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跨媒介的艺术对话与文化沟通——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电影与小说的文本互动 被引量:7
1
作者 傅守祥 李馨 《美育学刊》 2011年第4期93-98,共6页
茨威格的代表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强烈激越的情感内涵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闻名于世。美国导演奥菲尔斯、中国导演徐静蕾都曾将此文本改编为电影,以视觉艺术的方式来诠释、转换小说原作的艺术魅力。然而,相同的文学底本经过... 茨威格的代表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强烈激越的情感内涵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闻名于世。美国导演奥菲尔斯、中国导演徐静蕾都曾将此文本改编为电影,以视觉艺术的方式来诠释、转换小说原作的艺术魅力。然而,相同的文学底本经过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时代的两位导演的改编诠释,呈现为具有强烈差异性的电影作品。从小说到电影,作为改编者的导演,以其当代眼光对文学原著进行重新阐释与再创造,在对原著保持一定程度的忠实的基础上融入了改编者对于作品的独特感受与认识。在对小说"文本接受"的改编过程中,两部电影作品表现出了基于个体与时代差异基础上的不同理解及相应的延续、遗失或增添等艺术转换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小说文本 电影改编 跨媒介
下载PDF
构建人性的神话——试论他者视角下二战题材电影《南京! 南京!》和《硫磺岛家书》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晓利 岳春梅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71-75,共5页
《南京!南京!》和《硫磺岛家书》均采用了"他者"视角编织出人性神话。《南京!南京!》中的"他者"视角是国际化浪潮中电影的价值观与世界接轨的大胆尝试,而《硫磺岛家书》则是直接源自美国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人性... 《南京!南京!》和《硫磺岛家书》均采用了"他者"视角编织出人性神话。《南京!南京!》中的"他者"视角是国际化浪潮中电影的价值观与世界接轨的大胆尝试,而《硫磺岛家书》则是直接源自美国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人性观。这种普适性的人性视角忽略了具体历史文化环境中特殊的人性,规避了对沉重的历史真相的阐释,存在对日本文化的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二战 电影 《南京!南京!》 《硫磺岛家书》
下载PDF
中国当代女性电影、女性生存及未来——以三部当代女性电影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郭泽青 《莆田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73-77,共5页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生死劫》、《红颜》三部当代女性电影以全新的女性视角和肆意的“阴性书写”观察社会,观照中国现代女性生存现实,表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和女性情感。在男权依旧膨胀的现代社会,女性电影的探索历程势必是艰辛...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生死劫》、《红颜》三部当代女性电影以全新的女性视角和肆意的“阴性书写”观察社会,观照中国现代女性生存现实,表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和女性情感。在男权依旧膨胀的现代社会,女性电影的探索历程势必是艰辛、漫长和充满矛盾的。讲究方法策略,正视性别问题,重建个性尊严、自由平等的社会正义,这理应是中国当代女性和女性电影共同的理想彼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电影 女性意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生死劫 红颜
下载PDF
间隙生产与氛围影像:书信电影的媒介实践
4
作者 赵宜 祝凤仪 《电影艺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58,共7页
书信电影作为书信和电影两种媒介的融合产物,利用自身的本体特性,阻断影像对再现式幻觉的惯性聚焦,解构了经典电影的叙事逻辑,并对在书信交换领域具有过渡性质的间隙空间进行开发和呈现。这些间隙空间显示着一种自反、不稳定的结构,具... 书信电影作为书信和电影两种媒介的融合产物,利用自身的本体特性,阻断影像对再现式幻觉的惯性聚焦,解构了经典电影的叙事逻辑,并对在书信交换领域具有过渡性质的间隙空间进行开发和呈现。这些间隙空间显示着一种自反、不稳定的结构,具有模糊话语边界和作者身份的开放品质,本质上构成了一种氛围影像。以此书信电影不仅僭越且扩展了电影的边界,还向内开拓出了面向感知经验与反思性交流的场域,显示出了其在媒介解放与文化表达层面的双重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信电影 信件电影 间隙 交互
原文传递
《你好,之华》:怀旧、视觉地方性与东亚电影 被引量:2
5
作者 白惠元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8-61,共4页
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的电影《你好,之华》以"信"为线索,完成了对《情书》的经典重访:在电子时代写信,是怀旧的文化仪式,其目的是建构一种面朝过去、背对未来的"逆托邦";片中的空间呈现为无地域的"全球单城性&quo... 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的电影《你好,之华》以"信"为线索,完成了对《情书》的经典重访:在电子时代写信,是怀旧的文化仪式,其目的是建构一种面朝过去、背对未来的"逆托邦";片中的空间呈现为无地域的"全球单城性",并指向都市中产阶级想象自我与他者的空间寓言;一本两拍的制片方式,为"东亚电影"的深度合作提供了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你好 之华》 岩井俊二 怀旧 视觉地方性 东亚电影
原文传递
从小说到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叙事比较
6
作者 王甜甜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12-20,共9页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2004年被中国女导演徐静蕾改编成电影。这一媒介的转换,使得二者在叙事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在叙事者上,小说的叙事者是"人格化"的叙事,电影的叙事者是"...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2004年被中国女导演徐静蕾改编成电影。这一媒介的转换,使得二者在叙事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在叙事者上,小说的叙事者是"人格化"的叙事,电影的叙事者是"机制化"的叙事;在叙事视角上,小说中男主人公处于"观者"地位、女主人公是"被观者",而在电影中,男主人公处于"被观者"地位、女主人公变成了"观者";在叙事时空上,小说是"时间的艺术",运用了顺序、倒叙、插叙的叙事手段,电影是"时空的艺术",用场景和蒙太奇来表现时间。在此基础上,可探讨出小说和电影在叙事上可进行的沟通与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小说叙事 电影叙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