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苔藓样肉芽肿性口炎1例报道及文献回顾
1
作者 徐婧 夏荣辉 +2 位作者 杨涟漪 沈雪敏 杜观环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2期137-142,共6页
目的探讨口腔苔藓样损害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获得医院伦理审批及患者知情同意,报道1例儿童口腔苔藓样损害病例,结合文献对口腔苔藓样损害的诊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患儿舌背反复破溃伴疼痛3年余... 目的探讨口腔苔藓样损害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获得医院伦理审批及患者知情同意,报道1例儿童口腔苔藓样损害病例,结合文献对口腔苔藓样损害的诊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患儿舌背反复破溃伴疼痛3年余,舌背大面积糜烂面,形状不规则,糜烂周围见珠光白色纹,左侧糜烂区伴组织增生,约1.5 cm×2.0 cm,质地韧,宽蒂。舌背白色网纹组织切取活检病理诊断为苔藓样损害;舌背增生物切除活检病理诊断为苔藓样损害伴肉芽肿性炎。根据患者口内损害特征、系统病史、用药史、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最终诊断为苔藓样肉芽肿性口炎。文献回顾表明,口腔苔藓样损害病因不明,临床上需与口腔扁平苔藓、口腔苔藓样药物反应、口腔苔藓样接触性损害、慢性溃疡性口炎等疾病鉴别。临床上治疗口腔苔藓样损害以糖皮质激素的局部和/或全身使用为主。结论目前口腔苔藓样损害的分类和诊断仍无统一标准,主要依靠病史询问、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治疗方法主要为糖皮质激素的局部和/或全身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苔藓样损害 苔藓样肉芽肿性口炎 口腔扁平苔藓 口腔苔藓样药物反应 口腔苔藓样接触性损害 移植物抗宿主病相关性苔藓样损害 慢性溃疡性口炎 类天疱疮样扁平苔藓 儿童 糖皮质激素
下载PDF
口腔苔藓样药物反应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黎希晔 葛姝云 唐国瑶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7期555-561,共7页
口腔苔藓样药物反应(oral lichenoid drug reactions,OLDR)是特殊体质者使用特定药物后引起的口腔黏膜炎性反应,属于口腔苔藓样损害(oral lichenoid lesions,OLL)这一病种,其临床表现和病理表现与其他种类的OLL相比不存在明显的特异性,... 口腔苔藓样药物反应(oral lichenoid drug reactions,OLDR)是特殊体质者使用特定药物后引起的口腔黏膜炎性反应,属于口腔苔藓样损害(oral lichenoid lesions,OLL)这一病种,其临床表现和病理表现与其他种类的OLL相比不存在明显的特异性,可能诱发OLDR的药物种类繁多,包括了降压药、非甾体抗炎药、降糖药、抗焦虑/精神类药物、生物制剂等,治疗方案除局部或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外,停用可疑药物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大多数患者的黏膜溃疡、糜烂能得到较大缓解,但可能仍有白纹残留。虽然OLDR已在文献报道和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认识,对于OLDR的诊断并没有公认的标准,也缺乏规范化的诊疗流程,且相关药物与口腔苔藓样病变之间的因果关系仍然存在疑问。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检索了近20年国内外药物相关口腔扁平苔藓和苔藓样损害的文献,其中绝大多数为病例报告,仅有少量病例对照研究。本文从相关概念、可疑药物、临床及病理表现、治疗预后4个方面介绍了其研究现状,希望能为相关苔藓样损害的预防、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文献综述显示了该疾病在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诊疗、治疗预后等方面仍有大量问题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开展临床及基础研究予以深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扁平苔藓 口腔苔藓样药物反应 苔藓样反应 苔藓样疹 降压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 降糖药 免疫抑制剂
下载PDF
菊花江蓠(Gracilaria lichenoides)对N、P吸收效应及其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被引量:7
3
作者 黄鹤忠 梁建生 张群英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5-102,共8页
通过设置5个N/P浓度梯度和3个N浓度下的4个N:P梯度,进行了江蓠对N、P的短期(0—4h)和长期(第14天)吸收速率(SNUR和LNUR)以及短期和长期吸收效率(SNUE和LNUE)的研究,同时观察了5个N/P浓度梯度对江蓠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N:P比为... 通过设置5个N/P浓度梯度和3个N浓度下的4个N:P梯度,进行了江蓠对N、P的短期(0—4h)和长期(第14天)吸收速率(SNUR和LNUR)以及短期和长期吸收效率(SNUE和LNUE)的研究,同时观察了5个N/P浓度梯度对江蓠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N:P比为16:1时,江蓠对N、P的SNUR和LNUR均最大(P<0.05);N/P为1200/75和960/60μmol/L浓度时,分别对N和P的SNUR最大,达12.85和0.79μmol/(gDW·h),但此N/P浓度下长期培养的江蓠叶绿体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而N/P浓度480/30μmol/L时,对N和P的LNUR均最大值4.23和0.31μmol/(gDW·h)。江蓠对N、P的SNUE和LNUE在介质N/P60/3.75μmol/L时为最高,而在1200/75μmol/L时为最低(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蓠 吸收效应 超微结构
下载PDF
以口腔苔藓样损害为口腔表征的银屑病1例
4
作者 李鑫磊 李婷 周刚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4-567,共4页
银屑病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慢性免疫炎症系统性疾病,主要累及皮肤及关节。银屑病出现口腔黏膜损害较为少见,目前研究发现该病常见的口腔表征是地图舌、沟纹舌。本文报道1例以口腔苔藓样损害为口腔表征的银屑病的诊疗过... 银屑病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慢性免疫炎症系统性疾病,主要累及皮肤及关节。银屑病出现口腔黏膜损害较为少见,目前研究发现该病常见的口腔表征是地图舌、沟纹舌。本文报道1例以口腔苔藓样损害为口腔表征的银屑病的诊疗过程,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原则,为此类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口腔苔藓样损害 口腔表征
下载PDF
表现为苔藓样损害的拟诊IgG4-RD 1例
5
作者 张天玉 陆轩 江潞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1-563,共3页
免疫球蛋白G4相关疾病(immunoglobulin G4-related disease,IgG4-RD)是一种全身性多器官纤维炎性疾病,罕见累及口腔黏膜的病例报道。本文报道1例临床表现为苔藓样损害的拟诊IgG4-RD的诊治,该报道丰富了IgG4-RD口腔黏膜病损表现,同时提... 免疫球蛋白G4相关疾病(immunoglobulin G4-related disease,IgG4-RD)是一种全身性多器官纤维炎性疾病,罕见累及口腔黏膜的病例报道。本文报道1例临床表现为苔藓样损害的拟诊IgG4-RD的诊治,该报道丰富了IgG4-RD口腔黏膜病损表现,同时提示临床实践中鉴别诊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G4相关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苔藓样损害
下载PDF
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致口腔苔藓样药物反应1例
6
作者 李丹丹 万梓欣 王建莉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461-465,共5页
1例57岁女性患者因银屑病给予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治疗,第8次给药后舌背及左颊黏膜出现大面积网状白纹伴充血糜烂,给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3周后好转,再次给药后症状加重,诊断为口腔苔藓样药物反应,给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8周后好转。患者停... 1例57岁女性患者因银屑病给予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治疗,第8次给药后舌背及左颊黏膜出现大面积网状白纹伴充血糜烂,给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3周后好转,再次给药后症状加重,诊断为口腔苔藓样药物反应,给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8周后好转。患者停用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4个月后不良反应未复发。该病例的口腔苔藓样药物反应与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的关联性评价为“肯定”,在国内尚未见文献报道。口腔苔藓样药物反应临床表现多为单侧颊黏膜白纹伴充血糜烂,停用可疑药物与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是目前治疗最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库奇尤单抗 口腔苔藓样药物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
下载PDF
22例儿童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临床与病理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钱莹莹 钱华 +5 位作者 李巍 鲁慧 胡翠 张婷 李纪兵 吴亚芬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年第3期163-166,共4页
对22例儿童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pityriasis lichenoides et varioliformis acuta, PLEVA)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示22例患儿中,男女比例2.67∶1,平均年龄(8.77±2.84)岁。皮损分布:弥漫型18例(81.82%),中心型3例(13.64... 对22例儿童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pityriasis lichenoides et varioliformis acuta, PLEVA)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示22例患儿中,男女比例2.67∶1,平均年龄(8.77±2.84)岁。皮损分布:弥漫型18例(81.82%),中心型3例(13.64%),外周型1例(4.55%)。16例(72.73%)患儿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或其他感染史。组织病理的共同特征是:基底细胞不同程度的液化变性,真皮浅层或深层血管周围炎。所有患儿均采取联合治疗,包括:系统使用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复方甘草酸苷、红霉素等并联合外用药物治疗,20例(90.91%)患儿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 儿童 组织病理
下载PDF
Dupilumab for treatment of severe atopic dermatitis accompanied by lichenoid amyloidosis in adults:Two case reports 被引量:1
8
作者 Xue-Qi Zhao Wen-Jing Zhu +2 位作者 Yan Mou Meng Xu Jian-Xin Xia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3年第10期2301-2307,共7页
BACKGROUND Lichenoid amyloidosis(LA)is a subtype of primary cutaneous amyloidosis characterized by persistent multiple groups of hyperkeratotic papules,usually on the lower leg,back,forearm,or thigh.LA may be associat... BACKGROUND Lichenoid amyloidosis(LA)is a subtype of primary cutaneous amyloidosis characterized by persistent multiple groups of hyperkeratotic papules,usually on the lower leg,back,forearm,or thigh.LA may be associated with several skin diseases,including atopic dermatitis(AD).The treatment of LA is considered to be difficult.However,as there is some overlap in the etiopathogenesis of LA and AD,AD treatment may also be effective for LA.CASE SUMMARY Case 1:A 70-year-old man was diagnosed with severe AD with LA based on large dark erythema and papules on the trunk and buttocks and dense hemispherical millet-shaped papules with pruritus on the extensor side of the lower limbs.He had a long history of the disease(8 years),with repeated and polymorphic skin lesions.Given the poor efficacy of traditional treatments,this patient was recommended to receive dupilumab treatment.At the initial stage,300 mg was injected subcutaneously every 2 wk.After 28 wk,the drug interval was extended to 1 mo due to the pandemic.Follow-up observations revealed that the patient reached an Eczema Area Severity Index of 90(skin lesions improved by 90%compared with the baseline)by the end of the study.Moreover,Investigator's Global Assessment score was 1,and scoring atopic dermatitis index and numeric rating scale improved by 97.7%and 87.5%compared with the baseline,respectively,with LA skin lesions having largely subsided.Case 2:A 30-year-old woman was diagnosed with severe AD with LA,due to dense and substantial papules on the dorsal hands similar to changes in cutaneous amyloidosis,and erythema and papules scattered on limbs and trunk with pruritus,present for 25 years.After 16 wk of dupilumab treatment,she stopped,and skin lesions completely subsided,without recurrence since the last follow-up.CONCLUSION Dupilumab shows rational efficacy and safety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AD with LA,in addition to benefits i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opic dermatitis Lichenoid amyloidosis Dupilumab TREATMENT Case report
下载PDF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扁平苔藓样药疹1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5
9
作者 胡彩霞 冯佳 +2 位作者 张国强 高顺强 王文氢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77-1179,共3页
患者女,71岁。全身出现红斑、丘疹伴瘙痒2个月。患者2个月前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片"等药物,服药5天后躯干、四肢近端出现红斑及丘疹,逐渐泛发全身,瘙痒剧烈,既往2年前曾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片"出现类似皮疹,经治疗... 患者女,71岁。全身出现红斑、丘疹伴瘙痒2个月。患者2个月前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片"等药物,服药5天后躯干、四肢近端出现红斑及丘疹,逐渐泛发全身,瘙痒剧烈,既往2年前曾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片"出现类似皮疹,经治疗痊愈。左下肢红斑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基底层细胞液化变性,真皮带状致密炎症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少量嗜酸性粒细胞。诊断:扁平苔藓样药疹。给予抗过敏、抗炎、止痒等治疗后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马替尼 扁平苔藓样 药疹
下载PDF
菊花心江蓠对中国明对虾养殖环境净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牛化欣 马甡 +3 位作者 田相利 邓锦松 安振华 陈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5期45-48,共4页
通过陆基围隔探讨了菊花心江蓠(Gracilaria lichenoides)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养殖环境的净化作用。虾的放养密度为32ind.m-2,混养不同放养密度的江蓠(120,240,360,480g.m-2)。经90d的养殖,实验统计结果表明,混养江... 通过陆基围隔探讨了菊花心江蓠(Gracilaria lichenoides)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养殖环境的净化作用。虾的放养密度为32ind.m-2,混养不同放养密度的江蓠(120,240,360,480g.m-2)。经90d的养殖,实验统计结果表明,混养江蓠的中国明对虾的生长和总产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水质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环境条件和管理方式下,各处理组NH4+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O43-和叶绿素a的含量也低于对照组(P<0.05)。因此,混养江蓠可以改善水质条件和提高混养对虾的生长和成活率,菊花心江蓠对中国明对虾的养殖具有一定的净化产作用。在菊花心江蓠不同放养密度的处理中,在此对虾放养密度的池塘中混养江蓠的最佳放养密度为360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花心江蓠 中国明对虾 水质 营养盐吸收 环境净化
下载PDF
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红 笪继平 +2 位作者 王萍 赵广 孟如松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37-338,共2页
目的:探索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PLEVA)的病因,寻求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2年中11例PLEVA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本组临床表现为全身泛发出血性丘疹为主的多形性皮疹;②组织病理及... 目的:探索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PLEVA)的病因,寻求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2年中11例PLEVA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本组临床表现为全身泛发出血性丘疹为主的多形性皮疹;②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以淋巴细胞性血管炎,淋巴细胞、红细胞游入表皮为特征;③目前治疗以皮质类固醇激素、非甾体抗炎剂、环孢素较为有效。结论:环孢素可能是治疗重症PLEVA的有效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糠疹 苔藓样 病理学 临床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大型海藻江蓠对养殖池塘水质污染修复的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徐永健 陆开宏 韦玮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156-159,共4页
通过对菊花江蓠(Gracilaria lichenoides)与南美白对虾(Penacus vannamei)、青石斑鱼(Epinephelusawoara)混养池塘水质的跟踪监测,研究了不同养殖模式下江蓠对池塘水质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江蓠对水中无机氮(IN)、无机磷(IP)有较好的... 通过对菊花江蓠(Gracilaria lichenoides)与南美白对虾(Penacus vannamei)、青石斑鱼(Epinephelusawoara)混养池塘水质的跟踪监测,研究了不同养殖模式下江蓠对池塘水质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江蓠对水中无机氮(IN)、无机磷(IP)有较好的净化作用,能使养殖池中水体保持很低的IN、IP浓度和较高的溶解氧(DO)浓度,维持良好的水质状况;江蓠与虾或鱼混养,对水质均有改善作用。大型海藻江蓠易调控、无二次污染、有较好的经济价值,同时其对水质调节作用优于微藻等。利用江蓠进行生态养殖,可减少药物投放量,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花江蓠 生物修复 混养模式 养殖池塘
下载PDF
慢性苔藓样角化病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马东来 何志新 +3 位作者 俞宝田 渠涛 付兰芹 方凯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769-771,共3页
报告5例慢性苔藓样角化病。男4例,女1例,年龄13~50岁。3例皮损为带状或网状分布的紫红色丘疹,2例皮损呈疣状。皮损多无自觉症状,但有1例患者皮损伴有剧烈的瘙痒。组织病理改变主要为表皮角化过度伴局灶性角化不全,局部颗粒层增厚,棘层... 报告5例慢性苔藓样角化病。男4例,女1例,年龄13~50岁。3例皮损为带状或网状分布的紫红色丘疹,2例皮损呈疣状。皮损多无自觉症状,但有1例患者皮损伴有剧烈的瘙痒。组织病理改变主要为表皮角化过度伴局灶性角化不全,局部颗粒层增厚,棘层不规则肥厚,表现为棘层肥厚和萎缩相间,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炎性细胞呈带状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并可见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4例患者的毛囊和真皮血管周围也有炎性细胞浸润。本病需与扁平苔藓和扁平苔藓样角化病等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化病 苔藓样 慢性 临床组织病理分析
下载PDF
多因子交互作用对菊花江蓠氮、磷吸收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徐永健 王永胜 韦玮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22-226,共5页
在单因子试验的基础上,从各因子的生长适宜区间内分别选取10个盐度梯度、10个光照梯度和10个温度梯度,以及10个NO3-N浓度梯度、10个NH4-N浓度梯度和10个PO4-P梯度,采用均匀设计方法,考察各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菊花江蓠N、P吸收速率的影响... 在单因子试验的基础上,从各因子的生长适宜区间内分别选取10个盐度梯度、10个光照梯度和10个温度梯度,以及10个NO3-N浓度梯度、10个NH4-N浓度梯度和10个PO4-P梯度,采用均匀设计方法,考察各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菊花江蓠N、P吸收速率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得到:温度、光照与NO3-N、NH4-N间存在着很明显的交互作用关系,它们共同作用影响着海藻对NO3-N、NH4-N的吸收速率;对PO4-P的吸收速率,仅受到温度及PO4-P共同作用的影响;而对TIN及PO4-P的吸收却都受到N×P交互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花江蓠 环境因子 N P 吸收速率
下载PDF
季节性获得性对称性色素性苔藓样肢端角化病3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超 唐智慧 +3 位作者 曾海燕 贝宏 陈诗平 吴轶西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127-130,共4页
目的对31例季节性获得性对称性色素性苔藓样肢端角化病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归纳总结其临床特点.方法追踪随访并收集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龙华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2006年3月至2012年11月31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性方法来总结.结果 31例患... 目的对31例季节性获得性对称性色素性苔藓样肢端角化病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归纳总结其临床特点.方法追踪随访并收集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龙华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2006年3月至2012年11月31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性方法来总结.结果 31例患者中男28例,女3例,平均年龄27.3岁,平均发病年龄21.6岁.通常春末夏初发病或复发,夏季加重,秋末冬初减轻或消失;皮损主要对称性分布于手腕、手背、踝部、膝部、足背、肘部、指蹼、手侧缘、肘窝,表现为色素性苔藓样斑片或斑块,无明显不适;真菌学检查阴性;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和乳头瘤样增生.结论 31例患者的临床表现比较独特,此病是新出现的一种皮肤病,皮肤科医生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端角化病 对称 色素 苔藓样变 季节
下载PDF
菊花心江蓠在网箱养殖区的生物修复作用 被引量:40
16
作者 汤坤贤 焦念志 +4 位作者 游秀萍 陈敏儿 沈东煜 林亚森 林泗彬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6-161,共6页
2003年8~12月,利用菊花心江蓠(Gracilarialichenoides)在福建省东山县八尺门网箱养殖区进行生物修复实验。通过定点跟踪监测,定点连续监测,断面监测和平面监测,结果表明,江蓠对受污染的海水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菊花心江蓠能有效提高... 2003年8~12月,利用菊花心江蓠(Gracilarialichenoides)在福建省东山县八尺门网箱养殖区进行生物修复实验。通过定点跟踪监测,定点连续监测,断面监测和平面监测,结果表明,江蓠对受污染的海水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菊花心江蓠能有效提高水中的DO浓度,使修复实验区的DO浓度明显高于非养殖区和网箱养殖区的DO浓度;菊花心江蓠还能降低水中的IN、IP浓度,特别是3种价态的IN中,菊花心江蓠优先吸收铵氮,这对减轻网箱养殖区自身污染的影响更具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花心江蓠 无机氮 无机磷 溶解氧 生物修复 网箱养殖
下载PDF
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1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6
17
作者 孙仁山 朱堂友 +3 位作者 成琼辉 伍津津 吴先林 李文维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66-567,共2页
患者男,47岁,躯干、四肢皮肤见泛发粟粒至黄豆大红色斑丘疹20天,丘疹上覆少许稀薄鳞屑,Auspit征(-),部分皮损中央破溃,坏死、结痂。患者无发热、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组织病理示:表皮呈灶性变性坏死,区域性淋巴浸润。诊断:急性痘疮样苔藓... 患者男,47岁,躯干、四肢皮肤见泛发粟粒至黄豆大红色斑丘疹20天,丘疹上覆少许稀薄鳞屑,Auspit征(-),部分皮损中央破溃,坏死、结痂。患者无发热、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组织病理示:表皮呈灶性变性坏死,区域性淋巴浸润。诊断: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本文并就其病因、临床表现、病理进展和治疗进行了文献复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 表皮坏死 发热
下载PDF
色素性痒疹2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马慧军 谢艳飞 +2 位作者 李铀 党育平 赵广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10-311,共2页
报告2例色素性痒疹。例1为女性,26岁。颈部、胸腹部、背部出现淡红色丘疹伴剧烈瘙痒1年。皮损反复发作,消退后遗留网状色素沉着斑。例2为男性,17岁。颈、胸、背部出现红色丘疹及网状色素沉着伴剧烈瘙痒半年,皮损呈风团样,反复发作。2例... 报告2例色素性痒疹。例1为女性,26岁。颈部、胸腹部、背部出现淡红色丘疹伴剧烈瘙痒1年。皮损反复发作,消退后遗留网状色素沉着斑。例2为男性,17岁。颈、胸、背部出现红色丘疹及网状色素沉着伴剧烈瘙痒半年,皮损呈风团样,反复发作。2例患者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均显示非特异性苔藓样皮炎改变。经口服米诺环素200mg/d治疗3周后,2例患者红色丘疹均完全消退,瘙痒消失,原皮损部位遗留网状色素沉着斑,随访2个月无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痒疹 色素性 网状色素沉着 皮炎 苔藓样
下载PDF
误诊为慢性单纯性苔藓的苔藓样型皮肤淀粉样变2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敏 鲍迎秋 +1 位作者 高小曼 常建民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6-207,共2页
报告误诊为慢性单纯性苔藓的苔藓样型皮肤淀粉样变2例。例1,女性,44岁;例2,男性,60岁,皮疹分别位于前额和肩胛部。该两种疾病临床表现相似,容易误诊,通过组织病理检查可鉴别。
关键词 皮肤淀粉样变 苔藓样 慢性单纯性苔藓
下载PDF
苔藓样型和斑状型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的病理改变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敏 李邻峰 常建民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1-33,130-131,共5页
目的总结和比较苔藓样型(LA)和斑状型(MA)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PCA)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2008年在北京医院皮肤科门诊确诊为PCA的82例患者HE染色的病理切片,比较了LA和MA的特异性病理表现。结果82例患者中,52例(63%)... 目的总结和比较苔藓样型(LA)和斑状型(MA)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PCA)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2008年在北京医院皮肤科门诊确诊为PCA的82例患者HE染色的病理切片,比较了LA和MA的特异性病理表现。结果82例患者中,52例(63%)为LA,30例(37%)为MA;有49例(60%)在淀粉样蛋白沉积上方基底细胞内出现核固缩现象;18例(22%)棘细胞层出现帕杰样角化不良细胞。LA的淀粉样蛋白沉积程度明显高于MA,但色素失禁程度明显低于MA(P<0.01)。结论淀粉样蛋白可能来源于凋亡的角质形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 苔藓样型 斑状型 组织病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