for Ancient Town Architectural Space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lace Spirit Theory:A Case Study of Hekou Ancient Town,Yanshan County of Jiangxi Province
1
作者 Siao LU Xiaogang CHEN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9年第10期34-38,共5页
The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of ancient town space design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by all walks of society and professionals of all disciplines.However,in the process of design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there are va... The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of ancient town space design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by all walks of society and professionals of all disciplines.However,in the process of design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there are various serious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the core functions are weak,loss of historical context protection,and disappearance of architectural space design features.As an important commercial transportation hub tow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Hekou Ancient Tow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weak.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lace spirit(Genius Loci)theory,this paper followed the design principle of"use function enhancement,spatial feature extension and life situation experience",and elaborated the strategies of space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of Hekou Ancient Town design from three aspects:spatial pattern,landscape restoration and landscape node reconstruction,in the hope of enhancing the depth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piritual culture of ancient town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ce spirit (Genius Loci) Architectural space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Hekou Ancient Town
下载PDF
"Skeleton" and "Spirit" of Architecture——With the Library in Henan Univers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as a Study Case
2
作者 唐红 樊国领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0年第9期9-11,20,共4页
This study,taking the library in Henan Univers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for an example,points out that constant elements in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architecture are its "skeleton" and "spirit",tha... This study,taking the library in Henan University of Urban Construction for an example,points out that constant elements in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architecture are its "skeleton" and "spirit",that is,"space" and "spirit of place".Through analyzing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space in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the appeal of spirit of place to construction users,it is explained that space and spirit of place are closely related and mutually depend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MITED space spirit of place Evaluation
下载PDF
基于场所精神的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子夺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69,共4页
人与场所交互对话方式是近年来设计者研究的主要方向。建筑室内空间作为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场所,传递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态度。建筑室内空间的场所精神,映射出社会环境与生产方式多维度空间行为体验逻辑价值认同的特定意义。文章结合场... 人与场所交互对话方式是近年来设计者研究的主要方向。建筑室内空间作为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场所,传递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态度。建筑室内空间的场所精神,映射出社会环境与生产方式多维度空间行为体验逻辑价值认同的特定意义。文章结合场所精神的行为体验研究,通过对“人”的需求尊重来诠释建筑室内空间场所设计的“内在精神气质”,强化人与环境互动的双向作用生成,实现场所空间营造内在价值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室内空间 生产方式 行为体验
下载PDF
场所精神理论下传统街区文化空间呈现与感知
4
作者 赵寰熹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109,共13页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传统街区面临着文化空间的传承问题。地方文脉的传承,与地区空间格局的演变、空间特性的延续、人们对区域氛围的感知变化等问题密切相关。选择场所精神理论作为切入点,以北京天桥地区为例,使用质性研究中扎根理论三...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传统街区面临着文化空间的传承问题。地方文脉的传承,与地区空间格局的演变、空间特性的延续、人们对区域氛围的感知变化等问题密切相关。选择场所精神理论作为切入点,以北京天桥地区为例,使用质性研究中扎根理论三级编码和地理空间展示与分析方法,从空间格局演变、场所精神分析、文化空间的呈现与场所精神的传承三个方面,对城市传统街区文化空间呈现与感知问题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对天桥地区的整体认知体现在“古今具有高知名度的艺术表演区域”这一内涵上。人们通过观看展览演出等活动,体验区域的整体空间氛围,进而感受地方文化。这样的游览模式,适合此类新旧文化空间同时呈现的传统街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理论 文化空间 传统街区 空间格局 北京天桥地区
下载PDF
重构的场所与集体意向——奥洛特卡索旧宅废墟的遗产场地干预及其适应性策略解析
5
作者 黄磊 李翔宁 《住宅科技》 2024年第1期9-16,共8页
场所精神是与特定场地有着根本性联系的空间品质,人们可以透过场所来认识、挖掘,再阐释地方具体的意义。然而在历史建成环境更新中,适应性再利用在重塑场所精神潜能方面缺乏深入研究。文章在回顾场所精神概念及其在建筑学、遗产保护等... 场所精神是与特定场地有着根本性联系的空间品质,人们可以透过场所来认识、挖掘,再阐释地方具体的意义。然而在历史建成环境更新中,适应性再利用在重塑场所精神潜能方面缺乏深入研究。文章在回顾场所精神概念及其在建筑学、遗产保护等领域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从理论层面讨论场所精神与适应性再利用的关系;接着以西班牙奥洛特古城卡索旧宅的废墟更新为例,通过对其复合立面、材料语言、场所结构的分析,归纳适应性再利用策略分别在文脉性、过程性和见证性3个维度上对场所精神的重塑;最后指出建筑师对适应性再利用的创新性实践,不仅巧妙地回应了现实的、场地的时空特质,并透过融合日常生活的文化基因,重新定义教堂的纪念性存在,为当代历史建成环境中的遗产场地干预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公共空间 遗产场地 干预 适应性再利用 集体意向 场所精神
下载PDF
“空间生产”与“场所建构”——基于社会学理论的风景园林专业社会实践路径探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周详 李哲 《新建筑》 2024年第1期148-154,共7页
在风景园林由一级学科变更为专业学位的背景下,新时代风景园林专业面临社会学理论需求,以及探索多元化“实践育人”体系的现实任务。借鉴景观人类学方法,综合“空间生产论”的外部景观视角与“场所建构论”的内部景观视角,对风景园林专... 在风景园林由一级学科变更为专业学位的背景下,新时代风景园林专业面临社会学理论需求,以及探索多元化“实践育人”体系的现实任务。借鉴景观人类学方法,综合“空间生产论”的外部景观视角与“场所建构论”的内部景观视角,对风景园林专业社会实践的理论方法与实施途径展开研究。通过设置4个实践模块,即景观社会观察、社区场所营造、城市治理转型、乡村振兴研究,探寻一种能够在实践环节有效联结宏观与微观两种视角的专业实践方式。提出:打破“空间生产”与“场所建构”之间的内外壁垒与上下隔阂,创造一种“多相律”景观平衡、共融发展的模式,不仅是风景园林专业社会实践方法探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中拓展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理论 专业实践 方法论 空间生产 场所建构
下载PDF
基于情节建构的儿童友好型社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研究
7
作者 胡徐妍 林瑛 《设计》 2024年第13期38-40,共3页
近些年,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在我国稳步进行,在空间设计中融入情节建构,有助于打造个性化、定制化的社区户外活动空间,提升儿童户外游戏积极性,对儿童的综合发展有重大意义。文章以情节建构作为出发点,对我国儿童友好型社区户外活动空间... 近些年,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在我国稳步进行,在空间设计中融入情节建构,有助于打造个性化、定制化的社区户外活动空间,提升儿童户外游戏积极性,对儿童的综合发展有重大意义。文章以情节建构作为出发点,对我国儿童友好型社区户外活动空间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现有案例分析整理了我国儿童友好型社区户外活动空间建设要点。并在此基础上提炼总结了基于情节建构的社区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原则及策略。为以后儿童友好型社区户外活动空间的优化和提升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友好 景观场所 社区公共空间 情节建构 案例分析
下载PDF
融入日常的纪念性场所设计初探——廖俊波纪念馆设计
8
作者 闻佳琳 吴震陵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3期30-32,共3页
纪念性场所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内在同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纪念性场所缺乏日常性的问题越来越凸显。纪念性建筑尺度巨大,形制固化,纪念内容和功能单一的现状与公众渴求更多的公共空... 纪念性场所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内在同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纪念性场所缺乏日常性的问题越来越凸显。纪念性建筑尺度巨大,形制固化,纪念内容和功能单一的现状与公众渴求更多的公共空间和贴近日常生活的纪念方式产生了巨大矛盾。文章通过分析廖俊波纪念馆设计实例,从群体组织流线、外部公共空间、建筑体量、建筑功能,这四个方面探讨了融入日常的纪念性场所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性 纪念性场所 多元化 公共空间 纪念馆 场所精神 廖俊波
下载PDF
基于现象学存在论的罗浮山“洞天福地”景观空间演变研究
9
作者 王鑫 唐孝祥 舒畅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4期75-80,共6页
为活态传承“洞天福地”的内在本质,发掘圣地景观的核心价值。选取中国洞天福地的典范罗浮山为研究对象,基于现象学“主客一体”的存在论,通过文本史料探究不同历史时期古人的体验活动对景观空间发展的影响,总结出(1)神圣体验和世俗体... 为活态传承“洞天福地”的内在本质,发掘圣地景观的核心价值。选取中国洞天福地的典范罗浮山为研究对象,基于现象学“主客一体”的存在论,通过文本史料探究不同历史时期古人的体验活动对景观空间发展的影响,总结出(1)神圣体验和世俗体验的历时性变化互动共推罗浮山景观空间营建过程;(2)圣俗体验的冲突使神圣空间由环境利用向场所营造演变;(3)世俗体验的不断融入使世俗空间逐渐多元化发展。有利于推动洞天福地的活态发展、文化传承和申遗实践,为我国山岳风景资源的保护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文化景观 洞天福地 景观体验 空间营建
下载PDF
基于场所精神的学居旅复合空间景观改造--以湖南大学工会景观改造项目为例
10
作者 陈超 陈飞虎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期153-156,共4页
文章分析具有学居旅多重特性的环境中不同人群的需求,研究校园景观中如何对已经破旧的环境进行道路规划和景观营造,为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提供设计思路。首先对校园环境进行分析,得出开放式校园存在的必然性以及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再... 文章分析具有学居旅多重特性的环境中不同人群的需求,研究校园景观中如何对已经破旧的环境进行道路规划和景观营造,为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提供设计思路。首先对校园环境进行分析,得出开放式校园存在的必然性以及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再以湖南大学工会景观改造方案为例,结合已经成熟的场所精神理论,逐个剖析解决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得出优秀的复合空间必须满足人们对于场所的审美需求、功能需求和精神需求。对具有多重功能需求的空间进行改造设计,不仅要考虑环境的美观,还要考虑景观的改造方案是否符合其在地理空间与文化背景下的定位,同时在功能上应满足不同人群的具体要求,并对人流进行有效疏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景区 景观改造 场所精神 复合空间
下载PDF
大运河空间建设与民俗艺术传承的互动关系及逻辑——基于空间与地方的理论视域
11
作者 张娜 章利华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0-140,共11页
作为“空间”的大运河是一个兼具地理与自然、社会与文化、精神与记忆的凝聚性概念,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需要立足于当代运河空间建设。大运河沿线民俗艺术乃是空间化与在地化交融的结果,作为“地方”的表征指涉运河民众的日常... 作为“空间”的大运河是一个兼具地理与自然、社会与文化、精神与记忆的凝聚性概念,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需要立足于当代运河空间建设。大运河沿线民俗艺术乃是空间化与在地化交融的结果,作为“地方”的表征指涉运河民众的日常,凝聚运河文化记忆,并建构运河文化认同。在当代运河空间生产的过程中,地方内生性的民俗艺术从原生空间进入资本、权力、话语所塑造的建构空间,面临着去地方化的问题,阻碍其作为“恋地情结”发挥记忆、认同作用。为此,既要推动运河文化的边界拓展、现代转化、重构创新,也要注意运河民俗艺术传承的地方性逻辑及其地方意义表达,不能以“空间”剥夺“地方”,而是要在两者的互构与共生中构建一种容纳地方性的运河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地方” 民俗艺术 运河空间建设
下载PDF
“广州超级文和友”的地方性建构与游客感知研究
12
作者 林欣韵 林敏慧 《旅游研究》 2024年第5期86-98,共13页
文章从怀旧心理与地方性建构角度,以城市怀旧型消费空间——“广州超级文和友”为例,采用质性研究法探讨其地方性建构以及本地和外地游客的感知。研究表明:“广州超级文和友”通过怀旧符号还原“人+事+物”情境,营建物质和情感空间,通... 文章从怀旧心理与地方性建构角度,以城市怀旧型消费空间——“广州超级文和友”为例,采用质性研究法探讨其地方性建构以及本地和外地游客的感知。研究表明:“广州超级文和友”通过怀旧符号还原“人+事+物”情境,营建物质和情感空间,通过管理方、业主和游客之间的互动反馈机制共促形成怀旧型消费空间;大部分本地游客在怀旧体验上不能产生积极感知;外地游客作为文化他者,大部分实现了一定怀旧体验,但更多是出于对网红点的猎奇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怀旧型消费空间 地方性建构 游客感知 怀旧体验
下载PDF
陶瓷艺术介入下的场所精神重塑
13
作者 赖迅 《陶瓷》 CAS 2024年第8期115-117,共3页
笔者探讨了如何运用陶艺介入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以乡村公共空间为试点,在遵循公共艺术地域性的基础上,借助陶瓷材料特性,结合乡村文化及公共空间的实际需求,从而提出系列创新性的方案,达到塑造场所精神的目的;同时还深入分析研究了不... 笔者探讨了如何运用陶艺介入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以乡村公共空间为试点,在遵循公共艺术地域性的基础上,借助陶瓷材料特性,结合乡村文化及公共空间的实际需求,从而提出系列创新性的方案,达到塑造场所精神的目的;同时还深入分析研究了不同的艺术设计和材料载体在乡村公共空间中的具体应用案例。本研究表明,陶艺的介入能有效帮助乡村重塑场所精神,并对推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进程,提升乡村文化品质、增强乡村空间活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陶艺 公共空间 越后妻有
下载PDF
场所精神视域下的大学校园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研究
14
作者 巩玲慧 王佳玉 谭杰 《工业设计》 2024年第4期65-68,共4页
大学校园非正式学习空间作为在课堂以外进行多样化学习的主要场所,它不仅是提供非正式学习的地方,而且是学生思想交流的地方。场所精神下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关注于校园文化、学生需求和教育目标来优化非正式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 大学校园非正式学习空间作为在课堂以外进行多样化学习的主要场所,它不仅是提供非正式学习的地方,而且是学生思想交流的地方。场所精神下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关注于校园文化、学生需求和教育目标来优化非正式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归属感,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文章从场所精神的功能性和精神性出发,探讨大学校园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对学生的学习影响,进而形成有效设计。文章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包括现场观察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场所精神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学习成果有着显著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并进行设计实践。以期创造出具有典型性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非正式学习空间 主体性 空间设计 大学校园
下载PDF
共享中的场所精神——以福州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医工交叉研究中心为例
15
作者 董弘禹 陈建东 吴木生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8期27-29,共3页
科技产业园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撑点,承载科研创新活动的空间所需要“共享”以促进思维的碰撞,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文章以福州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医工交叉研究中心设计为例,通过共享空间的场所营造,从场地规划、空间与功能... 科技产业园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撑点,承载科研创新活动的空间所需要“共享”以促进思维的碰撞,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文章以福州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医工交叉研究中心设计为例,通过共享空间的场所营造,从场地规划、空间与功能组织出发,探索科研建筑共享空间的营造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共享 空间营造
下载PDF
碛口古镇场所精神的空间营造策略
16
作者 梁森茂 崔娟玲 巩谊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3期61-64,121,共5页
碛口古镇作为古代辉煌的商贸重镇,随着商业的衰败逐渐没落,成为黄河边上即将消失的活遗址。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当下,对于这一“失落的空间”,如何使其焕发生机,成为重中之重。场所精神是事物内在独特的精神特性,是人们能够栖居于此的基... 碛口古镇作为古代辉煌的商贸重镇,随着商业的衰败逐渐没落,成为黄河边上即将消失的活遗址。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当下,对于这一“失落的空间”,如何使其焕发生机,成为重中之重。场所精神是事物内在独特的精神特性,是人们能够栖居于此的基础。文章以碛口古镇为例进行分析,采用“场所精神”的空间营造方法,从整体场地规划到文化传承再生,试图提出一种营造策略,以期为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碛口古镇 场所精神 空间营造策略
下载PDF
空间共享理念下职业教育实训中心场所感营造
17
作者 马心成 金杨 李童琳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7期48-50,共3页
在职业教育模式高速迭代的背景下,原有的实训空间单调呆板的组合模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实训中心中庭空间有助于彰显场所的开放性、场所性、主题性、多变性与韧性,提供更丰富深刻的空间及教学体验。平度市技师学院实训中心中庭以共... 在职业教育模式高速迭代的背景下,原有的实训空间单调呆板的组合模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实训中心中庭空间有助于彰显场所的开放性、场所性、主题性、多变性与韧性,提供更丰富深刻的空间及教学体验。平度市技师学院实训中心中庭以共享、秩序、交流、内外交融等方式,延续教学空间朴素的场所精神,营造不可度量的“静谧与光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中庭 共享空间 寻根 场所精神
下载PDF
桌景•梯城:公共绿地下的一场城市实验
18
作者 刘珩 杨志奇 《世界建筑导报》 2024年第2期19-22,共4页
本次设计实践性研究从城市的多元化出发,在深圳高密度发展的地域特征中探索“弹性绿地”建设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多元性。南沙原创在深圳留仙洞万科云设计公社B4/A3从场所自然或人为场所中更一般性的范畴之间的日常空间体验感出发,以“梯... 本次设计实践性研究从城市的多元化出发,在深圳高密度发展的地域特征中探索“弹性绿地”建设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多元性。南沙原创在深圳留仙洞万科云设计公社B4/A3从场所自然或人为场所中更一般性的范畴之间的日常空间体验感出发,以“梯城”和“桌景”设计理念引入,建构结构空间的划分,历史功能化的重构复合功能空间。充分体现“结构”与“空间”关系所具有的造型特质,营造结构即空间,同时满足用地属性绿化需求,赋能多型的地上与地下共享空间。“化整为零”的设计策略可逆性的运用,在地性的解读城市建筑学进行当代的实践探索,以实验的城市理念空间重构物质环境,唤醒人的感官体验和精神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绿地的空间可能性 结构空间 地上/地下 在地性 场所精神
下载PDF
浅析小学校园的公共空间设计——以福州高新区第一小学为例
19
作者 项海 《福建建设科技》 2024年第5期18-20,共3页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多元的教育环境成为未来的趋势,面对未来教育模式的变化,传统小学校园建筑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教学需求,公共活动空间成为了未来教学的第二课堂。文章以高新区第一小学为例,分析校园场地环境的特殊性及局限性,通...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多元的教育环境成为未来的趋势,面对未来教育模式的变化,传统小学校园建筑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教学需求,公共活动空间成为了未来教学的第二课堂。文章以高新区第一小学为例,分析校园场地环境的特殊性及局限性,通过建筑设计上的处理,让高容积率的校园理顺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探索一种集约高效、多元共享的小学校园公共空间设计思路,创造出适合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公共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建筑 公共空间 集约高效 多元共享
下载PDF
柔性密度下的高校空间设计策略
20
作者 谢德萍 《城市建筑》 2024年第5期218-222,共5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设计学院不是拘泥于传统,根据功能和等级划分的学校,而是一个从形态上有助于思想传播的场所。方案采用了柔性密度下横向线性交织的空间组织方式,而非垂直空间组织方式;打造了一个既有机又有序的“艺术村落组团...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国际设计学院不是拘泥于传统,根据功能和等级划分的学校,而是一个从形态上有助于思想传播的场所。方案采用了柔性密度下横向线性交织的空间组织方式,而非垂直空间组织方式;打造了一个既有机又有序的“艺术村落组团”。在设计创作中,从协调与周边建筑关系入手,顺延新旧教学群落的轴线关系,营造柔性密度下“一川两岸”的空间形态,塑造成一个三维流动空间;在内部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室外空间、多元化的共享空间。同时,呼应外部的物理环境,顺延各种环境的颜色到立面上,形成多彩的、富有国际性的建筑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精神 一川两岸 流动空间 艺术村落 剖切 多彩校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