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uantitative Autoradiographic Study on Receptor Regulation in the Basal Ganglia in Rat Model of Levodopa-induced Motor Complications 被引量:1
1
作者 徐岩 张振涛 +2 位作者 秦开蓉 Stella M.Papa 曹学兵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9年第2期156-162,共7页
In order to study neurotransmitter receptor regulation in the basal ganglia involved in the functional changes underlying levodopa-induced motor complications, quantitative autoradiography was used to observe receptor... In order to study neurotransmitter receptor regulation in the basal ganglia involved in the functional changes underlying levodopa-induced motor complications, quantitative autoradiography was used to observe receptor bindings of dopamine D1 and D2, N-methyl-D-aspartate (NMDA), amino-3-hydroxy-5-methylisoxazole propionic acid (AMPA) and amino butyric acid (GABA) in the basal ganglia of rats that had unilateral nigrostriatal lesions and had been chronically treated with levodopa until motor complications developed. The ra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ree groups: normal, denervated and treatment-complicated group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esponse duration to levodopa became progressively shorter and abnormal involuntary movement (AIM) score was progressively increased during the course of levodopa treatment. Chronic treatment augmented D1 receptors more than denervation, and reduced D2 receptors that were also increased by dopamine denervation. Striatal NMDA receptors were substantially up-regulated in the treatment-complicated group. Levodopa treatment did not change receptors of nigral AMPA, pallidal GABA, and subthalamic GABA, which remained the same as that in denervation group. However, chronic treatment reversed the increase of nigral GABA receptors caused by the lesion. It was concluded that a shortening of response duration and AIM mimicked levodopa-induced motor complications of Parkinson's patients. These data suggested that up-regulation of dopamine D1 and NMDA receptors in the striatum leads to an imbalance of stimulation through the striatal output pathways,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levodopa-induced motor com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vodopa-induced motor complications Parkinson's disease glutamate receptors GABA receptors dopaminc receptors AUTORADIOGRAPHY
下载PDF
Liquid Subcutaneous Levodopa-Carbidopa ND0612 Effects on Motor Symptoms in Individual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2
作者 Paula Abola Mitchell Wolden Kristin Lefebvre 《Advances in Parkinson's Disease》 CAS 2024年第2期9-25,共17页
Objective: In the manuscript titled “Liquid subcutaneous Levodopa-Carbidopa ND0612 effects on motor symptoms in individual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e objective was to con... Objective: In the manuscript titled “Liquid subcutaneous Levodopa-Carbidopa ND0612 effects on motor symptoms in individual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e objective was to conduct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meta-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ND0612 24-hour dosing regimen has on motor symptoms in individual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PD). Introduction: ND0612 is a novel minimally invasive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delivery system of liquid Levodopa-Carbidopa being investigated for the treatment of PD in individuals experiencing motor symptoms. Method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search was conducted in PubMed, Cochrane, and EBSCO databases to identify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ND0612 on motor symptoms in individuals with PD. Outcomes included the 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 (UPDRS) Part II and Part III scores. Methodological quality was assessed using the Cochran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approach. Meta-analysis was performed using a random effects model with the DerSimonian and Laird method to estimate the effects of the ND0612 24-hour dosing regimen on UPDRS Part II and Part III scores. Results: Three studies were included in our review.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UPDRS Part II scores (mean difference (MD) −3.299;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3.438, −3.159) and in UPDRS Part III scores (MD −12.695;95% CI −24.428, −0.962) in the ND0612 24-hour dosing regimen. Results were based on very low certainty of evidence. Conclusion: Based on very low certainty evidence, the ND0612 24-hour dosing regimen is effective at improving motor symptoms in individuals with PD.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ND0612 is more effective at improving UPDRS Part II and Part III scores in individuals with PD than other pharmacological and non-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s, warranting further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kinson’s Disease ND0612 Levodopa-Carbidopa motor Symptoms motor complications UPDRS
下载PDF
Potential protective role of ACE-inhibitors and AT1 receptor blockers against levodopa-induced dyskinesias:a retrospective case-control study 被引量:2
3
作者 Elena Contaldi Luca Magistrelli +3 位作者 Anna VMilner Marco Cosentino Franca Marino Cristoforo Com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2475-2478,共4页
Growing evidence has highlighted that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inhibitors(ACEi)/AT1 receptor blockers(ARBs)may influence the complex interplay between dopamine and the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in the nigrost... Growing evidence has highlighted that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inhibitors(ACEi)/AT1 receptor blockers(ARBs)may influence the complex interplay between dopamine and the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in the nigrostriatal pathway,thu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evodopa-induced dyskinesia in Parkinson’s disease(PD).In the present study,we analyzed whether the use of this class of medic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a reduced occurrence of levodopa-induced dyskinesia,using electronically-stored information of idiopathic PD patients enrolled at Novara University Hospital“Maggiore della Carità”.We conducted a retrospective case-control study identifying PD patients with dyskinesias(PwD;n=47)as cases.For each PwD we selected a non-dyskinetic control(NoD),nearly perfectly matched according to sex,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part III score,and duration of antiparkinsonian treatment.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was used to evaluate whether dyskinesias were associated with ACEi/ARBs use.Ninety-four PD patients were included,aged 72.18±9 years,with an average disease duration of 10.20±4.8 years and 9.04±4.9 years of antiparkinsonian treatment.The mean UPDRS part III score was 18.87±7.6 and the median HY stage was 2.In the NoD group,25(53.2%)were users and 22(46.8%)non-users of ACEi/ARBs.Conversely,in the PwD group,11(23.4%)were users and 36 non-users(76.6%)of this drug class(Pearson chi-square=8.824,P=0.003).Concerning general medication,there were no other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After controlling for tremor dominant phenotype,levodopa equivalent daily dose,HY 3-4,and disease duration,ACEi/ARBs use was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a lower occurrence of dyskinesia(OR=0.226,95%CI:0.080-0.636,P=0.005).Therefore,our study suggests that ACEi/ARBs may reduce levodopa-induced dyskinesia occurrence and,thanks to good tolerability and easy management,represent a feasible choice when dealing with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in PD patients.The study was approved by the Ethics Committee of Novara University Hospital“Maggiore della Carità”(CE 65/16)on July 27,20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T1 receptor blockers DYSKINESIAS hypertension LEVODOPA motor complications NEUROINFLAMMATION Parkinson’s disease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下载PDF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联合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研究
4
作者 马秋云 何晓华 +2 位作者 刘戴维 王正田 任卫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6-80,共5页
目的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联合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2年3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及内分泌科老年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依据随机表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 目的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联合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2年3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及内分泌科老年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依据随机表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给予中频脉冲电刺激加常规康复运动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运动神经电生理指标[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CMCT)]、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相关评分[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评分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hina Stroke Scale,CSS)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结果(1)血糖水平:治疗1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有所下降,降血糖效果明显;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糖水平下降幅度更大(P<0.05)。(2)运动神经电生理指标:两组各项指标(MEP、CMCT)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降低幅度更大(P<0.05)。(3)上肢、下肢FMA评分:治疗12周后,对照组和治疗组评分均有明显升高,且治疗组分值提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各项评分(SS-QOL、MBI)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得分上升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5)神经功能评分: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NIHSS、CSS、SDS)均有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比对照组各项评分降低幅度更为显著(P<0.05)。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联合中频脉冲电刺激可有效治疗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有利于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中频脉冲电刺激 糖尿病合并脑卒中偏瘫 电生理 运动功能 神经功能
下载PDF
PD患者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和免疫球蛋白水平与运动并发症的关联性分析
5
作者 冯婷婷 夏欢 +2 位作者 王子豪 张明洋 杨新玲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03-208,共6页
目的研究帕金森(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和免疫球蛋白水平与运动并发症的关联性。方法以2022年1月-2023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确诊PD住院患者21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是否发生症状... 目的研究帕金森(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全身免疫炎症指数和免疫球蛋白水平与运动并发症的关联性。方法以2022年1月-2023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确诊PD住院患者21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是否发生症状波动和异动症分为有运动并发症组和无运动并发症组。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采用SYSMEX XN-3000全自动分析仪检测两组血常规并计算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采用美国贝克曼尔特特种蛋白分析仪检测两组A-白蛋白及α1、α2、β、γ免疫球蛋白。结果与无运动并发症组比较,有运动并发症组NLR、SII和γ-球蛋白升高,A-白蛋白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II、A-白蛋白、γ-球蛋白、H-Y分期是PD运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ROC工作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II、A-白蛋白、γ-球蛋白和H-Y分期对预测PD运动并发症的AUC值分别为0.752、0.643、0.704、0.746,95%CI分别为0.683~0.822、0.549~0.737、0.619~0.788、0.670~0.823。联合检测的AUC值为0.858,95%CI为0.796~0.920。结论高水平的SII及γ-球蛋白、H-Y分期和较低的A-白蛋白可增加PD发生运动并发症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全身免疫炎症指数 γ免疫球蛋白 运动并发症
下载PDF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
6
作者 杨静 刘阳子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3期460-464,共5页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在济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骨折手术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9.20±2...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在济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骨折手术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9.20±2.01)岁,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9.46±2.33)岁,接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护理干预。通过在院调查及跟踪随访,于患者入院当天与术后30 d时,使用运动功能量表(FMA)、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评估两组患者运动功能与生活质量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术后30 d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术后30 d,观察组反射活动[(4.65±0.77)分]、共同运动[(12.03±1.37)分]、分离运动[(3.03±1.22)分]、协调/速度评分[(2.59±0.92)分]均高于对照组[(4.01±1.02)分、(11.30±1.26)分、(2.49±1.01)分、(2.10±0.8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43、2.148、2.075、2.097,均P<0.05)。术后30 d,观察组行动能力[(2.01±0.64)分]、自我管理能力[(1.95±0.43)分]、活动能力[(1.82±0.26)分]、疼痛或不适[(2.01±0.27)分]、焦虑或抑郁评分[(1.92±0.14)分]均高于对照组[(1.78±0.14)分、(1.72±0.34)分、(1.67±0.27)分、(1.90±0.12)分、(1.78±0.3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13、2.298、2.192、2.039、2.316,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3%(1/30)]低于对照组[20.00%(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3,P=0.044)。结论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能够改善骨折手术患者运动功能,提升生活质量,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运动功能 生活质量 并发症
下载PDF
运动耐力层级化康复护理在脑梗死介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7
作者 袁卫 李晓伟 陈启邱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8期179-182,共4页
目的 探究运动耐力层级化康复护理在脑梗死介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5月江苏省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脑科中心收治的100例脑梗死介入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 目的 探究运动耐力层级化康复护理在脑梗死介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5月江苏省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脑科中心收治的100例脑梗死介入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措施,干预组实施运动耐力层级化康复护理措施。于入院1 d、干预3个月后,对两组康复锻炼依从性、运动功能、并发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干预3个月后,两组康复锻炼依从性评分高于入院1 d,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肢体功能评分高于入院1 d,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压力性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感染、偏瘫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脑梗死介入术后患者采取运动耐力层级化康复护理措施,有利于提升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改善机体运动功能,降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介入术 运动耐力 层级化 康复锻炼依从 运动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4F管理联合前馈控制对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近期康复效果的影响
8
作者 鲁金花 孙倩倩 +3 位作者 吴彬彬 卓惠洁 孟庆明 孙双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4年第6期807-813,共7页
目的 分析全天候(full weather)、全过程(full process)、全系统(full system)和全方位(full service)4F管理联合前馈控制对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术后近期康复效果的影响,为改善患者术后近期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2年8月... 目的 分析全天候(full weather)、全过程(full process)、全系统(full system)和全方位(full service)4F管理联合前馈控制对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术后近期康复效果的影响,为改善患者术后近期预后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2年8月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0例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4F管理干预,观察组应用4F管理联合前馈控制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The 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74)分别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运动功能、生活质量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FMA、GQOL-74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实施4F管理联合前馈控制干预,能够减轻患者焦虑情绪,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术后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患者术后近期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4F管理 前馈控制 焦虑 抑郁 运动功能 生活质量 并发症
下载PDF
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模式在脑动脉瘤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9
作者 蔡春雨 李琳 +4 位作者 酒晓盈 李晓彬 王玲玲 郑奕 訾东燕 《中国民康医学》 2023年第1期165-167,共3页
目的:观察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FTS)的护理模式在脑动脉瘤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7月该院收治的84例行脑动脉瘤介入术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 目的:观察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FTS)的护理模式在脑动脉瘤介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7月该院收治的84例行脑动脉瘤介入术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FTS理念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预后指标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评分、生命质量[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恢复正常饮食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IHSS、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低于对照组的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FTS理念的护理模式应用于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可加快预后,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介入治疗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神经功能 运动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反重力跑台减重设备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运动功能和慢性疼痛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璐怡 郄淑燕 +3 位作者 李瑛琦 王丛笑 刘晓磊 刘文辉 《中国医学装备》 2023年第6期97-101,共5页
目的:探讨反重力跑台减重设备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运动功能和慢性疼痛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86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实施常规功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康... 目的:探讨反重力跑台减重设备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运动功能和慢性疼痛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86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实施常规功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反重力跑台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运动功能的巴塞尔(Barthel)指数、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疼痛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Barthel指数、Harris评分明显升高,治疗后3个月明显高于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_(Barthel指数)=2.970,t=3.234;t_(Harris评分)=3.433,t=2.057;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两组患者VAS评分明显降低,治疗后3个月明显低于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4,t=2.327;P<0.05;观察组患者慢性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41,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80,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在常规功能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反重力跑台训练能够进一步提升患者运动功能,减轻疼痛感和慢性疼痛发生率,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重力跑台减重设备 髋关节置换术 运动功能 慢性疼痛 并发症
下载PDF
基于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原则的集束化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秦岚 张燕 +1 位作者 刘蕊 李翠芳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388-393,共6页
目的:观察基于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原则的集束化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诊治的13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 目的:观察基于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原则的集束化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诊治的13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6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基于HACCP原则的集束化护理。出院前,比较2组护理前后舒张压、收缩压、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前,2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2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前,2组患者的FM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2组FMAS评分明显升高,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HACCP原则的集束化护理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可有效改善血压状况及运动功能,同时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 集束化护理 并发症 运动功能 血压状况
下载PDF
良肢位摆放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偏瘫侧肢体并发症、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探讨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小云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15期172-174,共3页
目的 观察良肢位摆放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偏瘫侧肢体并发症、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10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良肢位摆放。比较... 目的 观察良肢位摆放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偏瘫侧肢体并发症、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10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良肢位摆放。比较两组患者康复前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康复后,两组上肢与下肢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自我护理能力、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本组康复前,且研究组上肢肢体运动功能评分(54.86±6.22)分与下肢肢体运动功能评分(27.79±2.31)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17.49±2.45)分、自我护理能力评分(152.97±4.51)分、生活质量评分(92.85±5.19)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6.17±7.55)、(21.38±4.38)、(15.18±2.31)、(139.61±6.63)、(84.43±4.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6.00%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指导中实施良肢位摆放,可明显减少偏瘫侧肢体的并发症发生,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临床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肢位摆放 急性脑梗死 偏瘫侧肢体 并发症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下载PDF
早期康复治疗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宋超 魏天羽 +1 位作者 周可林 董继革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第11期1370-1373,共4页
目的观察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2-05—2023-05北京市和平里医院收治的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102例,随机分为2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训练,研究组采用早期康复治疗,对比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运动功能、... 目的观察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2-05—2023-05北京市和平里医院收治的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102例,随机分为2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训练,研究组采用早期康复治疗,对比2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心理状态评分以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干预后ADL、FMA、SF-36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干预后MMSE评分较对照组高,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干预后抑郁、焦虑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治疗,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负性心理状态和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微创术 早期康复 认知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运动功能 生活质量 并发症
下载PDF
基于时间理念的护理模式在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范晓婉 卓婷莉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年第5期752-756,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时间理念的护理模式在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医院收治的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 目的探讨基于时间理念的护理模式在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医院收治的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时间理念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问卷(HADS)中的抑郁(HADS-D)、焦虑(HADS-A)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HADS-D、HADS-A、FMA的上肢运动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HADS、HADS-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 d,FMA的上肢运动功能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GOS评分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时间理念的护理模式应用于脑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中,可有效改善其负性心理,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进一步改善其运动功能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理念 护理模式 脑动脉瘤 介入治疗 运动功能 负性心理 并发症
下载PDF
中医康复护理在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素梅 《中国伤残医学》 2023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的:探讨在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中应用中医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脊柱脊髓损伤患者90例,依照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一般化护理方式,观察组则实施中医康复护理,对比2组患... 目的:探讨在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中应用中医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脊柱脊髓损伤患者90例,依照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一般化护理方式,观察组则实施中医康复护理,对比2组患者临床康复指标、FMA评分、Barthel指数、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VAS评分和焦虑评分变化以及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与损伤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2组患者FMA评分与Barthel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FMA评分与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44%,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护理前,2组患者VAS、焦虑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2组患者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护理后的疼痛评分及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2组患者依从性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2组依从性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护理后的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康复护理可提高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与运动功能,降低并发症,并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和焦虑,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参考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脊髓损伤 中医康复护理 并发症 运动功能
下载PDF
基于SWOT分析法引导的风险控制管理对急性脑梗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后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岳琼 崔倩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年第3期378-382,共5页
目的 探讨基于SWOT分析法引导的风险控制管理对急性脑梗死(AC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2020年2月—2021年1月收治的54例ACI患者纳入观察组,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从2019年1月—2020年1月... 目的 探讨基于SWOT分析法引导的风险控制管理对急性脑梗死(AC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2020年2月—2021年1月收治的54例ACI患者纳入观察组,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从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ACI患者中选取44例纳入对照组。所有入组对象均行DSA治疗,对照组予以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SWOT分析法引导的风险控制管理,均持续护理2周。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SDS)、神经功能、运动功能、自理能力和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 观察组术后局部血肿、脑血管痉挛、尿潴留和血栓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2周后,两组患者SAS评分与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3个月后,两组脑卒中量表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巴氏量表(Barth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后,两组Barther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WOT分析法引导的风险控制管理可以降低ACI患者DSA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负性心理,有助于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OT分析法 风险控制管理 急性脑梗死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并发症 焦虑 抑郁 神经功能缺损 肢体运动功能
下载PDF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脑梗死恢复期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郎福凯 刘凤荣 《中外医疗》 2023年第13期175-179,共5页
目的探讨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9年6月—2020年12月阳光融和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的对照组(n=40)与联合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观察组(n=... 目的探讨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9年6月—2020年12月阳光融和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的对照组(n=40)与联合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观察组(n=40)。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运动功能(FAM)评分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并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5,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为(17.65±3.17)分,低于对照组的(20.37±3.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FAM评分为(85.95±6.93)分、MBI评分(78.45±6.96)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神经功能、运动能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恢复期 偏瘫 中医辨证分型 神经功能 运动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合并失眠患者对其睡眠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景明 李永红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3年第4期729-731,共3页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合并失眠患者对其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12月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中医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合并失眠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西医...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合并失眠患者对其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12月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中医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合并失眠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比较2组患者的睡眠质量,采用NIHSS评分量表评价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采用运动功能评分法评价2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合并失眠患者,疗效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脑梗死并发失眠 临床疗效 睡眠质量 神经功能 运动功能
下载PDF
微创手术与常规开放手术治疗脊柱创伤患者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1
19
作者 方剑 《中国民康医学》 2023年第9期150-152,共3页
目的:比较微创手术与常规开放手术治疗脊柱创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60例脊柱创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手术治... 目的:比较微创手术与常规开放手术治疗脊柱创伤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60例脊柱创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术后恢复时间、疼痛程度[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12、48、72 h,观察组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下肢等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手术治疗脊柱创伤患者可提高FMA评分,降低手术相关指标水平、NR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其效果优于常规开放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手术 常规开放手术 脊柱创伤 手术时间 肢体运动功能 疼痛 并发症
下载PDF
探讨艾司氯胺酮在超声引导下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中对肩关节镜术后康复的价值研究
20
作者 尚程磊 《哈尔滨医药》 2023年第3期30-32,共3页
目的探究艾司氯胺酮在超声引导下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中对肩关节镜术后康复的价值。方法选取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两组均经超声引导行颈神经根选择性阻滞,对照组阻滞前给... 目的探究艾司氯胺酮在超声引导下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中对肩关节镜术后康复的价值。方法选取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两组均经超声引导行颈神经根选择性阻滞,对照组阻滞前给予生理盐水静脉输注,观察组阻滞前给予艾司氯胺酮静脉输注,观察两组术后3、6、12、24h时的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和运动神经阻滞(MBS)评分,手术前、手术5min、手术15min及拔管后30min时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6h和术后12h时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h和6h时MB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5min、手术15min及拔管30min时MAP与HR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在超声引导下选择性颈神经根阻滞效果确切,可有效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可迅速恢复前臂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氯胺酮 肩关节镜手术 镇痛效果 运动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