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5,05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视觉评分系统分析透明矫治器和固定矫治器对牙齿光滑面的影响
1
作者 芦琳 栗亚楠 +3 位作者 张帆 窦晨雷 李秋童 单丽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8期6030-6036,共7页
背景:白斑病变是传统正畸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目前有关透光透明矫治器和固定正畸矫治器对正畸治疗患者牙周健康状况、白斑病变发生率、唾液及相关细菌的影响差异仍存在一些争议。目的:采用视觉评分系统对比透明矫治器和固定矫治器对... 背景:白斑病变是传统正畸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目前有关透光透明矫治器和固定正畸矫治器对正畸治疗患者牙周健康状况、白斑病变发生率、唾液及相关细菌的影响差异仍存在一些争议。目的:采用视觉评分系统对比透明矫治器和固定矫治器对正畸牙齿光滑面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口腔正畸科收治的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0),对照组接受固定矫治器正畸治疗,观察组接受透明矫治器接正畸治疗。治疗前及治疗6,12,24个月后,每位患者选取13、33、16、36牙唇侧或颊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视觉评分系统评估白斑病变。结果与结论:①治疗前及治疗6,12,24个月后,两组患者牙齿白斑颜色与龋坏严重程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对于13牙,治疗12个月后的白斑颜色级别与龋坏严重程度均高于治疗前(P<0.05);对于33牙,治疗12个月后的白斑颜色级别与龋坏严重程度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12个月后的龋坏严重程度高于治疗6个月后(P<0.05);对于16牙,治疗12个月后的白斑颜色级别与龋坏严重程度均高于治疗6个月后(P<0.05);③多水平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不同牙位的白斑颜色、严重程度变化与矫治器类型相关性较小,受矫治时间因素影响较大,其中33、13牙初始白斑颜色变化和严重程度在治疗第12,24个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④研究结果尚不能说明固定矫治器和透明矫治器对牙齿光滑面白斑病变的影响有所差异,但可以发现随着正畸治疗时间的延长,牙齿龋坏的风险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斑病变 视觉分析法 固定矫治器 隐形矫矫治器 正畸矫治
下载PDF
构建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失效的风险预测模型
2
作者 涂泽松 徐大星 +4 位作者 罗洪斌 王宇胜 冯兴伦 彭仲华 杜绍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7期5845-5853,共9页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主要的老年脆性骨折类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首选手术方案,但术后内固定失效的相关因素尚存在争议。目的:通过术前评估患者影像学资料提出一种新的股骨转子间骨折“三柱”分类法,并分析其与术后内固定失效的交...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主要的老年脆性骨折类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是首选手术方案,但术后内固定失效的相关因素尚存在争议。目的:通过术前评估患者影像学资料提出一种新的股骨转子间骨折“三柱”分类法,并分析其与术后内固定失效的交互关系,利用数字技术运算开发和验证风险预测模型,便于临床医生术前甄别并干预高风险患者。方法:选择2012年6月和2022年6月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术后是否出现内固定失效结局,分为内固定失效组和内固定维持组。根据患者术前X射线片将股骨近端分为“三柱”:内侧柱、外侧柱及中柱,每柱均有不同的亚组分型。分析“三柱”的形态特征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后复位失效的关系,通过先单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引起内固定失效的独立风险因素,根据独立风险因素利用R语言软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采用自助法重抽样1000次,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校准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通过Youden指数确定预测模型的最佳风险分界值,据此将患者分为高、低风险组,根据模型风险预测能力的准确度来评价其稳定性和外延性。结果与结论:①利用“三柱”分型系统预测骨折术后内固定失效的4个独立风险因素,分别为内侧柱(小转子及股骨距粉碎性骨折)[优势比=5.385,95%CI(1.961,14.782),P=0.001]、中间柱(烟囱型)[优势比=2.893,95%CI(1.167,7.173),P=0.022]、外侧柱(外侧壁厚度<20.5 mm)[优势比=2.804,95%CI(1.078,7.297),P=0.035]及外侧柱(外侧壁骨折)[优势比=4.278,95%CI(1.670,10.959),P=0.012];②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表现出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852,95%CI(0.837,0.922)],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风险和实际发生风险有较好的一致性;③临床决策曲线提示风险阈值概率在0.2-0.82范围内时,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风险概率为28%是模型风险分层的最佳阈值,模型在不同风险组别患者的预测性能较好;④此次研究通过“三柱”分型系统构建预测模型计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内固定失效的风险概率,此方法准确、简便,易于临床应用,可作为一种数字化工具指导临床个性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独立风险因素 固定失效 分型系统 风险预测模型 骨科植入物
下载PDF
基于微生物固定化的浓香型白酒无窖泥发酵影响因素研究
3
作者 汪江波 荣光玉 +5 位作者 杜彪 朱嘉璐 何超 张瑞景 蔡凤娇 徐健 《酿酒》 2025年第1期67-72,共6页
本实验以丝瓜络为载体,通过固定化窖泥中的功能微生物,从而代替窖泥发酵浓香型白酒。考察了载体添加量、加曲量、发酵时间、载体添加方式等因素对浓香型白酒无窖泥发酵酒醅及酒体中风味物质的影响,并利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 本实验以丝瓜络为载体,通过固定化窖泥中的功能微生物,从而代替窖泥发酵浓香型白酒。考察了载体添加量、加曲量、发酵时间、载体添加方式等因素对浓香型白酒无窖泥发酵酒醅及酒体中风味物质的影响,并利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方法确定了影响白酒中四大酯含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因素条件对酒醅的含水率无明显影响,而酸度随着载体添加量、加曲量、发酵时间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在酒体中共检测到79种化合物,其中未添加固定化载体的酒体中检测到26种物质。结合冗余分析发现酒体中己酸乙酯含量与载体添加方式相关性最强,其次是发酵时间。丁酸乙酯与发酵时间呈正相关,而乙酸乙酯与载体添加量和加曲量呈正相关。因此,在后续的生产操作中可以适当调控发酵条件来改善酒体中四大酯的含量。本研究证明了丝瓜络固定复合己酸菌代替窖泥生产浓香型白酒具有实际可行性,为无窖泥发酵浓香型白酒的工艺生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无窖泥发酵 固定 四大酯 冗余分析
下载PDF
肩关节镜下喙突单隧道固定与无隧道悬吊固定治疗急性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 被引量:1
4
作者 曾勇涛 郑宏程 +4 位作者 那次克道尔吉 热发提·尼加提 舒莉 刘旭 陈洪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36-1042,共7页
背景:目前国内外对关节镜下喙突无隧道悬吊固定与喙突单隧道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术后疗效研究报道较少,两种术式的具体临床疗效及是否存在其他风险有待探索。目的:比较关节镜下使用TightRope带袢带钢板喙突单隧道固定与喙突无隧道悬... 背景:目前国内外对关节镜下喙突无隧道悬吊固定与喙突单隧道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术后疗效研究报道较少,两种术式的具体临床疗效及是否存在其他风险有待探索。目的:比较关节镜下使用TightRope带袢带钢板喙突单隧道固定与喙突无隧道悬吊固定治疗急性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9月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45例肩锁关节脱位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案分为2组,喙突单隧道组20例行肩关节镜下喙突单隧道固定,喙突无隧道组25例行肩关节镜下喙突无隧道悬吊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围术期失血量;对比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目测类比评分、美国肘肩关节外科医师协会评分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评价指标。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重要神经、血管损伤,喙突无隧道组手术时间较喙突单隧道组更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无显著差异(P>0.05);②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随访(15.29±2.73)个月;③喙突单隧道组内比较: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目测类比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Constant-Murley评分、美国肘肩关节外科医师协会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喙突无隧道组内比较: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目测类比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Constant-Murley评分、美国肘肩关节外科医师协会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两组比较:在术后3个月随访时,喙突无隧道组Constant-Murley评分高于喙突单隧道组(P<0.05);两组间目测类比评分、美国肘肩关节外科医师协会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各评分在对应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术中、术后并发症:喙突单隧道组在术中钻取隧道时发生1例喙突皮质破裂骨折,1例在术后3个月出现复位丢失,予以钩钢板+喙肩韧带转位重新复位固定;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中肩锁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且未发生再脱位;⑤提示关节镜下两种手术方法治疗急性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均具有创伤小、复位和固定可靠及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但是与喙突单隧道技术相比,喙突无隧道悬吊固定需要的手术时间更短、短期肩关节功能恢复快且避免了在喙突上建立骨隧道,减少了术中喙突发生医源性骨折的概率,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锁关节脱位 肩关节镜 喙锁韧带 喙突单隧道固定 喙突无髓道悬吊固定
下载PDF
大数据背景下两阶段Leverage重要性抽样方法研究
5
作者 贺建风 何韩吉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9-160,共12页
大数据背景下,需要对传统的抽样调查技术进行改进,以应对数据结构变化。以杠杆得分为入样概率的Leverage重要性抽样能够增加高杠杆值样本点被抽中的概率,但也增加了异常值选入抽样子集的风险,使得抽样估计偏离真实值。为降低大数据异常... 大数据背景下,需要对传统的抽样调查技术进行改进,以应对数据结构变化。以杠杆得分为入样概率的Leverage重要性抽样能够增加高杠杆值样本点被抽中的概率,但也增加了异常值选入抽样子集的风险,使得抽样估计偏离真实值。为降低大数据异常值影响,提高大数据抽样子集估计的稳健性,本文提出基于阈值自选择的两阶段Leverage重要性抽样方法。该方法第一阶段以样本距离的有序聚类识别稳健子集,使得用于二阶段抽样的样本更具代表性,第二阶段则是在稳健子集的基础上获得稳健抽样估计。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能够提升线性回归系数估计的精度,在漂移型、波动型和混合型离群值中均适用。实证分析中本文所提方法在三个案例数据中拥有较小的预测值均方误差,有效降低了异常值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规模数据 线性模型 有序聚类 leverage重要性抽样
下载PDF
leverage钛板在颈椎管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梅国龙 万趸 +2 位作者 熊小明 石华刚 邓轩赓 《颈腰痛杂志》 2019年第1期64-66,共3页
目的探讨leverage钛板固定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颈椎曲度及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自2014-10-2016-10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90例CSM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目的探讨leverage钛板固定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颈椎曲度及轴性症状的影响。方法自2014-10-2016-10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90例CSM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术中行leverage钛板固定椎板,对照组采用丝线悬吊固定椎板。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疗效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耗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住院时间、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疼痛VAS评分均显著降低,术后6、12、24个月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颈椎曲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轴性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leverage钛板固定行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CSM,操作简便,术后远期疼痛更轻,有利于维持颈椎曲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leverage固定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曲度 轴性症状
下载PDF
船舶固定式甲板泡沫系统泡沫液的检验要求
7
作者 罗钢华 《中国船检》 2025年第1期88-91,共4页
船舶的安全营运至关重要,尤其对于油船和化学品船而言,其安全运营更是不可忽视。在这些船舶上,固定式甲板泡沫系统直接关系到船舶的整体安全性。同样地,泡沫液的有效性也是衡量固定式甲板泡沫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对系统的正常运行起着... 船舶的安全营运至关重要,尤其对于油船和化学品船而言,其安全运营更是不可忽视。在这些船舶上,固定式甲板泡沫系统直接关系到船舶的整体安全性。同样地,泡沫液的有效性也是衡量固定式甲板泡沫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对系统的正常运行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近期在检验过程以及交流中,发现部分船舶管理人员对泡沫液的检验要求缺乏了解,导致一些船舶未能按照相关公约和法规的规定进行必要的检验。为了有效防范船舶运营风险,我将对固定式甲板泡沫系统中泡沫液的检验要求进行系统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品船 泡沫液 泡沫系统 安全运营 检验过程 油船 检验要求 固定
下载PDF
支架外固定与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Meta分析
8
作者 林晴 刘峘 +3 位作者 成永忠 姜俊杰 李永耀 李光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4602-4611,共10页
目的:外固定支架和钢板内固定作为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常用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各有利弊。系统评价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桡骨远端骨折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研制提供论证依据。方法:系统检索P... 目的:外固定支架和钢板内固定作为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常用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各有利弊。系统评价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桡骨远端骨折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研制提供论证依据。方法: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据库,纳入2013年10月至2023年10月发表的关于外固定支架和钢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使用Review Manager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1)纳入8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4篇,英文文献4篇、总样本量648例,外固定支架组328例,钢板内固定组320例;(2)术后3个月,钢板内固定组的背伸、掌屈、旋后范围优于外固定支架组;术后12个月,钢板内固定组的握力、掌倾角、掌屈、旋前和旋后范围优于外固定支架组;钢板内固定组在术后感染方面优于外固定支架组,其余结局指标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现有8项证据表明,在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式选择上,外固定支架与切开钢板内固定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综合其他因素钢板内固定更胜一筹,但是对于一些高度严重的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骨质较差、严重污染的开放性骨折以及软组织肿胀而无法进行切开手术的特殊患者,外固定支架才是首选。此次研究结果具有局限性,未来还需要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另外需重视远期疗效、其他次要指标的观察,补充优化当前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 固定支架 固定 临床疗效 安全性 荟萃分析
下载PDF
腹腔镜宫骶韧带高位悬吊术与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应用于中重度子宫脱垂患者的效果观察
9
作者 陈红 孙伟娜 张晨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5年第1期66-68,共3页
目的探讨中重度子宫脱垂患者采用腹腔镜宫骶韧带高位悬吊术(LHUS)与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SSLF)治疗的效果,为提升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丹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7例中重度子宫脱垂患者的临床... 目的探讨中重度子宫脱垂患者采用腹腔镜宫骶韧带高位悬吊术(LHUS)与阴道骶棘韧带固定术(SSLF)治疗的效果,为提升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丹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7例中重度子宫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SSLF组(33例,行SSLF治疗)和LHUS组(34例,行LHUS治疗)。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与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与术后6个月性功能、生活质量、盆底功能及盆腔脱垂情况。结果LHUS组患者手术、留置尿管及自主排尿时间均短于SSLF组,术中出血量少于SSLF组;与术前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性功能指数量表(FSFI)、盆腔器官脱垂生活质量问卷(P-QOL)评分均升高,且LHUS组均高于SSLF组,盆底功能障碍问卷简表-20(PFDI-20)评分均降低,且LHUS组均低于SSLF组(均P<0.05)。与术前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Aa、Ba、Ap、Bp、C指示点测量值均降低,但组间比较,以及脱垂情况、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总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LHUS、SSLF对中重度子宫脱垂患者器官脱垂情况改善效果相当,但LHUS更有助于患者提升性功能,减轻盆底功能障碍,进而改善其生活质量,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脱垂 腹腔镜宫骶韧带高位悬吊术 阴道骶棘韧带固定 性功能 生活质量 盆底功能
下载PDF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内外侧和外侧固定比较: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
10
作者 陈臻 陈曦 +2 位作者 李晓婷 陈达鑫 洪伟武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7期5924-5932,共9页
目的: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骨折中最常见的类型,对于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固定是首选的治疗方案,但是对于选择合适的技术仍存在分歧。因而,此次荟萃分析旨在评估单侧和双侧交叉钉固定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 目的: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骨折中最常见的类型,对于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固定是首选的治疗方案,但是对于选择合适的技术仍存在分歧。因而,此次荟萃分析旨在评估单侧和双侧交叉钉固定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全面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the Cochrane Library建库以来至2023-01-06发表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比较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内外侧交叉固定和单纯外侧固定两种术式的疗效差异,主要观察指标是影像学结果(Baumann角丢失、提携角丢失)、肘关节功能和常见并发症(医源性尺神经损伤、针道感染)。结果:①共纳入18项研究;②两组Baumann角丢失(P=0.47)、提携角丢失(P=0.47)情况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外侧固定组与内外侧交叉固定组关节功能恢复评分优秀的患儿比例分别为70.7%和74.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2);两组在针道感染发生率上同样无统计学差异(P=0.9),但内外侧交叉固定组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的风险更高(P=0.02);③然而,当采用小切口联合探查时,内外侧交叉固定组尺神经损伤的频率与外侧固定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2);④在GartlandⅢ型亚组中,两组在关节功能恢复评分优秀率(P=0.13)、尺神经损伤(P=0.13)和针道感染(P=0.61)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外侧固定技术相比,内外侧交叉固定方法更容易造成前臂的医源性神经损伤,但同时也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不过,通过小切口方法联合内外侧交叉固定似乎可以降低患者神经损伤的风险。因此,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采用小切口结合内外侧交叉固定可能是一种既保证结构稳定、又安全的固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 外侧固定 内外侧交叉固定 外科固定 尺神经损伤 荟萃分析 骨科植入物
下载PDF
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伴前内侧骨缺损的有限元分析
11
作者 木塔力普·斯拉木江 玉苏甫·热合曼 +3 位作者 任政 阿里木江·玉素甫 冉建 王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7期5721-5727,共7页
背景: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伴前内侧骨缺损是非常少见且难以处理的,治疗此种骨折的最佳内固定方案一直是骨科医生中持续争论的话题。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评估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伴前内侧缺损的生物力学性能,以期为... 背景: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伴前内侧骨缺损是非常少见且难以处理的,治疗此种骨折的最佳内固定方案一直是骨科医生中持续争论的话题。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评估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伴前内侧缺损的生物力学性能,以期为临床手术决策提供实验支撑。方法:利用Mimics 21.0、Geomagic和Solidworks软件构建伴有前内侧缺损且Pauwels角为70°的股骨颈骨折模型,模拟3种内固定方法:A组(3枚空心钉+内侧钢板)、B组(股骨颈动力交叉钉+1枚空心钉)和C组(4枚空心钉“菱形固定”)。在3倍体质量2100 N的载荷下分析3组模型股骨、内固定以及股骨头的应力和位移变化。结果与结论:①A组模型的股骨整体应力最小,且受力更加均匀且分散;B组内固定模型的应力较小,说明其具有更好的应力分散和抗剪切的作用;A组股骨应力侧的应力明显小于其余两组,且未发生应力集中现象;②A组无论是整体股骨模型、内固定或是股骨头的位移均小于其余两组,说明空心钉联合内侧钢板能够起到更好的稳定作用,可减少髋内翻的发生;③3枚螺钉联合内侧支撑钢板应用于垂直、不稳定且前内侧骨缺损的股骨颈骨折,可显著提高骨折的稳定性,提高对变形力的抵抗力,是治疗该类型骨折的不错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骨缺损 固定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下载PDF
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短期疗效
12
作者 刘晓印 张建群 +5 位作者 陈振 梁思敏 王志强 马宗军 马荣 戈朝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1-537,共7页
背景:单纯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融合器沉降并发症率高,辅助后方的固定可以提供稳定的支撑,但术中体位变化、双切口都弱化了该技术的微创优势。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侧方钢板固定可以实现一期同切口完成减压,同时侧方内固定提供了稳定支撑。... 背景:单纯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融合器沉降并发症率高,辅助后方的固定可以提供稳定的支撑,但术中体位变化、双切口都弱化了该技术的微创优势。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侧方钢板固定可以实现一期同切口完成减压,同时侧方内固定提供了稳定支撑。目的:分析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2年10月应用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20例;年龄41-72岁,平均(58.6±9.9)岁;腰椎滑脱症(Ⅰ度)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节段不稳7例,腰椎管狭窄症16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评估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腰痛及双下肢放射痛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测量并观察手术前后硬膜囊面积、椎间隙高度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1)34例患者随访14-36个月,平均(21.3±5.2)个月;(2)手术时间50-92 min,平均(68.5±11.1)min;术中出血量50-170 mL,平均(71.6±25.3)mL;(3)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最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改善近50%;(4)术后半年随访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1%(7/34),其中钢板移位1例、融合器下沉3例、术侧腰大肌无力1例、术侧大腿前侧疼痛2例;(5)提示斜外侧椎间融合联合侧方钢板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特点,短期临床疗效显著且可提供一定稳定支撑,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 脊柱融合术 腰椎退变性疾病 侧方钢板 固定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不同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力学稳定性
13
作者 陈曦 汤涛 +2 位作者 陈铜兵 李青 张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83-1788,共6页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骨折类型和固定方式多样,各固定系统间的力学稳定性相差较大。使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各固定系统开展生物力学研究具有科学的临床意义。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对比分析多种内固定应用于股骨A031-A2.1型转子间骨折的力...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骨折类型和固定方式多样,各固定系统间的力学稳定性相差较大。使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各固定系统开展生物力学研究具有科学的临床意义。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对比分析多种内固定应用于股骨A031-A2.1型转子间骨折的力学稳定性。方法:在已验证有效性的股骨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对模型进行必要的切割,造模成股骨A031-A2.1型转子间骨折,模拟临床手术方法置入不同的内固定系统,分别建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动力髋螺钉、经皮加压钢板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模型。约束4组模型股骨远端下所有节点,在股骨头上施加700,1400和2100N的压缩载荷,通过计算分析,观察各组模型的等效应力分布和压缩刚度,比较各组模型之间的力学稳定性。结果与结论:①通过计算分析,对比各组模型的变形量计算压缩刚度后,在各级载荷作用下,各组模型上压缩刚度呈现的趋势:生理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组>经皮加压钢板组>动力髋螺钉组;完整的生理组模型的压缩刚度明显高于所有的手术组模型;②观察应力指标,因存在应力遮挡效应,致使各固定组的应力峰值均高于生理组,最大峰值均集中分布于各内固定上;其中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应力峰值最小,动力髋螺钉固定组应力最高,应力分布趋势呈现:生理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组<经皮加压钢板固定组<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组<动力髋螺钉固定组;③分布于骨质模型的应力,因内固定置入位置不同呈现不同的分布结果;④提示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各种内固定均能起到有效的固定,结合有限元分析结果得出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是较好的一种内固定选择,呈现变形量小、应力峰值低,应力分布均匀的特性;经皮加压钢板组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组的力学效果优良,固定效果接近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动力髋螺钉固定效果欠佳,同比于其他内固定,其力学稳定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固定系统 力学稳定性 有限元分析 等效应力 压缩刚度
下载PDF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后前凸角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
14
作者 周友志 高鹏 +5 位作者 袁庆森 谭颖 徐世涛 陈广林 王进强 张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171-3178,共8页
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已成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然而关于术后不同节段前凸角变化与融合器沉降之间的关系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探究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 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已成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然而关于术后不同节段前凸角变化与融合器沉降之间的关系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探究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后不同节段前凸角变化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3年4月于潍坊市中医院行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值,分为融合器沉降组(25例,≥2 mm)和非融合器沉降组(68例,<2 mm)。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融合器沉降的危险因素,应用逐步回归法评估各危险因素与融合器沉降的关系,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结果与结论:①最终校正混杂因素后,腰椎前凸角丢失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均与融合器沉降风险仍存在独立相关性(P<0.05);②年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椎间隙高度改善值、节段前凸角改善值以及腰椎前凸角丢失值,均是融合器沉降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中年龄、腰椎前凸角丢失值、椎间隙高度改善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与融合器沉降关联最紧密;③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当P=0.80时,约登指数最高,预测效果最好,准确度为89.27%,灵敏度为86.67%,特异度为89.89%;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其区分度较好、准确度较高;④随着腰椎前凸角丢失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升高,融合器沉降风险增加,影响临床疗效;⑤提示年龄、腰椎前凸角丢失值、椎间隙高度改善值和节段前凸角改善值与融合器沉降关联最紧密,临床医生应多加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 经皮椎弓根钉固定 腰椎前凸角 融合器沉降
下载PDF
一种全麻苏醒期小儿固定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15
作者 杨菲 吴秀婷 +1 位作者 陈志惠 赵超群 《中国医学工程》 2025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 设计一款全麻苏醒期小儿约束固定装置,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6月到2024年6月汉中市中心医院手术患儿3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实施术后常规看护或四肢约束带约束,观察组在对照组... 目的 设计一款全麻苏醒期小儿约束固定装置,并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6月到2024年6月汉中市中心医院手术患儿3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实施术后常规看护或四肢约束带约束,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小儿固定装置。比较两组患儿术后苏醒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医护人员使用满意率。结果 术后苏醒期使用小儿固定装置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使用苏醒期固定装置医护人员满意度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麻苏醒期小儿固定装置具有稳定、个体化设计、方法简单、增加患儿的安全感和舒适度。本研究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该固定装置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麻苏醒期 小儿 固定装置 安全护理
下载PDF
关节镜下单排固定与无结缝线桥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肩袖损伤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浩亮 夏思佳 +3 位作者 展兵振 冯硕 查国春 李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188-3192,共5页
背景:关节镜下单排固定与无结缝线桥固定技术已普遍应用于治疗肩袖损伤,但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的肩袖损伤的修复效果尚不明确。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排固定与无结缝线桥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 背景:关节镜下单排固定与无结缝线桥固定技术已普遍应用于治疗肩袖损伤,但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的肩袖损伤的修复效果尚不明确。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单排固定与无结缝线桥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8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22例接受关节镜治疗的合并骨质疏松的肩袖损伤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2组,其中单排固定患者63例(单排组),无结缝线桥固定患者59例(缝线桥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时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度;术后1年采用Sugaya分型标准评估肩袖再撕裂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后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②两组患者术后1年目测类比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缝线桥组术后1年目测类比评分、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学会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均优于单排组(P<0.05);③术后1年,单排组再撕裂率为22%(14/63),显著高于缝线桥组7%(4/5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5.777,P=0.016);④提示关节镜下单排固定与无结缝线桥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肩袖损伤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无结缝线桥固定修复效果更好,术后再撕裂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袖损伤 单排固定 无结缝线桥技术 骨质疏松 关节镜
下载PDF
关节外固定支架和LCP+MIPPO术式在老年GustiloⅡ型开放性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中的疗效分析
17
作者 蔡镇德 许文质 +1 位作者 洪志伟 黄惠梅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5年第1期82-85,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外固定支架和锁定加压钢板(LCP)^(+)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MIPPO)在老年GustiloⅡ型开放性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80例老年GustiloⅡ型开放性胫骨远端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 目的:探讨关节外固定支架和锁定加压钢板(LCP)^(+)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MIPPO)在老年GustiloⅡ型开放性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80例老年GustiloⅡ型开放性胫骨远端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支架组40例使用关节外固定支架术,微创组40例使用LCP^(+)MIPPO术,两组患者术后均观察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治疗效果(Mazur踝关节功能评定量表),术后1d、3d、7d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术后3d患肢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平均血流速度(TAM)、阻力指数(RI)、舒张期血流峰值(DF)、收缩期血流峰值(SF)],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支架组比较,微创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Mazur量表评分均升高,且微创组高于支架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d CRP、IL-6、TNF-α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d、7d两组患者CRP、IL-6、TNF-α水平均降低,且微创组低于支架组(P<0.05)。与支架组比较,微创组术后3d TAM、DF、SF较高,RI较低(P<0.05)。术后3个月内,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GustiloⅡ型开放性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使用LCP^(+)MIPPO术治疗效果较好,可有效促进踝关节恢复,改善患肢血流动力学及术后炎症指标,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stiloⅡ型开放性胫骨远端骨折 关节外固定支架 锁定加压钢板 微创经皮钢板 固定
下载PDF
生物可吸收板与微型钛板在不同骨质下颌骨骨折固定中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宗昊 罗思阳 +2 位作者 陈佳文 陈光能 冯红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8-826,共9页
背景:下颌骨骨折在坚强内固定后的愈合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接骨板的材料、骨折部位以及患者骨密度等,然而,目前对于不同骨质下下颌骨骨折固定稳定性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缺乏科学的依据。目的:利用有限元法分析生物可吸收板和微型钛... 背景:下颌骨骨折在坚强内固定后的愈合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接骨板的材料、骨折部位以及患者骨密度等,然而,目前对于不同骨质下下颌骨骨折固定稳定性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缺乏科学的依据。目的:利用有限元法分析生物可吸收板和微型钛板固定不同骨质条件下颌骨骨折的稳定性。方法:根据ZARB和LEKHOLM提出的骨质分类方法,分别建立Ⅰ-Ⅳ类下颌骨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每类骨质条件下分别模拟下颌骨正中、体部和下颌角3个部位的骨折模型,采用生物可吸收板(或微型钛板)对上述骨折进行内固定,模拟健侧咬合状态,利用有限元分析骨折段的相对位移与内固定物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①随着骨质等级的增加,内固定物的最大应力值基本呈逐渐增加趋势,微型钛板组、生物可吸收板组下颌体部Ⅳ类骨质下的内固定物最大应力值最高,分别为382.74,96.11 MPa;在相同骨质条件下,钛板组各部位骨折模型的内固定物最大应力值均高于生物可吸收板组。②对于Ⅲ和Ⅳ类下颌骨正中部骨折,微型钛板组、可吸收板固定组骨折断端位移较大,超过了骨愈合极限值(大于150μm);对于Ⅳ类骨质下颌骨体部骨折,生物可吸收板组骨折断端位移超过了愈合极限值,微型钛板组骨折断端位移接近愈合极限值;在相同骨质条件与骨折部位下,微型钛板组骨折断端位移要小于生物可吸收板组。③结果显示,两种内固定物的强度和刚度均足以支持Ⅰ-Ⅳ类骨质下颌骨3种部位骨折的骨愈合,并且生物可吸收板的固定稳定性与微型钛板几乎相同,可以提供骨折早期的愈合条件。在治疗下颌骨骨折时应将下颌骨骨质类型纳入考虑因素,下颌骨骨质等级越高,骨折固定的稳定性越差,术后更易发生骨愈合不良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可吸收板 微型钛板 三维有限元分析 下颌骨骨折 固定方法 骨质
下载PDF
不同载荷条件下三种内固定方式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19
作者 李正刚 尚学红 +5 位作者 吴张 李红 孙朝军 陈华东 孙哲 杨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5-463,共9页
背景: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最佳内固定方式仍未达成共识,既往相关有限元分析大多采用单一简化载荷条件,对于常用内固定装置的生物力学特性还需进一步探究。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空心加压螺钉、动力髋螺钉和股骨颈系统治疗Pauw... 背景: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最佳内固定方式仍未达成共识,既往相关有限元分析大多采用单一简化载荷条件,对于常用内固定装置的生物力学特性还需进一步探究。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空心加压螺钉、动力髋螺钉和股骨颈系统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在单腿站立载荷及侧方跌倒载荷条件下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通过CT扫描获取健康成人股骨DICOM数据,导入Mimics 15.0软件,得到骨组织的粗糙模型,再通过Geomagics软件对Mimics导出的数据进行优化处理,然后根据空心加压螺钉、动力髋螺钉和股骨颈系统的临床应用参数采用Pro/E软件建立3种内固定模型并与股骨模型组装,最后导入Ansys软件进行加载、计算,分析3种内固定模型在单腿站立载荷及侧方跌倒载荷的不同工况下股骨和内固定的应力分布和位移情况,以及股骨距和Ward三角区的应力特点。结果与结论:(1)单腿站立载荷及侧方跌倒载荷下,3种内固定模型的股骨近端应力均主要分布在股骨颈骨折端内上方,3种内固定模型的股骨近端、骨折端、Ward三角以及股骨距的应力峰值均为股骨颈系统内固定模型最小,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模型最大;(2)单腿站立载荷及侧方跌倒载荷下,3种内固定模型的股骨近端位移峰值均位于股骨头顶端,且位移峰值均为股骨颈系统内固定模型最小,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模型最大;(3)3种内固定模型在单腿站立及侧方跌倒载荷条件下内固定的位移峰值均位于内固定装置上方顶端,且位移峰值均为股骨颈系统内固定模型最小,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模型最大;(4)3种内固定模型在单腿站立及侧方跌倒载荷条件下内固定的应力均主要集中在内固定装置的骨折端附近区域,且内固定应力峰值均为股骨颈系统内固定模型最小,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模型最大;(5)结果表明,股骨颈系统的机械稳定性最佳,但是可能存在对于骨折端和股骨距应力遮挡的风险;股骨颈系统的内固定装置应力更为分散,内固定断裂风险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固定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单腿站立 侧方跌倒 股骨距 Ward三角
下载PDF
四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20
作者 鲁建鹏 陈龙 +1 位作者 乐佳迪 章建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4401-4406,共6页
背景: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可能承受更多的剪切力与弯曲力,因此容易发生内固定失效、骨不连或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目前关于选择理想的内固定装置还没有达成共识。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4种内固定方法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生... 背景: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可能承受更多的剪切力与弯曲力,因此容易发生内固定失效、骨不连或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目前关于选择理想的内固定装置还没有达成共识。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4种内固定方法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选取一名健康年轻志愿者的股骨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构建正常股骨的三维模型。根据70°骨折线模拟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使用Geomagic和UG软件优化和构建4种骨折内固定模型:倒三角空心钉、股骨颈固定系统、股骨颈固定系统+空心钉(前)、股骨颈固定系统+空心钉(后)。最后利用Ansys软件分析4种不同内固定模型中股骨近端骨折块的应力分布、峰值应力和峰值位移;观察内固定装置和股骨颈骨折上断面的位移分布和峰值位移。结果与结论:(1)4组骨折近端碎片应力峰值集中在骨折线附近,峰值应力股骨颈固定系统组最大,倒三角空心钉组最小;(2)骨折碎片峰值位移均位于股骨头顶部,峰值位移倒三角空心钉组最大,股骨颈固定系统+空心钉(后)组最小;(3)内固定模型峰值位移均位于模型顶部,峰值位移倒三角空心钉组最大,股骨颈固定系统+空心钉(后)组最小;(4)断裂面的位移在断裂端的上部,峰值位移倒三角空心钉组最大,股骨颈固定系统+空心钉(后)组最小;(5)提示与其他3种内固定方式相比,股骨颈固定系统+空心钉(后)组表现出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当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发生于年轻人时,从有限元分析的角度,使用其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可能是更有利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固定系统 空心螺钉 PauwelsⅢ型骨折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