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01篇文章
< 1 2 1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平菇^(60)Co-γ诱变孢子杂交新种质的创制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
1
作者 龚娜 刘国丽 +3 位作者 陈珣 马晓颖 肇莹 肖军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47-2053,共7页
为了探究不同平菇品种对辐射的敏感性及适宜辐射剂量,以便快速准确地鉴别平菇的杂交后代,创制新平菇种质,从而加快育种进程,本研究利用10个^(60)Co-γ射线剂量分别辐射4种不同平菇的孢子悬浮液,对致死率进行统计,并获得了诱变菌株的孢... 为了探究不同平菇品种对辐射的敏感性及适宜辐射剂量,以便快速准确地鉴别平菇的杂交后代,创制新平菇种质,从而加快育种进程,本研究利用10个^(60)Co-γ射线剂量分别辐射4种不同平菇的孢子悬浮液,对致死率进行统计,并获得了诱变菌株的孢子单核体。随后配制杂交组合,开展了^(60)Co-γ诱变和杂交育种研究。基于简单序列重复(SSR)标记,对诱变后材料和杂交后代共39份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品种5178的适宜辐射剂量为500 Gy,时间为200 min;9408的适宜辐射剂量为600 Gy,时间为240 min;灰美2号的适宜辐射剂量为700 Gy,时间为280 min;榆黄菇T2的适宜辐射剂量为400 Gy,时间为160 min。筛选获得的35个长势良好的杂交子中,经SSR分子标记验证,这些菌株在8对引物扩增下呈现出不同的特异性条带。综上,本研究可快速、准确地鉴别杂交子,为平菇的辐射诱变和杂交育种提供了技术依据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菇 ^(60)Co-γ诱变 致死率 拮抗反应 SSR
下载PDF
咖啡果小蠹的假死行为及短时高温对其致死作用
2
作者 韩冬银 詹灿烂 +4 位作者 李磊 王建赟 张方平 孙世伟 符悦冠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9-613,共5页
咖啡果小蠹[Hypothenemus hampei(Ferrari)]是2019年新入侵海南的一种严重威胁全世界咖啡生产的害虫,对海南甚至全国咖啡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重大威胁。为尽快了解咖啡果小蠹的习性,以及为今后该害虫的防控技术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观察... 咖啡果小蠹[Hypothenemus hampei(Ferrari)]是2019年新入侵海南的一种严重威胁全世界咖啡生产的害虫,对海南甚至全国咖啡产业的健康发展构成重大威胁。为尽快了解咖啡果小蠹的习性,以及为今后该害虫的防控技术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观察了咖啡果小蠹的假死行为和耐饥能力,并探讨短时高温对其致死效应。结果表明:24 h不饲喂任何食料对咖啡果小蠹成虫的假死行为无显著影响;45℃短时高温处理2 h显著提高了咖啡果小蠹成虫出现假死反应的比例和时长,假死反应出现比例达72.0%,假死时长为320.33 s,显著高于26℃下的假死时长(43.26 s)。咖啡果小蠹成虫具有较强的耐饥能力,在不提供任何食料的情况下,其最长存活时间可达204 h,平均存活时长达90.17 h。咖啡果小蠹成虫经短时高温处理后,处理温度与处理时长均显著影响其存活率,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及处理时间的延长,死亡率逐渐增加。45℃处理6 h后校正死亡率达94.92%;处理12 h的死亡率达100%;36℃和39℃处理6 h及以下时长对咖啡果小蠹的存活能力影响较小,36℃和39℃处理6 h,处理后24 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6.94%和23.73%。不同短时高温处理的半致死时间(Lt50)表现为随处理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且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Lt50随着缩短,其中45℃处理后24 h和48 h的Lt50最短,分别为3.11 h和2.70 h;36℃处理的Lt50最长,分别为17.85 h和11.42 h。不同短时高温处理6 h,处理后24 h和48 h的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39.53℃和38.66℃,LT50随观察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果小蠹 假死行为 高温处理 致死作用
下载PDF
低温胁迫对枇杷生理特性及抗寒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的影响
3
作者 潘翠萍 陶炼 +3 位作者 谢红江 李华佳 邓群仙 王永清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3期64-69,共6页
研究低温胁迫下2个枇杷幼果种胚生理指标变化及抗寒相关EjICE1基因的表达规律,为枇杷抗寒新材料的筛选及枇杷抗寒分子机理的解析提供理论依据。以洞庭枇杷(黄肉,DT)及洞庭枇杷突变型(白肉,DTM)挂果容器苗为材料,研究人工模拟低温对枇杷... 研究低温胁迫下2个枇杷幼果种胚生理指标变化及抗寒相关EjICE1基因的表达规律,为枇杷抗寒新材料的筛选及枇杷抗寒分子机理的解析提供理论依据。以洞庭枇杷(黄肉,DT)及洞庭枇杷突变型(白肉,DTM)挂果容器苗为材料,研究人工模拟低温对枇杷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EjICE1基因的表达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2个枇杷幼果种胚相对电导率REC均呈“S”型曲线变化,Logistic方程显示,洞庭枇杷和突变型(DTM)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4.759、-2.811℃,突变型(白肉,DTM)幼果的抗寒能力强于洞庭枇杷;2个枇杷的SOD、POD及CAT活性及洞庭枇杷(DT)的MDA含量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但达到最大阈值的时间点不同,而突变型(DTM)MDA含量则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洞庭枇杷SOD在1℃达到最大阈值,丙二醛(MDA)含量、POD及CAT活性在-1℃达到最大阈值;突变型(DTM)SOD、POD及CAT活性在-3℃达到最大阈值,丙二醛(MDA)含量则在-5℃达到最大阈值。EjICE1基因在2个枇杷中的表达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突变型(DTM)EjICE1基因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同时期的洞庭枇杷,最大表达量出现在-3℃,洞庭枇杷EjICE1基因最大表达量出现在-1℃,在-5℃时2个枇杷中EjICE1基因的表达均被强烈抑制。突变型(DTM)幼果的抗寒能力强于亲本洞庭枇杷(DT),低温胁迫下,突变型(DTM)具有较高的保护酶活性,能快速激活抗寒相关基因的表达,启动低温应答机制,进而抵御和适应低温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枇杷 低温胁迫 半致死温度 生理特性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山大齿猛蚁和日本弓背蚁对小地老虎的捕食行为
4
作者 高冬梅 皇甫佳一 郭萧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9-918,共10页
【目的】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是粮食和经济作物的重要地下害虫之一。论文旨在明确山大齿猛蚁(Odontomachus monticola)和日本弓背蚁(Camponotus japonicus)对小地老虎的捕食特性,丰富小地老虎生物防治技术手段,降低小地老虎防治... 【目的】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是粮食和经济作物的重要地下害虫之一。论文旨在明确山大齿猛蚁(Odontomachus monticola)和日本弓背蚁(Camponotus japonicus)对小地老虎的捕食特性,丰富小地老虎生物防治技术手段,降低小地老虎防治成本与化学农药用量。【方法】在猎物被土壤覆盖和裸露两种自然条件下,观察并统计山大齿猛蚁和日本弓背蚁在1、6、12、24和48 h内对不同虫态小地老虎的捕食选择性、捕食方式以及捕食致死率;在室内,利用两种蚂蚁的试验种群开展捕食行为序列特征研究。通过统计分析,明确两种蚂蚁捕食行为差异及控害特点。【结果】日本弓背蚁对小地老虎卵的致死率较低,48 h累计致死率仅为12.67%;山大齿猛蚁不取食小地老虎卵。两种蚂蚁对小地老虎幼虫和蛹的控制效果超过49%,最高达98.67%,且控制效果随小地老虎龄期增长而降低。山大齿猛蚁和日本弓背蚁捕食行为序列存在一定差异:两种蚂蚁对小地老虎低龄幼虫均以直接搬运为主;对体型较大的小地老虎高龄幼虫,日本弓背蚁具有试探、攻击、召唤同伴、猎物切割、群体搬运等行为,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行为;而山大齿猛蚁对大型猎物的捕食行为较为单一,未观察到召唤同伴、群体搬运等行为,群体捕食行为不明显。两种蚂蚁对小地老虎捕食行为的差异也体现在捕食方式和对小地老虎的致死率方面:日本弓背蚁对小地老虎低龄幼虫多直接搬运回巢,捕食效率极高,对小地老虎高龄幼虫多以集体捕猎;山大齿猛蚁捕猎小地老虎高龄幼虫时丢弃比例较高,但因叮咬蜇刺,逃脱捕猎的小地老虎幼虫死亡率较高。此外,土壤覆盖极大地影响蚂蚁对小地老虎幼虫的发现,山大齿猛蚁和日本弓背蚁仅能发现地表猎物,不具备探测地下猎物的能力。【结论】日本弓背蚁和山大齿猛蚁对小地老虎幼虫和蛹均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小地老虎虫龄越低控制效果越好,两种蚂蚁对小地老虎高龄幼虫捕食行为存在一定差异,但不影响对小地老虎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蚂蚁 地下害虫 小地老虎 致死率 捕食行为序列 天敌昆虫
下载PDF
DNA损伤修复相关通路的合成致死靶点研究及其在卵巢癌中的应用和前景
5
作者 程洪艳 栾文庆 昌晓红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0-748,共9页
DNA损伤引发细胞启动一系列DNA损伤应答(DNA damage response,DDR),包括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检查点激活、细胞周期阻滞、各种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的活化和细胞凋亡等。DNA损伤修复(DNA damage repair)是细胞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重要机制... DNA损伤引发细胞启动一系列DNA损伤应答(DNA damage response,DDR),包括DNA损伤修复、细胞周期检查点激活、细胞周期阻滞、各种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的活化和细胞凋亡等。DNA损伤修复(DNA damage repair)是细胞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重要机制,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DNA损伤修复途径主要包括:碱基切除修复(base-excision repair,BER)、核苷酸切除修复(nucleotide excision repair,NER)、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和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等,分别在DNA单链断裂(single-strand break,SSB)或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DSB)等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DNA损伤修复缺陷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是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DNA损伤修复通路的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 polymerase,PARP)与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 1/2等存在合成致死(synthetic lethality)作用,使PARP抑制剂(PARP inhibitor,PARPi)成为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上市的肿瘤治疗合成致死靶药。PARPi在卵巢癌及多种实体瘤治疗中疗效良好,使DNA损伤修复及相关DDR通路的合成致死靶药研发成为热点,其他在研靶点主要包括: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蛋白(ataxia telangiectasia-mutated protein,ATM)、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与RAD3相关蛋白(ataxia telangiectasia and Rad3 related protein,ATR)、DNA依赖性蛋白质激酶催化亚单位(DNA-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catalytic subunit,DNA-PKcs)、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1(checkpoint kinase1,CHK1)、细胞周期检测点激酶2(checkpoint kinase 2,CHK2)、阻止有丝分裂的蛋白质激酶WEE1等。PARPi与其他DDR靶药、抗血管生成药物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用,有可能成为克服PARPi耐药、提高疗效的有效手段和发展前景。本文针对DNA损伤修复及相关DDR通路的关键分子和潜在肿瘤治疗靶点进行综述,阐述了DNA损伤修复相关通路的合成致死靶点研究及在卵巢癌的应用和前景,为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DNA损伤应答 DNA损伤修复 PARP抑制剂 合成致死 靶向治疗
下载PDF
草地早熟禾苗期耐低温的生理特性研究
6
作者 董文科 张玉娟 +4 位作者 马福钦 陈佐惠 周晓爽 张蓓 张佳能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3-43,共11页
为了探究不同抗性草地早熟禾苗期对低温胁迫的生理特性差异,以10个常用草地早熟禾品种为试验材料,将幼苗叶片进行不同程度的低温胁迫处理,利用细胞伤害率和对应的低温度梯度进行Logistic方程拟合,获得半致死温度(LT50)并筛选抗寒品种和... 为了探究不同抗性草地早熟禾苗期对低温胁迫的生理特性差异,以10个常用草地早熟禾品种为试验材料,将幼苗叶片进行不同程度的低温胁迫处理,利用细胞伤害率和对应的低温度梯度进行Logistic方程拟合,获得半致死温度(LT50)并筛选抗寒品种和低温敏感品种,并以二者为试验材料进行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草地早熟禾‘普瑞芬’的LT_(50)为-17.5℃,表现出较好的抗寒性,‘帝国’的LT_(50)为-3.2℃,表现出对低温的敏感性;经低温胁迫处理后抗寒品种‘普瑞芬’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显著下降并低于低温敏感品种‘帝国’,而‘普瑞芬’幼苗中干物质含量、相对含水量和苗长等生长指标和叶绿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和抗氧化酶活性(SOD、POD和CAT)均高于‘帝国’;经相关性分析表明,低温对草地早熟禾幼苗的干物质,苗长和根长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影响较大且各指标之间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早熟禾 低温胁迫 半致死温度 生理特性 相关性
下载PDF
基于元认知理论的一对基因“致死问题”的突破策略
7
作者 于彦军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87,共3页
基于元认知理论,引导学生通过跨章节、跨学科的知识重构,深度理解遗传规律的内涵与外延,有效突破一对基因的“致死问题”,提高高中生物学复习效率,提升科学思维,落实学科素养。
关键词 元认知理论 基因 致死问题 突破策略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RAPD Markers and SCAR Markers Linked to Bentazon Susceptible Lethality Gene in Rice 被引量:2
8
作者 向太和 杨剑波 +6 位作者 李莉 倪大虎 杨前进 朱启升 汪秀峰 张毅 黄大年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3年第2期223-228,共6页
Rice cultivar Norin 8 and its mutant Norin 8m harbour bentazon resistance trait and bentazon susceptibility trait respectively. A total of 360 arbitrary 10-mer oligonucleotide primers were screened on the genomic DNA ... Rice cultivar Norin 8 and its mutant Norin 8m harbour bentazon resistance trait and bentazon susceptibility trait respectively. A total of 360 arbitrary 10-mer oligonucleotide primers were screened on the genomic DNA of Norin 8 and Norin 8m with RAPD technique. Among which, five primers produced seven polymorphic RAPD bands between Norin 8 and Norin 8m. Amplified RAPD polymorphic products were cloned and sequenced. The sequences were used to design primers for PCR. Five SCAR markers, SCAR/G18/883, SCAR/G18/890, SCAR/G18/919/948, SCAR/D10/1237 and SCAR/F03/1186, were developed from OPG18/943, OPG18/972, OPD10/1248 and OPF03/1198. F-2 progeny of 320 individuals was analyzed to map SCAR markers in relationship to ben or Ben genes. SCAR markers of SCAR/G18/883, SCAR/G18/890, SCAR/G18/919/948 were shown to cosegregate with ben or Ben genes, and SCAR/D10/1237 to be linked of Ben gene with a distance of (14.8 +/- 2.1) cM. The genetic linkage to ben gene and SCAR markers was identified by a pair of near isogenic lines H121 and Hben121. Southern blotting analysis and segregation ratio of F-2 progeny revealed that OPG18/943 and OPG18/972 were single-copy in genome, and locus of OPG18/943 and OPG18/972 were allelic and sequence tagged sites. It is the first report on molecular markers linked to ben or Ben genes. The markers are useful to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for the breeding and tag ben gene with map-based clo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 Oryza saliva ) bentazon susceptible lethality gene RAPD marker SCAR marker
下载PDF
4种夏栎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抗寒性评价 被引量:1
9
作者 姜恒 张志刚 +3 位作者 杨建军 李斌 王兴胜 张晓红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6-413,共8页
为探究低温胁迫下夏栎(Quercus robur)生理指标的响应及抗寒性,以普通夏栎、速生夏栎、裂叶夏栎和垂枝夏栎为实验材料,测定在不同温度下细胞膜通透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可溶性蛋白等指标,并利用拟合Logistic方程... 为探究低温胁迫下夏栎(Quercus robur)生理指标的响应及抗寒性,以普通夏栎、速生夏栎、裂叶夏栎和垂枝夏栎为实验材料,测定在不同温度下细胞膜通透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可溶性蛋白等指标,并利用拟合Logistic方程计算半致死温度,结合隶属函数法对4种夏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4种夏栎细胞膜通透性均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加,SOD和POD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和丙二醛(MDA)含量均逐渐下降;4种夏栎半致死温度为-41.9~-38.2℃,其中普通夏栎半致死温度最低,速生夏栎半致死温度最高;4种夏栎抗寒性强弱为普通夏栎>垂枝夏栎>裂叶夏栎>速生夏栎.综上可知,普通夏栎抗寒性最强,在不同地区推广和繁育具有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栎 抗寒性 隶属函数法 生理指标 半致死温度
下载PDF
葡萄种质抗寒性鉴定及综合评价 被引量:4
10
作者 丁思悦 王雨婷 +2 位作者 赵佳琪 王文 惠竹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120,共15页
【目的】对葡萄种质抗寒性进行鉴定与比较,分析不同葡萄品种在低温胁迫过程中生理响应的差异并探索葡萄抗寒性评价方法,为葡萄抗寒品种的鉴定、选育、品种区域化布局及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高低温交变箱模拟低温环境,在4... 【目的】对葡萄种质抗寒性进行鉴定与比较,分析不同葡萄品种在低温胁迫过程中生理响应的差异并探索葡萄抗寒性评价方法,为葡萄抗寒品种的鉴定、选育、品种区域化布局及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高低温交变箱模拟低温环境,在4℃(对照)和-5,-15,-25,-35℃低温条件下,以来源于美洲种、欧山杂种、欧美杂种、欧亚种的66份葡萄品种一年生枝条为材料,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枝条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 50)、组织褐变率、含水量(自由水与束缚水)进行分类评价和筛选,在此基础上筛选抗低温或低温敏感的葡萄品种,进一步分析其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MDA)、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差异,并结合隶属函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葡萄品种抗寒性及抗寒生理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在66份葡萄种质中,欧亚种葡萄的低温半致死温度为-10.87~-17.45℃,低温胁迫后欧亚种葡萄的组织褐变率较高;美洲种葡萄低温半致死温度为-19.80~-29.68℃,自由水/束缚水值低于其他葡萄种质;通过聚类分析可将66份葡萄种质的抗寒性分为5类,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美洲种>欧山杂种>欧美杂种>欧亚种。从中筛选出12份抗低温或低温敏感品种,分别为美洲种5BB、SO4、1103P、康可和香槟,欧山杂种北醇和公酿1号,欧美杂种巨峰和康拜尔,欧亚种赤霞珠、蛇龙珠、霞多丽,对其进行的抗寒生理指标测定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12份葡萄品种一年生枝条的相对电导率及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游离脯氨酸含量先上升后下降;与对照相比,霞多丽、蛇龙珠枝条的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增加幅度较大,5BB、SO4枝条的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幅度较大,其余品种各指标增加幅度较小。【结论】不同来源的葡萄种质抗寒性存在差异,抗寒性强弱依次表现为美洲种>欧山杂种>欧美杂种>欧亚种。12个抗低温或低温敏感葡萄品种的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5BB、SO4、康可、北醇、1103P、香槟、公酿1号、巨峰、赤霞珠、蛇龙珠、康拜尔、霞多丽。半致死温度、相对电导率、MDA含量、枝条含水量可作为葡萄抗寒性的综合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抗寒性评价 低温胁迫 半致死温度
下载PDF
不同切花菊品种的高温生理响应及耐热性综合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淦 李美婷 +5 位作者 赵艳莉 曹琴 张新 李菲 李永华 王亚琴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3,共12页
为了筛选耐热性强的切花菊品种,并建立切花菊高温综合评价体系,文章以12个多头切花菊品种为实验材料,进行高温胁迫处理,探究其对高温胁迫的耐受性。结果显示,随着胁迫温度升高,不同多头切花菊品种的各项生理指标变化趋势有差异,表明单... 为了筛选耐热性强的切花菊品种,并建立切花菊高温综合评价体系,文章以12个多头切花菊品种为实验材料,进行高温胁迫处理,探究其对高温胁迫的耐受性。结果显示,随着胁迫温度升高,不同多头切花菊品种的各项生理指标变化趋势有差异,表明单一指标无法全面反映品种间的耐热性。随后,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综合评价,将12个品种划分为4类,分别为:热敏感型品种‘凯撒红’;中等耐热型品种‘吉姆橙’‘诺西橙’‘多伦多’;较耐热型品种‘昆帝’‘瑞白’‘紫精灵’‘贝基’‘阴阳’‘绿精灵’;耐热型品种‘威尼斯’和‘凯撒黄’,是适用于夏季高温地区生产的品种;并进一步利用逐步回归法得到最优评价方程,筛选出丙二醛(MDA)含量、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φEo)和可溶性糖(SS)的质量分数3个单项指标,提高了鉴定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花菊 耐热性 半致死温度 生理 综合评价
下载PDF
宁夏‘赤霞珠’葡萄不同发育期晚霜冻害阈值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梁小娟 张晓煜 +2 位作者 杨永娥 马梦瑶 张志伟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0-469,共10页
【目的】葡萄霜冻温度阈值是葡萄霜冻监测、预测、评估与防御的基础。对贺兰山东麓主栽酿酒葡萄‘赤霞珠’不同发育期低温忍耐力进行研究分析,建立葡萄霜冻温度阈值体系,旨为贺兰山东麓地区酿酒葡萄霜冻预测、防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目的】葡萄霜冻温度阈值是葡萄霜冻监测、预测、评估与防御的基础。对贺兰山东麓主栽酿酒葡萄‘赤霞珠’不同发育期低温忍耐力进行研究分析,建立葡萄霜冻温度阈值体系,旨为贺兰山东麓地区酿酒葡萄霜冻预测、防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2年4—5月采用野外霜冻试验箱原位试验方法对贺兰山东麓主栽酿酒葡萄品种‘赤霞珠’不同发育期绒球、芽、新叶、新梢进行低温处理,测定其过冷却点、相对电导率(REC)及半致死温度(LT50),同时对低温胁迫后的受冻指数进行田间跟踪调查,利用受冻率与低温建立关系模型,计算不同发育期轻、中、重度受冻温度阈值。对不同发育期过冷却点、半致死温度(LT50)及霜冻指标温度阈值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不同发育期霜冻温度阈值。【结果】不同低温对‘赤霞珠’绒球期、芽开放期、展叶期和新梢生长期的影响程度不同,温度越低,各发育期的受冻率越大;随发育进程推进,‘赤霞珠’过冷却点温度、半致死温度逐渐升高;绒球期的低温耐受性最强,芽开放期、展叶期次之,新梢生长期最弱。【结论】-7.70℃是绒球期重度受冻的起始温度;芽开放期遭受重度霜冻的临界温度为-4.49℃;展叶期在-2.79℃即遭受不可逆伤害;新梢生长期出现-1.62℃以下的低温会造成严重的霜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霞珠’葡萄 萌芽期 霜冻温度阈值 过冷却点 半致死温度 原位试验 野外霜冻试验箱
下载PDF
乳基零食中高风险微生物失活模型构建
13
作者 韩欣彤 张润润 +8 位作者 张祁 张红雨 王旭 王笃良 赵琦 裴晓燕 李玲玲 丁甜 冯劲松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6,共6页
为了探究微波处理对含乳固态成型制品中高风险微生物的致死效果,将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以及毛霉5种微生物分别接种到乳基零食中,进而采用微波设备处理样品,选取Linear、SWeibull和Logistic模型对微生物的失活过... 为了探究微波处理对含乳固态成型制品中高风险微生物的致死效果,将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以及毛霉5种微生物分别接种到乳基零食中,进而采用微波设备处理样品,选取Linear、SWeibull和Logistic模型对微生物的失活过程进行拟合,并采用相关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准确因子(A_(f))和偏差因子(B_(f))作为模型拟合效果的评判指标。结果表明,SWeibull和Logistic模型能够较好拟合微波处理后乳基零食中5种微生物的失活过程,R^(2)均在0.97及以上,A_(f)和B_(f)均在可接受范围内。研究可为微波杀菌技术在乳制品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杀菌 乳基零食 致病菌 致死模型
下载PDF
Epigenetic silencing schlafen-11 sensitizes esophageal cancer to ATM inhibitor
14
作者 Jing Zhou Mei-Ying Zhang +4 位作者 Ai-Ai Gao Cheng Zhu Tao He James G Herman Ming-Zhou Gu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Oncology》 SCIE 2024年第5期2060-2073,共14页
BACKGROUND Targeting DNA damage response(DDR)pathway is a cutting-edge strategy.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Schlafen-11(SLFN11)contributes to increase chemosensitivity by participating in DDR.However,the detailed mechan... BACKGROUND Targeting DNA damage response(DDR)pathway is a cutting-edge strategy.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Schlafen-11(SLFN11)contributes to increase chemosensitivity by participating in DDR.However,the detailed mechanism is unclear.AIM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SLFN11 in DDR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ynthetic lethal in esophageal cancer with SLFN11 defects.METHODS To reach the purpose,eight esophageal squamous carcinoma cell lines,142 esophageal dysplasia(ED)and 1007 primary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samples and various techniques were utilized,including methylation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CRISPR/Cas9 technique,Western blot,colony formation assay,and xenograft mouse model.RESULTS Methylation of SLFN11 was exhibited in 9.15%of(13/142)ED and 25.62%of primary(258/1007)ESCC cases,and its expression was regulated by promoter region methylation.SLFN11 methylation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umor differentiation and tumor size(both P<0.05).However,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were observed between promoter region methylation and age,gender,smoking,alcohol consumption,TNM stage,or lymph node metastasis.Utilizing DNA damaged model induced by low dose cisplatin,SLFN11 was found to activate non-homologous end-joining and ATR/CHK1 signaling pathways,while inhibiting the ATM/CHK2 signaling pathway.Epigenetic silencing of SLFN11 was found to sensitize the ESCC cells to ATM inhibitor(AZD0156),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CONCLUSION SLFN11 is frequently methylated in human ESCC.Methylation of SLFN11 is sensitive marker of ATM inhibitor in ES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lafen-11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DNA methylation Synthetic lethality AZD0156
下载PDF
趋磁细菌AMB-1对小鼠的生物相容性探究
15
作者 马晓雅 陈昌友 +2 位作者 宋涛 马洁 袁伟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54,共9页
目的在体外和体内条件下探究趋磁细菌AMB-1对BALB/c小鼠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透射电镜观察AMB-1形貌特征;显微镜拍摄AMB-1在血清中的运动,Image J计算运动速度;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检测AMB-1对小鼠乳腺癌细胞4T1和成纤... 目的在体外和体内条件下探究趋磁细菌AMB-1对BALB/c小鼠的生物相容性。方法透射电镜观察AMB-1形貌特征;显微镜拍摄AMB-1在血清中的运动,Image J计算运动速度;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检测AMB-1对小鼠乳腺癌细胞4T1和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毒性;流式细胞术评价AMB-1对BALB/c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细胞成熟影响;改良寇氏法计算出AMB-1对BALB/c小鼠的半数致死剂量;普鲁士蓝染色BALB/c小鼠心、肝、脾、肺、肾脏器观察AMB-1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AMB-1对BALB/c小鼠脾脏树突细胞的影响;检测小鼠BALB/c血生化指标评估其安全性;苏木精-伊红染色BALB/c小鼠心、肝、脾、肺、肾脏器,观察其组织形态变化。结果37℃条件下,AMB-1在血清中可保持运动至少120 min;AMB-1菌量超过3.3×10^(6)个时,对小鼠乳腺癌细胞4T1和成纤维细胞L929具有毒性,随菌量增加,毒性越大;AMB-1可促进骨髓来源树突细胞CD86^(+)、CD80^(+)双阳细胞的比例增大。AMB-1对BALB/c小鼠半数致死剂量为2.59×10^(10)个。AMB-1对小鼠脾脏树突细胞成熟的影响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减弱;血生化指标在正常范围内;小鼠主要脏器无明显组织形态学变化。结论趋磁细菌AMB-1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在体内不会引发严重免疫炎症等不良反应,具有体内应用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磁细菌AMB-1 生物相容性 细胞毒性 半数致死剂量
下载PDF
鳗鲡爱德华氏菌对美洲鳗鲡的致病性与宿主抗感染相关基因的表达
16
作者 王岳 翟少伟 +3 位作者 万绮娟 许明 陈敏霞 郭松林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97-108,共12页
采用1.0×10^(7)~2.0×10^(8)cfu/mL的鳗鲡爱德华氏菌感染美洲鳗鲡以确定其半数致死量(LD_(50)),然后采用略低于LD_(50)的菌浓度(3.3×10^(6)cfu/尾)感染鳗鲡,并于感染后12、24、36、48、60、72 h等6个时间点检测鳗鲡肝脏... 采用1.0×10^(7)~2.0×10^(8)cfu/mL的鳗鲡爱德华氏菌感染美洲鳗鲡以确定其半数致死量(LD_(50)),然后采用略低于LD_(50)的菌浓度(3.3×10^(6)cfu/尾)感染鳗鲡,并于感染后12、24、36、48、60、72 h等6个时间点检测鳗鲡肝脏、肾脏和血液的载菌量,同时观察感染后36、60 h鳗鲡肝脏、肾脏和脾脏的病理变化。此外,采用qRT-PCR方法探究感染前和感染后12、36、60 h等4个时间点细菌外膜蛋白A(OmpA)和宿主抗鳗鲡爱德华氏菌感染的16个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结果表明:感染鳗鲡爱德华氏菌后,美洲鳗鲡的LD_(50)为2.5×10^(5)cfu/g(5.0×10^(6)cfu/尾);美洲鳗鲡肾脏的载菌量于感染后36、48、60 h均显著高于在肝脏和血液中的载菌量,且感染后36 h菌浓度在肾脏和血液中均达到峰值,而在肝脏中的峰值则为感染后72 h。感染后36 h鳗鲡肝脏血管充血,肾小球萎缩且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脾脏血管内形成血栓;感染后60 h肝血管出现血栓且部分肝细胞坏死,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并脱落入肾小管管腔,脾脏出现大量因细菌感染而导致的坏死性结节。与感染前相比,感染后12 h细菌OmpA基因在肝脏的表达量显著(P<0.05)升高;感染后OmpA基因在脾脏的表达量先下降后急剧上升,在肾脏的表达量则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鳗鲡抗爱德华氏菌感染的5个免疫球蛋白相关的基因,在肝脏和肾脏不同时间点的表达量均无明显差异,而感染后早期在脾脏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晚期;感染后3个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基因在早期的表达量相对较高;此外,感染后12 h多个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显著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鳗鲡 鳗鲡爱德华氏菌 半数致死量(LD_(50)) 载菌量 病理变化
下载PDF
1例口服雄黄制剂致白血病患儿急性砷中毒死亡原因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彭军 张丽荣 +1 位作者 杨光 凌云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1期122-124,共3页
目的 探讨雄黄制剂致急性砷中毒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口服雄黄制剂致白血病患儿急性砷中毒的诊治过程,总结雄黄制剂治疗儿童白血病的砷中毒特点及治疗注意事项。结果 患儿雄黄日用量为1 g,远高于单味日用量50~100 mg;临床症状为... 目的 探讨雄黄制剂致急性砷中毒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口服雄黄制剂致白血病患儿急性砷中毒的诊治过程,总结雄黄制剂治疗儿童白血病的砷中毒特点及治疗注意事项。结果 患儿雄黄日用量为1 g,远高于单味日用量50~100 mg;临床症状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尿砷含量为33.56μmol/L,远超过人体尿砷正常值1.8μmol/L,诊断为急性砷中毒。结论 该患儿雄黄日用量属超剂量用药。雄黄制剂的剂量和疗程应符合药品说明书要求,不可长期和超量服用,一旦出现心律失常和心电图QT间期延长等砷中毒症状时应立即停药,保证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黄 儿童白血病 急性砷中毒 致死原因
下载PDF
新疆的二十五份梨种质资源低温半致死温度比较及耐寒性评价
18
作者 秦倩 蒋艳 +1 位作者 木合塔尔·扎热 艾力江·麦麦提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4-31,共8页
以25份新疆的梨种质资源一年生休眠枝条为试材,在人工低温条件下(-18、-21、-24、-27、-30℃)进行处理24 h,研究了其在不同低温处理下电解质渗出率的变化。同时,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得到枝条的半致死温度(LT50),旨在发现优异的抗寒种... 以25份新疆的梨种质资源一年生休眠枝条为试材,在人工低温条件下(-18、-21、-24、-27、-30℃)进行处理24 h,研究了其在不同低温处理下电解质渗出率的变化。同时,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得到枝条的半致死温度(LT50),旨在发现优异的抗寒种质资源,以期为后续耐寒梨种质资源的开发应用及引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20份种质枝条的电解质外渗率呈现相似趋势,随着处理温度降低而逐渐增大,但不同种质之间上升速率存在差异。另外5份梨种质则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5份梨种质中,半致死温度范围介于-29.91~-21.10℃。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种质划分为三大类,小儿江、鄯善香梨和小香梨属于抗寒性较强的一类;雅格阿木提、八角梨、全母梨香梨等7份梨种质属于抗寒性较低的一类;而其他15份梨种质则属于抗寒性中间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胁迫 电解质外渗率 梨种质资源 半致死温度
下载PDF
碳离子束辐照对马铃薯组培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19
作者 王琦 杨江伟 +3 位作者 许超丽 周利斌 张宁 司怀军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78,共6页
为研究高能碳离子束对马铃薯组培苗茎切段的影响,以马铃薯品种‘新大坪’的组培苗茎切段为研究材料,设置4个辐照剂量梯度对其进行辐照处理,测定植株致死率、生根率、侧芽形成率、形态变异率以及叶片生理指标,确定‘新大坪’组培苗茎切... 为研究高能碳离子束对马铃薯组培苗茎切段的影响,以马铃薯品种‘新大坪’的组培苗茎切段为研究材料,设置4个辐照剂量梯度对其进行辐照处理,测定植株致死率、生根率、侧芽形成率、形态变异率以及叶片生理指标,确定‘新大坪’组培苗茎切段的半致死辐照剂量。结果表明:辐照剂量与致死率之间的关系呈正相关性;组培苗茎切段的再生植株表型变化主要为叶片不对称、叶缘不规则、茎变异伸长、叶片丛生和叶片粘连等;随辐照剂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丙二醛含量则呈先升后降,随后又升高的现象。利用线性回归方程计算‘新大坪’的半致死辐照剂量为20.37 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碳离子束 马铃薯组培苗 辐照 半致死辐照剂量 生理特性
下载PDF
敲低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促进RSL3诱导的结直肠癌细胞铁死亡
20
作者 孙硕 黄鑫 +5 位作者 李国东 张春云 卢泽梅 张伟伟 李泽彦 杨清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78,共6页
目的探讨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对RAS选择性致死化合物3(RSL3)诱导的结直肠癌细胞铁死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结直肠癌细胞SW620,HCT116,LOVO及RKO细胞,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中MACC1表达;以SW620细胞为实验材料,MT... 目的探讨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对RAS选择性致死化合物3(RSL3)诱导的结直肠癌细胞铁死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结直肠癌细胞SW620,HCT116,LOVO及RKO细胞,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中MACC1表达;以SW620细胞为实验材料,MTT法检测不同浓度(0、2.5、5、10、20、40μmol/L)铁死亡诱导剂RSL3以及不同浓度(0、5、10、20μmol/L)铁死亡抑制剂Fer-1对SW620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分析单独使用10μmol/L RLS3以及10μmol/L RLS3和10μmol/LFer-1联合作用对SW620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并检测干扰MACC1后不同浓度RSL3对SW620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RSL3(0、2.5、5、10μmol/L)对MACC1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影响,并检测干扰MACC1后GPX4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流式细胞仪及激光共聚焦实验检测干扰MACC1后,SW620细胞中脂质过氧化Lipid ROS水平的变化。结果4种结直肠癌细胞中SW620细胞MACC1表达量最高;铁死亡诱导剂RSL3抑制SW620细胞的存活率,细胞存活率随RSL3浓度升高而降低,呈剂量依赖性;不同浓度的铁死亡抑制剂Fer-1对SW620细胞的存活率没有影响;与对照Ctrl组细胞存活率相比,单独使用RSL3细胞存活率降低了50%(P<0.01),而联合使用RSL3与Fer-1处理SW620细胞,细胞的存活率得到恢复(P>0.05);不同浓度的RSL3作用于SW620细胞后,细胞中MACC1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被显著抑制(P<0.01),具有一定的药物浓度依赖性。siRNA干扰MACC1基因表达后,增强RSL3对SW620细胞毒作用,并抑制细胞中GPX4的表达(P<0.01),增加细胞中Lipid ROS水平(P<0.05)。结论MACC1通过调控GPX4影响RSL3诱导的结直肠癌细胞铁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S选择性致死化合物3 铁死亡 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