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ariations of the thermal growing season during the period 1961–2015 in northern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CUI Linli SHI Jun +1 位作者 MA Yue LIU Xiaochen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8年第2期264-276,共13页
Researching into changes in thermal growing season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cientific issues in studies of the impac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o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However, few studies investigated th... Researching into changes in thermal growing season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cientific issues in studies of the impac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o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However, few studies investigated the differences under various definitions of thermal growing season and compared the trends of thermal growing season in different parts of China. Based on the daily mean air temperatures collected from 877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over northern China from 1961 to 2015, we investigated the variations of the thermal growing season parameters including the onset, ending and duration of the growing season using the methods of differential analysis, trend analysis,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Kriging interpolation techniqu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ifferences of the maximum values of those indices for the thermal growing season were significant, while they were insignificant for the mean values. For indices with the same length of the spells exceeding 5°C, frost criterion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differences of the maximum values. The differences of the mean values between frost and non-frost indices were also slight, even smaller than those from the different lengths of the spells. Temporally, the starting date of the thermal growing season advanced by 10.0–11.0 days, while the ending dates delayed by 5.0–6.0 days during the period 1961–2015. Consequently, the duration of the thermal growing season was prolonged 15.0–16.0 days. Spatially, the advanced onset of the thermal growing season occurred in the southwestern, eastern, and northeastern parts of northern China, whereas the delayed ending of the thermal growing season appeared in the western part, and the length of the thermal growing season was prolonged significantly in the vast majority of northern China. The trend values of the thermal growing season were affected by altitude. The magnitude of the earlier onset of the thermal growing season decreased, and that of the later ending increased rapidly as the altitude increased, caus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prolonged growing season increased correspondingly. Compar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selected indices and considering the impacts of frost on the definitions are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for determining the timing and length of the thermal growing season in norther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ily mean air temperatures length of the growing season starting date of the thermal growing season ending date of the thermal growing season trend northern China
下载PDF
Decoupling between Plant Productivity and Growing Season Length under a Warming Climate in Canada’s Arctic
2
作者 Wenjun Chen Paul Zorn +4 位作者 Lori White Ian Olthof Yu Zhang Robert Fraser Sylvain Leblanc 《American Journal of Climate Change》 2016年第3期334-359,共17页
Given the short duration of growing season in the Arctic,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plant productivity and growing season length (GSL) is conventionally assumed. Will this assumption hold true under a warming clima... Given the short duration of growing season in the Arctic,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plant productivity and growing season length (GSL) is conventionally assumed. Will this assumption hold true under a warming climate? In this study, we addressed the question by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leaves (NPP<sub>leaf</sub>) and GSL for various tundra ecosystems. We quantified NPP<sub>leaf</sub> and GSL using long-term satellite data and field measurements.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was not significant (i.e., decoupled) for 44% to 64% of tundra classes in the southern Canadian Arctic, but significant for all classes in the northern Canadian Arctic.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the decoupling, we further decomposed the relationship into two components: the correspondence of interannual variations and the agreement of long- term trends. We found that the longer the mean GSL for a tundra class, the poorer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ir interannual variations. Soil moisture limitation further decoupled the relationship by deteriorating the agreement of long-term trends. Consequently, the decoupling between NPP<sub>leaf</sub> and GSL would be more likely to occur under a warming climate if the tundra class had a mean GSL > 116 (or 123) days with a dry (or moist) soil moisture reg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growing season length Arctic Tundra DECOUPLING Remote Sensing Soil Moisture Regime
下载PDF
Growing Season and Phenological Stages of Small Grain Crops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n Alaska
3
作者 Mingyuan Cheng Mingchu Zhang +1 位作者 Robert Mark Van Veldhuizen Charles Winsett Knight 《American Journal of Climate Change》 2021年第4期490-511,共22页
The climate change in Alaska has caused earlier spring snowmelt and the growing season expanded. However, the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rop phenological stages, heading (BBCH 55) and maturity (BBCH 85), is unknown.... The climate change in Alaska has caused earlier spring snowmelt and the growing season expanded. However, the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rop phenological stages, heading (BBCH 55) and maturity (BBCH 85), is unknown. In this study, the trends of growing-season length (GSL), phenological stages of crops and climatic parameters, an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climatic parameters and the phenological stages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climate data and crop data over the period of 1978 to 2016. The longer GSL was found in Fairbanks (64.83<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730;</span></span></span></span>N, 147.77<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730;</span></span></span></span>W) and in Delta Junction (64.05<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730;</span></span></span>N, 145.60<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730;</span></span></span>W) but not in Palmer (61.60<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730;</span></span></span>N, 149.11<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730;</span></span></span>W). Sowing dates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in three locations. The decreasing trends of heading and maturity of crops were observed but varied with location. Heading of barley and oat significantly advanced 3 and 3.1 d decade<sup>-1</sup>, respectively from 1989 to 2016 in Fairbanks while no change of heading was observed in Delta Junction and Palmer. Maturity of barley, oat and wheat significantly advanced 2.6, 3.8 and 3.9 d decade<sup>-1</sup>, respectively from 1978 to 2016 in Fairbanks (<em>P</em> < 0.05);maturity of oat and wheat significantly advanced 4.4 and 3.4 d decade<sup>-1</sup> from 1978 to 2015, respectively in Delta Junction (<em>P</em> < 0.05). The increasing temperature trends and decreasing precipitation trends were found in Fairbanks and Delta Junction but varied with phenological stages of crops. Sowing was more important for heading than for maturity of crops. The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on heading was less important than that on maturity. Earlier maturity of crops in Fairbanks may be attributed to increased temperatures, that in Delta Junction to both increased minimum temperature and decreased precipitation and that in Palmer to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DING MATURITY Climate Change growing-season length growing Degree Days
下载PDF
西藏原始墨脱冷杉林微气候特征
4
作者 景梦洁 赵旺林 +1 位作者 刘新圣 张林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4年第1期18-28,共11页
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墨脱高海拔地带分布了大量的以墨脱冷杉(Abies delavayi var.motuoensis)为主的原始湿润森林,开展森林微气候研究能够为高寒生态脆弱区的植被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文章基于2020年墨脱喜荣沟(海拔2700 m... 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墨脱高海拔地带分布了大量的以墨脱冷杉(Abies delavayi var.motuoensis)为主的原始湿润森林,开展森林微气候研究能够为高寒生态脆弱区的植被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文章基于2020年墨脱喜荣沟(海拔2700 m)原始冷杉林林内外的微气候监测数据,对比分析了林内与林外温度、湿度及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了植物的生长季长度及生长季期间的低温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表明:(1)气温日变化特征显示,林内日间气温比林外低0.2∼2.7℃,森林表现出降温作用;除夏季外,其他季节林内夜间气温比林外均高0.2∼1.2℃,森林表现出保温作用;从季节变化看,林内外气温最高值出现在8月,最低值在1月,但林内气温较林外更加稳定;(2)该区域相对湿度较高(>80%),且在不同季节均表现为林内>林外;(3)除冬季外,土壤温度日变化总体呈现与气温类似的日动态,但土壤温度明显滞后约2∼3 h,林内土壤温度总体低于林外;春夏两季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表现为5cm>10cm>20cm,而秋冬两季越靠近地表土壤温度则越低;(4)基于气温定义的生长季长度为208天,明显低于基于土壤温度定义的生长季长度(256∼268天);(5)2020年,冷杉林内低温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及持续时间分别为1 d、-0.03℃和1 h,分别比林外少(低)了6 d、0.86℃和7 h。上述研究表明,原始墨脱冷杉林具有明显的保温和缓冲低温事件影响的作用,因此在未来亚高山天然林的保护和管理中应加强对森林微气候的观测和研究,不断提升天然林对气候变化的潜在应对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事件 气温 土壤温度 墨脱冷杉林 生长季长度
下载PDF
基于NOAA NDVI和MSAVI研究中国北方植被生长季变化 被引量:72
5
作者 王宏 李晓兵 +2 位作者 李霞 莺歌 符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04-515,共12页
利用1982~1999年的NOAA/AVHRRNDVI和MSAVI指数监测了中国北方植被生长季变化规律,主要内容包括:(1)不同植被类型的生长季变化监测。提取植被的1982~1999年NDVI和MSAVI时间序列,利用阈值法和滑动平均法逐年估测植被类型的生长季... 利用1982~1999年的NOAA/AVHRRNDVI和MSAVI指数监测了中国北方植被生长季变化规律,主要内容包括:(1)不同植被类型的生长季变化监测。提取植被的1982~1999年NDVI和MSAVI时间序列,利用阈值法和滑动平均法逐年估测植被类型的生长季的开始、结束日期及长度。对估测的生长季开始、结束时间和长度进行一次线性拟合,得到了18a中植被生长季的开始、结束日期和长度的线性变化趋势;(2)不同区域的植被生长季变化监测。将中国北方13省、区按纬向划分为32~36°N,36~40°N,40~44°N,44~48°N,48-52°N等5个区域。基于最大变化斜率法估测了不同年份的生长季开始、结束和长度;(3)研究区域植被生长季的空间变化监测。利用曲线拟合出1982~1999年像元对应的空间位置的植被平均生长季变化,然后讨论了多年平均的植被生长季的空间分异规律,并利用一次线性拟合分析了这18a的植被生长季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部分植被类型生长季的开始日期提前,结束日期推迟,而生长季长度延长,提前或推迟的天数不一,如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寒温带山地落叶针叶林。而一些植被类型的生长季并没有表现出这样的趋势,而是开始日期延迟或结束日期推迟,如温带落叶阔叶林。不同纬度带的植被生长季变化监测表明,大部分纬度带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前趋势,生长季结束日期表现出推迟的趋势,整个生长季长度表现出延长的趋势。中国北方植被生长季空间变化研究表明,青海、甘肃、陕南地区的植被生长季开始较早。新疆天山、东北北部、青海、甘肃的部分地区植被生长季结束较早。东北、青海、新疆的大部分地区的植被生长季有明显的延长趋势,整个研究区内有一部分地区的植被生长季长度表现出缩短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MSAVI 生长季开始日期 生长季结束日期 生长季长度 生长季变化趋势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南方水稻生长季可利用率变化趋势 被引量:20
6
作者 叶清 杨晓光 +4 位作者 解文娟 李勇 刘子琪 董朝阳 孙爽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4399-4415,共17页
【目的】研究1951—2010年中国南方主要熟制水稻生长季可利用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为南方稻作区种植制度调整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前人种植制度区划方法将南方稻作区分为16个水稻种植亚区,假设不同稻作制的作物品种搭配不... 【目的】研究1951—2010年中国南方主要熟制水稻生长季可利用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为南方稻作区种植制度调整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前人种植制度区划方法将南方稻作区分为16个水稻种植亚区,假设不同稻作制的作物品种搭配不变,采用水稻生育期气象生态模拟方法,利用水稻潜在生长季长度与理论生长季长度的比值,评价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区域各亚区水稻生长季可利用率的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结果】利用ArcGIS对1951—2010年水稻潜在生长季长度的地理分布函数进行运算,获取了南方稻作区80%保证率水稻潜在生长季长度的10 km×10 km的空间分布数据;数据结果表明,气候变化背景下南方稻作区水稻潜在生长季长度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单季稻种植区水稻潜在生长季长度增幅大于双季稻种植区;研究区不同熟制水稻的理论生长季呈缩短趋势,单季稻种植区缩短天数大于双季稻种植区;水稻潜在生长季的延长和水稻理论生长季的缩短造成了水稻生长季可利用率呈增加趋势。【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南方主要熟制水稻生长季可利用率呈增加趋势,合理安排熟制、提高复种指数是气候变化背景下提高水稻生长季利用率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水稻 生长季长度 可利用率 变化趋势
下载PDF
基于NOAA/AVHRR NDVI监测中国北方典型草原的生长季及变化 被引量:34
7
作者 王宏 李晓兵 余弘婧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5-374,共10页
该研究基于Savitzky-Golay滤波算法平滑了1982-1999年NOAA/AVHRR NDVI时间序列影像,然后利用曲线拟合了锡林郭勒典型草原1982~1999年的每年物候期(返青期、黄枯期)及18年的平均物候期和生长季长度,并对1982~1999年的物候期进行... 该研究基于Savitzky-Golay滤波算法平滑了1982-1999年NOAA/AVHRR NDVI时间序列影像,然后利用曲线拟合了锡林郭勒典型草原1982~1999年的每年物候期(返青期、黄枯期)及18年的平均物候期和生长季长度,并对1982~1999年的物候期进行了线性拟合,从而分析了物候期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1982、1986、1992年的返青期处于正常水平,1985、1988、1989、1991年大部分地区的牧草返青期比正常年份有所提前。1984、1990、1993年的黄枯期处于正常水平,大部分年份的黄枯期主要处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290-310d)。2)在整个典型草原,返青期有较大的变异性,而黄枯期变化表现出了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的西南部较早、中部及东北部较晚的格局,生长季长度的变化格局为西南地区最短,中部地区最长。3)从1982-1999年,不同的地区表现出物候期及生长季长度提前或延迟的变化趋势,返青期大多数地区延迟时间集中在10-20d,提前日期主要集中在10d之内。锡林郭勒盟西南地区的黄枯期提前趋势最大。大部分地区的生长季长度变化呈缩短趋势,缩短日期小于10d,少部分地区的生长季延长,延长日期主要集中在0-10d。4)对锡林浩特的物候期研究表明,牧草返青期提前日期小于10d,黄枯期延迟大约14±5d,生长季长度延迟大约15±5d。最后利用野外观测数据对锡林浩特牧草返青期的拟合精度作出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返青期 黄枯期 生长季长度 典型草原
下载PDF
季节性气候对不同草地植被物候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覃嘉佳 张继红 +1 位作者 张勇 王维东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15,共6页
草地广泛分布于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对季节性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但目前针对草地物候对季节性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仍较为薄弱。文章以内蒙古为例,基于不同草地类型的NDVI数据,辅以动态阈值、趋势分析和偏相关方法研究了2001—2020年草... 草地广泛分布于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对季节性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但目前针对草地物候对季节性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仍较为薄弱。文章以内蒙古为例,基于不同草地类型的NDVI数据,辅以动态阈值、趋势分析和偏相关方法研究了2001—2020年草地物候时空动态、变化趋势及其随海拔梯度、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1)随纬度、海拔升高,草地生长季始期(start of growing season,SOS)逐渐推迟,生长季末期(end of growing season,EOS)缓慢推迟,生长季长度(length of growing season,LOS)呈不规律性变化趋势。(2)SOS集中在4月上旬到5月下旬,71.3%呈显著提前趋势,速率为0~2.0 d/a。EOS集中在9月下旬到10月中旬,69.98%呈推迟趋势。LOS持续在110~230 d,50.31%呈变长趋势。(3)在海拔500~2500 m的区域,随海拔上升,SOS推迟、EOS提前、LOS延长。(4)SOS与夏、秋、冬的气温为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春、秋、冬降水为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春季气温和夏季降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EOS与春、夏、秋降水以不显著负相关性为主,与冬季降水以不显著正相关为主,与四季气温以负相关关系为主。LOS与春、夏、冬气温以负相关为主,秋季气温与LOS的正负相关参半。以上研究结果对内蒙古草地生长监测和应对气候异常提出保护策略、制定行之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构建稳定的生态屏障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生长季始期 生长季末期 生长季长度 海拔 气候
下载PDF
基于NDVI时间序列的近12年中国植被覆盖的单调趋势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李强 张翀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5-140,共6页
基于1999—2010年SPOT—VEGETATION旬值NDVI数据,并结合谐波分析、线性趋势和Kendall’sτ趋势等方法对中国各年植被生长季起止时刻进行了确定,并得到中国生长季植被覆盖的单调性趋势。结果表明:(1)1999—2010年中国植被覆盖呈明显增加... 基于1999—2010年SPOT—VEGETATION旬值NDVI数据,并结合谐波分析、线性趋势和Kendall’sτ趋势等方法对中国各年植被生长季起止时刻进行了确定,并得到中国生长季植被覆盖的单调性趋势。结果表明:(1)1999—2010年中国植被覆盖呈明显增加趋势。中国植被覆盖变化存在4a的稳定增长期与1a的突然下降期。(2)中国生长季植被覆盖Kendall’sτ趋势平均值为0.287 3,总体上呈持续改善趋势,持续性较高的改善区主要分布在105°E以东,30°—40°N之间的区域。(3)中国植被覆盖受纬度地带性影响较为明显。纬度低,生物多样性程度较高的地区,则植被覆盖改善趋势明显,持续性强,反之改善趋势及持续性较低。黄三角和风沙区等生态脆弱区,长三角、珠三角与兰州市周边地区等经济快速发展区,植被覆盖退化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生长季长度 谐波分析 Kendall’s τ 单调趋势
下载PDF
影响北京城市生态环境的气候指数变化趋势 被引量:3
10
作者 郑祚芳 轩春怡 高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841-1846,共6页
应用北京地区15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观测的温度、相对湿度及风速资料,在对数据进行均一化订正的基础上,分析了近50年来北京地区与城市生态环境有关的几个气候指数如植物生长季指数、人体舒适度指数、度日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区域... 应用北京地区15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观测的温度、相对湿度及风速资料,在对数据进行均一化订正的基础上,分析了近50年来北京地区与城市生态环境有关的几个气候指数如植物生长季指数、人体舒适度指数、度日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化及城市化进程的响应。结果表明:近50年北京地区生物生长季指数、人体舒适日数呈上升趋势,表明北京地区的气候在朝着更加适于人们居住的方向发展,但自1990年代以来,人体感觉冷、热不舒适日数的年际振幅均在增加;北京地区冷度日指数(CDD)呈增加趋势,热度日指数(HDD)则呈下降趋势。热度日指数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冷度日指数的上升幅度,意味着未来北京地区用于夏季制冷的能耗仍将进一步增加,但用于冬季取暖的能耗有望较大幅度减少,这将有利于减少冬季燃煤取暖排放的污染,改善空气质量;受城市发展导致下垫面变化的影响,北京地区各生态环境气候指数倾向率空间差异明显,城区及东南部平原地带气候指数倾向率明显高于郊区及山区站点;北京城市化效应对区域生态环境气候指数的贡献率在47.2%~76.3%之间,表明北京地区城市气候效应对区域生态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城市化 人体舒适度 生长季 度日指数
下载PDF
五种高山植物的个体生长在融雪梯度上的变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文年 吴彦 +1 位作者 吴宁 罗鹏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29-636,共8页
在青藏高原东部的一个天然高山雪床,沿着融雪从早到晚的顺序设置3个融雪梯度部位,并对每个梯度部位的环境因子和5种典型植物的个体生长特征进行测量和比较。结果表明:3个梯度部位间的融雪时间、土壤含水量和地表温度日较差有显著不同,... 在青藏高原东部的一个天然高山雪床,沿着融雪从早到晚的顺序设置3个融雪梯度部位,并对每个梯度部位的环境因子和5种典型植物的个体生长特征进行测量和比较。结果表明:3个梯度部位间的融雪时间、土壤含水量和地表温度日较差有显著不同,而土壤营养成分(总N、总P、总K、可溶性的N、P)及pH无明显变化。根据个体生长在融雪梯度上的变化趋势,5种植物可分为3种类型:第1类包括黑褐穗苔草(Carex atrofuscasubsp.minor(Boott)T.Koyama)和西北黄芪(Astragalus fenzelianusPet.-Stib.),其株高、单株叶数、单叶面积和地上生物量随融雪的推迟而增加;第2类包括斑唇马先蒿(Pedicularis longifloraRudolph var.tubiformis(Klotz.)Tsoong)和川西小黄菊(Pyrethrum tatsienense(Bur.et Franch.)Ling ex Shih.),其个体生长随融雪的推迟而下降;第3类包括长叶火绒草(Leontopodium longifoliumLing),其个体生长特征基本不随融雪时间而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雪场 融雪梯度 生长季长度 温度日较差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通辽草甸草原草本植物物候期的影响 被引量:25
12
作者 高亚敏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2期423-433,共11页
植物物候期的变化直接反映气候变化,并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基于通辽市巴雅尔吐胡硕牧业气象试验站1981-2016年主要植物羊草(Leymus chinensis)、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车前(Plantago asiatica... 植物物候期的变化直接反映气候变化,并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基于通辽市巴雅尔吐胡硕牧业气象试验站1981-2016年主要植物羊草(Leymus chinensis)、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委陵菜(Potentilla chinensis)、车前(Plantago asiatica)物候观测数据和同期气象观测数据,研究了气候变化对草本植物返青期、黄枯期和生长季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近36年来年均气温上升0.35℃·10 a-1(P<0.01),年均降水量减少22.73 mm·10 a-1,气候暖干化特征明显。2)草本植物返青期呈一致性延迟趋势,平均每10年延迟1.16~7.60 d。羊草、车前返青推迟主要受2-3月累计降水量减少的影响,冰草、委陵菜返青推迟主要受2-4月、3-4月累计降水量减少的影响。3)草本植物黄枯期变化趋势不同,羊草、冰草黄枯期延迟主要受夏季、初秋累计降水量影响,委陵菜黄枯期提前主要受夏季、初秋的累计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共同影响,车前草黄枯期延迟主要受夏季、初秋平均气温影响。4)草本植物生长季长度主要受气温和降水量影响。气候变暖后,研究区夏季、生长季平均气温显著上升,降水量逐渐减少,导致羊草、冰草、委陵菜生长季缩短;而车前对气温反应比较敏感,气温升高有利于车前生长季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草本植物 返青期 黄枯期 生长季 通辽
下载PDF
树木木质部生长动态及其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郭霞丽 余碧云 +3 位作者 张邵康 黎敬业 王婕 黄建国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41-547,共7页
全球变化对树木木质部生长产生了深远影响,进而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以及全球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的循环过程。树木木质部生长动态主要包括形成层活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生长季长度以及分裂速率等,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调节,如... 全球变化对树木木质部生长产生了深远影响,进而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以及全球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的循环过程。树木木质部生长动态主要包括形成层活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生长季长度以及分裂速率等,其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调节,如植物激素、碳水化合物、氮素和气象因子等。通过在精细的时间尺度上对比研究树木木质部生长动态,揭示木质部形成的决定因子,可以加深对树木生长生理机制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预测精度。对近年来在木质部的形成动态及其调节机制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季长度 生长速率 植物激素 碳水化合物 氮素 气象因子
下载PDF
2001—2016年内蒙古植被物候变化及其对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16
14
作者 乌日汗 红雨 包刚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85-1693,共9页
基于2001-2016年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本研究采用累计NDVI的Logistic曲线曲率极值法识别内蒙古植被返青期、... 基于2001-2016年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本研究采用累计NDVI的Logistic曲线曲率极值法识别内蒙古植被返青期、枯黄期、生长季长度及其变化趋势,并分析植被物候变化对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森林生态区和荒漠生态区的返青期比中部草原生态区要早,其平均值分别为第120,119和128天;森林和荒漠生态区的枯黄期比草原生态区要晚,平均值分别为第275,276和269天;受返青期和枯黄期的影响,森林和荒漠生态区植被生长季长度比草原生态区要长,分别为155,157和141天。在16年间研究区植被生产力以增加为主,其中森林和荒漠生态区的植被生产力呈显著增加的趋势;返青期和枯黄期提前趋势的面积略大于推迟趋势的面积,但大多地区的趋势并不显著;草原生态区生长季长度以缩短为主,而森林和荒漠生态区的生长季长度以延长为主。物候参数与NDVI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返青期的提前和枯黄期的推迟(即生长季的延长)并不一定增加所有生态系统的植被年生产力。季节尺度分析表明:返青期的提前/推迟将增加/降低春季植被生产力,而枯黄期提前/推迟将降低/增加秋季植被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返青期 枯黄期 生长季长度 植被生产力
下载PDF
三江源农牧交错区一个种植周期的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CO2通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贺福全 李奇 +7 位作者 陈懂懂 赵新全 罗彩云 许茜 陈昕 赵亮 丁生祥 赵金忠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18-929,共12页
建植多年生人工草地已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工程的重要措施之一,探究多年生人工草地生态系统CO2交换的变化特性,有助于准确评估和预测人工草地碳收支状况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利用2012-2016年,5年的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数据,分析了三江... 建植多年生人工草地已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工程的重要措施之一,探究多年生人工草地生态系统CO2交换的变化特性,有助于准确评估和预测人工草地碳收支状况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利用2012-2016年,5年的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数据,分析了三江源农牧交错区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人工草地的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t ecosystem CO2 exchange,NEE)、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和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R)等参数在一个种植周期的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子。结果表明:(1)在一个完整种植周期内(5年),三江源农牧交错区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CO2通量先增加后减小,累计固碳180.4 g·m^-2,是一个弱的碳汇,其中,除了种植第1年表现为碳源(47g·m^-2),其他年份均为碳汇,第3年碳汇强度达到最强128.3 g·m^-2;(2)GPP主要由空气温度、植被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和生长季长度共同控制(r^2=0.92),植被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直接影响着生长季NEE(r^2=0.80);(3)管理措施(播种和收割时间)影响着生长季的长度,而生长季长度影响非生长季R和生长季NEE的比值(R/NEE)(96%),进而影响着NEE的年际变异(92%),管理措施影响着人工草地NEE的年际变异。不论是生产功能还是生态功能,每5-6年重新翻耕人工草地是“生产-生态”的双赢模式,人工草地更新是三江源农牧交错区一个生产和生态相结合的有效产业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农牧交错区 人工草地生态系统 净生态系统CO2交换 生长季长度 草地管理
下载PDF
东北地区生长季长度变化及其对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苗苗 周蕾 +1 位作者 王绍强 汪小钦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4-292,共9页
基于生态过程机理模型BEPS(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和卫星遥感资料模拟了2001~2010年中国东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生长季长度变化及其对东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GPP的影响。研... 基于生态过程机理模型BEPS(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和卫星遥感资料模拟了2001~2010年中国东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生长季长度变化及其对东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GPP的影响。研究表明:(1)2001~2010年东北地区生长季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及生长季长度均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生长季长度的变化主要受到春季温度的影响。(2)东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年均GPP总值为1 057.8±44.6 TgC,其中生长季内GPP值约占总GPP值的97.57%,即东北地区GPP主要是在生长季内固定的碳量。(3)东北地区GPP主要受降水量的调节,而生长季长度变化对GPP的影响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季长度 总初级生产力 BEPS模型 东北地区
下载PDF
小叶杨物候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静 张逸夫 +2 位作者 陈效逑 崔铁军 高健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4-69,75,共7页
为了研究小叶杨物候在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对气候响应的敏感性,利用小叶杨物候数据和逐日气温数据,分析各自然区小叶杨物候的年际变化规律,再根据气温模拟展叶和落叶物候,计算植物物候对气候响应的敏感性,最后分析植物物候对气候响应敏... 为了研究小叶杨物候在各自然区的特征及其对气候响应的敏感性,利用小叶杨物候数据和逐日气温数据,分析各自然区小叶杨物候的年际变化规律,再根据气温模拟展叶和落叶物候,计算植物物候对气候响应的敏感性,最后分析植物物候对气候响应敏感性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展叶始期最早的自然区一般对应落叶末期最晚和生长季节长度最长的自然区;1981-2009年间小叶杨展叶始期、落叶末期和生长季节长度分别呈现提前(-0.17 d/a)、推迟(0.28 d/a)和延长(0.44 d/a)的趋势;小叶杨物候期随纬度变化的地带性规律较显著(P <0.001). 92%站点小叶杨的展叶始期与2-4月平均气温的时间序列呈显著负相关,方差解释量平均为58%,均方根误差平均为4.31 d;59%站点小叶杨的落叶末期与9-11月平均气温的时间序列呈显著负相关,方差解释量平均为30%,均方根误差平均为6.68 d.在高温及升温趋势快的地区,植物展叶始期对气候响应的敏感性较大,在低温及升温趋势慢的地区,植物展叶始期对气候响应的敏感性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展叶始期 落叶末期 生长季节长度 气温-物候模型 敏感性
下载PDF
陕西彬长矿区NDVI3g(1982-2013)变化趋势及气候响应 被引量:7
18
作者 马雯思 马超 刘玮玮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97-1206,共10页
过去30 a,全球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呈增加趋势,植被返青期(SOS)提前,枯黄期(EOS)滞后,生长期(LOS)延长。作为人类经济活动最密集的工矿区,其生态环境问题是环境与发展的焦点问题之一,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研究矿区及周边地区NDVI趋... 过去30 a,全球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呈增加趋势,植被返青期(SOS)提前,枯黄期(EOS)滞后,生长期(LOS)延长。作为人类经济活动最密集的工矿区,其生态环境问题是环境与发展的焦点问题之一,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研究矿区及周边地区NDVI趋势,能很好地反映区域尺度上非自然生态区植被变化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基于GIMMS AVHRR NDVI3g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利用IDL编程、线性回归、趋势拟合提取研究区1982—2013年植被覆盖的物候信息,分析矿区、缓冲区(10 km,20 km)及生态校验区月度、季度、年际变化情况,推算出植被SOS,EOS与LOS长度变化趋势,并结合气象观测记录分析气候驱动因子(降水、气温)与NDVI变化相关性。时序相关性分析表明:32 a彬长矿区年均NDVI总量随时间序列缓慢升高,32 a增长百分比达13. 31%;生态校验区NDVI总量随时间序列升高趋势明显,32 a增长百分比达19. 45%;受人类活动影响,矿区NDVI阶段增长百分比明显低于生态校验区。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彬长矿区NDVI原始基底值高于校验区,植被SOS提前6±3 d,EOS滞后5±3 d,LOS延长11±3 d;生态校验区植被SOS提前3±3d,EOS滞后3±3 d,LOS延长6±3 d;矿区植被LOS延长天数高于生态校验区5 d。气候相关性分析表明:彬长矿区处于半湿润气候区,植被对气温变化的响应高于降水,植被生长对降水有2~3 a的滞后性,NDVI的增加与该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的共同作用有关。研究认为,采矿活动使得矿区及其周边地区植被活动放缓,年均NDVI增长率明显低于生态校验区;在全球变化作用下,植被LOS延长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使得矿区植被LOS被再度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MMSAVHRRNDVI3g 彬长矿区 生态校验区 采矿活动 气候变化 生长期
下载PDF
杭州气候变化趋势分析及其对农业的潜在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玉静 傅良 朱兰娟 《科技通报》 2022年第10期1-10,共10页
应用杭州市7个国家气候站建站以来的逐日气象观测数据,通过计算与温度、降水、相对湿度、日照及作物生长期相关的气候指标,构建长时间序列,通过趋势分析法、显著性检验方法以及气候突变检测法,对杭州基本气候状态与气候事件的发生与演... 应用杭州市7个国家气候站建站以来的逐日气象观测数据,通过计算与温度、降水、相对湿度、日照及作物生长期相关的气候指标,构建长时间序列,通过趋势分析法、显著性检验方法以及气候突变检测法,对杭州基本气候状态与气候事件的发生与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站均表现为极显著的增温趋势;年降水量有所增加,但仅萧山通过显著性检验;年平均相对湿度除杭州南部的建德和淳安外均呈现极显著的减少趋势;年日照时数均表现为极显著的减少趋势。(2)杭州中部和东部的富阳、杭州、萧山的极端高温事件有逐渐加剧的趋势,表现为年极端最高气温升高与高温日数增加,大多数站点表现出高温初日显著提前与高温终日延后。极端低温特征均显著缓解,而且各站点活动积温与生长期长度均有所增加。(3)杭州年降水日数有所减少,而简单降水强度显著增加,即降水变得更为集中。各等级降水中,小雨日数显著减少,而暴雨日数显著增加。从季节降水来看,春季小雨和中雨日数显著减少;夏季暴雨日数增加;冬季中雨日数普遍增加。结合杭州本地特色作物类型,展开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潜在影响的讨论,研究结果可以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趋利避害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 气候变化 高温事件 低温事件 生长期长度 降水特征
下载PDF
1961—2010年湘中地区气候极值与农业气候指标动态变化趋势 被引量:3
20
作者 邓梅 蔡海朝 +4 位作者 马琴 王萍 刘久国 肖妙妮 陈铁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18年第25期139-144,共6页
利用湘中地区1961—2010年气象站逐日观测数据资料,选取与农作物密切相关的气候极值和农业气候指标,采用统计检验、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的方法,分析了湘中地区农业水热气候条件和气候极值,进而研究主要农业气候指标的变化... 利用湘中地区1961—2010年气象站逐日观测数据资料,选取与农作物密切相关的气候极值和农业气候指标,采用统计检验、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的方法,分析了湘中地区农业水热气候条件和气候极值,进而研究主要农业气候指标的变化倾向。研究发现:湘中地区1961—2010年,水热资源总体呈增加趋势;年强降水量呈增大趋势,尤其以夏季强降水量增加最为明显,表明夏季洪涝灾害的威胁加大;最高(低)气温阈值的变化表明极端高(低)温均呈缓解趋势,及其出现的天数减少,说明由极端气候引起高温热害、低温冷害等气象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减小;≥0℃和≥10℃积温分别在1997年和2000年开始突变,上升趋势明显,表明湘中地区有效热量资源在增加;霜冻日数呈减小趋势,说明霜冻危害发生的风险在减小。这对确定合适的农业气候指标值和促进农业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极值 农业气候指标 积温 霜冻 气候生长季长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