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保存全血制备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体外质量评价
1
作者 安慧娟 单泓 +5 位作者 刘铮 张姣姣 王姣杰 别立莉 李建斌 金新莉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820-826,共7页
目的 探讨全血4℃冷藏条件下保存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可行性,为成分制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采集的400 mL ACD-B抗凝全血随机分两组,分别进行4℃和室温保存,在保存后6 h内分离制备出白膜层,于22℃静置过夜保存,次日将白膜层... 目的 探讨全血4℃冷藏条件下保存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可行性,为成分制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采集的400 mL ACD-B抗凝全血随机分两组,分别进行4℃和室温保存,在保存后6 h内分离制备出白膜层,于22℃静置过夜保存,次日将白膜层汇集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于制备后d1、d3、d5、d7取样,进行血细胞计数及相关参数检测,测定pH、葡萄糖、乳酸含量反映代谢情况,检测血栓弹力图、血小板聚集率及PAC-1、CD62P反映血小板体外功能及活化情况,比较两组血小板差异。结果 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两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型血小板比例(P-LCR)均逐渐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pH、葡萄糖含量均逐渐降低,乳酸含量逐渐增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栓弹力图结果显示,反应血小板功能的MA值保存期内无显著性变化,且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聚集率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血小板PAC-1及CD62P表达率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全血4℃冷藏保存与室温保存6 h内制备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在体外计数、功能、活化方面无统计学差异,4℃冷藏6 h内的全血可考虑作为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起始血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 全血冷藏保存 血小板质量 血小板功能
下载PDF
新冠疫情前后我国19家省级血液中心血小板成分血生产量研究
2
作者 张嫄 陈阳 +16 位作者 王林 张志安 李莹 张金彩 罗孟卓 孟慧灵 周娟 杜霞 卢长春 谢英 邓莉 安慧娟 梁社玲 张旸 兰艳 周源 邱艳 《中国输血杂志》 CAS 2023年第10期898-902,共5页
目的 研究我国省级血液中心疫情前后血小板成分血生产量、单采血小板采集量和浓缩血小板制备量的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19家省级血液中心2016—2021年与单采血小板采集量及浓缩血小板制备量相关的数据,分别计算疫情发生之前4年(2016—2019... 目的 研究我国省级血液中心疫情前后血小板成分血生产量、单采血小板采集量和浓缩血小板制备量的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19家省级血液中心2016—2021年与单采血小板采集量及浓缩血小板制备量相关的数据,分别计算疫情发生之前4年(2016—2019年)及新冠疫情期间(2020年和2021年)血小板成分血的生产量、单采血小板采集量和浓缩血小板制备量,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 2016—2019年19家血液中心血小板成分血生产总量稳步增长,2020年降低4.16%,2021年增加15.60%,超过疫情前水平。2020年42.11%(8/19)的血液中心血小板成分血的生产量较上一年有所降低,2021年94.74%(18/19)的血液中心血小板成分血的生产量较上一年有所增加。单采血小板采集量变化趋势同血小板成分血生产量趋势基本一致。2017、2018年浓缩血小板制备总量较前一年均翻番;2019年浓缩血小板制备总量较前一年减少了67.98%;2020年增加30.38%,2021下降27.08%。结论 新冠疫情前血小板成分血生产总量稳步增长。受疫情影响,2020年生产总量减少,部分血液中心受到较大冲击。2021年,随着我国防控措施优化,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采供血机构采取的各种有力措施下,血小板成分血的生产总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疫情 血小板成分血 单采血小板 浓缩血小板 生产量
下载PDF
混合浓缩血小板保存期质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王世春 易中梅 +3 位作者 张强 刁荣华 王泽蓉 赵树铭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探讨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PC)保存期质量变化。方法对86例(份)(400 m L/份)新鲜全血采用白膜法制备PC,按相同血型汇集,汇集后血小板数>2.7×1011个/治疗量,并经白细胞滤器系统(含混合PC保存袋)过滤,于滤后0、3、5 d观察血小... 目的探讨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PC)保存期质量变化。方法对86例(份)(400 m L/份)新鲜全血采用白膜法制备PC,按相同血型汇集,汇集后血小板数>2.7×1011个/治疗量,并经白细胞滤器系统(含混合PC保存袋)过滤,于滤后0、3、5 d观察血小板存活率、p H、PO2、PCO2、GLU、Lac、HSR、聚集率及CD62p表达率。结果 13份混合PC保存0和5 d的血小板计数(×1011个)为2.88±0.28 vs 2.66±0.27(P>0.05),保存5 d的PC血小板存活率达89.46%;0和3 d的GLU(mmol/L)为18.75±0.47 vs 17.52±0.54,Lac(mmol/L)为4.30±0.46 vs 7.59±1.22,CD62p(%)为10.90±5.93 vs 32.74±8.12和AGG(%)为91.38±3.10 vs 52.42±21.68(P<0.01);0和5 d的p H为7.01±0.13 vs 6.90±0.13(P>0.05);3和5 d的AGG(%)为52.42±21.68 vs 36.29±27.46(P>0.05)。结论混合PC保存袋保存的混合PC质量在保存期存在下降趋势,但在保存5 d仍符合国家标准,可以供临床输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缩血小板 血小板保存 血小板质量 临床输血
下载PDF
不同模式制备浓缩血小板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舒莹 李晓明 +4 位作者 吴艳青 华正祥 孙志强 刘震岳 王平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0年第10期1321-1323,1327,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汇集白膜层(PBC)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在输血患者中的输注疗效以及血小板质量。方法选取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每... 目的分析不同汇集白膜层(PBC)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在输血患者中的输注疗效以及血小板质量。方法选取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每组30例。A组使用全血室温过夜PBC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B组使用白膜室温过夜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C组使用即时PBC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比较3种模式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以及患者临床应用效果,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3组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数量、血小板容量以及pH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输注1、24h后血小板计数(PLT)均较输注前显著升高,输注24h后PLT均较输注1h后降低(P<0.05);3组患者输注1、24h后PLT以及PLT校正增加值(CC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模式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质量以及患者的输注疗效、安全性均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汇集白膜层法 浓缩血小板 血小板质量
下载PDF
混合浓缩血小板在1种国产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血小板贮存袋中保存质量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贺曾 韩玎玎 +7 位作者 钟锐 张学俊 李燊 周洋 李伟楠 桑培培 刘嘉馨 王红 《中国输血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82-586,共5页
目的考察浓缩血小板混合后在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血小板贮存袋保存过程中的质量变化。方法采用富血小板血浆法(PRP法)从400 mL新鲜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将10-12 U(1 U约30 mL)ABO血型同型的浓缩血小板混合并滤除白细胞后,注入一次性滤除白... 目的考察浓缩血小板混合后在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血小板贮存袋保存过程中的质量变化。方法采用富血小板血浆法(PRP法)从400 mL新鲜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将10-12 U(1 U约30 mL)ABO血型同型的浓缩血小板混合并滤除白细胞后,注入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血小板贮存袋振荡保存,共完成10例(袋);分别于滤除白细胞前、后以及保存d1、d3、d5、d7观察涡流现象,检测pH值、血细胞计数、血小板聚集、血小板低渗休克(HSR)、血小板形变能力(ESC),CD62p阳性表达率、血小板ATP含量、葡萄糖和乳酸含量等指标。结果 1个成人治疗剂量的混合浓缩血小板滤除白细胞后血小板回收率(86.7±1.6)%,HSR(3.87±12.75)%,剩余白细胞数(0.15±0.15)×106个,滤除白血病前、后血小板pH值、HSR(%)和CD62p阳性率(%)分别为7.00±0.17 vs 7.06±0.16、66.96±12.35 vs 63.22±8.26、28.94±14.25 vs 31.60±16.77,花生四烯酸诱导时的聚集率(%)106.2±23.5 vs 106.5±20.1,ADP+肾上腺素诱导时的聚集率(%)104.8±19.0 vs 106.5±18.6(P>0.05)。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各项指标绝对值发生变化:保存d1及d5(有效保存期末)的pH值、HSR(%)、CD62p(%)及ESC(%)分别为7.27±0.12 vs 7.13±0.21、62.28±6.93 vs 65.53±8.23、30.27±9.06 vs 34.45±14.23、14.28±2.01 vs 8.55±4.12,花生四烯酸诱导时的聚集率(%)92.2±6.1 vs 86.3±23.1,ADP+肾上腺素诱导时的聚集率(%)为93.2±6.7 vs 44.5±41.6。ATP(μmol/1011个血小板)、乳酸(mmol/L)、葡萄糖(mmol/L)分别为5.40±1.66 vs 4.97±1.01、8.35±2.94 vs 13.87±2.97、24.55±1.53vs 20.75±2.04。结论浓缩血小板经混合、滤除白细胞后放入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血小板贮存袋中保存,保存过程中其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可以作为临床单采血小板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保存 混合浓缩血小板 白细胞过滤 血小板贮存袋 血小板质量
下载PDF
医用电解质溶液作添加液制备汇集少白细胞血小板 被引量:4
6
作者 黄成垠 蔡莉 +4 位作者 肖建宇 蒋昵真 史广耀 唐荣才 胡政芳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9期673-676,共4页
目的采用医用电解质溶液作添加液(PAS),建立1种白膜法制备添加液汇集少白细胞血小板(PAS汇集BC-PCs)的方法。方法从400ml全血中分离白膜层,容量35—40ml,放(22±2)℃静置过夜,将ABO同型的6袋白膜汇集,加220g添加液(90%复方电解质注... 目的采用医用电解质溶液作添加液(PAS),建立1种白膜法制备添加液汇集少白细胞血小板(PAS汇集BC-PCs)的方法。方法从400ml全血中分离白膜层,容量35—40ml,放(22±2)℃静置过夜,将ABO同型的6袋白膜汇集,加220g添加液(90%复方电解质注射液、8%ACD-A血液保养液和2%含量为50g/L的碳酸氢钠注射液的混合液)稀释白膜,汇集后的白膜在(22±2)℃中,以300×g离心10min,将上层的富含血小板悬液再经白细胞滤除器过滤去除白细胞,并转移到血小板保存袋内,即制备成1个成人治疗量的PAS汇集BC-PCs,制备过程在一个特制的密闭系统内完成。结果共制备30个成人治疗量的PAS汇集BC-PCs,其容量为(270±32)ml、血小板含量为(2.96±0.31)×1011、WBC混入量为(1.3±0.2)×106、RBC混入量为(5.8±1.1)×109、CD62P表达率为(22.5±10.6)%。保存8d后的pH为7.14±0.04、低渗休克反应率(HSR)为(54.0±8.2)%、CD62P表达率为(45.7±13.8)%。结论由复方电解质注射液、ACD-A保养液和碳酸氢钠注射液的混合液为添加液汇集血小板的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添加液 医用电解质溶液 浓缩血小板 制备 汇集白膜层法
下载PDF
3种不同模式汇集白膜层法制备浓缩血小板质量和保存效果比较 被引量:3
7
作者 王舒莹 李晓明 +1 位作者 刘震岳 张建民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1-453,共3页
目的比较3种不同模式汇集白膜层(PBC)法制备浓缩血小板(PC)的质量及保存效果。方法使用3种不同模式PBC法制备PC,依据获得PC的模式不同分为即时PBC组、白膜法(BC)室温过夜组和全血(WB)室温过夜组,所有制备的PC过滤白细胞用血小板添加液(2... 目的比较3种不同模式汇集白膜层(PBC)法制备浓缩血小板(PC)的质量及保存效果。方法使用3种不同模式PBC法制备PC,依据获得PC的模式不同分为即时PBC组、白膜法(BC)室温过夜组和全血(WB)室温过夜组,所有制备的PC过滤白细胞用血小板添加液(2/3PAS-ⅢM+1/3血浆)保存。比较3组PC在(22±2)℃保存7d内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残留量、血小板聚集功能、CD62p阳性表达率、抗低渗休克(HSR)能力、pH值及细菌生长等指标。结果与即时PBC组相比,在保存期7d内BC室温过夜组血小板含量更高且能改善血小板聚集功能,而红细胞残留量、CD62p阳性表达率、HSR能力、pH值及细菌生长等指标无明显差异;与即时PBC组相比,在保存期7d内WB室温过夜组血小板含量更高且血小板HSR能力也更强,而红细胞残留量、血小板聚集功能、CD62p阳性表达率、pH值及细菌生长等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C室温过夜、PBC法和WB室温过夜PBC法均能安全、可靠、方便地制备PC,且均可代替即时PBC法制备P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缩血小板 汇集白膜层法 质量分析
下载PDF
汇集浓缩血小板滤除白细胞前后质量检测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高加良 雷宇 +2 位作者 万浬科 王红 袁理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6年第1期71-74,共4页
目的开展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的汇集及滤除白细胞的研究,为临床提供该血液品种提供质量保证的依据。方法采用富含血小板血浆法由400 ml新鲜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并将6袋ABO同型的浓缩血小板汇集成1 U成人治疗量,用国产血小板型去白细胞滤... 目的开展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的汇集及滤除白细胞的研究,为临床提供该血液品种提供质量保证的依据。方法采用富含血小板血浆法由400 ml新鲜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并将6袋ABO同型的浓缩血小板汇集成1 U成人治疗量,用国产血小板型去白细胞滤器进行过滤,检测过滤前后血小板的相关质量指标。结果汇集血小板过滤前后的血小板数、红细胞混入量、白细胞混入量、p H值、低渗休克反应值分别为:(3.20±0.37)×10^(11)、(2.67±0.44)×10^(11)、(4.39±1.97)×10~9、(3.95±1.77)×10~9、(2.06±2.02)10~8、(0.02±0.03)×10~8、6.78±1.18、6.98±1.06、(68.53±9.18)%、(70.96±7.81)%;过滤后血小板回收率为:(82.67±5.58)%;过滤前后p H值、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浓缩血小板进行汇集、过滤白细胞,可有效去除白细胞,质量指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且过滤前后血小板功能无显著变化,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缩血小板 汇集 滤除白细胞 质量指标
下载PDF
少白细胞汇集浓缩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夏爱军 穆士杰 +5 位作者 张献清 张秋会 王晓娟 李娅 张小了 刘丽娜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0年第4期313-315,共3页
目的观察少白细胞汇集浓缩血小板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8例血小板输注患者分为2组,A组包括血液病及肿瘤放化疗患者38例;B组包括产妇及外科术中出血患者50例。均于输注前及输注后1h和24h检测血小板计数,并计算CCI值,观察其有效率和不良反... 目的观察少白细胞汇集浓缩血小板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8例血小板输注患者分为2组,A组包括血液病及肿瘤放化疗患者38例;B组包括产妇及外科术中出血患者50例。均于输注前及输注后1h和24h检测血小板计数,并计算CCI值,观察其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88例患者输注少白细胞汇集浓缩血小板总有效率94.32%。其中A组有效率为86.84%,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3%。B组有效率为100.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B组。结论少白细胞汇集浓缩血小板临床输注安全有效,可作为单采血小板用量不足的补充,对临床术中出血患者的抢救治疗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白细胞浓缩血小板 汇集血小板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少白细胞混合血小板的制备及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建斌 张晓莉 +2 位作者 单泓 段艳丽 张茵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09S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少白细胞混合血小板(LDPPCs)的制备方法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利用富血小板血浆法制备出浓缩血小板(PCs)后,将7人份PCs混合,离心洗涤清除袋底的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浆,然后加入其中1人份的新鲜血浆200ml悬浮即为LDPPCs。... 目的:探讨少白细胞混合血小板(LDPPCs)的制备方法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利用富血小板血浆法制备出浓缩血小板(PCs)后,将7人份PCs混合,离心洗涤清除袋底的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浆,然后加入其中1人份的新鲜血浆200ml悬浮即为LDPPCs。用血小板的MPV、P-LCR、计数、pH和白细胞、红细胞残余量、血小板活化试验、黏附试验等指标来评价血小板洗涤前后的质量变化。随机选择临床内科需要输注血小板的32名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每次输注1个治疗量(血小板数≥2.5×1011)少白细胞混合血小板,对照组每次输注1个治疗量(血小板数≥2.5×1011)单采血小板,检测输前、输后患者24h血小板计数,并计算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CI)及血小板回收率。结果:洗涤混合前、后及保存72h的MPV、P-LCR、白细胞、红细胞残余量、pH值分别为(8.10±0.12)、(7.20±0.18)、(7.30±0.21)fl,(0.158±0.011)%、(0.146±0.031)%、(0.148±0.024)%,(598.76±803.24)×106、(46.69±60.17)×106、(46.69±60.17)×106,(69.64±49.34)×109、(1.25±1.16)×109、(1.25±1.16)×109,(7.08±0.23)、(6.93±0.39)、(6.93±0.17)。PCs和LDPPCs的PAC-1、黏附率分别为(2.85±0.42)%、(7.65±0.73)%,(4.65±0.34)%、(4.68±0.51)%。LDPPCs、单采血小板临床输注24h后CCI分别为(10.56±5.09)、(12.13±8.82)。洗涤前后P-LCR、pH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PV、白细胞、红细胞残余量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此方法制备的LDPPCs的各项质量指标符合国家标准,临床输注是安全的,疗效是确切的,未观察不良反应,可以作为单采血小板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白细胞混合血小板 富血小板血浆 白细胞过滤
下载PDF
汇集白膜层制备单人份血浆悬浮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凤绵 戚海 +7 位作者 张爱红 牛宏伟 韩卫 刘敬闪 李建民 陈筱麟 张金彩 陈红霞 《河北医药》 CAS 2015年第5期645-648,共4页
目的考察用汇集白膜层方法制备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功能和代谢产物的变化。方法从400 ml/袋新鲜全血中分离出白膜层(BC),将7袋同血型的BCs混合在一起,加入其中一名男性献血者的血浆200 ml,离心、分离出混合浓缩血小板,用两种国... 目的考察用汇集白膜层方法制备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功能和代谢产物的变化。方法从400 ml/袋新鲜全血中分离出白膜层(BC),将7袋同血型的BCs混合在一起,加入其中一名男性献血者的血浆200 ml,离心、分离出混合浓缩血小板,用两种国产血小板过滤器过滤(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测定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和白细胞残留量,血小板聚集功能、活化标志物CD62p、抗低渗休克反应(HSR)、p H值、葡萄糖(mmol/L)、乳酸盐、PCO2(mm Hg)、PO2(mm Hg)等,用单采血小板作对照。结果试验I组和试验Ⅱ组:血小板回收率>90%,血小板含量≥2.5×1011/袋,白细胞混入量<0.15×106/袋;HSR分别为(72.34±40.05)和(43.75±23.53);CD62p分别为(6.10±1.60)和(5.56±3.50);ADP诱导的聚集率(单位Ω)分别为(11.25±8.50)和(8.30±3.83),胶原诱导的聚集率(单位Ω)分别为(18.33±6.42)和(18.87±6.18);p H值、葡萄糖(mmol/L)、乳酸盐、PCO2(mm Hg)、PO2(mm Hg)分别为(6.71±0.13)和(6.49±0.17)、(19.84±3.76)和(19.79±1.36)、(8.98±3.28)和(6.83±3.20)、(71.05±33.32)和(113.70±48.99)、(39.61±42.13)和(57.43±45.43)。结论该工艺制备的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体外功能和贮存代谢变化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 汇集白膜层 血浆悬浮 电阻法血小板聚集试验
下载PDF
复方电解质注射液作添加液汇集血小板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成垠 袁克宇 +5 位作者 肖建宇 蒋昵真 史广耀 蔡莉 魏鹏 唐荣才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09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复方电解质注射液作添加液(PAS)汇集多人份混合血小板的可行性。方法从400ml全血中分离白膜层(BC),容量40~45ml,于22℃±2℃静置过夜,将ABO同型的6袋白膜汇集,加200ml复方电解质注射液稀释白膜,稀释后的白膜在温度22℃... 目的探讨复方电解质注射液作添加液(PAS)汇集多人份混合血小板的可行性。方法从400ml全血中分离白膜层(BC),容量40~45ml,于22℃±2℃静置过夜,将ABO同型的6袋白膜汇集,加200ml复方电解质注射液稀释白膜,稀释后的白膜在温度22℃±2℃的离心机中,以900r/min离心10min,上层富含血小板悬液经白细胞过滤器去除白细胞,并转移到血小板保存袋内,即制备成1个成人治疗量的PAS汇集BC-PCs。结果共制备10个成人治疗量的PAS汇集BC-PCs,其容量、血小板含量、WBC混入量、RBC混入量分别为:(293±22)ml、(3.01±0.29)×1011、(1.1±0.2)×106、(5.9±1.3)×109。保存8d后的pH、低渗休克反应率(HSR)、形变能力(ESC)、CD62P表达率、AnnexinV结合率分别为7.10±0.05、(65.6±7.1)%、(7.1±1.6)%、(27.4±3.3)%、(12.0±1.4)%。结论复方电解质注射液作为添加液汇集血小板的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液 复方电解质溶液 浓缩血小板 汇集白膜层法
下载PDF
混合手工与机采血小板聚集反应和体外激活程度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卢发强 赵士刚 刘景汉 《北京医学》 CAS 2008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比较混合手工浓缩血小板与机采血小板聚集反应性和体外激活程度的差别。方法分别用血小板聚集仪和流式细胞仪测定混合手工血小板组与机采血小板组血小板对血小板聚集反应诱导剂ADP的最大聚集率与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 目的比较混合手工浓缩血小板与机采血小板聚集反应性和体外激活程度的差别。方法分别用血小板聚集仪和流式细胞仪测定混合手工血小板组与机采血小板组血小板对血小板聚集反应诱导剂ADP的最大聚集率与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结果两组血小板对ADP的最大聚集率分别为(84.1±9.0)%和(87.9±11.1)%,P>0.05;两组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分别为CD62p(13.4±4.6)%,(11.6±2.9)%,P>0.05及PAC-1(9.3±3.7)%,(8.1±2.9)%,P>0.05。结论混合手工浓缩血小板与机采血小板的聚集反应性和激活程度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汇集白膜 单采血小板 聚集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洗涤血小板制备及相关质量功能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晓华 李建民 +6 位作者 鲍雪临 杨宁 郭敏 李玉秋 马媛媛 孙瑞玲 白兰兰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第27期60-62,共3页
目的:研究制备满足临床需求的高质量洗涤血小板血液成分。方法:以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和单采去白细胞血小板为起始血液,通过无菌接驳的方式,采取离心、分离和洗涤,用生理盐水100 mL完成1~2次的静态洗涤,并用200 mL生理盐水对沉淀物... 目的:研究制备满足临床需求的高质量洗涤血小板血液成分。方法:以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和单采去白细胞血小板为起始血液,通过无菌接驳的方式,采取离心、分离和洗涤,用生理盐水100 mL完成1~2次的静态洗涤,并用200 mL生理盐水对沉淀物进行悬浮、静置、解聚等,并最终制备成洗涤血小板。结果:经质量检测,两种起始血液制备的洗涤血小板在容量、血小板计数、白细胞残留量、红细胞混入量、血浆蛋白质含量、pH值质量指标上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在血小板聚集、血小板黏附、血小板氧分压、血小板二氧化碳分压辅助指标的表现上,二者大体一致。结论:在现有标准、技术等框架下,血站行业制备的洗涤血小板质量可靠,可向临床提供洗涤血小板,在适宜条件下可应用于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 单采去白细胞血小板 洗涤血小板
下载PDF
HPLC法测定血小板贮存袋增塑剂BTHC在混合浓缩血小板保存过程中的溶出量 被引量:1
15
作者 韩玎玎 贺曾 +2 位作者 李婉晶 段炼 王红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117-2122,共6页
目的:建立增塑剂丁酰柠檬酸三正己酯(butyryl trihexyl citrate,BTHC)的测定方法,并测定血小板贮存袋所含增塑剂BTHC在混合浓缩血小板保存过程中的溶出量,为该产品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乙腈沉淀血小板悬液中的蛋白等杂质,离... 目的:建立增塑剂丁酰柠檬酸三正己酯(butyryl trihexyl citrate,BTHC)的测定方法,并测定血小板贮存袋所含增塑剂BTHC在混合浓缩血小板保存过程中的溶出量,为该产品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乙腈沉淀血小板悬液中的蛋白等杂质,离心所得上清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BTHC的含量,并对测定方法进行方法学研究。结果:HPLC方法测定BTHC浓度在10~502μg·m 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灵敏度为0.04μg,仪器精密度RSD<5%,回收率为98.6%±8.4%,用该方法测定血小板贮存袋贮存一个治疗剂量的混合浓缩血小板时BTHC的溶出量,贮存第5天溶出量为28.10±2.38 mg;贮存第7天溶出量36.63±3.89 mg。结论:本法经方法学验证,可以用于测定BTHC在血小板悬液中的溶出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酰柠檬酸三正己酯(BTHC) 增塑剂 溶出量 血小板贮存袋 混合浓缩血小板 高效液相色谱法
原文传递
不同制备量的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质量指标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薇 何红 +4 位作者 代静 唐作红 蔡兰 冯霞 赵贻花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34-137,共4页
目的:分析不同制备量的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指标,探讨不同制备量的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临床使用的可行性,并为血站成分制备环节的改进提供依据。方法:将采集后1~2 d内的300 mL、400 mL全血制备成的单袋浓缩血小板按同血型随机汇集... 目的:分析不同制备量的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指标,探讨不同制备量的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临床使用的可行性,并为血站成分制备环节的改进提供依据。方法:将采集后1~2 d内的300 mL、400 mL全血制备成的单袋浓缩血小板按同血型随机汇集后制备成不同制备量的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共计60袋,分为A组(6.5~9.5 U)和B组(10.0~14.0 U),每组各30袋。检测2组滤白前、后及储存期末的质量指标,计算并比较血小板(PLT)回收率、白细胞(WBC)清除率、红细胞(RBC)残留率。结果:2组间PLT回收率、RBC残留率及WBC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滤白前、后PLT、RBC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滤白前、后PLT、RBC、WBC计数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储期第1天和储存期末血细胞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储存期内平均pH值连续监测结果比较,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天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组的容量、PLT、RBC及pH值均符合混合浓缩血小板质量标准,可根据浓缩血小板袋数灵活制备成不同制备量的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小制备量(6.5~9.5 U)的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应在储存期1~2 d内发往临床并尽快使用,大制备量(10.0~14.0 U)的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在存储期内均可用于临床。本研究PLT回收率较高,但WBC滤除率较低,提示制备环节应对离心力、过滤时间、分离手法等做进一步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制备量 去白混合浓缩血小板 质量指标 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