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和、合、节:传统和合思想的三重内涵 被引量:1
1
作者 齐卫华 纪光欣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28-132,共5页
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之一。和合通常被理解为承认差异、对立(即“和”)与融合、统一(即“合”)这两重基本涵义,和合就是“融突”或对立(差异)间的统一。但是,传统和合思想还有第三重涵义——“节”:“以礼节和”,即作为融突、... 和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之一。和合通常被理解为承认差异、对立(即“和”)与融合、统一(即“合”)这两重基本涵义,和合就是“融突”或对立(差异)间的统一。但是,传统和合思想还有第三重涵义——“节”:“以礼节和”,即作为融突、统一前提的“节”。和合是以“礼”作为“节”而对差异、对立因素的融通与整合,和、合、节三重内涵的“和合”,才是彰显和合这一传统文化独特精神和中国智慧的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合 以礼节和
下载PDF
礼宜乐和:礼乐文明之枢机——从教化维度对中华文明韧性之根由的探赜
2
作者 张自慧 徐佰义 唐亚萍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131,198,共16页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为什么富有韧性和生命力?从文化上说,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源于其独特的礼乐文明模式,特别是礼乐教化所蕴含的礼宜乐和的内在机理。...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为什么富有韧性和生命力?从文化上说,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源于其独特的礼乐文明模式,特别是礼乐教化所蕴含的礼宜乐和的内在机理。从理论维度看,礼乐教化之机理可以溯源至《周易》中“文明以止”的思想,中国古代圣哲基于对人类自身有限性的洞察,以天人合一为依据,提出了“文明以止”的中国方案,陶铸了中华文明“因时而中”“合宜而止”的精神特质,使中华民族规避了极端化思维的“偏伤”。从实践维度看,先秦儒家通过“文之以礼乐”找到了“文明以止”的路径和方法;通过“礼之用,和为贵”澄明了礼的本质;通过“礼别异,乐合同”以及“中和位育”,昭示了礼宜乐和的文明枢机,揭橥了中华民族不勉而中、保合太和、生生不已之奥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宜乐和 礼乐文明 文明以止 礼乐教化
下载PDF
历史记忆与艺术特质: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折射
3
作者 咸成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22期77-80,共4页
该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所折射出来的诸如以人为本、礼乐等级、中庸、天人合一的文化符号的综合分析,揭示出这些理念相互吸收,在融合中提升,从而形成独特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为深入认识古代建筑的内在设计规律进行了有益探索。中华优秀... 该文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所折射出来的诸如以人为本、礼乐等级、中庸、天人合一的文化符号的综合分析,揭示出这些理念相互吸收,在融合中提升,从而形成独特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为深入认识古代建筑的内在设计规律进行了有益探索。中华优秀传统建筑文化建立在实践的理性基础之上,对美与善、艺术与典章、情感与理智、心理与伦理的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取向,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符号特征与文化本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是华夏五千年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的民族文化。而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倘要学习传统文化,不能无视体系完整、承载了丰富文化底蕴的中国古代建筑。该文挖掘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4个方面的精神文化取向,希冀为今后中国建筑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建筑 文化取向 以人为本 礼乐制度 中庸 天人合一
下载PDF
和:《礼记》礼乐教化的旨归 被引量:2
4
作者 贺更粹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0-84,共5页
《礼记》礼乐教化的旨归是"和"。而致和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生命化的过程。"和"首先表现为"君子和而不流"的"己和",即身(形体)心(精神)之和。其次是由"己和"而推衍为人人"安其... 《礼记》礼乐教化的旨归是"和"。而致和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生命化的过程。"和"首先表现为"君子和而不流"的"己和",即身(形体)心(精神)之和。其次是由"己和"而推衍为人人"安其位而不相夺"的"人和"。"和"的最高境界,是"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天人和",即"太和"。《礼记》礼乐教化之"和"的内涵,是通过礼乐教化而孳生的个人、社会、天人之间的各素其位、各正性命、生生不已的和谐有序的发展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记》 礼乐教化
下载PDF
古代乐论中“和观念”的当代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黄中骏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6-90,1,共5页
本文提出中国古代音乐论即中国古代艺术论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乐论中的"和观念",是中国礼乐文化中最核心的范畴之一。如何承继古代乐论中的"和观念",理解"和观念"在构建和谐文化中的当代意义,对和谐文化... 本文提出中国古代音乐论即中国古代艺术论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乐论中的"和观念",是中国礼乐文化中最核心的范畴之一。如何承继古代乐论中的"和观念",理解"和观念"在构建和谐文化中的当代意义,对和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乐论 “和观念” 乐与礼 和与同 乐(yue)与乐(le)
下载PDF
论荀子和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6
作者 陈光连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27-32,共6页
荀子批判吸收先秦孔孟儒家天人合一的"中和"思想,提出在分的前提下的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协同,人与社会义分则和的群居和一之道,人与自身和谐的礼别异,乐合同。这些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训诫作用,可以提... 荀子批判吸收先秦孔孟儒家天人合一的"中和"思想,提出在分的前提下的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协同,人与社会义分则和的群居和一之道,人与自身和谐的礼别异,乐合同。这些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训诫作用,可以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精华和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中和 社会和谐
下载PDF
先秦儒家论和谐社会的构建——兼论其对当代中国和谐社会法制建构的精神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赵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4-32,共9页
先秦儒家在创造性地阐释礼乐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针对“礼崩乐坏”的现实困境,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方案。他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是一种与人性培育紧相关联的礼制秩序和礼乐文明,它兼具等级划分和仁爱互助的两种功能,其实现的关键在于... 先秦儒家在创造性地阐释礼乐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针对“礼崩乐坏”的现实困境,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方案。他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是一种与人性培育紧相关联的礼制秩序和礼乐文明,它兼具等级划分和仁爱互助的两种功能,其实现的关键在于作为政治中人的“君子”必须“克己复礼”。这与当代中国所追求的法治文明与和谐社会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但它仍能给予当代人们以重要的思想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和谐社会 礼乐文明 法治文明
下载PDF
群居和一之道——荀子的和谐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8
作者 黄磊 陈光连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16,共6页
荀子批判吸收孔孟的"中和"思想,提出在分的前提下的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协同,人与社会义分则和的群居和一之道,礼別异,乐合同的人与自身和谐之道。这些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荀子 中和 社会和谐
下载PDF
“成于乐”何以可能?--论儒家乐教的成人根据 被引量:3
9
作者 魏冰娥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1-70,共10页
“乐”以真情融通本有情性、自然六欲与自身情志兴起真情实意主体;以文理践行“礼正乐”约成文雅守理的社会化主体;以和乐(lè)合成心平气和主体、仁者和仁社会及共生同乐的人物共同体。真情、文理、和乐分别以“情本”“情本理末... “乐”以真情融通本有情性、自然六欲与自身情志兴起真情实意主体;以文理践行“礼正乐”约成文雅守理的社会化主体;以和乐(lè)合成心平气和主体、仁者和仁社会及共生同乐的人物共同体。真情、文理、和乐分别以“情本”“情本理末”“情本理末再情”确立儒家乐教的成人根据,成就“善民心”“厚人伦”“美风俗”“共万物”之效,是当今多元世界人们和谐共处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不可或缺的文化良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情 文理 和乐(lè) 成人
下载PDF
中国戏曲文化之哲学根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秉芬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71-74,共4页
文化具有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作为文化的思想基础,哲学在文化的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中国戏曲文化是在宇宙论、天人合一思想和礼乐论等哲学思想构成的环境中孕育、发展和形成的。在这些哲学思想的交叉影响下,中国戏曲艺术... 文化具有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作为文化的思想基础,哲学在文化的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中国戏曲文化是在宇宙论、天人合一思想和礼乐论等哲学思想构成的环境中孕育、发展和形成的。在这些哲学思想的交叉影响下,中国戏曲艺术形成了其不同于西方戏剧的本质特征——虚拟性、和谐性、抒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文化 哲学根源 宇宙论 天人合一思想 礼乐论
下载PDF
论礼乐精神与文艺精神的融通关系
11
作者 韩伟 王丽娜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5期100-105,共6页
礼乐精神并非礼之精神与乐之精神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浑融一体形成的文化信仰。礼乐精神在宗法社会中充当了整合天、地、人的角色,作为最基本的母体,它实现了对社会整体文艺精神的干预,从而使“天人合一”的艺术观得以明朗化。礼与乐的... 礼乐精神并非礼之精神与乐之精神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浑融一体形成的文化信仰。礼乐精神在宗法社会中充当了整合天、地、人的角色,作为最基本的母体,它实现了对社会整体文艺精神的干预,从而使“天人合一”的艺术观得以明朗化。礼与乐的统一亦是载道与言情的统一,中国艺术涵容道德与审美的价值诉求与礼乐精神互为表里。礼作为天人关系、天人逻辑的具体呈现形式,其与乐一样都是“应物起感”的产物,这种创构逻辑对艺术发生观的形成产生了潜在而深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精神 文艺精神 天人合一 言情载道 应物起感
下载PDF
先秦音乐与儒家的礼乐理想 被引量:5
12
作者 金尚理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8-57,共10页
中国古代音乐的基本理论在先秦时期已初具系统。从音律上看,先秦音乐与现代音乐或西方古代音乐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但在音阶的选用上,人们把“五声”视为最理想的音阶,所追求的音乐意念是“和”。先秦儒家在继承周代礼乐制度的基础上提... 中国古代音乐的基本理论在先秦时期已初具系统。从音律上看,先秦音乐与现代音乐或西方古代音乐不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但在音阶的选用上,人们把“五声”视为最理想的音阶,所追求的音乐意念是“和”。先秦儒家在继承周代礼乐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礼以别宜、乐以敦和”的礼乐理想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基本途径,不仅使礼乐之间的互补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还使“乐”的含义发生了深刻的转化。所谓乐,不仅指声音的和谐,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愉悦,即“无声之乐”。它所强调的是个人对差别性社会规范即礼的发自内心的认同,并从生活践履中获得和乐的内在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音乐 儒家 礼乐理想 中国 古代音乐 理论
原文传递
月印万川、理一分殊和分映万灯背后的共同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践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21,共8页
"和而不同"是儒家重要价值观之一,也是儒家政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应当允许不同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的合法存在;二是不同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应当求同存异,相向而行,... "和而不同"是儒家重要价值观之一,也是儒家政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应当允许不同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的合法存在;二是不同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应当求同存异,相向而行,和谐相处。在其影响下,佛教提出"月印万川"来隐喻其内部诸派及外部与儒家、道教"圆融无碍"的关系。与此相应,宋明理学也提出"理一分殊"来描述"太极"与"万物"、"一理"与"万理"的关系,以体现中华文化主体性与多元性。伊斯兰教还提出"分映万灯"来隐喻自身与其他宗教、文化的关系。这几种不同隐喻的背后都反映了"和而不同"的共同价值观,在历史上发挥了促进外来宗教中国化、多元宗教和谐相处的积极作用,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而不同 儒学 佛教 伊斯兰教 月印万川 理一分殊 分映万灯
原文传递
专制王权的催眠术——儒家之“乐”的专制主义实质
14
作者 李宪堂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05年第1期317-328,共12页
本文从音乐的起源处,在本体论的高度上,分析了儒家之"乐"与社会秩序生成机制的内在关联,指出乐作为大自然的韵律,是秩序的生成者,是同质性以绝对者的名义对异质性的覆盖;作为一种社会表达模式,是强者对弱者的编程。在本质上,... 本文从音乐的起源处,在本体论的高度上,分析了儒家之"乐"与社会秩序生成机制的内在关联,指出乐作为大自然的韵律,是秩序的生成者,是同质性以绝对者的名义对异质性的覆盖;作为一种社会表达模式,是强者对弱者的编程。在本质上,它是对暴力的整容,是操纵者的催眠术,是专制王权的梦中独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制王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